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施工标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2、人人讲安全 安全为人人
3、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
4、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5、安全生产 人人有责
6、安全生产 重在预防
7、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促进生产
8、落实安全规章制度 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9、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
10、百年大计质量先、安全生产记心间
11、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
12、科学管理、施工规范
13、甜蜜的家盼着您平安归来
14、安全知识 让你化险为夷
15、安全勤劳 生活美好
16、抓好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17、传播安全文化 宣传安全知识
18、安全来于警惕 事故出于麻痹
19、防微杜渐 警钟长鸣
20、人人讲安全 家家保平安
21、严是爱,松是害,搞好安全利三代
22、防事故年年平安福满门 讲安全人人健康乐万家
23、健康的身体离不开锻炼 美满的家庭离不开安全
24、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证 事故是人生悲剧的祸根
25、劳动创造财富 安全带来幸福
26、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安全是职工的生命
27、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28、安全是最大的节约 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29、麻痹是最大的隐患 失职是最大的祸根
30、安全生产,生产蒸蒸日上;文明建设,建设欣欣向荣
31、不绷紧安全的弦 就弹不出生产的调
32、安全花开把春报 生产效益节节高
33、忽视安全抓生产是火中取栗 脱离安全求效益如水中捞月
34、幸福是棵树 安全是沃土
35、安全保健康 千金及不上
36、安全为了生产 生产必须安全
37、宁绕百丈远 不冒一步险
38、质量是安全基础 安全为生产前提
39、疏忽一时 痛苦一世
40、生产再忙 安全不忘
41、小心无大错 粗心铸大过
42、时时注意安全 处处预防事故
43、粗心大意是事故的温床 马虎是安全航道的暗礁
44、蛮干是走向事故深渊的第一步
45、眼睛容不下一粒砂土 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
46、杂草不除禾苗不壮 隐患不除效益难上
47、万千产品堆成山 一星火源毁于旦
48、安全是增产的细胞 隐患是事故的胚胎
49、重视安全硕果来 忽视安全遭祸害
50、快刀不磨会生锈 安全不抓出纰漏
51、高高兴兴上班 平平安安回家
52、秤砣不大压千斤 安全帽小救人命
53、安全不离口 规章不离手
54、安全是朵幸福花 合家浇灌美如画
55、安不可忘危 治不可忘乱
56、想要无事故 须下苦功夫
57、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争创一流
58、筑起堤坝洪水挡 练就技能事故防
59、骄傲源于浅薄 鲁莽出自无知
60、防护加警惕保安全 无知加大意必危险
61、骄傲自满是事故的导火线 谦虚谨慎是安全的铺路石
62、镜子不擦试不明 事故不分析不清
63、事故教训是镜子 安全经验是明灯
64、愚者用鲜血换取教训 智者用教训避免事故
65、记住山河不迷路 记住规章防事故
66、不懂莫逞能 事故不上门
67、闭着眼睛捉不住麻雀 不学技术保不了安全
68、熟水性,好划船;学本领,保安全
69、管理基础打得牢 安全大厦层层高
70、严格要求安全在 松松垮垮事故来
71、好钢靠锻打 安全要严抓
72、群策群力科学管理 戒骄戒躁杜绝事故
73、专管成线,群管成网;上下结合,事故难藏
74、落实一项措施 胜过十句口号
75、不怕千日紧 只怕一时松
76、疾病从口入 事故由松出
77、制度不全 事故难免
78、安全措施订得细 事故预防有保证
79、遵章守纪光荣 违章违纪可耻
80、庄稼离不开阳光 安全少不了规章
81、遵章是幸福的保障 违纪是灾祸的开端
82、树名牌意识、创精品工程
83、一人违章 众人遭殃
84、违章违纪不狠抓 害人害己害国家
85、绊人的桩不在高 违章的事不在小
86、出门带伞防天雨 上岗遵章防事故
87、你对违章讲人情 事故对你不留情
88、与其事后痛苦流涕 不如事前遵章守纪
89、遵章是安全的先导 违章是事故的预兆
90、安全第一、质量为本
91、安全靠规章 严守不能忘
92、居安思危 常备不懈
93、小虫蛀大梁 隐患酿事端
94、安全来自长期警惕 事故源于瞬间麻痹
95、只有防而不实 没有防不胜防
96、完善质量体系、强化工程质量
97、无事勤提防 遇事稳如山
98、严格质量、优良出品
一、食品安全标准工作
一是重点做好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工作。2013年全面清理现行近5000项食品标准,2014年在标准清理结果基础上,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重点解决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存在的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为做好标准整合工作,我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李斌主任为组长的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部门协调会商,解决标准整合中的重大政策性问题;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方案(2014年~2015年)》,明确了标准整合原则、方法和具体安排,落实标准整合项目工作任务;成立由37名相关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技术组,做好技术把关,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承担标准整合的日常技术工作。二是加快重点和缺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目前已制定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429项。三是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管理和企业标准备案管理,组织编写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程序手册》,拓宽公众参与和标准征求意见的渠道、方式,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组织管理,做好审评委员会换届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标准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规范》,及时了解标准实施情况,组织起草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技术指南》,加强对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
着力加强风险评估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优先评估、应急评估、食物消费量调查,打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基础,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支撑。已经完成30多项优先评估和应急评估项目,2013以来相继在部分省份启动了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工作,系统研究中国人膳食暴露和消费结构。及时修订、完善新食品原料等安全性审查制度,加强源头把关,印发了《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安全性审查的程序。制定食品安全相关产品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加强评审专家库及专家管理。2013年共审查通过了新食品原料18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37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8种。完成了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公布第三批258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名单。
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年度风险监测计划。在2142个县区设置食品污染物监测点,2013年共监测42万件食品样品、涵盖307项各类监测指标,获得监测数据493万个。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不断向好,其中,乳制品、面粉等食品中真菌毒素和微生物等污染情况趋于好转,兽药滥用以及非法添加情况有所遏制;同时监测也发现了因环境污染、生产环节控制不严、以及违法使用非食用或禁用物质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治,在全国设置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1600余家。全年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1001起,救治患病人数14413人。监测显示,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下降趋势,致病性微生物仍然是主要病因,宾馆饭店、食堂等集体供餐场所是主要暴发场所。此外,误食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是主要致死原因。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强化能力建设。加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分中心建设,在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加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省级)中心”牌子,作为国家风险监测的省级核心技术机构,同时确定6家有条件的机构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比实验室”。启动地市级疾控机构风险监测设备配置项目,改善监测条件,加强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不断提升监测水平和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国务院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食品安全标准方面。一是落实食品安全标准整合方案,通过2014~2015两年的努力,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标设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中国膳食结构和食品产业国情。二是制定公布新的食用植物油、蜂蜜、粮食、包装饮用水、调味品等一批重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一步满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产业发展需要。三是开展对《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重点标准的跟踪评价,掌握标准执行情况,分析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收集监管部门、行业、消费者等各方意见和建议,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四是改进标准宣贯和服务工作。近期正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共同做好食品安全标准宣传教育,推动标准贯彻实施。同时,为方便各方查询和使用标准,开发了食品添加剂标准查询软件,将于近期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我委网站开通启用。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一是强化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工作规范。二是夯实评估科学基础,有计划推进食物消费量调查和总膳食研究、毒理学计划工作,加强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和评估方法学研究。三是加强能力建设,继续细化年度风险评估计划的同时,着手制定我国2016~202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划。逐步建立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龙头,部门、相关科研院所和地方具备能力的技术机构为支撑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四是强化风险交流和科普性宣传,发挥风险评估结论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中的引导作用。五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工作。
1 施工期荷载的特点
(1)随着施工过程的不断进行,施工期结构的荷载类型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如在楼板浇注时,模板与支架的重量就应该归为恒荷载的范畴;但是当浇筑完成、模板拆除时,附近单元拆下来的模板与支架堆就应该归为活荷载。
(2)在施工期由于混凝土内含有大量的水分,随着水分的蒸发以及混凝土的不断收缩变化,混凝土的重量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所以,虽然混凝土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重量变化是可以忽略的,但在施工期混凝土重量的变化是影响施工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
(3)由于施工所在地的经济、地理、结构类型以及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水平、施工方案、环境温湿度、施工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在施工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活荷载类型有很大的不同。
(4)一些处于施工期的工程活荷载有着显著的动力荷载特征,荷载效应大大增加,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对于此类的活荷载应该乘以1.1~1.3的动力系数;某些建筑材料堆积在建筑中的局部面积上,这些材料堆就会以集中荷载的形式出现。
2 施工期抗力的特点
2.1 施工期与正常使用期抗力的异同
2.1.1不同阶段抗力的变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施工期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力会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增长,这一增长值在前期会较大。当达到28 d龄期后,增长值会逐渐变小,而抗力也会逐渐接近设计时所要求的范围。而在使用期前期结构的抗力变化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碳化、钢筋腐蚀的影响从而使得整个结构的抗力逐渐下降。
2.1.2抗力分析的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根据相关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规定,一般建筑的设计基准期为50 a,但结构施工期只有2~3 a。施工期的抗力分析应该归为短暂工况抗力分析,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如地震作用、强风作用等。
2.2 施工期抗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力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土时变强度、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早期抗力计算方法、构件几何尺寸、纵筋配筋率、钢筋类别等。
在施工期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浇注龄期呈正比关系,而早龄期构件的抗力直接受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早龄期构件抗力的增长速度又与拆模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强度的推算是以同条件下养护试块为依据的,因此,进行必要的试块与实体强度的对比分析,在施工期中的安全分析上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2.3 施工期结构的可靠度
关键词:水电工程;造价合理;安全可靠;效益提升
中图分类号:TV 54 文献标识码:B
1 概述
近年,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 的宏观背景下,国有企业大力推行管理创新,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及降低资产负债率为重点目标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大力推行安全达标,以期实现本质效益及本质安全,给所属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水电项目工程而言,在建设阶段,要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必须要解决许多因体制制约机制带来的突出问题,以设计目标为导向,提升管理效能,加强过程管控,确保工程造价合理及安全可靠;在此基础上,解决好基建系统和生产系统无扰动切换的问题,实现即投产即稳定(运行),为生产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进入生产运营阶段,通过管理提升,实现“三个目标”(安全达标、资产保证增值、降低资产负债率),形成良性的、长期有效的资产。
为此,加强全过程、全阶段的目标管理及过程管控,实现合理的工程造价,确保基建、生产安全无缝交接,投产后实现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内控管理,进行有效的资本运营,确保资产合理的增值,成为必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重大课题。
2 水电工程各阶段的目标控制
(1)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即预可行性研究(或项目建议书)阶段及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项目能否成功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①确定基本指标、工程方案及总进度计划
应根据水电工程及设备工程的内在规律,按照规定的投资估算指标、类似工程造价资料或其它有关资料,在保证设计值达标的基础上,编制合理的投资估算指标;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打足必要的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利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法及价值工程分析法等,进行多方案比选及优化组合,确定合适的工程规模、装机容量、工程方案、技术方案、设备方案等,在前期调研、勘察具备必要深度的情况下,合理选址,符合实际情况的总进度计划,为以后各阶段的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安全控制
首先,应对本工程区域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各比较坝(厂)址的主要地质条件、影响工程方案的重大地质问题等进行科学评价,查明库区地质情况和工程枢纽所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确保工程枢纽的安全,为工程施工提供安全的外部环境条件;其次,还需参照国家、行业最新的消防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对消防系统进行科学设计,防止为了节省投资采用己跟不上时代技术进步,但还未废除的过时标准进行消防系统设计,给日后的消防安全验收造成被动;此外,由于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或无人值班(现场无人值守)己成为时代的主流,在设备设计方面,应选择成熟、性能先进、运行效率高、可维护性好,符合先进环保标准要求的设备;在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方面,应采用新标准,参考成功的案例,保证现场值班人员处于照明度好、通风条件好,噪音、振动小,温度、湿度合适的舒适环境,既能减少工作人员因疲劳出差错的概率,也能有效保障值班人员的职业健康。
(2) 设计阶段
①造价控制
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分析,设计费虽然只占水电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但恰是这1%的设计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达75%以上,可见设计质量对项目建设投资控制的重要程度。
招标设计阶段,实际包括技术设计与施工详图设计两个阶段。应通过公开、公平、合理的招标竞争,择优选择具备相应资质、信誉度好的设计承包商,在此基础上编制主体工程、永久设备和其它工程的招标文件,在可行研究报告阶段输出成果的基础上,按技术设计阶段的要求开展设计工作,保证调研、勘测、试验等关键工作达到必要的深度,减少以后阶段不必要的变更,为施工招标打好基础。
施工详图设计是工程设备形成概念质量并转化为规范质量的关键环节,此阶段的造价控制要能确保工程、设备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并满足业主的合理需要。本阶段,应结合决策阶段及招标设计阶段确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及施工的需要,编制满足施工、计量、验收等工作的需要的施工详图,为施工、计量及验收提供必要的保证。
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以后各阶段的工程、设备造价具有重大的影响。决策阶段确定的投资限额(投资估算)决定了设计阶段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技术设计修正了初步设计总概算,施工图预算对修正的概算又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补充(以施工图预算为基础招投标的工程,是以中标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承包合同价的主要依据,是结算工程价款的主要依据),以核实施工图预算造价是否超过初步设计总概算。可见,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具有动态性、阶段性、系统性等特点,具有很大的难度,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必需要遵循其内在规律,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实现造价控制的目标。
②设计质量及安全控制
设计质量终身制是对设计工作的要求,为此,要严把设计各阶段的条件传送关,本阶段通过科学合理的评审后才能转至下阶段,保留合理的质量裕度、安全裕度是必要的;要获得良好的设计成果,加强设计监管、设计评审、设计验证也是必要的;此外,还得为设计单位提供合理的设计工期,不能为了早开工促使设计单位仓促赶工,提交有问题的设计成果,为以后的施工安全带来隐患,增加不必要的变更。
在主设备设计方面,应选择成熟、性能先进、运行效率高、可维护性好,符合先进环保标准要求的设备;在辅助设备设计方面,应选择性能稳定、具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计、使用维护便利的设备;在控制系统设计方面,应选择可维护性好,安全可靠、具有良好扩展能力的控制系统。
③ 目标总控制
总的来看,设计阶段的质量、造价、进度、安全四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最优化的动态平衡。过低的造价要求和过快的进度要求必然影响工程、设备的质量,进而带来安全问题。高标准的工程、设备质量意味着较高的造价、合理的进度和以后较低的运行维护费用。因此,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控制估算、概算、预算造价,其实质在于通过控制造价,达到保证设计质量,控制工程总成本的目的。必需要投入必要的资源,搞好管控与协调,确保设计评审和设计验证不出问题,并对决策阶段确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对标、对比确认及优化,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指标进行优化。业主还应从全过程管控的目标出发,在安全管控方面,严把施工设计关,确保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的设计安全可行,符合实际施工的需要;在造价控制方面,要为相关方留下合理的利润空间,尽可能提前控制好可能会在施工阶段发生的变更。总之,要遵循客观规律,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下,追求质量、造价、进度、安全最优化的平衡,防止牺牲质量和安全片面追求低的造价及不合理的进度,给以后的安全运行带来难以处理的缺陷及不可接受的质量安全风险。
(3)设备采购至试生产阶段
①对设备采购的重点要求
设备、材料的采购是直接影响工程设备质量、造价和进度的关键环节,工程、设备能否满足生产工艺及安全生产的要求,满足防洪、发电、用水、用电等要求,是否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维修方便,都与采购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必需要做好采购工作的管理。
一是要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可按照关键(A类)、重要(B类)、一般(C类)的原则,根据单台设备的价格、设备的作用、设备的复杂程度、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设备的制造周期等进行科学分类,从项目的总体目标出发,以保证施工安全及投产后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为重点,合理配套,编制符合工程进度计划的设备采购计划进行采购,确保采购工作满足施工、安装、调试的要求。
二是要遵循技术先进、生产适用、安全可靠、便于维修、经济合理的原则,从项目的总体目标出发,规范采购工作的程序,处理好采购工作与设计、制造、施工、监理、业主、财务等各方的接口关系,杜绝片面追求低的造价而牺牲质量和安全的各种不正常现象,努力实现项目的整体目标,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②对设备监造的重点要求
设备的制造过程是使业主的要求和期望最终实现并形成产品的重要过程,也是最终形成设备质量的增值过程,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和项目未来的收益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水轮发电机组、主变、电气主系统开关设备、重要的保护和自动装置等成套设备,多属非标准设备,其制造质量,对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一要通过招标,择优选择优秀、信誉好的设备制造和监理单位;二要利用专业设备监理人员及业主单位生产技术骨干丰富的工作经验,以设备的制造过程为核心,进行必要的监视、确认、验证、检验和试验,确保设备的制造质量满足设计标准及业主的要求,避免出现对质量有问题的设备或质量不合格的设备让步放行,接受有问题的设备,造成进入生产阶段即开始大规模技改的被动局面,增加不必要的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的安全稳定及效益。
③施工安装调试及试生产阶段管控的重点
按照生产工艺所确定的设备布置图及施工安装技术规范的要求,将己到达并经开箱检查的设备在规定的基础上进行找平、稳固、装配等,达到要求的精度,并经调试合格,验收后移交生产,统称为施工安装调试。具体工作包括基础准备、出库、运输、开箱检查、安装上位、安装检查、灌浆、清洗、吹扫、加油、检查性试验、空转及空载试验、温度试验、切换试验、升流升压试验、带负荷试验、甩负荷试验、冲击试验、短路试验、72小时试运转试验、168小时试运行试验等。
施工安装阶段,对基础工程及隐藏工程要进行重点管控,加强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见证及验收管控,防止少数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人员及其它人员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设备让步放,甚至出现一些违反程序的操作,给以后的安装调试带来难以处理的问题,给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隐患。
总装及调试阶段,水轮发电机组、主变压器、主开关设备、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安装质量控制为本阶段工作的重点及难点,要进一步加强“三控、两管、一协调”工作,防止出现因管控协调不及时和安全监管不到位造成人身事故及设备质量事故。
试运行及试生产阶段,是各种问题集中暴露的阶段,要严格开展逢停必检工作,在质保期尽可能处理好各种设备缺陷及隐患,防止问题遗留至正式生产阶段才进行处理,占用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的安全与效益。
3 生产运营阶段管控的重点
(1)处理好调度关系
进入生产运营阶段后,首要任务是要和调度机构搞好信任和配合工作,积极配合调度开展有关电网稳定运行和优化调度方面的试验,取得调度的信任。然后要结合运行前期暴露出的问题,开展优化运行工作,组织专业人员确定机组推荐的低耗水率运行工况区、稳定运行工况区和振动区,和调度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取得到其理解和支持,为安全稳定运行打好基础。
(2)加强设备管理
以设备管理为重点,开展设备状态的诊断评价,根据设备工程的内在规律,对运行、维护、检修三个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实行分级维护保养,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确保设备状态良好,实现安全稳定运行。
(3)实行科学的检修维护策略
在定期维护及对设备状态进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严格开展汛前检查性小修,汛后消缺性检修,对大修时间己到但还不需要大修的设备,可在小修中开展部分大修项目,消除缺陷或隐患,一可合理延长大修周期,二可降价生产成本。对必需要大修的设备,应及时开展大修,防止设备出现不可修复的问题,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应结合检修后设备的状态,开展逢停必检工作,及时消除可能会暴露出来的问题,加强优化运行及日常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能达设计寿命,争取合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设备寿命周期的经济效益。
(4)实现安全达标
以安全达标工作为抓手,优化生产管理及安全管理,保证必要的资源投入,补长短板,保持安全生产的稳定。开展隐患排查及综合整治,控制生产安全风险,持续改进,真正体现安全就是最大、最基本效益的理念。
结语
根据水电工程的特点,遵循工程的内在规律,以安全为基础,以决策和设计过程为重点,确保设计值达标优良及满足业主的要求;以工程的质量优良和造价合理为保障,从保证施工安全及实现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角度,科学合理进行设备的配套采购;利用专业设备监理人员及生产技术骨干的业务优势,加强设备制造过程的监控,确保设备的设计质量有效转化为制造质量;加强施工过程的管控,力争质量、安全、造价、进度动态最优;加强生产经营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加强内控管理,进行合理的资本运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最终实现安全与效益双提升。
【关键词】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公众参与,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深入,我国立法中的公众参与日益得到重视,公众参与的途径不断拓宽,开门立法越来越普遍。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还不够宽,参与的程度也还不够广泛,参与的机制不够完善,参与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在面对我国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法律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均衡协调,最重要的是构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各种利益诉求都能上升到利益协商和对话的平台。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决按照党的十报告提出的要求,拓宽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加快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进程。在我国,近期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得越来越多的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标准产生质疑,因此,在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时,在本着科学的原则下,要更多地考虑公众的需求在保证高质量和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公众参与到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中来,提高标准的权威性和透明度。
一、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中公众参与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参与主体范围界定不明确。只是规定必须有公众参与,如公民、法人、其他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等,但未对具体的主体范围作明确的界定。由于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可以使各方利益主体充分表达自己的意
见,通过交流和对话,最终制定出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利益要求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因此,必须明确界定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目前,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法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意见。这些规定都表明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必须有公众参与,但对公众的具体范围尚未进行明确界定。
(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中信息公开不到位。有效的公众参与,应该以公开程序为前提。事实上,许多立法和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府信息不充分不及时,透明度不够,使公众参与在范围、程度、有效性方面存在不足。立法会议的实际过程,公众根本无从了解。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只提供标准草案供征求意见和最终的标准文本,而那些如那行专家参与制定,核心问题,哪些意见建议被采纳,制定中有哪些争论等等,并不能做出及时公开。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中公众参与方式单一。目前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主要方式主要是利用电子邮件或书面方式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方式太过单一,不利于扩大公众意见的覆盖面,意见和建议的数量和质量及有效性受到影响。
(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反馈机制不健全。如果公众不知道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是否被采纳或某种意见和建议被采纳的理由是什么,那么,这种参与就失去了意义,影响了公众法律效果的实现。
二、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不但有助于形成最优的标准,确保标准的科学和公正,而且使各方利益主体充分表达意见,形成正确反映并兼顾各方利益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因此最后赢得广大公众贵标准的支持。
(一)公众参与有利于增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科学性。公众来源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了解自己这个层面和领域的各种情况,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关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丰富信息,精确表达公众利益诉求,有助于形成最优的标准,最终保证标准的科学和公正。
(二)公众参与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地方标的制定,利益各方可以进行交流与对话,通过让利益主体充分地参与到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来,表达利益诉求,然后加以整合和平衡,这样才能使制定出的标准兼顾各方利益需求,从而取得公众对出台的标准的大力支持。
(三)公众参与有利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实施。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本身就是一种向公众有效宣传标准的手段。通过参与机制,公众在协商、沟通等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其参与的权利被尊重,加深了公众对标准的理解,增强了公众对标准的认同感,提高了公众对标准的可接受度,有利于标准的有效实施。
三、拓宽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中公众参与的渠道
(一)明确界定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
公众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内涵。在法的意义上,公众特指对决策所涉及的特定利益作出反应的或与决策结果又法律利害关系的一定数量的人群或团体。包括不特定的公民个人。也包括和特定利益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分为一般公众和特殊公众俩大类。
一般公众:它包括消费者和一般专业人士。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加入到标准的制定中来,尽管他不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专家,但他们都从生活中学习到了大量的经验,他们可以以可能受损的健康权益为基础,参与到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中来。各类专业人士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合理、理性的意见。
特殊公众:它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与制定标准有关的行政机关。不包括食品卫生部门。特殊公众,它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与标准制定有关的行政机关。这里并不包括食品卫生部门。因此,非政府组织和有关行政机关的参与更能影响到终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更能实现有效的参与。例如在香港,公众参与非常普遍和深入,政府也深刻认识到公众参与的极端重要性,设立了许多公众参与的组织,提供了很多公众参与的便利条件,并以立法保证。另一方面,在政府层面上,有食物及卫生局设立的专家委员会,其中有来自各界的代表,包括学者、专业人士、食物专家、食品业人士、消费者组织成员及其他专家组成。
(二)完善信息公开程序
充分的信息公开,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现有效地参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的前提条件,是平等原则在程序上的要求。在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时,卫生行政部门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就标准制定相关信息的占有具有不对称的特点。
1.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前的信息公开。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前的信息公开,即公开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规划和计划。将政府本年度计划制定某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意图、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地及国内外现状等等都公之于众,有利于公众及时了解标准制定的动态,促使他们就自己所关心的事项提出建议或意见,以保证公众参与立法各个环节的启动,使立法充分吸纳民意。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过程中,还可通过新闻媒体、官方网站或政府公报的等多种形式,公告政府年度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的规划,并由专门的组织和人员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
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过程的信息公开。
现在一般情况下,公众参与标准的制定多数是在标准草案已经起草完毕的时候,而标准草案起草的过程,公众却无从得知,而这个过程更是公众最想知晓的,是加大信息公开、增强透明度非常重要的内容。由此,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法应该更加注重标准制定过程的公开,明确规定通过媒体、网络、报纸等多种方式,就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起草、各位专家讨论情况、征求意见处理结果、审查委员会市查情况等等,及时公开,让公众详细了解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的实际过程,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结果的信息公开。
有关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立法中,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草案和最终标准文本的公开都有明确规定,符合公开透明的原则,但仍需要创新、拓宽公开的方式。各级政府都已经建立了政府网站,这给公众参与提供了比较便捷的途径,但是任何一种方式的影响都有它的局限性,只有釆取多种方式才能扩大覆盖面。因此,公开方式应当是多种方式相结合,以政府公报为正式形式,兼在报纸、电子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上。
(三)拓宽公众参与方式。
1.规范座谈会。
座谈会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政府听取民意的方式,在我们日常政治生活中被政府所广泛使用。由于座谈会形式是我国公众所广泛熟悉、认知的一种政府与公众交流形式,因此,采用座谈会形式听取公众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的意见可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由于座谈会如何召开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行政机关手中,因此,在确定参加座谈会的人员之后,应将标准草案和相关的材料送至他们手中,并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召开座谈会的时间、地点。二是在座谈会中,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对标准草案的内容作简要介绍后,参加座谈会的人员逐个发言,不必与他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三是座谈会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制成笔录,不必由座谈会参加人员签名,因为座谈会上参加人发言可以看成是行政机关与公众就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所作的一种思想沟通。
2.完善论证会。
论证会即邀请有关专家对草案内容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研究论证,作出评估。专家往往从专业知识角度对标准草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随附相关的科学依据或者合法性依据,因此,他们的观点具有较强的客观性,通常附有理性说服和证明。行政机关对专家们的论证意见应当要予以高度重视。一是选择合适的专家参加论证会。二是正确对待专家的意见。三是专家应当保持必要的中立地位。因此,在参加论证会过程中,专家应当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标准草案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论证,不能一味顺从行政机关的需求。
3.确立听证程序。
听证制度起源于英国,最初只是适用于司法领域,作为司法审判活动的必经程序。第一,听证前向公众详尽告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草案及相关听证事宜。告知利益受影响的相对人在一定时间内提出书面异议,并提交给听证机关。第二,告知愿意参加标准听证的公众在一定时间内到听证部门进行登记行政听证机关也可以依职权主动通知行政相对人参加听证。明确参加听证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的方式等。第三,听证主持人选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应采用由行政机关的首长或指定人员担任的做法。为避免使行政听证流于形式,首长指定的人员应来自于非标准草案负责部门。第四,召开听证会确保公众有效参与,具体的听证形式可以由行政机关根裾具体情况,平衡考虑政府利益、个人利益的重要性以及程序本身的有效性三个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第五,听证记录及公众意见处理。听证会的记录必须成为最后确定标准的重要依据。标准制定机关对于公众书面或者在听证会上的口头提出的异议或者建议一般应以采纳,如果不采纳应当书面说明不采纳的原因。
(四)完善公众参与意见反馈机制。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中公众参与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公众有建设性的建议,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是要畅通利益表达机制,赢得公众对最终标准的支持。不管是釆用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的形式听取意见,还是接受公众的来信、电子邮件电话等,对于收到的公众意见,卫生行政部门都应当认真阅读,并作出回应。完善的意见反馈机制是听取意见制度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只有建立完善的意见反馈机制,才能保证卫生行政部门认真思考公众意见,也才能保持公众的参与热情。具体而言,完善的反馈机制可以发挥以下功能:其一,强制卫生行政部门对公众意见进行梳理;其二,促使卫生行政部门谨慎作出选择;其三,体现对公众的尊重,保护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的热情;其四,增强最终标准的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李援,宋森,汪建荣,刘沛:《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释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应松年:《行政程序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罗海林,杨秀清,刘灿:《食品安全、标准化与消费者参与:经济法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期。
[7]周玉琴,季任天,曹谷:《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标准意识的探讨》,《企业技术;P发》,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