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物复习教学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专题复习 主要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节,重点内容是实验部分,并且实验内容较复杂,考查学生对生物遗传物质的认识水平,对几个经典实验的实验方法、原理、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问题的掌握水平。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复习方法。

一、有效复习的前提

(一)自习研读考纲

纵观历年高考,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是热门考点之一,是制约中等水平考生再上台阶的重要因素,2013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级要求C(在理解所列知识的基础上,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二)深入钻研教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教材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而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经后人多次重复证明是正确的最具代表性的实验,经典实验常常与生物学发展史密切联系,是学生掌握生物实验方法的重要途径。如果老师只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过程,那么学生听课的兴趣就不会高,复习效果就会很差。如果将这些经典问题化,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综合能力。

(三)理性分析重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此两个经典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课文中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将一组实验的结果合并在一起介绍的,并没有侧重于介绍实验过程、原理及科学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详细过程,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知识,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四)认真考察学情

尽管学生已学过这部分内容,但学生对于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方法的选择,科学思维的形成,以及科学实验的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仍需训练和提高。同位素标记法在必修一的光合作用实验中已有涉及,但在本节教学中,同样要用到同位素标记法,但用什么标记,怎样标记,学生仍然不是很清楚。由于时间跨度很大,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早已记不清楚甚至已忘记。

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一)精心准备教学案

教学案能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练习、笔记、评价等通过一种载体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师从单兵作战和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案设计的原则,我认为,一是不要太简单、太详细,这样不能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和余地;二是不要太深奥、太复杂,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看不明白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无法发挥教学案提前预习的作用。

(二)高效组织教学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把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讲清楚,扫除盲点,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学习,有目的地学习。复习模式如下:高考真题演练—考点总结—问题构建—突破重点和难点(典型例题检测)—形成知识网络—课后检测与落实。

1.真题演练

在正式复习之前的几分钟(建议5分钟左右),让学生做最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高考考点内容,正确把握高考的方向,出题的特点、难度。

2.考点总结

最近5年江苏高考连续考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节的内容,2013、2012、2011年高考侧重实验的过程理解和掌握,2010、2009年高考侧重于遗传物质特点和分布的分析。通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高考的动态、考点的分布,明确复习的目的,增强复习动力。

3.问题构建

本节课,如果教师运用这些经典实验素材设计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在总结归纳过程中对一些难解问题集中进行讲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实验过程:多媒体重温格里菲思实验,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为什么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老鼠患病死亡而R型细菌则不能?

②R活菌+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混合培养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死亡的小鼠体内能找到哪几种球菌?

③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还能使R型球菌转化为S型球菌?

④S型球菌能转化成R型球菌吗?

⑤转化的本质是什么?属于可遗传变异的哪种来源?

⑥本实验的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有没有得出来什么是转化因子?你应如何设计实验?

分组讨论,每小组选派一名学生总结,老师进行补充归纳总结:

①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后者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能抵抗吞噬作用和体液中杀菌物质,不易被杀死而在小鼠易存活或繁殖,所以S型细菌能使小鼠染病死亡而R型细菌不能。

②R型和S型。

③高温对DNA来说只是其氢键断裂,双键解开,当温度降至65℃以下,氢键又会重新生成,DNA双链重新恢复,这个过程是可逆的,所以此DNA仍具有遗传功能(学生可回忆PCR技术),这与蛋白质在高温下变性失活不同,蛋白质变性是不可逆的。

④可以,在培养时荚膜丢失。

⑤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其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在后继的培养过程中,被一些R型细菌摄取,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整合进入R型的DNA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这种转化的原理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

⑥由以上分析,转化因子应该是DNA,但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格里菲斯只知道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些转化因子,具体是什么并不清楚,把S型细菌进行离心分离出DNA、R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观察结果。

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①艾弗里等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整个实验设计遵循什么原则?

②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再增加一个用DNA酶处理的对照实验?

③通过此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④艾弗里等人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做铺垫:以此引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学生看书讨论后,每小组选派一名学生总结,老师进行补充归纳总结:

①艾弗里等人成功的关键是,设法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分析,这遵循了设计实验的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

②在加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同时加入了DNA酶,其结果没有出现S型,这不仅说明了促使细菌转化的物质确实是DNA,而且起到了条件对照作用,使实验更严密,更有说服力。

③本实验得出: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不是。

④艾弗里等人,虽然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来了,但实验中提取出来的DNA,纯度最高时还有0.02%的蛋白质,这也可能是转化因子,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要想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必须将DNA和蛋白质完全分开。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什么是噬菌体?什么是T2噬菌体?它有什么特点?

②采用什么方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来,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③如何标记T2噬菌体?能否把T2噬菌体直接放在含有同位素的培养液中培养进行标记?

④用搅拌器搅拌、离心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⑤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复制自身的DNA时需要的模板、原料分别是什么?合成自己的蛋白质外壳时需要哪些材料?所需酶、能量、原料、场所由谁提供?

⑥以■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沉淀物具有很低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以■P标记噬菌体侵染染细菌时,上清液具有很低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⑦本实验得出什么结论?有何不足之处?

⑧如何设计实验,才能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归纳总结:

①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叫噬菌体,而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叫T2噬菌体,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离开活细胞不能生活。

②同位素标记法,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几乎都存在于噬菌体DNA分子中,用放射性同位素■P和■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③噬菌体+含■S的细菌含■S的噬菌体(标记蛋白质)

噬菌体+含■P的细菌含■P的噬菌体(标记DNA)

④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⑤噬菌体进入细菌后进行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及组装,其复制的模板是其自己DNA的两条链,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氨基酸、所需要的酶、能量都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

⑥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由于没有和大肠杆菌分离,离心后随细菌一起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存在少量的放射性;■P标记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噬菌体没有侵染到细菌体内,离心后到上清液;二是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增殖,细菌裂解,带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分布于上清液,从而使上清液分布放射性。

⑦本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只在细菌外面。

⑧要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应在加一组实验,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后,注射到细菌体内,观察是否有子代产生。如果没有,就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肺炎双球菌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能不能说明它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如何证明RNA是遗传物质?

③为什么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归纳总结:

①不能,上述两个经典实验不能证明除DNA是遗传物质外,还有其他物质是遗传物质。

②过程及结果: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③现代生物学已经用大量的实验证明:DNA存在于绝大多数生物的体内,是这些生物的遗传物质,而且和RNA相比,在遗传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才能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④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是RNA。

三、形成知识网络

四、课后反思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每年高考生物试卷中,实验题都占有一定的分量,很多学生都感到棘手,失分率比较高,因此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贯彻。

(三)复习课重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重在突破难点、疑点,构成知识网络。

(四)课堂高考真题演练,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关注度,又能让学生体会到高考真题的魅力和内涵。

参考文献:

[1]陶文娟.遗传的分子基础专题复习设计.生物学教学2009年(第34卷)第三期.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讨论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和尝试.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问题讨论教学内容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为教学方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欲,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实施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去合理设计问题讨论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在课前充分备课后,才能以教学课标为依据去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师要熟读教材以及教学课标,明确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才能设计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为“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了解教学的重难点为“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牛顿第一定律中论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怎样的?”“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能不能通过实验验证呢?”

二、采用情境教学,将问题讨论融入情境教学之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会变得读死书,只是简单地背知识,而对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不甚了解.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情境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锻炼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将教学与问题相结合,在课堂上多设置问题,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创建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简单的提问让学生回答,还可以采取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去进行探究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将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富有活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同学们在初中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能否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学生思考后回答:搓手,用手拿东西,走路,课本在桌面滑动……提问:刚才你们举的例子中的摩擦力有没有区别?

三、教学以引导为主,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注重实际运用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时需要以引导为主,以培养学生独立意识为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多培养学生问为什么,能不能,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加强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间接,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及时进行教学沟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建立合作小组,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讨论问题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需要以小组合作为基本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是讨论的主体,因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需要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问题设计;设计原则

讨论在思维改变和深化过程中具有独特作用。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为目的,预先设计与组织问题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以获取真知。这就要求在实施课堂教学讨论模式中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在教师或主持人引导下的讨论和协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其民主精神、群体意识和宽广胸怀。

一、讨论式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问题设计的启发性、思维性原则

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海纳特认为,设计的问题具有激发性,才有价值。设计具有激发性的问题能够获得不同的答案。通常,具有激发性、启发性的问题都是评价性问题。一方面,评价性的问题包含许多疑点和悬念,既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评价性的问题能够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上,促使学生不得不经过思索才能将结论整理出来,给出答案。同时,评价性的问题答案不唯一,更加灵活。“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就是问题,它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和学生的深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识“庐山真面目”。因而,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目标设计启发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启发性问题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等,为达到教学目的做好铺垫。除此之外,问题设计还应该把握思维性原则。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具有思维性的问题有利于唤起学科知识的纵横方向之间、新旧知识的联系之间的联系,且有利于学生将知识从记忆的水平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次。同时,设计具有思维性的问题,能够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分析事物、人物、探究规律,养成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思维习惯。因此,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计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的问题,这对于培养或发展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极为有利。

(二)问题设计的新颖性、综合性原则

讨论的问题要新颖生动、富于情趣,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新颖巧妙生动的论题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高中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初中生思维水平界于两者之间的不同特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适合各个不同阶段学习心理特征的论题,以其新颖性或刺激学生视觉感官、听觉感官,或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或激发起思维的链接。带有综合性特点的讨论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设计具有综合性的问题,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讨论的问题能够关联或覆盖许多基础知识;第二,讨论的问题能延伸至现实生活中;第三,讨论的问题能联系文史、文理等各个学科。根据上述方法设置讨论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问题设计的实效性、量力性原则

在设计拟定讨论问题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所设计的讨论问题需要考虑学生当前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同时,在设计拟定讨论问题时,至少要有难、易两个层次,顾及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这样既能为学生的探索留有用武之地,又能扩大参与面,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如此,既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客观实际,设计问题要遵循量力性原则,但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水平。简而言之,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根据相应的指导,提升在知识、理论、技能诸方面解决问题的水平。只有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出现新的需要,并构成思维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运动,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一教学最终目标,体现问题设计的实效性。

(四)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拓展性原则

在讨论教学模式下,问题设计艺术还具有开放性、发散性、拓展性的特征。开放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呈现问题的最佳情境和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开放性问题,即只给出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自行探索以获得各种结论;或者只给出问题的结论,让学生自行研究,找出该结论成立的各种条件;或者增加或删减已知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原先得到的结论的相应变化。由于开放性问题变化无穷,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可以一改学生生搬硬套的问题解决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展现更多灵活性的解题方法。这样便能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为培养开放型、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讨论式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霍姆斯认为,“个体思维的陈述形成于分析现有信念与用新观点综合这些信念之间轮换交错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促成新的综合而达成思想的改变。在课堂讨论中,对立的观点得以揭示、探讨、争论,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形成新的整合。”[1]因此,课堂讨论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体现在问题的条件、问题的答案、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上,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问题讨论式参与对象的层次性。问题不是仅指向少数“优生”的难题、怪题,其解决方法和结果往往具有多样性。设计讨论的问题时必须考虑其中有些方法或结论是一般同学都能得出的,而有些方法或结论则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才能解决。也就是说应考虑参与对象的层次性,它的低起点可以照顾“差生”的解答水平,使其动手动脑;它的多层次又能激励“优生”寻求更好的办法。确保每个个体有效加入讨论,使全体学生都有收获,最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就感,保护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信心。第二,注意问题本身的宽广性。讨论的问题涉及的事件不仅要为学生所熟悉,而且涵盖的知识面要宽广,甚至可以涉及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内容。例如,“家里要安装排水管,如何帮父母计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一些确定的因素:比例尺,图上距离。不确定因素:用什么材料的水管,工人工钱。确定因素学生可以计算,不确定因素可以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开放量较大。学生不仅要应用数学知识,还要考虑材料、环保、人力资源等因素,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第三,注重问题设计角度的动态性。就是说同一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设计成问题。在许多成功的课堂讨论教学案例中,正是问题设计角度新颖、方式丰富多彩,学生易于产生好奇心理,激发其创造力。第四,注重问题解答途径的探索性。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2],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对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要落在“最近发展区”,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表征,即对问题的字面理解和深层理解、设计解题的策略和计划,逐步深入,积极探索,寻求有意义有效果的解答方案,逐步培养学生坚韧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五,鼓励问题解答方案的多样化。讨论教学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学生在思考、倾听、讨论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因此,问题解答方案的多样化体现了讨论问题的开放性。同时,在具体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和比较各种方案孰优孰劣,探讨总结相对较优或最优的问题解答方案。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讨论式教学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进行讨论式教学时,要注重问题设计,依照问题设计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临床护理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143-02

1讨论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盛行,在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用该法组织教学,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1)临床课间实习阶段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护理学生能顺利进入临床实习的第一步,对以后的护理职业生涯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临床课间实习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教学模式,基本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采取“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护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临床护理知识,由于对临床实际情况不了解,护理专业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造成对这些临床知识感到很抽象、理解上很困难,因而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学习效果,从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

(2)问题讨论式教学是以成熟的PBL教学模式为基础,将护理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不仅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针对学生即将面临的考研及考执业护士证的相关问题,增加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很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了临床技能,在临床课间实习中复习护理基础理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2资料和方法

我们随机选取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学生均由同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问题讨论教学方法。对两组学生分别通过书面理论测试和临床技能考核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具体实施如下:以5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第一,选择病例。教师根据骨科护理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性选择病例,对要重点掌握的疾病,提出相关的问题。所提问题将基础护理理论与临床护理技能相结合,便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以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第二,学生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查阅资料,通过教科书、信息化、查看病历、看病人、求教专家等途径,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做到能自主的学习。第三,见习时由学生进行护理评估、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针对该病人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判断,最后提出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最后结合病例进行问题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带教教师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3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理论成绩、临床技能考核的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4结论

问题讨论式教学从临床技能成绩和理论成绩来看,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收到明显的效果,提高了护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在临床一线工作护理人员,成为带教老师后要不断地加强护理理论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带教任务。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问题讨论式教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每次课后,一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接受学生的建议和反馈意见。最后,在每一阶段见习教学结束后,我们再发放问卷调查表,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5个批次共105名见习学员的调查表明,97%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持认可和欢迎的态度,91%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今后的临床实习。因此,研究和探索临床见习的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对临床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该方法是一种可行、有效的见习教学模式,值得临床带教老师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卫宁,张贵荣,张静芬.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临床小讲课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04,6(4):6-7.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是改革,改革才是教育的根本出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集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实施教育,将为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和发展,但是,多媒体计算机深入到课堂教学还只是停留在某个研究活动的点缀阶段,它对教育改革产生整体作用离我们还较遥远。主要原因在于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不够和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还没真正形成,致使多媒体教学研究不能全面深入下去。本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校十八年电教实践经验,谈谈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实现和模式。

二、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各种因素

(一)物的因素

物指的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样,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有现代教育设备和配套软件做坚实的基础。一般要求“六室四系统”。“六室”:(1)普通教室:每班“五机一幕”(即投影仪、录音机、录放机、彩色电视机、多媒体主机、投影银幕)。(2)计算机室:多媒体配置,按最大班额计算需两人一机。(3)多功能电教室: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配有多媒体计算机、录像机、VCD、视频放大器、音频系统、综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功能的多功能教室。(4)语音实验室:要求64座。(5)声像资料室(兼视听阅览室):面积56平方米以上,配有多媒体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各一台。(6)设备贮存室:面积56平方米,要求具有防潮、防火、防盗等功能。“四系统”:(1)闭路电视系统。(2)演播系统。(3)计算机网络系统。(4)现代教材系统:各种电教教材成套化、系列化、多媒化,形成教学素材包。

(二)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教学全过程中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参与者。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现代教育意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培训。(2)加强电教技能的培训。电教技能包括媒体操作、教材制作、媒体选用、媒体设计与组合、课堂电化教学设计、实验经验总结等基本技能。培训的方式有自学、讲座和进修。

三、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模式

(一)模拟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模拟功能,是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辅助教学功能,特别是传统的电教媒体所特有的,目前学校电化教育辅助教学也基本上属于这种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同时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跨越时空的事物再现。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所描绘的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多媒体模拟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

(二)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源于斯金纳的机器程序教学法,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诞生和系列配套教学软件、工具软件的形成以及有鉴于目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实现个别化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交互功能,这是它的一大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便及时出示学习内容,并且可以向学生提问,对问题进行分析,作出判断,给出反馈。若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它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再渡难关。这样循序渐进,学生所学知识就会得到不断的巩固,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

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学生难以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写会笔顺、理解字义并用其说话。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难以实现,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实现个别辅导教学。如:《我是中国人》一课的识字教学,本文共有五个生字(我、是、爱、国、星),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采用如下步骤:(1)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字的音、形、词、义、写、句;(2)学生利用课件进行交互学习,要求学生找准学习的疑难点,请求计算机帮助解决其疑难点;(3)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首先要做好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设计的程序分支越多,预想的情况就丰富,就越能全面为学生服务,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个性特性、学习方法、学习风格,从而培养一批有个性、有特色、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这一目的就会实现了。

(三)新授课教学模式

新授课教学模式的多媒体CAI课件是以教学课题为主要线索,以强化教育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为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资源,尽量发挥软件的表现手法而编写的。新授课教学模式是以CAI课件为主要信息传输源。它以多种方式、不同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首先要透彻地领悟CAI教材设计的意图。其次,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要认真地备好媒体(即媒体展示的时机、语言的组织等)。再次,教师在运用CAI课件时,不能以课件为中心,应以文字教材为中心,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四)培训与练习模式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存贮量大、运算速度快、CAI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进行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在问题出示的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多媒体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增强趣味性,增加问题判定的形式,展现语文之美于其中。这样,学生会感到心旷神怡,在一种美的情境中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如学生刚刚学习拼音字母的大写后,很难做到大小写一一对应辨别,当出示大写字母时,先要想一想字母歌中的前后顺序,然后去对应小写字母,再想其发音和写法。我们在此可设计一个多媒体CAI课件进行训练,训练分为三个步骤:(1)出示小写字母时,学生点按小写字母后,出示大写字母,并发其音,示范其写法;(2)将屏幕一分为二,上面出示大写字母,下面出示小写字母,学生判断后,用鼠标点按对应的小写字母,若点按正确,发出“棒!”的鼓励之声,并奖赏10分和一个笑脸;若点按错误,发出“要努力!”,罚一个哭脸,同时展示正确的答案。(3)在屏幕上只出现大写字母或小写字母,要求学生从键盘上输入与之对应的字母。输入还设计了控时程序,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输入完毕,否则要在成绩栏扣出一定的分数。这样循序渐进、趣味性较浓且带有一定强度的训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四、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形式问题。

多媒体教学要以研究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不是研究用更多的媒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媒体的选用过程中不能认为媒体越先进,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要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为“电教”而电教问题。

多媒体教学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以运用了电教媒体就说明是电化教学或者运用电教媒体的种类越多、档次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多媒体教学要注重择优性原则,不能认为每次课都得用上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并没有排他性,传统教学的精华我们不摒弃,而要发扬光大。

(三)电教技能滞后问题。

多媒体教学媒体操作技能非常重要,具有良好的媒体操作技能是教师上好一节电教课的前提。教师不但要掌握硬件操作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软件设计、制作的一般技能和综合运用各种电教媒体的技能。

(四)师生关系不协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