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一、实践报告的封面、扉页和目录

1.封面内容:实践报告题目、团队名称;

2.扉页:成员组成(姓名、班级)、实践单位、实践时间等;

3.目录:正文的各章节、团员感言、附件等。

二、实践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调研报告的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用5号宋体字。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

摘要包括:“摘要”字样、摘要正文、关键词。

摘要正文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

4.前言

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

有几种写法:

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

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

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5.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主要是实践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要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进行详细叙述。可按照实践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 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践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左右。

6.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7.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9.队员感言

团队成员感言:实践队员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自身不足之处,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

10.附件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三、撰写实践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65-0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方法和程序、技术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它洞悉社会发展脉搏,了解社会需求,决策社会发展,有极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但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未能很好地将理论、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起来,未能将课堂与社会、行业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

鉴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并结合学生的身份与学习特点,课程总体设计基于以下教育理念。一是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系统化,而是追求和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流程化。真正按照具体的职业行动,要求学生按流程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调查工作的程序和技能,掌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如在指导制订调查方案时讲授原则意义;涉及社会学和系统论的相关知识时,结合设计方案的实例,适当讲授,以够用为度。二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将企业需要、学院办学需求、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项目引进课程教学,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调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行业需求零距离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三是实行课证融通的教学。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调查分析师(初级)考试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并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以上两个职业证书的考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统计从业资格证》、《初级调查分析师》的考证要求,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对原有教材的结构框架进行解构和重构,以一个社会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社会调查项目实施的流程分为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数据分析阶段―总结5个阶段,划分出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选择阶段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每个阶段均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调查技能的掌握和实施、职业能力的培养。详见表1。

表1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理论学习内容 实践项目

理论基础 1.社会调查的定义及其任务

2.社会调查的基本功能、基本概念、基本方式、主要类型等

3.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4.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选题阶段 1.初步选题

2.选题的初步调查论证 1.选择调查课题(选题的意义、调查课题的类型,选题的标准,选题的途径和方法)

2.调查课题的初步探索的方法和途径 团队调查项目选题

准备阶段 1.提出研究假设

2.设计调查方案 1.提出研究假设

2.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设计原则

3.调查指标的设计

4.信度和效度

5.调查方案的可行性 团队制订调查方案

1.为课题选择恰当的社会调查的方式

2.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1.社会调查的方式

2.普查

3.典型调查

4.抽查 团队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 利用恰当的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类型与结构、设计的原则)

2.访谈法(访谈的特点和类型、实施的步骤、技巧)

3.观察法(观察的特点和类型、误差的控制)

4.实验法(实验的特点和程序、实验的设计)

5.文献法(文献的收集和分析)

6.专题调查(电话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网络调查方法)

7.调查员的调查方法和技巧 团队调查项目实地调查

调查员培训

数据分析阶段 1.资料的统计整理与分析

2.对统计调查进行理论分析 1.资料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2.文字资料的整理

3.数字资料的整理

4.问卷资料的整理

5.统计分析的方法(单变量描述统计、集中量数分析、离散量数分析)

6.理论分析 团队调查项目数据分析

总结阶段 1.撰写调查报告

2.团队汇报 1.调查报告的特点与类型

2.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3.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和撰写程序 调查报告撰写(个人完成)

团队ppt汇报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该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特点,决定了在该课程中运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合作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例如,在访谈大纲的设计与实施教学中,理论部分采取的是学生探究与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探究,就是课前让4个小组的学生查询“什么是访谈、访谈的类型、访谈的准备、访谈的方法和原则”等内容,并在课堂上汇报,再通过提问、回答、教师补充、视频学习等方式,完成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讲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践部分则是学生通过讨论,制定了本小组调查项目的访谈提纲,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并展示。这里我们模拟的是座谈式的群体访谈形式,一个小组推选访谈主持人访谈嘉宾及其他观众,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评价,给予指导。课堂外,各小组成员深入到校园、宿舍、其他院校、社区进行访谈,完成调查任务。又如,在调查员的培训中,结合企业调查员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和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创设了“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住户对小区环境的意见要求,进行入户调查”、“海飞丝洗发水使用街头拦访调查”、“学生食堂满意度的座谈调查”等情境,对学生进行调查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动作技巧、观察技巧、处理拒访的技巧的训练。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由过程实践操作成绩和理论考试组成,其中,过程性实践实践成绩占70%,期末综合理论考核成绩占30%。过程性实践操作成绩是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工作成果确定的。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并制定相应的考核量规,使教学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目标性。详见表2、表3。

表2 各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

工作过程 成果

选题阶段

准备阶段 调查方案、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 调查问卷

数据分析阶段 数据分析报告

总结阶段 调查报告

在“调查方案设计”的成果展现中,制定了以下考核量规。

表3 “调查方案设计”成果展现考核量规

考核项目 考核关键点(技能标准) 配分 得分

调查方案的制订

抽样方案的制订 调查的目的明确 10

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语言通顺、叙述合理 20

课题组成员任务分工明确 10

活动步骤清晰、合理 20

调查的方式方法合理恰当 10

抽样方案的设计合理可行、格式规范 10

实训表现 团队合作积极主动 10

在团队合作中履行职责、认真负责 10

合计 100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已经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顺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了柳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柳州市人才招聘岗位需求调查、大一新生专业调查、老年人家庭赡养现状调查、两面针产品社会认同感调查等20多项调查。这些调查充分体现了学生结合专业,以社会调查的方法和视角,洞察社会,关注学院建设,关心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调查项目下企业、到街头、到招聘市场、到其他院校进行实地调查,锻炼了实践应对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学生获得了对社会的真实认识和感悟。这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从社会实践出发,将理论学习和社会现象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行动中拓展和深化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调查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娟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B类)(2012JGB415)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首创。PBL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目前PBL教学法已经成为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分析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等,这些对今后学生开展社会统计工作会打下良好的基础。_、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教学中的尝试笔者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现状和学习态度,初步采用了PBL教学法,主要情况如下:

 

第一,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学生讲清楚学习统计学的意义,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统计学作为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工具,是社会科学“科学化”的主要手段,就如同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一样,社会科学也离不开社会调查方法和处理数据的统计学。考虑到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距,作为教师应该统筹全局,尽量做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最终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统计学知识,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做出合理的决策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选题阶段。为了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有效地感觉到PBL教学法的效果,在选择课题时要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题,并且要满足课题选择的标准,即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另外,课题的选择会决定调查的方法,体现调查的水平,制约调查的过程,影响调查的质量,如笔者曾确定了以“山西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对认知情况的调查”为课题,它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_种有效的沟通方法。

 

第三,调查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掌握了有关社会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从课题准备状态进入了统计设计状态,其中包括课题问卷的设计和量表的设计。这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述问卷设计和量表设计的标准和规范要求,让学生按照性别、兴趣、活动特征等标准分为七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设计问卷,实现七个小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更好地设计问卷和量表。

 

第四,问卷调查阶段。研究者在调查设计阶段所进行的思考、所做出的决策、所制定的方案,都将在实际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实施。其中,收集资料包括筛选、归类、分析、找出规律。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同时要考虑到抽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问卷回收的资料还只是原始的数据,必须经过整理、归纳与分析,才能作为研究命题和假设的凭据[4]。笔者通过详细讲授统计描述分析、概率分布、常用统计分布、等级相关、回归分析等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各小组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进行分析汇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乐趣,又提高了他们团体合作的意识。第五,撰写调查报告。撰写调查报告需要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收集资料的方式、统计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调查报告是反映社会调查成果的_个方式。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统计分析知识和技能之后,才能完成调查报告的写作。

 

二、PBL教学法有效应用于社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准备阶段。教师在讲述社会研究方法和步骤的时候,要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可事先给学生发一些背景材料和数据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将案例与课本中研究方法的程序进行有效结合,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统计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第二,调查设计阶段。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调查设计阶段所需做的各方面工作。尤其是进行问卷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求学生严格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步骤、问题以及答案的设计、问题语言及提问方式、问题数量和顺序等方面的要求,让学生科学地使用问卷进行调查,从而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

 

第三,问卷调查阶段。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统计的分析方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而且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重视统计分析方法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可以使学生探索社会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让学生严格按照社会研究方法的程序进行研究。

 

第四,撰写报告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调查报告的撰写是要反映调查目的的。教学中教师要给他们讲清楚调查报告的撰写步骤、结构与写作方式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针对本科生是初次接触调查报告,因此教师应该详细地告知学生进行调查时的具体要求,并且为其提供几篇示范性的调查报告,让学生事先对这些示范性调查报告进行学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调查课题写出调查报告。如学生在“山西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对publicspeech认知情况的调查”的调查报告中,描述了山西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对publicspeech认知情况的现状,通过调查问卷也了解了其中存在的_些问题,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了_些结论,从而针对这些调查结果提出了_些建议。可见,PBL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又能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_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正好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意义。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Political Economy

一、专业名称、代码:政治经济学,020101

二、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经济学科(门类)”所属“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类)中的基础性专业,也是经济学科各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还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我国,有时特指的政治经济学。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硕士学位点之一。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有在《资本论》与经济学方面传统的鲜明特色与突出优势,又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崭新特征与现实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专业一直是河南省连续多年的省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名师辈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有所成和富有成就的优秀硕士毕业生,成为高校、政府与经济职能部门的高级精英人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高级专门人才。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熟悉经济史、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对于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具有能够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经济类专业适合的相关工作。

1.掌握扎实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四、修业年限

本专业硕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在校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按一定标准、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五、研究方向

1. 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2.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研究

3. 现代企业制度与人力资本发展研究

4. 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7 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为学位课程)。

(二)课程体系

类别

课程名称

考核方式

学时

开课学期

任职

教师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第一外国语

考试

54

54

2

4

1、2

公共基础课

1)中级微观经济学

Advanced Microeconomics

2)中级宏观经济学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3) 中级计量经济学

Advanced Econometrics

考试

考试

考试

54

54

54

2

2

2

1

1

2

院定

专业基础课

1)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y

2)《资本论》研究

Research On

考试

考试

36

36

2

2

2

2

导师组

专业必修课

1)经济理论

MarxismEconomics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Socialism Economics

3)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

考试

考试

考试

36

36

36

2

2

2

2

2

2

导师组

学术活动

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听取学术会议报告, 1 学分

1

1

实践环节

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1 学分

1

4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1)中外经济学名著选读

Selected Materials of Marxism Works on Economics

2)政治经济学前沿

3)经济思想史

考查

考查

考查

36

36

36

2

2

1

2

2

2

院定

院定

院定

补修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

考试

54

≤4

1

公共选修课

1 )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 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不计学分。

考查

36

1

3

七、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总学分50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原则上32学分, 其中必修课22学分,选修课8学分,学术活动与实践环节2学分。论文研究18学分。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

学术活动

实践环节

32学分

开题报告 2学分

18 学分

中期考核 2 学分

预答辩 2 学分

学位论文 12 学分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互动教学方式。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1、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导师指导和本学科老师集体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2、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

3、研究生应博览群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认真学习基础理论和钻研原著,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4、培养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严谨治学和勇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和能力,使研究生具有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九、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和修满所要求的总学分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具有高起点、新视角和前沿性,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院系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研究生确定了论文选题后,在论文写作之前,必须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有关该论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写作提纲、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研究生作开题报告时,应有包括导师在内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师3-5人参加,教师要对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等做出认真的评议。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较多,其中采用较多且很成功的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开辟了道路,是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置身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景中来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进入社会实际活动中去直观感受、观察实践。社会调查却是要通过深入社会搜集直观感性的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研究材料,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是知识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特征。在实践基础上从搜集直观感性的材料、分析研究材料到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的认识过程,就是调查的过程。

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引入社会调查法来展开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专门搜集和整理课堂学习知识的相关信息,通过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社会调查法的框架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的程序可以说是社会调查自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一种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调查主题。这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的基础,需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调查主题或观点,尽量具体化和精确化,以便界定调查对象、调查区域范畴和实施调查。

(2)调查准备。在明确调查主题后,需要为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调查设计和准备调查问卷。调查设计主要是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制定研究分析的策略,并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以保证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的规范和科学。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调查准备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将研究主题放在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明确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资料,紧密围绕研究主题设计问题,采用可观察指标,注意构建可操作的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问卷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质量和后续的研究。此外,简洁和被调查者易于理解的调查问题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和数据质量的真实,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时间资源、个体认知能力等情况。

(3)社会实地调查。在这个环节,调查者要深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选择不同的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在具体调查访谈过程中,往往可能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或调查设计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偏差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预定的访谈方法或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

(4)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社会实地调查完成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需要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研究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社会调查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将社会调查法引入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调研”为例对社会调查方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一)确定调查主题

根据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什么内容或问题作为社会调查主题时,主要考虑调查主题的有价值性、可行性等,因而选择“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调查主题。这是因为:(1)本课程学习对象为北京农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从实践中认识社会,加强专业和课程认知。(2)课程学习的85%以上的学生来自北京郊区,分布于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以及延庆县、平谷区等九个郊区县的44个乡镇,调研地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为中心进行辐射式取点或选择调研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或滚动取样调查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而且调研成本低。

(二)调查准备

调查准备主要包括了调查问卷设计和社会调查的组织安排准备两方面的内容。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一定要紧密围绕调查主题,本着全面、科学、可操作性来设计调查问题和构建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当前北京郊区农村经济状况、农村公共管理的现状、农村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等,以了解京郊农民对当前农村公共管理的满意度以及影响京郊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为主要内容,除被调查者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的12个问题外,共设计了与调研主题相关的5大类66个问题,其中关于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有15个问题,关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共计20个问题,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共14个问题,社会保障及参加情况的有11个问题,收入及其他的有6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设计了子问题以便搜集更详细的资料,此外还设计了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项。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考察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的状况、村民对公共管理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能使学生对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状况有一个直观、真实的认识,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来深入而直观地认识农村公共管理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从课程学习角度去理解相关政策的实施基础与意义。

2·前期组织安排

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在调查前1个月布置具体的社会调查事宜。主要是介绍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可靠性的把握、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本次社会调查的要求等,督促学生做相关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调查问卷要做详细的解释,保证学生理解调查问题及调查目的,减少调查者因对问题的不理解造成的数据错误。因为考虑到少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在北京市城区或京外省份,自主联系京郊农村调研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实际进入京郊农村调研,于是按宿舍将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并且确保每4-6人的小组中至少有2名以上家在郊区农村的学生,要求每组来自城区家庭的学生必须跟随来自郊区的学生进行调研。各小组自主推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小组调查活动的开展和与教师的联系,调查分工等由组内成员自行协商。

(三)京郊农村调查与资料收集

在调查准备阶段,各调查小组根据组员情况,确定调查地点,细化到京郊的村庄。各小组优先选择家庭所在地、亲戚所在地、同学朋友所在地为调查村庄,依靠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帮助,在被调查村庄有选择地发放问卷或面对面地调查与访谈,既降低了社会调查的成本而且还能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数据质量。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农民的问题补充说明为研究主题的拓展和深层次分析提供了补充资料。学生在调查总结交流中往往对这个环节的感受最深,从他们的反映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调查访谈技巧的掌握和沟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四)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与报告撰写

将调查得来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是撰写调查报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础。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根据调研主题,分析调查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撰写调研报告。各调查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差异影响着各组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更多的小组选择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分析较为简单;有些小组选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现了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与统计分析课程的结合,学以致用使分析结果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加强了课程学习间的联系。

(五)调查的总结、交流

前面的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项社会调查,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践性教学成效,调查的总结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调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组以PPT形式汇报各组的调查情况、调查结论等,就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调查体会与经验,并且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实现知识的启发、碰撞、提升。同时对调查中暴露出问题的总结,比如对于组织安排、问题设计、调查难点等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社会调查中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施和提高调查效果。从学生对调查交流、总结的情况反映来看,有些小组事先组织安排有所欠缺,导致调查时间和次数比预想的多,很多学生在经过社会调查后改变了原先对社会调查的简单认识;更多的学生反映经过社会调查后对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有了直观和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还在调查中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比如被调查的村民面对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学生们能解决他们说到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的反映是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激发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调查对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交流总结中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六)社会调查的评价考核

各小组完成社会调查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要求上交调查报告、填写后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的分工说明等材料。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由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老师打分和学生评分三部分组成。交流汇报中,参加汇报会的课程组教师和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汇报和回答问题情况打分,分别汇总平均后得到教师评分成绩和学生评分成绩。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成绩分别按照60%、20%和20%的比例加权得出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每个学生的成绩以小组成绩的85%为基数,15%按照每个学生在小组社会调查中的分工和表现等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有助于借助评价考核来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情况,有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