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机制论文

教育机制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机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机制论文

教育机制论文范文第1篇

1.1加强医院文化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医院文化可以振奋员工精神,发挥文化的保障功效,是对医院进一步革新体制的添加剂、剂。因此,多开展医院文化方面的教育活动,不仅可以让职工具有更强的敬业精神,让他们更具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还可以在整体上提升医院素质与管理层次。所以,建立员工业务培训的教育体系之外,要不断以医院精神文化来启迪、激励、引导职工为医院目标之实现做出贡献,这不仅可以完成对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等的实现,还能推动医院更好发展。

1.2创建职工培养新机制,建立约束机制

对人才加以培养,让医院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绝不仅仅是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科技为基础之经济,归根结底,它更是一种人才经济,它对人才素质十分重视,不断优化人才知识、智力、专业等的结构,无论如何,人才是核心,关键在于人才素质通过教育来获得提升。医院管理要具备约束机制,坚持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不提拔,贯彻好技能人员再教育、持证上岗等制度,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育结果同岗位晋升、年度考核等挂钩。解决好选人、育人、用人问题,让员工进行分工协作,明确职责范畴。把好用人关,任用职工要采取考查、考试两种方式结合法,以学历标准来推动干部素质提高。

1.3建立健全职工培训新制度

1.3.1上岗前培训

医院对新职工实施岗前培训是弘扬医院文化、履行工作职责的体现,使新员工可以对岗位职责有个更清晰把握。新员工上岗后仍需要对其进行不定期培训,保证工作效率能从培训中获得提升。在试用期过后要对员工加以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留用。

1.3.2医疗培训

有效医疗培训必须是医院对工作任务进行明确分析,再结合员工需求,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培训。医院组织技能测试、病历评选、操作竞赛等均能提升员工积极性。

1.3.3外派培训

为了让员工的培训效果更佳,医院会采取外派培训,让员工加入研讨会、培训班,组织到其他城市进行管理知识的学习、进修,进行继续教育来提升员工素质。从获得成效的培训案例得出结论,注重员工培训、单位发展才能创造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动力,让医院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3.4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今年,医院将职工教育的培训工作划分成三个层次、四个方面:注重全面性、注重差异性,从高级管理层、中层干部和普通职工这三个员工层次上展开全面培训,针对员工的基本素质、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管理知识这四大方面展开系统教育培训。要求各层次员工都能制定自学计划,推进提升职工素质。

教育机制论文范文第2篇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偏少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偏少影响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生均公用经费偏少,只能保障理论教学阶段的使用,而对于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实践教育阶段所需的经费要远远多于一般的理论教学,但财政对于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过少,实习、实训教学不能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相关科目的开展受到了制约。其次,生均经费偏少,人才培养所需成本是动态不稳定的,生均经费偏少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最后,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过低,经费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职业培训经费管理不完善

由于在职培训是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各部门对在职培训的认识得到广泛提高,每年国家各个部门甚至是企业都有针对其工作的专项培训项目和专项培训资金,但这些部门都是各自为战,没有一个统一管理,这无疑造成了培训项目的交叉、培训经费的浪费,不能将培训经费统筹利用,达到使用效益的最优化。而职业院校在职业培训方面有着优越性,因为职业院校的专业类别多、课程内容设置科学合理、师资力量丰富,本应是在职培训的主要阵地,但目前这一优越性并没有得到体现,大多数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并没有将培训设计到职业院校中,因此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将职业院校作为在职培训的主要基地,将培训经费统筹整合协调使用,将培训效益最大化。

(三)国家职业教育项目的建设和投入呈现出阶段性和局部性

由于我国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战略思想,国家为弥补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短板问题,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设,调动了这些项目建设所在地建设职业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了地方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该地方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些项目建设的成果并不能带来全国性的普遍意义,这些项目一般都是针对一个时期或一个区域的项目,它只能是惠及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和部分学生,而且部分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是难以量化计算的,也不能显现出该项目对职业教育发展是否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尚未建成多途径的经费筹集制度

目前,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绝大部分是财政的投入及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的收费,几乎没有其他资金筹集途径,多途径筹措经费的制度还没有形成,导致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单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经费短缺的制约。因此,职业院校通过增加学杂费的收入来弥补经费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公益性这一职业教育属性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

(五)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学生不能公平享受教育资源

在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来源于地方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南北方、各个省市区的财政水平都是不尽相同的,对于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更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过大,不利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地区间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并不均衡,这种差异引发了教育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等负面影响,同时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二、构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主要措施

(一)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责任细划

构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细划,将各级政府经费投入的比例合理划分,落实到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保障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公共财政水平可以满足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则需要加大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持,合理分配并细划中央、省、市、区和县这几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责任,以保障对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证地区职业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建立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教师离退休后的福利待遇以及改善教育设施、教育环境等的经费予以公共财政保障,与职业教育经费一并逐级化解到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

(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培养投入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理论和操作两个领域的课程设置必然增加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而对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投入偏少必将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应当建立起由省级财政统一管理与调配的职业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专户制度,避免职业教育经费被挪作他用,以保证各级政府下拨的职业教育经费能足量投入到职业教育院校。由于职业教育经费的数量总体偏少,因此,要加大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的财政支持力度,不但要加强省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而且要将经费投入的责任划分到市级财政,合理分配两级政府的经费投入比例,保证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城市教育附加费也应配套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相配合,确保城市教育附加费能够足额到位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保证职业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以及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为我国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政府的财政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制定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核定标准,需要首先对不同经济区域的职业院校进行调查,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财政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支出,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保障机制。但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投入还应当体现出地域、学校、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动态的平衡管理,核定差别化的生均公用标准,以适应职业教育的不同发展需求。

(四)推行全程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为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必须对职业教育经费管理使用进行全程的监管。对职业教育经费的管理需做以下两方面的改革:一是要改革现有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现有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中人员支出占了较大比例,这种使用结构是不合理,要通过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数量和改善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来合理规划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二是改革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职业教育经费管理与使用的全程监管,推行教育经费的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加强对专项投入的效益考评机制,将专项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五)改变经费拨款模式,缩小职业教育经费差距

教育机制论文范文第3篇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职业教育通过行业企业参与,实现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要求,因而培养的人才,是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但是在现实中,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其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政策法规方面。目前我国有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规定不确切,对于“提供实习”“税收优惠”等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对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没有规定直接的利益所得;政策法规中,没有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也不具有约束力。二是来自职业院校,缺乏与行业企业的共赢点。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对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偏弱,例如在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服务企业产品开发及技术进步等方面,都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三是来自企业自身的动力不足。过剩的劳动力供应市场、承担学生实习实训的安全风险等,都直接影响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二、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

(一)细化宏观层面激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从政府层面研究制定有利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优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环境。明确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所应享受的、可操作的税收优惠规定;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资金支持、企业美誉度提升等多方面鼓励企业发挥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对于较大规模企业拒绝接受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二)赋予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

目前,我国产业行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还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尚未明确。借鉴国外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加强行业的指导能力建设,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其中包括: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学、开展质量评价;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制度;规范、监督、指导企业的职业教育行为。成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桥梁。

(三)强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开放体制建设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开放体制建设,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从微观层面,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的构建搭建了平台。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校企合作董事会这一开放的办学体制下,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激发并有效保障了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

1“.三级贯通式”保障了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同等话语权

“三级贯通式”即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董事会、专业群层面的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董事会章程》《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工作方案》《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实现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具体操作机构三级贯通。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包括两个行业协会、12个行业龙头企业。三级机构的人员组成,分别由企业的决策者、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人员与学校的决策者、专业带头人、教师组成。从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上,保障了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并且与学校具有同等的话语权。

2“.双主体育人”明确了企业与学校共同的办学主体地位

“双主体育人”即学校与企业共为育人主体。大连机床集团是国内机床行业的龙头企业,是校企合作董事会成员。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在“双主体育人”平台上,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活动全过程与生产活动全过程、学习项目与生产任务“三对接”的课程体系,打造了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了大连机床集团区域技术服务中心作为“校中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部体现企业与学校共同办学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双主体育人”,培养了企业所需、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了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

3“.项目对接”形成了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契合点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秉持“以共赢为基础,以资源求合作,以服务获支持”的校企合作理念,寻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发展的契合点,极大激发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自2012年起,实施了依据企业需要开发的技术服务项目对接,当年,为天津轻工行业11个企业开发了16个技术服务项目,推进了企业的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

4“.反哺企业”体现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战略高度

教育机制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核心概念的界定

探讨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内涵,是为了确定本研究的边界和内容,继续教育的机制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继续教育的层次机制;第二,继续教育的形式机制(包括计划形式机制、服务指导式的机制和监督服务式的机制);第三,继续教育的功能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借用上述机制和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的概念,并结合以上研究文献的归纳,在此可以描述性地给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定义为:指的是由高职院校举办的继续教育的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此继续教育系统运行密切相关的其它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二、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环境

环境是系统的外部规定性,环境决定着系统的整体涌现性,反之,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系统只有涌现出特定的整体性,才会与环境相适应。随着环境的改变,系统会出现新的整体涌现性,以达成与新環境的依存关系。可见,继续教育的环境对于继续教育的顺利运行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前面的研究已经把国家和地方政府划分到了继续教育系统的物理层,把国家政策、制度等划分到了继续教育系统的规则层,其余与继续教育联系更加紧密的部分也就所剩无几了,最重要的也就是继续教育的市场和产业结构状况了。

三、机构改革和模式创新

1.继续教育体系的边界拓展

高职院校扩大开展继续教育的边界有助于拓展业务,这就将原来的环境纳入到了系统当中,但是也要处理好定位的问题,不是鼓励高职院校盲目开展业务。在此,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市场定位的问题。市场定位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对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即对市场精细区分、精准定位,为进入市场做充分的准备,关键在于充分识别和调查市场的区分度和差异性,对市场进行精细区分和精准定位。

2.改组继续教育机构,为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为适应继续教育的发展要求,2003年初专门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并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各有关院系、处的专家和教授组成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完善了一整套继续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了运转灵活、精简高效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继续教育业务不断拓展的过程中,结合初期的经济目标责任制管理方式,逐渐设立了分工明确并相互协作的多个业务部门,领导班组团结务实,勤政廉洁,凝聚力强。

3.继续教育其他方面的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和完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形成与学历证书等值换算的证书体系,实现国家层面的证书统一认证和管理。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的评估制度,形成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从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教育收益等多个侧面综合加权评价。改革继续教育协会制度,加强协会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功能,增进协会的资源调配和指导功能,弱化继续教育协会的教育培训服务功能,保证其他继续教育机构公平的市场竞争氛围。

4.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下面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建设质量保障或者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其质量保障或者管理机构也只能是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一部分。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机构可能包括:继续教育部门的领导,各培训项目小组以及临时或者常设的继续教育质量保证小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门等。

5.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在运行环境的创新

高职院校面临的继续教育市场环境是其最重要的运行环境,其问题最多,创新的空间也很大,而产业结构调整是高职院校不可调整和干预的环境,而且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契机。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就是要培育适合自己的市场环境并主动开拓这个市场环境,这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与动物的被动适应环境所不同的。

教育机制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山东枣庄

1枣庄经济发展的现状

枣庄市虽然面积很小,但在山东省是较早设立地级市的中等城市。枣庄是“因煤而兴,因煤而立”的老工业城市,计划经济时代,煤炭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形成了以单一煤炭开采为主、其他相关产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枣庄市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九五”期间和“十五”的前4年,全市GDP保持了年均10.3%和16%的较快增长速度;商业、服务业日益繁荣,新兴产业迅速壮大,2006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05.8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12.6%,产业结构实现优化。

2存在的问题

枣庄市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其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金的大量投入而取得的,而不是建立在人才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基础上之上。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形势下,枣庄市“因煤而兴”,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工业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成为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2.1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出趋向低加工度化

虽说煤炭、建材、纺织和机电是枣庄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但是自2001年以来,“一黑二灰”(即煤炭和水泥)仍是枣庄的主要产业,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增强。这种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给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3个制约因素,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环境的污染性和受市场波动影响的经济的不稳定性。

2.2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工业集约化程度低

枣庄科技人才少,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枣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12%,大学专科的占36%,高中占65%,48%的从业人员是初中文化程度,因此人才资源缺乏是制约枣庄经济发展的瓶颈。其主要表现就是枣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偏低。

2.3思想观念保守,对外开放程度低

(编辑整理)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国有工业基地传统的影响,枣庄市信息相对闭塞,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外开放程度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3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一直存在争论。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因素。他们认为,只要一个国家有了足够的资本,就能使经济快速发展,反之,则不然。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着是生产性投资还是消费性投资的争论。

3.1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辨证关系

20世纪60年代后在“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下,教育对经济的巨大作用才充分显示出来。日本和联邦德国出现的经济奇迹更使人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同经济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人力资源的质量及其应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而人力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关键在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关于教育对经济作用的研究和探索进入全面、系统、深入的阶段。综合各派观点,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1-2]。

3.2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支配作用

一是政府财政拨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调节作用。高等教育说到底是经济教育,需要相当的财力支撑。支撑区域国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财力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即教育经费。从根本上说,教育经费既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节机制。二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投入规模。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因此除了政府财政拨款外,还需要社会通过投资、交纳学费、捐赠等多种形式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力的大小有赖于居民经济实力和消费结构水平。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状况。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推动高职院校的招生发展规模。反之,人才的富足又可以为社会扩大再生产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3.3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指出,美国在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中有20%是由教育引起的,现在教育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3%;1955年,日本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22%。区域高等职业教育通过2种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所在的地区如果是高校密集,就有可能比其他地区的企业优先得到高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形成区域新产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饮食、文化、旅游、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兴起,较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4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枣庄经济发展的方式

一是教育产生经济增长的生变量。二战后,遭受战争重创的西欧和日本之所以能迅速重建和强大起来,关键在于其教育普及程度高,拥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与其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分不开。二是教育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教育消费理论认为,通过扩大教育的规模,可以刺激教育消费及其相关投资,进而在短期内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三是教育调节经济增长。当经济繁荣、就业容易时,许多人就会选择先就业,然后再在工作中接收高等职业教育,这时高等教育规模就比较小;相反,当经济不景气、就业竞争激烈时,许多人就会走进校园或继续留在校园,进行磨刀深造,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这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就比较大[3]。

4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枣庄经济发展的措施

从国际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从时间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对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是显著的[4]。枣庄地区也应当重视搞好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枣庄经济发展。

4.1扩大枣庄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走好外延发展之路

一是尽量多建高校。枣庄市已建立了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等几所高等职业教育高校,为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二是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这几所院校的招生规模连年扩大,特别是枣庄职业学院正以每年增加5个专业的速度递增,招生人数连年大幅增加。

4.2抓好枣庄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走好内涵发展之路

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信条,努力抓好高等职业院校的师生素质和教育质量。一是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把教师培养成“四有”新人,以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之效。二是努力把学生塑造成高素质人才。通过提高教学质量、严格考试纪律以及督促学生高质量地考取计算机、英语、普通话证书等措施具体实施。三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专升本率。学生一进校就给他们提出具体目标,这样压力变动力,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良好的就业率和专升本率又会大幅提升学校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学子报考该校,进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素质。

4.3搞好高职院校学生消费,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亮点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年均消费额至少为5000元,如果枣庄在校高校学生有3万人,那么这些学生对枣庄市经济产值的直接贡献就是1.5亿元,可以解决数千个就业岗位。

4.4加大高校基建投入

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大基本建设投入。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的设置标准,如果增加1名大学生需要新增基本建设费3.8万元左右,以枣庄的高职院校每年扩招1000人计算,应该投入的基本建设费用就是3800万元,再考虑部门的产出乘数,则对枣庄的经济贡献可达7000万元,可解决600个就业岗位。用于创建和扩建高等职业院校的各种贷款无疑都会对枣庄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5参考文献

[1]陈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考试周刊,2010(17):200.

[2]戴国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调适[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