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原则论文

德育原则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原则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原则论文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企业信用管理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本文力图从企业微观层面入手,选择从内部会计控制视角,利用企业现有可操作的会计控制手段,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即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

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尤其是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导致信用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信用管理部门是组织的职能部门,必然存在着与其他部门在业务上的协调与监督。信用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结合,利用会计控制的思维和视角去改善现有制度,整合企业价值链管理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1.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提出

对于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已有一些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谢旭提出的基于销售——回款全程业务流程的信用管理体系;陈晓红教授等人提出包含企业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的企业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方法;文亚青教授提出的包含经济信用、法制信用、道德信用在内的“三位一体”的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但它们都存在过分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微观层面的操作性不强、过于关注宏观环境的探讨等问题。

笔者认为,全程信用管理体系较适合与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和制度程序相契合。全程信用管理体系是从销售——回款的业务流程的角度设计的,提出将销售与回款之间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通过对整个信用管理流程的关键点进行控制,保障信用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全程信用管理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管理制度、程序措施、控制环节。现代信用管理的控制体现了事前客户资信管理、事中赊销管理、事后应收账款管理的三重控制模式,设置了从客户开发到追收欠款的关键控制反馈节点,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回环流,保证信息流的畅通、真实、完整,为未来管理控制奠定基础。这样的信用管理体系适应了我国大多数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的初衷——解决现存的大量应收账款欠款、呆坏账等“历史遗留”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进一步规范客户管理、销售签单的日常管理制度问题,逐步实行成熟、规范化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体系。

2.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控制体系和以销售——回款业务为中心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包括:采购及应付账款控制、销货及应收账款控制、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生产及成本会计系统控制。全程信用管理的范围包括:客户开发、订单受理、发货管理、货款收回、售后服务及债权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包括信用管理体系的循环,信用管理所涉及的业务流程都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是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重要业务流程。

在公司治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已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会计内部控制处于战略的中心。因此以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对销售——回款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更规范严密操作性更强,权责分工更明确。下面我们将说明如何在会计内部控制环境下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我们按照信用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顺序来重点说明。

2.1事前控制——目标客户控制所谓目标客户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客户资信管理的时候,应按照信用管理目标的要求,遵循二八原则(20%的重要客户会为企业带来80%的利润),按照会计内部控制政策及程序,选择获利性客户。做好目标客户管理一般要完成两方面的控制:信用信息的交流与控制、信用分析。

2.1.1信用信息系统的交流与控制信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中广泛流动,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其管理与维护可以遵循会计内部控制中的计算机化资讯控制的关键控制程序,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

第一,信息安全性。只有先保证安全才有可能让有用的信息传递和流动,支持基层业务操作和管理层的决策。因此,辨别、规范信息搜集渠道,识别防范信息搜集风险,预防信息搜集过程中信息的干扰和失真将保证信用信息的外部安全;信息的分析、开发、管理职责的分离将保证信息的内部安全。

第二,组织管理控制。按照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信用信息处理作业应遵循权责划分控制。资讯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应明确订出,明确信用信息由信用部门专属控制,避免出现信息由不同部门同时控制的现象。信用经理授权应明确信用信息向上传递给管理层和向上他业务部门传递的口径和方式。

2.1.2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对选择的目标客户的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情况、市场环境、产品竞争力等为依据对受信方的信用能力或信用风险程度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信用分析的控制应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信用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预测未来最重要、最艰难的工作。运用内部会计控制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有利于最终风险的防范——应收账款的管理。信用风险结构的外部风险大多是由于受信企业的财务恶化导致的,要综合运用有效的财务分析指标结合相关的信用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其内部风险的产生首先是由会计内部控制出现漏洞开始的,因此规范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控制措施是管理内部风险的首要政策。信用风险的分析应由信用经理直接负责,垂直领导信用管理人员,与财务主管、营销主管、销售主管协同配合进行,并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始终。

第二,信用额度设置。根据“二八原则”对客户信用额度进行前期管理既可保证稳定的利润来源,又可规范信用额度管理的重点,避免管理分散化。企业对目标客户的信用额度的确定应该以授信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受信客户为导向。不同的管理层级应该拥有不同的信用额度授权,不同的目标客户可以得到的信用额度应该符合企业的经营方针和政策。一个可参考的公式是:信用额度=客户预计年销售额/360×信用期限。根据会计内部控制的思想,信用额度的设定应与企业相应的内部价值链活动保持一致。

2.2事中控制——赊销成本控制

这一阶段涉及授信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活动,并且也是会计内部控制中交易循环控制的重点,基本上包括了销售与应收账款控制、采购与应付账款控制以及生产成本控制。因此企业在赊销管理的控制重点应该关注现金流的风险和成本,产品生产和服务。

2.2.1现金流风险和成本控制

现金循环周期可以反映受信企业和授信企业双方的现金流情况,是现金管理和内部控制(在这里会计控制的现金管理不仅仅是防范舞弊的牵制管理)的重点企业。信用管理应该把信用周期与现金循环周期的时间周期协调起来,使信用周期服从于现金循环周期,尽力达到两者的统一。在企业现金循环周期中会发生下述连锁变化:应收账款占用企业资金产生机会成本,企业会短期融资以保持经营活动持续进行,负担贷款利息成本,并且营业资本的投入也会加大,流动性风险相应变大,企业的现金流成本上升。企业控制应收账款额度及期限的关键在于以企业自身整个现金流运动为出发点,考察目标客户的会计政策、盈利能力、财务风险、营运资本和流动性及现金循环周期来制定应收账款额度及期限的信用政策。

一般来说,企业获得详细的预算表、现金流量预测表或管理报表的可能性相比银行低很多,依靠企业公开报表进行分析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通过对客户所运用的会计政策的考察与评估,企业可以更多地了解财务报表处理的本质,对随后的盈利能力、财务风险、营运资本和流动性的分析的针对性也会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客户定期的拜访,业务人员与客户的愉快交流,会对上述分析活动提供极有益的帮助。再有企业应该尽力获得现金流量表(历史的或预测的都可以),因为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很难用弄虚作假和寻机性会计的方法进行粉饰,其信息比利润、资产、公积金等数据更为可信。而且债务的偿还必须用现金,掌握客户重要的现金流信息就可以更好地预测目标客户的信用风险,控制好企业自身的现金流风险和资金成本。

2.2.2产品生产和服务控制

当应收账款正常到期时,客户提出延期或拒绝(全额)付款的最有利的“借口”就是企业销售的商品不符合合同条款,出现产品质量瑕疵、没有按规定运输货物、交付货物等不一而足。企业应首先从操作程序、凭证传递上对采购、库存、生产、配送、支付结算方式严格按内部会计控制思想进行制度管理,标准化流程,这样可以规避该交易纠纷产生的故意违约风险并避免“借口”产生。企业对支付结算方式的选择应格外慎重,特别是对外贸易,我国企业往往吃亏甚大。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政策的要求选择债权比较有保证的支付结算方式,比如要求以银行票据、信用单(证)、带息商业票据等,甚至可以要求购买方提供信用保险。总之,严格对合同进行管理和控制,及时高效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避免客户延期拖欠或拒绝付款的有效方法。

2.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控制

应收账款的收回将最终反映企业信用销售是否会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现金和利润,降低现金流风险。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监控的常用分析方法有账龄分析和DSO(应收账款变现天数)。账龄分析解决应收账款的存量问题,DSO解决应收账款的流量问题。企业提供信用额度就会产生应收账款存量,每一笔都有它的年龄,对它的年龄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它的合理寿命和质量,减少坏账的存量。DSO分析收回应收账款的平均天数,当企业提供信用时会预估应收账款收回天数以确定信用额度,保证企业可以承担合理的应收账款流量,控制风险累积。

2.3.1DSO分析

DSO是信用管理部门衡量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DSO表示每笔应收账款的平均收回时间:应收账款变现天数=(当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当年总销售量)*365。

企业应设定自身的DSO目标,借以做出授予客,信用期限的决策。DSO应考虑到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行业环境的客观可评估性、企业自身的竞争态势和定位、客户的导向性问题。DSO分析的直接服务对象应该是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信用期限的评估,做到账款质量的评估,缩短现金循环周期的末端滞留时间,控制坏账产生的时间性风险。

2.3.2账龄分析法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第2篇

(一)概念。

风险预防原则是指在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采取可能的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在遇到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能以缺乏科学的、充分的、确定的证据为理由,迟延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环境恶化。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伴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走过了一段“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以后才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自然规律的结果。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注意统筹兼顾、采取预防措施,许多环境问题是可以防止的。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可以控制在一定限度内。风险预防原则强调在科学上存在不确定性的前提下,也必须采取预防措施,这是对预防为主原则的进一步深化。这一原则符合环境问题所具有的高度科技不确定性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只有在有科学证据证明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法律才要求采取适当措施,这使法律在解决环境问题上显得较为被动。为此,我们认为,应该贯彻风险预防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以较小的经济代价取得较高的环境效益,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特征。

从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的规定来看,法律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规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环境风险的危害被怀疑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如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或重大的风险。

第二,从风险预防原则的目的来看,它是处理科学不确定性问题的。从一般的角度看,这种不确定性包括:是否存在环境风险的危害;如果存在,这种危害是否会发生;导致这种危害发生的原因即因果关系存在不确定性。

从目前大多数法律的规定看,风险预防原则设计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是因果关系方面的。这种因果关系不确定的原因很多:缺乏科学知识或者证据;缺乏充分的确定的科学证据;没有结论性的证据;没有绝对明确的科学等。这些差异的存在因风险预防原则被运用的具体场合而不同。

第三,不确定性不能成为拒绝行动或迟延行动的理由,法律上的不行动至少是不正当的。一旦风险预防原则适用的门槛——严重的或者不可逆转的环境损害的威胁等满足后,就必须采取风险防范的措施预防环境损害的发生。当然,风险预防原则并没有解决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哪些措施是风险防范性的,在哪个时间点和在活动的那个阶段采取风险防范的措施,但这并不妨碍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如果不采取行动的话,至少是不正当的。

二、 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极端说法

从各种法律文件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规定可以看出,风险预防原则有强弱之分,因此就会存在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两种极端说法。

(一)极端弱的风险预防原则。

极弱一段的风险预防原则近乎于防止原则,它持这样一种思想:当行为与危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了科学上的证明时,才应当采取行动防止该损失。

(二)极端强的风险预防原则。

极端强的风险预防原则是这样一种思想:任何形式的活动如果不能被证明在环境上是安全的,都需要加以预防,这是正当的。

极端强的风险预防原则有两个近乎绝对的特征:其一,零风险。极端强的风险预防原则认为,无论何时,当判断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预防措施便是强制性的,即使某一活动与其环境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其二,不在乎代价。成本-效益分析可以说贯彻在人类生活的的各个方面,但极端强的风险预防原则认为,防范环境风险措施的代价或技术上的可行性与否不能被援引作为不履行防范风险义务的原因。只要风险达到一定的程度,有关的活动就不应当进行,无论做出禁止该活动进行的决定对工农业活动的收益会产生多大毁灭性的影响。

三、 风险预防原则中的平衡因素

尽管风险预防原则呈现出上述两个近乎绝对的说法,但风险预防原则在实际中的运用处于极强和极弱的两端之间,这种中间状态的产生是在风险预防原则中引入平衡因素的结果,而且事实上,合理的和政治上能被接受的风险预防原则也必须纳入成本等考虑因素,平衡问题因此成为风险预防原则中的重要问题。

(一)内部平衡。

首先,风险预防原则作为原则意味着它不规定任何绝对的义务,仅仅确定通过其他规范手段实施的政策。因而,有必要在风险预防原则中引入平衡因素,风险预防原则并不必定要求做出的决定能够预防一切风险的发生。如果合适的话,在贯彻风险防范原则时可以考虑其他的原则和因素。在这一点上,风险预防原则与其他目前通行的原则,如污染者支付原则并没有区别,因为尽管许多人认为,污染者的一切费用应由污染者承担,但污染者支付原则不能也不应当绝对地理解,在适用该原则时不能不顾其环境的或经济的后果,应当看到污染者支付原则也有例外的情况。风险预防原则也是一样,它允许对环境风险和其他的风险进行平衡,并不要求对环境风险的重视压倒一切。

其次,有的环境风险可以存在。从社会的发展看,不需要消除一切风险。在有的情况下,有些环境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消除这些风险就同时消除了风险带来的收益。例如在严格消除石棉产生的风险上,如果在汽车刹车上也禁止使用石棉并不一定利于人体健康的保护,因为刹车的替代材料已被无可辩驳地证明没有石棉有效,禁止使用可能增加高速公路上的死亡率。因此,合理的石棉政策应当对石棉产生的健康风险与死亡风险进行细致的平衡。

此外,在有些情况下,平衡对于保护整个社会的福利更有保障。例如,水中的石棉产生的水污染威胁公众的健康时,消除石棉作为风险防范性的措施对于保护公众的健康被证明是正当的。但在提供此种救济时应考虑社会的和经济的利益等关键因素。如关闭工厂可以消除石棉产生的一切健康风险,但却给公司的雇员、社区以及整个地方的经济带来巨大的负担。不利的经济影响会产生不利的健康后果,不考虑风险防范原则产生的经济的或社会的不利影响,最终可能使风险防范原则自己打败自己。

总之,绝对的风险防范原则不可取。风险防范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一方面促进风险防范原则追求的避免风险的目标,另一方面在风险防范原则中引入适当的平衡因素,使该原则得到更合理的运用。

(二)外部平衡。

经济学家强调,严格的风险预防原则要得到贯彻,代价将非常高,而且以后可能出现的新的信息将表明,先前采取的风险预防措施,根本是不必要的。因此,采取风险预防措施的社会代价可能极高,尤其当环境影响最后表现得不如预料的严重。这给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风险预防原则中的运用留下了十分有利的空间。

但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依赖于对该环境风险有良好的科学理解,并且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除了成本效益分析外,非经济的价值判断在是否运用风险防范原则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运用该原则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可能的不利后果会潜在扰乱社会的自然秩序或者破坏社会最基本的平等、以致使整个社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那么风险防范原则体现的安全价值就足以说明根据该原则采取预防性的措施是值得的。风险防范性的措施要坚持成本效益分析,还是可以不计任何代价采取措施,各国际条约对此规定不一。不过大部分要求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益的,即是符合成本的。比如,《里约宣言》第15条规定:“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应当是符合成本的。”

(三)从环境法的发展看风险预防原则中的平衡。

1、 环境法产生于环境权益与其他多种利益的平衡。

环境法的发展阶段一般是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农牧业社会、工业社会加以划分。此种划分的优点在于对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阶段一目了然,但缺点在于用现代的环境保护观念去诠释所谓的环境问题,而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环境保护的观念。因此,在原始社会、农牧业社会不存在真正的环境问题,从而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法,环境法的萌发始于工业革命开始后的时代。从法是权力的表达和保障的角度看,环境法是部门法之一,这决定在保障环境权利之实现上不是绝对的,而是与保障其他权利的其他法律相互平衡的结果。所以,从环境法的功能看,环境法的发展阶段也就是环境权定位和与其他权利平衡的问题。

2、 环境成为生存之必需之一。

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的特点,决定了在宪法没有明确规定环境权之前,依据生存权并对之作扩大解释作为环境权的宪法基础,应当是自然的事情。日本一些学者就从《日本国宪法》第25条即生存权条款寻求环境权的立法根据。该见解认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是直接建立在衣食住行等物质与文化之基础上的,而只有有了良好的健全的环境,这样的基础才能得到保证。鉴于此,对健全而舒适的生活环境的保护,就成为生存权的基础性内容。

因此,到宪法有关生存权中去寻求环境权的理论根据是有其正当性的。因为要生存下去,就须获得生存必需的各种条件,这包括清洁的水、空气、土壤、木材等等。而饮用水的污染、土壤的污染、森林的砍伐,都是环境法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环境法也正是为解决这些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对其做出反应的产物。因此,可以认为环境法是应急的学科,在环境法的初始阶段,其保护的是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

3、 环境成为发展、幸福必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要求有更清洁的、更优美的、更舒适的、更安静的环境。当生态旅游作为新型旅游发展起来之时,就是环境权的另一重要功能凸显之际。因此,环境不仅仅具有作为生存意义的基础,更是人们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条件,环境权利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提供了发展的基础,环境权从而可以定位为幸福权。

因此,从环境法的兴起看,它是由于环境利益极度被忽视的结果。环境法的基本概念——环境权,最初是定位为生存权的。但随着环境法的发展,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强调环境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某一种利益压倒其他利益的情况也是有的,但坚持利益的平衡仍是总的原则。在这一点上,风险防范原则的平衡因素也是如此。所以,在适用该原则时,要根据该地区的基本情况,判断环境法是主要倾向于实现生存还是发展的目标。当环境法主要倾向于实现生存目标时,对风险防范原则的适用就很不利,风险防范原则中的平衡因素就越多;相反,当环境法主要是实现发展的目标时,风险防范原则适用中的平衡因素就少,风险防范原则更可能多地得到适用。

(作者: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0级经济法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张梓太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第3版).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药学,英文术语,同一性,规范

中图分类号:N04 ;H059;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1-0038-04

引 言

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在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约定俗成等七项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还受到中文术语规范原则的间接影响。其中,中文的单义性及英文的回译性与同一性关系最密切,因此,本文拟从同一性与单义性的承接关系及它相对于回译性的优先性角度,论述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的同一性原则。

一 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的同一性原则

同一性是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指“同一概念的名词只用同一词对译” [1]。它强调概念与英文规范术语之间应具有单参照性,亦即“一义一译”,一个概念只对应一个英文规范术语,而一个英文规范术语也只表示一个概念。当某一术语与其所属概念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时,即被确立为规范术语,这一概念所属的其他术语则统归为非规范术语。

二 同一性与单义性的承接关系

英文规范的同一性原则与中文规范的单义性原则存在密切的联系。单义性是指“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中文名”[2]。作为中医药中文术语定名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规范术语要具有唯一性。当一个术语与多个概念对应时,采用分化法或淘汰法实现“一词一义”;当一个概念对应多个术语时,确定一个为规范术语,即正名,其余为非规范术语,即异名,分为又称、曾称、俗称等。单义性原则把规范术语与非规范术语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同一性原则分别予以翻译,“一词一译”,使译名在形式上也与原文保持一致。譬如“热邪”与“温邪”表示同一概念。根据中文术语的单义性原则,“热邪”被确立为规范术语,“温邪”确立为又称,“热邪,又称‘温邪’”即表述为:heat pathogen, also known as warm pathogen。

由此可见,中文定名的单义性原则是英文规范同一性原则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两者在基本理念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虽然针对的语种不同,但都立足于建立概念与规范术语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 同一性优先于回译性

回译性是指“译名结构在形式上与中文一致或相近”[1]。它是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的一项基本原则,强调译名要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用于指导同义术语、多义术语及同音异义术语英文规范时,与“一义一译”的同一性原则相悖。同义术语与概念之间具有“多对一”的特点,而多义术语、同音异义术语与概念之间具有“一对多”的特点。按照回译性的要求,其规范译名与概念之间也应“多对一”或“一对多”。但显然,这违背了英文术语规范“一义一译”的同一性原则。针对两原则相悖的情况,译者需权衡轻重设定优先执行级别。就同一性与回译性而言,前者是英文术语规范的一般要求,而后者是对译名形式的特殊要求。特殊服从一般,因此,当同一性与回译性不能兼顾时,优先遵从同一性。

下面从同义术语、多义术语及同音异义术语角度分别进行论述。

(一)同义术语

同义术语是指一个概念对应多个术语,即“多词一义”。多个术语分别从不同角度命名,各有侧重,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同义词。这一现象在中医药术语中颇为常见。

1.涉及解剖部位者以指称义为英文规范术语

东西方文化有别,对于一个事物的属性与功能的认识也存在差别。古代医家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来认知一个事物,因而出现了除表示指称外,还同时具有表示功能、属性、特点的名词。譬如“胃腑”“太仓”与“水谷之海”即分别从六腑分类、属性及功能角度命名,三者指称义与“胃”相同,都是胃的异名。在跨文化传播中,对一个事物的阐释需借助两种文化交叉、重叠的共识部分来进行。西医解剖器官的指称义与中医对人身部位的理解虽不尽相同,但经历了西学东渐以来四百余年的磨合,西医解剖观已渗透到中医对人身部位的认识之中。因此,涉及解剖部位的术语用指称义——西医解剖学名词作为英文规范术语,即“胃腑”“太仓”与“水谷之海”的英文规范术语同为stomach。

2.人名、地名、中药名以音译词为英文规范术语

人名、地名属于专有名词,按国际通则,对外翻译时统一采用音译。部分中医药人名、地名具有多词一义的特点,英译时以中文规范术语的音译词作为英文规范术语,而不另设其他非规范术语,以避免指称上的混乱。如“刘完素”“刘河间”同指一人,“刘完素”是中文规范术语,因此以Liu WanSu为“刘完素”及“刘河间”共同的英文规范术语。

部分中药名亦存在多词一义的特点。对于中药名,既往的英文术语主要使用拉丁译词、英译词及音译词三种形式。拉丁语使用者日益减少,因此不宜用作规范术语。英译词在对外交流中与原词相互转换难度较大,因此实用性也不高。音译词缺乏理据性,且音调缺失,故偶有同音异义的现象出现。但它方便双语之间的交流沟通,近年来在中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音译词富有异域感的发音赋予了它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归属性。出于推广中医药文化的考虑,将音译词确立为中药名的英文规范术语,英译词及拉丁译词分别为第二译名及第三译名,每一词首字母要大写。如“檀香”的英文规范术语的表达形式为:Tanxiang; Sandalwood; Lignum santali Albi。

对于多词一义的中药名,取其中文规范术语的音译词作为英文规范术语及第一译名,余者同上。如“泽泻”“水泻”“芒芋”为多词一义,“泽泻”为中文规范术语,则其英文规范术语即为Ze Xie; Oriental Waterplantain Rhizome; Rhizoma Alismatis。

随着今后的推广与普及,音译词必将更大地方便中医药汉英双语的沟通与交流。

3.其他同义术语

中医药英译三百余年历史,产生了古籍译本近50种。译者所处时代、翻译标准、目标受众不同,所出译文亦千人千面。许多中文术语有多个不同译名,优劣不等、风格各异。如“命门”被先后译为Gate of Life、vital gate、Mingmen;“正气”被译为vital qi、righteous qi、healthy qi。一些译名沿用了多年,已深入人心;一些译名伴随时代的进步,还在不断地更新、与时俱进。譬如“任脉”先后有Conception Vessel, Conception Meridian, Conception Channel, Ren Vessel, Ren Meridian, Ren channel等译名。其中,“任”字经历了从表示“妊娠”之意的conception到音译词Ren的转变,“脉”也经历了从“血管”vessel到“子午线”meridian再到“通道”channel的认识过程。

当前的术语规范工作力求全面地占有资料,收集同一术语的不同译名。在同一性的指导下,从对应某一概念的英文术语中遴选一个等价术语充当英文规范术语,不仅与原文表示同一概念,而且内涵及外延原则上与原文完全重合。对于无合适译名者,则另行制定译名。针对中文非规范术语中的又称、曾称及俗称等,按其分类一一予以翻译,使译名在形式上也与原文保持一致。

(二)多义术语

多义术语是指一个术语具有几个彼此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意义,这些意义是由该词的基本含义引申、扩大或转移而来。虽然多义术语与它所代表的概念成一对多的关系,但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它通常只表示其中的某一含义。规范术语时将多义术语按义项进行分解,再分别予以翻译,使一个义项对应一个译名,以实现“一义一译”的同一性要求。如术语“结”根据上下文不同,或表示“积聚阻滞”,或表示“纠缠混杂”。在与“郁”搭配时,“结”取“积聚阻滞”之意,“郁结”二字合译为stagnation。其中,“结”为“郁”(stagnation)含义的延续,因而不再另行翻译。在与“困”搭配时,“结”取“纠缠混杂”(intermingling)之意,因而“困结”译为retention and intermingling。

(三)同音异义术语

同音异义术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相同,书写形式或相同或不同,但意义不同的术语。因具有相同或近似的语言外壳,同音异义术语在交流中时常被混为一谈,如“证”“症”与“征”。英译时应遵从同一性优先、回译性次之的原则,打破中文术语在语言形式上的相似性,根据各词的词义确立相

应的英文规范术语。即:“证”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英译为pattern;“症”表示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英译为symptom;而“征”是医生发现的异常变化,则英译为sign[3]。

英文译名中的同音异义现象,大都是由源语言中的多个术语译为译入语中的同一术语所造成,称为“多源术语”。如以往“中气下陷”中的“下陷”与“阳脱”中的“脱”都英译为collapse,造成collapse一词同时指代源语言中的两个不同术语,而成为多源术语。为了消除这一不良现象,完成英文术语规范后,需在中医药学各分支学科间开展术语工作。同音异义词一经发现,需协商调整,根据各原文概念另择合乎规范的译名。

四 结 语

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的同一性原则与中文规范的单义性原则、英文规范的回译性原则关联度最大。单义性与同一性虽针对中英两个不同语种,但基本理念相似,都立足于建立概念与规范术语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回译性强调译名形式上贴近原文,用于指导同义术语、多义术语及同音异义术语时,与“一义一译”的同一性原则相悖。两者不能兼顾时,优先遵从同一性。对于同义术语,涉及解剖部位者,以指称义为英文规范术语;涉及人名、地名、中药名者,以音译词为英文规范术语;余者以等价术语为英文规范术语。对于多义术语,先分解义项再予翻译。对于同音异义术语,打破其固有语言形式并消除多源术语。

参 考 文 献

[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M]. 2012: 4.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第4篇

从这些书评的生成原因看,有几个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评论机制问题。不少书评作者与专著作者一般为或师生关系,或脾胃相投的“哥俩好”,戏文尚未进入“正本“,其开场锣鼓先就使得书评的客观公正性大打折扣;国外由编辑指定或随机选取书评者、盲评机制在我国尚未形成。特别在我国音乐理论界,“短平快”书评的即刻出笼,也使得能够坐下来潜心研读原著、可能发表不同看法者因被“抢占先机”而不得已悻悻然作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普遍国人心理也使得前者如入无人之境,大行其道。

二是成果评价问题。一般来说,书评不能被认定为学术成果,且要写出精当的书评,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研读原作,故真正愿意为之费心者寥。这就必然造成下列普遍现象:1.“拉大旗作虎皮”。即不论货色怎样,首先树一招牌,拉一名人“剪彩”。名人若真有耐得住性子细看书再为文者固可放心,但要求功成名就者再来费这个劲儿未免天真;况且,恕我小人之腹度之,名人一般来说心情都不错,下手也就特别温柔。故此类书评多半乃“隔山买牛”之作,凭老经验,没有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至于[前这块猪肉是否真正吃进了嘴里,就很难说了。2.“套近乎”心理。此类专著作者大多已为名人或准名人,无需吭声稍假以颜色,必有侍者争宠。要求这类书评说真话,有如要儿子打老子,可得乎么哥?这就像小孩儿佩服孩儿王,以为[前就是天王爷,夸起来都精选最美的词儿,简直捧上了天。你若想在这种书评中见出真正的“学术”评价,那就对孩子们要求太高了,如果不信,不妨将著作与书评当作商品与包装,比较一下便可见出在下所言大致不虚。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电气节能;供配电

Abstract: lists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electric energy conservation related main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From the power supply system, electrical lighting and new technology, etc, to civil building electrical energy saving design of the main contents related, points for attention and method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is essay discusses our country building electric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original don't, the basic metho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response to the bureau is the energy crisis.

Keywords: civil building construction; Electrical energy saving; For 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 TU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能源的消耗也就随之急剧增加,能源价格不断攀升,能源危机迫在眉睫,这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节能的要求,而建筑电气节能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节能的一个焦点。本文就建筑电气节能的原则、一些具体方法及配套措施进行有益的探讨。

1 建筑电气节能应坚持几个原则

1.1满足建筑物功能的原则

即要满足建筑物照明的照度、色温及显色指数;满足空调舒适性的温度及新风量,也就是舒适、卫生、健康的要求;满足上下左右运输通道的畅通无阻;满足特殊工艺的要求,如满足娱乐场所的一些电气设施用电,满足展厅的工艺照明及电力用电等。

1.2考虑经济效益的原则

节能应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为了节能而过高地增加投资,增加运营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以通过节能减少运营费用的方式进行回收。

1.3减少能量无谓消耗的原则

节能的着眼点应是减少能量的无谓消耗,因此,先找出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能量消耗.再考虑应该采取的有效节能措施。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等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又如,针对量大面广的照明要求,应采用先进技术的产品以降低能耗。

1.4 选择低损耗的节能型变压器

变压器是电压变换设备,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特别是10kV和35kV电压等级的变压器在电力和配电系统中普遍使用且数量巨大。据估计,目前在电网上运行的10kV和35kV级变压器容量约有10亿kVA以上。由于使用量大,运行时间长,变压器在选择和使用上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特别是量大面广的10kV和35kV级变压器。选择高效节能产品,不但对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变压器的运营成本,是改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选择变压器时,应选用低损耗节能型变压器,如S10系列、S11系列。SL7、S7型变压器及以前的高损耗变压器已由国家先后公布淘汰,停止其生产和销售,不再采用。

在变压器设计中,降低变压器的环境温度、平衡三相负荷、合理选择变压器接线方式等也是节约能源的有效途径。

1.5 降低线路的损耗

当电网输送电能时,在网络中就产生功率损耗,其与线路参数和负荷大小密切相关。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减少电网的无功功率及导线中的电阻等均能降低电网中的线损。具体途径如下:

(1)合理选择线路路径。为减小导线长度,线路尽可能走直线,不走或少走回头线;

(2)合理确定电气功能用房的位置。变压器尽量接近负荷中心,以减少供电半径;在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室应靠近竖井,且低压配电室与竖井位置的布局上应使线路都分向前送,尽可能减少回头输送电能的支线;

(3)增大导线截面,利用季节性负荷线路。按满足载流量、热稳定、保护的配合及电压损失所选定的截面,再加大一级导线截面;将某些季节性负荷的线路,用作常年使用的供电线路,以减少线路和电阻。例如,将空调风机、风机盘管与照明、电开水器等计费相同的负荷,集中在一起,采用同一干线供电,可在春秋两季空调不用时,使同样大的干线截面传输较小的电流,从而减小了线路损耗。

2 照明的节能设计

2.1充分利用自然光

在照明的节能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自然光,使之与室内人工照明有机结合;室外景观灯具可使用太阳能灯具;对能利用自然光的灯具或可变照度的照明,采用成组分片的自动控制开停方式等节能措施,可获得照明节能的效果。

2.2采用高效节能光源

在满足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应选用细管径直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对灯具悬挂位置较高的场所的一般照明,宜采用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或镇流高压荧光汞灯,其综合费用低、视觉质量高,同时也节约能源。除特殊情况外,不宜采用管形卤钨灯及大功率普通白炽灯,灯具悬挂位置较低的场所照明宜采用荧光灯。

2.3改进灯具控制方式

根据照明的使用特点,可采取分区控制灯光或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点,采用各种节能型开关或装置。

3电气节能新技术

供配电系统中的节能技术包括低损耗变压器S11、SC10;高效电机Y2;节能耐腐型电缆桥架QGQJ;消除高次谐波装置(采用有源、无源滤波装置);克服三相不平衡装置;稳定供电电压开关;浪涌吸收装置;无功补偿电容装置;各种调速节能装置(采用液力、斩波、变极、变频、电磁、晶闸管等)。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监控对象包括冷冻水及冷却水系统;热交换系统;采暖通风及空调节系统。

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

考虑到投资、设备用房及管理人员综合技术水平等因素,一些设备供应商及专业公司根据客户要求,开发了单项节能技术,如照明总线控制技术、电能管理装置、空调系统节能自动控制装置、电梯群控装置等。

4电气配电线路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在电气耗能中,配电线路的耗能不可小觑。我们知道,配电线路电能的损耗取决于线路的阻抗和电流,与阻抗成正比、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而线路的阻抗与导体的导电率、导体的长度、导体的截面积有关。因此,我们在电气配电线路中要紧紧抓住影响电气线路耗能的以上几个因素优化设计,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4.1配电线路设计中尽量多采用高导电率的导体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配电线路推荐选用高导电率的导体,即相比铝芯电缆(电线)而言,宜采用铜芯电缆(电线)。

4.2配电线路设计中尽量减少配电线路的长度在设计中尽量走直线,可减少供电线路长度,提高功率因数,不仅减低线路损耗,而且还可以减少线路压降,提高供电质量;各层配电间、层配电箱也应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减少线路的长度。

4结语

改善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政府乃至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建筑电气节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节能法规的制订执行、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安装单位、开发商及每个公民共同努力,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困难需要各方共同来完善、克服和解决,从而使节能法规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节能技术更具有先进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