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德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时间的延伸,时代的进步,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规范要求,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加强对大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大学体育理论的定位也随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以及相关规定而发生着变化。
1.1、大学体育教育的内涵当代的大学体育教育是由普通的大学教育和普通的体育教育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进步、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的里理论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其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大学体育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l)大学体育教育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个分支,是大学内部的一个有组织性的自由行为系统,主要包括大学内部由体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正常体育教学行为、大学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交流的体育活动行为、以及大学内部体育比赛行为三部分组成。由于大学体育其特殊性以及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等,使得大学体育理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行为习惯。(2)大学体育相对于中学、小学体育教育,其具有更高水平的体育竞技艺术和文化水平,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文化内涵。
1.2、大学体育理论的外延(l)大学体育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时,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日常体育活动设施和大学体育文化进行设置。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理论设置的外延J胜。(2)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大学课程而存在,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履行好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和科研职能,在进行对学生体育教育的同时,积极做好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学体育教育研究工作,加强大学体育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水平,确保大学体育教育在满足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更加适应于当前的社会需求。
1.3、大学体育的定位根据大学体育的内涵及其性质,大学体育教育的定位如下:(l)系统化。结合大学办学宗旨,系统化建设大学体育课程,将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2)社会化。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中,加强体育课程设置研究,提高课程设置水平,有针对性进行体育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3)教育化。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培养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全面综合性人才。
2、大学体育理论定位的影响因素
由于大学体育是大学高等教育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大学教育培养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在对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定位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1、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要受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规范和约束,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大学课程设置,并针对不同体质、不同进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计划,以有效完成大学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要差异化对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体育技能培养。
2.2、大学体育教学手段由于大学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体育理论与实际锻炼的有机结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接受、吸收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环境因素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中的社会因素极强,因此,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最大,社会环境因素直接左右了大学体育目标的设定。因此,在大学体育目标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社会因素,对大学体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以确保大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3、结语
1.运用多媒体为德育课程实施增添活性元素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仅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同样适用于德育课程的实施,为德育课程实施增添活性元素。我们知道,对小学生讲党、社会主义的知识是抽象的,抽象的知识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也给小学德育工作者带来较多的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讲解可使这些困难顺利解决。例如,2012年党的十顺利召开,为了向学生宣传和讲解党的十的内涵和意义,我们用视频出示“十的动漫教育片”。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时光穿梭一号”飞船的带领下,领略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秀美风景,更深刻地感受国家十年来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们目光炯炯、聚精会神,这说明以图像、声音、动画等组成的多媒体手段充分感染了现场的所有学生,彻底改变了以往单纯说教、理论灌输效果欠缺的无奈状态。
2.结合多媒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主题教育的学习兴趣和行动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特点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品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宝贵营养,它的最佳落脚点就是德形于行,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就得抓住过程性的时效,寻求良好途径,唤起学生的道德意识,激发学生的行动欲望。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渗入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它可以将抽象的文字教材变为图像、视频和动画等,从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愉悦的、可以多向交流的虚拟学习情境。例如,每年三月学校在开展诚信教育时,许多班级传统的导入方式多以教师谈话为主。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兴致平淡,效果甚微。当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后,学生们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变换的画面、多彩的视频和富有感染力的声响等整体化结合,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一个个平凡岗位上的诚信模范人物,不仅让学生们方便快捷地了解诚信的内涵与作用,更在真实具体的视频中看到社会各行各业优秀人物的诚信典范,感受到诚信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向榜样人物看齐,将诚信的品质扎根于心底,并产生将诚信落实于行动的欲望。
3.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对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有着助推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和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重要阶段形成,因此需要各方面的积极教育和引导。多媒体的运用能让“长而慢”的德性培养提速,对德育课程的实施起着助推的作用。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用多媒体引入的励志故事、生动漫画、灵动配音等,都能引发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行为习惯。在人文精神方面,多媒体的介入往往让单一的人格教育变得有形象感、有意境感。如进行“小季布”班级故事会时,在津津有味地聆听完教师对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介绍后,学生们其实很想知道季布的真实模样和生活背景状况。教师相机而动,用多媒体出示了具有诚信品质的季布的线描画与油画的高大形象,画面完整地勾勒了他的生活模样及威武风范,学生们的崇敬之情越发明显。在环境教育方面,校门口的LED屏,滚动播放当天或当周的德育宣传语,让学生在日常活动时,见屏便能警醒自身言行。可见,多媒体运用对德育课程的实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在主题实践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前,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多媒体手段尽管是那么先进、那么独特,也只是快速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永远都是活动的控制者和操作者,学生永远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1.把握最佳时机,避免顾此失彼
在“告别陋习,美化校园”的活动中,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了两场活动的比较。一场是让学生观看一段时长40分钟的视频,再回头来让学生评判视频中行为习惯的对错。另一场则是看一段视频暂停一下,教师就刚才的视频让学生谈谈感受,引出其中蕴涵的道理。一番探讨过后,再继续播放下一段视频。结果发现,第一场起初的十分钟,学生个个聚精会神,融入其中。但当一个片段放完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松散无效形容了,大多数学生出现了观看疲惫、思维不积极的状态。而第二场采用片段式播放,每个片段的间隙,教师及时抓住教育目标的最佳点拨时机,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每个片段所折射出的育人道理。学生参与积极,现场气氛热烈,还不时掀起进一步观看的热潮。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一个正确的运用目标,避免视频播放的时间过长而导致学生失去兴致,更失去教育的最佳良机。
2.把握一个最佳的切入点,避免泛泛而谈
多媒体技术在实际运用时,要使学生过目不忘,就要有预先的一些特殊策划,那就是把握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使这个亮点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在举行六年级毕业典礼活动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六年前这批学生入队时的一个个场景。学生们很惊讶地看到儿时稚嫩的同伴与自己,一会儿嘴角抿笑,一会儿又闪着泪光,更有许多学生与身旁同学拥抱抹泪。这一环节的视频再现将现场氛围推向了,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童年的真切回忆;过往青涩的美好时光,更激起大家对母校的深情留恋。全体六年级师生及家长们无不热泪盈眶,心潮澎湃。这里,童年入队时珍藏的视频再现,就是学生精神成长、道德提升的最佳切入点,是多媒体合理运用的关键所在。
3.把握一个恰当的度,避免滥用失色
当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晨会、班队会等德育阵地时,教师就要正确处理好新旧教学媒体的关系。首先要知道,在积极倡导新媒体运用的当下,并不是否定与排斥传统教学媒体的功能和运用,而是应怀有“拿来主义”的精神和方法,使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促进、合理补充与有效辅助,力求达到1+1>2的实际效果。其次,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切不可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演变成现代多媒体的“另类灌输”,要注重有效性和科学性,把握好一个恰当的“度”。比如,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考虑重难点的内容,更要兼顾学生实际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德育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结语
教育的功能在于成人,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的精神的全面生成。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曾被视为“体育棒子”,即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曾几何时,大学校园的其他工作者对体育教师的羡慕在于可以利用工作时间领着学生玩好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身体,没有什么技术成分。其实不然,体育作为一种超文化、超种族、超地域、超本能的文化现象,既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指出,体育运动不仅是增强肌肉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智慧和意志的表现,因此,人们在体育中看到不同的超越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结友爱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精神,都是人类精神文化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真实反映。作为大学教师中的完善学生健康基础的体育教师,首先,他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传承者,他通过体育知识的传授、锻炼方法的引领,使人类体育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延续。其次,他是人类文化人才身体基础的奠基者,通过体能增强、技能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文化的扬弃,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他们成长为人类文化创造者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体育教师自身也是人类体育文化的创造者,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和体悟,从几万种甚至是几十万种锻炼方法中选择出适合学生体能发展的方法;从几千种体育运动中选择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从单个运动项目几十个技战术中选择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技战术供学生掌握。这不仅将外在的知识、文化以及他人的创造转化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关照,还通过自身的体育专业行为为人类体育文化增添新的元素,创造并更新着人类文化,怎能说体育教师不是“文化人”。
2大学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特点
2.1以大学体育特点为本质对大学的体育教育要有两个维度的的理性认识:纵向维度,大学体育无论从大学教育的性质还是从教育对象的变化,都应在课程性质、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与中小学体育有变化、有发展,显示出大学体育的个性;横向维度,大学的体育置身于大学的课程整体中,其作用和功能应服从大学培养目标的整体完整,虽然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不大一样,甚至课程性质也不尽相同,但是应该成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有机部分,在修课形式、教学形式上符合大学教育的特点。这两种认识与把握做为体育教师自觉践行与主动追求大学体育发展的理性态度,以现实的人作为理性的尺度做出价值意义的探询,以理性的原则做出价值选择与判断,以理性的方式观察、思考并采取行动。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体育教学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等方面在理性思维上加以确定。
2.2以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体育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特点。因此体育教师的文化自觉必须与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实现。作为体育教育教学主体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到体质增强、技能掌握、人格完善、文化传播4个体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使体育文化的践行要均衡。在对体育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同时对自身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行动进行批判性的关注,并主动反思自身实践,并积极采取行动对其加以创造性改进。同时,关照社会现状,积极补充先进文化,取长补短,在理解自身的文化基础上,学习其他文化的先进经验,在自我与周围世界间建立和谐的联系,达成自觉的体育教师文化。
2.3以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宗旨种子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历史和传统就是体育文化延续下去的种子。传统和创造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体育文化自觉包含着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及展望未来3个维度。大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文化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中介与纽带,充分发掘和发挥体育文化中的健身、教育、美育、娱乐、情感发展等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体育与教育及其他社会现象的融合,推动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使体育文化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大学体育教师在自觉中成为“文化人”
文化自觉既是大学体育教师价值追求的精神体现,更是以其对教育理性认识为指导的自觉践行,是体育教师自身走向解放、走向生命价值体现的动态过程。大学体育教师成为文化人”,其实践生成活动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在自主中开展学习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我只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大学体育教师要想改变在学校的边缘地位,必须在走向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加强学习,努力做到“想学”“能学”“会学”“乐学”“恒学”,将自身的基础、兴趣与发展需要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主动调节学习过程,做到终身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所学习的新知识与自身原有的经验进行整合,促进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整合,让理论与实践在自己身上找到相遇点、融合点与发生点,逐步构建起属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使文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增生与创新。
3.2在对话中寻求理解社会是一个沟通的系统和人际交往的系统。在教师自觉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关注人际互动。在与专家学者的交往对话中,获得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学习新方法;在与同行的交往对话中,交流经验、互帮互助;在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往对话中,获取其他学科知识,发展体育边缘科学,使体育学科的阵营不断加大;在与学生的交往对话中,了解学生学习需要,获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在人际互动中要充分表达,相互倾听、相互激发,在合作、协商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多元的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实现大学体育教师的群体超越。
3.3在反思中获得动力俗话说: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师的职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将体育教育教学看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工具劳动的人就忽视了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用怀疑的态度去面对体育教学实践,注重解读教学现象,从教学情境、学生学习、自身困境及人际互动中提炼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把自己的日常备课、实施教学、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找到看待问题的新思路、新看法。
3.4在研究中实践创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立足于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在实践中发展形成个性实践知识、提升实践智慧,建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创生新的文化样态,正是教师文化走向自觉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大学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最根本的差距在于科研的能力与水平。因此,提高大学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学研究带动创新,以科学研究带动教改,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向科研要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勤发现、勤反思、勤学习、勤实验、勤总结、勤创造,在研究中实践创新,在研究中创造文化。
4结语
1.1个体功能
学习化社会理论所具有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能够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谋生能力。学习化社会提倡学习者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化的实现,个性化的核心是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性的形成。学习化社会能够促进学习者自由、个性和全面的发展,个体的社会化是学习者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体现。个体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存所必要的生存技能等方面。学习化社会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习者的谋生能力和生命品质。高校通过促进学习者的社会化发展,学习社会生存的规则和行为方式,强化其社会角色,通过在高校期间的学习来提高社会生存的技能和手段,提高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习者的生命品质。学习化社会理论能够引导学习者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念,改变其生活方式和人生的发展方式,能够帮助学习者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
1.2社会功能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进程也已结束。但是,学习化社会理论则认为,随着社会知识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其短暂的学校期间的学习是不可能获取人类所有知识的,即使是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是不可能全学完的。学校的教育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学习者获得可以享用一生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这就决定了学习者在结束学校教育之后,要不断的接受该专业领域的持续学习,将学校、工作和日常生活相融合进行终身学习,不断的促进学习者实现其社会化。
2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启示
2.1实现有效教学
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育与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化,有效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这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发展的动力坐在。只有提高了教学质量才能够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突破。首先,这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体育教育专业而言,需要教师言传身授,没有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标准的动作指导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次,要提高教学的资金投入。对体育教育专业而言,不仅需要专业的训练场所,更要在教育软件方面的投资。例如,现场观看职业球员的训练、录像教学等等,这些软件方面的投入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帮助。
2.2强化学习者的主动学习
传统的体育教育学习最突出的方式是填鸭式教学,教师通过言传身授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专业技术和理论。在这种教育观念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技能考试甚至成为了一个过场。学习化社会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赫钦斯认为:“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2]”。这就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需要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教师由原先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教师通过“问题—构建”的教学方式,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录像观察等方式提出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去联系。其次,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训练和指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自我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这些都有助于学习者由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2.3注重培养与完善学生的人性教育
培养人性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在不断的提高与发展,大学生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与张杨。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挖掘学生的潜质,培养其健康完全的人格和品质。不仅要教授知识与技能,更要通过细节观察来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及时的给予引导与疏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素质拓展、知识竞赛等形式来传播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促进学生人性的发展与完善。
1.1人文体育观提出的社会背景
人文精神其宗旨是对人类完美的一种追求,也是人类对自身社会理想、人格理想以及人生理想缺失的关注。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凝结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道德情操、人的价值等,其主要包含道德、人格、理想和信念等。人文精神理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关注的点,它没有确切的指向。纵观古今中外,人文观念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还是“人”,也正是这个核心思想,使得人们更多地在追求一种“人文精神”。新时期人文体育观是人类追求体育精神的一种理念,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对人文体育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社会文化热潮,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体育观念的重新认识,开始逐渐从社会科学的范畴思考人文体育观。与此同时,国际上也逐渐开始重新构建人文理念评价标准,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和价值意识。也就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人类社会逐渐确定了人文体育观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逐渐影响着当今社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正是这种社会背景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1.2人文体育观的内涵
随着人们对人文体育观的深入了解,人们对体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认识。人文体育观是人类在认识体育的过程中逐渐加入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新时期体育理念开始逐渐强调以人为本,由社会强制逐渐向群体主动需要转变。体育生物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是体育两大学科基础,其决定着体育的发展方向和实际效果。在人文体育观念中,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主体价值,无论是生物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人的主体价值一直是人们的理想追求。人文体育观的核心是表现在对人类价值以及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同时也提醒我们人文体育观强调的是人文关怀。体育实践在人文体育观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途径。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2.1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规定,高校体育课程是集生活与体育技能、文化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于一体的教育过程,旨在强调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是培养全面人才和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纲要》中突出强调其“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文观念的重视。但在《纲要》实行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教学过程单一、课程体系内容固化、体育教学观念因循守旧等体育教学形式,从而导致体育人文观念落实不到位,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对人文观念关注的欠缺。笔者根据文献调查和数据分析不难得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2.1.1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考虑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实际需求,逐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意识。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上增设了一些关于健身体育、群众体育的内容,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这在某些程度上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开始逐渐加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但其核心教学理念并没有改变,从而导致体育教学仅限于提高学生体质,忽略了对学生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教学实践中去。
2.1.2缺乏对学生主体人格和体育兴趣的培养
所谓主体人格是指人在日常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个性品质和本质特征。其基本品质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以及独立性。主体教育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主体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渐具有创新、能动、自律以及自主等社会主体品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二是学生在学习体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在实际教学中,要尽可能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但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创新性,在日常上课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独立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主体人格的形成需要浓厚的兴趣爱好做铺垫,因此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必须让学生对所选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体育态度对促进高校体育人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3缺乏对学生自我健身意识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是一周一次,这远远满足不了当代学生对强身健体的需要。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自我健身意识。然而大多数学生很少参见课外自我健身活动。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整体体质状况呈下滑趋势,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局联合制定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在校大学生体质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从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身体形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由此看出,高校体育教学开始越来越重视在校大学生的体质问题。
2.1.4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近些年,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始收到社会的关注。体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纲要》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体育活动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状态,逐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强身健体”,还要注重对情感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计划中没有确切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健康的思想品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身体方面的培养,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心理意志。
2.2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体育的主要功能是具有增强体质、强身健体,从而使人掌握一定的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仅仅是“身体教育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对于体育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师徒相传”的形式接受体育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张扬的个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没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只是简单地认为体育和人体生理活动有关,忽视了体育对身心健康的价值。
2.2.1以掌握体育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
《纲要》中明确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课程目标包含了提高素质、学会保健、掌握技能、增进健康、养成习惯、参与行动等。它取代了以掌握体育基本技能为主的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改革效果不尽理想。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中注入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讲授动作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为主,缺乏一些人文色彩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掌握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忽视了学生能力、个性以及情感方面的发展。
2.2.2教学内容缺少终身性和实效性
高校体育教材的编排主要以运动技术和优质教育为主,在内容选择上强调竞技,注重运动项目自身的分类,但这些竞技项目健身效果差,趣味性低,以及其技术要求高、规则严密等特点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从而影响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存在过分强调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自身特长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设计不能体现出学生主体,存在重科学、轻人文的不足;教学内容单一,涉及终身体育、体育文化、娱乐体育和身心健康的内容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在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自主参与能力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
3.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
3.1人文体育观的基本思想
人文体育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思想、“健康第一”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思想。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指对体育的认识中加入人文精神。高校体育教学一定要顺应体育发展的新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强调人自身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健康第一”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健康第一”的思想主要是针对我国应试教育提出的一种指导思想,其注重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出发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旨在强调终身体育。终身体育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人自始至终都在参与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下,以体育的整体化、体系化为目标,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不同的时期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自我锻炼意识。更加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思想是相对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单一化提出来的。《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指向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技能以及运动参与五个领域,从而也是培养目标由原来的“生物学”逐渐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决定着体育教学的基本方向。过去高校体育教学注重科学性和生物性,培养目标相对单一化、机械化,如今体育教学已经拓展到心理、社会等多个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出体育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
3.2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措施
3.2.1教学内容突出健身性和终身性
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培养,建立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逐渐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竞技,增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了解体育锻炼对心理和身体上的积极作用。通过体育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和体育知识,从而达到终身锻炼的目标。体育教学内容要注重主动性、终身性和健身性的选择。
3.2.2根据学生之间差异选择个性化教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性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话式、参与式、探究式、启发式等,从而确保每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益。
3.2.3教师应注重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考察
关注学生进步幅度对培养他们体育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终身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用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更是对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评价要体现在学生进步幅度和体育意识、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技术技能考核忽视了学生先天的个体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另外,评分标准也难以体现出学生后天学习的进步幅度。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能力的发展和体育意识的发展,即实践能力、体育理论、体育情感以及体育态度的全方位发展。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