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监管资本论文

监管资本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监管资本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监管资本论文

监管资本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复杂,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商业银行业固有和新增风险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对金融风险管控的水平,是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经济资本的引入将有助于我国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决策能力,取得较高的利润回报率。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论文关键词:经济资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经济资本的数量额度和管理机制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通过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可以清楚地显示不同地区、部门、客户和产品的真实风险水平,实现资本与风险的匹配,防止业务的盲目扩张,从而推动资源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

一、经济资本的含义以及计量

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风险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银行业务的风险损失分三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银行资产损失曲线见图1。

损失概率分布

预期损失(ExpectedI.oss,EL)是指银行从事某项业务所产生的平均损失,计算公式为:EL=AE×LGDXEDF其中:AE为风险敞口;LGD为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EDF为预期违约率。一般以准备金计入银行经营成本或在产品价格中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灾难性损失发生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非预期损失额就等于经济资本。也可将非预期损失称为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的计量是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也是经济资本配置、计算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aAROC)及经济增加值(EVA)的基础。依照现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经济资本也可相应地分为覆盖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覆盖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与覆盖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其计算基本公式为: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一重叠计算的损失从数量上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管理者总是希望银行需要持有的经济资本越少越好,越少的经济资本表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水平越低。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006年底开始生效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所有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资本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将资本要求与风险度量直接挂钩,这是新资本协议基本框架第二支柱内容的一部分。

(一)样本数据的采集

以某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一地级市分行为例,该银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全部公司贷款数据,共有370笔贷款。其中2007年1月31日仍具有余额的贷款227笔,没有余额的贷款143笔(已到期并本息结清)。将具有余额的227笔贷款作为一个组合,计算其非预期损失,其中11笔贷款已到期但本息未全部偿还,作违约处理。我们需要估计在2007年1月31日这一时点各债务人的年违约概率,并在这一时点计量该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

(二)违约概率的估计

该银行已建立了客户信用评级系统,根据债务人的信用评级与其年违约概率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分别确定2007年1月31日这一时点各债务人的年违约概率(见表1)。

(三)违约损失率的估计

我们采用该行上一期,即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的违约损失率38.2461%作为该分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公司贷款的预期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值。按照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频带划分并要求每个频带内的贷款笔数不少于10笔,将贷款组合划分为8个频带,计算结果如下(见表2):

(四)样本数据的分组以及频带的划分

一旦确定了频带,便可估计出各频带内的预期违约个数和预期损失,并计算出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将不同频带内的贷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计算整个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使用聚合信用风险模型结合表2的参数,计算得出整个贷款组合损失为1×L的概率P(1oss=n×L),n=0,1,2……从而得出损失分布图.如图2所示:

根据违约损失分布图计算出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和在置信水平=99.9%下的非预期损失,结果如表3。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置信水平99.9%,计量出该贷款组合应配置的经济资本为12510.7万元。另外,按照预期损失的计算公式:预期损失(EL)=风险敞口(EAD)×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计算出的预期损失为5269.012万元,与表3中的预期损失5339.300万元相差不大,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三、在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管理上,某些地方的银行就存在着重理论、轻操作,重宣传、轻落实,重推广、轻实践等问题。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关注表内贷款管理,对经济资本的管理幅度不能涵盖银行全部风险;与财务和资产风险的管理衔接性不够;较注重风险资产经济资本的事后定量计量,而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的功能,没有形成对风险资产和资本回报的有效约束机制。

第二,在考核方式上,由于各行的考评办法与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资本的要求存在资产分类不一致、资本要求比例存在差异,所以导致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事后考核机制仍然不是刚性的资本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经济资本的导向性作用。

监管资本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贷款;资本金;问题;建议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下滑风险,国家出台了4万亿刺激经济的计划。随着项目纷纷上马,与之相配套的银行项目贷款也出现大规模增长。虽然总体上讲银行机构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资本金管理均较为重视,在项目资本金比例上也严格按照国务院有关政策要求执行,但项目资本金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银行存在超资本金到位比例放款情况

目前,各银行机构对项目资本金到位时间的要求上,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资本金到位额度与贷款到位比例保持一致;二是资本金在贷款之前全额到位。但在具体操作中,对“资本金和贷款发放同比例到位”这一要求的把握尺度不一。有的银行要求项目资本金到位比例达到多少,贷款才能按比例投放多少;有的银行则允许贷款可以先行投放,只要确保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资本金达到相应比例即可,其中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在项目无资本金的情况下,贷款已全额发放。虽然此类银行均表示,对项目贷款实行专户管理,通过支付审批控制贷款与资本金同比例使用,但是资金账户的使用情况能否有效监控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资本金来源审查难度较大

在资本金来源与到位情况的真实性认定方面,有效信息资源匮乏,信息渠道单一,对有资质中介机构的有效信息无法全面掌握,较难确认资本金出资的真实性。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和项目,资本金较大,资金往来频繁,资金来源渠道广且在账户间经常流转,致使在日常的项目审查中很难判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有多大比例来源于自有资金,股东借款,银行贷款,只能依据企业提供的相关凭证和财务数据加以辅证。部分地方金融机构,对项目贷款管理的经验较少,行业信息的积累不足,专业的项目评估人才还很缺乏,项目贷款的评审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不高,在项目资本金来源审查和认定方面难度更大。

(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项目贷款管理水平较差

在项目贷款管理上,大型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相对较好,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信社管理比较混乱。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制定相关的项目贷款管理制度。对项目贷款管理缺乏认识,对项目资本金比例、项目资本金到位时间、项目资本金来源认定以及项目资本金到位情况真实性认定方面没有明确要求。二是制度执行不力,管理混乱。部分中小银行虽然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管理办法,但是没有按此办法执行,在实际操作中将项目贷款视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三是项目资本金比例标准执行随意性较大。如某地方金融机构发放的公路改造项目,对项目资本金比例按照“省级政府不低于10%,地(市)级不低于15%,县级不低于20%”要求,执行15%的资本金比例。但2009年国务院新调整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中明确要求,公路项目贷款资本金比例要达到25%,因此存在10%的资本金缺口。

(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管理难度较大

为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战略决策,各级政府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领域的投融资力度,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大量增加。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实施和进度加快,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在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和预算内安排等方式增加资本金出资的情况下,资本金的需求仍存在缺口。因此,对部分银行支持的贷款项目在落实资本金同比例到位相关规定上增加了难度,不仅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银行进行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同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企业关联方众多,资金裙带关系复杂,财务管理缺乏规范性、透明性,增加了对其授信评估以及贷后管理的难度。大部分政府平台类贷款企业采用多头融资形式,从多家金融机构及多级财政部门进行融资,银行只能对本行发放贷款的专用账户进行监管,项目资本金投入的金额也只能依靠借款企业提供的资金投向单据进行判定,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的资本金性质确定和管理难度均很大。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占比较大,贷款大都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担保或融资平台公司互为担保,抵押物多为政府财产、项目用地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项目本身效益较低,还款来源依赖财政资金程度较高,政府财政偿债能力不容乐观。

二、加强对项目资本金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加强可操作的政策指导

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制度,对企业自有资金做进一步界定;对通过理财信托、发行债券、大桥贷款等方式筹集的资金,应在制度上明确是否可以作为项目资本金;对各行业、类型项目的资本金比例要求进一步细化;对1996年的《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中》的公益性投资项目不实行资本金制度的规定,监管部门应给予进一步明确等,以清除各银行机构在实际操作中的模糊地带。

(二)各银行机构要不断加强项目资本金管理,防范风险

各商业银行要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并对资本金进行有效监管。一是要对资本金的来源进行认真、审慎地调查和审验;二是加强对资本金比例的管理,严格执行资本金的最低比例要求,不得随意降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三是加强对资本金落实情况的监督,在信贷资金投放的同时要确保项目资本金与信贷资金同时间同比例的投放到位;四是加强对项目资本金真实性的核实,杜绝以“融资”替代“自有资金”充当项目资本金。特别是各地方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规定,以及银监会《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尽快出台本行项目贷款的操作流程和实施细则,严格对项目贷款以及项目资本金的监督和管理。

(三)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的风险防控

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估,建立一套完备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做到真正了解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对外融资情况,摸清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率、治理机制、偿债能力、贷款抵押担保落实问题等。二是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方便各家银行掌握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防止过度授信、多头授信。三是积极推进银团贷款。建议监管部门对银行同业间的银团贷款和联合贷款业务加强指导,加强行业内的信息交流,实现同业间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分担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学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风险及其审查[J].中国房地产评估师,2004(5).

2、我国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资本金制度改革研究[J].新金融,2006(4).

3、肖耿,李金迎,王洋.采取组合措施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J].中国金融,2009(20).

监管资本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惊人的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横扫了全球。不同于以往爆发的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垄断金融资本的研究成果,分析垄断金融资本阶段的特点,解释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必然性,可以为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惊人的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横扫了全球。不同于以往爆发的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金融资本阶段,因此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在新阶段下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和过程,避免和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首先有必要正确认识垄断金融资本阶段的特点,然后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研究,分析危机爆发的必然性,最后得出结论和启示。 

一、垄断金融资本阶段的特点 

垄断金融资本是对垄断资本的发展。根据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奇的论述,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规律是剩余随着这个制度的发展而在绝对数上和相对数上增长。为了吸收这些日益增长的经济剩余需要开拓新的途径作为消费和投资的补充,比如销售努力、政府民用支出、军事主义和帝国主义等,然而这些途径都不能有效吸收经济剩余,持续的生产过剩导致20世纪70年代滞胀局面的产生。于是在危机背景下,资本主义开始了由垄断资本向垄断金融资本的转变。垄断金融资本具有其鲜明的阶段特点。 

(一)经济金融化 

经济金融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的本性是不断追逐剩余价值,但随着机构成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呈下降趋势,这使得经济剩余在实体经济中找不到出路,而金融资本却可以完全摆脱物质形态的束缚,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权和灵活性,满足其获得价值增值的本性。于是,金融资本相对于实体经济资本迅速膨胀。 

(二)金融虚拟化 

目前全球金融衍生品总值达到596万亿美元,是全球股市总值65万亿美元的9倍,是全球gdp总量54.5万亿美元的11倍。其中美国金融衍生产品总值占全球的50%以上,是美国gdp的25倍[1]。 

(三)金融部门走向垄断并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金融部门正日益走向垄断,"1990年美国最大的10家金融机构只持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0%;今天它们拥有的是50%。前20位的金融机构现在持有金融资产的70%——这是从1990年的12%上涨起来的。"[2]这些巨型金融机构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工业企业与金融机构组成"金融——工业联合体"后,金融部门的定价权力显著提高,金融的触角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微观层面的非金融企业通过融资获得资金,企业利润来源以金融业资本为主,和宏观层面的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利润总量比重上升,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以金融资本运动为主,各国间实物和服务贸易居于次要地位。 

(四)新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 

由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对滞胀问题解决乏力,新自由主义逐渐在理论上和政策上居于主导地位,其核心主张是尽可能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关系的调控作用,实行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其中,关于金融自由化的政策要求各国开放金融市场,实行外汇交易自由化,取消对金融的监管,使金融运作自由化。 

二、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 

在垄断资本阶段,垄断公司控制着市场运行和产品价格,这些巨型公司为了避免盲目的价格竞争损害各自利益,他们共谋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在面对相同的价格水平下,各个公司通过削减成本获得利润。在这种运行机制下,产品的价格竞争是禁止的,而生产要素的价格竞争,尤其是劳动力的价格竞争却明显加强了,压低工人工资成了削减成本的有效手段,于是利润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垄断公司手中,而工人面临的却是"工资崩溃",陷入"绝对贫困化"。这时的经济产生了一对极为严重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家手中积聚了大量剩余,并且这些剩余仍日益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新投资使这些剩余创造更多的利润,即提供更多的供给;另一方面,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加深,身处"绝对贫困化"中的工人抑制需求,资本扩张的压力遇到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保罗·斯威奇所说的资本主义"过度积累的趋势","这种过度积累的趋势在成熟的、垄断的资本主义中日益显著,减少了增长率,并因此唤醒了经济长期滞胀的幽灵。"[2] 

为了摆脱滞胀困境,一种新的吸收剩余、创造利润的方式迅速受到资本家的青睐——金融。金融本身具有高杠杆性,通过买卖金融产品,资本家可以在金融市场中迅速实现资本增值,轻松绕开实体经济受到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增值障碍,并且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和不断推出新型金融衍生物的刺激,再加之新自由主义极力消除资本流动限制,主张减少金融监管,金融成为资本逐利的追捧对象,并日益在经济运行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时上文所述的矛盾似乎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资本对金融的狂热已经使整个经济建立在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基础之上,一旦借贷某一方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结果就是一系列连锁债务危机和支付危机。在这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次级抵押贷款偿付不足成为导火索,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然后迅速传至全球,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金融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一)金融泡沫急剧膨胀 

在《资本论》中,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g-w-g’-g’,其中g-w-g’部分是职能资本增值过程,可见生息资本与职能资本应是紧密联系的。然而,随着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创新,以及现代银行制度的不断成熟,金融资本几乎完全脱离了实际经济,通过买空卖空的投机行为就可以迅速实现g-g’的价值增值,并且由于金融交易具有高杠杆性,资本回报率可以达到自身价值的数十倍至数百倍,这使得金融衍生品所形成的虚假财富急剧膨胀。 

(二)新自由主义推波助澜 

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实际是为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正如西方学者约翰·b.福斯特所说,"新自由主义根本不是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的复活,而是日益表现为全球规模的大资本、大政府和大金融的产物。"[2]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声称要取消对金融的监管,使金融运作自由化,但在面对金融损失时,他们则抛开了"市场化"、"自由化"的原则,积极救市,支持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并社会化这些损失,而在金融泡沫扩大时期,则恢复了不干预政策,放任金融泡沫无限膨胀,使企业充分获利;另一方面,"效率优先"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使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贫困化程度加深。对于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次级抵押贷款偿付不足,很大程度上也是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结果。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激化 

经济危机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矛盾的自我调整,因此,生产关系内部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潜在动因。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于"它总是形成越来越多的剩余,可是它不能提供为吸收日益增长的剩余所需要的因而是为使这个制度和谐运转所需要的消费和投资出路。……所以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状态就是停滞。"[3]垄断金融资本虽然通过金融途径对垄断资本进行了部分修复,表面上解决了剩余的生产和吸收之间的矛盾,但从本质上分析,这种修复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能消除爆发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事实上,在垄断金融资本阶段,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就会存在爆发危机的可能,而在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金融化带来的危机将是更深刻和更长期的,"这是当前危机的最大可能结果"[4]。 

四、结论和启示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从垄断资本到垄断金融资本的发展只不过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内部的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金融资本脱离实体资本迅速膨胀,产生大量金融泡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逐利、寻找吸收剩余的途径的必然结果,因此仅从金融角度探索解决危机的做法只能起到暂时延缓下次危机到来的作用,并不能消除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引起其他形式的经济灾难。 

不可否认金融部门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金融行业自由发展,甚至取消金融监管,繁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表面上可以分散风险,但从这次危机中可以看出,这些创新实际上加速了金融泡沫的膨胀,因此,在金融监管中应该更加重视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确保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另外,随着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发展,资本跨国界流动已经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影响一国乃至全球经济走势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抵御国际资本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应该是未来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自由主义政策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在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经济政策时,要特别注意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避免照搬照抄,尤其要重视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防止贫富差距拉大,帮助低收入人群摆脱贫困;要重视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将促进内需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防止出现经济增长的泡沫,确保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秉孟.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41. 

[2]约翰·b.福斯特,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垄断金融资本、积累悖论与新自由主义本质[j].武锡申,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1). 

[3]保罗·巴兰,保罗·斯威奇.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105-106. 

监管资本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运用问题管理及社会问题等理论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间动态平衡关系形成的过程之中,介绍非营利组织的含义,特点和作用,并分析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阻力。最后总结本文不成熟之处,并是指出非营利组织的未来的发展现状。

一、问题管理的介绍

问题管理:国外关于危机防范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模型是“问题管理”,它是由专门的机构负责针对企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发现、分析和论证,并以消除问题为宗旨,以达到化危机于无形的一种管理系统。

(一)问题管理的概念:许多组织虽然制定了许多管理制度,但总其不到多大效果。其实不是制度不灵,而是制定制度必须针对组织的实际问题,现场管理的核心是问题管理(managementbyproblem.向称MBP),即运用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而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管理模型。这就需要组织领导者建立一种机制,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把组织最致命、最重要的问题提出加以解决。

优势:1.可以防患于未然及早解决可能演变为危机的问题和阻碍组织发展的问题;

2.可以打通部门之间或管理专业之间的鸿沟。

问题管理是现代西方公共关关系发展中产生的新职能,他力求尽早确认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或萌芽中的各种问题,然后动员并协调组织的一切资源,对组织现有问题、潜在问题、采取必要的行动,从战略上来影响这些问题的发展,因此,问题管理代表了一种超前行动的战略。著名“问题管理”专家,用友集团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喻文益博士认为问题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在于:

第一、它是在拓展全体员工的思维深度,而不是对现状不闻不问;

第二、它是由经理人士和其他管理人员执行的管理变成了全员管理;

第三、它造成了一种危机意识,人们不仅要对自身的岗位提问题,还可以读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管理和其他方面提问题。

第四、它将问题的发现变成一种经常性的行动和制度,而不是一时兴起的冷热病;

第五、它将由管理者进行的管理降到了办公、生产、营销、后勤等第一线的前沿,使管理的层次扁平化了。

第六、问题管理强化了所有领导和普通员工的权责意识,培养了责任心。

第七、人们常常位子深的学识与见识所局限,为思维定势所左右,为体能惰性所埋没,问题管理力促超越自我,给组织带来活力,又极大地降低了风险等。

许多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开始尝试用问题管理来指导日常管理工作,在这个领域中非营利组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公共问题管理就是在公共问题发展到危机之前,公共权力主体做出决策,改变公共问题的发展进程,维护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和谐。

二、对非营利组织含义,作用和其特点介绍

(一)非营利组织的含义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的非政府系统社会组织。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都致力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并且在权益保护、慈善救济、扶贫发展、社区服务经济中介等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职能作用,事实上非营利组织已经发展成为解决社会公共管理问题的又一基本组织形式。传统意义上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载体,长期以来一直在公共事务领域扮演着主要角色,甚至被认为是公共事务治理的唯一负责人。但是随着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和社会公共事务复杂化方向发展,政府在公共事务处理上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中。

(二)非营利组织特点

非营利性特征评价由于非营利组织存在的自身特殊性质,在评价时就要求这类组织在活动中,首先要体现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即组织对社会公益性活动的贡献。在评价中主要考察其收入的用途、履行服务社会的承诺和效率、提品的公益性等。但是非营利组织是接受社会上的资助,依靠这部分财力生存下去,在我国中如何利用好这类服务组织也成为了一个难题,在此从几个方面论述非营利组织的优势和劣势。其优势有:

1.非营利组织的透明性比较强

特别是问题管理的实效性,对处理问题的机构的效率要求很高,作为问题通常的处理机关政府组织,由于机构人员的臃肿和区域管理的特性,使得其效率很差。相对于政府机构的层级机制和人员众多现象,非营利组织对社会问题的反映速度比较快,这会帮助政府监管那些事发比较突然的事件。在国外,很多重大事故以后,许多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都活跃在第一线,把社会的捐赠、善款交道灾民手中,这可以减小政府对善款的处理,增加对问题处理的速度,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时刻,没有比高效处理问题更能体现政府对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

并且实效性这在社会问题处理方面,又有重要的作用,政府不可能监管到社会各个层面,这就需要政府以外的组织帮助政府,对一些问题的监视,及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把问题遏止在摇篮之中,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很多不必要地损失。

2.非营利组织的专业性比较强

一些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可能要求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是每个社会领域的专家,在这方面,非营利组织中的专家力量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如果问题只有政府部门处理,这无形中会加大问题处理的难度,造成很多不必要地损失。也会增加问题处理的成本。

3.非营利组织的透明性比较强

对很多社会问题的处理,例如,对社会善款的处理,政府部门不便公之于众的,而非营利组织是不同的,此类组织创立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大众的。如果社会善款的处理由此类组织处理,会增加社会共性力,这也符合我们国家政府部门公开、透明的原则。我国政府部门只是监督此类组织对这些善款处理的情况,这也无形中腾出很多精力处理必须由政府处理的政策、方针方面的事情。

4.非营利组织的贴近社会性比较强

社会问题酝酿,发生和处理,直接的被授予对象都是普通的老百姓,非营利组织中成员他们很多是当地人很多问题也都经历过,这对找到问题的源头和分析事件发生有很重要作用。而且他们相比较官员们会更加贴近老百姓,了解百姓的急需的东西,这对安抚群众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事件的防范和处理。

同时,非营利组织也存在着很多劣势,这从两个方面论述:

1.非营利组织的财力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财力大部分来自社会企业的捐助,或某个企业家,他们当初建立这种慈善组织只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例如,在全世界都有很高声誉的国际红十字会,它的创始人只不过是帮助在二战中受伤的战士,一直发展到现在。

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如何使这类组织生存下去,如果它们的资金出现问题,其还如何帮助别人呢。

2.非营利组织的监督问题

作为一个组织,它如何处理捐助上来的善款?这成为摆在所有非营利组织面前的一个难题。例如,以某个人的名义,号召成立起来的组织,捐款人如何知道此项捐助会怎样使用呢?这在国外,例如教堂的慈善活动,政府部门很少插手,可是有专门机构控制。但是在我国对此类组织的监督还不够完善,应该加大对其财务,设备和人员的检查力度,防止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三、社会问题管理处理中非营利组织作用

社会问题管理是社会公众的共同期望不能转化为现实,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遭受威胁,社会发展受到影响。社会问题管理的概念在国外已经十几年的历史,但是此类事件在中国也有所发生,例如,中国一月份南部的特大雪灾,导致很多在外打工、上学、旅游、公干的人都不能及时回家。这是天灾,还是人祸呢?我们可以尽量的预防,相比灾难后的危机管理和灾后处理,预防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社会问题处理的实效性、专业性、透明性和社会性都比较强,这也有利于我国政府在防御和处理此类问题的成本,这也便于政府有更多精力处理其他问题,提高其处理问题的效率。

作为国家政权机关和公共事务管理者在社会问题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其结构和权利的局限,往往会造成高成本、资源汲取能力约束、基层动员能力欠缺以及政策执行盲区等“政府失灵”问题。社会问题管理领域“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同时存在,为非营利组织介入提供了契机。与政府部门相比,非营利组织在众多领域且具有灵活性、创新性等特征,以其对民众需求的敏感而能及时的发现社会问题及不稳定因素;非营利组织多是开放式、网络式的志愿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优势之一就是直接联系社会公众,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能配合政府落实应对问题的政策措施;第三部门介入社会问题管理是基于志愿精神而不是行政权力,因而能更多的考虑受害者的具体需要,更加及时的动员公益资源开展相关的救助活动。

与企业不同,非营利组织受到“非分配约束”(nondistributionconsraint),所谓“非分配约束”,是指不能把获得的净收入分配给对该组织实施控制的个人,包括组织成员、管理人员、理事等,净收入必须完全保留,完全用于为组织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如里贾纳·E·赫茨琳杰所说“,与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承担着更多的义务,却少了许多企业难以摆脱的增加利润的需要,因而不会像企业那样在服务质量方面打折扣。”也就是说第三部门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与政府价值取向一致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属于“准公共部门”,这决定了非营利组织较赢利企业有更充分的动力和立场介入社会问题管理。

四、总结

总之,社会问题管理是社会工作实践中新出现的一项职能,同时把非营利组织引入社会问题的防范和处理,显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十分重视社会问题管理工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研究和参考国外社会问题管理的理论和经验,对增强我国对各种社会问题防范能力,提高对管理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如何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随着其慢慢加入处理社会问题的行列,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是仅仅是政府的问题,也社会各个阶层和其本身的问题,并且此类问题也关系着其能否很好发展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贾西津,非政府组织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DB/OL],,2006-02-07

[2]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7,5

监管资本论文范文第5篇

财务学作为我国一门新兴学科,从对西方财务学简单介绍开始,到借鉴西方财务学的基础上融入我国经济、制度、文化等因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学理论体系,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对于三十多年我国财务学的发展变化,国内学者已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侧面对其进行回顾和总结。如,王化成等从期刊论文角度,系统梳理了我国财务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现状和最新进展,从财务学研究范式、研究创新方面,回顾了我国企业财务学理论的情况;王跃武、曹越从产权视角,总结我国制度财务学发展的逻辑主线。也有学者对我国行为财务、非盈利组织财务等不同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任何认识都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任何理论都是系统化的认识。财务学是人类在长期财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财务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财务主体与财务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对此,笔者从财务学的客体与主体视角,对我国财务学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回顾,以期对我国财务学发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我国财务学研究提供借鉴。

二、基于客体角度的我国财务学研究发展

财务学的客体即财务学的研究对象,影响着财务内涵、目标和功能。财务学的客体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其经历了最初货币和资金,到后来本金和资本,以及现在价值、财富和资源之说。

我国早期财务借鉴苏联模式,是依附于国家财政体系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因而财务也就是对其“货币”这个客体进行收支管理。在对苏式财务客体继承基础上进行批判和创新,邢宗江等(1964)提出了财务学以“资金”为对象,而王庆成(1988)又发展了“资金”观点,并认为财务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这一时期资金作为财务客体观点占据主导地位,筹集资金、垫支资金也成为当时财务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财务面临新的环境与地位,郭复初(1993)提出了“本金”之说,并定义财务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从财务学历史演进来看,相对货币与资金论而言,本金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受西方财务学的影响,尽管由于传统上寓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批判的,而讳言“资本”,但资本仍然进入我国财务学的范畴,又被称作财务资本或金融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金”主体来源不清的缺憾。有学者便认为财务学是人们在不确定的市场经济中, 对财务资本的筹集、投放、支出、收回及其跨时间配置从而创造价值的学问,其功能是发现价值、保障经营过程有效运行和创造价值(2008,孙建强)。价值是知识经济时代财务学的研究对象(罗福凯,2001)。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背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财务学是研究如何创造价值、发现价值和整合价值的一门学问。李心合(2001)在《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一文中,也提出了由硬资源和软资源组成的财务资源概念,在传统硬财务资源基础上加强财务软资源的研究,拓展了财务学研究对象的范围。此时的财务视为通过合理的财务制度安排、财务战略设计和财务策略的运作,有效培育和配置财务硬资源和软资源,以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协调化,维持理财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从广义财务学角度,苏万贵(2010)把财富作为财务客体,认为财富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及二者结合物,财务的功能便是取得财富、 使用财富和积累财富。不难发现,财富与泛财务资源作为财务客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注重非物质(软资源)的对象研究。

随着财务客体的不断变迁,我国财务学目标经历了从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目前公认的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主体角度的我国财务学研究发展

相对财务客体而言,财务主体的研究相对复杂得多,理论界争议也颇多。财务主体曾有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性等观点, 对此王跃武(2009)详细分析了几种观点, 认为不同观点的产生是由于对财务行为主体和财务产权主体混淆不清所导致。 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制形成, 财务主体是由财务行为主体和财务产权主体构成(如图1), 财务行为主体是独立进行财务活动, 展开配置其拥有或控制财务资源使之增值的主体(一般指企业或组织), 财务产权主体是财务资源的所有者, 是对财务行为主体活动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的主体。从财务主体看, 我国财务学业务理论得到快速的发展。

从财务行为主体看我国财务学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财务行为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财务学也由主流公司财务向国家、广义财务等纵向发展;二是公司财务学继承传统财务理论的基础上向多领域综合交叉发展。

在我国财务学发展的三十多年历程中,改变了以公司为唯一财务行为主体的局面,涌现出很多非公司财务学领域。(1)国家财务学。国家财务学理论是由我国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1986)提出的,认为国有资本的运行是否健康,是关系到国有经济运行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对于国有资本的管理、营运及其监督进行研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重要意义。随后郭复初教授对国家财务的逻辑起点、内涵和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国家财务学的提出,改变了国家只有财政的传统观念,厘清了财政与财务的区别,彰显了财务学的“宏观性”一面。(2)发展财务学。依据经济学按国家经济学发展程度不同可分为传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郭复初教授(2006)将财务学分为传统财务学和发展财务学,并构建了发展财务学的理论结构。(3)非营利组织财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推进,非营利组织成为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部分学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活动进行研究。(4)广义财务学论。苏万贵(2004)提出了广义财务学,认为财务存在于所有组织和个人当中,通过各种财务现象,找出财务的共性,进一步认识财务的普遍规律。不管是国家财务学、广义财务学,还是发展财务学理论,都为我国财务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

我国公司财务学发展至今,既在传统公司财务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因受经济、 制度、 环境影响而向其他分支学科发展。我国公司财务管理方面发展体现在: 筹资理论方面主要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对资本结构、 融资顺序、 资本成本、融资方式的选择、控制权收益、 融资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投资理论方面既有对传统投资理念进行革新的观点探讨,也有紧贴企业投资实际的实证性分析; 分配理论探讨较多的是股利分配和管理者激励; 财务管理其研究方法由规范研究为主向实证研究为主转变,这与财务学科是一门应用科学, 因而其理论、方法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开展实证研究的内在要求保持一致。 我国公司财务学多元化交叉方面的发展,伴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也有学者提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财务(冯巧根,2003)、 公司软财务(茅宁,2007);金融危机的爆发,针对现有公司财务基于阳态经济条件下,提出了公司阴态财务学(李心合,2009); 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公司可持续发展财务(施平、2010)、公司自然灾害财务学(郭复初、干道盛等)应运而生。目前, 我国学术界在公司行为财务、公司集团财务、跨国公司财务等方面也有较深的研究。由于财务学不像会计学那样,受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也有学者提出了公司相机财务。

从财务产权主体看,我国学者运用产权理论对现代财务理论进行了研究,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成果――财权理论和财务治理理论。(1)财权理论。汤谷良(1994)开创性地从产权角度来思考现代企业的财务问题,并提出了财权是由原始产权派生而又独立于原始产权的一种财产权的概念;随后,基于财务“价值”层面和“权力”层面,伍中信教授提出了“财权”=“财力(价值)”+“(相应的)权力”的全新理念。“财权”这一科学论断提出后,实现了价值与权力、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高度融合,弥补了传统财务学重财务关系而轻财务活动的缺陷。在财权理论基础上,引出了财务分层理论的研究。谢志华(1997)从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角度将财务分为终极出资者财务和中间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干盛道(1998)从现代企业制度角度提出了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2)财务治理理论。以财权理论为基础,不断挖掘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而形成了财务治理理论,主要是通过剩余财权的“流动”与“分割”,旨在释放财务治理效率,从而提高公司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超越了以静态范畴研究为主的财务治理(曹越、伍中信,2011)。财权理论、财务治理理论,突破了西方财务学单一的价值主线,对我国资本市场弱式有效和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解决公司财务监管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财务学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从客体上看,财务学客体的研究顺应了我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化。就目前而言,财务学客体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必然形成不同的财务内涵、功能和目标,进而导致人们对财务没有逻辑上一贯性的认识,这对我国财务学发展产生了不利条件。财务学是创造价值的财务,由于资本的增值性,在大多数财务活动研究中仍以资本特别是财务资本或金融资本作为客体对象,但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泛财务资源的财务客体,这就导致现代财务学发展的“科学困境”中一个明显的问题在于研究配置时忽视财务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李心合,2009)。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废气过度排放以及空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等许多环境问题,导致大量社会成本产生,这是源于财务客体范围研究的局限,从而导致财务行为的不适。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存在价值得到共识,而且其价值不仅仅是经济价值、还有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这些变化只有在财务学领域及时体现,才能使财务学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面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必须拓展财务学客体的范畴。因此,笔者认为现代财务学应以资源为研究客体。资源理念其实早已进入财务学者研究的视线。著名财务学家罗伯特・莫顿教授(1997)认为,财务是人们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间配置的学问。我国伍中信教授(1998)也提出资源配置是现代企业的基本职能。财务学客体“资源”是一个广义资源概念,即包括传统财务资源(资本)、实物资源、知识资源和自然资源等各种资源的综合。财务客体研究中既要考虑不同资源创造经济价值,还要考虑创造生态价值,同时还要考虑不同资源之间相互影响的财务关系。因此,将资源作为财务的客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务学发展中的困境。以资源为客体的财务是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对资源的筹集、投放、支出、收回及其跨时间配置的学问,其功能是培育和利用资源,其目标是资源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和协调化,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客体与主体整体关系看,对财务主体的研究要远远多于对客体的研究。我国财务学改变了以公司为唯一财务行为主体的局面,涌现出很多非公司财务学领域, 公司财务学也向多领域综合交叉发展。 而最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财务学的产权主体研究,将财务关系与财务活动, 价值流和权力流高度的融合,增强财务学的社会性。正如著名的行为财务学家卡托纳(George Katona)等人认为,现代财务与传统财务的最大区别在财务活动的立足点上发生了根本变化,“物的财务”为“人的财务”所代替。从唯物哲学范畴看,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基础上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是在实践中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的统一。但遗憾的是,学术界至今都没有用客体与主体辩证统一的思路来思考与审视财务学研究,以至于对财务客体漠视,远离生态问题, 又成为了现代财务学发展的困境。因此,从客体与主体辩证统一的关系视角研究我国财务学问题,有利于财务学发展走出当前的迷局, 促进财务客体与主体协调发展,有助于形成人与物共同财务的理念,维持财务学的可持续发展。

五、基于客体与主体关系的我国财务理论框架构建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需要一种概念框架作为统一推理的依据。我国财务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财务客体方面和财务主体方面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就。但迄今为止,我国财务学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和规范的概念框架或理论结构,这严重阻碍我国财务学的发展。对于我国财务理论框架研究,李心合教授(2001)提出了财务概念框架由财务环境理论、财务基础理论、财务战略理论、财务运作理论四个层次构成;王化成教授(2006)建立了以财务环境为逻辑起点,以传统财务理论研究的效率市场假说和新兴的行为财务理论为分析前提,以公司价值为落脚点的财务理论框架;也有其他学者认为财务学理论框架由起点论、基础理论、目标理论和运行理论构成(陈兴述、冯琳,2005)。本文继承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以财务客体和主体的关系构建我国财务理论框架(如图2),对我国财务学研究做有益的尝试。

从我国财务学发展历程看,财务环境对财务客体和财务主体都有着全面的和直接的影响,因而仍将财务环境论作为基于客体与主体关系构建我国财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财务就是物质的客观性和意识的主观性统一,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财务客体和主体的具体范畴会发生变化,因而形成相应财务客体论和财务主体论,构成了财务学整体框架两条逻辑主线。

世界是物质的,财务的客体属于物质范畴,决定着财务的本质,因而在客体理论指导下形成财务基础理论,有助于财务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标几方面达成统一的本质认识。随着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运用到财务学领域,财务学不仅关注财务活动(价值流)的研究,还要注重财务关系(财权流)的研究,因此对体现财务关系的产权主体和体现财务活动的行为主体研究作为理论框架的一部分是未来财务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和分工结构的优化,决定着财务行为主体具有多样性。对于私人家庭、社会组织、公司和国家来说,公司是经营财产效率最高的经济组织,因而公司财务是财务学的核心行为主体,但由于其他非盈利组织对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从财务行为主体方面需要构建公司财务学理论和非公司财务理论。公司财务是主流财务学,随着资本网络化的发展,要形成广义筹资、投资、分配通用业务理论,而在通用理论的基础上,公司财务又向集团财务、跨国财务、环境财务等多分支发展,以后还会有新的分支学科出现。同样,在公司通用财务理论的影响下,非公司财务学也向多元化发展,未来还将会有其他组织财务呈现。

从财务客体与主体关系构建我国财务学理论框架,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财务客体与主体辩证统一、协调发展,更好地指导财务实践活动,形成对财务学的统一认识;另一方面,将财务关系与财务活动、价值和权力融合,更是价值表现(客体)、价值创造(行为主体)和价值权力(产权主体)三者的整合,有利于形成人与物共同的财务,维持财务学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201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基于财务学视角的矿产资源问题研究”(11B06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化成:《关于开展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建议》,《会计研究》2006年第8期。

[2]王化成:《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1年第12期。

[3]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4]罗福凯:《财务理论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创造》,《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5]张兆国、刘晓霞、张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

[6]王跃武:《财权、财权主体与财务治理:我国制度财务学发展的逻辑主线》,《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