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模经济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规模经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规模经济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银行 经营规模 扩张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067-03

小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小银行作为一个企业,需要通过逐渐商业化的金融服务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壮大,发展是硬道理。在金融市场上,虽然长期经来受到国家监管和市场准入的限制而使大银行业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但是市场化、商业化是金融服务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下,不进则退,不发展必将被竞争所淘汰。因此,小银行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是必然的选择。发展在外在上表现为规模的扩张,而在内在上表现为资本扩张。只有处理好内在扩张与外在扩张的关系,使规模、资本、管理相协调,才能使小银行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一、经营规模与资本的关系

发展必然要求总量有所增长,没有量的积累和扩大,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的总量包括资产总量、负债总量、中间业务总量等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指标。小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追求量的增长,更要追求较高的经营质量,但质量的提高是在一定的发展速度基础上的。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不仅是银行自身生存、追求自身效益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业务经营要追求质的提高,也要有量的增长。在实践中,把业务增长率高低作为业绩考核和评价的关键尺度在一定阶段和时期是有意义的,这是实现规模经济,在量的基础上才能有质的飞跃,“规模偏好”不是简单的以速度论“英雄”。

一个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它的信心,而资本在维护公众信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本规模成为令人信服的信号,传递着银行风险承担和经营管理的状况。在资本市场上,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控制风险能力的信号,影响着银行从外部筹集资金的成本。随着资本规模的扩大,银行对外筹资成本会逐渐降低。此外,资本规模还作为银行稳健合规经营的信号传递给监管机构,监管机构根据银行资本充足性来确定对该银行的监管力度。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会给银行带来较低的外部监管成本费用。因此,银行保持相应的资本量是对内承担风险和对外接受社会评价的要求。资本规模与资产规模毕竟不是一回事。同时,银行资本还具有资金来源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作为对总的经营基础投入资本,另一方面提供固定融资成本的资金。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资产组合能力的提高以及资金筹措能力的提高,资本金作为营运资金来源的功能越来越小,从而大型商业银行可以节省更多的资本。资本金相对减少和债务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成本,便显现出规模经济特性。当然,这种规模经济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随着负债的增加,债务持有人所承担的风险加大,从而所要求的收益率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依靠债务取得资金的好处。因此,从资金成本上来看,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特性是有一定范围的。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中间业务和服务性业务发展缓慢,银行只能主要依靠信贷资产的高速扩张而实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较高,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也随之快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规模扩张与资本补充无法保持平衡。即便运用了各种手段补充了资本,由于资本补充跟不上风险资产的扩张速度,资本迅速消耗,导致了股份制银行再融资后资本充足率依然快速下降。

更为重要的是,过快的规模增长导致了不良贷款余额也在不断地暴露和积累,资产的损失进一步侵蚀了资本。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所形成的盈利有可能被贷款损失和高企的经营成本所稀释,会出现收益水平下降,利润和资本积累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资产的扩张速度,构成了潜在的风险。银行面临资本不足的压力越来越大,陷入了“资本不足―资本补充―规模扩张―资本再次不足”的恶性循环。当然,经营扩张中会出现这一情况并不奇怪,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及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及时补充资本,使经营规模有坚实的资本基础。

二、规模扩张要与资本扩张并举

银行的信誉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资本金的多少和存贷款规模的大小。一般情况,银行规模越大,覆盖面越广,所有债权人同时提取存款的可能性越低,因而银行的准备率就可以越低,这一方面带来了闲置性货币的节约,又可使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因此,扩大规模对于银行来说十分重要,而规模扩张主要方面就是实现跨区域经营。能否跨地区经营业务,既是其经营规模大小的原因,也是其经营规模大小的结果。

当前,地域限制对小银行的发展十分不利,不利于小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目前,企业跨地区、甚至于跨国的经营活动,要求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然而结算渠道的不畅通恰恰是小银行的软肋。显然,仅资金跨区流动,就已经超出了小银行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小银行大量客户流失。这也是很多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小银行的关系非常好,而一旦这些企业做大,实现跨地区经营,往往就会与其分道扬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小银行的发展尤其是跨区域发展往往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小银行要积极探索参股其他金融企业的可能性,这方面可借鉴规模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验。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参股、兼并等方式,实现了跨区域经营。小银行也要积极关注这方面政策的变化,把握时机,最终实现省内跨区域经营乃至跨省经营,解决小银行业务发展的区域性制约,并把创造条件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作为一个发展方向和中长期的目标。中小金融机构要强化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必须走联合、重组、兼并、创新、发展的路子。小银行要与具有规模优势的银行竞争,仅仅依靠以往与当地政府、农业经济组织、农民的纽带关系开拓业务是不够的,必须重视所在地域狭小和业务单一给自身发展造成的局限性,这会制约业务发展的空间。只有摒弃现有小规模的经营模式,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壮大经营规模,增加服务手段,才能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更为有效地拓展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实、做强。

但是,要想跨区域发展,首先要在经营管理水平上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不仅是银监部门对跨区域发展银行有一个监管要求,而且也是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跨区域发展必然对银行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一方面,对资本投资和运营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会资本运营。另一方面,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实际上不仅是资本输出,更是管理输出和产品输出。在异地经营,与异地企业与银行打交道,要想站住脚必须要有过硬的管理,过硬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跨区域经营取得胜利。否则,跨区域经营可能不是发展而是走向更大风险的一种行为。

三、规模扩张要处理好相关问题

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要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能够适应,从单个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其经营规模越大、经营范围越广,在竞争中就越占有优势;但从宏观管理角度来看,单个银行的经营规模如果在整个金融系统中所占比重过大,可能会出现垄断带来的效率低下的通病,不能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另外,银行的大小,集中度的高低,也是相对于产业、企业的大小和集中度而言的。这些问题如果搞清楚了,对银行的经营规模才会有个大体一致的看法。因此,所谓银行适度规模问题,实际上是个“相对”概念。银行业务量决定于其存、贷客户的实际需求规模。过小的银行无法满足大的信贷需求,承担风险的能力差,不利于科技手段的运用,而且还不能胜任大范围的融资,这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相矛盾。反之,银行规模过大则会增加管理成本,对高效率营运资金和灵活调度资金不利,同样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和融资效率的下降。

1.规模要与管理适应。一般地说,世界各国的银行在其发展历史和演进过程中,都具有扩充规模的偏好,规模扩张导致下属独立的经营单位增多和人数增加,从而增加银行的交易费用,边际交易费用也随之上升。银行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最高管理层与基层操作层之间的信息传递泄露和扭曲亦会增多,同时层次增多也会带来计划与控制的复杂化。信息泄露和扭曲以及计划和控制的复杂化,必然降低管理效率,增加交易费用,出现规模不经济。

要实现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又能够降低贷款不良率、降低经营成本率,并且提高贷款收息率,这必须在内部管理上加强管理。这点可以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中也可以看出。自1997年以来,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就曾逐步转换经营机制,先后剥离不良资产1.65万亿元,压缩分支机构近1/3,精减人员逾1/3,扭转了传统粗放型经营的模式。如工商银行人员精减由1998年的56.72万人降至2006年末的38.17万人,减少了32.7%,良好的绩效管理使得工商银行规模经济效益一直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也就是说,随着人员和机构精简效应逐步显现,国有商业银行人均经营管理费用增长幅度显著下降,而资产规模经营则保持稳步增长,银行规模效应得到了显著提升。要成为有竞争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小银行要在建立之初就严格实施全员质量管理,实现组织机构精干、内部管理规范、定员定岗合理。随着其资产规模扩张,必须使人均经营管理费用增长幅度下降程度高于其他商业银行,使规模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得到保持。因此,绩效管理是小银行扩大规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2.规模要与经济效益适应。规模不能只是体现在数量上,尤其是存贷款的数量上。规模必须是要体现在规模经济上。许多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存贷比率越高,越能说明其资产质量管理能力低,不利于规模经济稳步增长。存贷比率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主要指标,一般来说银行贷存比率不得高于75%,因为存贷比率太高,银行经营风险就大,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有效管理,因此,适度控制存贷比率,保障银行资产质量,有利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稳步发展。

实际上,存贷款占比与经营效益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表面看,存贷款占比高说明资金得到了较充分的运用,可以获得较多的收益。但实际上二者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这是因为,将存款主要用于贷款的发放,就说明了银行主要通过这一手段来获利,而银行主要的风险正是在于贷款发放后面临的无法收回的风险。而一旦无法收回或通过许多途径才能得到收回,都会增加银行的成本与开支。因此,存贷款占比与经营效益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显著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组织存款,有效发放贷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贷款质量,提高利息回收率。

因此,不管银行在实际存贷款上有多大的规模,如果没有考虑风险和贷款收回的成本,这种规模不仅不能最终实现效益,反而可能将银行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国内外许多事例说明,银行规模大固然增加了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是,即便规模很大的银行也由于经营问题过多地将收益放在某一领域而最终由于风险积累而彻底破产的。

3.规模要与定位适应。要在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银行必须要有自己明确的定位。而在明确的定位下,银行的规模要与定位相适应。适度规模的市场占有率既能降低商业银行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经验曲线,形成生产、营销、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充分享有规模经济的效应。银行取得竞争优势,而优势主要来自市场份额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单个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总资产多少以及经营状况如何,对其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营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在市场上的筹资成本越低、市场占有率越高。

商业银行业务的集中度与单个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有很大关系,银行规模与所服务的企业规模是相辅相成的,要使银行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的集中度相适应。在业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集中度过高是个别商业银行业务量占全部商业银行业务量比重过高的必然结果。同样,在总产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集中度过高,是少数大企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过高的结果。企业是商业银行的客户,商业银行的集中度与企业的集中度相适应,是社会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贷款业务,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单笔贷款额也大,对此,只有大银行才能满足其需求;再如存款业务,大企业资金吞吐量大,小银行根本无法满足其流动性需求:另外,大银行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信息来源广泛及时,它们能为大企业提供小银行无法做到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援等。反之,小企业对于金融业务的需求量和单笔业务的规模小,大银行来做不符合成本核算的要求。因此,银行的经营规模应与银行服务定位的企业结构大体相适应。

4.规模要与发展创新适应。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外延“数量”与内涵“质量”之间的关系,而内涵质量的提高远比外延数量的扩张更为重要。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机构规模,其规模的大小并不必然导致效益的好坏,国内外的理论探讨也难以得出规模大小与效益好坏比较一致的结论。一般而言,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质的飞跃。而现实的情况是,从农村信用社发展起来的农商行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方面,无论是存款规模还是贷款规模,与当地的金融机构相比,都不具有规模优势,相反,在组织存款和发放贷款方面,由于受中小金融机构背景的局限性,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与其盲目片面地“临渊慕鱼”般追求规模效应,倒不如脚踏实地“退而织网”式的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切合实际。而要想经营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

银行金融创新对其规模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金融创新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满足经济发展的新的需要,同时过的潜在的金融利润,它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经营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随广为市场接受而来的、具有独占或优先获取权的超额利润。从近几年各大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出了众多金融新产品,而这些金融创新产品成为这些获利与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部分。

国内的一些中小股份制银行在业务创新上有许多好的做法。华夏银行在网络银行方面,推出电子保管箱、企业展示平台、数字证书跨行通用等产品。浦发银行与上海电信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一张具有金融和电信双重使用功能的“东方电信卡”,使用户可以用打电话的方式缴付电信费用,为居家生活带来方便。民生银行推出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服务新产品,如“动产质押”、“票据包买”等业务。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目前非常重视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不仅为其拓展了利润空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发展。相较而言,小银行在业务创新上远远落后于国内水平,而且就在基本业务方面也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个人业务、中间业务开展不充分。

参考文献:

[1]刘胜会.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