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工业论文

纺织工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纺织工业论文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第1篇

1.1机械格栅

机械格栅主要用于拦截废水中的大尺寸悬浮物,保证后续处理构筑物、设备的稳定运行,并有效减轻处理负荷。格栅间隙为10mm,栅宽为0.7mm。

1.2集水井

集水井尺寸为6.0m×6.0m×3.0m,有效水深为2.7m,有效容积为97.2m3。

1.3调节池

调节池用于调节水量,均化水质。为避免悬浮物沉淀,池内设置潜水搅拌机搅拌。调节池尺寸为30m×20m×6.5m,有效水深6.0m,有效容积3600m3,水力停留时间为10.5h。

1.4初沉池

初沉池为辐流式,直径为21m,池边水深2.0m,有效容积667m3,表面负荷为1.0m3/(m2•h)。初沉池内设置周边传动刮泥机,转速为3.1m/min,电机功率为0.55kW。必要时投加亚铁盐进行预处理。

1.5水解酸化池

由于废水可生化性不高,采用水解酸化池对其进行水解酸化处理,以将期中难降解的复杂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易降解的简单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水解酸化池尺寸为46m×24m×6.5m,有效水深6.0m,有效容积6600m3,水力停留时间为20.0h。水解酸化池内设置弹性立体填料,体积为4500m3。

1.6CASS反应池

通过PLC编程自动控制CASS(循环活性污泥法)反应池的运行。CASS反应池4格并联,单格尺寸为40m×14m×6.0m,有效水深5.5m,污泥负荷为0.08kg/(m3•d)。运行周期为8h,进水1.5h,曝气3.5h,沉淀1.0h(曝气0.5h后),排水1.5h。

1.7混凝反应池

在混凝反应池中投加粉末活性炭和PAC药剂,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和PAC的混凝沉淀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混凝反应池尺寸为4m×4m×5.5m,有效水深5.0m,有效容积80m3,水力停留时间为0.25h。

1.8机械加速澄清池

利用机械加速澄清池机械搅拌的提升作用来完成泥渣回流和接触反应。机械加速澄清池直径为8.5m,池总深度为6.8m,分为第1絮凝池、第2絮凝池和分离室,总停留时间为2.5h。池内设置1台搅拌设备,搅拌叶轮直径为1.4m,电机功率为7.5kW。同时设置1台带有减速机的机械刮泥设备,刮臂直径为5.2m,电机功率为1.5kW。

1.9除铁除锰滤罐

在除铁除锰滤罐内曝气,通过氧化和滤层过滤及滤料表面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去除铁和锰。除铁除锰滤罐3台,直径为3m,填料为锰砂,滤速为10.6m/h。

1.10清水池

清水池用于储存清水及提供除铁除锰滤罐反冲洗水。清水池尺寸为14m×10m×5.5m,有效水深5.0m,有效容积560m3,水力停留时间为2.1h。

2运行结果分析

该废水处理工程调试稳定运行半年,在此期间,对其运行效果进行了考察。

2.1对COD的去除效果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

初沉池、水解酸化池、CASS反应池、澄清池和滤罐的平均出水COD分别约为1600、1500、110、80、55mg/L,整个系统COD总去除率可达97.3%,处理效果较佳。

2.2对BOD5的去除效果

废水BOD5的沿程变化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初沉池、水解酸化池、CASS反应池、澄清池和滤罐的平均出水BOD5分别约为440、540、25、18、10mg/L,整个系统BOD5总去除率可达97.8%,处理效果较佳。

2.3对SS的去除效果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

初沉池、水解酸化池、CASS反应池、澄清池和滤罐的平均出水SS分别约为240、450、70、40、30mg/L,整个系统SS总去除率可达90.0%,处理效果较好。

2.4对色度的去除效果

废水色度的沿程变化。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初沉池、水解酸化池、CASS反应池、澄清池和滤罐的平均出水色度分别约为600、400、80、40、30mg/L,整个系统色度总去除率可达96.3%,处理效果较好。

3运行费用分析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第2篇

韭菜以其味道鲜美成为大众餐桌上常见蔬菜。但是由于菜农不懂或不能掌握其病虫害防治方法,随意滥施化肥、乱用剧毒农药,往往使韭菜的农药残留超标、商品性下降,严重危害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为了菜农能生产出食用安全的韭菜,特将韭菜在生长期间常见的虫害:韭蛆和蓟马;病害:灰霉病和疫病等的无公害生产防治技术作简要介绍,以便参考。

1农业防治法

1.1轮作倒茬

韭菜和葱蒜类蔬菜发生的病虫害相似,容易相互侵染。因此种植韭菜的菜田前茬不宜是葱、蒜类蔬菜,否则地下害虫特别是韭蛆发生严重,同时也容易使菌源累积,加重病害发生。通过倒茬、清理病株残体、深翻等措施,改变田间生长环境,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1.2合理施肥

韭菜是喜肥作物,但是若大量施用化肥会引起偏氮徒长,从而降低抗病性。因此,在施肥上应该以腐熟的有机粪肥、饼肥或生物菌肥为主,补施化肥为辅。化肥首选氮、磷、钾复合肥或蔬菜专用肥,并适量增施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植株抗逆性和增加商品性。值得注意的是,粪肥和饼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才能杀死里面的虫卵,否则,施入后反而会增加虫害的发生并易引起肥害。

1.3根际覆土

韭菜不耐涝,因此要求韭菜地畦面平整,避免根际低洼积水。在每次收割后可以在韭菜畦面覆1~2mm的细沙土,既可阻止韭蛆成虫在韭菜根际土缝中产卵,又可使韭菜“根白”高度每年增加0.5cm以上。

1.4灌水灭虫

对韭蛆发生严重的田块,露地韭菜在春、秋两季韭蛆发生时连续浇水淹没根系2~3d;拱棚韭菜分别在11月下旬和翌年3月初进行冬灌和春灌。灌水量要淹没垄背,可明显减轻韭蛆的为害。灌水时若结合用药,效果会更好。

1.5覆膜防虫

韭菜割后,伤口发出的气味最易引诱韭蛆成虫产卵,因此在韭菜刚刚收割后立即在畦面上覆盖塑料薄膜3~5d,待韭菜伤口愈合气味消失后,再揭掉薄膜,可以减轻韭蛆的发生。

2物理防治法

(1)韭菜生长期用竹签剔开韭菜根际土壤,形成干燥环境,可降低韭蛆成活率和成虫羽化率,减轻危害。也可顺垄条施或撒施草木灰225~300kg/hm2,或用铺沙法,可以保持韭菜根际土表干燥,减轻韭蛆为害,同时对防止灰霉病和疫病的发生也有显著效果。

(2)糖醋酒药液诱杀成虫。按糖、醋、酒、水和90%敌百虫晶体分别为:3∶3∶1∶10∶0.6的比例配成溶液,放置15~45盆/hm2,并随时添加,保持一定量的药液,可以有效诱杀韭蛆成虫。

(3)浸种灭菌。韭菜播种前将种子放入50~60℃的温开水中浸泡15min,或采用包衣种子进行播种,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3化学防治法

在韭菜上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的有机磷农药进行拌种、喷雾和灌根。

3.1韭蛆的防治

(1)措施。敌百虫。在成虫盛发期,顺垄撒施2.5%的敌百虫粉剂,30~37.5kg/hm2或在上午9~11时喷洒40%的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的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也可结合覆土,把沙土中拌入敌百虫粉,制成毒土撒施。

(2)灌根。早春(3月上中旬)和晚秋(9月中下旬)进行药剂灌根防治,以下方法任选其一:用48%的乐斯本(毒死蜱)乳油7.5L/hm2,或1.1%的苦参碱粉剂30kg/hm2,或40%的辛硫磷乳油+48%乐斯本(1∶1)12L/hm2,或20%吡•辛乳油(韭保净)15L/hm2,稀释成100倍液,去掉喷雾器喷头,对准韭菜根部灌药,然后浇水。中国-3.2蓟马的防治

在幼虫发生盛期,喷50%辛硫磷1000倍液,或10%吡虫啉4000倍液,或3%啶虫脒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1500~2500倍液。

3.3灰霉病防治

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被害后产生白点、干尖或湿腐。白点型和干尖型发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生成白色或浅灰褐色小斑点,由叶尖向下发展,病斑扩大后呈椭圆形或梭形,互相汇合成斑块,致半叶或全叶枯焦。湿腐型发生在田间湿度大时,叶上不产生白点,枯叶表面密生灰绿色绒毛状霉,伴有霉味。

该病的防治在阴雨较多时可用6.5%的万霉灵粉尘剂,

15kg/hm2,7d喷1次。晴天时用40%的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或65%的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的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7d喷1次,连喷2~3次。

3.4疫病防治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第3篇

20世纪80年代,原纺织部提出纺织工业要转轨变型,由单纯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并重点支持以技贸结合方式引进技术,合作生产先进的纺织机械,用以支持纺织企业建设和技术改造。这一时期,纺织工业共引进包括涤纶长丝高速纺丝机、涤纶长丝弹力丝加捻机、转杯纺纱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剑杆织机、圆网印花机、平网印花机、经编机、新型整理技术等100多项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仿制后实现了国产化。这些项目带动了我国纺织工业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原料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我国纺织工业实施了“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引进技术与国产化”、“印染后整理工艺技术和设备一条龙”、“清梳联技术”、“精梳机项目”等国家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专项。据统计,1991―1998年,我国用于纺织工业技改投资达1400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达200多亿美元,并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合作方式生产了60多种新型纺织设备,推动了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自动络筒机、清梳联合机、精梳机、浆纱机、整经机等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喷气织机及其配套件形成了自主研发与配套能力,印染机械产品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也随之明显增强。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共进口国外先进设备189亿美元,加上与之配套的技术改造投入,5年中我国纺织工业用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的投入数千亿元,使我国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对全行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五”期间,我国在引进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开发了聚酯和抽丝技术的成套装备,实现了大量新型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竹浆纤维、蛹蛋白粘胶长丝、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DTT)纤维、芳纶1313的产业化生产。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年产20万吨成套聚酯技术,每万吨投资额仅是“八五”、“九五”期间的1/15―1/10,自主研发的涤纶直接纺长丝技术每万吨投资仅是“八五”、“九五”期间的1/15―1/12,自主研发的涤纶短纤技术每万吨投资仅是“八五”、“九五”的1/10―1/8。到“十五”末的2005年,我国纺纱采用清梳联比重达到36.8%,精梳纱生产比重为25%,无结纱超过50%,无梭布达到53%,全行业装备中采用国际先进装备与国内90年代后生产的已占40%左右,织造装备中采用无梭织机及相应配套的准备设备比例大幅提高。这些自主创新技术有效地降低了我国纺织工业的成本,增强了我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十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大发展。2005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了137.4%;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25.6%;纤维加工量增长97.8%;化学纤维产量增长134.2%;纤维加工量占全球比重由25%提高到36%。

二、我国纺织工业自主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纺织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十分薄弱,距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

据2004年我国工业普查显示,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综合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287%,其中纺织业为0.30%,服装业为0.16%,化纤业为0.47%,规模以下的企业绝大部分没有研发能力。这与发达国家平均5%的投入水平差距很大。

(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没有完全理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层次低、程度低、效率差、速度慢

首先,从转化层次看,目前,我国纺织工业绝大多数科技成果仅限于科学论文、专著和设备、样品上,而转化推进到商品化、企业化、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凤毛麟角。其次,从转化的程度看,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商品化率只有30%左右,产业化率仅10%左右,而发达国家纺织科技成果的最终转化率即商品化率和产业化率高达60―80%。再次,从转化的速度看,我国纺织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长、速度慢。第四,从转化的范围看,我国的纺织科技成果大多在单一领域一次性转化,而在发达国家,技术成果则在多个领域连续转化。

(三)共性技术体系建设主体缺位

随着纺织行业管理机构的撤消,在行业组织尚未起到产业组织职能的情况下,制定行业长期发展战略,选择技术方向、组织协调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消化引进技术等关系行业长远发展的工作停滞不前。而且,改制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大院大所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主要来源,企业一般不配置重大技术的研发能力。这些大院大所还担负着共性技术的工程化、技术的系统开发等职能。院所企业化改制以后,利益机制的变化决定其不会再为行业中的其他企业提供技术,而改制时也没有对企业今后的技术来源问题做出安排,使得纺织行业共性技术来源日趋枯竭。

三、推动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一是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行业创新示范体系,集中力量解决行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企业技术、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的利益、积极性,强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促进我国纺织品原产地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开发和注册,塑造和提升我国纺织品原产地形象;研究制定对纺织品服装产品的登记备案制度,以适应国际化的生产需要,促进新型纺织品及服装品牌的创新发展。三要推广建设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使其成为提升纺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加速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四是要加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组织建设,对其中的非盈利性机构给予政策扶持。

(二)构筑技术创新融资体系,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

为此,一是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投入;二是政府通过税收、信贷等手段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尤其要构建适应纺织工业进入微利时代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作为研发投入主体的纺织企业有能力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强度。

(三)制定有关政策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建议设立纺织行业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金,专门用于帮助有关企业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主要用于与引进技术有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

(四)选准技术开发的切入点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测量控制点的布局

以下图为例,测量控制点的布局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本工程总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工程基坑南北宽126m,东西长238m,基坑深度11.650m,承台和集水坑、电梯井位置开挖深度在12.35~16.10m。整个工程共5座塔楼及裙楼。

2、本工程甲方给定的水准点位于南海路与宏达街交叉口,高程4.162米。在发达街上给定两个基准点,详见附图1。

3、根据实际情况,本工程引测水准点6个,基准点16个。

二、测量控制点的保护1、甲方给定的基准点附近,禁止堆放材料,并派专人看管,定期对基准点进行复核。

2、引测的控制桩必须用混凝土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3、严禁在甲方给定的基准点附近加工、倒运钢筋及进行其他施工活动,防止磕碰、刮、擦破坏基准点。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Textile industry is a livelihood, pillar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 Adjustment and Revitalization Plan" provided a favorable opportunity for the revival of textile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ssues of wool textile industry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proposed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ccelera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revitalize the wool textile industry in Northern Shaanxi.

关键词: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复兴;结构调整

Key words: Northern Shaanxi;wool textile;clothing;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restructuring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83-02

0引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陕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羊毛防寒服生产基地,其毛纺织服装产业在推动全省纺织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由于能源产业的“挤出效应”,毛纺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如何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纺织产业西移的机遇,结合国家实施纺织工业振兴计划,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全面升级,打造全国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研发和生产基地[2],建设世界一流的毛纺织工业基地、国家级研发中心,以实现陕北毛纺的全面振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产业政策调整,陕北轻纺工业出现发展新机遇,毛绒加工及纺织业开始了缓慢复苏。2009年轻纺工业完成产值18.71亿元,同比增长62.4%。其中毛绒加工及纺织业实现总产值3000万左右,占轻工业总产值的1.6%。产业复苏还带动了上游养殖业发展,2009年,羊子存栏520.06万只,毛纺织加工及纺织500万规模以上企业两家,企业引进较为先进的毛绒加工及纺织设备,生产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产权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榆林市第一、二毛绒厂,毛绒分梳厂通过重组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万民纺织集团、羊老大、七只羊等民营企业的崛起加速了陕北地区毛纺织服装产业的复苏。榆林市高新区纺织工业园集聚了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等羊毛防寒服生产企业,加之米脂、横山县一大批防寒服生产企业,成为陕西省服装产业的一大特色,产品远销新疆、内蒙、东北等地,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另外,榆林市作为陕北地区最重要的毛纺织服装基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对毛纺织工业的地位认识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够完善[4]“十一五”期间,随着榆林市能源化工行业的迅速崛起,投资者片面地追求短期收益,更倾向于选择回报率高,回报周期短的行业进行投资,而对毛纺织服装的产业地位及行业本质认识不足。同时各级政府对毛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制定“大煤田、大煤电、大油气、大化工、大载能”的产业发展战略,从外部环境对毛纺织服装产业形成挤出效应,使其逐渐边缘化,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化。

1.2.2 行业发展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上世纪末,受各种因素影响,毛纺织服装产业全面滑坡,企业全面停破产。本世纪初,其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略有回升,2008年占0.9%,2009年占1.3%左右,行业发展规模小,速度缓慢。同时,由于近些年国企全面停破产,导致原有传统知名品牌逐渐退出市场,丧失品牌优势;民营企业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市场开拓和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低,企业无法迅速成长壮大,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1.2.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一方面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未能充分利用纺织工艺及技术优势,“产、学、研”环节脱钩,科技成果转化难度高,无法形成实际生产力,产品结构单一,产品设计缺乏特色,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竞争力不足。榆林市至今没有专门的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对企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行业内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及技术标准,行业发展混乱,动力不足。

1.2.4 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不完善,园区发展出现障碍榆林市高新区虽已建成西沙纺织工业园区,但园区内企业较少且缺乏合作与沟通,没有配套齐全的公用设施和服务体系,现代化程度较低。该园区规划面积较小,限制了部分企业的发展,已经无法适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急需扩建或增设新的园区。下游产业中羊毛防寒服和西服等的生产能力不足,而且与上游产业基本脱节。上游产品绝大多数销往外省,下游产业所需原料主要从外省购进,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产业链急需进一步完善。

1.2.5 体制矛盾依旧存在,民营企业发展步履维艰榆林市90%的毛纺织服装企业是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老字号”厂家。受体制影响,发展过分依赖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不灵活,职工缺乏压力和危机感,企业无活力,生产与市场脱轨,缺乏市场适应能力,体制矛盾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起点低,规模小。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导致民营企业经营成本高;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度大;企业人才引进及培养体制不完善,管理理念落后;政府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缓慢。

2振兴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完善渠道、强化创新、开创品牌”发展思路,以振兴陕北地区毛纺织服装产业。具体建议如下:

2.1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优化行业及产品结构首先,要积极进行业结构调整,优化行业结构。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产业,提高防寒服、西服产量,实现其对整个毛纺产业的拉动作用;鼓励发展中游产业,提高面料、呢绒等生产能力;巩固上游产业的传统优势,提高毛绒加工、羊毛洗梳等技术水平。其次,优化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完善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沿着适销对路、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特色明显、生态环保的方向,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2.2 推进企业体制创新,优化产权结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以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改组和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优势企业参股、重组、改制本地国有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同时,改善民营纺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扶持民营纺织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纺织企业改制,包括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组建纺织企业集团。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使民营纺织企业户数和工业总产值比例逐年提高,最终使非国有经济成为毛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3 促进纺织工业信息化,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快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开发和应用,进行包括CIMS、ERP在内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加强纺织网站建设,强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纺织科研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开展长期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2.4 提高毛纺服装品牌贡献率,开创自主品牌要提高自主品牌毛纺、服装企业综合实力,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品牌意识,制定企业自主品牌发展规划,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加工制造水平和产品品种质量,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创意水平,培育毛纺、服装品牌文化;通过管理、营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自主品牌管理、营销及宣传策划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明确品牌定位,推进“自主品牌进名店”活动,鼓励“自主品牌创名店”,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2.5 完善生产营销渠道,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大力开拓采购、生产及销售渠道,建立完善的渠道体系,有效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发展自主品牌连锁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新型流通销售模式,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品牌销售渠道,提高企业自主程度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特别是拥有终端纺织品知名品牌或掌控市场网络的跨国公司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增强资本实力,扩大产业规模。

2.6 提高纺织产业集群能力,实现园区化发展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支持承载产业集群的纺织园区建设,继续发展榆林市西沙轻纺产业园,开辟榆横工业园,实现园区化发展。联合东部园区企业共同推动园区建设,打造毛纺织服装品牌园区,使之成为区域性的贸易、品牌展示、潮流中心,使产业集群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2.7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转变思想观念,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洽谈活动,使陕北地区成为东部纺织产业转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重点引进填补本地产业空白或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与优势企业,如高档面料、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项目与企业,具有纺织服装品牌优势和完善营销网络的企业。鼓励引进具有知名品牌企业与本地骨干企业的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知名品牌。

2.8 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跟踪制度,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以及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快速通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态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搞好区域信息服务支持平台及网站建设,如创建西部防寒服科技信息中心和服装跨国采购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

3政策措施

3.1 加大对毛纺织服装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确定万民纺织集团、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等为重点毛纺企业,加强监测,扶优扶强。一是增加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资金力度;二是设立纺织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纺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三是制定促进自主品牌建设的鼓励政策,对毛纺服装企业举办专业展会、新产品等给予必要支持。对纺织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落实纺织产品出口退税、增值税转型等国家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减免税。研究制订对产业集聚区内新建纺织服装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3.2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的支持,扩大信贷资金投放,简化审批手续,开辟信贷“绿色通道”。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为毛纺织服装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提供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能力。

3.3 实施轻纺工业园区示范项目,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大对产业园区在资金、土地及税收等有关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返还纺织服装工业规划园区内土地出让金、新增用地有偿使用费上缴部分,并专项用于产业园区发展。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按照起点高、配套齐、服务支撑体系完善、承载能力强的基本要求,由市、县政府组织实施,做好环境保护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西沙轻纺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纺织工业园区,增强陕北毛纺的规模优势。

3.4 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建立榆林市纺织工业协会,引导行业发展。行业协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企业提供规划指导、行业标准、数据统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等全方位服务;协会要成为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及时反映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落实各项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分析预测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建立经济运行监测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帮助企业化解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3.5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加快转移支持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品牌推广,并加大对企业的资金资助力度;支持建立省级产业用毛纺织品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申请建立国家级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制定促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鼓励采取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异地托管、合作共建等方式,促进省外产业转移。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支持毛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建设,产品检测、研发、物流、职工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集群式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陕西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

[3]榆林市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

[4]董继先,朱文莉,陈巧玲等.发展新轻工――走富民强市之路.榆林市轻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榆林市科技局.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