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创业大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怀旧消费,以销售老物品、老品牌为主要特色,项目包括老牌日用品店、怀旧食品店、传统服饰店、复古文化商品店等;
2、创意农业,建一个集生产、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体验式农园,既可生产、销售农产品,又可“出售”田园生活;
3、网络游戏周边产品销售,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游戏作为减压的方式,网游点卡及周边产品销售额日益增长,将周边产品的销售实体化;
[关键词]大学生 挑战杯 意义
中图分类号:G1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19-02
一、学校开展“挑战杯”情况综述
“挑战杯”全国系列学术科技作品及创业竞赛是由、中国科协等共同举办。它包括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小挑”。“挑战杯”是目前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赛事之一, 它所提倡的“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理念已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之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一直关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创业创优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高端就业,先后制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细则》、《关于在校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积极寻找服务载体,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研究的课题,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与学生素质发展相贴近、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统一。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屡出硕果,为学校创新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创新实践平台,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二、高校师生参与课外创新创业大赛的意义
以“挑战杯”为代表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大赛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大举措。“挑战杯”激励大学生面向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战场,促使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
要完成一个“挑战杯”的项目,一般需要有一个团队,团队成员彼此分工协作,团队成员各有专长,在项目中各有侧重,各负责项目的一部分,同心协力,才能把项目做的比较完善,所以“挑战杯”竞赛鼓励跨专业、跨学校团队的组合,也就是希望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组合在一起来完成一个项目,这就使得大学生在科研学术方面,团队合作意识大大增强。 “挑战杯”则强调了团队的协作、整体的力量,可以说是尝试着让大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他们力所能及的科研项目,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及科研探索能力,也教给了他们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
2、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及自学能力
“挑战杯”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由此可见它在同类赛事中的地位,也可以预想出它的难度。“挑战杯”项目可以依托学生的专业知识开展,但如果想要获奖,其作品就必须有创新性,创新的前提是要全面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因此,仅仅靠课堂上所学来的专业知识是难以满足“挑战杯”项目的需要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拓展。这就需要学生在上课之余,主动学习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进实验室围绕项目开展相关实验。此外,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走访与调查、收集与整理数据、撰写相关报告等,而在做这一系列工作的同时,为了准确把握项目、不断提升项目的层次和水平,学生也要自学很多知识,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3、 培养和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
“挑战杯”秉承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开展十余年以来,正在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创业之中来。“挑战杯”为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与途径,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团队学生肯定会碰到各种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激发学生探索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在完成“挑战杯”项目的同时,大学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显现出创新的活力与激情。
4、提高了就业的能力
“挑战杯”赛事为龙头的系列科技创新大赛,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水平,让自身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还增加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使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在招聘考试中,笔试如果考察专业知识,那参加过“挑战杯”的学生就能够轻松应对。面试时,“挑战杯”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挑战杯”包括了项目展示及答辩环节,从专业方面讲,答辩专家问的问题一般要比面试官问的难度要大,而就业考察的还是专业基础的知识。另外,答辩的场景与面试也是相似的,参加过比赛的学生从谈吐、着装、回答问题的技巧等方面也得到过锻炼,这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5、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
“小挑”(2014年从“挑战杯”中正式分离出来,成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与大学生创业尤为密切。首先,“小挑”即为创业计划竞赛,参与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对创业感兴趣或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其次,“小挑”主要以商业计划书的评审为主,着重考察参赛项目的创业机会、发展战略、营销策略、财务管理、管理团队等。这样通过参加比赛,团队学生的创业思路更加明晰。经过专家的评审,他们的创业计划也不断完善,更能经得起市场上的推敲。另外,“小挑”中团队的组建考虑吸纳各方面的人才,相关技术、财务、管理等人才都要具备;同时,团队成员还要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这些都为团队成员以后真正创业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6、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挑战杯”的选题要求贴近现实、服务社会,同时,要立足于科学前沿,有较强的应用前景;选题范围涵盖了农林、畜牧、食品及相关产业,生物医药,化工技术和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材料,机械能源,文化创意和服务咨询等7个方面。团队成员在选题之初一般要做市场调研。拿农业方面的选题为例,团队成员要全面了解情况,就要走出学校,走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聊天,实地去考察农村的现状。在这个过程中,会激发学生们学以致用、投身农村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调研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防止了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脱节。由此可见,“挑战杯”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勇挑社会建设的重任。
三、采取相关措施,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有效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教育机制
《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相一致的。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教育机制。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置教学方法和编排教学内容时,考虑如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议逐步的向本专科生开放实验室,如选取专业成绩优秀、有做科研潜力的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导师的课题或项目,逐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
2、注重学生人才梯队建设
低年级学生没有参赛经验,专业知识积累的也少,但他们积极性很高,如果能有团队带领他们参与到项目中来,在老师和学长的指导下,先做些简单的工作。随着他们知识的不断积累、经验的不断丰富,当一届届高年级的同学毕业时,低年级的同学在做项目方面也逐渐成长起来,可以担当起负责人的角色,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也形成了“挑战杯”系列科技创新创业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彻底改变目前这种有兴趣的学生找不到团队,有指导热情的老师组建不了合适团队的无奈状况。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创新创业素养
“挑战杯”系列赛事在高校内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但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竞赛中来,真正参加竞赛并获奖的,只是学生中的精英分子,这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笔者希望“挑战杯”所宣扬的精神即“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真正能够渗透到高校教育中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首先,在专门的创业学院或学生的选修课中开设相关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其次,可以定期开展“企业家讲堂”、“创业论坛”、“创业者说”等相关专题活动,邀请企业家或正在创业路上的大学生现身说法、分享创业精神,以启发思路、开阔视野。再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另外,要积极扶持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网罗一批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辐射带动作用。
4、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
要做好“挑战杯”项目,首先要调动广大老师的积极性,没有老师的指导、点拨与把关,学生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项目,而这个过程要耗费老师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有的老师还要自己掏钱去买一些项目所需的材料。因此,笔者建议在经费、设备、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获奖的项目可与老师的晋升挂钩或计算工作量等,彻底解决指导老师的后顾之忧。
从学生团队方面来讲,建议给予获奖团队一定的奖励,可以是奖金、学分、荣誉称号或评优评先的优先考虑。这对获奖学生是一种肯定,也鼓励他们以更大地热情投入到科技创新大赛中去。同时也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引领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科技创新大赛中。
5、加强组织领导及宣传力度,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及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挑战杯”系列赛事的顺利开展、指导老师及学生的积极参与,说到底还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还需要科研部门、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的配合与支持。建议由校领导牵头组成涵盖相关部门在内的领导小组,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确保推选具有特色、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好、能代表学校水平的精品项目参加省赛、国赛,才能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理念落到实处。
另外,还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内橱窗等进行宣传。当然,在当今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平台也要充分利用起来,要符合学生的欣赏风格,采用图文并茂或一问一答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建立相关的微信群、QQ群让志同道合的学生随时交流并安排相关人员在群内解疑答惑,让广大学生了解“挑战杯”相关赛事的参赛要求、目的、意义及对自身各方面提升的意义,吃透“挑战杯”的精神,主动参与进来。争取对于科技创新创业类的赛事,也要想其他文体活动一样,持久地宣传、广泛地动员下去,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创优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顾建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浙江大学教育研究,2008(2)
[2] 张武城主编.创造创新方略[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关键词:科技类社团 技能大赛 互动机制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181-02
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针对高校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问题,笔者通过调查走访,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究科技类社团和职业技能大赛互动机制作用下对高职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
1 科技类社团与创新创业团队的情况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学院现在有建研社、缘建社、雄风建模协会、测量协会、建安社5家学术类专业社团,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社团主攻的专业研究方向,也有自己开发的专业品牌特色活动。
(1)建研社。现阶段建研社的主要专业方向是建筑模型的信息化,即对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系列件的深化学习。在学校,像Revit、鲁班土建这两种属于BIM系列的建模软件,是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的,在该专业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但是,作为建研社的社员,从大一入学选拔过后,便开始了对这种系列软件的初步学习。从最基础的建筑识图开始,到CAD软件的画图,到最后用BIM系列软件建立立体建筑信息模型,每一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之中大部分的基础学习和练习掌握的过程,是由高一级的学长学姐带领,学校给提供专门的机房,社员每个晚自习时间和白天空闲时间都可以过去进行对软件的熟练操作。经历大一一个学年两个学期的努力,对一些基本的BIM软件技能,建研社的社员已经能做到了一个很好的掌握,进入大二,有专门的课程针对该系列软件,有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对BIM系列软件进行深层次的学习。经历大一、大二的两个学年,建研社的社员在同级学生中对该系列软件的熟练水平有很明显的提升。
(2)雄风建模协会。该协会是在对建筑力学知识进行一番深入地提高之后,运用结构力学知识,建立一些力学模型,像各式各样的桥梁,在一定的力学知识的背景下,建模协会探讨和设计出许多的力学模型,供同学和老师参观和分析,提高协会成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建模协会的自主学习过程也是利用课外时间对力学和结构专业知识进行“一帮一”学长式的培训,专业老师的再指导,逐步强化,使结构设计和模型制作能提升到一定水平。
(3)测量协会。测量协会以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为主,中坚力量是建筑工程技术学院的测量专业学生,具备把测量技能发展成高精尖技能的基本能力。测量协会招收人员也是从大一入学开始,从最基本的测量理论知识进行集体学习,学校为学生和社团协会免费提供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租借。老生带新生,教师指导老生,一步一步地前进,层层地选拔,测量协会塑造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测量技术人员。在周末,校园里随处可见正在测量的学生身影,协会成员的测量场景是点缀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4)缘建社。缘建社的主要专业方向是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本课程进行辅的学习。像建筑识图、CAD绘图等,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从最基本的识图符号着手,层层深入,在学校提供的自习教室或者机房中进行不断练习,将基础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充实、扩展,加深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
(5)建安社。建安社主要探讨研究的专业方向是建筑安全。从近年来的建筑行情来看,建筑安全已经越来越被工程施工现场所重视,建安社社员对建筑安全进行研讨从而加深了学习,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
在建筑工程技术学院还成立了一支以创新创业为主的学生组织――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团队有两个分支:创新团队和创业团队,两个队伍都有自己的专业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团队成员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发明、申请专利、在大学生创业园区进行的创业体验和实践。
2 构建科技类社团与技能大赛之间的互动机制
在结合科技类社团和团队的组织管理模式下,探索一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互动机制。从前文提及到的社团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各家社团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培养出了各自专业领域中的精英,职业技能大赛则是最好的依托平台,组织科技类社团里优秀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和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展现,同时职业技能大赛也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寻找自己的不足,进而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3 在互动机制作用下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
创新创业团队从去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许多同学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还有同学获得了全国发明杯大赛奖项。在创新创业中锻炼了团队成员的勤于动脑、亲自动手的能力。在创新中是对新科学、新发明的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今年几场的公司专场招聘会中可以明显看出,拥有国家发明专利证书,非常受到企业招聘人员的青睐。
两年的辛苦路,让创业团队的成员尝到了创业的艰辛,在校创业成功者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失败的队员也有了一份教训的砥砺,在将来人生路上,他们都有了一份宝贵的经验财富。
建研社成员在对BIM软件的熟练掌握中,拥有了自己的一技之长,有的社员和老师一起完成施工项目模型建立,还有的企业直接找社团给他们做项目,提前与社团成员签约,毕业之后到企业工作,这是社团对定向人才培养的一个成功实践,更重要的是学长式的教学给这些社团成员之间增加了很深的感情,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雄风建模协会对力学建模的探索,使得他们对结构力学和设计见解深刻,在这种互动机制的作用下,将来对自身工作或者往更高的结构设计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在进军全国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的进程中,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比赛队总是博得喝彩,其测量技能的高水准高能力和测量协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测量专业的同学借此机会为自己的能力做出了证明,也为自己就业铺好了路。
建筑识图是基本功,缘建社在互动机制作用下对接的是“鲁班杯”全国高职高专建筑识图大赛,在层层选拔中,社员的建筑识图能力明显提高,提升了将来就业的竞争力。
建筑安全方向的毕业生正逐渐被企业大范围录用和着重培养,建安社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科技类社团和技能大赛的互动机制作用下,充分提高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对高职大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这种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免费提供场地、仪器、教室等有利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仅提升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更提升了高职大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方旭东,张茜,李刚.学生科技社团与技能大赛互动机制及实践研究[J].天津化工,2015(4):106-10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竞赛活动
1引言
1.1调研背景
本项目调查研究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类课程以及竞赛活动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讨论一系列教学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期望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为改善和提升就业创业类课程和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给学校各级部门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2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实效研究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而且存在着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和竞赛活动开展形式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就业创业课程教学的认同度和竞赛活动参与度的探索和研究,展现经济转型下就业创新教育和竞赛实践的困窘,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毕业即失业”现象提供思路。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大量创造实践型人才,迫切需要高校开展高效实用的就业创业教育和竞赛活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和竞赛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构建高校创新型就业创业教学和竞赛活动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2调研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对象主要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以及已毕业的学生。发放问卷共计354份,收回有效问卷354份,调查数量和对象能满足研究要求。调查结果如下:
2.1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
据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对象男生多于女生,男生比例为55.65%,女生比例为44.35%;并且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大二的学生为主要对象,比例为44.63%,大一学生比例为18.64%,大三、大四、大五以及已毕业的分别为10.17%、9.04%、9.04%、8.47%。除此之外,由于调研对象为理工类大学的学生,故调研中理工科学生比例最高,占到50.86%,文史类为36.72%,其它专业的仅有12.43%。
2.2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认识不足、评价不高
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校目前开展的就业创业类课程及活动,大多数同学的满意程度一般,比例为59.04%;感到满意的同学比例为28.25%;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占12.71%。53.39%的学生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加强了自身的就业创业的意识;26.84%的学生认为比赛过于形式化帮助不大;12.71%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充分实践了就业创业的想法,完成自我定位;7.0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
2.3学生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收获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中,60.45%的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以后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44.63%的学生了解了与就业创业的相关信息;33.9%的学生学会了一些求职的技巧;除此之外,29.38%的学生还在其它方面有所收获。
2.4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存在诸多问题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中63.28%的学生认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62.43%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52.82%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呆板;25.42%的学生认为教师队伍不专业;除此之外,有17.8%的学生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还存在其它各种问题。
2.5就业创业竞赛活动学生参与程度低,普及力度不够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46.33%的学生从没参加过类似的活动;26.84%的学生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17.53%的学生参加过模拟求职大赛;17.23%的学生参加过简历设计大赛;另外,还有25.99%的学生参加过类似的其它活动。
2.6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建议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1.07%的学生都提出了增加课程实践性,如加强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安排实习的建议;51.69%的学生认为应邀请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进行现场交流;50.2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更多样化的该类课程;49.72%的学生建议邀请企业家进行演讲传授经验;另外,13.56%的学生提出了其它不同的建议。
3调研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综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过于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受教育者、教育者、有关的教育部门对就业创业类课程活动的认同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尚不完善,对校园的创业就业的阶段重视与投入不够等问题。
3.2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改进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活动形式。建议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与校外单位合作创立校外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学校应与社会就业创业组织加强联系,组织学生到成功的企业去感受与见习,让学生捕捉创业灵感,提高创业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除此之外,就业创业活动主办方需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如邀请企业家参加到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商家作为赞助商参与到活动中等,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活动相衔接。(2)强制与自由相结合,促进全员参与竞赛活动。促进就业创业竞赛活动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只有学生们亲身参与其中,才能发现其不足。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强制参加与自由参加两种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已经形成良好氛围的个别院系、年级采取自由参加的方式。这是一个从“强制”到“认知”再到“自发”反复的过程,只有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就业创业竞赛活动中来,才能对课程与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才能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就业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3)提升学生、老师、学校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认同度、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各高校都有开设就业创业的相关课程和活动,但是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领导,到教育局的工作者,似乎都觉得这类课程只是一门“副科”,这些活动与一般的课外活动无异,与专业课程相比起来,地位很低,由此导致了学生的参与度低、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投入不足。建议大学可以增设相关课程,提高该类课程的学分,提高学生、老师的重视程度。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与竞赛活动能否取得长远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是否能得以提高,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应该安排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实行教师跨学科进行任教,培养综合能力全面的就业创业创新型人才。(4)完善国家对就业创业的政策,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投入,毕业生与在校生两手一起抓。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国家的优惠政策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主要是面对毕业生,而对在校学生的注意和投资都较少,这就导致在校的学生缺乏就业创业的锻炼机会与经验的积累。建议国家给予毕业生与在校学生同等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支持,从而避免就业创业的畸形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就业创业类课程与活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关系到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等相关内容。所以,只有了解学生心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为大学生做理性分析,让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9-86.
[2]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风笑天.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以30项重点经验研究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1:60-69,158.
[5]于海波,郑晓明,许春燕,晏常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型关系[J].心理学报,2014.6:807-822.
[6]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72-76.
[7]李胜强,李虹,金蕾莅.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71-76,82.
[8]王静波,王翡翡.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4:87-92.
[9]朱国玮,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64-68.
[10]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81-88.
[11]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3.Z3:56-59.
[12]杨艳红.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3]陶小江.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14]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4:34-38.
[15]闫成文.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初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辞旧迎新的隆冬时节,虽然室外有些寒气袭人,但是在我们的会场,此时此刻却显得春意融融,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今天,大家相聚山西大学,参加我省大学生的科技盛会——山西省首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决赛。在此,我谨代表山西大学全体师生,向所有到场领导、参赛代表和各位评委、企业界人士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山西大学牢记三晋人民的嘱托,弘扬百年光荣办学传统,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求活力、以开放求效益”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高水平高效益办学目标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山西省唯一的教育部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基地和全国最早参加“挑战杯”大赛的31所高校之一,山西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山西大学为适应高校教学改革和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大力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全面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挑战杯”大赛中连续名列全国高校的前19位,我校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知识经济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顺应了时展的要求,配合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山西省首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能在我校举办,我们感到非常的荣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山西大学校党委、校行政向为本次活动付出辛勤努力的各界人士表示深切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