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年级美术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14课,其中有欣赏课2课,绘画课8课,工艺美术课4课。本册绘画课中安排了三课《学画中国画》,工艺课中安排了版画,由于实际情况和授课条件的关系,完成有一定困难,拟据实际情况选学。其它的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完成。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到了五年级,学习任务比以前更重一些,时间不多。但是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这门课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愿意学。还有部分同学特别爱好,在这方面也有特长。针对这些优势和不足,只要扬长避短,适时点拨,点滴渗透,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有一定的增长和提高。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情况和地域的情况,我决定把本期重点放在工艺课上。本期工艺课中的《美化板报、墙报》与学生活动关系密切,有实用价值,所以把这一课及其相关内容作为重点。本学期教材安排的素描基础:物体的结构比例和透视基础。这两方面的内容共有四课,专业性很强,概念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比较难于理解。这是本期学习的一个难点。
四、教学模式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本期的教学活动中,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室内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知识讲解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想像与写实相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1、封二画页(欣赏)1课时
2、难忘的一件事(欣赏、绘画)1课时
3、比例的美感(绘画)2课时
4、立方体和长方体的透视现象(绘画)2—3课时
5、圆柱体的透视现象(绘画)2课时
6、物体的结构(绘画)1课时
7、美化板报(工艺)5课时
(其中美术字2课时,板报设计制作3课时)
8、做风筝(工艺)1课时
9、纸筒人(工艺)2课时
10、学画年画(绘画)1—2课时
关键词:美术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本文为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学校创建与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特色学校创建促进“学困生”进步的研究》的成果论文。
所谓美术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校教学环境下,智力正常,在同类群体中,美术学习水平较低,在美术学习中感到困难,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美术教学要求的学生。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一个素质全面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甚至对国家、民族的未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的宣言中,把“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列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幼儿教育事业的影响是直接和深远的。
一、美术学困生的成因
(一)教师因素
美术教师常常忽视美术学困生的存在,他们往往喜欢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对学困生往往不会进行更多的关心。教师与学困生缺乏情感的交流,加上成绩的不如意,从而导致这些学生放任自流,自我放弃。
另外,出于对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的追求,美术教师常常心情迫切,甚至急于求成。比如,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在素描静物的基本形体还画不好、透视尚不准确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进行色彩的绘制,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即使个别色彩感觉很好的学生也会因为素描静物不过关而最终停滞不前,因此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来说,难度就更大了。
(二)学困生自身因素
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来源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大都处于15至19岁之间,正值少年期的结束期和青年期的开始阶段。他们的心理尚不稳定,表现为易变和冲动,这时候教师的态度、同学的关系、生活的环境都能改变他们的心理走向,甚至是逆变。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被尊重、渴望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产生自卑、逆反的心理倾向。
就文化程度来说,初中毕业的水平可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需要,但就美术基础来说,却有着较大的差距,零基础的大约占到70%左右。这意味着美术知识、美术欣赏、美术技法都要从头开始,这种科目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一部分学生自认为“没有艺术细胞”,从而主动成为学困生。
自卑、缺乏自信心也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农村学校来的学生,初中时没有上过美术课,学习基础薄弱,成绩不尽人意,经常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冷眼,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使其产生自卑、焦虑的心理倾向。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没有美术学习的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加上意志力不强,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不喜欢主动思考,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逐渐成为了学困生。
学习方法的欠缺也是学困生形成的因素之一,美术课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一部分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美术学习方法,虽然很用功,学习效果却不好。比如素描学习中形体和调子的问题,这些学生不能认识到形体优先的原则和调子排列变化规律,导致自己常常在基础形体上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无法提高自己的成绩,最终成为了学困生。
(三)家庭、社会、学校因素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均有重要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每个学生都在‘生物一心理一环境’的复杂系统中生存,处理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必然会受到环境系统中种种因素的影响。”
网络化的社会带给学生的冲击越来越明显,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上网已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泛滥、海量的信息源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鉴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完善,网络的游戏性和刺激性使得他们不能静下心来,甚至迷恋网络,不能自拔。长时间的信息浏览,容易造成思维被信息控制的后果,出现学生感情冷漠、真情不再,甚至交往困难。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往往认为学习中的不如意,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弥补,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习困难。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这些就业门槛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从而波及到美术的学习。同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也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既担心就业困难,又担心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造成不公平竞争,使他们无法轻松地学习和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提供了学生最初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因此,家庭的结构、处事态度及生活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以2012级的2班为例,就美术学习而言,17%属于优秀的,成绩在85分―95分之间;55%属于中等,成绩在65分―84分之间;18%属于差生,成绩在64分以下,其中2人不及格。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差生的家庭大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父母离异,缺少父爱和母爱;有的是重组家庭,使子女找不到归宿感和家庭温暖,怨恨自己的父母;有的家庭价值观片面,“能挣钱就行,吃好玩好第一”,使子女也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生活习惯,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吃喝、穿戴,宁可饿肚子,也不丢面子。此外,还有的家庭保守专制,导致子女自卑心理严重,孤独不合群。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女生,这种单性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有的学生变得张扬无节制,缺少纪律意识;有的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另外,人们普遍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应该以音乐课为主,唱唱跳跳就可以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因此,虽然美术课在一定程度上地位有所上升,但事实上美术课作为“副科”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设备,美术课都和其他文化科目有所差别。
二、美术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合理引导学习方法,避免学困生形成
对于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种能力正是他们所普遍缺乏的。例如,在对美术理论的学习中,这些学生常以死记硬背作为掌握知识的方法,在技能练习中,不积极发现规律,积累技巧,而是以机械练习作为提高成绩的途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技能、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已有技巧和新技能之间寻找契合点,新能力是在旧能力基础上的累积,而不是另起炉灶。同时,在美术知识的掌握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积极探索知识点之间、学科之间的共同点,加以利用,形成知识网络,减少遗忘的几率。
此外,美术作品鉴赏可以和历史课加以贯通,因为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当时社会的写照,是另一种历史,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个侧面。造型不准的学生可指导他们多画画石膏素描;色彩画不好的学生可多临摹一些印象派的绘画;对于画画拘谨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临摹奔放的作品,象席勒、门采儿等;需要提高构图能力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多看看大师的作品,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
(二)善待美术学困生,优先面向美术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大多是基础较差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往往觉得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尤其是学困生,这种感觉更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十二分的耐心,帮助他们合理认识自我,多和他们谈心,珍视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困生找到位置,实现价值,从而乐于学习。
例如,在美术技能的练习课上,教师应以欣赏的心态面对学困生,平和的语调、微笑的表情,都是学困生进步的一种力量,多帮他们进行示范,逐渐树立他们学习美术的信心,使他们感到“我也可以画好”。另外,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要多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只要他们举手,就让他们优先发言,让他们感到教师心中有他。
(三)分层次教学,让差生变优、优者更优
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于教师来说,不能搞一刀切,这样会造就更多的学困生。而分层次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实行阶梯目标,对优等生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差生变优、优者更优。例如,在色彩的教学中,对优等生的要求是:构图合理、色彩协调、15个色阶以上;而对学困生的尤其是:构图相对合理、5个色阶以上。这样就可以保证人人都能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优等生的优势,互相带动,把同学友谊转化为提高成绩的动力,同时优等生在指导学困生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也是一种升华。
(四)做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吸引学困生注意
虽然有的学校多媒体设施不尽完善,但教师还是要尽量备好课,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的很多优势都是讲解和板书无法比拟的,它通过音、影、像的结合为美术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证,学困生也会被吸引,从而在快乐中学习,在欣赏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学困生的进一步转化。
总之,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多维的,成因的多面性也要求转化的策略与之相适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使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学困生逐渐脱“困”,成为学优生。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材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贺州市新兴南路小学 李华海
本学期由于学校实际工作需要,我承当了五(3)班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多,学习的习惯也比较好,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较浓厚。本学期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尝试不同的工具,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大胆动脑、动手,体验形、色的变化与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记责任感,发挥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1.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教学之余,我除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上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摘要:俄罗斯当代高师美术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文章通过比较中俄两国高师美术教育的现状,对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进行了设想,以期能给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契斯恰科夫造型体系一直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适应时代需要,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部分高师院校的美术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因循守旧,学生依然在进行写实的技术训练,很少去关注、思考什么是艺术。本该鲜活、生动的美术教育,有渐趋僵化之势。通过对俄罗斯主要高师院校的考察,笔者对其美术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试图通过中俄两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的比较,为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和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两所师范院校,它们的美术系代表了俄罗斯师范美术教育的最高水平,它们都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暑假组织入学考试,教学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主要开设素描、色彩、装饰艺术、金属工艺、陶艺、雕塑、造型艺术教学法、电脑绘画、俄罗斯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俄罗斯历史、哲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
在教学安排上,素描和油画是主课,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一般是早上9点至11点画素描,中午11点半至下午2点半画油画,下午3点至5点又是画素描。素描以灯光为主,因为在冬日的彼得堡,早上11点天才亮,下午3点多天又黑了,俄国素描的灯光效果是自然环境造成的。解剖课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安排在一张纸上画同一个人头部的正面、侧面和3/4面,或者在一张头像边上画骨骼和肌肉。学校有一个专门的解剖教室,陈列着人体骨骼的各个部分以及一部分动物骨骼,学生可以随时来此写生,有专门的教师指导,素描作业一般都用“缩思”做底子,做成各种深度的灰调子,人像与环境融为一体,空间感极强,这也是为了与油画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美术教学对构图课极为重视,构图要符合美的规范,反复权衡修改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创作课从大一开始设置,方式是课上辅导、课下画构图、期末总评,手法要求用现实主义方法,题材范围是现实生活、个人生存体验、普希金诗歌、卫国战争、俄罗斯历史与宗教,绝对不允许进行现代艺术尝试。
教学大纲是高师美术教学的“宪法”,教学中出现偏差,马上就由教学大纲来纠正,学生学习也有矩可循,老老实实按教学大纲学就是了,可叹的是这种大纲几十年不变。
学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美术系设有工业造型、陶艺、雕塑、木工等实习车间,从图纸设计到制作完成都一丝不苟,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学生严谨、扎实的学风,这种对学生严肃认真作风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制作一两件作品,更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优良的工作品质与生活品质。
美术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师范院校美术系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美的传播者,所以除了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外,非常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1~5年级都开设艺术史课程,课堂不局限于教室,经常去博物馆直接面对大师原作讲解。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力量非常强,像莫斯科国立师大的美术史教授薇拉博士,就是卓有成就的艺术理论家,她同时还是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研究员,与众多知名艺术家保持着密切联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熟悉艺术史上的大师,还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当代艺术家,对艺术、艺术家能够得到切身的体会和了解。一名美术师范生不一定要画得非常好,但他要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艺术,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不会误导孩子。
每年6月,是毕业生的答辩时间,学生作品分成两部分:一是自己的毕业创作;二是在教学实习中收集的中小学生完成的作业。这是对创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估。
国立师大还与各地中小学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中小学的教学需求,反馈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和调整。
二、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师院校从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到省属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美术课程的设置基本类似,主要开设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装潢设计、环艺设计、广告设计、计算机设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如前所述,写实的技术训练依然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前两个学年主要是基础课,以素描、色彩为主,同时开设国画、油画、设计普修,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后两个学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一般分为国画、油画、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能力自主选择。
创作课设有系统安排,只是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搞毕业创作,日常教学活动很少进行创作练习,创作形式完全自由。古典、现代、抽象、具象乃至装置、影像可以自由运用,这种创作方式优点是灵活多样、自由自在,不足之处是缺乏明确的审美规范。
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主要是绘画课和计算机设计课,基本没有手工制作课,所以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美术理论课程普遍开设,但时间过短,一般每门课程只开一个学期,学生浅尝辄止,仅仅记住一些艺术家和作品的名字,对艺术品的美学内涵和文化脉络缺乏明确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深刻领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精神,所以面对艺术作品常常感到茫然。再加上国内缺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艺术品原作。缺乏文化内涵与缺失艺术标准是美术理论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前几年实行分散实习,流于形式,形同放羊,实习失去了意义。近年有关部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重新安排集中实习,但由于师范院校与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沟通不畅,实习学校很少,实习学生过多,很多实习生没有机会上课,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设想
了解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目的在于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完善我们自己的高师美术教育。针对当前高师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思想史、文化史,尤其是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让学生对人类各种视觉艺术语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仅仅是记住一些画家和作品的名字,而是深入了解它的社会背景,分析它的构图特点、造型特点,分析画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画,懂得这些造型语言在表达现代人的精神感受上的潜在价值。应该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修养,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理解并欣赏音乐。画什么”不是指具体的题材、内容,而是指画面所应达到的精神高度,人类艺术从诞生发展到现在,风格手法层出不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根本的东西没变,那就是质朴、大方、纯正的品格,这种品格在不同的时代通过不同的形式得以体现,每一种形式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迹。
2.美术基础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把视觉艺术史上的一切经验和创造全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到造型艺术的多元性。现行的考试制度,使学生过早地陷入单一的教学规范中,他们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但常常是封闭的,视野过于狭窄。写实造型训练依然是今日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严格的规范性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写实的训练,培养学生把握控制造型语言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今天应该用更宽泛的眼光审视油画基础教学,把注意力从准确地再现转移到现代造型语言的认识和掌握上去。就素描而言,就是构图、体积、空间、结构、黑白灰处理以及线面关系;就色彩来说,就是色彩的对比、调和、空间、层次和色彩的心理与情感表现;就材料和媒介来说,是肌理、色层和各种材质的精神表达。这些应该是在大学低年级反复强化训练的东西,抛开很具象的形,训练造型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基本功训练不仅仅是能够准确地再现物象,还应包括结构画面、结构色彩、经营材料的能力,这是当代美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当然,作为油画专业的学生,坦培拉技法、古典油画技法、直接画法等专业语言更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自由开放的造型训练,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逐步摸索适合个人精神表达的语言手段,把学生潜在的艺术想象力诱发出来。
总的来说,学生应该掌握以下三种能力:(1)一般具象造型能力,这是指有价值的具象——真正能反映当代生活的鲜活性。(2)对绘画中的抽象规律的掌握,严谨、准确地抽出最基本的绘画语言规律。(3)认识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学习艺术史了解艺术家如何认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表现那个时代的生活的,并把这种规律运用到认识当代生活中去。
3.应把手工制作列入必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生产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4.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使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了解中小学的教学需求,相应调整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
重庆大学建筑系的建筑教育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即“2+2+1”阶段教学模式。具体规划为:第一阶段为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基础阶段,通过“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等课程教学,打好职业建筑师培养的基础,并增加设计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专业系列课程。第二阶段为大学三年级、四年级提高阶段,课程教学以建筑专业设计课程为核心,提高整个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第三阶段为五年级知识综合阶段,教学内容主要是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以设计工作室为教学单元的开放教学模式。
我国五年制建筑学专业教学一般安排第五学年为生产实践时间。国内生产实习的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由学校联系单位,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单项工程或城镇规划、农村住宅设计,由指导教师带队进行;二是由学校与建筑设计院所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设计院所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由建筑设计院所的建筑师指导;三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实习。从近几年建筑学专业生产实习的情况来看,上述三种实习方式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有些实习单位并没有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如施工图环节、设计方案投标环节没有安排,实习的重点只是建筑设计方案环节、表现图等绘图。二是实习时间也没有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生产实习时间正好与学生考研、择业时间段相重合,有的学生考研复习、找工作占用了实习时间。三是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的管理缺失,一方面实习生人数、实习时间长短给实习单位造成了一些不便;另一方面实习单位的建筑工程项目安排针对学生实习考虑不周全,使建筑学专业学生实习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建筑学专业“一心两翼”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五年制培养方案》,在该方案中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学生毕业后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是对全国同类院校统一的要求。当前,毕业生到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并最终成为职业建筑师的人数比率已开始下降,而从事城建管理、房地产开发、营销、监理工作的非职业建筑师不断增多。现在培养的学生规格过于专门化和单一化,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多种多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为了使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当今社会对这类人才的期望,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重突出重技术和强适应性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专业素质教育,毕业后能直接从事中小型工程的建筑设计;另一方面应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行“强适应性”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构建“一心两翼”的课程体系就是将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作为编织课程体系的主轴线,通过它将相关课程结合成为整体,总体上形成以“建筑设计”为核心、以历史人文类课程群和建筑技术类课程群为两翼的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功能空间、绘图基本功、美学教育等基本素质训练外,还要安排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节能、房地产管理等辅助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而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应将以功能空间组合训练为主线的单一教学体系,拓展到以建造、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为主线的复合型教学体系。“一心两翼”的课程体系探讨将建筑技术、建筑经济、建筑管理、建筑法规与规范等多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切入设计课程教学之中的课程设置方法;调整人文素质、美学修养课程平台和建筑技术类课程平台的关系;加强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专业素质教育,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将四年制建筑学专业课程分为四大块:一是由数学、哲学、计算机技术、画法几何及外语等课程构成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群;二是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类型化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构成的核心课程群;三是由中外建筑历史、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文化比较学、美术等人文学科构成的人文素质与美学修养课程群;四是由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结构、建筑环境行为学、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构成的建筑技术类课程群。这样就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建筑设计”为核心、以历史人文类课程群和建筑技术类课程群为两翼的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考虑到低年级阶段学生尚未形成建筑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普遍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建筑形体基础训练,也就是人们通常称的建筑设计基础,这为学生以后的深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中、高年级(三至五年级),学生通过低年级的学习积累,相应的教学目标也逐步提升,应偏重于技术型职业建筑师的训练模式,强调设计的完整性。改革一个学期两个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使部分设计的深度要求达到可实施的施工图设计层面。在五年级期间,如何有效地构建教授、建筑师等为主的工作室,是达到培养技术型职业建筑师的关键手段。
4.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强调多选用模拟建筑设计现场的设计课题,这样能使学生有机会在每个设计项目之前先进行建筑场地环境的调研与分析等前期工作,例如查阅有关的各种技术文件资料,接触建筑项目附近的居民与各相关政府管理人员,做出调研报告,这些都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然后邀请建筑项目开发商、建设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使用者的代表,分别给学生介绍和说明项目的某些原则与需求,从而使建筑设计更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