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学中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是关键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童趣》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这两个“观”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看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景象的意思。词类活用上,“鞭数十”中的“鞭”,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多见。教学或复习这些知识时,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例句,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在掌握文言知识、理解词句大意的前提下赏析文章
对文言词、句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只有让学生弄懂文章大意后再去赏析才是符合实际的。只有这样去做,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领会。因此,只有走进去弄明白文义才能谈得上去领会文章精神主旨,否则一切将是空谈。
总之,文言文教学重点应放在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带领到经典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慢慢喜欢上这些经典之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继续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期使学生由会学达到乐学。
一、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差异
1.教法的差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涉及的知识点较少,而初中语文教材不仅内容加深了,而且知识点也增多了。由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都不同,使得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涉及字、词等基础知识较多,阅读理解少,思维难度不大,所以小学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初中课文容量大,思维难度大,所以初中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小学教师讲课的速度较慢,教法以朗读为主;相关知识可以反复讲,反复练,强调熟能生巧;课堂形式多样,语文活动多,强调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而由于课文容量大,初中教师讲课的速度相对也较快,因此语文知识不能反复讲,不能反复练。初中教师讲课时注意分析点拨,同时提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形式相对单一。在作业方面,小学书面作业简单,难度小,教师可以精批细改。而初中的作业不仅较多,而且难度也大,使得教师不容易做到精批细改。小学和初中的教法差异如此之大,而我们一些初中教师缺乏对小学语文教法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没能做好与小学的衔接,使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
2.学法的差异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学习负担不重,所以教师对学生帮扶多。小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依赖教师的安排,一般学生只是单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觉得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主要是耳听、眼看、手写、心记,对课文的学习一般只是解决字词、段落意思、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内容,在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方面有明显的不足。而到了初中,教材内容相比小学不仅增多而且加深,对相关知识点要求充分理解并掌握,而学习则更多地体现自主性:学习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预习、自主做笔记和复习功课,养成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习方法由被动型转到主动型,学习方式也由记忆型转到理解型,一些学生正是在转型时出了问题,所以才感到语文学习特别吃力。
3.评价标准的差异
目前小学和中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存在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中体现出来。小学教师注重鼓励性评价,而初中教师的评价相对较客观、严格。评价的差异是由这两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不大,小学教师对学生多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提倡学习多元化,在考试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答题,对问题允许有多个思考角度,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到了初中,教师认为学生长大了,再加上有中考升学的压力,对学生的要求变得严格,在课堂和作业评价上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也就少了。为了和中考接轨,日常的考试评分强调紧扣标准答案,教师评判主观题的标准是扣住答题点,答出几个点就得几分。这与小学评分以鼓励为主,有明显不同。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对这些差异的不适应是造成一些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做好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方法
研究并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初一语文教学要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
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升到初中一年级,年龄大不了几个月,虽然比在小学时成熟一点,但还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幼稚和依赖的一面。大部分初一新生在心理、学习、交往方面还处于被动状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教师,不能很快适应。小学和初中的教法是不同的,小学体现帮扶,而初中更多体现的却是引导自学。初一新生对事物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小学教师帮扶的教法,此时初中教师如果不先帮扶一下,初一新生就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所以在初一上学期,教学应该放慢速度,适当采用小学教师的一些教法,如对一些知识要反复讲、反复练。通常小学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则偏重于理性。面对初一新生,初中教师要善于把情趣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要像小学教师一样充满激情地引导,课堂互动讨论多一些,等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特点和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后,再适当增加一些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扶”中有“放”,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过渡。另外,在初一学习上要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先尝到成功的甜头,增强学习的信心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一些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从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2.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进入初中以后,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的差异,还在沿袭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初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从初中生心理发展来看,初一学生的年龄偏小,学习经验不足,一般尚未掌握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说明教学在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初中语文教学要有步骤地教给学生适合初中学习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研究单元要求和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授课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教会学生预习、听课、思考、做笔记和复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总之,要逐步帮助学生改变依赖教师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估计不足,要求往往过高,使很多学生没有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理论叫“无助感”,意思是当人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习评价过于严格,学生学习成绩总是不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语文能力低,不能胜任语文学习,就对语文学习没有内在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初一教师要把握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特点,注意延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的做法,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乐意地参与学习。
4.加强中小学的联系,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要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工作,首先要了解小学和中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新课程标准心中有数,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找出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其次要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交流,熟悉彼此在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方法、手段方面的差异,为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打下基础。再次是在小学高年级提前做工作,为学生顺利过渡做好准备。以前人们大多强调初中要与小学衔接,而不是互相衔接,所以效果不理想。因为学生经过6年小学的学习,学习的习惯方法已被模式化了,要想靠初一几个月时间就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工作要提前做。比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要适度加深和延伸,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自学的因素,有意识引导学生预习自学,指导学生边读书边看课文批注,学会自己阅读课文。
一、增加知识积累
我们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的精华篇章和许多的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目,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性,这些材料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极好的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材料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修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精彩的句段的多角度分析,让这些精彩语句和段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受到情感上的冲击,为以后的写作分析借鉴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加知识积累的办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可采用让学生摘录、背诵精彩句段和模仿等方法。
例如:在学习初一语文流沙河的诗歌《理想》一文时,诗中有许多激励中学生的名句,如第一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名句,让其模仿写“爱心是……”、“生活是……”、“友谊是……”、“失败是……”,教会学生通过比喻来揭示生活哲理。同学们经过斟酌品味,妙笔生花,写出了许多佳句来,如:“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友谊是水,浇灌生命的树;友谊是树,长出嫩绿的芽;友谊是芽,化作饱满的蕾;友谊是蕾,结成甜蜜的果。”又如:“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希望。”我们可以用模仿句子作为增加知识积累的突破口,从背诵、仿写入手引导学生增加知识积累,而通过训练,一旦形成能力,对他们写作素养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又如:我们在学习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最后一段:“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可以让学生模仿来写“夏天像……”、“秋天像……”、“冬天像……”让学生在平淡的学习中,既记住了精彩的句段,也积累了知识,发挥了其潜能。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的模仿理解为“依葫芦化瓢”,我们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让学生模仿句段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在利用前人的写作技巧和经验上进行新的创作,这实际上是让他们踏着别人的肩膀往上攀,这样使他们的写作有了高起点,这本身就缩短了他们在写作中的摸索过程。但作为教学者,就必须寻找选择好可供“模仿”的范例。“水有源头活,树有沃土青”,夯实了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写作语言和写作技巧丰富了,学生方有构建创作大厦的可能。
二、增加生活积累
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是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和活水,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只有让学生学会了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见闻、生活体验,在写作中才会有灵感,才会有新颖的主题,才会有独到的构思,才会有合理的想象,这样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关注生活中美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变化,对多彩的生活进行比较判断,并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从自己的见闻中去思考感悟。
例如:在学习冯骥才的《珍珠鸟》这课时,我在授完课之后,就结合全文的主旨,设计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进行体验反思,拓展讨论。例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在“重建精神家园”的今天,要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创造这种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在谈人与自然方面,学生一般都会谈到保护环境、爱护生命、善待动物等;在谈到人与人之间怎样建立信赖关系时,一般都会谈到真诚相待、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等等。在谈到国与国之间怎样搭建信赖平台时,一般都会谈到尊重对方的和、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等。这都是我们的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闪现的灵动的思想光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学习方式变革的主流,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有很多新问题随之产生,给广大教师对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形式和课堂教学的组织带来许多困惑,导致语文合作学习方式出现了新的盲区。为了改变过去只追求学习方式的形式而轻视学习的效果;改变过去只过多地采用单一的合作学习的方法而轻视合作学习方法中的具体要素;改变只过多地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而轻视其他合作学习形式等,我们学校经过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关文信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推进新课程》(陈旭远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反复研究确定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研究合作学习效果的实验,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一方面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反思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论对教师的观念与认识,还是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背景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当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经成为新时期学习的主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具体阐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课程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手段
㈠主要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和学习方式
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都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动性学习,它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一般分为三种类型:⑴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⑵小组合作学习;⑶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在这三种合作学习中,目前中小学教师用得最熟悉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时,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小组合作形式,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调整。
2.在什么情况下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及内容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分工、课外活动的合作学习以及资料的采集积累,同时小组的成员也不是固定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自由组合。因为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诸多因素而定。
3.如何确定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
这里主要研究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当好“平等中的首席”;怎样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优越条件,搭建愉悦的平台,对学生的表现和成果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与肯定。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参与,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教师该怎么办?
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互助意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是每个实验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生中,以旁观众者的身份自居的学生,一般说来,这样的学生属于学习兴趣较低,合作学习的目的中较大一方面就是帮助这部分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所以在开展这种学习方式的时候,要以这部分学习为中心,在合作中予以重视,取得成绩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和表扬,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学习合作中来。
选择恰当时机是有效交流的保证。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
㈡研究方法及手段
1.分好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个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差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者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4.合理评价。小组合作的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因此学习评价也以自我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要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满意,就是合作的成功。同时互评也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学习。
5.资料收集。资料收集是贯穿于小组学习其中的,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在准备阶段进行,也可在活动之间运用,也可能在合作之后需要收集。总之,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实验假说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决策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生;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兴趣、能力将有很大的提升,效率比常规的教学方式方法效果好,但是,大班中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过多的小组使教师不能很好分组与管理。
七、实验教师、实验班级及使用教材
㈠实验教师
吴昊,本科,中教一级,教龄27年,初一语文备课组长。
王艳哲,专科,中教二级,教龄5年。
郭秀芳,专科,中教一级,教龄18年。
陈 波,本科,中教一级,教龄17年。
王 娜,本科,教龄2年。
马月华,本科,中教二级,教龄6年。
㈡实验班级
初一年级组1—10班。
㈢使用教材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
八、研究步骤(周期)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三年(2005年2月—2008年2月),采用实验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
1.第一阶段(2005年2月—2005年9月),实验准备阶段,主要把握现状,形成方案,修改方案,探索方案的可行性、实践性,并开始启动实施。
主要工作:⑴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的课改理念,汲取外校先进教学经验,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来;⑵确立首批实验班级及实验组织机构,分别制定实验计划和实施方案;⑶举行开题论证会,布置实验计划;
2.第二阶段(2005年9月—2007年9月),计划实施与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⑴各实验班采取得力措施,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给予各方面必要的保证;⑵要重视实验研究的过程、管理,课题负责人深入实验研究第一线,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掌握实验进度,进行具体的指导帮助;⑶建立实验档案,重视资料积累;⑷建立课题研究的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实验过程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⑸注意不断总结、交流经验,适时搞好实验的阶段性成果评估汇报,发现典型及时总结推广;⑹每年各级参加教育行政部分组织的新课程岗位培训,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实验水平。
3.第三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
主要工作:⑴实验教师汇总实验材料,撰写论文1—2篇;⑵写出实验总结材料,形成课题的结题报告。
九、现有基础
九三局直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四年制)初级中学,是九三地区龙头学校,也是一类学校之一。现有40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语文专业教师23人,其中中教高级教师 14人,中教一级教师 76人,实验年级组10个教学班,520名学生,语文专业教师6人,年龄及教龄特点中青年结合,6名教师全部进行了新教材培训,并获得了合格证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热爱教育科研事业,坚持真理,学风严谨,教师合作教学意识不断增强,做到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从目前的教学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主动。由于学习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很多时候程度好学习能积极参与,很好活动,部分学习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活动中缺乏平等的合作精神,在一些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从大局出发,再由于独生子女自我约束意识弱等本身的性格特点,难免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出现争执,表现出各人争功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树立榜样,合理引导。
十、实验经费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②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③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⑦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⑧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这些问题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势必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
1、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分析。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研究:
(1)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初中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难以形成.
(2)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青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由于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自制能力不够,做事常不能持之以恒,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有相当一部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知识教育重于方法与能力教育,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的指导跟进督促不足是造成良好学习习惯难以形成的一个重好原因.
(3)家庭因素。现在农村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居住在亲戚朋友监管。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等也由于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因此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较城里学生差。
二、培养良好学习惯的重要性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 。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有观察思考方面的良好习惯、时间安排方面的良好习惯、课前预习方面的良好习惯、课堂听讲方面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方面的良好习惯、总结归纳系统复习方面的良好习惯。。。。。。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逐一进行介绍。
1、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1)观察周围事物,以发现它们共通性与差异性
(2)观察老师在课堂讲课中一言一行、轻重缓急的观察以便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重点。
(3) 在平常的练习中观察、发现知识间的规律与联系以便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与体系等等。
(4)在观察中认真思考,边观察边思考。
2、养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惜时如金,讲究效率的习惯.
(1)学会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天、周、月、学期计划).
(2)做事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有先后次序之分.
(3)学习时应专心致志、力争一次性做好、讲求质量与效率.
3、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1)通过看注释等、读课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熟悉生词和词组。
(2)细读课文,初步掌握大意。
(3)了解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4)理出内容和知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5)利用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养成正确又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1)听的习惯。---“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 耳、眼、脑、手、口齐用,做到侧耳静听,以目助听,以思导听,以写促听。做到边看边听,边思边听,边记边听,专一聆听。①一边听,一边看,以听为主,以看促听。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听老师的提问,听老师的总结等;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挂图,看老师的演示等。老师的板书是整堂课的要点,它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句将知识要点写在板书上。②边听边思考、边理解、边记忆。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③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人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④听课必须记笔记,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⑤积极参与,积极举手发言。
(2)说的习惯。①准确把握“说“的状态、注意说话的仪表仪态。②确定话题。③清晰的思路:说谁?说什么?怎么说?都是说话之前应该想好的,有条理、有重点。④注意语速、语调。生动,有感情。⑤注意说话的词语规范,一是说话时应该尽力避免使用方言词汇;二是尽力避免使用不规范的词语。⑥紧扣话题,言简意赅。
(3)大声朗读、背诵的习惯。①读书坐姿端正,书本与眼睛的距离适度为30~35厘米。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就是读文章时,要读准字音,要用普通话语音朗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拉腔唱读,按照标点符号掌握停顿的位置和停顿时间的长短。
流利就是读得自然、流畅、有适当的速度,区别各部分间的轻重缓急。
最重要的还是要读得有感情。首先在朗读时,对每一句话里的关键字、词或短语,都要读重音影响我们情绪的字、词或短语,要读重音。特别要注意具有鲜明形象的形容词、比喻词以及重叠词等更要读重音。其次,注意停顿。
朗读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应根据标点符号而定。逗号停一拍,分号和冒号停两拍,句号停三拍,删节号或段落结束停四拍。但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显示某一语气,停顿的时间可以变化,
朗读时还要注意语调。语调就是通常所说的腔调,也就是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
③应背诵一些精彩的段落与词语。
(4)写的习惯。①书写姿势正确,格式、词距、标点规范。②书写工整, 字迹清楚,作业整洁,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5、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认真思考的习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做好笔记,努力做到当堂理解、记忆。
(1)做好课前准备:预备铃一响,马上进教室,书本放好,安静端正坐好.
(2)上课要集中注意力。
(3)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踊跃发言。①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老师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仔细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讲解的内容,认真做好笔记。②可以尝试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作判断、试下结论。看看自己想的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找出对与不对的原因。。③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加课堂上的讨论活动。④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演示、读书、写作业等任务。⑤要力求当堂理解。⑥要抓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科特点的关键。
6、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自我改错的习惯.
(1)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
(2)先复习后做作业、先审题后作答。
(3)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不懂的一定多方求证弄懂。
(4)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5)书写工整, 字迹清楚,作业整洁,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6)作业做完后还应仔细检查.对自己没有100%把握的题重点检查. 7)、注意教师的批改,及时找出错误原因订正错误。
7、养成练后反思、课后复习、单元总结的习惯.
(1)练后反思: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2)课后复习,把握每课知识要点、重点。①重温课本,理清脉络。②归纳整理,把握重点。③比较异同,抓住关键.④遇到问题,主动请教。⑤认真实践,力求熟练。
(3)单元总结:每一单元学完后,要利用列提纲、绘图表等手段,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整理,拉知识线索,提纲契领,将知识浓缩,比较记忆. 每次考完后,都要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整理错题集找出缺漏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二)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坚持的原则
(1)教师主引导、督促,学生主反复强化训练。由于农村学生特殊的环境导致了他们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信息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又得不到他(她)们家长的及时指导,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知之较少,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借鉴、分析、总结、归纳出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技巧,然后向学生介绍,传授给学生,再由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消化运用。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原则。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教师也要经常督促,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
(3)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方法、习惯有共通性的东西,但也因人而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2、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由教师将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试范,课堂上引导。
(2)对于已经传授的方法习惯教师要在日常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
(3)建立学生交流机制,定期让学生对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进行讨论、交流。举办学习习惯方法的交流会,用学生的真实感受现身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