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成教育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新老师,上可以通过导师制培养方法,引导新教师多多参加丰富的行业教育交流研讨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培训与监督,提高这些老师的理论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能够独自承担起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修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师的培养方案:第一,可以鼓励现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老师接受再教育,进行专业知识的换血,拓展知识储备;第二,为专业老师提供进企业参加观摩实训的机会,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加深对教学工作的认识,获得相关知识的补充和深入理解;第三,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授课,也可以让他们参与到专业课老师的听课活动中,为老师提供意见。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可以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浙江工业大学为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学岗位,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该制度规定,凡35周岁以下(含)新来学校在教师岗位上工作的毕业生或从事高校教师工作不满一年的新调入的青年教师必须接受导师的指导。青年教师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随班听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试讲、辅助实验指导、参与科学研究等环节内容。青年教师经导师制考核合格后才能承担学校普通本、专科生课程,未接受导师指导或考核不合格的青年教师不能申请高校教师资格,为具备一支合格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师资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树立正确的工程化教育理念
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利用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思维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技术水平。在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时候,将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作为主要内容,实现人才培养形式的全方面调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作为最基本的任务,然后逐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工程设计水平与工程创新能力。另外,还要着重调整课程结构,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性学习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安排进企业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态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掌握基本的企业生产技术。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生产活动,指导并监督学生做好毕业设计工作,激励学生多参与企业的技术设计创新活动。
(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定实践课程教学设计的完善,将课程设计工作与生产实践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加强校企合作,保证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生产实践活动相符合,帮助学生加强工艺设计的经济意识。在实验课程方面,首先应该对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取有效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措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引入到学生的日常课程学习中。老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时刻关注国内外前沿的新变化,新发现。辩证地将国外一些先进的、完善的、合理的实验教学项目引入到自己的课程教学工作中,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实验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科学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另外,在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成绩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从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报告几个方面来打分。在实习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让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到课程方案设计活动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企实习机会,建设良好的实践平台。
(四)人才培养的目标
将卓越工程师作为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学生大学阶段的教育工作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让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加强一线工程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参照化工本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来制定相应的方案,选择合理的措施。在新的人才需求之下、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改革课程教育结构,调整教学手段、确立新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遵循科学发展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学生构建最切实际的训练平台,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协商力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具备环境友好意识,具备熟练技能的高级化学工程师。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化学工程师以培养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为主。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基础。强调毕业生能与浙江省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从事化工及相关领域的生产管理、设计咨询和职业教育等工作,能够结合相应的工程技术与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毕业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短期内能获得注册化学工程师资格,成长为能够面向和引领未来的创新型工程师,也具备发展成为优秀企业家和知名学者的潜力。
(五)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时地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应该参考工业界的标准要求来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以便培养出的化学化工专业工程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评定的时候,也应该参考国际通用准则与标准。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手段与方式,将卓越计划培养标准作为参照条件,严格按照工程标准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提高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学生们中间提倡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工作。
(六)结语
关键词 制药工程 卓越工程师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18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XU Haixing, XU Peihu, YIN Yihua, LIU Xiaoping, HUANG Zhijun, MA Dinggui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Life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dapt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ith the aim of training and bringing up a large number of strong adaptability,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compound talents, to accommodate the needs of society. Practice teachi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these objectives. In this paper, the reform and achieve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pilot class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has achieved some certain progresses. Training system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raining of new outstanding engineer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practice teaching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教育改革项目,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而适应社会需要。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指导作用。①②③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支持下,锐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推行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保证设定目标的实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实践管理体系。现小结如下:
1 成立“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学基地”
学院以制药工程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的化工制药以及学校优势学科平台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和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等措施,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快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我院与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 培养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我院院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及制药工程系主任和学科责任教授等专家学者和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管质量、生产和科研的领导组成,进行“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申报工作,并负责制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在校企共同努力下,我校制药工程系“卓越工程师”从2011级起开始招生,2012年,武汉理工大学与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学基地”成功获批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制药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数不多。目前,湖北省外有中国药科大学、天津大学等大学获批。湖北省内仅我校(武汉理工大学)与武汉工程大学(全国最早创办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获批。
2 整合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按照化工制药专业大类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按照以知识点为主线,强调回归工程,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问题驱动、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进行培养计划的调整与修订,把实践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在企业阶段的学习与实践环节腾出空间。根据上述原则,我们系已聘任企业专家承担化工仪表与自动化、新药研究概论、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医药企业管理、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以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等6门理论课程的讲授,注重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和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大试点班的实习和实训教学,岗位实习增加至7周。
3 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实习实训相关
3.1 管理流程规范化
经过广泛调研,在学院和企业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制定了如下工作流程(图1)
3.2 建立合理化、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学院与企业共同合作参与考核评价
试点班的实习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要求下,结合我系实际情况,进行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的修订,力求评价指标量化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表1)。根据考核指标体系,能对学生实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不断提高实践培养质量。
3.3 编制企业实习手册,实施实习工作经历证书颁发制度
我们按照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和岗位实习等的实习特点和目的,编写相应的实习手册,要求学生按规定记录实习情况,对具有加分性质的,要提供相应附件。所有实习材料有实习老师共同审核,并就相关问题进行答辩。根据实习、材料展示和答辩情况,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对达到条件的学生颁发“工学综合教育实习证书”,并藉此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3.4 建设实训平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我系各类实习虽然都选择在与我们有合作关系的制药企业培养学生,但是,合作企业多为制药企业,对药厂生产环境相较于其他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接导致学生无法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效果大打折扣。④基于此,我们系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实训平台的建设。目前已搭建药物制剂中试基地,配备了药物制剂生产的一般生产设备。并购买安装了制药工程仿真实习教学软件,弥补实习实践教学的不足。该软件可以将网络虚拟和药厂实习实训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网上操作,完成相关制药单元操作、药品生产工艺、药品质量检验等相关操作,达到专业培养目的和要求。配合药厂实习实践,较好地完成了相关实践课程的讲授(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工程设计训练1、工程设计训练2和制药工程车间设计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5 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积极争取学校及学院政策支持,加强与湖北省制药企业的合作,积极建立创新教育与实践培训基地,并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课题组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性实验,自制实验仪器设备等。
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项目,由合作企业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拟定一些项目研究课题,并提供项目所需的仪器和原材料供学生选择。校企合作开展的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题组老师尽最大努力争取各种项目满足学生参与实验的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和英语竞赛等。
近年来,我系本科生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基金20余项,武汉理工大学创新基金、实验室开放实验项目10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为本科生25篇),51人学位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得“挑战杯”全国三等奖1项,湖北省大学生创新杯3项;武汉理工大学创新杯30余项,以及其他奖励共计多项。
3.6 发挥导师制作用,实施小班管理和个性化培养
学校已从制药2011级起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进入“卓越计划”试点班学习,试点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计划。为加强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我们将试点班编排成3~4个小班进行管理,每个班由一名导师进行“传道、授业和解惑”,加快学生全面发展。
试点班的教师实施聘任制,建立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为鼓励广大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卓越计划”,拟制定了新的考评政策,对工科专业的教师在工程实践能力环节的考核把握如下原则:(1)对青年教师提出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职称和岗位的评聘和考核由侧重理论研究转向实际问题的解决;(2)对优秀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3)学校选聘部分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科技人员、合作企业聘任的老师给予其相应的报酬和待遇。
综上所述,我系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培养体系。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合作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我们期望我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后期建设中能取得更大成功。
湖北省省级教研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4112);和武汉理工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基于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w2014083)
注释
① 韩新才,王存文,闫福安.我国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5.31:59-61.
② 任福正,罗晓燕,唐S,等.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15.143:14-17.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学教育;卓越科学家
简介
在过去,由于受到上世纪80年代早期历史原因的深刻影响,中国工程师教育和西方相比相对落后。但是,近些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工程师培养也获得了巨大成功。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采取维持高速发展的策略,[1]在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以后,中国政府决定执行一个长远的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工程师教育的发展,改善中国工程师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具备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各种不同类型高质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社会需求,同时他们也能帮助整个国家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有86所高校被指定加入这个计划。所有这些大学都要明确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四个要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它意味着在工程方面中国大学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得大学生能够进入企业的项目,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
在这个计划中,大学工程师教育的任务是为企业培养工程师。在实践当中教育和培养工程师这一思想正在被中国大学普遍接受。同济大学在2010年深入贯彻培养高级工程师的教育改革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这一计划和政策构建了企业和大学之间的桥梁,将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到一个显著的位置。这表明了实践在大学制定教学计划中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概念。基于这个概念,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了改变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现状。但是席卷中国高校的计划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样让人担心。
目前,在中国大学中,尤其是在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学中,大学生必须选择一定学分的实验课程,他们必须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实验操作,同时作为计划的一部分,优秀的大学生还将被送入企业参加一部分项目。在另一方面,大量的工程师实践教育中心将在许多企业建立,这个表面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举措实际上将大学导向为企业准备技能型人才的工业化公司。由于人的时间、精力所限,大学生培养过程也有年限要求,因此过分强调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忽视更重要的学术能力的培养。虽然大学毕业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科学家,但也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知道如何操作仪器设备或设计产品的人,他必须是一个对于自然科学技术有着良好认知,对于分析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有着基本能力的人,但是这一点似乎有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因此有一个问题必须仔细考虑,它也是上述担忧的核心所在,即什么是大学真正的使命?是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还是将他们培养成能引领整个社会发展的精英?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
1 最近的工程师教育培养分析
在现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有三个主要的特征:
①工业和企业的深层培养渠道;
②培训工程师成为工业标准;
③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考虑到这三个特点,虽然创新也是这个项目中的重点,很明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强调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并且为企业培养工程师。但是这个计划同时也暗示着强调工程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工业化过程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中国政府长期重视发展的方向,那么大学教育为工业发展服务也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仅仅是一个标语,造就了成百上千和过去一样缺乏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因为创新能力需要有深厚的学术能力作为基础。
根据中国教育部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中的工科学生情况如表1所示。让我们打破CETPOE项目的限制,全盘地看一下中国的工程教育。中国工科学生的毕业生数量目前据全世界第一,但是相比之下,其所培养的工科学生却在工程应用领域很少有所创新,他们之中也很少有人能成为精英。The McKinsey 研究了9种职业其中包括工程方向,从中得出了只有少于10%的中国应聘者能够胜任这9种职业。
这份研究展示了一个很严峻的现实,即包括CETPOE项目在内,中国高水平工程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已知或者未知的错误。这种情况导致了其所培养的工程师只有极少部分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测量课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42-02
1.引言
为云南工程建设培养和输送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人才,是云南本土农科院校当之无愧的社会责任。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性问题,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又能满足云南社会和经济建设所需求的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在信息化测绘时代,企业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学校教育要能够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测绘学发展步伐,培养出具有技术型、应用型及生产第一线型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测量技术人才。要重点改变学生高分低能,思维灵活性差现象。
2.《工程测量》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课程内容庞杂、结构松散,应用面广,对于长期以来适应逻辑推理的学习与思维方法,且对于建造过程又缺乏实际体验的学生来说,会感觉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材版本多、难以统一,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衔接少。(3)考核内容及形式过于单一,闭卷的书面考试仍然是目前最主要、有时甚至是唯一对学生考核的形式。由此造成了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现象。(4)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灌输、轻自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3.《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工程建设单位要求的工程素质
卓越工程师是创新能力+严谨态度+责任意识+积极思考。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测量技术规范,具有较强的数字测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GPS测量能力、工程测量能力、地籍与房产测量能力、摄影与遥感技术能力、测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测绘管理能力,适应土木工程一线技术或管理岗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信息化阶段的测绘学要求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熟练掌握测绘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运用各种测绘仪器设备、有效解决各类工程中的测量问题的基础上,将经典测绘方法和先进技术、传统仪器和现代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全站仪、测绘机器人或自动测量系统等新型设备,进行测量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和分析,逐步推行数字一体化测图。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尽快承担所在单位的生产任务。
3.2测量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对测量教学改革推动作用
工程测量课程体系的核心特征是地面点定位,工程测量的确定工程点位技术是土木工程建设的基本需要,例如如,施工测量实际上是测定点位的技术过程保证工程优质的重要步骤。
测量新技术,新仪器其导致测量基础理论,技术方也在更新,例如GPS 定位技术应用,控制网建立方法的就应更新。控制测量教学改革目的就是围绕GPS 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的全过程,系统、全面地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提高能力。学生应掌握应用最新测绘技术建立控制网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地球椭球体理论基础,能熟练地操作全站仪、GPS 接收机、电子水准仪等,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和开发能力。GPS 控制网的高程精度低,高精度的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正好解决问题。
全站仪, 数字水准仪应用导致地形测图,施工放样, 精密高程测量等技术都发生改变, 教学中重点讲解全站仪特点和优势是其效率高、功能强、作业简便等优势在工程测图,放样, 变形观测等方面中迅速得到广泛应用,数字水准仪的优势是高精度、多功能,自动记录等优势主要应用高层建筑沉降观测,高速铁路测量,大坝变形观测。
3.3 合理有效利用先进教学手段
以现代化,综合化,个性化,信息化等高效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授课,利用网络课堂,虚拟测量仪器,远程教学建设立体化,全球化,全方位,动态交互式信息教学方式,大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新的认知方式。同时教学中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实现高效测量学课堂教学。
4.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现代工程教育观念
4.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就会落伍。我们把工程测量课程内容增加如GPS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数字化仪、绘图仪、扫描仪、全数字测图系统及测图系统软件的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加强,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讲解全数字测图系统。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数字测图内业数据处理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数据处理及计算机编程能力,可以胜任数字化测图、GPS观测、地图数字化、土地信息系统等工作。
4.2注重能力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要有:创能力+严谨态度+责任意识+积极思考。培养“懂测绘、精放样”的一线测量技术人员。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会现代测绘仪器(全站仪、gps)的使用,能进行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放线,会编制施工测量方案。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具有承担建筑工程中施工测量的工作能力。
所以学生将拥有测量仪器使用的能力;地形图测绘的能力;地籍、房产测量的能力;控制测量和平差计算的能力;工程测量的能力;数字化成图、航片处理、外业调绘的能力;测绘软件应用的能力、GIS应用的能力;卫星遥感应用的能力等。
4.3产教结合,拓宽实习渠道保证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培养应用性人才,产学结合是途径。为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建立了工科实验技术中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也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综合机构。强化基本技能和工程能力训练,为学生参加实际生产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卓越工程师要善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满足社会需求。
4.4用现代信息技术讲授信息时代工程测量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以“把学校建设成以面向校园,面向社会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为目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 、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信息等) 、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字化空间,使得现实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从而提高传统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展传统课堂教学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3]。实现从服务器、网络等硬件环境,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软件系统的一体化校园数字应用空间,实现资源全球化、教学网络化、教材多样化、管理智能化、环境虚拟化等,多媒体网络传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发展,使教学活动可以脱离物理时空的限制,实现虚拟化教育环境的构建,如虚拟图书馆、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等。
4.5利用信息社会资源(电视,网络)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无论是电子政务建设、国土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农作物估产、病虫害防治、流行病控制、文化遗产保护,还是气象预报、灾害监测、智能交通、网格化城市管理、现代物流、车载导航等,都离不开测绘技术。卫星定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测绘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灾情评估、救灾部署等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全面准确地监测、分析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工具 。通过网络地图服务,人们可以搜索工作学习、休闲娱乐、投资消费等方面的方位信息,进行交通路线查询。使用测绘提供的车载导航、手机定位等服务。110报警指挥系统、120急救指挥系统的建设,都离不开测绘的支持。测绘技术是可以实现各种与空间位置相关的社会信息资源的叠加、融合,促进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进程。因此,现代测技术已渗透到社会方方面,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日常现代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使用,能更好掌握工程测量知识,培养有创新能力工程技术人才。
5.结语
总之,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测量仪器使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现代测绘技术(GPS,GIS,RS技术)在工程项目中应用,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大批走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适应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应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测量岗位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培养大批与国际接轨的优秀工程测量技术人才。为云南工程建设坚输送合格测绘人才。将会更进一步推动云南全省土木工程建设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人才培养联合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即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培养的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均要达到一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之一就在于如何设计一年的工程实践并保障其质量。1年的企业学习可以在4年中的某一年集中完成,也可以是4年累计达到一年。从实践体系的完整性、持续性、深入性和效果方面考虑最好是集中一年完成,但从课程前后衔接性、实践能力多样性、不同实践环节差异性的角度考虑有必要将一些实践项目分配到4年的不同学期。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汽车专业人才,科学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按“卓越计划”的要求,实施“卓越计划”的本科工科生将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5个本科专业对1年的企业学习模式设计思路是以集中深入企业学习为主,以分散到各学期进入企业学习为辅。按照顶层设计的原则,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0.25年的分散于各学期的企业学习+最后0.75年的集中企业学习。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011级的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是于第7学期前10周设计为理论教学,第7学期后10周与第8学期整个学期共合0.75年均为集中深入企业学习环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校企联合制定企业培养方案,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高校与企业间通过紧密合作,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之一就在于如何设计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并保障其质量。本文紧紧围绕高校-企业人才联合培养问题,探讨了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的4种培养模式。
二、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在校园内打造工程环境
构建“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加强校企合作,紧密接触工程实际,更新教育理念。为此,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校内创办人才培训基地、联合建立实验室,先后与日本丰田、德国博世、中德威帝电子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合作,建立了丰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博世汽车故障诊断实训中心、中德威帝汽车电子实验室、哈飞汽车技术培训中心、美国PTC工程软件公司PRO/E技术培训及认证中心、中国安邦保险公司汽车理赔员培训基地等,从而形成了校企一体、互惠共赢、紧密合作的新机制,在校园内打造了工程环境,使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对接实践教学,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生校内实践平台。
三、送生入企,按照企业培养方案培养工程型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想达到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这一目标,除了通过上述引企入校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引生入企,即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协议,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接受学生到企业去学习。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企业培养方案,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企业,由企业按照企业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如图2所示。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校双方指派教师进行指导,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企业所指派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受过由实习管理部门组织的专门培训,以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和安全管理。学校带队教师也应该是在企业得到过锻炼,并获得工程师资格或者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
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是源于原有实习基地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是双方受益、共赢的有效载体。对于学校,应在已有的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以“产学合作、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依托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把实习实践基地的功能进行扩展,从单纯的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变为企业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对于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其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输送的有效渠道,同时可以培训企业员工,进行系统化的再教育。
四、送课进企,在学训工结合的氛围中完成理论教学
按“卓越计划”要求,实施“卓越计划”的工科生将到企业里学习一年,而不是“实习”。这意味着在一年的企业学习中,不仅仅是企业实践环节,也有可能会有一些更适合在企业完成的理论课程的授课环节。譬如我们车辆工程专业的汽车制造工艺学和汽车试验学等课程就更适合在企业环境下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将这样的一些课程送入企业,在工作、学习、训练相结合的真实工程氛围中完成理论教学任务,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利用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与行业单位联合打造具有工程氛围的科研、创新平台,并相互开放和共享平台资源,是实现产学研深入发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又一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提高对企业科技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引导学生进入项目组,在项目组的工程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譬如智能车大学生竞赛项目、节油车大学生竞赛项目、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研究室、机构创新研究室每年都利用自己浓厚的工程氛围培养了大量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这些学生走入社会后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赞誉。
六、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校企联合培养是大势所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关键是双方在课程设置和一线锻炼方面要“无缝对接”。本文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我们所构建的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的4种培养模式,重点分析了引企入校、送生入企、送课进企和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就在于如何保障一年的工程实践质量,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如何得到有效实施还需更多的从业人士不断摸索与探讨。
[参 考 文 献]
[1]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齐晓杰,赵雨旸.引企入校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2011(11)
[3]纪文刚.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