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清照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资质聪颖 多才多艺 女作家女词人
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她不仅是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英雄和女革命家,她还是一位有才华的女诗人。她的文学创作在近代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象我国宋代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她们的生活和创作都是分为了前后两期。虽然看似有些许相似,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其创作的艺术风格还是大有不同的。
一
李清照在创作上,生动的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经历。在生命早期,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所以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离愁别绪,不乏风韵优美之作。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随着丈夫的出任,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忧怨的望夫词,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她晚年作品中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过描写深秋黄昏的景色及感受,委婉曲折的表现了词人的国破家亡,夫死独守,饱经忧患和离乱生活的哀愁。李清照的诗词,不仅仅写个人情感,也关注国家兴亡。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谓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从中我们看出词人忧患余生的孤寂心情,流露出对故国的眷念不忘和国运盛衰之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现了诗人激昂慷慨,气壮词雄的爱国精神。
秋瑾从小读书很多,崇敬历代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她和李清照不同的是她的婚姻不幸,常有“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谢道韫》)“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精卫石》)之叹。她前期作品,也多为咏花明志,思亲述怀之作,秋瑾在她前期词作品中,还明显看出受李清照影响,秋瑾词《菩萨蛮 堪怜一片帘前月》有“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李清照词中就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两处闲愁。”秋瑾词的《金缕曲 凄唱阳关叠》:“月满西楼谁伴我”,李清照词就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李清照前期词的语言风格是清新自然,喜运用口语,所谓“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秋瑾词的语言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象上文中的〈相见欢〉,还有“陈瓜果,无限心事,背人偷诉。”(《玉交枝 金针度》),“忆到今宵人已去,谁伴我,数更筹。”(〈唐多令 肠断雨声秋〉)“清香暗度,知庭角梅开,寻时怕误。”(《 齐天乐 朔风萧瑟》)语言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寓风韵于字里,见清新于行间,极富生活气息。1903年秋瑾进京后,阅读新书报,思想日趋先进,益感家庭如囚笼,无可忍耐。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需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
秋瑾后期的诗词由于所处朝代的影响,气势宏伟,风格雄浑。读她的诗词可以明显地感到一种奋发飞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激情的英雄主义精神。她为了民族的解放临难不苟、从容就义,正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真实写照。
二
梦中和你们分离.
今生苦难已受尽,
人生在世几多情.
梦醒十分枕边泪,
道是无情却有情.
无奈幻梦已破碎,
再寻已是人归去.
孤独一生需人陪,
无奈无人解心疑.
心中疑惑数千缕,
何人带我出谜云.
梦醒即刻去寻梦,
无奈物是人已非.
残梦依旧是原梦,
只恐人心已变更.
友情爱情早已灭,
惟恐亲情也弃之.
梦醒带走心中人,
寻来寻去终一人.
关键词: 李清照 美学视角 风格形成 成因分析
文学作品的美学角度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韵味之处,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能够让读者共鸣,就是她把个人情怀毫不保留地借助高超的写作技能展示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词,李清照还被人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因此,在美学的角度下审视李清照的诗词之美,结合她的相应的身世变化,才能最准确地分析出李清照的诗词作风变化。成因主要是她生活经历的跌宕浮动。若没遇到种种挫折,则一个人是写不出所谓的“惊世骇俗”,写不出真真的“绝美”的,笔者也是感受颇深。从美学视角出发,便能发现李清照词风的改变亦是生活所趋,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倾诉,倾情于词。
一、文学作品审美风格形成原因
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的形成是作者在创作时,不断通过自身提升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独特的气质、风格、笔调和气息,是一个作家真情实感的体现,包括思想内涵、才学底蕴、审美价值的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的成熟是作品成熟的体现,同时还受不同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有句话说得好:“但凡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真实的生活写照,是作者亲眼所观,或者是作者亲身所经历。”总的来说,作品可以记录和反映作家生命的印记,因此便有“文如其人”的说法。只有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入文学作品中,才能真正投情于文,携理于文。
二、李清照作品的美学分析
李清照作为一代词人,其作品有很多惊人之处,有“别是一家”的说法,古今都有称赞。明朝人杨慎曾说:“若为填词,则宋人李易安乃冠绝者。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与闺阁也。”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诗词的造诣颇深。下面分别从李清照诗词意境美、语言美、婉约美的角度探索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成因。
(一)意境美
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影响诗词中的意境美。意境便是作者在诗词描述中,给读者有无意识地构建一个有情感环境的过程,已经给读者构建了很多情感倾诉的环境,或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便是她少年时期的作品,是她有一次机会在有一次在溪亭游玩时即兴写出的,词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运用白描的修辞手法,“日暮”、“归路”、“晚舟”等给读者构建一个少女日暮游湖之景,写出一个少女灿烂的生命气息,犹如绽放的春花,蕴含的是质朴和烂漫。此词的写作背景便是年少李清照无忧无虑,没有家庭的纷争,没有功名利禄,只有一份独属于少女的稚气和天真,此时的诗词对于李清照来说,便是一种初入文学的探索。这些意境的形成是作者年少多地游玩总结出来的。从美学角度来说,写作的意境便是作者的意境,倘若没有积累,等闲之辈经历这些也未尝写出,前者为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生产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发,是一个作家创作风格影响的客观因素。围绕这个安稳的社会环境,词人才能写出桃园之作。词人的思想通过词折射出来,滋养其诗词精神的是群体意识、社会运动和社会责任感。因而,他们的作品应该是社会现实的风向标。李清照年少的生活环境安稳,对她的写作起到了激发作用。正印证了一句话:“社会是一切写作的影响源泉,没有环境的影响而著出的作品,是毫无目的有没有生机的作品。”
(二)语言美
李清照在语言的应用可称是“温柔抒情”、“惟妙惟肖”。语言的应用是诗词的精髓,和意境一样,在诗词鉴赏中展露出绝美的风采。有人曾说:“言之于理,便晓之于情。”可见语言的魅力无限,它蕴含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是用词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它不仅代表了作者的文化涵养,还从文字之美中透露出了大量的时代文化。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春欲放”是春花含苞待发的滴滴娇人,表示出李清照特别喜爱这花,将自己此时和夫君幸福的生活简单描述出来,没有一丝做作,比喻恰到好处。写人写话,以花喻人,正是充满了真挚情怀。全词形象鲜明,从细微之处写人,突出了李清照此时此刻欲想情郎更加喜爱自己,又表现出自己温柔独到,韵味十足。此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所写,其中流露出了一个新婚在夫君面前可掬可爱,将温柔妩媚的情态透露出来,感情深厚,细腻可亲。
(三)婉转美
又如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代表,她的作品中蕴含深切的婉约柔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从词中可读出李清照此时非一个“愁”字了得,可见其深处忧愁却欲罢不能,此词写李清照独自一人的情景,一种茕独凄惶笼罩心头,如果不能在当时,则很难领悟到李清照的悲凉和痛楚,我们也是仅仅从词中寻觅到这些痕迹,即便是其他大能之者,也不能写出那一份离愁别绪。“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点点滴滴”“梧桐细雨”“凄凄惨惨”“怎一个愁字了得”种种表明了李清照的悲凉之处,就似这落叶纷飞,无处可逃。李清照也摆脱不了这个属于自己的忧愁,一份被丈夫疏远而独守空房的忧愁。由此可知,环境和后天是作者词风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无论环境如何改变,都是环境加以刺激个人再加以实践形成的。李清照的婉约便是如此,她的婉约美简单而言就是社会环境加以女性之美的结合。
三、李清照词作风格形成原因
公元1101年,正处花季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特别疼爱李清照,两人的生活永远是那么甜蜜和充满柔情。不过相比年少,较缺少的是李清照在此期间很少走出家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闺房赋诗填词,充满了幸福的味道。这也是李清照作品积极向上的高峰时期,内心的方向和写作风格都是那么激昂向上。然而这只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下的短暂的美好,很快便爆发了“靖康之难”,腐朽的北宋顿时陷入一阵慌乱。随着国家的灭亡,李清照开始和很多大宋名家一样无终止地颠沛,才真正成长,成为婉约之代表。不管环境如何变化,“风格任何时候都不能是单纯形式的问题,它永远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生活实践形成一体”孙犁在《风格论》如是说。
对于家破人亡,她的感触颇深,但也蕴含对于这些突变的无奈。从后期诗词的风格中便能深切感受到。北宋的破灭,给这个妇人极大的打击,使她从一个大家闺秀沦为“飘零遂与流人伍”的“闾阎婺妇”。这也是作者写作意境和语言变化的主导因素,此时诗词美就体现在对于爱人的离去和亡国的感叹,还有对于报国无门的深深感叹。“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在夕阳的照耀下,李清照显得更加孤独――“人何在?”;在这个本应该团圆的元宵节,李清照却独自一人,曾敢问,他已不在。所有回忆都转变成现在的痛楚,没法倾诉的对象,只能独守和承受。“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描述了民族的风暴已经无声无息渗入了寻常百姓,更不论李清照这个伟大的爱国学者。在这破碎的河山之际,更激发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正印证了“大乱方能出英才”,可以这么说,大宋的破碎再次把李清照的诗词推向巅峰。“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个女人孤苦伶仃,满腹牢骚,也曾多次放声大哭,表示出亡国的悲凉和无奈。李清照的诗词语言和意境在此时都达到高峰,婉约再大放光芒。
四、结语
李清照是千古才女,她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受北宋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经历影响,其词作风格可谓“一波三折”。加以李清照饱读诗书和游览美景的触发,审美水平逐步提升,从意境美和语言美使婉约派大放光芒,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演化,有其寂静、轰烈和绚烂,最终归于消逝。后人只能默默缅怀,默默学习,才能领会独特属于李清照的孤独韵味。
参考文献:
[1]甘少迎.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意蕴[D].安徽大学,2012(05):12-17.
[2]李莹莹.李清照词的美学解读[D].延边大学,2010(06):10-11.
关键词:自然美;含蓄美;音乐美;绘画美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著名女词人,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赞李清照说:“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为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 [1]她的清新婉丽的词风历来为人所称道。本文试就其语言特色作一具体分析。
一、平易清新,尽显自然之美
明白如话、平易自然的词风,贯穿着李清照一生的词创作。她生性爽朗、坦率、感情真挚,坦诚的说,明白的写,无人工斧凿之痕,在宋词中独具一格。
1.口语入词,化俗为雅
李清照常常用清淡雅致的口语对景物进行简笔勾勒,在朴素中显示自己天然的魅力。例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临江仙》中“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等,赵明诚评价其曰:“清丽其词,端庄其品。” [2]实为中肯。
2.精于锤炼,不着痕迹
李清照作词,看似信手拈来,实乃精心锤炼,使作品明白如话,却又婉转如珠,不见痕迹。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红”“瘦”二字,原来平淡无奇,李清照却变俗为雅,用此二字描写风雨之后花叶的外形,极富形象美,更写出了寂寞深闺的惜春的情怀与红颜易老的感叹,实是精于锤炼,而又不着痕迹的典范。
二、委婉深沉,尽显含蓄之美
作为名门闺秀的李清照其精神性格具有典雅的一面,她的语言竭力追求雅致委婉、含蓄深沉的风格,她的词是字字句句总关情,但字字句句却不提情,正所谓“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 [3]
1.含蓄深沉,情藏言外
李清照词善于移情于物,借景抒情。如《醉花阴》一词,这首词上阕写寂寞之情,落笔即移情于物――如雾的香烟。次句又写室内光景:炉中香烟慢悠悠地燃着,我们可以感觉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则暗示:夫妻分别已久,平时思念,佳节更甚。但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自己的失眠――“半夜凉初透”。这里的“凉”,不只是身凉,更重要的是心凉,写得委婉含蓄,情在言外。
2.用典精巧,含而不露
李清照词语言的含蓄美也体现在用典上,通过用典使作者隐忍难吐的情怀找到得以寄托的载体。如《多丽》一词,采用赋的手法,通篇用典,在清照词中独一无二。通篇咏菊,却始终不提菊,尽得风流。李清照在《词论》中主张作词要有“故实”“典重”,讲究“富贵态”,这首词应是实践她创作理论的产物。
三、和谐流转,尽显音乐之美
李清照词声调韵律的和谐流转之美,特别体现在她运用叠字、叠句和俳句上。清人顾炎武认为“诗用叠字最难” [4]要做到“复而不厌、赜而不乱” [4]则更难,但在李清照词中,叠字几乎开篇可见,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感很强。
《声声慢》中叠字的运用,是词学上成功运用双声叠韵的创格,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整首词,共九十个字,舌音、齿音字多达五十七个,开篇的七组双声叠韵词在音节、情调、气氛方面与内容紧密配合,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得到历代词学家的一致好评,“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四、浓淡相宜,尽显绘画之美
李清照作词常以画入词,以词写画。她在词汇选择上注重色彩调配,在谋篇布局上施展绘技,或白描、或工笔、或淡抹、或浓彩,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奔涌情怀。
如,《如梦令》将“溪亭、藕花、鸥鹭”串逐成画,一词一个意象,三个意象一幅画:有物有色,有景有情,好一幅色调明丽清雅的湖荷翔鸥图。她又用“回舟、误入、争渡、惊起”这样的动词,让人想象出其中的喧嚣,景、物、人、情融成一片,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实相生,上下远近成章,构成动荡迷离的画面,渲染了欢快愉悦的氛围。
李清照词语言的平易清新、委婉深沉、传神新奇、和谐流转、浓淡相宜等特色,代表了宋代文人词语言成就的新高度。她造语自出机杼、率真自然、典雅含蓄、讲究音乐美、蕴涵绘画美。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觉,倾入笔端,因而奠定了词人在古代词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后世奉为“婉约词宗”(王士祯《花草蒙拾》)。这也许正是其作品盛传不衰、流风余韵绵延千载的秘密所在。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88.
[2]赵晓洁.李清照词的语言艺术探微[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3):102.
[3]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
关键词:李清照 漂泊时期 诗作
前言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留下了七十八篇诗词文等作品,比起别的大家成百上千首作品,算不上什么大数目。但她以典雅优美、独特而又多彩的诗、词、文,在几乎属于男人世界的封建文坛上卓然而立,成为唯一一个堪与众多男性大家媲美的古代女性作家。这七十八首作品足以让后人永远记住她的文才。
我们只是渺小的身躯上的双眼拜读它们,那究竟是什么让她的诗词成就如此高的造诣,她的词风变换多端。从易安的一生来看,曲折的人生是她的心路历程也一波三折。而她的人生历程对其诗作又有何影响,尤其是后半生曲折的历程对她的影响。
一、漂泊时期诗作分析
如果说,易安的诗体一直如人生前期那般隽秀清丽,或凄婉,叙述相思之苦。那么也不后来如此称赞了。如王僧保作《论词绝句》总结说:“易安才调美无伦,百代才人拜后尘。比似禅宗参实意,文殊女子定中身。”①
建炎三年,李清照之夫卒于风寒。失去挚爱之人,国家的日渐衰落让李清照的心境一改从前。爱国之情使她对时事政治的现状感到愤愤,丧夫之情将她的生活更添凄凉。而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她在诗词创作上更上一步。对于易安来说,这样的经历是痛苦不堪的,而对后人来说,从文学的角度,这样的经历正是造就了更高层次的易安先生。“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②这是李调元《雨村词话》中的句子,是对其的评价。意为李清照虽为女身,而犹胜男子。这般刚毅之情,由此可见。
1130年后的易安先生心境已经一改从前,诗风也更加孤冷,凛冽。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4)葬毕赵明诚,她又大病一场。
在易安早年幸福的夫妻生活中,大部分的快乐时光来自于与其夫共同发掘古玩文物,一起慢慢品玩。这些拥有极高价值的古玩,融入那一段温暖人心的快乐时光。而颠沛流离中,区区一介女子,怎能独自守护这大量的珍宝。心爱之物散失大半,痛苦之情更以见之。
与哀愁凄苦的境遇产生的也有了自古以来写愁最为出色的之一《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声声慢)③
与易安前半期的诗词不同,这首词脱去了天真无邪少女之气,而更侵入内心的愁苦,刻骨铭心的痛淋漓尽致地表现。这是这一阶段的人生历程,让她的词更上了一层次,概括了她在南渡之后飘零凄惨。
在这凄风苦雨的秋日里,乍暖还寒的时候,寒风、归雁、惨败的黄花……七组叠字表现其内心,极具韵律之美,为词家所赞美。十四个叠词,有5个词均是齿声字,齿牙敲击,短促有力,给人冷清之感,极具音律美。而开篇的七7组叠字,层层递进,在文章首处就让人体味其悲切惨痛,让人声泪俱下。
张端义在《贵耳集》称赞这首词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气下十四叠者。后叠又云‘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怎生得黑’,此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奇笔,殆间气也。”④
我们不能亲自直接体会到易安先生当时内心的愁苦,但900年后的我们又得幸能够读到她的诗词,从字字句句中斟酌其心。这个阶段让她的诗词更加凝重。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而张汝舟只是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其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随后,李清照渐渐发现他野蛮行径,甚至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无法再容忍,后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
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益加高涨了。只有诗词能够抒发她的内心,表达她的感悟。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
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
此时的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最后两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土”之句,表达了反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内容的虽多为游戏文字,却常涉时事。借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壮志之举,极大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这样的忠臣良将,暗讽南宋统治者不思抗金、庸碌无为,抒发了她“壮士暮年”的豪壮心志。
不同的人生历程给了李清照不同的人生感悟,而她将这一股悲壮之情化为了诗作力量,写出了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1]徐翠华.李清照之女性自我意识[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7(3):75~77.
[2]顾之京.李清照文学史地位再认识[J].河北大学学报,1994(1).
[3]《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
[4]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5]李汉超:《李清照词赏析》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4月版。
[6]《李清照研究论文集》济南社科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
注解
①《北史宋词》王僧保作《论词绝句》,、
②李调元《雨村词话》,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1日(第1版),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