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确定性;不确定性;本色课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的走向,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它既包括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等因素,设计的预期目标,即确定性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包括由于课堂的师生互动而偏离甚至违背了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大胆质疑、讨论生成的新的教学目标,即不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只有将教学目标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目标预设――众里寻他千百度

语文的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确定性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必须是一个苦心经营的过程。

一方面,设置教学目标要关注文本本身。下面,我将以和初三学生分享的一堂阅读课《荷塘月色》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这篇文章是现代散文的名篇,用词精当。在艺术手法上,《荷塘月色》通过生动传神的比喻、拟人和大量的叠词的使用,表现出“月色”特有的朦胧、令人神往的美。因此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上,我设计为揣摩文章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置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荷塘月色》本是高中的课文,表现情感较为复杂。有人说,表现了作者对残酷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安定、祥和、幸福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有人说是表现作者内心与“妻”咫尺天涯的感伤,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现在要与初中生分享这篇文章,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状态,不能过于苛求。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设计上,我只要求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淡淡喜悦、忧伤之情,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论教,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

2.目标生成――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说,目标预设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苦心经营过程,那么目标生成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偶然相遇过程。每一堂课,教师除预设目标之外,还要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恰当地调整或变通教案,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荷塘月色》的阅读过程中,我请学生朗读自己最有体会的句子。有一位学生提到:“老师啊,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显然,这超出了我的预设。于是,我让其他学生认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位学生说道:“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是‘一丝的颤动’,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话音刚落,质疑的学生立刻认同地点点头。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但有效地解决了课堂疑问,还加深了学生在和文本对话过程中对字词的理解。

3.两者结合――本色课堂,和谐共赢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弊端,就是学生常常被教师预设的教案驱赶着,老师和学生眼里只有终点,完全忽视了时间跑道上的风景。这样,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究其原因是教师眼里只有预设的目标,没有课堂上生成的目标。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在属于自己的课堂里自由解读。通过自由对话,将原本确定的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的不确定教学目标结合,由此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和活力,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第2篇

沸沸扬扬的“马家爵案件”已尘埃落定,但这一案件引起了全社会的讨论却仍在回响,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我们培养出通过高考独木桥的天之骄子竟是如此的凶残,如此的毫无人性,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 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归根揭底是培养人的问题。把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意义的人,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就必须以人文精神办教育。

我们知道,现代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因此中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康健全人格,即注重学生品格、意志、道德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质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并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下面我就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谈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用人格魅力潜移人文精神

“经师易做,人师难当”,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需要高人文素养的教师。

人文精神教育要求要能承担人性化教学角色、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学生从教师那学习的,除了书本知识,还有教师言谈举止所表现的操行和道德,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从目前我们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从入学成绩来看,大部分职校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偏课现象严重。比如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学习幼师、计算机和电子电工等等这些专业,他们许多只是冲着学习一技之长才走进了职校的大门,对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基础课根本提不起兴趣。有人甚至称“英语”为“鸟语”,听不懂也不想听。语文虽然还好一些,但个别学生连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了,课堂上只有一些故事性强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我在教文言文《劝学》一课时,读了好多遍,强调了又强调,有些学生还是将“中”(zhòng)读成“中”(zhōng),将“有”(yòu)读成“有”(yǒu),将“生”(xìng)读成“生”(shēng),而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讲到林冲的故事“岳庙烧香”、“樊楼饮酒”、“误入白虎节堂”、“大闹野猪林”这些精彩故事时,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又如《致橡树》中追求男女平等的爱情观,《炉中煤》所抒发的爱国激情等等,都是反映时代道德价值观所应包含的内容,也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追求平等人格、培养爱心与责任,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很多职校往往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这种量化管理常常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比学习成绩更重的比重,学期末记入学生档案。这种管理体体制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往往适得其返,一些学生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

三、重视创设情境,精心课堂设计,营造主动学习氛围,不断培养人文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各种特定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地张扬,呈现给学生,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尽情地表现自我、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课堂上,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前提下,师生平等地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畅所欲言,共同提高,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参与,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都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他们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这样,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情感、兴趣、需要的自然体现。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第3篇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其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已有的言语发展水平和教师自我的教学经验等因素为基础,用以指导师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尽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依据上面的相关因素设定,但它不是刚性规定,而是一个随着课堂言语实践活动的进程不断调适,不断由应然走向突然的动态过程。

一、教学目标的拟定力求具体

用模糊的语言撰写的教学目标必然使陈述的内容模糊不清。在阅读教学目标陈述中,使用“领会”、“认识”、“把握”等抽象而笼统的动词,将导致阅读教学目标陈述的含糊不清。因此,在教学目标预设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这一类动词。而“准确说出”、“准确写出”、“快速找出”、“合理解释”、“准确复述”、“朗读准确”、“准确默写”、“流利背诵”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很强,便于教师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和测量,像这类动词,我们在教学目标陈述中应多加使用。

当然,陈述教学目标时,语言要尽可能地简洁精练,但必要的限制性词语不能随便省去。如对行为方式、活动条件、学习程度与数量等方面做出严格规定的词语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1:对《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预设的改进

以下为《荷塘月色》未改进的教学目标:

①通读全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

②通过学习第四段掌握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③使学生能把文中出现的几种表现手法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④让学生感受到本文景物描写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笔者改进后的教学目标:

①学生在诵读文本的基础上(行为产生的条件),能依据文本的自然顺序列出作者抒发的感情(行为),其中可包含“沉醉美好之中”、“幻想超脱现实”、“无法超脱现实”等词语(合格行为的标准)。

②学生在熟练背诵第四段的基础上(行为产生的条件),能模仿本段再写一段话(行为),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合格行为的标准)。(这是对原教学目标第2、3两条的整合)

③学生通过朗读、默诵和仿写(行为产生的条件),能感受、体验到荷塘月色之美(行为),养成亲近自然美景的情愫(合格行为的标准)。

在改进的教学目标中,笔者使用了“列出”、“模仿”、“感受”、“体验”等能对学习结果做出明确具体规定,而又便于操作性、便于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教学目标的措辞做到了明确具体。

二、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陈述为学习主体即学生

教学目标应陈述的内容是学生通过教学实施后在智育和情感方面发生的变化。但我国当前公开出版的许多教学参考书,尤其是“优秀教案”之类,都无一例外的用“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在陈述教学目标的时候,仍旧习惯于陈述教师该做什么。“教学要求”陈述的都是教师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心理、行为层面发生的变化。如“让学生感受到本文景物描写的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恨和愤怒之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精神的情感”、“提高学生思想和道德水平”之类的教学目标,都是对教师教的行为的描述,即使教师真的这样去做了,学生基于文本阅读的言语实践能力能否切实发生变化,能否经得起我们直接或者间接的测量与检验,这些都是神秘的,不得而知的。

案例2:对《祝福》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目标预设的改进

以下为《祝福》未改进的教学目标:

①分析文中人物祥林嫂及其他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通过鉴赏,学习本文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笔者改进后的教学目标:

①学生在默读文本的基础上(行为产生的条件),能依据文本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行为),答案应包含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合格行为的标准)。

②学生在默读文本的基础上(行为产生的条件),能依据文本中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概括鲁四老爷、柳妈和“我”的形象特征(行为),答案可以包含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合格行为的标准)。

③学生在对文本中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特征准确概括的基础上(行为产生的条件),运用塑造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位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行为)。要求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这三种塑造人物的方法,语段字数控制在150字左右。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问题情境;小组自学;分层教学;多媒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于看重成绩,使得学生在多次考试失败后,学习的信心逐渐下降。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而且要促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语文的世界里。所以,本文就从以下几点简单地说一下该如何在语文课堂实施多元化教育,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其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但实际教学情况是,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差,他们习惯了等待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师也习惯了主宰课堂,导致学生的问题能力越来越差,然而,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是探究的基础。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调动学习积

极性。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在黑板上展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作者说心里颇不宁静?(2)为什么作者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3)第5段写月光“泻”不用“照”“铺”好处是什么?(4)第6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5)《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谈谈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又让学生带着问题重新阅读文本,之后,我让几个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我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二、开展小组自学,培养学生信心

未来学家很多年以前就曾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有太多的学生不会学习,没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是一味地盲学,他们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已经由课堂主体转变成主导者,但是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只是口头上进行响应,其实质还是不能教师自己主宰。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真正信任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更好地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收集资料设计教学方案,之后让学生派

代表进行试讲。为了让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更有目的性,我先向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及重点难点。提前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是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方向,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设计教案。而且,在小组展示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当小组的设计方案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肯定时,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大大增加,进而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实施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然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就如同山中树木,总是那样参差不齐。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这些就决定了学生之间必定存在差异。然而,若是教师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形成一刀切的课堂,就会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给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课堂想象化

多媒体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相关文本的视频,可以播放一首动人的歌曲,可以展示一组图片等等,这些既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促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成为“鼠标手”,课堂也不能由多媒体主宰等,这样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课堂效率也不会得到提高。

如学习《鸿门宴》时,在导入课时,我就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有关视频,让学生在多媒体形象的视频展示中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羽和刘邦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紧跟课改步伐,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实现有效的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丽.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4).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新教材;主动性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先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一、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二、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要进行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就要写出不同个性的语文教案。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就决定了语文教案的个性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趋于社会化、人文化、网络化。语文教学要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思想情感;内容来源更从过去单一的课本向图书馆、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不再是课本加参考,而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进入网络。所以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更趋于复杂,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然也必须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语文教师要写教案,要写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案。

三、面对课改必须找准教学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p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研究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时代主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