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验式学习论文

体验式学习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验式学习论文

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眼睛可以捕捉到的信息,我们只能记住其中的10%;听到的信息,我们只能记住20%;但如果综合所有的感官经历过的事情,我们一般都可以回想起其中80%的内容。在美国,有一家“雨林咖啡厅”,当消费者走进餐厅的时候就会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还会看到岩石中升起迷雾,皮肤会有酥麻的感觉,最终消费者还会闻到热带的气息,口感清新、心中感动。“雨林咖啡厅”是用五种感官综合刺激成功的案例。也就是说,越多感官参与的体验,越是难忘。因此,体验式学习就是让学生改变以往仅仅使用手和耳的学习方式,改成用亲身体验的学习,这样对所学的内容就难以忘记。

二、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1.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中心,学生只是在听讲、记笔记。但是,体验式学习就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性,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变成学习的主体。体验式学习追求的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这种主动参与的精神,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2.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教育界孜孜追求的,它能够最大程度的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寓教于乐的乐应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用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意味着,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用快乐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是老师使用娱乐的教育方式,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而“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寓教于乐提供了可能。寓教于乐,“乐”不仅是教师提出的乐趣更是学生主动体验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才是这种教育方式所追求的效果。

3.学以致用

传统教育的最大难题是怎么样学以致用,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少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所以,学习是一种实践,这种思想是学习者需要逐渐认识到的。知识没有应用的地方,也就变成了一个个僵硬的文字,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脑海中慢慢的流失。体验式学习的主要优势是,一个运用知识的平台被提供给学生,使学生顺利进入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使用。

4.虚实结合

体验式学习的方式需要一个情境,是把学习的过程移植于一个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形之中。最关键的是,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是教师在进行情景化教学中应该具有的,认识到情境学习不只是让学生做一些死记硬背的表演。事实上,在学习的道路上模仿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而忽略了创造。如果只是进行不断地模仿,一旦学生遇到实际情况,就会不知道怎么样去处理,这是因为他们在模仿的过程中对真正应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

三、体验式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上整合理论与实践得出的,通过学生分析案例,来学习如何把营销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情况之中。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收集案例;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最后,要对案例学习的效果进行总结,以便发现其中的不足,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改正。

2.任务教学

所谓的任务教学,就是老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隐含在旧的知识点当中,学生在和老师进行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对任务深入的分析,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3.模拟教学

所谓的模拟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设置一种情景,结合实际的角色扮演,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体验式教学所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沙盘模拟教学,它具有很高的“模拟”性,让学生进入一个营销行业中,深入的进行市场研究、组织企业生产、进行企业管理,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领悟。

4.实践教学

走出课堂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积极的进行企业实践。在对市场营销进行教授的时候,学生要到企业中进行实地的考察和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现场观察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进行分析,让学生更感性的认识市场营销,这是结合理论和实践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有创新才有发展,对于学生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分子生物学属于是交叉学科,其学科结构复杂,内容也抽象难懂。采用实验教学方法,就是将教学内容在实验室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深化了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试验操作能力也更强。但是,由于试验教学没有系统化展开,使得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不足。强化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体系建设,可以使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而且形成逻辑脉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衔接,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对创新能力的理解

中国的科技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兴起,创新成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条件。目前来看,中国的创新力度不够,在于学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要更好地发展,就需要在教育中实现创新,这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而不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和既有的教学模式上。只有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不断地实现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体系的现实意义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实验室都是重要的基地。构建实验室开放体系,就是打破传统的试验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试验设计和试验操作,目的在于将学生的试验积极性激发起来。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就是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对于驾驭而言,这种实验室开放体系的构建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有所更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得以高效利用,而且生物教师的职业能力也有所提高。

4构建分子生物实验室开放体系

中国的新课程改革中,其中需要强调的内容就是创新教学,以培养适合于时展的创新型人才。对于教育而言,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在能力,随着创新精神体现出来,教学改革的步伐就会不断加快。

4.1分子生物的创新教育需要发挥开放体系的作用

分子生物的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将符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对年来的人才培养中,都是面对所有的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培养,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在对学生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以在人才培养获得成效。分子生物的创新教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是重要的环节。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实验室教学、生物试验竞赛等等,使得创新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基于开放式实验室的特点,生物教师可以设立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研究,并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工作[3]。还可以根据需要进入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中接受技术能力培训,针对课题从实践的角度进行研究,使得生物实验室教学实现了创新,为后续的生物学实验室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4.2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体系的构建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就是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以提高学生的生物试验素质。学生在进行分子生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还要提高各种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学生在实验室中可以运用科学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随着知识探索精神被激发起来,学生就会对各种分析生物问题积极地研究,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知识创新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当学生进入到职业领域中后,就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1)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之课程内容的开放,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启发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所不懂得知识进行探索、研究[4]。学生主要参与的是综合性试验,如果学生在试验中无法完成实验任务,就可以要求重新试验,并将实验的内容仅有必须可扩展,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2)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之课外实验室开放,就是通过开展课外试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学校的科技实验室活动项目可以让学生自主申请参与,主持研究项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考察之后,就可以参与项目研究活动,并将所获得的成绩记入到学期考核成绩中。学校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对于学生申请的项目审定之后,就可以提供必要的资助,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对学生整个实验过程都给予必要的帮助。(3)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之大型仪器培训,就是对学生开展大型仪器培训工作。培养的内容是对各种实验仪器的操作技术能力进行培训,诸如聚合酶链式反应仪、凝胶成像系统等等,都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5]。经过培训之后,学生还要接受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学生要发放技能证明书。(4)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之实验报告的设计。分子生物学开放式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物知识学习平台。当学生完成实验之后,要制作实验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教学法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使生物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当这种教学方式落实到实践中,依然会存在诸多小完善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不断地调整,以使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萃 单位:苏州大学医学部

参考文献:

[1]吕海英.植物生物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79~82.

[2]焦子伟,张维,努尔买买提•依力亚斯,吾尔恩.伊犁师范学院大学生开放创新生物实验室建设初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02):74~86.

[3]朱道立,王康乐,陈佩林,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优良学风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报,2013,40(02):328~333.

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1引申要在原例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要自然流畅,不能“拉郎配”,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引申题目的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给出了如下的例题及引申:

例1已知x>0,求y=x+(1/x)的最小值.

引申1x∈R,函数y=x+(1/x)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引申2已知x>0,求y=x+(2/x)的最小值;

引申3函数y=(x2+3)/的最小值为2吗?

由该例题及三个引申的解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为定理的正确使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例2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振幅、周期、单调区间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是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典型习题,利用和差化积公式可化为f(x)=cos((2x/3)-(π/3)),从而可求出所要的结论.现把本例作如下引申:

引申1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及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引申2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图象与y=cosx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上两个引申的结论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引申的出现较为自然,它能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图象的变换规律及和积互化公式进行全面的复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引申要限制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引申题目的解决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并且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把引申3改为:求函数y=(x2+3)/的最小值,则显得有些不妥.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不等式的应用,而解答引申3不但要指出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而且还要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小值,这样本堂课就要用不少时间去证明单调性,“干扰”了“不等式应用”这一“主干”知识的传授;但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则将是一种较好的设计.

3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的效率

如在新授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时,《代数》(非实验修订本)课本给出了例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f(n)等于(1/2)n(n-1).在证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f(k)与f(k+1)的关系有f(k+1)-f(k)=k,从而给出:

引申1平面内有条n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这n条直线共有几个交点?

此引申自然恰当,变证明为探索,使学生在探索f(k)与f(k+1)的关系的过程中得了答案,而且巩固加深了对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理解.类似地还可以给出

引申2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则f(n+1)=f(n)+_______________.

引申3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求f(n).

上述引申3在引申1与引申2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但若没有引申1与引申2而直接给出引申3,学生解决起来就非常困难,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不利的,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引申

引申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是学生能够引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引申有困难的,可在教师的点拨与启发下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

如在学习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时,有这样一个习题:化简++.

(试验修订本下册P.103习题5.2的第6小题)在引导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提出如下思考:

①你能用文字叙述该题吗?

通过讨论,畅所欲言、补充完善,会有:

引申1如果三个向量首尾连接可以构成三角形,且这三个向量的方向顺序一致(顺时针或逆时针),则这三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②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只对三角形适合?

通过讨论学生首先想到对四边形适合,从而有

引申2+++=0.

③大家再想一想或动笔画一画满足引申2的这四个向量是否一定可构成四边形?

在教师的启发下不难得到结论:四个向量首尾相连不论是否可形成四边形,只要它们的方向顺序一致,则这四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④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就可得出n条封闭折线的一个性质:

引申3+++…++=0.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若把++=0改为任意的三个向量a+b+c=0,则这三个向量是否还可以构成三角形?这就是P.103习题5.2的第7小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至此,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5引申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引申过多,不但会造成题海,会增加无效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在一次听课时,有位青年教师对一道例题连续给出了10个引申,而且在难度上逐渐加大,最后引申的题目与例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解题方法上都相关不大,这样的引申不仅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没有帮助,而且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变式教学中习题的引申方式、形式及内容,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永远要坚持的原则,恰当合理的引申,可使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最佳动机”和激发学生的灵感,它能升华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论体系;存在问题;优化

[基金项目] 本文是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科研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立项名称是:新课程理念下实验教学论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思考,项目编号是ycx14161。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2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化学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验教学在化学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众多国家普遍重视并呈现以下趋势:实验已不仅仅只是一种直观手段来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成为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极其重要的途径。由先前为主的教师演示实验逐渐演变成学生实验占主导,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且设计相关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并观察、由所得的数据通过分析并且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主体性。与此同时,化学实验的设备、条件和仪器也日趋完善,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为实验教学在化学教育中的作用充分有效地发挥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了优化实验教学的模式,在人们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当中,一种用来指导实验的理论――化学实验教学论,便应运而生了。

一、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论”体系发展至今,虽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依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在教学理念方面,由于多数师范院校的目标是要把师范院校建设成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鼓励学生考研,对专业课尤其重视,却对教学论课程另眼相看,虽然同是专业必修课,并且还能够体现师范生的特色,很多老师把它当做副课,非常不重视。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近些年来,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此时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论教材内容便显得老化,所选实验都是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或大学无机、有机实验的照搬照抄,过分强调学术化,强调实验技能的训练,验证实验偏多,没有创新,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生产、生活、社会联系较少。而且,关于实验教学论中的理论部分偏少,市面上的“化学实验教学论”教材基本上都是采用了大部分的基础实验操作作补充,这样就与普通的实验教材没有了区别。我们需要更详尽的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实验教学。

第三,在教学方式方面,传统的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一般采用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或演示实验、学生进行具体实验操作的方式,这种模式不能体现师范生的特色,也不利于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能力的提高。化学教学论实验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和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探究潜力,培养作为未来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四,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现有的以及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它的基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之前的化学教学论的实验成绩主要通过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而平时成绩一般是由实验报告来评分。因为学生的不重视,最后的实验报告也是毫无创新、毫无特色,给评价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误差,也起不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期末考核也只是通过一次性的实验操作来定论,只注重结果,没有关注过程。以上这些评价都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优化的迫切性

“通过实验学化学”这样的趋势在化学改革中已经越来越明显,化学实验主要作为化学课的辅助手段和认知基础,通过改革,它已经在化学课程中变得无处不在,从始至终,不仅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内容,而且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技能、了解方法、领悟思想的重要平台和媒介。达到学生获取实验事实,了解化学概念,构建知识框架,提高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的目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从理念到内容、形式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第一,实验教学目标方面,从基础知识掌握和培养基本技能到全面的学生科学素养转变,突出了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充分展示了创造性和探究性的教育思维,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为关注;第二,实验内容方面,从注重学科知识向联系生活、贴近社会、体现STSE思想的方向转变,呈现实验内容微型化、生活化、绿色化等特点;第三,实验方式方面,探究性实验逐渐代替验证性实验,通过探究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手段方面,从以前的玻璃仪器向核磁共振仪、质谱仪、红外光谱等现代化实验手段发展。不但提高了化学实验的形象性和准确度,还能够与时代接轨,了解最前沿的科技;

实验评价方面,从单纯的关注实验结果转变为注重实验过程,提倡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特别是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由于实验教学的发展改革,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个有效的理论来进行指导,实验教学论体系就应该优化,以便让师生们更加容易去适应化学实验教学的变化。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现行的化学实验教学论体系根本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验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我国,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师资、认知度等方面的原因,化学实验教学论的推广程度更有待提高。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出现行的实验教学论的不足之处,希望通过实地调研,探究其具体的实践操作情况,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最后通过实践来实现对现有化学实验教学论体系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建峰.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蔡亚萍.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姚如富.师范生“化学教学论”实验演说改革的实验[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5).

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 有效教学 系统论 整体性原理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39-01

1 “三年整体化教学”释义

“三年整体化教学”本着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将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教学构成台阶式,每个阶段的教学都为下一个阶段的教学搭建一个小台阶,三年的教学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规划,高一阶段:培养习惯,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做好初高中语法衔接,课本为主,夯实基础。明确高中要求掌握的文言词语及句式,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高二阶段:把握技巧——提升文言阅读能力。通过语境揣测文言词语的含义。以人物传记为主的阅读训练。高三阶段,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最终达到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总之,三年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先从掌握基本的知识入手,此基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体验感悟诗歌,因而,我将它称之为“三年整体化教学”。

2 高中文言文“三年整体化”有效教学策略实践

2.1 系统论的原则

2.1.1 文言文教学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运用系统论整体性原理,对改革文言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2.1.2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是系统论的核心。运用整体性原理,能使教师的认知图式与学生的认知图式合二为一,同步发展。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教材才能成为知识的载体,而学生又必须以教师教学为中介,去接受知识,通过自己的认知图式,去参与到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如果能正确运用整体性原理,设计三年有序的教学步骤,以部分带整体,从点到面,采用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法,从而使其认知图式不断发展,实现整体把握所学的知识。

2.2 系统论指导下的文言文教学实践

(笔者仅从翻译方面加以论述)

2.2.1 高一阶段:培养习惯,激发兴趣——改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培养自学能力

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当完成三个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到大学后能自如应对,找清自己的位置。学有专长,而不是像高中一样学习丰富的基础学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建树。二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这二者的形成确定大多数都是在高中完成的。高一文言文学习主要以课本为主,我们会利用选修课的时间,找故事性强的文言小语段,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提前布置。完全由学生来讲解,解答。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学生查阅资料准备讲题,很多时候也可丰富教师的知识。记得在文言语段中遇到过“滑稽”这个词语,由于前后语境简单,又在文章开头形容人物的,我就没在意,也没去查字典。在学生讲解时出现了分歧,绝大部分同学和我一样,一带而过,没有仔细查阅,都读成了“hua”。而有一位同学很肯定的告诉大家在这个词语中“滑”读成“ gu”音。我们又再次一起查字典,明确了“滑稽”一词的三个意思:古代一种盛酒器具、能言善辩语言流畅、形容圆转。我在课堂上对这位同学给予高度赞扬,并告诉学生们,如果不努力,谁都会被淘汰,老师也如此,不必把老师想得多么权威,只有亲自验证才最可靠。这个词语,我现在还记得。可见,这种方式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试想,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绝大部分是记忆性的教学。我高一的这种做法,兼顾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人一般的认知规律,为高二高三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2 高二阶段:把握原理、坚持习惯——巧解文章

就文言文而言,到了高二阶段,我们由文言小语段转为人物传记的阅读。多数教师都会培养学生联系语境的猜词能力。这一点和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极为相似。经由语用学,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到“使用中的和行为中的语言”,强调和突出将语言运用于具体语境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公用,强调和突出语境的前后联系,师生在语境中的作用,以及言语对师生行为、心理活动、社会关系等重大影响。文言文中就运用到一个语用学的重要原理——关联性原理。关联性原理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话语都是以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关联起来的,这种关联总是趋向于最佳关联,让语言使用以最小的努力获得信息容量最大的话语意义。分开来说:第一,意义相对完整的、篇幅大于独句的篇章是以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的最佳关联形式关联起来的意义整体;第二,对话过程中的话语也是以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的最佳关联形式关联起来的,无论阅读、写作还是教学对话,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其中的有机关联。运用此原理,面对复杂的文言文我们便能轻松应对,提升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