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般而言,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制定太过笼统。基于此,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老师要把化学学习的重点、难点展示给学生,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到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总是以老师为主,老师津津有味的讲解化学知识,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过分的依赖,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影响教学质量。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做学生求知路上指路明灯;老师要针对化学特点,采取可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进行互动式学习;化学老师要尽量缩短讲课的时间,把时间交给学生支配,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让学生通过探讨去寻找答案,并让学生解答,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拨,有利于学生明白解答思路的正确和不足之处;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老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之间的讨论加以引导,不允许他谈论一些和探讨问题无关的话题;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加深学生对问题解法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恰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高中生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对周围的事物易产生好奇心,更愿意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因此,老师要从这一特点出发,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性的作业,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化学这个学科与世间万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老师要设计出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题,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高中化学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严谨性,所以,教师要将化学题与生活紧密相连,并举一些大家熟悉的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化学实验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因此,要特别注重实验的学习。实验教学就是探究式的学习,化学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探究性问题比较多,实验的机会更多,容易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突破化学教材的条条框框,老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先讲述理论,然后亲自示范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去做,动脑筋对实验进行设计、分析、推理,激发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建设开放性实验室,让学生随时可以做实验,有助于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掌握实验流程,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增设探究性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开展一些课后小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学会反思
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老师批改课后作业的对错毫不关心,对于存在错误的问题不进行反思,不从自身找原因,针对这样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反思,并主动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对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并加以改正;老师要适时鼓励学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每获得一个小小进步,都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化学知识,取得好成绩。
6.尊重差异,分层次教学
老师要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多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学生以鼓励和帮助;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在化学课堂上,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将学生以学习能力进行划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每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会使学生充满喜悦,增加自信心,进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努力学习化学,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7.观察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老师要交给学生正确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仔细的观察,善于发现不同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抓住典型现象,例如:善于发现发光发热及气体沉淀的现象,通过观察,有利于激发想象力;老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敢于对化学问题产生质疑,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有了疑问,才会去观察,去思考,去积极探索,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对比、类比、反向思考等等,要设计一题多解的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寻找不同的答案,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性,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8.结语
(1)封面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等项内容组成。
(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
(3)目录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
(4)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5)注释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6)附录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
(7)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着作名录。
4、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第一、纸型、页边距及装订线毕业论文一律用国家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边距为:天头(上)30mm,地脚(下)25mm,订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装订线在左边,距页边10mm。
第二、版式与用字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1.5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忌用繁体字、异体字等其他不规范字。
高中化学教育课程中绿色化学的实施
摘要: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绿色化学理念应该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涵盖绿色化学理念,主动创设情境,立足实验,在课堂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并对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进行评价。
关键词:高中;教育;绿色化学
一、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目标
绿色化学是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技术,消除或减少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毒的原料、催化剂、试剂和溶剂的使用,不生产有毒有害产物、副产物和废物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宗旨是实现有害物质零排放,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对于高中化学教育而言,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与技能。理解绿色化学概念、原则,了解绿色化学诞生与发展,认识生产生活中的绿色化学现象;学习绿色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成简单的绿色化学实验;理解绿色化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绿色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绿色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绿色化学意义,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掌握获取、加工绿色化学信息的方法,能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绿色化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绿色化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绿色化学的兴趣,激发参与绿色化学宣传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感受绿色化学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增强将绿色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意识,能够合理判断与绿色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关注与绿色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树立绿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动承担起学习绿色化学的责任,强化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使命感。
二、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1、主动创设情境,善于利用教材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应以主动创设的或者教材中的生活化情境或问题为中心,通过主动探究式教学,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绿色化学理念,比如可以把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如在卤素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在高分子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的作用,讨论其可能的途径。通过这些活动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学生经常了解及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的热点,从而提高其深入了解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并将其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防止污染、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责任感。
2、立足实验,渗透绿色观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绿色化思想的重要手段。中学化学实验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量化,都是用“适量”、“几滴”等笼统的词语限定,而中学生做实验时好奇心比较重,无法准确地把握实验药品的实际用量,所以造成药品的损失,甚至可能造成污染。二是实验的产物有毒。所以要对化学实验进行调整,要定量,实验室明确告诉学生药品的用量情况,这样既可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又可为实验操作规范化奠定基础,更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三是让学生根据有毒物质的性质,探究针对该种物质如何进行回收与处理。对于实验可以进行细节上的优化和处理,使得实验更绿色化。例如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由于溴的挥发性强,毒性大,而碘的毒性较小,可以将四氯化碳萃取溴水改为萃取碘水。在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将铜片改为可调节高度的铜丝,这样就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当实验结束时可以及时将铜丝取出,减少空气污染。演示白磷和红磷着火点对比实验时,该实验反应发生时燃烧物易爆溅并且燃烧时有大量白烟产生且有毒等,实验时在铁片上方罩个玻璃罩,取用的药品也要尽可能少。由此可见,在实验时,要确保实验的安全及环保问题。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污染环境、不吸入有毒烟雾及安全和便于观察等角度出发讨论、分析,共同改进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及绿色化理念。
三、循环使用化学试剂、充分利用反应产物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所以,我们应该应用化学的处理方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反应产物。这不仅从源头上防止了污染,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例如:在中学化学实验用CO还原Fe2O3的实验中,如果将反应后的混合集体(含未反应的CO)直接释放到空气中,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空气,产生了新的隐患。如果进行循环利用,就能达到节约化学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在实验工作中,用绿色化学的思想来指导,更能有效地防止污染。
四、妥善处理化学实验中的废弃物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给出限量以致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这样既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效果,又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若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接受、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节约药品,减少环境污染。教师实验教学过程中,限定用量,把好的经验传播给学生,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加上正确引导,既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为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董量耀.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探讨.化学教育[J].2002,11.
[2]吴光才.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探索[J].南平师专报.2001,02.
[3]张婉佳.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12.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标准》同时指出,要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文化的定义以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文化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这里就有着交际方面的跨文化问题。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该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的框架内进行,保证语言教学完成的同时能够让文化因素渗透到学生的语言能力中去。语言和文化联系密切,语言是载体,文化是内涵。外语教学不能单纯只是外语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知识的讲解紧密结合。例如,英语中有这样一个句子:"Iseemenastrees,walking."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理解它的真实意义,这实际上是《新约-马可福音》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我看见人了。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用来比喻重见光明。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教育。
二、文化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文化教育有助于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却成了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如,在中国,“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备感自豪,而在西方人的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情感,甚至将它视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我们对此不了解,和西方人大谈特谈,就很难激发西方人的交流热情,甚至还有可能导致误解。
2、文化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略了文化教育。如有些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自然的话语,在英美人听起来就觉得奇怪,如当别人向你表达感谢时,我们会客气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ismyduty.Ioughttodothat.",英美人听后的感觉就是你的帮助不是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所在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Youarewelcome.Itismypleasure.Notatall.",这样就表达了你是乐意帮助他。
3、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正如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倡的"快乐学习"那样,教育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所学的东西有了兴趣,就能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而快乐地学习就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适时适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教育,是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新的知识世界的门,这种求知的欲望会大大地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高中英语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改革和更新教材。
在制定外语教学大纲时,除要考虑语言的结构、意义、功能等的因素外,还应把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因素综合进去,并要尽可能地确定外语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目的语文化导入的侧重点,使文化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内容要尽量反映其民族文化特点。
2、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充当文化使者。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对语言教材中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可以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
关键词:英语交际教学法 跨文化 必要性 内容 方法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会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但是语言与文化又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在职高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不容忽视。
一、职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对职高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全部成果。语言与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语言同时也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促进文化趋同和融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效率。尤其对即将走向就业的职高学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的英语,到工作场合运用不好,甚至还会闹出笑话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英语跨文化教育可以提高职高学生自身文化素养
跨文化教育是外语教育的本质之一,《新课程标准》坚持了全面体现跨文化教育思想。英语教学要使学生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养成开放和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所以要把平时的英语教学与介绍外国文化结合起来,努力让学生放眼世界,扩大视野。要从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逐渐更多地涉及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地理等。让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该门语言的能力和自身文化素养性的加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形式,注重文化教学,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因此,职高英语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或者说是在业已形成的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的注重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移入,并引导学生吸收和消化,进而在他们身上生成双文化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
3.跨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职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别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外贸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当中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我们可想而知。所以,加强职高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职高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所涉及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关社会准则方面,如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例如:“Thank you”是英、汉两种语言普遍使用的词语。“Thank you” 表示对别人的礼物、邀请、善意的提醒或对主动提供帮助等表示感谢。
在中国,家庭成员、亲密朋友之间不大习惯用“谢谢”,如果用了,这种亲密关系反而显得生疏。而在英语中,不管是陌生人还是亲密朋友,几乎一切情况下都用“Thank you”。
在英语中,“Thank you ”除了表示感谢之外,还可以纯粹表示礼貌,当一样东西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时,那个人会习以为常地说“Thank you”;打电话时,当一方感谢另一方打来电话,即使彼此没有特别的帮助也要讲这句话。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如在时间、地点的表达法方面,英语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汉语则由大到小;姓名的表达法,中英两种文化也有差别。英语中,名在前,姓在后。刚好与中国的姓名表达法相反。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 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也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既可表示象征革命的“红旗”,也可以表示提示危险的“示警红旗”,还可表示引起愤怒的事物。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4.通过对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例如: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社会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教材的课文中有充分体现。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讲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英汉两种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如:讲英语的人对年龄、收入、体重、婚姻状况等问题都要回避,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而中国人对这些事情都是公开的。
三、职高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1. 交际教学法在跨文化教育中的运用
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也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大纲》也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交际法的教学特点是:①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接触包含各种语言形式的自然对话;②模拟范例,使用自然问答方式练习语法内容;③提供情景,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自由表达思想。
如何进行交际法教学?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训练。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尽管这种学习可能是零散、不系统的,但只要长期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前进,他们的文化素养就会在这样的课堂实践中学得、发展起来。
交际的进行还要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克鲁姆还指出交际活动存在于外语教学的每个步骤,语言应作为技能培养。大量的交际活动有助于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实现从操练到真实交际的过渡,为此他提出了课堂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假设交际”,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各种操练,包括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教学交际”,指课堂内进行的再表达练习,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后,根据教师提供的语境开展模仿性对话或书面练习;“针对际”,指学生根据情景和语用考虑,做出反应;“谈论性真实交际”,指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运用的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言语符合语用及文化规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语言交际情景,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成更适合学生自己的交流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自然地把文化知识融入到日常的对外交际当中。
2.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多种手段
文化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比较手法的运用。“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不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所以要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如:在教学生姓名的表达法时,可在黑板上做如下图示,对中、英文的姓名进行对比:
(First name)名
姓(last name)
Xiaoming
Wang
Sue
White
通过对比,学生认识了这一文化差异现象,在交际运用中,对姓名的回答不会发生错位。
专题介绍法。对教材中虽未出现,但在英语国家中是很重要的文化知识,考虑到其重要性,可由教师组织专题讲座。对英国国家的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教师可对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节日前的准备、圣诞大菜、圣诞礼物等进行生动的描述,并结合当时各酒店、商场在圣诞前夕所做的各种宣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节日气氛,体会异域文化风情;或在学校的英语园地,定期选登由学生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节日、服饰、娱乐活动等。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 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 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又丰富了学习形式。
课外活动。学校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如:听歌曲、游戏、组织看VCD等,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莫过于表演。表演可分为课文表演和童话剧表演。新课结束后,给学生派定角色,进行角色模仿表演,然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加以发挥,进行任务、年龄、口音、服饰等的改头换面,活学活用;童话剧的表演主要选编英语国家的经典名剧,先让学生看有关的影像资料,再让学生模仿表演,并对学生进行专门排练,在反复排练、演出当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外来文化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影像资料的运用。要想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我们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VCD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文化感受,让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另外,还可依据学生自身条件,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收听、收看有关英语的广播电视节目,提高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
随着国际社会交往不断扩大,英语作为国际交流通用的语言就有更重要的地位。既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传播文化。然而文化因素又在很多方面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如果想让职高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当中,迅速、顺利地适应与外语打交道的社会场景,那么我们就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并让它融于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同时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职高学生积极适应将来职业的需要,因此这必然也是职高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才仁,胡春洞.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年3月.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a)-0038-02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形式,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同时兼具健身、攻防和修身养性的功能,这是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武术并不能单纯视作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还应该理解为一种体育艺术项目,在高校开设武术课程对锻炼学生体魄,强身健体有着很大的帮助。武术教学同样不能将武术局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是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弘扬武术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
1高校武术教育
武术进入学校最早是在1916年,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现在国内已经有超过17个省市将武术纳入教育计划中,但是武术教育和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常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导致在武术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1.1教材编排不合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解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要依托,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材陈旧、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标准化程度不足,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拓展思考的空间。教材是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做好教材的改编,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的武术教学教材往往过分关注技术动作,对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介绍,学生对武术动作和发力技巧的名称尚且不能理解,更何况学习和理解掌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编者需要着重从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思想和武德教育等方面入手,合理编排,形成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编者可以采用“武林秘籍”般的编排方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清晰地展示动作要领,教材本身要突出标准化和联系性的特点,将地方性的武术流派引入到高校中,如广东南拳、湖北洪拳和北方的“把式”,拉近学生和武术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1.2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
现阶段,一些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武术理论和实际练习之间脱节,一些教师只是对着教材向学生解释了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是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练习,也有一些教师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发力训练,缺乏基础的武术理论讲解,认为只有多练习才能够让学生慢慢领悟。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都是欠妥的,教师应该脱离传统武术师傅教徒弟的方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教师教学生的方法,而是需要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的发力技巧及其科学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
1.3师资力量薄弱
武术课程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没有丰富的开办经验,专业的武术教师十分稀缺,而且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着很强的门派意识,不愿意将自己的武术本领轻易示人,导致武术课程缺少真正懂武术同时也懂教学的教师,给高校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武术界同仁应该积极开展跨门派交流,超越门派禁忌,组织大型经验沟通和理论知识交流会议,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努力学习网络知识和教学知识,提高自身武术教学的科学性,高校之间也应该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加强沟通合作,培养更多懂武术的高知识水平人才。
2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
主要从武术教师队伍建设、在武术教材中增加武术文化内容、武术教学成果考察体系的优化和社团活动在武术文化宣传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进行了阐述,认为武术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爱武尚武的环境氛围,学生才能够自觉地接受武术文化,提升武术涵养。
2.1高武术文化涵养教师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自身的武术水平、武术文化素养和教学经验直接影响武术教学质量,在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能够胜任的专业武术教师比较稀缺,现任武术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除了体育院校,其他专业多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身体素质不高,缺乏运动量,对武术缺乏了解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给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有必要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武艺高超、谙熟江湖规矩的“武林人士”以助教的形式参与到武术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武行中的基本规矩和礼仪,很多学生从小就喜欢武侠小说和电视剧,都有着自己的江湖梦,通过和真正的武术传人接触,学生能够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学校则要加强学校间武术教师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培养优秀的武术教育者,组建一支高武术文化素养且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武术教师队伍。
2.2在武术教材中渗透武术文化
教材是武术理论基础的载体,更是武术文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很多时候一些武术文化知识无法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将这些武术文化内容编排进教材中,配合一些武术名家的优秀事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基础武术理论知识和发力技巧口诀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武术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奥的阴阳哲学观。武术教材的编排要为教师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方便,在教材中增加传统武术文化知识的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配合电子教材,方便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现阶段,普通高校武术教材以简化太极拳、长拳等简化武术套路为主,武术基础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编者需要多多请教武学名家,加强对武术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在教材中由浅入深地逐级渗透进去,为高质量的武术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
2.3武术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门派武术教学评价以切磋为主,以胜负分高下,这样的方式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是不可行的,高校武术教学结束后学生可能仅仅掌握了几套武术套路和基础的发力技巧,但是并没有形成实战能力,因此高校武术课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武术技巧熟练情况、基础武术理论掌握程度和武术文化素养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武术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武术课考试内容中应该逐渐放宽对技击技术、发力技巧的考核和对武术套路熟练程度的考察,将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文化素养以及学习态度也纳入到评价标准中,形成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2.4武术社团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兴趣自发结成的小组,和武术课程不同的是武术社团的成员往往对武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很多高校武术协会往往都是由武术爱好者组建的社团,但是武术社团存在着缺少武术教师专业指导的问题,组织管理松散。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武术社团在弘扬武术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团联合武术课程组织表演、切磋等武术活动,培养武术骨干,在各种仪式性很强的武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武术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不自觉地形成武术文化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弘扬发挥自己的作用。
3结语
武术,止战之术。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独树一帜的一部分,是中国深厚哲学思辨、人文精神在搏击运动中的体现与结晶,反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修身内敛的人生境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对弘扬国术和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尚玢.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3(1):64-65.
[2]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杨啸原.高校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45-48.
[4]何艳强.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
[5]李美兰.成都市高校公体武术教学现状调查[D].成都体育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