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 404000)
摘要:针对单片机实训体系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等问题,本文介绍了相关的改革情况。采用项目化模式组织理论教学和工程开发模式组织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改革单片机课程设计模式,增加课题宣讲、系统验收答辩等环节,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组建单片机兴趣小组及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结合,促进课内外单片机学习的良性互动。实践证明,单片机实训体系的多层次多模块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改革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单片机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60-04
作者简介:谢辉(1969—),女,硕士,重庆三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工业测控系统的教学和研究。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单片机课程‘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3013);重庆三峡学院教改项目“应用本科单片机课程实训体系的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120668)
一、现代工程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及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
现代工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素质是一个技术人员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及知识技能等的内化表现,实践能力则体现为一个技术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外在执行力,二者相辅相成,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高等院校工程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工程师的主渠道,需要每门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动,特别是实训课程的系统化培养。
单片机是现代测控的核心。“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电子、机电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软硬件技术结合紧密、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的课程。特别是单片机实训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技能训练,巩固和加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与单片机理论课程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在我院开设多年,虽实践教学经验较丰富,但单片机实训课程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单片机实训课程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目前的单片机课程教学仍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以单元章节划分知识体系,课内实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到了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很难对实训课题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不知道软硬件如何分工,如何开展模块化程序的编写。许多时候课程设计变成了教师做课题,学生只能做简单的电路焊接、程序录入等工作,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第二,实训课题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设计是学习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综合过程的重要环节,实训项目应该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但目前绝大多数的实训项目都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绘制原理图、编写程序及电路板焊接等方面,对单片机系统在生产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重要问题如故障排查、系统优化、抗干扰、性价比等很少涉及。
第三,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足。工科的学生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就是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单片机课程实训涉及电子、传感、程序设计及系统集成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优质的载体。但由于现行课程体系的条块分割,课程实训没有与课外实践及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有机衔接。为保证课程设计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实训项目往往省略了文献资料查阅、设计方案论证、任务分解及答辩等诸多步骤,直接给出一个可以完成的任务。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
总体来说,现行单片机实训课程任务较单一、考核不够全面,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为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工程素质的提高,单片机实训课程改革十分必要。
二、单片机实训课程体系的改革
单片机课程实训体系的改革,最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及实践项目训练,使学生能站在工程应用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单片机的理论知识,掌握单片机系统的开发流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职业应用能力。为此,实训课程的改革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将单片机课程规划为基础知识、单元技能及综合能力三个层次,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
根据电子信息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精心编选了6个非常贴近实际的工程项目,编写出版了相应的单片机项目化教材。每个项目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片机应用系统,包含单片机的一个或若干个知识模块,从实现实用性、能力化的教学目标;每个模块又由一个或多个任务组成,将单片机应用技术的知识点、能力点加以整合和重组,贯穿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程项目中。
课程教学按照工程项目开发的模式,即“项目提出模块分解任务完成项目总结”的流程进行。如“单片机最小系统”项目是让学生理解单片机内部结构和最小系统的的简单应用,又将其划分为“51单片机初步认识”、“最小系统构成”、“流水灯控制器“、“简单程序设计”等几个主要任务,每一个任务就是一个或几个项目知能体系指标的具体体现。通过实物演示、多媒体授课及实验室任务程序的调试运行,将单片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在每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还有意识地通过实验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如“彩灯控制器”,除常见的流水、追逐、跳跃等基本控制效果外,还引导学生思考多重跳跃、旋转及不规则闪亮效果,进一步思考更多LED组成点阵的控制方法,更深一层地思考I/O口不够用时的接口扩展问题及延时时间的控制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钻研教材及课余查阅资料提出想法,并将想法变成可行的系统设计框图;对一些技术难点留到课程设计阶段进行论证与解决。
(二)工程实践型课程设计的开展
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单片机实训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其主旨就是加强实训课题与工程实践的紧密联系,真正培养学生具备单片机系统设计开发的基础能力。课程设计改革主要做了课题论证宣讲、过程指导改革、规范设计报告及答辩验收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训课题论证与方案宣讲
课题论证是工程项目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续开发难度、售后维护及产品性价比。在前期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横向与纵向的知识扩展,为课程设计做准备。如“数字电压表设计”横向的知识扩展包括不同种类A/D转换器的选择、显示器及键盘设计方案的比较,纵向的知识扩展包扩电压表量程的切换、电压表到万用表的转换,其他非电量,如温度、流量、湿度、压力的检测,从单机仪表到组网仪表的扩展等。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课程设计的要求,并给出相应的实训指导书,鼓励学生开始项目化小组筹备,寻找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指导学生到专业网站查阅资料、下载模块。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思考题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份相应的文献综述。
课程设计阶段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实训课题方案论证,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进行一次公开的课题论证宣讲。宣讲内容主要包括设计方案选择、设计框图、系统原理说明、拟达到的技术指标及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教师会在此过程中检查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相应芯片数据手册、设计参考范例等,指出设计方案的优点及不足,对可能遇到的设计问题给出参考意见,要求针对方案宣讲中发现的问题再修改整理。如常做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要求每个课题组明确控制背景、控制精度,进而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与A/D转换器,鼓励学生选择性价比高的芯片,如内置A/D转换器的单片机,串行总线传输的小尺寸贴片封装的芯片,或一体化的数字温度传感器等,提示学生注意温度是大惯性控制量,需要一定的算法处理以提高控制精度。通过课题论证宣讲过程的训练,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工程项目开发的严肃性及系统性,意识到前期准备及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2.项目化小组的开发过程训练
课程设计以贴近实际的项目化小组的方式开展。根据课题工作量的大小及各自的兴趣爱好,3~4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进行系统设计,包括硬件原理图设计、控制程序编写及调试、系统仿真验证及实物制作等。项目小组的形式既能发挥不同学生的能力优势,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及产品竞争意识。课程设计强调系统的整合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管理程序编写、系统调试、故障排查、性能优化等,使其更贴近工程实践的开发过程。整个课程设计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主要起到启发、把关和解决一些棘手问题的作用。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难题,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必要时指导学生进行软硬件调试,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所做的“16×64点阵控制屏”,最先驱动方式是采用串行移位寄存器控制。当做16×16点阵实验时,一切正常,但扩展到16×64点阵,进行字幕左右移动时,会出现重影,通过教师指导及实验验证,确定是串行驱动方式带来的问题,改为并行驱动方式后,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
3.规范设计报告及验收答辩
课程设计后期主要完成设计报告写作及实物验收和答辩。通过这些手段促进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掌握项目开发各方面的技能。
(1)设计报告写作。进行设计报告写作培训,指导学生从课题任务、设计方案论证、设计内容、硬件及软件工作原理、系统调试、仿真及实物展示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要求做实训总结,最后的附录按照规范格式附上完整的硬件原理图、元器件清单表、程序清单及实物照片,成为一份有价值的技术文档。通过培训,学生课程设计报告整体质量较好,报告言之有物、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描述完整,杜绝了原来抄袭芯片手册,缺乏实质内容的假大空形式。
(2)验收和答辩。原来的课程设计没有验收答辩这个环节,不利于学生总结反思项目经验。程设计引入验收答辩机制,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是确保考核评价真实公平的重要依据。验收主要从系统设计、功能演示、硬件质量及软件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并进行作品之间难度的对比与竞争。答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要求以PPT形式展示课题所做主要工作,每个组员都要回答指导教师的1至2个问题。验收答辩促进学生对系统设计相关原理进行更深入地理解并总结反思项目经验,从而从考核层面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设计的改革实现了从以前重结论重报告到重过程重能力的转变。
(三)实训过程的考核改革
考核方式改革是实训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以往的实训课程考核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实训产品及设计报告为考核对象,没有细致地考核实训过程及团队成员知识水平的真实情况。改革的重要理念是重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能力考核为主的方式进行实训成绩的评定。考核内容主要由“综合能力考核”(30%)、“实训过程考核”(40%)及“总结与答辩”(30%)三部分组成。“综合能力考核”主要包括文献查阅、设计方案论证及课程设计报告等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单片机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实训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实训过程的软硬件设计、编程及仿真、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系统的查错与纠正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总结与答辩”也是实训考核的重要环节。通过课题总结,让学生明白系统设计性价比的重要性,实验室方案与工程实用方案的区别,课题存在的不足与可能的改进措施;验收答辩可以让学生对课题做全面的总结反思,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实践过程,重视知识点的细节学习。单片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从根本上杜绝“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四)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一些综合性的项目开发仅靠课内实验实训环节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将课内实训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及电子竞赛等环节有机结合,是培养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组织成立单片机兴趣小组,建立QQ交流群,将一些优秀的单片机教程、设计范例、芯片手册及常用的单片机开发网址等资料上传到群里共享。每个同学的电脑上都安装了Keil和Proteus软件,相当于建立了一个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开发验证,对课程实训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在群里相互讨论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教师也会针对一些难点问题在线答疑。对一些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推荐他们进入创新实验室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
创新实验室是学生进行课余科技实践活动的平台,配备了完善的电子仪器、单片机开发装置及刻版机等设备。学生可以选择实训过程中一些难点课题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再进行研究,也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及大学生电子竞赛课题进行研究,甚至可以承担教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的一部分内容开展工作。学生在教师指导和高年级学长带领下,独立进行系统设计、编程调试、仿真验证、电路刻版直至实物完成,最后写出课题报告。实验室还要经常召开讲座,介绍一些新型单片机及先进设计方法,并进行设计作品的讲评。通过这些多模块、多层次的课外科研训练与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将单片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具有一定的单片机系统综合开发经验,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谢辉,陈立万,陈强.以“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273):109-110.
[2]嵇萍,徐香梅.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1):88-89.
[3]谢辉,陈立万,王悦善.“理实一体化”单片机课程项目导向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1(16):46-47.
[4]谢辉,李洪兵,李焱.单片机应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葛浩,林其斌.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38-140.
[6]郑梁,胡冀,徐平原,高惠芳,秦会斌.单片机课程设计的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09,31(9):99-101.
[7]王敏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训教学考评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33-34.
[关键词]:质量 评价 原则 指标 构建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已经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换到了实训场所教学,从传统的灌输式学习转化到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因此,评价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点也应该从“应知”转化到“应会”上,具体考察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那么构建高职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属于办学规范的范畴,用于衡量该专业实习实训质量状况。它既不是一个完全量化的指标,又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宏观指导,而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可操作性的指导规范。构建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中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及具体要求不能凭空想象,而是来自于实习实训教学实践中。每项指标的内涵界定要明确,各指标的表述清晰,既不相互重复又不相互矛盾,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以达到具体要求。由于影响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因素是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评价,因此,在确定专业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要素时,尽量排除人为因素,采取点面结合方法,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对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尽可能进行客观、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只有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的实习实训质量指标体系,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实习实训质量。
2.导向性原则
构建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向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培养目标发展,着重学生专业技能养成;另一方面是要指导教师按照指标体系中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的方向性,使其发挥导向功能。比如,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那么,我们的指标体系中必须包含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具有正确导向性的指标体系会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更明确,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
3.职业性原则
高职院校要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也是企业需要的人。那么,教学中必须确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构建的指标体系也必然要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对于有行业标准要求的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进行要求与评价。
4.层次性原则
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个指标组合而成的整体,必须有一定的结构。层次性原则要求在构建该指标体系时,从质量评价的目的出发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同时考虑每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进而确定该指标所处的层次。这样设计的指标体系能够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5.可实施性原则
可实施性原则是指构建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能够测量,在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活动后能够给予客观的评价。那么,首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来源于教学实践,切实可行,能够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的子项目数量适当,既能够体现核心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又能够有利地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最后,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量化或呈等级制,便于实施。
二、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实习实训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硬件设备和外部环境等,确定了高职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影响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实习实训的条件、实习实训的内容、实习实训师资,而从质量评价的角度还应该考虑实习实训的效果。由此得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由实习实训的条件、内容、师资、和效果四个方面组成,再从影响各个一级指标的制约因素设立二级甚至三级评价指标。在本指标体系中,共有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29个,根据各项指标在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了其权重。具体指标体系如上图所示。
下面对各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1.实习实训条件
实习实训条件是指学生实习实训所需的校内外的实训场地、设备和支持实习实训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学生的随堂实训和课程设计都需要校内的实训室,要求实训室中的设备满足基本的实训要求,否则校内实训会变成“纸上谈兵”,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顶岗实习则需要校外实训基地的支持,提供给学生合适的岗位顶岗锻炼。而实习实训教学文件这个二级指标又分别从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和实习计划三个三级指标来描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实践的课程均要求有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要提前制订好课程设计指导书;每次实习前要制订严格的实习计划。这些都是实习实训得以实施的最基本的软硬件条件保障。
2.实习实训内容
实习实训内容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随堂实训、课程设计和顶岗实习三种形式来完成实习实训内容。在这三种过程中都不仅要重视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切合度,而且还要注重内容的组织和实施。在考核这三个二级指标的质量时,还要考虑它本身的制约因素,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随堂实训
随堂实训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在理论课之后进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本方式。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一般会有15门左右课程需要进行随堂实训,那么对于随堂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就更显得尤其重要了。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对每门课程每一节随堂实训教学质量进行考核。我们从学生的组织纪律(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实训前准备、实训过程、实训结果以及实训报告五个方面综合评价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根据这五项三级指标的权重来衡量学生随堂实训质量。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组织的另一种形式,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学完之后,利用一周的时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团队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课程设计的质量评价绝不能只看学生最后的设计报告,它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课程设计整体质量,而要从学生的组织纪律、完成水平、团队协作精神、学习和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总结汇报六个方面综合评价。从涉及到的三级指标来看,课程设计实训环节不仅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的提高。
(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即毕业实习,是对学生两年多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综合检验,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毕业后直接顶岗工作打下基础。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要走入企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和学习。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要与企业指导老师、管理人员等经常联系,共同从学生的出勤情况、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实习报告七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实习实训师资
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也是影响实习实训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要素。教师的基本素质、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态度都会影响实习实训的质量。经过调查,有良好的教学态度,较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并且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明显要好。因此,对于实习实训师资我们分别从教师基本素质、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三个方面来评价,又进一步分析制约教师基本素质的指标有四个:学历、学位、职称和科研水平;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有是否是双师素质、是否经过挂职锻炼、是否承担过大赛的指导老师以及实践教学组织能力。
4.实习实训效果
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是最直接的质量评价指标。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必须考虑学生能否对口就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参加技能大赛的获奖情况以及企业的满意度等硬性指标。实习实训质量的好坏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主要看企业是否认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因此,课题组在设计实习实训效果的二级指标时,在学生对口就业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技能大赛获奖率、企业满意度和学生自我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多角度考核。
综上所述,本指标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制约实习实训质量的因素,充分体现质量实现的过程性、动态性和多面性。同时,此指标体系为教师指出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提高实习实训质量的具体方法,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技能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参考文献:
[1]陆善兴.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59-62 .
[关键词]工程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斯庆(1978- ),女,内蒙古巴盟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计量与计价。(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1-02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目前均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仅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双向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为宗旨,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实践平台、保证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创建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为原则,培养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二,编制可行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列出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专业基础工作、工作深度、考核标准,将实训的各项内容尽量量化,以便考核。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共管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跟进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上指导;学生向校内和企业“导师”汇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成果,并提交实训报告;专业及课程实训结束时召开总结评价会,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共同评定实践成果,完成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和实践考核。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实训考勤、答辩、评价和汇报制度,通过实训成果、实习日记、实训总结、考勤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答辩、上交收集的实训现场资料和自评、互评结果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首先,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工程实践内容相衔接;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保证实训内容相互之间的承前启后、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后,要求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带领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力度,让学生体验全方位、实战式、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创建“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一)“四层深”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实施
“四层深”是指:(1)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如公共基础素质课程、社团活动、专业讲座等;(2)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如课内实训和课程设计等;(3)单项能力培养,如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等;(4)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等。工程管理类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梯度地安排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实践环节;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授作专题讲座、综合案例讲座;最后,大力提倡大学生课外社团等活动。
(二)“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五种类”是指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考虑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等五类知识的综合。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搭接各课程、融汇单个课程内容、贯通系列课程、融合不同体系课程知识(见图1)。通过设计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的设计将以上五类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三步曲”是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大纲,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技能”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见图2)。第一步,综合课程内容。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第二步,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综合性课程设计(如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不同课程内容得到融合和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层次训练。第三步,融合专业知识。在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通过由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和实训题目,达到融合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实施
“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主要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实验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地实施。
(一)实训教学的层次与内容
1.认识实训。这是专业入门的引导,是学生首次亲临施工现场了解和感知工程的活动。认识实训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了解、为后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生产实训。这是在学习若干土木工程技术类和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的实训活动,一般安排于第二学年。学生通过生产实训教学过程,能够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等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顶岗实训。这是在专兼教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该实训可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工程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工作环境来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和工程实践项目,通过此实训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
1.技术类实验实训。它涵盖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构造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技术类实验实训环节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操完成。学生通过该项实训能够直接得到实验数据,与所学课程知识接轨,为后续课程和参与施工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管理类实验实训。它含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采购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绘制工程CAD图、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定项目标书等实训内容。
3.综合类实验实训。它含有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等,如工程项目组织、成本、质量、进度控制及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综合训练;在管理类实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单项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合成训练,提高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综合认识。
(三)课外实践内容
课外实践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专业规划理论,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个学期中安排的,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与工程实践、完成专题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教学质量调研等)、参与技能竞赛、在企业兼职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实践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创新工作计划和完成总结报告等形式来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该方案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上从点到面的突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是培养单项能力到合成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宏.建设工程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网页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14701
网页设计是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必修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而现今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趋于饱和,单项专业性精通的人才却明显短缺。现今,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网页设计的课程,培养网页设计的专门人员,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为了提高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从课程设置特点、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等多方面对本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总结如下。
1 明确课程地位,彰显课程的特点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网页设计课程不是仅作为一门孤立课程存在的,它是要靠多门学科的知识给予支撑,并且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依赖,而构成的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网页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该软件的实际动手使用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网页设计,制作出专业的、精美的网页页面和网站站点,包括站点构建、页面设计、数据库和网站后期维护和管理等。其中还重点体现在它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性,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也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操作内容是教学的基础,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
2 了解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计
在信息迅速膨胀、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互联网也正以其惊人的速度空前发展,我国互联网的用户正在持续递增,该行业的人才缺口相当惊人,预计我国在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企业商务网站设计专业人才。因此,针对社会市场岗位需求,课程设计也应紧跟市场步伐,在课程设计中,应突出对企业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方面技术的掌握,如访问计数器、意见反馈单或各类商务单证、动画及广告模式、商贸业务及相关热门话题论坛、导航器及搜索引擎、菜单以及数据库等。为此在对传统网页知识技术掌握的同时,还必须有其他相关知识点的穿插,在动态网页设计和数据库方面有待加强,这样才能更符合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和对课程设计更具针对性。
3 及时更新知识,重组教学内容
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页设计技术不断的更新,网页设计软件也层出不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也十分迫切,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也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更新和强化新知识新技术,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及企业的岗位需求重组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目前,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是以Dreamweaver作为主要工具,其中以静态网页设计作为学习的重点,主要培养设计人才,但在培养方面,也需要配以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介绍,使学生在熟练掌握静态网页设计技术的基础上,还应掌握HTML语言、JAVASCRIPT脚本语言、VBSCRIPT脚本语言、ASP、数据库等相关内容,为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注重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
早在孔孟时代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和“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智能及动手能力各有差异的,因此,在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可对本班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设计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类题型,对能力较强的同学要求完成相应提高部分的题目。为此,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要求,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肯定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就显得极为关键,网页设计实际操作性很强,相比那些理论性的课程,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应利用这个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还应不断摸索和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重的方式,除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展示案例、分析案例、讲解知识点、教师演示和学生操练,最后再进行综合案例的应用,这样既让学生对案例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和学习,又能充分的去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和强化实训。
5 加强实训环节,变革考核方式
网页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实训课程,实训至关重要,要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加强实训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都应紧密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来设计实训,每次课都经过精心设计做成实训单元,每2节课为一个实训环节,并详细描述实训要求、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及步骤等。学生实训时将具体网站案例进行模块化分工,全班进行分小组完成各自实训模块,并且实训完成后要求写出完整的实训报告。同时,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传统的考试模式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而这种考试模式对该课程很不适应,因此笔者将课程的考核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20%)+理论成绩(20%)+实训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按每堂课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考勤进行打分;理论考试注重学生对网页设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的方式进行,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实训考试则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便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有一技之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践技能;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专业建设上要注重与市场要求相结合,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浙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校内专业课实习实训,专业课程设计、校外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环节等,不同的实践环节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其实践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一.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
1.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创建新型实践教学结构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即将“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这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要求高职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实际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安心在第一线工作,具有沟通、合作、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能力和相关技术熟练应用并产生效益的能力。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施行一书多证制
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尤其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中,面对着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过程的开放,这本身就意味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适应,这就需要改革。本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已经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有关资格认证(CEAC数据库应用工程师和CEAC计算机信息化应用工程师)的课程,将学校教育和社会考核结合起来,做到实践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一致,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以促进学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3.改革课程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建高职特色课程
本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从2009年开始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作了修订,新的教学计划已经对课程体系做了重大的调整:一是理论课程作了适当的压缩和增删,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调整了理论与实践学时数的比例,加重了实践课程教学的学时数,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环境;二是增加了实用性、新颖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课程,以满足信息技术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4.改革落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技能性考核,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应用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以现场教学为核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实践现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立学生的直观认识和能力训练,以学生掌握的专业课程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考核和评价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实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理论联系实际,安排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理论与实际联系松散的现状,加大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使学生有机会参加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转变观念,走入到现实社会中去;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社会经验;训练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善于沟通和虚心学习的精神。真正走求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1)重视社会实践调研,了解专业社会需求
根据年级不同,安排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调查内容,可以安排在暑期,为期1个月。大一的学生以社会调查为主,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以专业调查为主,但都应有针对性,结合本地区、本专业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选题,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有详实的调查数据和根据数据所完成的逻辑分析。使学生在整个社会实践调查中,了解社会实践调查的目的;培养学生溶于社会、了解社会、与社会沟通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自我意识能力。通过社会实践调研,使学生了解中小企业在生产第一线从事信息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以及该工作所要求必备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基本素质结构。而社会实践调研,正是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平台。
(2)重视模拟教学平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努力下,目前开发出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模拟教学平台、管理信息系统模拟教学平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模拟教学平台已经全部完成,并顺利地应用在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部分功能不齐全的实践教学平台,由学生分模块进行完成。
通过实践教学平台的创建,使学生掌握软件设计的思路,分析软件的系统结构、总结软件的不足及改进意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对信息管理工作的认识,掌握信息处理方法,进行编制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序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和获取新知识,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参与实际工作,使学生了解社会和工作,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3)加强校内实训课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大部分都在学期末安排2周的课程设计。该阶段也是学习专业课程所必须的教学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巩固和掌握专业知识,并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做必要的准备。通过课程设计的实习实训,使学生接触和了解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设置中的意义,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并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初步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础,提供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
为了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训练,使他们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综合素养,我们特别安排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转变观念,走入到现实社会中去;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社会经验;训练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善于沟通和虚心学习的精神。
2.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办法
对学生成绩的考试、考核应当注重过程,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本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成绩,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30%包括上机实训)+课程设计(30%)+期末考试(40%)来确定。
期末成绩可以采用开卷、闭卷、半开半闭结合、一张纸开卷、题签式、实际操作式等多种考试方法,增加平时考核次数和实验测试环节,调整总评成绩中理论与实际动手的比重。
课程设计作为一个综合实训环节,成绩的考核可以用完成项目设计、开发和报告,在全班范围内给每个小组评分、点评等方面来综合评定,成绩的确定可以通过答辩(20%)+上交课程设计报告(40%)+成品(30%)来确定,其中班内小组可以从项目是否完成(50%)+论文质量(10%)+表述清楚(10%)+分工合理(10%)+团队精神(10%)+是否有创新(10%)6个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内容可以从完成任务(50%)+任务难度(10%)+合作精神(10%)+对项目的贡献(10%)+创新精神(10%)+敬业精神(10%)6个方面进行评价。
平时成绩由平时考勤(10%)+平时上机实训(20%)组成,平时上机实训成绩的考核,不仅仅以学生最终上交的实训报告和结果为依据,教师应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给出评价,使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从根本上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绝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将根据实际情况、社会调查的深度、选题定位的准确性、创意与表达的水平和独立渗入社会展开课题创作的情况,以及在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过程中的表现等综合进行成绩评定。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要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培养也要靠完善的实验室建设,这样才能为本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技术支撑,以满足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小川,李梁,等.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践教学,2008,(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