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训设计和师资配备等方面描述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工学结合;企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的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是其它教育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重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供需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原先按普通高校方法管理及教学的经验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2003年国家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调教师的双师型,提出了企校联合办学的理念。2005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即职业教育要彻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之路。
发达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案开发中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促使人们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进行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
基于这一形势,我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企校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1 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的基层单位,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管理、技术维护和运行,应用软件研发等技术或管理工作。根据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总结出该专业的能力结构的总体要求如下:
专业能力:计算机维护维修、网络管理、网站建设、软件开发
社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能力
方法能力:项目构思、设计、工作计划的制定能力;结局世纪问题能力;学习、创新能力
1.2 教学过程
依托合作企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在实践“讲一练二考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2+2+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建立起与合作企业的长效培养机制:
第1、2学期:学习基本技能(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化),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第3、4学期:学习专业技能(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培养专业能力。第5学期:工作室项目实战/顶岗培训,培养面向职业技能(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就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职业素质培养)。
1.3 实训设计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技术技能的培养需要环境,需要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来保障。本专业实训环节安排如下:
第1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2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发实训两周
第4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两周
第5学期:校企合作进行实训,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各四周
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
1.4 师资配备
根据教学设计要求,配备不同工种教师情况如下:
计算机组装维护教师2人,须熟悉主流计算机硬件,熟练DIY计算机,熟练运用各种维护工具
网络管理教师3人,须熟悉当前主流网络技术,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的使用
网站建设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网站建设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网站开发技术
软件开发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软件开发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技术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2.1 实施准备
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评价与考核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企校合作实习实训管理细则》等制度,完善企校共建专业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聘请省内相关专业知名专家,成立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与监督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并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2 实施过程
(1)首先,专业教研室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本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
(2)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活动进程表所安排的6个学期的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实习与实训活动、考试考查时间与方式等进行具体化,如确定内容、确定老师、确定具体时间和具体要求。
(3)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每个学期的实训环节进行具体安排与落实。
(4)从第一学期开始,由专业委员会对每个学期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
(5)第五学期,组织学生分别在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学交替等。
(6)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
(7)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环节获得学分,方可毕业。
(8)负责对学生所取得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学分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上报学校教务处。
2.3 实施效果
本方案自实施以来,效果显著。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坚定贯彻“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就业优势比较明显。
(2)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能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培养锻炼,重视实验课、课程设计、专业实习、项目实训等实践环节的锻炼,我系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
3.结语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网络信息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堂课外教学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我院资源为依托,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我系学生在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竞赛、齐鲁软件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优秀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2)多年来我系学生就业效果显著,就业率连年达到90%以上。
综上所述,本专业方案的成功实施,对于各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志春,孔凡菊,蒋卫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圈, 2007.14(66)
[2]于宗水.关于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249)
关键词:课程重要性;因材施教;师生互动;考核方式;计算机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41-02
计算机的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代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为入校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为学生讲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计算机基本硬件、计算机的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等。同时也为学生讲解基本的办公应用软件office组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毕业工作以后应用计算机水平。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教学总结以下几点:
1.1 让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学生上课听课不专心,不认真上机时间联系,偷偷看电视看电影打游戏,互相拷贝作业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明天就要考试,学生今天上课是否还会这样,答案是绝对的不会。那么平时这样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说明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这门课程对他的意义不大。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才不会松懈。我们教学工作不应该仅仅放在讲授知识,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怎样学好这门课程,学好它的作用是什么。目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一项类似吃饭的本领。在日常的工作中,计算机应用不仅变成工作需要,而且还可以很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学好本课程除了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着很多用处,对于学生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也非常重要。学好这门课程不需要很好的理解能力也不需要深厚的前期基础,只需要一个认真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应该抽出一些时间为学生讲讲在当前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和必须性,让学生知道不会计算机操作或者学不好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会对自己以后造成什么样的不便,同时把本课程的学习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将学习和考证结合可以成为学生自觉学习必要的催化剂。
1.2 因材施教
各地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高职院校入校新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所受到的计算机教育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一味照本宣科,应该针对学生特点增加或减少相应章节的授课内容。例如:硬件方面的知识,大多学学生只需要了解一些简单知识,计算机硬件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衡量这些硬件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就够了,没有必要对所有学生都讲的很详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单独辅导。讲的太多如果学生理解不了反而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角色教学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在对学生进行课堂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给学生分配实训任务给出实训操作步骤,学生按照操作要求来完成实训作业。但是这种形式的实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实训题目没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际需要,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性,这样没有办法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实际工作中的角色比如会计、秘书、老师、公司职员等搬进课堂,把学生在课堂定位成具体的角色,给出实训题目、实训目的和必要的原始数据,让学生自行设计格式等来完成实训要求。例如:到年末了某公司要举办一个答谢新老客户的新年晚会,制作一个邀请函给所有客户给出客户数据表,你作为一个公司经理秘书该如何完成这个工作,问题摆在面前学生必须自己动脑子完成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使用。
1.4 建立多种沟通方式,让辅导不再局限于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辅导时没有学生或很少有学生问问题但是作业却做得一塌糊涂这种情况常用发生,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和老师沟通起来并不能真正做到像朋友一样自如,加之有些学生担心自己的问题太过于简单别的同学笑话或者自己没有办法很好的组织表达自己的实际意义,于是就出现了有些学生即使不会也不愿意问老师问题。现如今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困难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并能上网大家都有QQ或微信,那么以班级为集体建立一个群所有同学都加进来,大家都不用真是姓名,有问题可以在群里提问,无论用文字形式、语音形式还是图片的形式都可以自由和老师沟通,在群里提出问题由老师解答也可以由会的同学解答,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很好的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习形式变得丰富起来。
1.5 贴合学生实际进行师生互动,注重反馈
师生互动是指在老师和学生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师生互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随着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是越来越多,但是学生综合素质却是有所下降。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去实际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专业的概念尽可能用通俗易懂话表达,不能只顾自己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掌握理解的实际情况,不能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觉得这个概念很简单可以少讲,因为教师都是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工作,对于老师来说很简单的一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好理解。老师在教学中要协调好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做好“教”的同时,把学生“学”的效果放在重点。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多和学生交流,多提问多解释随时掌握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建立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更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请学生上讲台做题或是为同学讲解自己做题的思路,并给出相应的奖励措施。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自己的不同为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提供很好的帮助。另一方面有利用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6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求毕业前至少要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证书,那么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就应该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要完成目标的重要成分。将等级考试和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可以时刻提醒学生必须学好这门课程否则三年大学上完有可能连毕业证书都拿不到。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水平;另一方面是检测教学的综合效果,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依据。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上机考试,考试中有理论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但是期末试题质量不高的现象却较为普遍,而且只通过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不能全面的反应学生上机操作的真实能力,将考试分布到学期中的每一个阶段,将整个学期的内容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考试题型分成基础知识与汉字录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与网络操作 四个模块,每学完一个模块进行一次模块测设,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成绩,最终的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各模块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各部分组成,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将一级考试贯穿到了学习的每个阶段,为提高学生一级考试的及格率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结论
通过多种方法来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更好的服务,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可以快速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为学生毕业找工作打好必要的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阮琼娥.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评论,2006(5).
[2] 郭红,孟广学,崔新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9(2) .
[3] 梁俊毅,陈静.初探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6).
[4] 杨春燕,刘庆存,孙亚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华章,2011(11).
[5] 祝永健.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信息,2010(32).
[6] 王荣英.浅谈高职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J]. 大众科技,2010(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55-02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适合大一新生各专业学生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4学分,排课总学时为72课时,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Windows 7+Office 2010)》两本教材,一本用于课堂项目化教学,一本用于课外实训,相辅相成。本文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目标分析
(一)教学现状。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采用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学生的实操性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实训过程有分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完成,因此学生在实训的完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机房安装的操作系统也不一样,有Windows XP和Windows 7操作系统,同一班级的不同上课时段有可能在不同的教室,这些都给教学实施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目标分析。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基本工具软件的能力,能掌握上网以及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初始能力。高职学生一般都已经成年,认知趋于成熟,学生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学生的成长背景、专业、爱好都影响着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所以他们对于各个模块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或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该课程的能力。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单纯地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有些学生是为了考级,有些学生则为了配合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正因为在目标技能上认识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尽相同,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学生,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为了一个操作要想很多办法;为了考级的学生,则相对比较努力;而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则有选择性地对相关的内容更加努力学习。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不强,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基本都是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在学习上对教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化教学可提高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降低对老师的依赖,做到以自己为主地学习。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应用系统方法,从情景的创建开始,应用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操作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学习情景创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增加课程各项目的吸引力,学习情景的创建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增加能解决专业问题的条件。提出问题时要尽量贴近生活,跟工作需要紧密相连,这样学习情景的悬疑性与吸引力将得到很大提高。比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应从学生平时自助装机入手,这样就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需求;又如,项目三“Excel2010电子表格应用”应结合各专业的需求来提出,会计类相关专业应从实际应用中的函数入手,金融类相关专业应从市场实际交易的数据统计分析入手等。
(二)项目素材的设计及要求。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根据项目知识点由入门到深入,项目素材的设计应符合项目知识点的需要,做到简洁实用,能结合各个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练习到每个关键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中体会到项目给我们带来目的明确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即是通过引入项目后,按操作步骤直观地给学生演示,演示完一项操作后,学生根据内容进行相关的操作,用具体操作来巩固知识点。另外,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涉及的硬件知识,可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通俗易懂。任务驱动法即是老师根据项目的某个任务,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或分组完成,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可以从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这四个方面来考虑,那么从学习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只有计算机机房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学习的需要,计算机机房座位数一般都大于班级人数,这个在排课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功能不同的计算机机房都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使用的成本并不算太高,效果也不错。
(五)项目实施设计。具体如下:
1.自主训练。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参照课本给出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操作,对不懂的操作,提前做好笔记。学生自主训练,可发现自己的认识盲点与操作技巧的弱点,经过此过程,在教师演示训练时会特别注意,并会加强弱点的训练。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中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协作训练。协作训练是学生自主训练的升级版,即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项目。那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可以对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个人碰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新的知识。
3.教师指导训练。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对难点进行引导、操作与示范。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再根据完成的效果对项目进行演示讲解,特别对学生多犯的一些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第一时间能改进操作方法,然后再进行一次完整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了该项目的知识。
4.项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以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主要方式有自评、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自主训练阶段可通过让学生自评、一对一评价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如果是协作训练则通过小组评价或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总结,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碰到的问题,改进训练操作方法。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已经熟悉自己在项目操作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详细演示和指导,学生应能更快速地掌握该项目知识。老师根据两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学生在项目操作上的弱点,掌握项目知识的能力等,继续改进训练方法与内容。
(六)根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教学媒体等。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等,而形成性评价更能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重新选择教学媒体等,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设计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整体评价
实践类的课程评价应以平时的各项目为主,以期末整体考核为辅,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的比例占比大,凸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平时实训的重视,做到以过程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邵洪艳,王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1(30)
[2]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科技信息,2008(32)
[3]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4]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
[5]蔡韶华,詹泽慧,叶惠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6]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关键词:技工学校 计算机专业 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一、技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喜与忧
近几年来,技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主要的因素还在于技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塑性大,敬业精神较强,能把所学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不高,一般都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在就业应聘时能提供给招聘单位的在校时的各种作品,或者是获得各种竞赛证书、等级考试证书较多大大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然而,根据我们对本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中所隐藏的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很低,一次就业专业对口的不到30%,不对口的就业率占50%,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的”比例为20%。二是就业稳定性差,因为专业不对口,频繁“跳槽”的很多,当技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有近80%的回答是“边做边找,工作压力太大,有更好的单位就‘跳槽一。三是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挤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技工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学习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只要有一定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并不比那些上课玩游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差,有些用人单位注重的是计算机某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够用就行,不需要很全面很专业。因此,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改革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们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确定一种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弄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么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人才。
根据我们对周边地区用人单位对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调查得出结论是知识结构方面包括:
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基本知识;文字编辑、图像图表处理的基本知识;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及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数据库应用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力方面主要有:对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编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的操作能力;对微机系统的安装、检测、维护、维修的能力;对计算机设备、网络和机房的安装、管理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强化基础、拓展特长、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实施培养,具体的总结为“一套教材、两个阶段、三个强化、四个更新”。
1.一套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2.两个阶段
用人单位对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计算机专业口径尽可能宽,这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将学生在校前两年划分为“合格+特长”即“夯实专业基础”和“拓展学生特长”两个培养阶段进行。
夯实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时间为一年级。在教学按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精选教学内容,严格按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实训教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要求尽可能选修一至两门专业选修课程。
3.三个强化
(1)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
(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为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必须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而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才能,加强实训课程教学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3)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现代企业的员工素质也要求我们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
4.四个更新
(1)教学方法的更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在不断加速,知识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在更新。
(3)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从互联网上进行可持续的学习,完成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同时,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
(4)计算机实训设备的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必要的实训设备,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之快让许多技工学校难以应负,面对一个被淘汰的计算机机房,专业知识再强、教学方法再好、教学手段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训课自然而然变为游戏聊天实训课了。因此,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26-01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高职学生生源中有中职生、普高生和三校生,他们在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教学的侧重各有不同。同时,随着高职录取方式的多样性,有统招录取学生、单招录取学生和特长生、保送生等,因他们经过不同渠道进入高职校园,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然不一。
1.2 教学模式陈旧,以填鸭式为主、师生互动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是理论加实践的课程,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很好发挥实践的作用,仍然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一直在被动的接受,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激发。
2.“翻转课堂”的概念及优点
2.1 “翻转课题”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指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至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更专注于主动学习,共同研究,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由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学生可以看视频、课件、听播客、阅读电子图书,还能在网络上互动交流,能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材料。同时,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后,学生可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风格,教师仅需协助即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实现在实践中学习。
2.2 “翻转课堂”的优点
(1) 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宽松,且有课件、视频和情境等素材的融入,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 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学习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学生在自学时对已经清楚的内容可略看或跳过,对复杂问题可以反复查阅课件和视频资料等。既实现了真正的分层教学,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 翻转课堂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平台、甚至其他网络平台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这特别对学习成绩好,勤于钻研的学生非常有利。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从传统课堂专注记笔记中解放出来,专心研究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可以随时查阅、翻看平台资源,利于学生收集学习素材。
(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真正的教育资源共享。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更能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课件、视频等资料的制作和打磨上。素材准备之后可以实现教师间共享,有效避免了所有老师都去准备相同资料的重复劳动。
3 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对“翻转课堂”模式有着天然的适应性。首先计算机应该基础课程教师对新模式使用的多媒体软件、视频制作工具和网络平台应用熟练,便于搜集、制作出精良的课件和课外教学视频,并搭建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其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工具普及率高和校园宽带、Wifi等的全覆盖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翻转式教学大致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知识的学习;第二,实践训练;第三,课堂学习巩固,完成知识的内化,如图1所示。
第一,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知识的学习阶段。上课之前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前制作好课件、视频资料和相关课程标准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使用先进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云综合平台,任课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将相关资料上传至该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陆该平台系统,下载课件、视频资料等进行学习。对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学生还可通过该平台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
第二,实践训练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训主题,要求学生现场完成。实训的同时可促使学生再次对有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将自己课前所学的基础知识用于实践训练中。同时,学生还可就不清楚的问题现场向教师提问,以便能及时解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了解存在的问题。
第三,课堂学习巩固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第一阶段的提问和第二阶段的实训情况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相互质疑等,再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4 总结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可以看出,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思考离开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充分的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能很好地解决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和传统教学方式中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师生互动少等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等均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 廖国荣,左涛.“翻转课堂”之《氮的氢化物》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 王忠华,谷跃丽.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3]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4] 刘荣.翻转课堂:学与教的革命[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5]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