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原版教材;双语教学;社会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03-02

双语教学是指采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之一是通过引用外文原版教材,促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二是促进具有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动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优秀教材的选用既是开展双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关系到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原版教材由于内容更新快、知识呈现形式丰富生动、语言地道等原因逐渐成为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首选。

我国高校心理学教育开展较晚,但是心理学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却日益彰显,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心理学人才已成为心理学专业的重要教育目标。但是由于我国国内心理学研究水平及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足,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材中多是反映国外研究成果的内容,社会心理学更是如此。相对于国内传统教材更新速度较慢、说教性强等特点,选用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将有助于开阔学生眼界,了解心理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等。因此,我们选取社会心理学作为试点开展原版教材的双语教学,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摸索出一定经验。

一、教材选择

教材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高质量教材的选择更是关系到双语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之一[1]。我校社会心理学开课所选用的英文原版教材《Social Psychology》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David G.Myers主编,在美国有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学系都采用这本书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的主讲教材。这本教材已成为美国心理学教科书同类教材的一个标尺,其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结合的风格是其精华所在。同时,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以及崇尚实证、言而有据的表达风格使其成为同类教材的佼佼者。

David G.Myers开篇以单独的一章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随后的部分则围绕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展开,分成第一至第四编(共16章)。为便于阅读,每一章由3~4节组成。每一章以预览开始,以概要结束,便于学生掌握章节的结构及核心概念。同时,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灵活多样,采用了大量的插图、观点聚焦、图表等形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该书2008年新版中500多处新的引用和举例则关注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从而有助于专业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发现自身的学习兴趣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聚焦专栏和联系社会等内容则重点关注当前发生的事件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结构的设置,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对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

二、师资队伍

使用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是对授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极大挑战。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更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听力水平和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的教案准备、相关辅助资料收集和授课计划的安排都要求授课教师投入相当的精力,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由于原版教材在内容安排、案例介绍和知识点的组织等方面与国内教材存在极大差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也要及时转变思路,改变既往生搬硬套的刻板的授课方式,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之间更应该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相互听课、集体备课等,从而取长补短,交流经验,以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校社会心理学的授课教师皆为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的青年教师担任。年轻教师的特点是精力充沛,思想灵活,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方法,能够做到教学相长,既锻炼了自身,提高了专业素质,也做到了与学生的较好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国外教材的普遍特点是知识难度不高,但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并且善于通过丰富的实际案例引用、观点聚集等形式阐述、论证理论。我们所选用的David G.Myers的《Social Psychology》书中多达几千处的研究成果引用既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原版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多样,涵盖了丰富的插图、说明性图表及插入性专栏等内容,与国内系统化、条理性的知识介绍方式有较大差别。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表现形式,开展多样的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在社会心理学的试点授课过程中,无论是课堂上的集体讨论、小组讨论,还是安排学生的课后讨论、资料查阅及完成论文,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及对本门专业课程学习的强烈兴趣,尤其对英文教材中出现的较多案例介绍,均表现出强烈的阅读兴趣。由此,通过本次课程学习,极大地调动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专业学习的信心。同时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学习的内容非常多,而英文原版教材丰富翔实的案例,对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习主动性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教学手段与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原版教材的双语教学因其与传统教学模式差异较大,对教师与学生双方都要求较高,因而更宜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促进双语教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原版教材的内容表达方式、内容结构具有形式多样、例证丰富的特点,因此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CAI课件等载体,将图像、文字、声音等结合起来,活跃课题气氛;把学生之间的主题讨论与教师对难点的讲解释疑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3]。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出声朗读并翻译、用英语进行讨论、发言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的发展[4]。目前,社会心理学的双语教学采用中英文兼顾的形式,在课堂授课的初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接受能力,教师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比较多地注意讲解内容的安排、课题的进度安排,及时开展有效的教学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计划。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新教材的接受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教师适时地增加难度,学生参与内容逐渐增多,并且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在社会心理授课过程中加入实验内容,划分小组后通过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和教师总体把关等过程,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研究中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好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

随着现代高校教育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百分制闭卷考试的一站式考试模式也正逐渐被口试、半开卷式及综合性考试模式所取代。双语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也决定了考试形式可以采取更客观、更有效的考核形式。

由于原版英文教材内容的设置形式与国内传统教材的差异较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把学生平时的表现纳入最终的考试成绩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开展课堂提问、专题讨论、小论文书写和主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多种表现予以效果评定记录。学期结束,结合最后的笔试成绩,综合形成学生的期末成绩。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与质量的评定,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信息与教学效果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加深印象,巩固知识掌握。综合性的考核评定方式更客观、更公开,对避免学生形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刻板学习模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积极的作用[1]。

在试点教学过程中,《Social Psychology》学期结束的考核方式就采用了综合评定的方式,既兼顾了学生在平时课堂回答问题、讨论时的表现,又把学生完成的论文、实验设计及实施等方面的成绩纳入到最后总评成绩中,最后,汇总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形成学生本学科的最后成绩。

五、存在问题

双语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更需要学校各方面政策的倾斜与支持。优秀原版教材的选用与有效利用更是对师资队伍、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近几年的社会心理学的试点教学,在收获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原版教材内容的理解等方面。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外文教材内容所涉及的案例、准则与我国实际国情及标准、准则之间的差异。二是学生英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原版教材的双语授课内容、授课形式等方面的接受能力也就出现一定差异。

总之,原版教材的双语教学目前虽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它必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较大影响,成为现代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阴洪杰,张帆.高等学校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2]梁文艳.双语教学中使用原版教材开展教学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7,(6).

[3]李香玲.普通心理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4]冯晨昱,李桂山.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2篇

1. 一般资料。

结合医学心理学开课情况, 选择我院2015级临床医学系160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学生随机分为两组, 各80名。对照组男45名, 女35名;年龄21-25岁, 平均年龄 (23.570.89) 岁。观察组男43名, 女37名;年龄20-25岁, 平均年龄 (23.830.92) 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P0.05) 。

2. 方法。

两组学生均由同一位授课教师, 学时数与开课学期均相同。对照实施传统教学法, 以教师讲授教学。观察组实施TBL教学法: (1) 确定学习团队。将80名学生以均衡团队成绩的方式平均分为8组, 每组10名, 并选择活跃性与责任心较强的一位学生为讨论组组长。 (2) 课前预习。授课教师在教学前一周将预习提纲和上课相关资料发放到每个团队, 由每位学生自行预习和储备相关知识。 (3) 课堂学习。正式上课后, 教师以个人阅读评价测试的方式考察每个学生的自学效果, 测试内容涉及到此节课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难度适中。考核结束后, 授课教师向团队提出病案综合性问题、拓展性问题, 由组间讨论后总结出小组成员均认可的答案, 并实施组与组之间讨论, 对有异议或不足之处予相互辩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印象, 最终得出学生均认可的结论。最后授课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进而使学生更全面、深层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 (4) 课后总结。课后授课教师补充学习不足之处, 指出团队合作存在问题, 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互评个人表现, 促进课堂和谐。

3. 观察指标。

从期末考试成绩、案例分析、论文写作三个方面 (各20分) 评估两组学生教学效果, 分数高低与教学效果呈正比。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 收集观察组学生对TBL教学法的评价。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教学效果。

观察组学期末考试成绩、案例分析、论文写作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提高,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 TBL教学法评价。

观察组调查问卷80份, 回收率为100%, 均为有效问卷。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对TBL教学法持肯定意见。见表2。

三、讨论

医学心理学课程是每位学医者的必修课程, 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教学效果较差。有学者认为,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学, 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提高。[7]

本研究分析T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显示, 观察组学期末考试成绩、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TBL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对TBL教学法持肯定意见, 表明TBL教学法受学生欢迎度较高, 且能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主要是因为TBL教学法的授课教师在上课前仔细研究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学, 能有效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TBL教学法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均有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 还对病理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灵活运用, 从而能较好地为学生解答疑惑。TBL教学法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团队合作。TBL教学法中小组成员参与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但最终成绩却基本相同, 这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不公平感, 后期仍需改善。[8]

综上所述, TBL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性与自主学习能力, 且学生的好评度较高,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具有较高的推行性。

参考文献

[1]朱宏晋.护士在职培训中实施TBL教学法的设计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 29 (3) :541-543.

[2]邹鑫, 李小飞, 周勇安, 等.PBL和TBL的双轨教学法在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 (7) :1345-1349.

[3]刘翠芳, 杨柳, 瞿远珍.TBL教学方法在急救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实践[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 35 (1) :125-127.

[4]张清伟, 宋佳玉, 王锋, 等.CP结合TBL教学在妇产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重庆医学, 2016, 45 (8) :1133-1135.

[5]周敏, 周亮, 杜敏, 等.TBL教学法在外科学总论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 2016, 20 (4) :809-810.

[6]赵亚利, 郭爱民, 刘小平, 等.LBL+TBL双轨模式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8 (4) :436-438.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学分制

一、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颁布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的文件,对教师专业化作出明确的界定。它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的职前专业培养和职后专业的继续提高,它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的职前培养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既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化终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教师的教育水平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的质量体现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中,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性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保证。我国的教师教育目前仍存在着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培养规模僵化、教育观念落后,课程设置陈旧、专业化程度不强等种种弊端。

二、目前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受教育部委托,研究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讨论稿)》明确指出,“教师教育课程”专指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开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1.开设的课程门类太少

目前,我国的教育类课程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老三门课。而美国和日本,教育类课程大多在10门以上。如美国大学的教育类课程有教学过程、儿童发展、特殊类型学生的特点、职业道德、学校体制与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传播媒介与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计与评估、课堂管理等10多门课。日本大学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有初等教育原理、中等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指导、学校管理、学校行政、社会教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学校卫生等课程。

在教育类课程开设的形式上,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极少采取一门课一学期的实施方式,其教师教育课程多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课时根据各个专题的特点及需要灵活掌握。在英国的3+1模式中,专业选修课围绕教育、课程、学校、学生等问题设计了31个专题,而学生只需要选修两门课程。日本有关教职的课程43门,其中选修课32门。韩国选修课的设置则遍布除大一之外的其他三个年级。

2.课时所占比例过低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情况作了调查,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差异很大。但综合来看,学科课约占领35%,普通文化教育和教育理论各占25%,教育实践占15%。

某些国家的教育类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33%,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6%~8%,这与西方教师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美国四年制本科教育科学占全部课程的20%左右,英国达到25%,德国占20%~25%。

3.理论陈旧且与实践严重脱节

近年来,一些学科如脑科学、认知科学等心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对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现在的心理学教材基本上还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知识的大拼盘,教材知识体系和内容落后,根本不能反映当今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再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现今基础教育影响极大,而现在的教育学教材根本没有涉及这方面,学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一无所知,严重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4.教育实践

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师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职业训练,才能有教学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育科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总结出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经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转变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走上教育岗位前的最重要的实践锻炼机会,对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教育实习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教育实习时间短。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为6周左右,仅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左右,学生刚刚熟悉了一些教学和教育工作,就匆匆结束了。英国教育实习时间为12~18周,日本14周,德国72周,法国27周。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师范生对现在中小学教育现状一无所知,以至于到了中小学束手无策。三是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大,另一方面长期和中小学不打交道,对现在中小学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根本不了解,指导学生缺乏针对性,甚至帮倒忙。

三、学分制条件下构建教师教育课程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只要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就可毕业。学分制有三大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制定出科学、规范和可操作的制度,运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预期数量、规格和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教育专业实施学分制,优点是能够创建富有弹性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智能的差异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课程设置是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要改变现行的教师培养模式主要侧重学科知识,其课时占60%的局面,按照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应具有比其他专业更宽泛的知识,具有接近于综合院校的学科知识水平、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有创造性的教育研究能力。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可设置为三个模块:通识教育、专业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三个模块的学时数各占三分之一。其中每个模块可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1.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分三个系列,即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论

心理学课程具体门类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学、教师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问题学生诊断与干预;教育学课程具体门类有德育原理、教育评价、课程论、教育哲学、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专题、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另增设反映当代最新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论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

2.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是一个未来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选修课开设课程主要是拓宽知识面、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两者的比例为1∶3较为合适。

3.教育实践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总时间应达到一个学期

教育见习可以分散在各个学期实施。现有的教育实习都是在大四一次完成,等到教育实习中发现问题了,实习也已结束了。要改一次教育实习为多次教育实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在毕业后就能尽快地适应教育和教学工作。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合作学习是20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笔者就合作学习理论及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上的运用作了一定的探讨。 

 

“合作”是人类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合作意识是人类的本身固有的行为意识,人类在知识和技术的传承过程中,都有意或无意地伴随着合作行为。在教育领域中合作学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就提出“相观而善之谓摩” “教之所由兴也。”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重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学习。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都在各自的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现代合作学习理论在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的推崇下得到很大的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了研究合作学习的热潮,至今仍然盛行不衰。 

合作学习的概念八十年代引入我国,九十年代出现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我国著名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曾总结: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理论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活动的统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国很多中小学校都正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合作学习的实践和研究几乎涉及了中小学的所有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为以合作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实践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拓展了人们的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因此,信息技术课上就更有理由和条件利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学科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比较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活动,所以很多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进行了关于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实践。国内的信息技术课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大量的研究是对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作用进行探讨,肯定合作学习模式在从学生出发,发展学生能力方面的积极意义。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教”的活动,更要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学”的活动。只有将这两个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根据我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实践,从运用合作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经验来看,主要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在利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时,更要考虑为学生合作提供一个适宜合作的氛围和条件。由于信息技术课特点,本身就为实施合作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我们怎样利用好这些技术为合作创造条件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室的条件为学生设立讨论组、共享区。学生在课后互相用qq和e-mail进行交流。有了合作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来促成合作学习的实施。使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完成自主地知识构建和能力的提升。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以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基础,又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在合作学习下的教学环境,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在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更是合作者。在这种环境下,除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在进行学生的自主学习时,在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教师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拨,并予以鼓励,要做到能“收”能“放”。 

三、教学环境的管理 

在利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学实施的成败在于教学环境的管理,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我认为有以下两点:(1)分组的原则。要求异质小组,即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一定要有差异。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调整。分组的规模也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而定,一般以3~4人为宜。(2)过程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时时监控,了解学生,掌握课上内容情况,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并对个别学困生做辅导。收集信息,为阶段复习做准备。及时进行指导和阶段性的反馈,使学生之间形成组内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保证合作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学业成绩的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学业成绩的评价是以集体评价为主,辅以个人评价。在评价中应注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将每课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将完成的过程和效果记录下来。教师及时检查过程性任务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学习反馈。集体评价旨在促成组间的竞争,实现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对于学生个人学业成绩的评价,以组内成员评、自评、小组成绩评和教师评相结合,这样能最大限度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为了能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在每一阶段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完成后,应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和测验。 

总之,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研究,取得一些成绩。信息技术课教师对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由于开展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研究时间较短,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2003.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问题

产生的原因

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心理上常常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精神障碍或者心理异常。作为同辈中的佼佼者,大学生所面对的是鲜花和掌声,他们眼中以及未来的世界往往是相当完美的。但是,当这些天之骄子们走进现实生活的时候常常会感到现实的无奈,理想中的自我难以实现,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悲观失望,消极苦闷,有的大学生甚至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还有的大学生甚至会走向极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帮助他们走出阴霾,进入社会,已经成为高校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就享受着优厚的物质文化生活,根本没有进行过任何竞争方面的锻炼,面对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他们很难承受强烈而复杂的心理冲击,因此在心理上常常产生焦虑,同时,为了将来能够在社会生活以及工作上立足,他们不得不开足马力,努力学习,即使这样,他们仍然会感到将来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时间一长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学校因素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偏重于知识文化的学习,过分强调大学生知识能力和技能,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有的高等院校即使能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但其思想品德教育只是针对于国家政策、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经常束之高阁,当大学生心理方面出现压力时常常无法得到正常的梳理,以至于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当中过惯了小圈子的生活,无法适应高校集体生活,同学之间也因此常常发生纠纷,而高校在对于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常常只重视制度管理,对于大学生之间的小摩擦常常不闻不问,这样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三)自身因素

在高考之前,相当多的学生对于自身估计过高,但是高考成绩出来,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按照这个成绩升入的大学,自然也不能满足个人的要求,这样常常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落差,由此失落迷茫,有的大学生甚至自暴自弃;大多数大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是学校或者班级内的佼佼者,但是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发现原来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不复存在,在高手如林的大学校园里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这样就严重地挫伤了大学生的自尊心;相当多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养尊处优,进入大学后很难一下子适应高校的生活环境,为人处世艰难;还有的大学生来自于贫困家庭,和生活优裕的同学相比常常使他们的内心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在和同学交往中有着非常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内心也经常存在着敌对、消极的情绪。当然,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笔者难以一一进行阐述。

二、新时期做好高校学生的心理工作的措施

(一)创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离不开健康积极的心理社会环境,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校园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优良的心理社会环境。为创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高校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影响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大环境,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和失败是非常正常的,是每个人生命当中的必然现象,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大学生必须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纠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高等院校还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让他们在锻炼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高校还要鼓励大学生经常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掌握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技巧,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高校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适应环境,如何释放压力,如何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让大学生从理论上把握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弱点,并且能够针对弱点进行纠正。为做好这个工作,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课的研究力度,开设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挫折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在增加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做好高校学生的心理工作,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事,高校必须加大研究力度,创设多种条件,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任淑萍.浅析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给予危机介入理论的深思[J].山东青年,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