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做课堂小主人?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中。
一、交给学生“想”的时间
在课堂上,教师要坚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学。每篇课文我都让学生先自学,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想”的时间。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学生们需要体现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等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而读书不只是读一两遍就能理解、表达的,它有一个对文本的内化过程。解剖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阅读中,各种相关知识与生活体验被作品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把文本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使文本语言形象地在脑中“立体化”,并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时间,特别是思考的时间。与文本的“磨合”时间越长,思考就越充分,个性感受才会越深入。阅读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边读边想,也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反复想,更要重视学生的读后静心深思。如果学生长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渐钝化。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多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水平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既要面向全体,也要面向个体,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想”的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如果没有“想”的因素参与,部分学生就会迷惑不解,就不可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二、让给学生“讲”的过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越来越多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谈谈自己对互联网的认识;接着放手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互联网的奇妙之处以及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民主、和谐。之后,教师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指名学生在班上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讲解过程中相互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学习课文后,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围绕“互联网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问题进行资料的调查和收集,再回到课堂上组织交流。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在使用时,也要防止误入陷阱,以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在交流中我高兴地看到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交流气氛很浓,他们真正成了语文课堂的主人。
三、还给学生“评”的权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行都给予或好或坏的简单评价,至于这个评价是否恰当,不曾细想。教师的评价变成了“圣旨”,神圣不可侵犯。以至使学生失去了主见和自我,只是拼命地迎合教师,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加强学生的自评能力,让自评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1.自我评价
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学习的自我评价实质上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意识和行为的反思和调控。当学生完成练习或回答一个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想一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养成自我检验、自我调控的意识。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他们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从而改善学习现状,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个性发展。
2.相互评价
每个学生往往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善于收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并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大胆抒发各自的见解,在你来我往的冲撞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释放并辨别正确信息。
一、聊天导入,激发兴趣
即在讲课前设计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谈话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老师先说: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吗?它们的作者都是谁呢?学生甲交谈:《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学生乙交谈: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老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联系导入,创设情境
对于同一类文章、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联系点,在导课中建立这些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联系学过《赠汪伦》一文中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面。今天,我们要学新课《送元二使安西》,它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学生便会运用自己对此类课文的经验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三、设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确回答。如教学第七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电脑吗?想上网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网上有哪些内容?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
四、悬念导入法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这样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分别建立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击曹操,刘备派杰出的政治事、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最后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设置悬念应注意三点,一是悬念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难度适当,虽为学生未知,但经过阅读思考能所有知;二是悬念要和教材内容相符,如果与教材内容无关,就流于形式;三是要突出“悬”,它虽不同于一般的问题,但比一般的问题更有艺术魅力。
一、变“约束”为“自由”
1. 给予自主选择的自由
如果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学习热情会格外高涨。除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阅读的对象等,让学生自始至终决定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
(1)把阅读材料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他们原有的阅读水平与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阅读基础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阅读材料,这样,他们能在阅读中找到快乐,进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由老师让他们读到自己主动去读,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小动物过冬》一课的阅读时,就可以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段落,不喜欢的可以一眼扫过,这样,就不会有阅读吃力的感觉。
(2)学习方式由自己来定。每个学生对于学习的方法运用都有所不同,也就是他们的学习方式有所差异,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对于不好的方式,教师要加以指导,这样,学习效果就会大增。比如,《云房子》的一文学习之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可以有表情地朗读,可以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边表演边阅读,充分表达文章的意思。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画成一幅美丽的画,读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 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
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畅所欲言,尽量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定学得轻松、愉快,学得主动、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他们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把强行灌输变为师生之间的沟通
1. 给学生创造多维的思维空间
学生在阅读时,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边阅读边想象,把自己所看所想大胆地表达出来,自己的见解可以与教材不一样,也可以与老师不一样,要有批判地进行思考,这样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教学《掌声》一文时,我在文章的情感体验上花了大量的力气,我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同学们为英子鼓掌,两次掌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英子,此时此刻有什么话想和同学们说呢?同学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有的说:“同学们在鼓励英子,所以给她鼓掌。”有的说:“我上课也不敢发言,我多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给我鼓励的掌声呀!”有的说:“我们周围有许多残疾人,他们多想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都来关心他们吧!”至此,文章的主题已水到渠成。
2. 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共享,碰撞思维的火花
阅读讨论中,要给学生鲜明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大家之间的智慧共享,他们可能因这个智慧而发生另一个智慧,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富有创新性的想法。学生在阅读中自己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与实践。他们在讨论中情感得到了沟通。比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之后,我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围绕“互联网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问题做些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再回到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这时我相机引导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和人们息息相关;有的学生谈了一些人因为迷恋网络而误入陷阱的故事。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同学们为此争论不休。在这样的激烈争论中,让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认识到互联网不利的一面,从而在引起了他们的高度的重视。
三、变“否定”为“鼓励”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位教师在教学《春天》一文时,问全班同学:“冰雪化作了什么?”大多数学生说冰雪化作了水,而有一个学生却回答说:“冰雪化作了春天。”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创意的回答,它不仅合乎诗歌本身的意境,而且显现了这个学生的独特感悟能力。然而,可悲的是这么一个充满灵性的答案却被老师无情地否定了,并且强调说雪只能化作水的嘛!老师的简单的行为,把学生的创新思维给扼杀了,学生从意识中认为自己是错误的,从此在他的心灵深处就会落下不可“胡思乱想”的阴影。
关键词:设计;语文;课外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52-01
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传统的作业设计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过多,忽视了作业质量的优劣,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作业,偏重书本,不但脱离了生活和学生实际,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改变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看法: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其有效性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更需要有效地设计作业。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作业设计应能达到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其灵活性
传统教学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工具,偏重于重复训练。而我认为,作业应当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以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1.设计自主性作业。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可以这样做:一是教师考虑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二是对于家庭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2.设计生活化作业。“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可以这样做:一是结合家庭生活,给家长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家长的陪同下尝试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同学相互交流或练习上网发电子信件。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不仅了解到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精彩。二是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快到国庆节了,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小国旗,搜集诗、办小报等,这样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学,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3.设计趣味性作业。小学语文作业要讲究形式多样、丰富,既要有基础知识练习,也要有延伸发展练习。如:在学习《唱脸谱》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文本资料制作自己感兴趣的一种脸谱面具,感受祖国文化的韵味。还比如: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学了《生命与水》一课,我让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学会科学饮用水。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其针对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存在极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此外,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差异也是存在的,针对这些情况,在布置作业时,就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数量和难度。如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作业超市”。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的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各种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满足了他们不同的求知欲望。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各得其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会慢慢地提高。
四、作业设计应体现其简洁性
关键词:网络/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学习活动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众多学者已从多角度、多方面论述这种整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像基本课堂的模式来供大家参考。信息技术和综合课程的整合固然需要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等的支持。但笔者认为要真正加以实施,除了观念问题,更多的是人们对它的了解,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浅见,向大家介绍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供同行参考、批评、指正。
一、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概念
综合性学习,它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结合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为动因,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不受学科分类的束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其根本在于使学习者的被各个学科割裂和肢解的学习经验得到重新组建。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正式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它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升华与开拓,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元性。在这里有必要先谈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第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不管它综合哪些方面的知识,它首先应当姓“语”,即,不管我们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它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是以学科综合为基础,其学习目标是综合性的,不单独强调某门学科的目标和学科性质;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切均是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与进行的。第三,它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而不是“纯粹”的理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是一种活化的语文实践,绝对不是把语言文字从生活中抽取出来,进行“纯粹”的学习。第四,它是一种自主的文化生活,而不是严肃的科学研究。它是学生自主的一种文化实践,需要的是来自学生自身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感受与体验,第五,它是一种过程性的、非线性的语文实践,而不是结论式的知识掌握。因此在评价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应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
三、基于网络的尝试
“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点已毋庸置疑。笔者又尝试了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设计,促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加卓有成效!
(一)、网络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源头活水
首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案例,需要执教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从而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创设语文学习实践的环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除相关教材外,自然、社会、人文都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不过想要在现实环境中很快地实现这一教学要求,具有相当的难度,即使可能也要花上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时网络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途径,它辅助教师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例如,笔者结合课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和《网上呼救》创设了《“网络”探密》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因循体例,把两篇课文借助“网络”这一桥梁融会在一起。以《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内容改编为师生合作的情景教学,展示网络的魅力,让学生了解网络,激发兴趣。解决了《网上呼救》背景知识:苏珊是如何在网络上得救的。“网络”在本次语文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各种抽象的知识在学生亲手实践下,都成为了小学生脸上绽放的笑容。网络丰富的信息、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水平、听说读写的技能、信息技术的掌握……这一切都构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成为综合性学习课的源头活水。
(二)、网络给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以拓展的机会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这一点笔者在前文已经明确,它围绕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点中心目标的基础上,它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涉及到许多领域,许多学科,采取多种方式。然而网络自身的优势给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网络教育中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等特点为新一轮课改革开创了新天地。网络教育提倡一个新的观念----“没有围墙的学校”,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延伸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鉴别有利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知识。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更多的是起到一种教学组织者的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建一个大型的知识超市,不断地在货架上更新和添置最新的知识,并且当好管理者:知识消费的引导和参谋,客户问题的解答以及不断地倾听客户的需求信息,在这其间客户就是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教师并不是将固定的学习内容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最关键的是,教师本身的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的拓展也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网络资源,不断的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育方式都能跟上新的形式。例如:笔者执教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人类的“老师”》中,就涉及了生物、化学、物理、仿生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从科学性上来说,如果凭笔者一人,对于这次教学我是无从下手,幸好我能凭借网络,首先更新了自己关于《人类的“老师”》这节课的知识,最后顺利成功的完成了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
(三)、网络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宽泛而多样化
在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显得十分的重要: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之间也想尽快地知道彼此的学习体验;课外如果有了新的发现想继续学习等等。这些就需要我们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便捷而有效的平台。网络恰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专家咨询、交流讨论、协作学习交流平台,如BBS、网络聊天、E-mail。第一,在基于网络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BBS交互方式特别适合于网上就某一问题的讨论;通过学生发表帖子的时间还可以间接了解到学生的态度、掌握知识的快慢速度等信息。对每一位学生的回帖,教师同样可以一一回复,实现一对一的交互,这种交互是每一位进入BBS的人都能看到的,它具有极度的公开性。如果双方都是注册用户,可以实现一对一的私人交互,这种交互带有很强的隐蔽性。如教师针对某一学生的特殊问题的解答或师生、学生之间的情感、态度及一些非公开性问题的探讨。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解答,BBS是最好的教学公告牌。例如我设计的《人类的“老师”》一课中,就在校园网上设制了BBS论坛,学生可以随时地进入论坛,进行各种交流。第二,通过网络聊天进行交互,聊天室的交互更接近于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它增加了交互时双方的表情(大喊、微笑、哭泣……)、动作(说、想、握手、反对、踢……),使交互更加逼真形象。网络聊天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交互的即时性,只要交互双方都在线,交互的速度就是录入信息的速度。这给网络教学中学生或教师反馈的及时性提供了保障。第三,E-mail,这一点我们大家就比较熟悉,笔者就不再赘述。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网上交互方式以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交互方式正在兴起,如IP电话实时语音交谈,通过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可视电话等。实时、动态、可视化成为网络交互的发展方向。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交互可以是以上多种交互方式的交叉运用。
(四)、网络让学生作品展示不再拘泥于校园社区
经常看到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被肯定,是一种心理上的积极的反馈,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综合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有的人可能因为某一次的成功(如某一次获竞赛一等奖,某一作品的发表……)而强化学习兴趣,但是这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机会是难得的,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习,而网络给了我们实现这一目的的可能,因为网络对于学生而言有一种神秘感,而他的作品或文章在网上的点击率就可以视作是一种被肯定,被全世界的小朋友所肯定,这样使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产生了信心,学习的积极性被进一步激发,以致坚定方向和信念,将来在此方面成为专家,所以对这种反馈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