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指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
1.时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时间能否得到有效利用,是课堂教学结果是否有效的前提。为此,我们要把时间要素视为课堂教学的生命,充分开发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使有限的课堂时空生发无限的价值;要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和利用,妥善处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活动所需时间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疏密有致”、“张弛有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浓缩学生人生精华的时空。
2.科学性
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教师问题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才能做到科学得当。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则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3.整体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非常复杂,它是课堂教学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课堂教学内部各个要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必须以课堂教学各个要素优化为基础,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优化,使各个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其作用,形成有效的教学合力;同时,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整体概念,各要素只有综合地发挥作用,才能产生“1+1>2”的效应,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简单地强调各要素的优化,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有效性效果。只有使各要素有机融合,相辅相成,那么即使是个别或局部的不足亦能为整体的优势所弥补,也可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4.适度性
包括适度、适时、适量。适度,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割裂了教学的完整性。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周到。
5.动态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生成过程中充满了变数,预设和结果并不完全能吻合,事前根据课堂教学的输入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并不能必然推导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课堂不仅是师生认知活动的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个性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从而形成各具特点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教学要素也会衍生新的表现特征,如学生产生的理解行为、想象思维、表现冲动、探索欲望、发现动力和教师产生的创造灵感、教学机智、随机调控、即时发挥等。这些因素的产生又会进一步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所以,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因素,随时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控,才能使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三、打造高效课堂的构想
1.强化教师培训,更新教学理念
追求高效课堂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显见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敢于创新,并激励每个学生成才。只有不断坚持以自觉学习、校本培训、课题引领的方式强化教师培训,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2.聚集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就一定要关注课堂、聚集课堂,结合自身学校实际,借鉴成功经验,创新教学模式。针对精品课的标准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索,积极推出“新理念、新模式、新效益”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比赛,引领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探索适合本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3.着眼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益
评价课堂是否高效,关键看学生发展。有人说,所谓好教师,必须是能让学生学进去并且学会的教师;所谓好课堂,也必须是让学生学进去并且学会的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满足“学生的需要”,着眼学生的发展。一个教师的教学要死死抓住“方法”、“能力”、“习惯”、“兴趣”这四个词,想方设法激活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我们的学生就会学得轻松。
1 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问题情景
现代教育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创造的前提,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情景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它能使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思维也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有趣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研究的问题情景。如在学习“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本要求,做好课前实验探究,在课后时间分小组对裸地(操场)、草地、灌丛的湿度进行测量,做好数据记录,分析处理所得的数据,算出上述三个场所的空气湿度数值,以备上课时使用。最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在测量出平均值后,各组交流讨论,并在课堂上宣读数值和结论。真实的测量使学生产生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激起深入研究的兴趣,避免单纯听教师枯燥乏味的陈述。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的情境。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动力。教师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体现趣味性,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实践性,引导学生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
2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操作与制作活动
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需要进行一定的操作与制作活动,一方面通过手与眼协同活动,动态、感知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手与脑密切沟通,使整个操作或制作变成“动作的思维”与“思维的动作”,这对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有较大的帮助。开展的操作与制作活动应顺应初中学生好奇喜动的特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生物知识愉快地获得“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教师让学生参与制作鱼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在学习“对生物进行分类时”时,教师让学生亲自对课文中列举的动、植物进行分类。教师开展操作与制作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趣味性。根据初中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年龄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操作与制作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 现实性。初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体会生物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乐趣。
(3) 开放性。创建开放的操作与制作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 自主性。在整个操作与制作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探究者。
3 巧置“空白”,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研究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上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思考: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留“空白”;提问题后留“空白”;当学生对知识认知模糊时留“空白”;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出现难题时留“空白”。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等过程。
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呈现形式新颖丰富,内容切近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与生活背景有关的丰富素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不受教材限制,才能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教师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前者强调对教材的态度,要相信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出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科学性,是教学很好的载体,不要轻易否定;“不唯是”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过程,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后者强调处理教材的行为,是指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情况而有所创新。
5 要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传统的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合作小组基本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都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与决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然后进行总汇,最后再进行集体研究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相比,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与权利。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研究性课题,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这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
探究性学习还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中,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初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内化和与他人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小组合作中的学习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6 布置长期专题作业
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可以有短期作业和长期专题作业之分。短期作业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有效情感及个性的培养上却显得不足。教师在重视布置短期作业的同时,还应适时地布置一些以问题为中心的、能充分激发学生聪明才智的、需要花一番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的长期作业,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有效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长期专题作业的类型有以下两种。
(1) 资料收集型。根据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生物学知识的小资料,例如学完“水中生活的动物”以后,让学生做一个小调查:还有哪些水中生物跟人类有较密切的关系。
(2) 知识应用型。将生物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例如在学完“分布广泛的细菌好真菌”后,让学生谈谈应如何避免日常生活中的感染等。或在一个知识阶段学习以后,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制成长期专题作业。
7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研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取得成就感,才能使学生保持足够的研究欲望,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8 对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探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教师不断去完善和提高。尤其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有待探讨。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之前,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再根据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和爱好划分探究小组。其次在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对待,比如对于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控,以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实效性,而对于那些性格文静内向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点关爱和鼓励,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维评价的方式来监督各成员的活动实效性和提高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当然,不能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惟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被抛弃的。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一、优化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魅力
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中华少年》这一课时,我在班上组织分小组朗读诗歌,先在每个小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美,然后全班学生参加,每个小组读一句,有些语句要几个小组合读。一次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诗歌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情感的朗读理解了诗歌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讲解了。同时教师应该努力保持一种端庄的仪态和超俗的风范,特别要善于课堂语言的艺术化。教师循循善诱、满腔热情、感召学生。优美的课堂语言像行云流水,抑扬顿挫、愉悦耳目,能得心应手地调动语音、语调、语速来表达感情,能灵活多样地使用各种表达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获得语言美的享受。另外,当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教师要为他们雀跃。如: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我经常参加学习小组,和学生合作、探究、展示,参与学生们的活动,一起分享成果,及时鼓励学生,指出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拨动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1.注重有效的讲授是有效教学的良好开端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而且还有赖于对课堂教学时机的调控。教师讲授的时机应当选择在学生需要从教师这儿得到新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之时,这就需要教师对学习目标、进程和学情进行充分的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协调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遇到的个别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作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哪些已达到了目标,哪些还有差距。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和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2.良好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是学生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过程的阵地,他们的主动参与使课堂变得生动,充满生机。实践证明,我们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不搞形式上的合作,要明确分工落实到位;不搞没有个体准备而匆忙展开的合作;不搞脱离有效监控和引导的随意性合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我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凭吊战场一部分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嘎唆站在江边的礁石上,亲了又亲,继而又仰天长啸,它在想什么?又在呼唤什么?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学生通过自主处理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三、电化教学手段的巧运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突破重、难点,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而合理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出示现在地球这个美丽的球体和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景图片,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保护地球已经迫在眉睫,同时也落实了教学重点。
关键词:有效性 教学改革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12-01
当前,素质教育已渗入全体国民的意识之中,规范化办学已全方位的推广,如果课堂教学效率、效益不提高,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无法实现,课堂改革仍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减负增效的理想也会最终落空。我们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对传统教学进行突破性的改革,教学中应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终极发展。笔者就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谈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坚持人文性,形成师生良性互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良
好的师生关系是人文性课堂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教学有效性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美国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是一个助产婆的作用。”①所以,学生的学习应当让学生自己来做主,让他们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当然,这并非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于教学中应适量地撒播智慧的种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开启他们求知的欲望,诱导他们积极开动思维的器官,自觉地探究,生动、活泼、主动地吮吸知识的养料,锻炼必要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变一言堂为群议堂;学生才能充分参与、兴味盎然、精神昂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也才能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着、合作者和能力的促进者。
2 开放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是教师一人主宰着课堂,忽视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总是担心学生学不好,不敢大胆地“放”。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中,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荡然无存,大大埋没了学生的潜在智慧和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的终极发展为目标,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要大胆地 “放”,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究时间,不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课堂上放下顾虑,大胆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全新的体验,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②因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重建。
如上《最后一课》时,笔者就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表演,特别是学生在黑板上用尽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以及表演放学时无声胜有声的 “放学了,你们走吧” 的手势,动作和表情惟妙惟肖,许多同学都落泪了,学生通过表演深刻领会了韩麦尔先生的亡国之痛。他们眼看、耳听、口述、心想,没有了束缚,个个思维活跃,朗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3 以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③这些名言对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得十分明确。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激疑是较为有效的方法。疑乃思之始,学之端。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为此,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问题,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才会有所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从中找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成了创新教学课堂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于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造让学生质疑、辩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使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身心解放,无心理负担,就能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就不会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例如,在教《甜甜的泥土》时,在学生理解了“过去的妈妈”对王小亮的至爱至情给他带来的欢喜时,笔者提了一个问题:“当‘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地背了过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当时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课堂立刻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王小亮平时失去母爱后的艰辛情况,同时也理解了正是因为有老师等人类的爱,才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爱和幸福。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指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教师还应当善于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首先,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教师应抓住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如一次写作课,笔者要求学生用白描手法展现每个家庭成员的个性,由于学生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家人,描述得各各不同且惟妙惟肖。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了他们写作难于下笔的问题,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其次,将课堂扩展到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看大街小巷的广告用语,看报刊杂志,走亲访友,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等,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再现生活,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之中。
注释:
①转引自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第181页。
②同上第60页。
③转引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第186页。
参考文献:
关键词 : 英语课堂;有效性;高中;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学习时间也非常紧凑。英语作为一门主课,学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从中得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那么课堂教学如此低效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低效的根源
(一)教学任务连贯性不够
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不同,英语课文越来越难,越来越长,要想达到充分的理解,就要不止一次地涉足内容。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其实就是一系列有机组合的任务的完成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1.时间的连贯性。在同一堂课上,不同侧重点、不同目的、围绕整堂课目标的一任务之间都应该有一个连贯;在每节课之间承上启下要有连贯;在不同单元之间的也需连贯,也就是如何有效利用任务重现更久之前的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较注重同一堂课上的一系列任务之间的连贯和每节课之间承上启下的连贯,而较易忽略不同单元之间的连贯。
2.策略的连贯性。比如上节课我们让学生做短文改错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改错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类型的任务要及时重复,因为技能在于熟练。
(二)课堂评价及反馈不及时
一个班级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反馈不能及时,因此学生的错误无形中被重复和强化。课堂反馈主要体现在课堂的提问、形成性评价、作业的及时校正方面。有效的课堂评价应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检测、课后作业强化、阶段复习有补救措施,即试卷的数据分析、作业错误的及时矫正。
(三)师生关系的僵硬
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体态语言的重要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厌倦了自己的教学,每天麻木地去上课。一天一个学生哭着到校长那儿告这位老师打了他。这位老师觉得自己甚是冤枉。后来才知道这个学生指的不是我们平时意义上的体罚,“老师用眼睛打了我”这位老师是没有打他,可是她的眼神告诉了那个学生她很讨厌他,她的眼神伤害了他。可见一个老师的体态语是多么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50%以上的思想是利用体态语言传递的,而真正靠文字话语传递的不到7%。课堂上教师的眼神、巡视客堂中弯一下腰、问一声“需要帮助吗”……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难以察觉的撼动。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提高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学习方法的书,并教他们一些改善大脑记忆力的锻炼方法;对于作业出现较多的错误,不是简单用红笔打“×”,一概否定,而是把正确的部分划出来,写上“good point”或“good sentence”之类的表扬话,使他们感到还有希望,从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还要经常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要想产生学习动力,兴趣是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集中到授课内容,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比如在讲解SEFC II 2 Unit 1 Reading No Boundaries时,讲到斯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里研究黑洞的情况。就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黑洞,为什么黑洞会如此的神密,又从科学小说上讲到泰坦尼克号撞冰山是由于陷入了黑洞,六十年后船长重现的故事让他们提高对黑洞的兴趣,进而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所以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同时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
(四)处理好细节
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依赖于对文本、学生、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学细节是可以预设的,教师课前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利用可预见的情境点作较深入地发掘。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细节有时候是随机的。。比如:遇到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很多老师的评价语言是:(摘录)“ok, sit down!”; “Have you thought about it carefully?”; “Have you listened to me?”,甚至有的老师碰到这种情况还会数落一番,批评一顿。这样的一句话就打击了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所以做为教师,要珍视教学细节,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追求,我们需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去思考、关注它,多研究“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实际可操作性,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