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60-0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P83-P84。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2.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学具:三角形纸片、学习卡、点子图。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小游戏:米粒在哪里,我来告诉你。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游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构建和谐课堂。)

1.谈话引入,感知分类。

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吗?怎么称呼我啊?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做好准备了吗?上课前老师有个要求:请你把课本放在桌面的左上角,文具放在桌面的右上角。

2.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水”字)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水”字由6个图形组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啊?(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直直的边,和三个角。如果让你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的话,可以怎么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把哪些三角形分为一类?按什么分?

(根据学生回答取其中的两种分类方法。板书:按角分、按边分。)

师:那我们就先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呢?

(一)探究活动一:按角分

师: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中的六个三角形。

1.小组初步分类。

(1)小组内认真观察这六个三角形,讨论交流一下哪几个三角形可以归为一类?说说你这样分的依据。

(2)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2.小组汇报展示分类方法。

(1)指名请一个小组上讲台展示作品。

(2)全班交流。

(3)请另一个小组同学说说这一个小组为什么这样分类。

生汇报:

一和一是一类,它们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一和一是一类,它们都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一和一是一类,它们都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板书:

3.经过刚才的研究,大家也一定很辛苦了。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三角形:

(老师手中拿有三种三角形,用一个物体将三角形的一部分遮挡住,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根据这一个角猜测这个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游戏完后作归纳。)

只露出一个直角:这个三角形肯定是直角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钝角:这个三角形肯定是钝角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锐角:这个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露出两个锐角:这个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师:怎样的三角形才能称之为锐角三角形?(3个角都是锐角)

(二)小组自主探究活动二:按边分

师:三角形除了按角来分分类,还可以按什么分?按边怎样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呢?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中的统计表。

1.小组初步分类。

(1)认真观察这六个三角形,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量一量、折一折,对比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统计出每个三角形相等的边数。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统计表)

(2)小组完成统计表后,观察对比一下哪几个三角形可以归为一类。说说你这样分的依据。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结合学生回答填好统计表。

(2)请一个小组同学上讲台展示作品。

(3)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得结论:

和是一类,它们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是一类,它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是一类,它们三条边都不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板书,

师: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除了具备一般三角形具有的特征外,它们各部分也有特殊的名称。

3.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课件演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说各部分名称。)

(2)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得非常相像哦。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大家讨论一下。

生汇报: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师: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都是锐角。)

师:在我们生活中大家有没有看到过这两种三角形呢?

(3)举例说明:(课件出示:道路交通警示标志、三角板、红领巾等。)

三、巩固与提高

1.趣味数学“数学小法官”。(课件出示)

A.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

B.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同时有两个直角。

(

)

C.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钝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

)

D.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

)

E.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

)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2.趣味数学“钓鱼比赛”。

课件出示:连线题。

四、收获与感想

请你说一说在这节课里的收获与感想。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目标分类学 地理教学 问题设计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基础学习的核心,是儿童适应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学程序的核心是教师的提问。适当的提问和点拨能够帮助学生又好又快地转变学习方式,激发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能够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安排,促进更有效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课堂教学问题的主要价值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以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把握地理知识的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系统科学的地理教学问题,建构适合地理课程教学和学习的认知目标,科学指导地理课程认知目标的实施。

一、课程知识的问题设计

教师应该就什么是值得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做出判断,指导学生获得真实规范的概念,因为它们反映了学科和教材领域最普遍接受的和最普通的知识和思维。地理教学中,课程知识既是问题设计的内容依托,也是问题设计的目标指向。教育目标分类学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分类,为教师的知识选择提供了依据。(见表1)

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都属于结构性知识,这是学生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教师经常对结构性知识进行提问,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内容。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属于非结构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和操作,元认知知识辅助学生控制学习过程,这两种知识都是学生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师经常对非结构性知识进行提问,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无疑都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复杂的认知过程更是如此。

二、认知过程的问题设计

能力培养不能游离于知识的学习之外,而是要寓于知识的掌握之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就是学生所掌握的不同认知过程水平的知识,而认知过程其实是一个按不同等级层次排列的动态过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关注和研究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设计出多层次的问题,促进学生保持和迁移习得的知识,进而形成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能力结构。(见表2)

尽管记忆、理解和应用与特定类型的知识相联系,但分析、评价和创造往往更是可概括的认知过程类目。也就是说,它们往往用于各种知识类型,作为活动,它们可以用于促进记忆、理解和应用。进一步说,由于这些较复杂的认知过程的普遍适用性,它们支配着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迁移。但并不是说,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迁移与知识无关。相反,我们认为,在利用诸如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较为复杂的过程时,学生更加可能在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三、问题设计的组织结构

一个问题是否有价值,与提问的目的、问题的表述,以及与所问对象的合适程度有关,而这些都取决于问题设计的结构。问题的逻辑层次和组织结构,是考查问题设计及其内涵的基本标准,也决定着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思维品质。

特定的知识类型是有规律地伴随特定的认知过程。特别是记忆和事实性知识、理解和概念性知识以及应用和程序性知识,它们往往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分析、评价和创造是高水平的、通用的认知过程,不仅用于整合各种类型的知识,而且还可以用以促进记忆、理解和应用。

比如,在“大气的运动”的学习中,“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事实性知识,“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概念性知识,“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程序性知识,“确定采用的学习方式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元认知知识。认知目标的问题设计,主要是针对学习并掌握“大气的运动”的课程知识和认知过程。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构成的二维矩阵(见表3),能够直观、具体地用以指导地理教学的问题设计。

问题1(回忆事实性知识):太阳辐射跟随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

问题2(识别概念性知识):什么是大气的削弱作用?什么是大气的保温作用?

问题3(比较事实性知识):比较大气水平运动中近地面风和高空风及其受力情况和最终风向的差异。

问题4(解释概念性知识):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问题5(总结概念性知识):总结热力环流以及三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问题6(比较概念性知识):比较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盛行风风向,冷暖及干湿性质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问题7(执行程序性知识):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问题8(区分概念性知识):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西欧分布的异同,分析产生分布差异的原因。

问题9(评判元认知知识):自我建构影响气候主要因素的知识体系,检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问题10(设计程序性知识):阅读相关资料,设计一种实验验证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认知过程是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的,后一类目标层次是建立在已达到的前一类目标层次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敢于回答或能够回答问题。通常情况下,教师如果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相关地理现象然后得出重要结论,那么教师可以先提出一系列低认知水平问题,再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就某一思想提出实际应用建议然后详细说明具体操作,那么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再提出几个低认知水平问题。

认知目标分类学旨在帮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评价,目标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的测量手段。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不断求索,科学设计问题,以问导学,以学促思,营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氛围,创新知识的转换形式以适合于成长和发展中的学生,最终使学生真正成为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物质分类;分类观

酸、碱、盐多种物质,多种反应,多条性质,学生根本没有明确物质构成及性质变化本质,在此基础上强化训练,增加数量增加难度。反而使得规律性知识更为繁杂。已有研究例如“微粒观指导突破酸碱盐教学难点”,“对酸碱盐反应的归纳”、“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酸碱盐教学策略初探”等,对于酸碱盐部分教学难点已经有所突破,未能体验分类观的发展与作用,本文试图解决教学课时紧张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矛盾,试图理顺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空间之间关系,既要掌握酸碱盐部分核心概念,又要宏观把握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的反应关系,还要从微粒存在分类标准明确酸碱盐部分物质转化的本质。

1.分类观指导下的酸碱盐教学

分类是一种一般科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通过分类,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同类物质的本质。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分类标准是分类的核心,理解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质及其发生的变化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可以发生相似的化学变化,是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科学方法。

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认识,从混合物纯净物的是否为单一物质的分类标准,到单质化合物的纯净物中是否一种元素,继而有机物无机物的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最终到依据元素组成对酸碱盐的分类,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发展过程。由于元素组成的复杂程度增加,元素组成的分类标准在酸碱盐部分所起作用明显减弱,酸碱盐部分的化学反应几乎都与溶液相关,因而元素在溶液中的微粒存在形式,对酸碱盐性质影响非常大,近于决定作用。

对酸碱盐的分类,宏观元素组成是初步的,表象的;性质用途的分类标准是事实性的,显性的;微观微粒存在或构成,是深入的,本质的。学生只有明确了酸碱盐溶液中微粒的种类,存在状态,相互作用,才能理解酸碱盐之间、以及单质氧化物和酸碱盐之间反应,掌握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实质。结构相同性质相似,结构不同性质不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突破学生学习难点。

2.酸碱盐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通过课前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酸、碱的概念之前,90%学生对酸的认识仅限于一种味道,并不认为是一类物质,酸与酸味之间没有建立联系。10%的同学知道盐酸、硫酸和醋酸。而对碱的认识只有5%的同学提到面碱即纯碱。其他的同学对碱基本上没有概念,可以说他们所知道的碱,跟碱的概念没有关系。95%的同学认为盐就是食盐,只有5%的同学认为碳酸钙、氯化钙和硫酸钠是盐。可见从一种物质扩充到一类物质,是学生们的首要问题。

学生能够按照元素组成的分类标准,将化学物质分为连续的宏观形态的物质,如各种元素的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其他等,依据微粒构成将化学物质分为不连续的微观形态的物质,如分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构成的物质。因此,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类观研究物质的思想和方法。

在酸和碱的学习中,多角度认识酸碱,建立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共同的结构特点与相似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归纳从几种物质的性质,推知一类物质的性质,又能从一类物质的性质,推知某种物质的性质,形成从零散经验到通性框架的认识角度,同时认识到对于物质进行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盐的学习中,学生运用分类观,巩固和应用研究一类化合物的方法,研究盐类物质,由特殊物质到一般规律再到具体物质的学习,体会对于复杂的、规律不明显的盐类物质进行二级分类研究的必要性,利用分类研究物质性质变化。

酸碱盐单元教学课时分配如下:

3.酸碱盐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

学生从生活中感知酸味、涩味,从指示剂的变色体验酸碱性质,从元素组成上区分酸碱盐,从溶液中微粒判定物质的性质变化。多角度认识物质,是分类标准的落实点。

在分类观指导下,突破物质性质核心概念,建立并应用“成分――分类――结构――性质――用途”的研究模型,更加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思维能力的提升点。

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依据已有知识,预测未知物性质,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实验探究能力的创新点。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深化提升的过程。单元教学设计发展了微粒观、元素观、分类观等,是初中化学观念发展点。

常见的酸碱盐的学习,通过典型代表物探究、推广分类研究的新视角,通过物以类聚,结构决定性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基本方式,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性质的认知发展,为学生研究物质性质提供了思路和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2(必修).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姚梅华.考试周刊,2012.34:146-147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加涅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nlightenment of Gagne's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to the

Teaching Object Design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 Wenjie

(Literature Department,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The teaching object is "conductor's bat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an guide the align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lso is the important way that raises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New course standard suggested 3D teaching object system which gave the object design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a direction. But the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 design still exist a lot of questions in the fulfillment. And this to a large extent affected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of language teaching. This text aim is in analyzing to apply Gagne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And qu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 design.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Gagne,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theory, The teaching object designs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浪潮。但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的实践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指导课堂教学的走向,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1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简介

加涅把学习的结果看作为学习心理状态或能力和倾向的改变。加涅所谈的能力和倾向包括五个方面,所有的学习有且仅有这五种学习结果,它们分别是:

(1)言语信息是指能够对某种关键或某组概念进行陈述的才能,即通常说的“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借助适当的线索即可提取出来。

(2)心智技能是指学习者借助符号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习得才能。心智技能就是“知道应如何”或称“程序性知识”。

(3)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进行管理的习得才能。认知策略在信息加工模式中起着执行监控的功能,控制行为主体对环境的应付行为。

(4)运动技能,这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运动执行活动的习得才能。运动技能是由一系列联系紧密的动作程序所组成,它很少用言语影响或线索提示得以掌握,只有靠活动本身的练习。

(5)态度是指影响学习者选择个人行为的心理状态。态度一般包括感情成份、认知成份和行为后果。态度指向获得,个人对某类事物、事件或人物采取某种行为均受态度的影响。

2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启示

2.1 知识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它在语文课程中曾与“语文能力”一起被视为教学的两大目标。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语文知识”被剔除在课标之外,其“基础”地位似乎不复存在。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语文是一门注重知识积累的学科,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能否学好语文关键在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当代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人新事新概念反应快速,易于接受。但知识积累少,语感差,这是语文素养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应注意对语文知识的传授。

依照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有三种外部条件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首先是刺激, “认知结构”在刺激的影响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而新的知识更容易被纳入较大的意义结构。其次是诉诸学生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会更加理性,更加高效。最后是复习,复习对促进学习的促进作用已经通过无数的实践得以证明。

2.2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不仅仅限于记住特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使用信息。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实践性”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心智技能、认知策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这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概念学习”,具体到语(下转第83页)(上接第75页)文教学实践中,“概念”包括听说读写知识的概念,还应包括交际技能知识的概念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概念。其次,“规则运用”,规则是概念的组合,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说明。通过对这类知识的学习能使我们对多种事物或现象进行预测、解释及控制。规则知识的学习结果,通常是通过“如果――那么”的方式来表达。学生能运用特定规则解决特定类型问题是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的预期行为表现类型。学生只有理解规则中的每一个概念,才能恰当运用规则。如果学生的学习结果,只能停留在简单地复述或写出定义并非运用规则,这能称作为知识。只有学生实际去应用并且得出某个结果才能称为规则运用。最后,“问题解决”。这是最高层次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对概念和规则(原理)的运用来解决问题。例如,在了解会话交际中不同风格和实用技巧的基础上,解决会话中出现的交际冲突问题。学生能选择与运用正确的规则解决特定问题是在教学目标设计时的预期行为表现。

2.3 动作技能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动作技能是指通过一组肌肉协调动作来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动作技能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一般成人一生中要学得成千上万种动作技能,由于大部分动作技能掌握得较好,几乎可以在自动化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骑自行车等。同时,在不同的领域对动作技能的要求也不一样,在语文学习领域,动作技能主要是指正确书写汉字,准确朗读文字材料,准确表达思想,在交际活动中体态语言的准确运用等等。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理解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解决生活中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索,对圆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并形成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交流合作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对圆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系统化。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指导复习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图片):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这个学期我们认识了圆的一些知识,这一节课就来复习“圆”这个单元。(板书:圆的整理和复习)

师:关于圆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唤醒学生记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面教学环节作铺垫。】

2.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师(小结):圆的知识你们知道真不少。那么怎样把这些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先看看这个单元分多少小节?

师指导学生画圆,整理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模仿到创新是人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圆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教给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为学生下一环节独立整理知识奠定基础。】

3.学生独立整理归纳

师:这一小节的知识我们整理出来了,那么剩下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你们能独立把它整理出来吗?请认真看书,然后把这两节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写在刚才整理部分的旁边。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了刚才的铺垫,学生利用迁移方法独立整理剩下的两节知识,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又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4.学生汇报整理情况

师:谁来说说你的整理情况?(指名回答,学生互评,完善整理)

5.教师总结评价

对学生整理知识情况作评价,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形成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在交流与探讨中,学生对知识重新复习了一遍,巩固加深了对圆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智力闯关

1.判断对错

(1)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圆的半径都相等。( )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4)小圆半径2cm,大圆半径4cm,它们的周长比是1∶2,面积比是1∶4。( )

2.拓展提高

(1)计算图形的周长:

d=2cm

(2)计算图形的面积:

r=2cm

(3)湖心小区有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8m,现要在它的周围铺一条宽1m的环形鹅卵石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π≈3)

(4)李爷爷找来一块边长为8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要用它做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形饭桌。请你帮他算一算,饭桌的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有坡度且平时学生容易出错的练习,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加深学生对本单元重点知识的理解。】

三、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