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据库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22-02
教育部2012年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进行修订。以此为契机,结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积极借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以来的教学改革理念、措施和经验,对“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将工程设计的理念固化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对其进行改革和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一、“数据库课程设计”现状概述
“数据库课程设计”为软件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在学习完“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原理”与“数据库应用”)课程之后于学期末独立开设的一个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在工科教学领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不但是理论知识得以迁移的手段,也是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点。数据库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非常强的课程,开设该环节旨在加深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编程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并在具体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让学生独立地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构造满足相应需求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它属于设计性实验范畴。设计性实验不但能够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目前的实施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分析和反思主要原因如下:
1.轻视实践教学环节
“数据库课程设计”于学期末开设,为期2周。从时间上考虑课程已全部结束,从心理上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已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且时间较短,学生总以为2周的时间学不到专业技能,不能充分认识安排实践环节的目的和重要性,缺乏学习的兴趣,不能积极参与。
2.缺乏软件工程观念
在学习完“数据库原理”之后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设计只需编程完成数据库的建立、各位数据库对象的建立及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功能。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课程设计题目马上就做这部分工作,对系统设计缺乏一个整体认识。这部分工作一天时间足以完成,在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大部分时间会浪费在数据库的连接、登录等问题上。这就出现了重程序设计技能,[1]轻软件工程方法,热衷于探索各种机巧的程序设计方法,忽视需求分析、评审、测试等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3.考核模式过于传统
“数据库课程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出勤率(10%)、电子版系统(30%,界面+数据库连接+数据库设计)和纸质课程设计报告(50%),没有对学生所设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深入分析,投入的人力、精力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如何充分发挥“数据库课程设计”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任务。基于以上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改革思路
1.任务提前分配
通过“数据库系统”课程的教学及“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经过反思和讨论,认为通过对课程设计任务的提前分配可以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中的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其中。关键问题是任务如何分配,提前到什么时候。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数据库系统”课程之后于学期末开设,课程与实践环节是前后连贯的。那么在讲授“数据库系统”时就把“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题目、内容、要求、目标及成果提交的方式等分配给学生,在学生认识到学习完课程之后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就能认识到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数据库系统”课程与“数据库课程设计”各个环节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2.注重题目设计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第一个环节:题目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查阅资料,认真选题。首先题目的难度要适中,若选题简单,会让学生误认为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学生不能在设计中全面了解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及数据库系统的各种功能,达不到课程设计的目的;若选题过难,部分学生会知难而退。其次,题目要充分,避免抄袭现象,要设计到较多的领域,题目示例如表1所示。由于在学期初进行任务分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详细地实地调研,并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并不抽象,能用来解决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由于学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都不够丰富,在给出题目时,不但包括系统应该完成的功能需求,也包括一些描述系统的素材,同时还对各系统中现实环境中的情景用flash或DV制作了一系列的虚拟片断,从而为学生直观地理解系统中的业务需求奠定了基础。[2]
3.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分组,每组一题,不能重复,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避免出现注重个人程序设计技能的运用和各种经典程序设计难题的解决,轻视团队协作能力和具体项目环境下的工程开发能力。
尤其在设计环节,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设计,给同学们提供了较大的思维想象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勤于思考,充分表达对不同设计的看法,然后集体讨论和总结,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到较优的数据库模式。
4.加强软件工程观
根据学生在进行数据库信息系统设计时重编程、轻设计的问题,提出把软件工程的观念贯穿到信息系统设计的各个环节。基于国际软件工程学科CC-SE2004规范,软件工程的教学与实践,从早期注重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观。
软件开发过程是一个系列活动,应包括: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实现与调试、测试与验收、部署、维护等活动,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在此过程中要借鉴工业工程中的“过程决定质量”的理论,强调过程对于软件开发的作用。[3]由此可见,编程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工作,应把重点放在分析和设计阶段。
为帮助学生以工程方法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演示一完整的项目作品,并制作开发视频,视频中展示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中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做法,尤其是需求分析和项目设计阶段,从而避免重编程实现而轻分析、设计的现象。
5.考核模式创新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各个环节,课程设计最后一天,每个设计小组分别答辩,讲解项目开况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最终的成绩由考勤记录、课程设计报告和答辩三部分组成,成绩比例为2:3:5。该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均参与其中。
在此基础上,院里可以组织系统设计大赛,课程设计的作品可以参赛,并把获奖作品上传到院系网站,让学生自己进行投票,评选出界面设计奖、功能奖、代码设计奖等奖项。
6.实践效果的评价与反思
在课程设计结束后要做好教学效果的反思工作,通过问卷、交谈、建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得体会,[4]特别是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收获以及不足之处,以便进行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更好地教学和实践效果。
三、总结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对“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分配、题目设计、团队意识、软件工程观及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研究。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后效果良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了课程设计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福保,道,胡开华.基于项目模拟实训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福建电脑,2012,(1):31-32.
[2]刘智,刘加伶,闫河,等.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思路与实施[J].软件导刊,2009,(1).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设计;实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80
1 研究背景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分为理论与应用两部分。《数据库课程设计》是与此课程配套的实践课程,对原理的理论教学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将软件工程思想与其结合最终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两门课程往往作为独立的教学课程完成授课,关联性差,存在弊端,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切实有效的将二者结合迫在眉睫。
2 存在问题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理论知识点抽象,课程的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由于验证性实验的内容来源于理论知识点,每个实验要根据教材各知识点来安排,但教材又受到本身系统性的约束,所以这样使得各实验内容相对孤立缺乏连贯性,学生只能针对各知识点进行专项练习。这种教学方法表面上看似乎符合计算机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但却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仅学会了简单“复制”课本知识点,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所学的知识,只知道按要求去做但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因此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由于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各知识点涉及的实验比较孤立,相关性差,学生缺少系统化设计思路,导致学与用的脱节。学生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实验之后,对于每个单一的知识点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没有掌握,对创建一个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一无所知。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实践课,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过程,利用原理课程中各分散知识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在设计过程中掌握抽象的理论概念,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但由于课程设计学时只有一周,面对庞大的数据库设计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学生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没有认真分析课题,没有考虑原理和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的联系,无法灵活的将理论知识点转化为相应的功能操作,甚至产生了抄袭的行为,失去了课程设计这门课开设的意义。
3 解决方案
为解决两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弊端,采用将原理课程与课程设计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对于数据库理论知识点抽象单一,实验内容孤立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挑选优化的与有代表性的项目,从基本概念到课程设计要求由浅入深分步讲解,使学生全面掌握数据库开发过程的整个流程。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学习。
一直以来,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因为时间紧课时少,大多数教师采用固定题目供学生使用,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对课题的指导效率,但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很好掌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以“需求”为导向,将任务划分为多个模块,对每一模块提出具体的实验要求,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选择,挑选实力相当的任务模块,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指出理论课程中与完成各模块任务相关的章节位置,进行基础理论的讲解,将各个单一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则根据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及其对应的各个验证性实验,与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功能任务一一对应,分阶段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符合教学要求,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针对性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到对应知识点,改进设计方法,发现问题本质,实现对稻菘饫砺壑识的真正领悟,以及完成理论指导课程实践,课程实践应用和完善理论知识的作用。
4 教学效果
数据库原理与课程设计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中结合了项目教学方法,通过解决基础理论课程中抽象知识点和孤立实验任务,以及课程设计中庞大而复杂的数据库开发过程为主要目标,在课程设计项目操作实施过程中完成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任务,实现了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这种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较之前的单一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更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设计任务为主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合理的教学计划、优化的课程设计案例,渐进的交互体系等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渐建立优良的系统分析设计理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学以致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5 总结
本文针对数据库理论及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对当前学生数据库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与课程设计操作实践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现阶段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的案例出发,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数据库相关课程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雁高.项目式教学在高职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3-34.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职;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系统在各行各业的普遍应用,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ERP系统、CRM等系统的成功实施和应用,使企业深刻体会到数据就是财富。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的商机、管理中的漏洞等重要的信息就存储在企业数据中,而数据库是目前存储数据的主要方式。因此,数据库建设已成为衡量企业、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我国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建设方案中,确定“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四大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从计算机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情况看,不论是软件开发、系统维护、网站建设,还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信息管理与应用等方向,都对数据库技术的掌握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为满足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各层次计算机专业,甚至有些非计算机专业如会计、统计等专业都开设数据库课程。在数据库教学中不但强调理论学习,实践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之处:(1)教学内容方面:过多的强调数据库原理、知识体系的教学,学生学习该课的兴趣不浓;(2)数据库理论与应用脱节,学生感觉不到理论有什么用处;(3)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无法很好地贯通,学生课上所学的数据库的方法、技术在课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练习和巩固。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主要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理论知识教学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以下是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仁分享。
2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
之一,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数据库技术已呈现出与多种学科结合;与其他新兴技术互相渗透。能否在变换快速的数据库技术中把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是任课教师的一种新的挑战,这就决定了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1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
我们通过广泛的调研,建立了如下数据库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以“实践、综合和应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在内容选取上遵从如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当拓展高新知识;(3)加强系统性、完整性;(4)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我们采用以讲授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主,讲授数据库原理为辅的方式精心规划了适合高职学生的课程内容体系,内容分基本技能、优化与拓展、开发与编程和课程设计四大模块,数据库课程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1) 基本技能:主要介绍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装、数据库创建、SQL,数据库管理等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共20学时。
(2) 优化和拓展:介绍索引、完整性、存储过程、触发器、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安全管理技能,这些技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共38学时。
(3) 开发和编程:简要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优秀工具PowerBuilder,要求学生主要掌握PowerBuilder与SQLServer数据库的连接和PowerBuilder的基本使用,共8学时。
(4) 课程设计:主要利用PowerBuilder和SQL Server数据库完成一个简单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三个学生一组,一周时间,共30学时。
3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整个“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是以任务驱动为主,适当以案例的方式补充原理知识。课程的总任务就是开发一个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当然,开发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数据库,为实现这个目标整过教学由16个大任务和两个案例组成(如图2)。
完成了这16项任务也就实现了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的。每一个任务教学我们按如下时间顺序安排:(1)教师提出本节的任务;(2)讲解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3)学生练习;(4)提出针对异常情况的处理技巧,学生练习异常处理技巧;(5)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完成任务;(6)教师总结完成任务情况及注意事项。
4任务过程中渗透数据库理论知识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是令人头痛的一件事情,特别是数据库的三范式理论,是数据库课程中的必讲内容,但许多同学反映很难理解,有的费了很大功夫记住了三范式的定义,但在实际中却不会使用,或很少自觉的使用。我们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数据库理论虽然很重要,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应当把它当成重点,应当看作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当学生掌握了创建学生数据库、表、记录的插入、删除等方法时,引导学生创建其它领域的数据库,学生马上就意识到创建数据库的语句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知道表结构,这时我们再告诉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理论指导――数据库三范式,然后以案例的方式介绍三范式理论,等学生掌握理论后再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理论解决前面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感觉不到在学无用的理论,而是和老师在一起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中,数据库理论起指导作用。这种把理论溶于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做到:提前熟悉教材全部内容和学生基本情况;有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经历;进行设计教学任务,把数据库基本理论融入合适的任务当中去。
5提高课程设计在考核中所占比例
课程设计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时对所学数据知识、技能、方法的全面应用、总结和提高。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我们对课程设计同样做到精心规划:(1)老师提前选好题目(10~15个题目),对每个题目都给出详细的说明和要求,包括评分标准;(2)在老师指导下对学生分组,确定小组长和选定小组题目;(3)开始做课程设计,小组内可以讨论和分工,老师巡视并指导;(4)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讲解自己的课程设计,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小组任成员都可以回答);(5)老师评出课程设计的成绩,成绩占该课程成绩的70%。
6结束语
本文针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任务过程中渗透数据库理论知识和改进考核方式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并已付诸实施,已在课程的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之路是无止境的,任课教师只有坚持学习与探索,才能不断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喻勇,王群,刘向阳.《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水运,2008,8(12):103-104.
1传统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给出1-2个题目,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课程结束时上交自己完成的系统。这种方式似乎完美,每个学生都完成了一套完整的锻炼:需求分析、模式设计、系统设计、编程调试等。但这只是教师一厢情愿想达到的教学效果,几乎无法实现。
首先,在这个网络时代,几乎没有网络上找不到的信息。少数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极可能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一个系统,敷衍了事,就如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一般。还有,题目过少,多数同学都做同一个题目,很难避免相互抄袭行为。因此,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践的锻炼,还可能助长他们的坏习惯。
其次,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最重视的品质之一,任何一个项目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单打独斗来完成,必须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协作。而这种每个学生单独完成一个题目的做法无益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最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在实际项目过程中,与客户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往往需要经过多次交流才能掌握客户的真实需求。对需求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进度和满意度。这种自己根据自己的需求做项目不但没有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也与现实生活中的项目方式完全脱节。
因此,要培养出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这种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实践课程必须贴近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模拟项目开发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课程设计的趣味性,还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课前准备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的数据库理论运用于实践,巩固所学的知识,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应用。基于这两点,教师需要从选题、实施规划等方面做好合理的安排。选题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题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来讲,应该选取学生熟悉或有一定了解的应用领域,如学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熟悉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收集系统的需求,也有利于他们设计功能。选题的个数不应过少,至少应保证每个小组的题目不重复。实施规划主要包括团队建设即学生分组、数据库软件、开发环境等。另外,对学生常问的一些问题和一些常用的知识,如数据源构建步骤、数据源访问方式等总结成文档,发给每位学生以备查询。这样,教师就不仅是单纯的答疑解惑还是项目组织者。
3实施过程
根据现实经验,一个项目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编码调试阶段。
需求分析就是分析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开发出的软件却不满足用户的要求,需要重新开发,这种返工是让人痛心疾首的。需求分析具有决策性、方向性、策略性的作用,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项目团队在拿到自己的题目后还需要选择另一个团队作为自己的客户,如A团队选择B团队为其客户团队,则B团队需要为A团队所选的题目提需求,A团队在B团队确认需求后才可进入设计阶段。
数据库设计可分为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设计三个阶段。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概念模型;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对其进行优化。物理设计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无论是概念模型、数据模型还是最后的物理结构都需要各团队开会讨论通过,需要充分考虑效率、空间的最优性。
编码与调试是项目的最后阶段,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实现用户的各项需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与用户演示现有系统,再根据用户的意见进行少量的修改。
【关键词】信息系统开发教学,核心课建设,大作业
近年来,我校计算机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上进行了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及核心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划定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并明确其核心课程,重点围绕这些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布置综合运用不同核心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大作业,是我们在课程群和核心课建设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有特色的尝试。本文以其中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开发与管理》三门核心课布置大作业的方法予以总结,与同行交流。
信管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信息系统开发。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我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多门相关的课程。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开发与管理》、《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等。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于C/S 结构和B/S结构的两大类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其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和《数据库开发与管理》三门课程更为突出地体现了对学生开发能力的培养。在开发实践中,三者的结合也更为紧密。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若干位教师根据个人专业方向及工作量情况,分别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不同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上基本上是根据教学文件各自为政,很少顾及到别的教师承担的课程的教学进度及效果。这样,本来是有很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可能分配到了不同课程上以及由不同的教师来讲,对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很难把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以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背景,讲授系统开发中的程序设计语言工具,重点对于系统界面和业务逻辑处理的程序开发进行教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和《数据库开发与管理》是以一个较大规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背景,讲授系统开发中数据库的管理和设计。这两方面的编程构成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和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过去我们的传统做法是安排两到三个教师讲这三门课,所以在对一些衔接的内容处理上,往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学生很难得到一致的传授和指导。有些学生在每门课上都学的很好,但是不会把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到后面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时,在系统开发实践上用不好或不会运用这些来自不同课程的关联知识。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在专业核心课建设教学改革中,实行了结合三门课程布置大作业的教学方法。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和《数据库开发与管理》是前后衔接的课程,一般开设在两个衔接的学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前两门课程的某一门开设在同一学期。我们就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另一门同期开设的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布置由授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自主完成的大作业。大作业的题目是精选的信息系统开发课题,一般有十几个比较典型的系统开发题目可供学生选择,如学生选课系统、图书借阅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宾馆管理系统等。布置大作业的时机掌握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讲完窗体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开发的内容之后。为了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完成大作业,我们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比较靠后的数据库开发的内容尽可能提前,把有关类的继承、多态、接口等理论内容的讲授往后延迟。我们的教学周一般为十六周,在十周左右就布置大作业。这时,数据库课程应至少已讲完“数据库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讲完“ 与数据库开发”。这时学生已具备了开发一个信息系统必要的知识准备。
在时间安排上,我们让学生以课余时间为主来完成,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在临近期末结课时,多安排几节上机课,让学生集中突击一下,保证大作业的顺利完成。这时,学生已完成大部分代码的编写工作,普遍会有较多的调试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所以集中上机并及时指导是必要的。另外期末的集中指导也督促比较落后的同学重视这件事情,拿出更多努力来完成。
在大作业选题、指导及检查成果时,担任两门课程的两位教师要密切配合,协同动作,给学生一致的帮助。
到目前,我们已经在六届信管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布置大作业的探索。这期间,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也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认真的分析,不断改进方法。最初是按原有的教学计划掌握授课进度,但是由于数据库课程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不同步,造成大作业布置过晚,学生能利用的时间太少,到期末匆匆忙忙地完成,效果不是很好。为此我们把高级语言课程与数据库开发有关的内容调整到前面,尽量提前讲,就使布置大作业的时间可以提前几周,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完成这项任务。
在高年级,学生只有在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和临近毕业的毕业设计有机会开发系统。两周的课程设计就上课时间来说,只有9个工作日,54个学时,还包括检查成果及答辩的时间。即使让学生每天工作10小时,也只有90小时,对于开发一个系统,远远不够。近年来,为缓解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压力,很多学校鼓励学生提前走出校门,毕业设计往往是学生在边工作边学习的状态下完成的,教师大多是远程指导,设计的效果要打一定的折扣。因此,利用大作业提前让学生锻炼设计能力,是对这些后期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弥补。
经过几年的布置大作业实践,我们在高级语言和数据库教学上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大作业真正学会了怎样开发一个实用的信息系统,很有成就感,更增强了学好本专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