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间小屋

林间小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间小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林间小屋范文第1篇

读读这首诗:

团结友爱亲又亲

一颗星,冷清清,

两颗星,亮晶晶,

三颗星、四颗星、五颗星,

汇成星河放光明。

一个人,孤零零,

两个人,笑盈盈,

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

团结友爱亲又亲。

赏析:小朋友,当我们仰望天空的时候,看着几颗星星在蓝色的天幕上眨眼会不会觉得他们很孤单?当满天繁星汇成星河,我们仿佛也听到了星星在叽叽喳喳地交谈着。人也是这样,当大家在集体里愉快地生活,才会觉得幸福。儿歌分两个部分,一一对应,叠词的使用,读起来更加有节奏感。

品品这本书:

《德沃夫爷爷的森林小屋

[日]青山邦彦/文、图

思铭/翻译

彭懿/校订

中国电力出版社

德沃夫爷爷是一个怪老头:长长的头发、白白的胡须,最主要的是他的脾气很坏,从第一张图上怒目而视就可见一斑。可是这个怪老头,却拥有着高超的技艺:他能画很棒的建筑工程图,能做出一个非常漂亮的房屋模型,甚至,他还想靠一个人的力量把模型建成实物。

但是,在建造的过程中,爷爷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木头太重,房子太高,自己又不幸受伤。所以,熊来了,猴子来了,野猪、小松鼠、啄木鸟都来啦!他们愿意帮助爷爷一起修建美丽小屋,当然也有条件:他们也要在小屋里添置一个自己的房间。

小屋初具雏形,但是爷爷还是高兴不起来:小屋的构造无限改变,这完全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嘛!森林小屋的二楼,本来是爷爷要做眺望台的,现在,也被小动物们挤挤挨挨的房间给占了,爷爷的理想完全成了泡影!

只是看着小动物们的欢天喜地,爷爷觉得:其实这样住着也不错。但爷爷很倔,他想要达成的理想,总是要实现的。所以最后,小动物们和德沃夫爷爷决定,要建造更棒更好的家,家里有大家都喜欢的——漂亮的眺望台。

悟悟这份情:

这是个关于合作的故事,德沃夫爷爷有着美好的梦想——建一座有着眺望台的新房子。但是如果没有小动物们的帮忙,德沃夫爷爷的小屋也不能建成,只能存在于美好的图纸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屋建成了,虽然离爷爷的初衷相去甚远,但大家发现,爷爷因为看到给小动物们带来的快乐而觉得这样的小屋也不错。最后,当爷爷想要一个更棒更好的家时,他是这样说的:“无论如何都想要一个眺望台,我们大家都喜欢的、漂亮的眺望台。”请小朋友注意“大家都喜欢”这几个字,我们分明看到了在建造小屋的过程中,爷爷也明白了“给”永远比“拿”快乐。

学学这种方法:

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

当老师打开第一页的时候,关注到了一个词“脾气很坏”,同时我又在右边的图上看到了一个怒目圆睁的老人。仅仅是这样一个表情,就把“脾气很坏”刻画得淋漓尽致。当我们翻到最后第二页,我们看到德沃夫爷爷正在画新的图纸,有一只松鼠正趴在他的大腿上,好像在给爷爷提建议,而爷爷呢,则在认真地倾听着。就是这样的一幅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德沃夫爷爷已经不是那个只想着自己单干的有点固执的老人了,这样的画面充满了温馨。再看爷爷受伤后躺在床上的那张图,旁边一页除了四行文字,是大面积的留白,我们从这样的布局上,似乎也可以感受爷爷当时的内心世界了:孤单又郁闷,理想即将化为泡影,自己又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只能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面把怨气消化掉。对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姿态和神情等方面进行的描写我们统称为外貌描写。写外貌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再加上适当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人物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

写写这篇文章:

团结就是力量

陈静雯

天气终于放晴了,我来到院子里玩耍,忽然看到地上有几个黑点,走近一看,原来是几只蚂蚁在搬东西,真有趣。我赶紧跑回家,拿了一些饼干给它们吃。

我把饼干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地上,不一会儿,小蚂蚁就发觉了。先来的蚂蚁在饼干周围看了看,然后用它的触角顶了顶,可能是觉得安全了,才准备把它搬走。可是饼干太大了,小小蚂蚁搬不动,看它跑了,我想它可能不要了。过了一会儿,浩浩荡荡的蚁群来了,黑压压一片。原来那只蚂蚁是去通风报信了。只见它们有的顶,有的推,还有的拉……真是“大丰收”的场面。

我突然发现,蚂蚁真是一支团结的队伍,不管遇上多大的困难,都会齐心协力地克服它。我觉得我们要向蚂蚁学习,学习它们勇敢、认真、团结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地克服它。

就在我出神的时候,蚂蚁们已经把“丰收的果实”搬得一点也不剩,团结的力量真大呀!

林间小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植物;空间效果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333-01

如果说在某些城市绿地中因条件所限使山、水、建筑中的某一个甚至全部要素不能出现而会使景观减色的话,离开了植物,绿地所面临的将不只是质量的好坏与否,而是绿地本身能否存在的问题。有人曾将绿地的功能分为四类:可以提供遮荫、减噪、防止水土流失的工程功能;改变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气候改造功能;创造各种空间的建造功能和能够给人以美感、供人观赏的美学功能。

1 乔木、灌木和地被的空间效果

乔木的巨大体积使其对园林的形象和空间的安排有极大的影响力,别的植物难以与之相提并论。乔木在种植设计上能够起到骨架的作用,一般应优先予以考虑。乔木可以在人们上方造成封闭,而这正是六个方向上最为重要的界项。俗语有“祸从天降”之说,当顶面有了防护遮蔽后,人们在心理上就会有安全感。正因为如此,疏林草地上的一株大树往往比一圈灌木围成的内向空间更容易吸引人在其下面休息和活动。乔木还可以在垂直面上形成封闭,造成边界感,但这种边界往往是模糊的,人们还可以看到“界线”那边的东西。特别是在树冠较低,形成阴暗前景的时候会起到“洞窗”的作用,突出它后面的明亮景物。当两个空间需要分开而又不必完全封死时,就可以利用乔木的这种性质加以控制。大乔木由于容易超出事先考虑的范围并压制其他较弱的要素,在面积不大的空间里应慎重使用。在高大的建筑和开阔的地形上,大乔木对空间的组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灌木也包括尖塔形和椭圆形树冠的常绿乔木。因为它们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严密地分割空间。如果借用建筑的说法,乔木对空间的分隔像“敞廊”一样比较通透的话,灌木的分隔便与墙的作用基本相当。这也决定了它对于噪声之类的干扰源有较强的防护性能。灌木生长快,大苗移栽容易,便于早日达到设计效果。作为隔景使用的树种枝条开张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常绿树为好。灌木还可以作为花卉、地被的背景,其本身因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也常布置在路边,以利于游人欣赏。

地被高度通常在30cm以内。本身观赏价值有限,主要用于烘托环境气氛。它和乔木一样虽不能完全遮断视线却可以对空间的边界有暗示、强调的作用,只不过一个由上而下,另一个由下而上地进行着这种“启发”。地被和水体有类似的地方,即它们都可以让视线通过而不能供人穿行。地被植物还可用于联系和统一较大体量的植物,特别是当它们互相之间差异过大的时候。就如同乔木行道树在巨大的建筑物之间所起的作用一样,矮小的灌木也是如此。

2 草坪的空间效果

严格地讲草坪是指低矮(高度低于10cm)、质地细密(叶宽小于5mm)、覆盖度均匀、直立耐修剪、有良好弹性、可供人在上活动的草地。园林中的草坪草多为禾本科植物,修剪高度在2-8cm之间,质地(叶宽)接近于2-4mm,活动时可充分享受草坪带来的乐趣。

良好的草坪是绿化成败与否的必要条件,虽然在诸如氧气释放量等方面,草坪不如乔灌木,需要与各种植物合理搭配方能发挥出最佳效益,但草坪不仅能够给人以洁净优雅的感觉,其防止地表二次扬尘和土壤侵蚀的作用也是其他类型植物力所不及的,尤其草坪的养护成本往往占到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故此草坪植物虽仅有一种或几种,其选择和布置的结果却常常关系到整体设计效果的实现与保持,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般草坪草按气候和地域分布划分为两大类:暖地型草坪草和冷地型草坪草。暖地型草坪草包括:狗牙根属、结缕草属、野牛草届、地毯草属、雀稗属、假俭草属、狼尾草属、画眉革属、洋狗后草属等。冷地型草包括:早熟禾届、羊茅属、黑麦草届、剪股颖屈、雀麦届、冰草届、硷茅届、格兰马草届等。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草坪在我国发展很慢,通常南方以狗牙根、结缕草为主;北方以结缕草、野牛草为主。70年代末期,冷季型草以其建植速度快、观赏期长的优点,逐渐在北方占据了相当数量,很多地区已接近或超过半数。在这些城市里暖地型草一般分布于街道游园等公共开放空间。重点地段及专有绿地多加大投入发展冷季型草,由于冷季型草需要更精细的环境条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品种搭配、未来的养护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技术保障,才能实现设计效果。

例如:天津和北京地区冬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高湿,草坪的主要作用是在只观上充当各个元素的底色并承载人们的游想活动,在功能上降低二次扬尘,保持水土。因为在北方城市过多栽种的长绿乔灌木会影响人和其他植物采光,而冷季型草较落叶乔灌木枯黄晚,返青早。通过合理的品种搭配,可使绿色期延长至10-11个月,在风沙肆腔的冬春季节发挥作用。白三叶等绿期较长的地被植物亦可于林下栽植。国外常以地被串联乔灌木,使整体感更强,同时突出草坪的平展整齐。通常在道路等栽植条件较差,不易养护的地段以暖季型草为主。而在广场、庭院等便于集中养护和使用频率较简的场所多以冷季型草为主。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干旱、夏季高温多湿,又是缺水城市.冬夏温差在30℃以上。国外极少在暖温带有与之近似的城市,故品种选择上应特别注意.大多数情况下应以质地较细、绿期较长、生长较缓慢的草坪型高羊茅为主,抗旱、抗病能力应优先保证,改变现今大量应用草地早熟禾的倾向,剪股颖和黑麦草更难适应当地气候.只用于特殊场所(高尔夫果领)和秋冬荒播使用。为降低养护难度,草坪应集中连片,便于专业化养护,同时考虑中水回用以降低成本,这些问题都是在设计价段就要有所预见的。

3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空间结构上应该注意的几点

与建筑图案式的美丽相比,植物给人的往往是不为人所重视的自然气氛。今天提高绿地质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结构上看乔木、灌木、草本多层绿化正在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这中间也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植物过密、种类过多,难以形成明确的空间。从目前看结构上应注意:

3.1 大乔木应无条件保留

据统计近年来天津市区植树成活率不高,除去技术原因造成的死亡外,很多是由于有意识的砍伐――各项建设与绿化交叉施工而毁树造成的。这中间受害最大的是大乔木。所以,当乔木生长已达到设计效果时应将其视为周围建筑计区和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得单独取消。

3.2 大量铺设草坪

草坪是各种植物和非植物材料产生效果的统基面,离开它便如同在土面上摆设高档家具一样。草坪应尽可能满足人们的进入要求,这将会带来一种在室内难以得到的感受,同时草地上的景物只有在人们穿入穿出时才能充分展现出魅力,否则只能是供入神游的大筑景。很多专用绿地和部分公共绿地,如果在管理和时间上安排得当会收到良好效果,对于占成本较多的需水、修剪施肥打药等问题,可以通过中水利用、生长调控、缓释肥研制开发和智能化规范管理加以解决。

3.3 绿篱的使用宜慎重

国外对绿篱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室外的空间组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矮笛多作为模纹花坛,高度很低,使中间填充植物充分表现。高留高达三四米,几重几进整齐而形式灵活,充分顺应了“室外空间室内化,室内空间室外化”的潮流。前景常为观叶、观花植物的多种搭配,背景是高大树群,偶尔花丛中出现的芦苇打破平直的绿篱线条和树林产生呼应,总的看来绿篱是精细配植的需要。今天公园中绝大多数的绿篱仅起防护作用,过量应用往往成为绿地的枷锁.今后应慎重使用,突出特色。

3.4 适当使用灌木

灌木以其色彩变化丰富、见效快而大量应用,特别是在提倡乔木、灌木、草本搭配时更应注意不要产生负作用。常常可以见到高没人膝的杂草中乔木长势衰弱,灌木却不受控制地生长,占据着游人应享用的地盘,堵塞着人们的视线。只有当需要封闭空间(如在坐椅背后)或重点观赏时,灌木的作用才能充分得以体现。

某些小乔木在使用时也会产生类似问题,如龙爪槐常成行成列地栽种在宽阔的道路门低矮窄小的树冠不能提供遮荫反而有一种空间压抑感,使人匆匆而过,难以停下来细细观赏。植物的高水平配有一定难度,不能机械地照搬一些构图方法,只能使用一些塑造手段,大致地创造出不十分确定的空间,这种空间常不作为主景出现,给人的影响多是潜移默化的。材料上不要为使用而使用,使用的目的是为了使材料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林间小屋范文第3篇

突破传统局域网的呼声

北京大学无线局域网于2002年5月开始建设,同年6月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学校师生以及来访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借助笔记本电脑、PDA等无线终端方便高效地使用网络,从而促进了北京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

北京大学无线局域网的建设有其背景原因。当时,北京大学的校园网建设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但随着211工程和985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项目的实施与深入,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在会议中心、阶梯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区等空旷场所提供网络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需求对现有的校园网提出了技术挑战。

传统的局域网存在铺设费用高、施工周期长、移动困难、维护成本高、覆盖面积小等问题,严重地限制了网络部署和扩展的灵活性。在一些公共场所,很多时候几乎无法或者很难提供足够的网络设施满足移动用户的使用要求。这种困惑在多空旷场所的校园里显得尤为突出。

分步建设的无线网络思路

无线局域网技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的出现和发展,帮助我们摆脱了有线传输介质的束缚。WLAN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不受电缆限制,可移动,满足各类便携设备入网要求,能实现计算机局域联网、远端接入、图文传真、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WLAN安装简单,具备可贵的灵活性和高度的弹性。网络上的各个节点可以根据需求而轻易地进入或脱离网络,使得网络各节点的变动不会受线缆的制约,满足了我们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不间断移动办公的需求。

这一技术尤其适用于会议中心、图书馆、阅览室、阶梯教室、教学区周边等空间大、移动用户多、不宜铺设有线介质的场所,不仅经济有效,便于安装,而且要求的配置和维护最少。随着需求不断增加,学校可以迅速、方便地部署更多的节点,并且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经济有效地拓展连接能力,弥补了传统有线局域网在提供完善数据服务方面的不足,为校园网的建设,特别是解决校园内公共区域的局域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无线局域网络定位为校园网基础设施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大任务是对现存校园网作重要补充。鉴于无线网络技术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本着采用先进成熟技术、满足基本应用需求、追求高品质的性能和价格、观望最新技术发展的原则,我们采用了先解决有无,后解决温饱,逐步向小康过渡的分期建设思路。我们首先在急需使用的场所优先按空间覆盖完整的方式配置设备,这样较好地控制了经费的预算。由于无线网络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当网络带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时,可随时根据使用情况增加无线接入设备的配置。

250个AP覆盖每个角落

北京大学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PKU)是依靠在原有的有线局域网络(PUnet)基础上设计的,设计目标是作为有线局域网络的重要补充,和有线局域网络共同为北京大学的广大师生提供更完善和方便的网络接入服务。总体建设目标是以现有校园内有线局域网络为依托,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将校园网延伸到校内移动用户较多的主要公共教学科研办公区域之中,实现这些区域与校园网及Internet的高速联网。通过项目的建设,改善学校信息网络建设基础设施的环境,解决公共区域铺设网络电缆难的问题,进一步扩大校园网的使用范围,使全校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方便高效地使用信息网络,促进北京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无线网络通过接入点AP (Access Point) 和有线网络无缝连接,使有线网络得到延伸扩展。北京大学无线局域网络第一期工程一共使用了250个AP,灵活运用多种覆盖方式,基本上全面覆盖了北京大学的校园。从理科楼群、公共教室、会议中心,到校园内部的学生和教工宿舍,甚至是未名湖畔,几乎在北京大学的任何一个角落里,只要拥有一块无线网卡,任何计算机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接入到校园网,进而连接到CERNET和Internet。

北京大学无线局域网络初期主要采用IEEE 802.11b协议,最大连接速率可以达到11 Mbps,部分地区的AP具有升级为IEEE 802.11a的能力。这是因为当时多数厂家的AP还仅支持IEEE 802.11b及IEEE 802.11a协议,而802.11b是当时应用最广泛的无线局域网协议。同时,考虑到在未来的无线网络的发展中,IEEE 802.11g因为采用了与IEEE 802.11b相同的2.4G频段,同时最大速率可以达到54Mbps,向下兼容IEEE 802.11b,所以是IEEE 802.11b的理想升级换代技术。

为了方便学校师生和来访人员使用网络,北京大学无线网络中大部分的AP采用不加密方式,在一些重点部门根据实际需要,采用64 bit或者128 bit数据加密。IP地址分配使用DHCP动态地址分配,目前已经开放了4个C的国内地址空间,能够提供近1000台计算机同时上网的要求。

树荫和爬山虎成无线杀手

无线局域网络的实现与所处的环境紧密联系。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无线局域网络采用微波频段,信号传输的绕射和穿透能力比较弱,因此必须实地测量之后才能够真正定下具体实施的方案。比如在学校行政办公楼群(未名湖畔,红一楼到红四楼),原计划是采用室外天线覆盖室内空间的设计,但是由于这一楼群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组合,大部分建筑物的外墙一般厚0.5米左右,最厚可达1米,加上外侧铁质和铜质纱窗的屏蔽效应,所以无线微波信号几乎无法穿透,因此只能修改计划,全部采用室内覆盖方式实现。

北京大学校园是一个园林式风格的校园,学校在绿化建设上很有特色,但是因为水分子对无线微波信号的吸收效应,因此大量的树木也成为设计和实施工程中最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在地图上看似很普通的结构,在设计阶段的考察过程中就发现有大量树木存在,导致设计因此而发生变化。另外在夏天的实施阶段也发现,虽然已经考虑到了树木的影响程度,但是由于夏天树木的实际生长情况,又会影响到原先的设计效果,曾经被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树荫和可爱的爬山虎又一次成为我们施工中最棘手的问题。

北大校园网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见规模,已经拥有超过24000个有线网络端口。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在选择好无线网络的AP和天线位置后仍然发现很多地方还是需要有线网络的布线配合,另外如何解决AP的供电问题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有时候不得不因为无法供电而改变原先的设计,在一些必要的地点只能对设备采用网络供电方式。在无线网络的施工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无线局域网络的实施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线局域网络的规模和布局。在一些新建的楼群中,布线系统遍及所有角落,这个时候实现无线局域网络和有线局域网络的连接就很简单。相反,在一些尚未进行布线系统改造的楼群,这样的布线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施工时间。

无线局域网络是有线局域网络的必要补充,在现在新楼的布线系统设计和老楼布线系统的改造中,我们已经适当修改了原先的方案,在设计中添加了对未来无线局域网络的布局和实施的考虑,这样,无线网络的实施实际上也对我们的有线局域网络的设计有了更深层和更广泛的思考。

不断增加的应用

根据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我们于2005年9月对无线网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升级,包括增加AP的布署密度,部分区域采用IEEE 802.11g协议,使接入速率达到54Mb/s。同时,在校园内安装了多个无线室外单元,进一步扩展了室外区域的覆盖范围,提高了校园内室外区域的信号强度和质量。

北京大学校园无线网络自建成以来,基于无线网络的应用日益丰富。在北京大学主校区的教室、办公室、运动场,甚至是校园草坪上,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和PDA,或查阅资料,或在电脑上完成论文并递交到导师信箱,或上网访问。据介绍,利用这一无线网将能够达到2~10兆的传输速度。

从2003年开始连续3年,学校的迎新工作都在无线网络环境下进行,学校各部门和院系集中在校园内,利用无线网络完成新生的报到、交费、宿舍安排等工作,为新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得到了学校各部门和院系的肯定。2005年9月开始,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与网通宽带合作,以北京大学校园无线网络为依托,开展了基于无线网络的VoIP业务实验,学校的师生可以使用Wi-Fi手机在校园无线网的覆盖范围内拨打全国各地的市话和移动电话,实验进展顺利。

北大网络中心主任黄达武说:“北京大学在移动教育方面,正在研制开发基于有线网(互联网、电话网、光纤等)和无线网(卫星网络、移动通信网、 无线局域网、蓝牙等)的移动虚拟校园系统(MVC)。该系统为校园内的用户和校园外的用户提供了大规模的移动计算环境,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间断访问LDPM的信息。已开发完成的系统有移动办公系统、移动BBS讨论系统、移动答疑系统、移动新闻系统、移动教室管理系统,其中移动教室管理系统正在试用。”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接入设备成本的不断降低,基于无线网络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人们对无线网络的信赖程度也会越来越强,这同样会促进无线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链接

移动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架

移动教育(Mobile Education)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移动教育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国际互联网、移动教育网、移动台和教学服务器。

移动教育网:该网络是整个移动网络的一部分,由多个基站组成,用来发射或接收来自移动台以及互联网的信息,并通过空中接口将移动台与互联网实现无缝连接。

国际互联网:该网络即我们通常说的Internet,该网络是教育资源的有效载体。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与互联网连接的客户可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并可访问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

教学服务器:该服务器与互联网相连,存放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的服务程序。

林间小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植物配置 小城镇

城市绿化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矛盾日益显现,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北方城市,由于地域、气候、植物种群结构分布和科技、经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制约,给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树木品种的利用受到了一定限制.在植物色彩的表现上也显得比较苍白。因此,加强我国北方城市植物配置的研究,积极推进科学种植,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1 什么是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及其功能

1.1 园林植物配置的含义

通常园林植物配置是指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1]

1.2 园林植物配置的功能

1.2.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植物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园林植物不仅能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能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局部小气候[2]。同时也兼有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和安全。如夹竹桃、大叶黄杨具有抗SO2的作用;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可吸收细菌和有毒物质,具备净化水源的功能。

1.2.2 美化城市市容市貌。首先,植物配置过程通常按照形式美的基本规律,采用多样统一、对称、均衡、比例、尺度、对比、调和、节奏、韵律、艳丽及孤植、对植、丛植、群植、林植等手段使配置具有形式美属性的植物,形成形式美。其次,植物本身也具有美感,形态之美和季相之美。例如竹子具有盘根错节的根,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中空有节的杆、“个”字形状的叶,潇洒飘逸,倩影娑娑;银杏树一年四季的季相更迭变化,使周围环境仿佛有了生命,形成美感引人入胜。

1.2.3 烘托城市文化底蕴。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形、色、香、韵,不仅仅为了绿化而且还追求要具有画意,与意境上的“深远”“含蓄”“内秀”来达到曲径通幽、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诗情画意般的景点布置[3]。而市花市树、乡土植物的应用及古树名木的保护,能大大烘托城市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2 北方小城镇植物配置的具体方法

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科学配置,使各类植物喜阳耐阴,喜湿耐旱,各得其所。乔木、灌木、地被、攀援、岩生、水生,以及常绿、落叶、草本等植物共生共存。具体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2.1 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得好,而不必盲目引进推广外地特别是南方园林植物。

2.2 重视生物多样性。植物配置要符合自然规律和区域风貌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园林植物配置要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

2.3 遵循美学原理。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要讲求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4]。

3 小城镇园林植物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植物配置不够合理。莒县隶属山东,因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冬季漫长,常绿树种资源有限,在冬季缺少绿色,因此比较注重常绿树种的引进。但由于不了解常绿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加之该类植物对本地的适应性有限,许多引进树种进来后都处于濒死边缘,而且管理成本高,对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不利的[5]。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但城市绿化也就因此缺少了变化和新意.因此这两者都应该受到重视,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

3.2 配置结构模式化。由于受日益流行的国际化思潮影响,莒县也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园林设计,致使园林绿化较为模式化,如灌木的种植为大色块、大拼搭、大修剪等。特别是近年来在北方城市绿化中兴起的草坪热,城区园林绿化中大面积种植草坪,绿化的生态效益不明显[6]。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气候、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而莒县作为北方小城镇,广场上大面积的草坪,生长状态欠佳,公园、广场跟风的大草坪热缺乏理性。

3.3 植物配置缺乏文化品味。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近来绿化建设偏离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自身的历史文脉,使人们很难从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莒县作为鲁南文化名镇,城市园林绿化必须充分考虑其莒国故都的历史背景。

4 植物配置方法改进建议

4.1 坚持生态原则,发挥植物群落效益。植物配置要遵循生态原则,根据物种的生态原则,参照自然植物群落,选择各种类型植物群落如针叶型、阔叶型、混交型等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一个长期稳定立体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4.2 坚持多样原则,丰富植物景观。利用品种丰富的植物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包括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植物色彩、姿态的多样性,植物功能的多样性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并打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4.3 坚持乡土原则,体现当地绿化特色。城市绿化中构建人工植物群落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要选择与当地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类型,营造出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充分展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城市绿化成为一个城市的主要特色。如莒县银杏树、椿树、黑松等树种的运用等。

5 结语

园林植物配置是一种以植物栽植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技术手段。莒县作为一个鲁南文化小城镇,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丰富的人文景观。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设计、因地制宜,以地域内原有植物群落为基础,结合自然地理、人文特征、文化内涵,科学进行植物配置,构建生态适宜、物种丰富、景观独特、人文内涵深厚的别具特色的城镇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Ⅱ.中国园林,1992.8(1):20一24

[2] 张庆进.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2001.7(1)134-36.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徐波,赵锋,李金路,等.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的若干思考.中国园林.2000(5):32-34

林间小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害生物;防治;健康森林;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9902

1福建林业有害生物的现状

福建省处于亚热带地区,地势多以丘陵为主,气候怡人,适宜林业的发展。然而近年来福建地区的林业收到了一些有害生物的侵犯,这使得该地区的很多森林植被都深受其害。福建省的很多地方林业和森林的基本情况都不容乐观。

1.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根据可靠的调查,现在福建省的主要树种顶叶的有害生物达到了30多种。在这些有害生物之中,森林的病害主要有松针褐斑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马尾松赤枯病、毛竹枯梢病、桉树焦枯病等多种疾病。这些病害都在困扰着林业的发展。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些病虫害会更加危害到林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福建省的林业还受到外来生物病虫害的侵扰,现如今随着经济和林业的不断发展,有害生物也在不断滋生当中。如何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建设健康森林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1.2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

福建省福安市的主要有害生物达到30多种,以下主要对各类病虫害进行特点分析,研究其分布地方及危害程度,如表1所示。表1福建省各类病虫害分布及危害程度

病虫害类型轻度危

害/hm2中度危

害/hm2重度危

害/hm2发生

率/%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树种松针褐斑病1244.6176--74清流、沙县、宁化、泰宁、尤溪、大田、明溪、梅列湿地松、火炬松、黑松等松属植物板栗疫病------12.4泰宁、宁化、沙县、梅列、建宁、尤溪板栗、锥栗等桉树焦枯病------10.4永安尾叶桉、巨桉、巨尾桉、赤桉等萧氏松茎象50103472.490.473.49宁化、泰宁、尤溪、明溪、将乐、沙县等马尾松马尾松毛虫11414386911342.5沙县、泰宁、将乐、清流、尤溪、梅列、三元等马尾松刚竹毒蛾5620553223.1沙县、将乐、泰宁、永安、三元、梅列、尤溪等毛竹、刚竹黄脊竹蝗339826801313.0永安、将乐、沙县、梅列、三元、宁化等竹类植物

2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我国林业在不断发展当中,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思路也在不断地创新之中。林业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也在不断的加强,防治成效可圈可点。只有全面推行生物病虫害的目标管理,才能把林业生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断优化。同时也需要加强各管理部门对于生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视。

2.1大力推进防治体系建设

在进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时候,需要从基础设施入手。不断改善和提高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防治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的防治体系建设初步完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防治体系的建设关系到有害生物的防治和林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地都已经建立了防治检疫站和标准站。国家级的中心测报点也有1000多个。同时各地也装备了实验室标本室等基础设施。这就方便了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提高了工作效率。有些地方还配备了轻型飞机。

2.2以工程治理为重点

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可以以工程治理为重点,全面加强主要病虫害防治。这样防治工作的效果明显。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6个主要的病虫害治理工程,这足以看出国家对于病虫害治理工作的重视。很多省市也在不断地建设病虫害治理工程,同时也带动了群防群治,这样可以有效地遏制生物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以工程治理为重点可以有效地带动其他林业的治理,也能带动各个林业区的防治。我国对于生物病虫害的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强,在采取防治措施上也越来越创新,以工程治理为重点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措施。

2.3加强监测预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生物病虫害的监测,需要不断加强。构建完善的监测网络系统,加强灾害预警的能力。在生物病虫害的防治过程当中可以实施建设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建设为主的测报体系,来加强对于生物病虫害的监测。对于省、地、县等的网络体系也要进行完善,提高监测的覆盖率。发挥网络体系监测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作用。只有加强监测的预报,才能有充足的防治时间,才能避免大面积林业受生物病虫害的侵害。

2.4加强检疫、依法防治

加强检疫的主要目的是减缓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速度。国家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有相关的条例。在防治的过程中要依法进行,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流程和规章制度来执行。地方法规要和生物防治的法规体系相配套。只有加强了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才能从源头防范生物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我国生物病虫害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福建省的生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也落实好,做好林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经过大力的治理,福建省的无公害防治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现在正不断加强当中。

3营造健康森林的措施

绿色健康的森林能够净化大气污染,更能为建筑业提供必要的林木材料。营造健康的森林能够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只有采取有效的、科学的措施才能营造健康森林,建设更好的森林发展环境。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林江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营造健康森林的有效措施分析资源与产业

3.1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

福建省应该以县为单位,在借鉴过去土壤资料的基础上来对不同的树种进行划分。其主要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土壤成分和不同的树种。不同的土壤种植不同的树种,采取合理的栽种方法,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适地种地的问题。以实践为主,加以林业标准化的体系建设,把各种各样的类型收入到政府的标准,实行统一的标准化造林。实现由粗放型的造林到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这样进行科学的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能够有效地进行健康森林的建设。

3.2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

乔木的营造主要目的是作为防护林,这样可以减少片状纯林的数量。在平原的农区,应该采取乔木防护林丰产林为主。而在经济效益和生态问题上则应该以经济效益为主。可以重点发展地方特有的树种和果树经济林。而在沙质地区则应该以灌草为主,重点进行沙源的治理。为了畜牧业的发展而打下良好的基础。至于山区的森林发展则应该以灌木为主,同时可以适当地发展常绿树种,丰富森林植物的多样性。

3.3加强种子繁育苗木工作

在防治病虫害工作的同时也要贯穿于造林营林之中。对于造林营林可以加强种子的繁育苗木工作,这样可以促进遗传多样化。当今林业的发展,单一的林业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形势。所以在进行造林营林时需要加强种子的繁育苗木工作,保持物种基因的多样性,不断尝试发展基因多样性的物种,增加森林的植被丰富性。与此同时也应该重视促进森林的健康。由于大量的人工造林使得林分的质量并不是很高,同时也会影响到森林的结构和经营水平,导致综合的效益下降等问题的出现。需要对林业实行有计划的、科学的育种。同时也需要提高低产林的改造强度,尽量做到健康森林的高速发展。统筹规划可以有效地促进林业质量的提高。

4结语

我国林业的发展速度比较快,然而生物病虫害也在不断地对林业进行侵扰。生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可忽视。做到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林业的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和延缓病虫害的蔓延速度,减少病虫害对林业的损害。病虫害额防治工作是需要多方面相配合的,并且不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而在森林健康的营造上同样也需要科学化的规划,这样才能为健康森林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才能为生态的平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兆飞.浅谈闽北林业有害生物现状与防控对策[J].福建林业,2015(2):22~23.

[2]赖卫军,赵振明.浅析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与治理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4:58.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畜牧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现代农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应用昆虫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