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学术论文

工商管理学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商管理学术论文

工商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刁兆峰,山东省定陶县人,出生于196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93-1998年任武汉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1999-2002年任武汉工业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2002年起任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

社会兼职。中国建材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武汉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汉阳区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当代企业发展顾问中心副主任及首席战略咨询专家、广西工学院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省新产品、新技术项目评审委员会、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和武汉市招投标评审委员会成员。

从事领域。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企业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领衔讲授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于2008年荣获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并连续3年(2006、2007、2008年)被学生网选为“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另为校内研究生和MBA学员讲授《高级管理学》和《企业战略管理》等学位课程,获得一致好评。主要研究方向有二,一是企业战略创新及其管理,主要探讨企业战略创新模式与途径、企业战略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其风险管理;二是企业持续成长及其管理,主要探讨企业持续成长障碍、企业持续成长机制、企业持续成长评价,以及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机理与模式等。

研究成果。近年来,在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和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3部,作为编委会主任编撰出版“21世纪工商管理课程系列教材”(14部)、和“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18部),并多次再版,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湖北大别山区建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企业集约化经营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京珠高速公路公司化、商业化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近年来曾多次参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策划与管理咨询工作,并为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举办《论执行与执行力》、《企业持续成长的门槛及其克服》、《21世纪管理发展新趋势》、《企业战略发展新思维》、《企业战略创新的逻辑与途径》等学术讲座几十场,并获得普遍好评。

工商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2、论文要求有一个封面,并注明“广西师范大学20**级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学院、专业、学号、评阅教师、姓名、成绩、完成时间等,论文题目用黑体二号字(后附标准版式)。论文要求包括题目、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五部分,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内容摘要、参考文献及注释用宋体五号。

3、关于“内容摘要”的写法和要求。内容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所研究的内容、目的、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一般为100字左右,用宋体五号字,其中“内容摘要”四个字加粗。

4、“关键词”的注意事项。关键词一般为3-6个,用分号隔开,用宋体五号字,其中“关键词”三个字加粗。

5、“正文”的注意事项。 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页面设置为:上、下2.2cm,左右2.7cm;统一用宋体小四号字,段落间距为0.5行,行距为20磅。课程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注明出处(引注),涉及计算内容的数据要求准确。标题序号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一、”“(一)” “1.” “(1)” “①”??。

6、论文要求在3000字—5000字之间,幅面采用A4纸打印,每页30行,每行40字,一律左订成册。

广西师大经济管理学院2010年6月20日

参考题目:学生可根据给定的题目自行选择,也可根据选题的相关范围或本课程相关内容自行拟定论文题目:

2009级经济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工商管理本科、市场营销本、专科、商务管理专科、国际经济与贸易高中起点升本科(半脱产)、会计学高中起点升本科(半脱产)的《商务谈判》课程论文选题参考题目:(本、专科同)

1、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分析

2、浅谈商务谈判的软硬兼施策略

3、浅谈商务谈判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工商管理本科、市场营销本、专科、会计学专科、商务管理专科、国际经济与贸易高中起点升本科(半脱产)、会计学高中起点升本科(半脱产)的《公共关系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参考题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专科:

1、论述和谐社会与减少收入差距联系

2、谈谈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试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本科:

1、谈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资料配置方式的看法。

2、分析我国当前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收入分配方式的联系。

3、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公共关系学》(本、专科同)

1、房地产营销中公共关系问题的探讨

2、论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课程论文评分依据:论文写作规范、选题、论文的内容、学术价值、结构、参考数据、参考文献等项目进行评分。如有发现论文内容雷同,将被认定为相互抄袭,评分为零。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人高等教育

***课程论文

题目:

姓名(签字):

专业:

学习形式:业余或函授

作业日期:

学号:学院:学习层次:本科或专科 分数:__________ 评阅教师(签字):__________评阅日期:________________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

【内容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规律性,分析当前我国西部落后地区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及现状,并对产业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困难进行了梳理,进而提出西部落后地区吸引产业转移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产业转移; 西部;战略选择;梯度理论

【参考文献】

[1]刘艳《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改革》2004年第6期

[2]李群《东企西进正酣,西部如何抉择》,《西部商报》2005年6月30日

[3]顾焕章 周曙东《新时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十大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2期

工商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部分要靠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依靠地方财政供给,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培养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较大比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研究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类别。我国 2012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我国高校本科共设置 12 个一级学科,管理学是一个一级学科,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 9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10 个专业。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应用型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基于以上的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单说就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大大增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广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

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到几乎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前些年是专业理论课课时多,实践课时少;近几年实践课时虽然增加了,但是实践教学落实难,实践效果差,尤其是校外实习更是如此。大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其实习一般都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部分。在上世纪 80 年代,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专业教师带队,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通常学生被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具体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所学理论,并将所学的先进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从中发现问题,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取得了非常好的实习效果。但是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为提升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精简机构,压缩管理岗位的人员编制,企业管理部门诸如物流、财会、营销、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经理及业务人员都非常忙,其本身尚且自顾不暇,哪有闲情去接待学生,更不用说对学生亲手指导了。即便通过各种关系有企业出于情面接受学生实习,但基于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很多企业也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参与,只是走一走,看一看,打打杂、跑跑腿,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特别是近几年,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由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遭到了企业的冷遇甚至是拒绝,许多地方高校只得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找门路实习,企业实习已流于形式,以往有效的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其他专业相比,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虽然通过在校内的理论教学,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专业技能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也仅限于了解,要真正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进行业务操作必须通过企业实训过程的强化才能达到。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还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少“双师”型教师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采取的仍然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生动的教学局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滞后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地方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地方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所谓“双师”,就是教师除教学职务如教授、讲师外,还应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但目前这样“双师”型教师却极度缺乏。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必须对现行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要更新培养观念,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确定培养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目前很多高校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培

养方案时,常常在拓宽专业领域方面苦思冥想,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绞尽脑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伤筋动骨,而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模式关注甚少。这种现状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并逐渐发生错位。现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培养目标高大上。突出表现在:第一,缺乏个性。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同小异,甚至有些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第二,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计划中应用型特点不突出。地方院校往往参照学术型院校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方面与学术型高校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有管理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涉及的课程面广、量大,课程交叉的内容普遍存在。培养的学生即懂管理又懂经济,貌似基础牢,口径宽,实际学的不深不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实践教学问题多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主要沿袭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做法,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是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程中较多的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对照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明显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师资条件、资源投入、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较薄弱,应用型师资匮乏,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只能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评;第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沟通能力、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应变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要求很高。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还处于依附理论教学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工商企业的用人要求;第三,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地方高校在鼓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教师为了评定职称和增加工资收入,在申请研究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承担更多的理论课时等方面投入了主要精力,而对费时、费力、低回报的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而学生由于实践能力考核环节的缺失,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意愿不高;第四,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实践背景。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重,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基本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普遍缺乏工商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因此,在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中,往往不能很好执行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第五,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落实难。很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还没有实行校企的紧密合作,学生接触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较少,更没有机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对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第六,综合实训少。现代企业决策往往是综合性的,只有采用模拟企业实际管理的综合实训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又能把握管理的各个环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设计,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少,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有必要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教学先进经验。

四、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首先是其专业方向设置能够根据职业实践的需求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实践岗位,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超强转岗能力。其次是其培养方向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其培养规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加方向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其业务培养要求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协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至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模块体系

针对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们需要构建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学理念。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四大教学模块来实施,即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

(三)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结合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业可以采纳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撰写课程论文、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五、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观念更新

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工商管理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其一是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其二是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其三是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其四是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五是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二)师资队伍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其具体方法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 的方法。“引进来”就是聘请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高级管理者,从事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请一些高级管理人士、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办讲座,从外校引进优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来任教,丰富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加强学科建设;“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广泛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正确的方法,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学生通过实践,有利于他们强化实践能力,熟悉企业相关运作,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高度重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把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纳入专业建设的工作计划。第二是以项目合作带动实践基地建设。发挥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师的智力优势,鼓励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可

以让学生有的放矢,也为实践教学的安排提供了完整的内容框架,不会使学生的实习过程流于形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强化校企关系,带动实践基地建设。第四是实施弹性式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1(2)

[2]王卫.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

工商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河南大学是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12个学科门类的百年名校。会计学专业是改革开放之后河南大学最早开设的管理类专业之一,1986年招收本科生,2003年获批会计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授权点,2012年获批审计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河南大学会计学专业是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主干专业之一。近年来,学院坚持以“质量立院、学科强院、人才兴院、规范管理、跨越发展”作为发展战略。会计学专业在学院发展战略指导下,紧密联系国家尤其是河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抓手,质量建设为核心,服务社会为动力,全力打造中原地区高层次会计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集聚高地,努力建设成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专业。

为了加快会计学专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学院现设有会计系、会计研究所、内控与审计研究所、财务与成本研究中心、会计专业学位(MPAcc)教育中心、会计实验中心和会计培训中心等与会计学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机构。河南大学会计系1995年成为中国会计学会会员单位,2002年成为世界会计教育与研究联盟(IAAER)会员。

会计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郭道扬、何顺文、王立彦、于增彪、魏明海、王光远、干胜道等著名专家被聘任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已经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专业教材和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

近30年来,会计学专业坚持开放式办学的思想,与国内外20多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集团深度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第一要务,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校生专业理论素养好,应用分析和创新能力强,在CIMA 2014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中,由会计学专业在校生组成的团队,荣获华北赛区总决赛二等奖。会计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欢迎和好评,一大批校友已成为国内会计行业的领军人才和理论实务界的骨干。河南大学开办会计学专业至今,已经培养了普通本科生4 800多人,培养会计学、审计学学术型研究生200多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220多人,为河南乃至全国会计教学科研和实务工作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商管理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高校

《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管理技能为主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这也要求高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构建仿真性的、广泛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一、高校《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不重视实践教学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极高的要求。《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取感性知识、提高管理技能的过程。可以说,实践教学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有重要意义。但受传统教育观影响,许多学校对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作用都缺少足够认识。如在《管理学》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配置中,许多学校都将《管理学》实践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部分,根本不会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样的地位。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投入上,当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出现矛盾时,许多学生都会以牺牲实践教学为代价来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受此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也不怎么关注《管理学》实践教学,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很难会真正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必然会给高校管理实践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2.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

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涉及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馆里、公共管理、会计、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许多学校在《管理学》课程设置上,都按照大纲需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其中,绝大多数学校的管理学实践教学以实证数据和资料分析为主。许多学校针对《管理学》实践教学都加强了《管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并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法,目的是希望能通过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但综合来看,许多高校的《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严重老化,如许多学校由于资金有限,大都是利用模拟软件、模拟实验室、课题攻关来进行《管理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手法有情景模拟、小组活动、座谈、社会实践等。由于教学手段单一,许多学生都对《管理学》实践教学不感兴趣。

3.实践教学效果差

相较国内高校,国外许多高校在《管理学》实践教学上的经验更加丰富,教学手法也更加多样。如英国许多高校都针对《管理学》实践教学与一些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实训基地开发协议,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线,开展了各种团队实践活动,从而为《管理学》专业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目前,虽说我国《管理学》专业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发展阶段,但高校《管理学》教学效果始终不容乐观,如许多高校在大一、大二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上,都以实践教学方法探讨、平台建设为主,在大三、大四才开始真正实践教学,学生缺少真正的实践机会。许多学生在真正开始实践教学前,由于不知道相关知识的用途,在学习上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实践教学开始后,由于从未进行过实践历练,他们会对许多东西感到无所适从,实践教学的效果也较差。

二、提升高校《管理学》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条件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高校要集中力量,将《管理学》实践教学提上日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上,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讨论活动,要求广大教师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彻底转变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从物质和制度上给予《管理学》实践教学以大力支持,完善《管理学》实践教学制度,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并要求教育管理部门、教师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为努力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逐步将工作重心由共性教育转向个性教育,由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教学,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推动《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稳步发展。

2.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理论教学不过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而要想提高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与创新能力,高校必须走校企合作教学的道路。确切来说,高校要根据市场、企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原则,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和实践平台。然后完善实训基地教学评估制度,建设一支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高校管理学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如高校可以企业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推荐学生到合作单位开展参观、学习活动,争取让学生在实践演练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高校管理学专业学生则要珍惜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并在相关的理论教学结束后、毕业设计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去操练,以巩固学到的知识。

3.建立健全《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机制

高校要想实现《管理学》实践教学目标,必须在管理机制建设完善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这就要求高校紧贴《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严格的人力资源招聘制度、教育制度和教学考评制度,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学生实践结果、单位鉴定在学生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切实认识到《管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此外,高校还要完善《管理学》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优化整合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设计一套与《管理学》理论教学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全面监督《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实践教学步骤、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成果展示等,确保实践教学不会流于形式。

4.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企业见习之外,高校还要综合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优化《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如高校可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中,制定一些能激励学生参加管理实践的措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方案和学术论文。此外,高校还要发挥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搭建系统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实战演习场所。同时,也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管理部门的合作,编写先进的《管理学》实践教材,并要求管理学教师在日常理论教学中,认真组织案例教学和管理模拟实践教学,将最先进的模拟软件应用到《管理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仿真操作技能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条件,高校管理学教师还要提高实践教学的层次,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的信息量,经常带领学生去企业实地观摩和调研,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5.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高校要努力改变当前管理学教学队伍以理论型学者为主的队伍建设现状,引进更多具有管理经验的教师,针对教师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成立实践教学监管部门,加强实践教学培训,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管理学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经常与兄弟院校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效率。依托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高校还要围绕《管理学》核心课程完善“双教师制”,一方面,聘请企业一线管理人员来校兼传授管理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鼓励广大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去企业兼职,使教师在工商管理运作过程中提高实务能力。

作者:刘新华 单位:安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江南,宋杨.管理学实践教学方法探析[J].经济视角(下),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