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热带雨林气候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讨论;类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16-01
问题缘起:我校地理组申报了省级地理课题――课堂教学行为诊断与矫正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在全组内进行常态教学录像、听课,并把视频传给每一位地理教师,让每位地理教师发现自己及他人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并及时矫正,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位老师选题为《气候类型的内部差异》,第二位老师选题为《气候类型的复习》。
第一位老师的导语为:气候为五大自然地理特征之一,涉及气候的高考题很多,是高频考点。今天这节课就讨论一下气候类型的内部差异。
第一种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出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图,先请学生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特点、成因。对应分布规律和学生一起在图上找到刚果盆地、东南亚地区、亚马孙平原地区。接着指出巴西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也是热带雨林气候,它们是怎样成为热带雨林气候的?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及暖流的影响。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差异明显。
第二种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先请学生回忆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成因。然后让学生观察图,指出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是热带草原气候,分析是由于地形影响,海拔高,对流弱。
第三种: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东南半岛,成因是冬季受从东北部南下的东北季风影响,(看世界自然带图)有哪些自然带分布?有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同一种气候类型,自然带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夏季风从西南方向吹过来,有些地区是迎风坡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热带稀树草原。
第四种:热带沙漠气候。(提问)分布规律、成因。
读图哪些地区有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大体在南北纬20°-30°大陆中部和西岸。提问:非洲的西南部、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除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外,还有什么因素?――寒流。使得沿岸的温差与大陆内部的相比要小.
第二位老师导语:气候很重要,我们要了解它的形成、分布、特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候的知识。
气候有两个因素:气温、降水
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太阳辐射主要影响热量形成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
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亚热带地区:大陆东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为地中海气候就是由于大气环流体系不同。
地形变化:不同海拔气温在变化。地形会影响降水。
洋流: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破坏植被,气候恶化;排放二氧化碳,全球变暖。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下面我们来介绍这些气候,首先看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
热带雨林气候: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出示气候类型柱状图、景观图、气候类型分布图)此外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也有分布。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终年降水少。主要分布地区:回归线到南北纬30°的大陆西岸和中部地区。
两位教师的课堂都很安静,学生认真听讲,积极记笔记,但在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我感觉还是有差别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选题的切入点
第一位教师的选题《气候类型的内部差异》,当课题通过屏幕展开时,学生立刻有点异动。选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第二位老师选题为《气候类型的复习》,题目出现时,学生非常平静。从心理学角度讲,适当的变化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引起注意,在下面的教学中才能有较好的效果。高三专题复习课的主要目标是:重组知识、完善体系、总结规律、提炼方法,使学生明确考点、难点、易错点。选题不同也就是对知识的重组的思路不同,选取适当的切入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也会不断提高。
二、导语的切入点
第一位教师的导语为:气候为五大自然地理特征之一,涉及气候的高考题很多,是高频考点。今天这节课就讨论一下气候类型的内部差异。把气候内容的性质及重要性进行了交待,同时利用三个大家熟悉的三个地区交待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较好地起到了导入导控性、指向性的作用。第二位老师导语:气候很重要,我们要了解它的形成、分布、特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候的知识。导语中直接介绍了本节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起到了导语的具体性作用。导语的切入点不同,引发学生知识联想和迁移的出发点就不一样。
三、提问的切入点
2、 然而巴西东南部人口稠密,城市集中。
3、东南部人口最稠密,城市集中海上交通便利;
4、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
5、东南部殖民主义者入侵,开发早;
6、东南部经济发达,城市发展快
东南部位置特点: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东南部气候特点 :地处热带气候湿热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拉丁美洲
1、南美热带沙漠的成因: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东南季风背风坡;②沿岸有寒流经过。
2、南美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的原因为:
①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紧逼海岸;②秘鲁寒流降温降湿。
2、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3、亚马逊流域城市稀少的原因为:
①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人口密度小;②热带雨林茂密,陆路交通不便;③汛期两岸许多地区洪水泛滥,不便通行。
4、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产生的影响为:
①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维护全球水平衡;
③影响地球大气中碳氧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是对亚马逊河流域而言的)
5、利马既是著名的“无雨”城市,
同时又被人们称为气温宜人,气候潮湿,绿树繁花,风景秀丽的“花园城市”,试分析原因。(6分)
位于低纬太平洋沿岸,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多下沉气流和离岸风影响,降水少(“无雨”)的热带沙漠气候(2分);但由于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降低(气温宜人)(2分),沿海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只能形成大雾,(难以向上输送成云致雨)迷雾蒙蒙,气候潮湿(2分),虽地处热带沙漠之中,却空气清新,一尘不染。
6、(1)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8分)
(2)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潘帕斯草原成为世界著名牧区的有利条件。(8分)
(3)位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分析其原因。(5分)
答案 (1)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
意义:纬度跨度大,地表热量迥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和合作;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任答两点即可)
(2)自然方面:位于东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降水适宜;土壤肥沃;牧草茂盛,(任答四点即可)
人文方面:畜牧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草场管理现代化,围栏放牧;重视牧业科学研究,培育优良牲畜;铁路与港口的交通条件便利,便于畜产品的运输;市场广阔,畜产品远销国外。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3)地处西风带,西面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2大洋洲、澳大利亚
1、从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分析澳大利亚动植物具有古老性和原始性的原因?
①从地理位置看:该大陆与其他大陆分离早,四面临海;
②地形平坦,自然条件单一,动植物进化缓慢。
2、澳大利亚大牧场放牧业的有利条件: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草场资源丰富;②大自流井盆地地下水丰富,为牲畜提供饮用水源;③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④无大型食肉动物,缺乏天敌。
3、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
分布:澳大利亚大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降水从北、东、南三面向内陆作半环状递减,植物带也相应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带向内陆逐渐过渡为草原、荒漠。
成因:
(1)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控制,气候炎热干燥。(2)南部和西南部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属地中海气候。(3)北部夏季来自赤道的西北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多为湿季;冬季受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降水季节性变化形成热带草原气候。(4)东南沿海一带,受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因而比较湿润,东北部常年吹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并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最南端和塔斯马尼亚岛常年受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5)西部沿海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和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的控制,加上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因而干燥少雨。中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部大分水岭阻挡了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形成干燥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
4、混合农业的优点
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5、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上游修建水库大量取水用于灌溉,对该河流下游地区的影响为:
①入海泥沙及水量减少,河口地区海水倒灌,水质下降,引发土地盐碱化,三角洲地区被波浪侵蚀,面积减少。②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导致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③一些鱼类可能发生绝迹现象。
6、针对墨累一达令盆地降水不足的现状,在该地区发展农业的应对措施为:
①跨流域调水(东水西调);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农林牧相结合土地利用结构;③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发展耐旱农作物。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3两极
1、南极
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原因:
①纬度高──地处高纬,一年之内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最少,造成严寒。②地势高──南极洲的高原地形和巨厚的冰层,冰雪覆盖,冰雪反射率大;加剧气候的寒冷,形成酷寒。③气压高──酷寒使南极洲形成了极地高压中心,从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反时针方向(即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极地东风,降水稀少而风力极大,形成干燥、烈风。酷寒使降水以暴雪形式出现,长久的积雪形成庞大而深厚的大陆冰盖。烈风、暴雪和巨大的冰盖又是南极大陆酷寒的原因。④洋流──南纬40°~60°持续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⑤地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季气温低。
2、北冰洋范围内气温非常低的原因
①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内,冬半年有漫长的极夜,散失掉大量的热量。
②极昼期间尽管光照时间很长,但太阳高度角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很有限。
③同时,在极昼期间由于积雪和海冰的融化要消耗大量的热能。
④白色的冰雪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反射作用。如新雪的反射率达到90%以上。
3、南极气温低于北极的原因?
①南极地势高,北极地势低;②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关键词:比较教学方法;气候类型及成因;异类比较;同类比较
初中地理教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统一。区域地理是基本的内容,而教材在讲述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则往往采用孤立地讲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而忽视了地理事物之间的横向比较,不注重表现其中的规律。这样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使其不能较快地掌握,而仅仅是靠死记硬背来加强记忆,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且容易增强学生的作业负担。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掌握地理知识。
所谓比较教学法就是通过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如区域分割、体系分割,加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联系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效的使用比较教学法很有必要。下面就列举部分气侯知识作简单的剖析,我们知道,要分析气候就需要首先分析气温和降水,不同的气温带和降水带组合成不同的气侯带,而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和洋流因素。要分析特定地方的气候类型及成因就要综合各种因素。
例一,欧洲西部和亚洲东部的气候比较。
两地同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又都靠着大洋,可是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亚洲东部却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该如何解释呢?这就需要用比较法.两地虽同处在中纬度,同靠着大洋,但一个在大陆西部、大洋东侧,另一个却在大陆东部、大洋两岸。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大西洋东岸,终年受西风带影响,西风从大西洋挟带着大量的水汽而来,形成丰富的降水,再加上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也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因而形成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亚洲东部则是深受季风的影响。由于海陆物理性质不同,夏季,从太平洋、印度洋吹来的含有丰富水汽的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从西伯利亚、蒙古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本区,造成低温少雨。因此形成显著的季风气候。
例二,欧洲西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气候比较。
两地同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同处于大陆西岸、同处于西风带、同有暖流经过,同有巨大的山系,可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范围却是一个大、一个小呢?在欧洲西部,高大的阿尔卑斯山是东西走向,与西风的方向是一致的,不会阻挡来自海洋上的湿润空气,而北美洲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系却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风的进入,因而就形成了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例三,非洲低纬度(赤道地区)的西部和东部的气候比较。
赤道穿过非洲大陆,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但在西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部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原因是什么?因为西部为地势低的刚果盆地(扎伊尔盆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而东部却为东非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只形成了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在东非高原上的非洲最高峰一一乞力马扎罗山才形成了高山气候,为炎热的非洲带去了一份凉意。
例四,南美洲40℃附近的大陆西侧和东侧气候的比较。
关键词:初中地理;主要气候类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69-02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一直是初中地理学的重要内容。按照地理知识内容分类,自然部分不外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几大因素。而我们认为气候因素是重中之重,它的综合性很强、联系较广,对今后继续学习区域地理也具有关键的作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其涉及内容较多,名称、分布、特点、景观等诸多因素糅合,如果学生缺乏系统的知识梳理,没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没有良好的对比分析能力是很容易混淆不同气候类型的。因此,这部分内容给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与困难。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讲好这部分内容,做到事半功倍?我们归纳、讨论,认为有下面几点做法。
一、利用地球上的“五带”为气候分类
初中地理教材一共涉及十多种气候类型,如果全部让学生背诵记忆显然不实际,学习的效率也低下。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地球上的“五带”这一知识点,明确了从低纬到高纬,气候带存在规律顺序分布。而气候带的划分则是由最基本的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这一条件决定的,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我们很容易认为这是“热带”,其他温度带也依此联想。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热带的气候共同点是全年都较为高温、寒带则较寒冷等。以北半球为例学生已经知道有热带、北温带、北寒带,那么热带气候类型、温带气候类型、寒带气候类型也就分出类别了。这里再与学生强调在地球上不同温度带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存在一过渡带。热带与温带间有“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温带与寒带间有“亚寒带”的气候类型。利用这划分出来的气候上的“五带”大致可以区分不同气候类型的纬度位置范围以及它的气温特点,避免了因类型过多而混淆的困境,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气候类型的知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明确气候分布范围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由于初一学生没有学习世界分区地理,所以讲到该内容时,不能具体讲到“南亚”、“东南亚”、“西欧”等区域名词。这时我们应该利用好“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纬度、海陆位置的角度予以描述。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理想状态下气候类型的分布是南北半球对称的,所以我们只需记住北半球一块大陆的气候分布,其余地方的分布状况也可以大致推断出来。掌握这样的规律对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很有帮助。
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根据纬度、海陆这两大因素分布在理想大陆上:热带雨林气候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方向各延伸5°~10°左右;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两侧;热带荒漠气候分布于热带草原气候区两侧,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地中海气候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大约在纬度30°~40°之间;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地区的大陆西岸;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附近的大陆东岸;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大陆内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50°~65°附近……对着气候分布图再向学生介绍这些规律,同时强调在南半球的气候分布则以赤道作轴与北半球对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直观。该图浓缩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和把握,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图表可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如此繁多的气候类型,运用图表可以使得知识有条理性,化繁为简,明确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充分凸现知识点,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利用气候直方图和景观图,分析、判读每一类气候的类型及其特征
虽然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学生掌握各气候的特征,但利用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各气候类型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好处。描述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和降水入手,一般有“夏季气温……降水……,冬季气温……降水……”的模式,结合气候直方图可以有以下步骤:
1.判断所属半球:如果6、7、8月气温最高,则该气候类型位于北半球;如果12、1、2月气温最高,则该气候所属南半球。
2.判断所属温度带:温度带同样需要利用气温曲线进行判别。最冷月气温大于15°C为热带气候;最冷月在0°C~15°C之间的为亚热带;最冷月在-15°C~0°C之间的为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最热月气温小于15°C的为寒带气候。
3.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通过上面的步骤后,再根据降水量的情况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就非常方便了。
在讲解各种气候类型时要利用景观图,结合学生对气候的实际体验,加强理解与记忆。如顺德所在的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夏天的炎热多雨,冬季的凉爽与干燥,提及于此,印象就很深刻了。对于其他气候类型的地区,用景观图加以联系,能够拉近空间距离,让学生从气候的角度说说图片跟自己的感受,也锻炼了气候图的判读能力。
四、利用比较法,把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