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活动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增强学习物理的动力。
(3)让学生亲身参与,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变为有趣的综合实践,并且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重点: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
活动器材:
四辆自行车、部分修车工具
1 导入新课
师: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自行车最多的国家,号称"自行车王国"。它作为一种子交通工具,取代了人的步行,它在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对于生活在农村的我们来说,也与自行车结下了很深的情缘。说起自行车同学们都不陌生,如果让某位同学把自行车的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详尽地说出来,未必能做到。为了了解这些问题,也为了更好地将物理知识运用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就"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为课题,共同了解自行车的物理知识。
2 探究新课(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2.1 认识自行车的结构(班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一辆普通26型自行车)。
师: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自行车的结构,了解一下基基本性能。(学生动手操作,有记录的有进行了解结构的)
师:因为对自行车较熟悉,哪一组的同学先来说一下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生:我是第一组的,自行车的结构有这些,车把、脚蹬、前叉、前后轴、前后轮、中轴、车闸、链条、飞轮、车铃、后灯。(结合自行车,分别指出所在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较好好,很祥细,但我们能不能把他说的分一下类,归纳成几部分,结合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才能更好的认识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
生:我是第三组的,我们把所了解一的分成四大部分,车把、前叉、前后轮、前后轴分成一部分,主要是把握方向的作用;脚蹬、中轴链条、飞轮起推动车前进的作用;前后闸主要是起控制作用的,是骑车人在行驶时可以随时控制自行车的车速事或停止前进;车铃、车灯为提示人引起注意部分。这四部分通过车架,形成一个整体,才是一部完整的自行车。
师:哪位同学能来亲自试试,来证明给同学们,这位同学把自行车分成这四部分是否合理。
(有两位同学进行现场演示,并且做出示范动作。激起学生重新对自行车的认识的欲望)
2.2 认识自行车有关物理知识的应用
师:通过对自行车的重新认识,我们来找找自行车中应用到我们所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最好也能按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一下,让别人一看就能完全理解。
(学生进行观察,总结与所学过的关知识的应用。活动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并且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得出结论)
师:现在谁来总结一下,看看都应用到我们所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
生1:我们组总结了应用到的知识有摩擦,如轮胎表面的粗糙不平、车把套表面粗糙紧紧地套在车把上、前后闸刹车时阻止车轮转动、脚蹬上也有粗糙不平的花纹、车轮是圆形的、中轴前后轴都加油。车铃应用到我们学过的声现象、车灯应用到光的把射。
师:总结得比较好,谁能再把他们所总结的再详细说明一下,具体的物理知识,并且边说明边操作,我们来具体的认识一下。
生2:我来说一下,轮胎表面粗糙不平、车把套表面粗糙紧紧地套在车把上、前后闸刹车时阻止车轮转动、脚蹬上的粗糙不平花纹都属于增大有益摩擦的,轮是圆形的、各个转动部分加油是为了减小有害摩擦的,车铃是就用物体振动能够发声的原理、车灯是应用光的反射原理的。(学生边解释边操作,同学们都能体会到应用到的物理知识)
师:谁有找到其他有关的应用到的物理知识?到自行车前给同学们说明一下。
生3:我发现用到了杠杆知识,车把和脚蹬用应该是轮轴,是省力的;车闸属于杠杆属于属于省力杠杆。(边说明边指给同学们看,并且亲自试试,证明给同学们)
师: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其他的物理知识吗?再找找看(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
生:我发现车座设计得比较宽大,我想这是在压力不变的情况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使人坐着舒服吧。还螺丝帽下面有垫,也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说得太好了,你说得非常好,发现了其他同学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同学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吧。对自行车我们有了这么多的认识,那我们在骑自行车时是不是都注意安全行驶了。谁能说说在平时我们都遇到过哪些不安全问题?
生:平时看到过有的同学骑自行车双手撒把、相互攀扶、追赶比赛、带人、戴耳机听音乐,扒机动车,这都是不安全的,一旦出现紧急事情,就很难控制。
师;说得很好,我在路上也看到过类似的情况,希望同学们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除了上述同学提出的以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呢?
生:要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完好。车闸、车铃是否灵敏、正常。雨、雪、雾天骑车格外小心,要穿鲜艳的雨衣,同时慢速行驶。
师:说得非常好,看来这位同学生活经验很丰富。对于自行车我们不仅会骑,也要会进行简单的维修和保养。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来拆装一些零件吧。(学生动手亲自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学生总结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对自行车的构造和原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学习物理有了更大的兴趣。如果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处处都有物理知识,能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就体会到学有所用,感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4 教学后记
通过这次活动,我认为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注重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学生能自己总结在活动中发现知识,并且进行拓展延伸。
安徽合肥女学生周岩被男友陶某某故意伤害一案,网上传得沸沸扬扬。2012年,遂昌周边某县一所中学里,也因学生恋爱问题,发生了极其悲惨的事件。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近八年,接待的许多来访者也都是为情所困,因此笔者深感给学生开设以恋爱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开设“青春恋情”辅导课不是鼓励学生恋爱,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进行异往。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设计了“青春恋情”为主题的系列课,设计思路如下:第一课时“做一个吸引人的男生(女生)”,第二课时“我的爱情观”,第三课时“我的爱情行为”。
由于本校是一所职业教育专业学校,因专业而组成的教学班中学生性别比常常差别很大,以笔者所任教的几个班级为例,11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1)、(2)、(3)班,虽以男生为主,但都有一定比例的女生,而11机电(2)全为男生。在恋爱主题的第一课时“做一个吸引人的男生(女生)”,笔者从我校傅湘奇、陈佳丽两位学生成为2010年浙江“校园歌曲”(春季、秋季)高中版封面人物的故事引入,并展示了一些网络上的“校花”“校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是一个吸引人的男生(女生),思考的角度从外在的美到内在的素质。学生纷纷发言,还有学生进行总结,课堂气氛很好。笔者发现课程进入一半以后,学生的表情更为和悦,坐姿也更为端正。
因为在电子专业的三个班级的课很成功,学生感觉也很好,笔者就想着如何在机电这个男生班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虑到该班没有女生,于是就从其他班中借了一个几乎全是女生的旅游班,通过调课共上这一节课,结果是想法美好,效果却不如意。少部分男生刻意表现“怪异想法”,绝大多数女生保持沉默不语,最后只得用讲座式的方法,将一堂心理活动课上完。
由此,笔者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学生为什么会拒绝参与?为什么同样的活动设计,几节课中成败差异会这么大?静心思忖,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是:场地不适合,团体不成熟,暖身不到位,教师不理性。
一、场地不适合
平时的心理活动课都在本班教室上,学生有一个相对熟悉的外界环境,虽然达不到专业心理辅导活动教室的水平,但均配备有多媒体及音响,通常上课的效果也尚可。这次是一个男生班与一个女生班同时上课,只得选择小会议室,虽然音响及多媒体效果很好,但由于会议室的座位所限制,学生只能形成一个相对拘束的小环境。另外,由于小会议室只有两条通道,不如教室里相对宽阔的通道,也没有类似教室后面的空余空间,不利于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客观上,学生进入这个小会议室后,会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与局促感。
延伸思考:心理活动课需要一个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这个心理氛围构建的基础是一个让学生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物理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加上辅导教师对活动内容的设计与对氛围的调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心理活动课最佳的环境是专业辅导教室,其次是原班级的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及音响+窗帘,再次是普通教室,会议室之类本身就不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中,学生的心理是逐渐打开的,安全感与自由感是心理开放的前提,活动课的场地是否合适是辅导教师所必须考虑的。
二、团体不成熟
一个成熟的团体应当具有安全、宽容、支持、和谐等基本特征。就本课时来讲,纯女生班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与男生交往相对较少,突然要将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展示在另一个男生班的群体面前,必然导致女生在课堂上展示出矜持的一面。对于男生班来说亦然,虽然他们可能有很多想法,但在一个临时组成的团体中,也不会随意展开自己的心扉。
延伸思考: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在班级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推动班级团体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经历了诸多挫折,逐渐形成了“不接嘴、过脑子、不嘲笑、不攻击、气氛好、不能乱”的班级团体规则。在每个学期初的几个课时中,课前均让学生朗诵上述内容;在活动课中,通过语言及非语言信息引导学生将上述要求内化,避免了心理活动课中的调侃与冷场现象。
在一个班级团体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破坏力最大的是极少数学生的说怪话、唱怪调、做怪动作、故意展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等行为。对此现象,笔者也曾压制、嘲讽过,却不见效,这部分学生依然如故。思考之后,渐悟到行为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心理需求,那就是这些学生极其渴望展示自己,但是他们在学业、体育、娱乐等方面几乎无任何特长,这种“怪异”的课堂表现是经历长期失落后的结果,这些学生不应是我们的批评对象,而应当是我们辅导的对象。应当通过课外的同质小组辅导,引导他们认识自己,进而改变自己。引导这部分学生改变,对于推动团体的优化与成熟,具有重要
影响。
三、暖身不到位
在本课时中,笔者通过展示网络中及本校现实里的“校花”“校草”图片,如奶茶妹章泽天,我校傅湘奇、陈佳丽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后用傅、陈两位同学成为2010年浙江《校园歌曲》(春季、秋季)高中版封面人物的故事引入。这样的引入对一个正常的教学班来说,已足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达到暖身的效果。然而这个由两个原本独立的异性群体组成的团体,有其特殊性。而笔者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上课时依然沿用上几节课的模式,必然导致暖身活动不到位,在课堂上学生处于封闭、僵硬、高度防范的心理状态下,心理活动课的失败是必然的。
延伸思考:心理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暖身活动,通过暖身活动让学生放松下来,融洽班级氛围,打开紧闭的心扉。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同一课题、同样的暖身活动,在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时,却不一定都适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群体特点,设计不同的暖身活动,或对原有活动进行小修改、小调整,如同数学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例题一样。
心理辅导教师在活动课中,要重视暖身活动是否到位。因为这关系到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打开,那么在一节活动课中,就不会有深刻的心理体验。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暖身活动的运作,手头有一些短小的、有效的营造氛围的活动,当原本设计的暖身活动达不到效果时,辅导教师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外,辅导教师要充分了解所任教班级的活跃分子,适时让他们打破沉闷气氛,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式的“讲座活动课”。
四、教师不理性
在这次失败的教学中,首先,笔者有些头脑发热,认为活动设计合理,已有三个班级课堂效果很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够调控好这一节实验课,面对两个平时独立的、没多少交往的班级,在课程的设计上没作有效的调整。其次,在发现暖身活动失效,极少数男生故意展示自我的“怪异”时,笔者作为学科教师的“本性”暴露了出来,采用了压制、批评等常用手段,结果导致学生更为沉默。而最实质的问题是,笔者没有理性地分析一个女生班与一个男生班突然相遇到一起时,学生应该有的心理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话语、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理性的分析是这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
延伸思考: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需要更加理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还应分析学生在活动中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而不是想当然地猜测。不同年级、不同班级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当辅导教师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时,活动课的设计才是紧贴学生的,活动课的效果也才能好。
理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现状,可以采用问卷法、个案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还可从学生的周记、科任教师、班主任等处了解情况,一言以蔽之,唯有用心而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这么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一直都认为学生不喜欢的科目是很难学好的。所以,我非常赞同心理学家斯宾塞的话:“凡痛苦的功课就使知识为人所憎恶;凡愉快的功课就使知识为人所爱好。”因此,作为普通的历史教师,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
从我成为一名历史教师开始,我就一直在尝试实施素质教育,但失败多次,无奈之下,有时又不得不重新回到应试教育中,而学生呢?多数人在历史课堂上没有热情,甚至于做其它作业的,少数学生为了考试不得不硬着头皮听课。怎样挽救历史教学,众说纷纭。我现结合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将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趣”激活历史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一、以“趣”激活历史课堂
历史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初中学生认识和思维还处在感性阶段,这就决定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了。为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
(一)优化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导入艺术。成功的导语能够承上启下,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如:讲授古希腊的历史时,就可以借着奥运会的相关内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使学生对古希腊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二)创设情景,以情求趣。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强,但是对于久远的历史难以感知,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视频,创设丰富的情境,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历史形象,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
从教以来,我很注意收集整理一些历史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中国现代史有很多记录片,如果采用记录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很容易调动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容易直接感知触摸历史。举例说,讲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观看记录片“召开”、“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形象直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活跃课堂,也可适当采用颇受学生欢迎的flash动画。我主要使用过《烽火戏诸侯》、《完璧归赵》、《清明上河图》、《爱我中华(56民族图片展)》、《七子之歌・澳门》、《乡愁》、《台湾,我的兄弟》等flash动画,flash动画配合歌曲(或者朗诵)、绘画或图片,往往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文史结合,渗透时事。讲《“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那一课,我及时把它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联系起来,让学生谈谈他们哪些事迹感动了你,课后去做一件感动别人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意文学、关注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处处结合文史、渗透时事,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实际与生活不远,历史实际与现实不远,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
二、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历史教学关键在更新学习理念――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要让教学的第一主体即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教师再怎么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没有太大效果的。
(一)课前预习必不可少,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是课堂上给时间预习,也可以是课外时间的预习;可以就某一事或某一人进行评价性地预习;可以研究某一时期的得失,也可以考察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预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多样性的预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至少选择一种方式预习,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预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预习既做到了学生先入为主,又逼着学生去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多问”。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也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思维活跃,那样必然会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怎样让学生敢问呢?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其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多肯定少否定,让学生经常品尝思维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再次,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向老师挑战,向教材挑战。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能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提问。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要问”。根据历史学科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可采取以下方式:⑴利用直观方法(多媒体、投影、挂图等)设置问题情境;⑵联系当前国际国内的时事焦点设置问题情境;⑶利用对某问题的不同观点或矛盾设置问题情境等。
3、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增强学生提问能力。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当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巧妙设问,通过提问使学生学会提问方法,掌握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三)注重探究,历史课外活动不可或缺。历史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教师应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阅读、操作、表演、编辑、综合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就近几年来的教学,我设计和开展了下列活动:
1、办历史手抄报:将小报内容与课本紧密联系,既让学生锻炼了能力,又对学生的考试有利,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2、《讲成语故事,学历史知识》的活动课:通过演讲或表演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3、《展示五彩缤纷社会生活》一课:让学生自己分成衣、食、住、行四个部分进行展示,在谈笑间学生意识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同时领悟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
4、以游戏竞赛的方式进行选择题复习:这种小组比赛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历史教学从课内到课外的“动”的各个环节并非相互孤立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动”。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历史情感,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
[2]邓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让学生爱上课堂[M]
面向全体。活动组织要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活动教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创设情景。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投入、自然地实践语言活动。
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难度适中;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任务分配;指令简练、清晰,学生对活动有认同感,积极配合,以保活动的顺利完成。
趣味性。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和时代特点,使活动具备趣味性、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语言交际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目的。
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
1. 活动面向全体,但“易放难收”。活动贯穿“任务”,但操作繁琐。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易因为组织不流畅而造成注意力分散。
2. 活动富趣味性,但忽略语言习得。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活动的设计过于简单,活动内容过分强调了活动的趣味性,而忽略了语言交际性,与教学目标不吻合。从而令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活动趣味,丢掉了活动的原来意图。
3. 活动安排丰富,但不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导致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同样导致学生没有统一的注意力。
三、运用感统训练方法的意义
该训练方法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指依靠工具及各种有趣味性的活动,调整孩子(年龄段在0D12岁为宜)的注意力,提高记忆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对目前课堂活动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品质可以提高课堂活动的效能。本实践研究主要是把感统训练方法“移植”到课堂,与课堂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新的活动形式中,达到调整孩子注意力,提高记忆力的目标。从而解决课堂常规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 调整注意力
感统训练研究显示,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频繁地改变注意对象。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注意力不集中常分为:视觉注意力障碍和听觉注意力障碍。有视觉注意障碍时,表现为不喜欢看书,阅读时粗心马虎,容易出错。有听觉注意障碍时,上课听课特别不专心,平常别人对他说话他似听非听。因此,这些孩子难以服从指令完成任务,甚至要大人不断的发出语言命令时才开始去执行任务。
把活动任务提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组织活动之前,提前一至两个环节,把任务或者参与人(适当要向注意力较弱的学生“倾斜”)提前公布。使学生学习思路清晰,培养学生带着任务目标学习的习惯。
分配好活动“角色”,让人人有“职责”。活动的组织过程往往不能兼顾所有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活动的任务“细分”,如一部分人参与游戏、竞赛,一部分人负责纪律,一部分人负责评价,一部分人负责观察学习,准备第二轮比赛。这样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各尽其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不会造成个别学生因为“没事做”而分散精神。
活动设计加强视觉的移动速度、扩大视野,和反复大量的听力训练。真正达到注意力集中。如图示:
把图形换成单词,要求学生边说,边找出相同的单词,这样既能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在参与中大量的“说”。
2. 提高记忆力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艺术魅力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 新课程背景下,展现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表现为如何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活动进行艺术加工,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感动,体验魅力和情感,欣赏美丽和创新,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呼吁的“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教育即生活”----让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教育应保持生活的素材和样态,弥漫生活的气息,彰显生活的色彩。牛津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教材让学生在一个简约的、生活化的课堂中,学到直观的而有真实感的知识。如牛津英语7A教材的两个版快分别是“Geeting along with others”和“Teenagage life”。在进行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些和单元话题有关的热身运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顺势导入话题。如在教授“Food”一单元时,可让学生些自编一个chant,在课上交流比赛,强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成功地导入话题。
2. “语言交流重情景”——让情景渲染课堂活动
交流是学习英语的目的,而语言的交流活动离不开语言情景。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尽量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易于融入活动,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如在教授牛津英语7A U5-Go shopping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事先拍下了自己购物时的录像,画面是一家服装店中,自己手里拿着几只购物袋。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猜测What's in this bag? 在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之后,购物袋的图画被逐一点击打开,出现了一件件的服装,和每件衣服的英文名称,如sweater, shorts,trousers,leather boots...接着,教师设问:How much is the sweater/ How much are the shorts…?在学生回答后给出真实的价格,让学生感受到猜到的激动和猜不到的遗憾。最后,当教师提出 How much are all of them? 时,许多学生兴奋地举起了手并情不自禁地说出“They're so cheap!”或“Wow,?they're too expensive!”等。此情此景,让课堂褪去了原有的生硬和刻意,开口讲英语因为有了真实的情景而成了顺理成章。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活动充满趣味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课堂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索和创新。所以,英语课堂活动应力求趣味性。如:在进行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复习时,传统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然而,“传声筒”的活动形式却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事先把相关信息制成幻灯片,学生看过后以Chain-drill 的形式用 What does the teacher say进行链式提问,待各组学生都做完后,教师任意抽查:
T: What did he / she ask you?
Ss: He / She asked me where I had my breakfast.
T: What did you say?
Ss: I said I had my breakfast at home.
4. “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英语合作学习的必然性”----让活动体现合作
课堂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课堂互动、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课堂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学生之间形成的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以及学习材料的共享、学习目标的实现等构成互赖因素。在小组合作中,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让竞争变为合作,充分
作者简介:汤雪洁(1978-),女,江苏宜兴人,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情感培养策略和教学评价等。
调动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增加了学生锻炼的机会,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质量。 如针对课文主题进行的讨论和辩论活动,正是《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牛津初中英语8A》第六单元 “Natural disaster”的讨论活动是“How to protect yourself in an earthquake?”。假设学生是日本“3.11”地震中的受难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相关自救方案。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报道和实况转播让学生感受了地震的场面,显得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讨论交流之后,小组选出代表来在全班作口头报告(作报告的代表每次轮流,以便鼓励每个学生参与)。最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归纳总结。
开放讨论和小组合作激起全体学生的思考和辩论,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报告,相互取长补短;合作让个人的观点更加完整具体;合作让优者更优,后者进步,加强信心;合作让学生活跃思维,想说敢说;合作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品尝英语课堂的成功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