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要求下,学生将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老师的作用则是引导。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了主要的教学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育也面临巨大变革,情境教学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了。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学的精髓在于写作,而生活好似一切创作的源泉,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有用的素材。古往今来,凡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人。课堂上创造出与课文相关联的情境并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融入,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制作相关道具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理解虚拟的事物是比较困难的。有时候课文的情境和事物在我们看来显而易见,但在学生看来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这时候,教师拿出相应的道具,让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美好的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通过音符展现出美丽的画卷。科学研究表明,舒缓的音乐有助于记忆,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符合课文情境的音乐,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精力集中于课文上,更能加深其记忆,令其印象深刻。

四、自设情境,让学生做课文的主角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让其参与的活动往往更能引发其兴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导演一部由学生主演的课文情景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在表演的同时,用心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并且自主地去学习课文,自发地去探寻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五、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语文;审美教育;古诗;小学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呢?有人主张重在读背,能读能背即可;有人主张重在理解字词,了解表面意思;有人主张重在思想教育,发掘思想内涵。无可否认,这些方面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更要特别注意进行审美教育。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影响人的气质、性格、情操、心理、信念、意志,进而塑造人的灵魂。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坚持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用美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让他们在求知、析义、明理、动情的过程中,在善与美、情与理、言与行的统一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与熏陶,日积月累,就能使他们的心田得到滋润,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从而促进身心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足以表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一般都是传统的名家名作,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荟萃。这些古诗的内容丰富多采,思想健康积极,形象生动多姿,情感充沛真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理解与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进而认识诗的意境美,体验诗人的性情美与心灵美,就能够既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又发展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各种素质全面提高。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又要遵循古诗教学的特殊原则。

(一)从属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从属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以古诗的语言文字为媒介,以指导学生理解运用古诗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实现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目标。

(二)渗透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渗透在初步的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在古诗的意境体验中,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同时,它还渗透于古诗教学本身。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疏密有致、节奏和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切实有效,富于变化;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富于条理性、逻辑性和启发性;板书是否简明扼要,富于美感……都将影响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三)情感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以情感为基础。要重视古诗中的情感分析和情感体验,要做到导情、带情、动情、传情,情贯始终。

(四)趣味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注重情趣和意味。这种情趣和意味来自于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自于古诗意境的再现和情感的体验。

三、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古诗的美是多方呈现的,语言、情节、意境、声韵,不一而足。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因为古诗本身是一个整体,这些方法通常是同步或者综合运用的。

(一)在理解词句中领略古诗语言的美

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较大。要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必须首先理解它的字词句,读懂它的意思。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有一个度的问题。随便疏通一下,让学生似懂非懂,不行;想要讲深讲透,让学生全盘掌握,又不可能。只能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味服务,让学生具有初步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从而体会古代汉语的凝炼、含蓄与变化,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汉语中的同源通用及通假现象,如《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和“现”,《鹿柴》中“返景入深林”的“景”和“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属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变迁。

古诗的语言美,集中体现在它的凝炼、生动、含蓄和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如教学《题临安邸》时,就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熏”和“醉”的精妙用法。这两个字,将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确实生动形象、凝炼传神。而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则要注意让学生揣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的意义。这里的“轻”,其实不只是小船的轻快,更是诗人心情的轻松。当然,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需要适当介绍古诗的背景的。

(二)在融合情境中体味古诗意境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数是写景的。教学这些古诗,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融情于景、情境交融,进而体味古诗的意境美。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抓住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卷地、水如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在分析情感中感受古诗境界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少数古诗叙事议论直抒胸臆,情感炽烈,思想境界较高,如《夏日绝句》《示儿》《题临安邸》《石灰吟》,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教学这些古诗,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深沉的情感,感受诗作崇高的境界。如《示儿》是陆游的临终之作。一个人临终之时有多少话想说啊!“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什么也不挂念。只有一件事情让诗人直到死也牵肠挂肚,那就是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唯一要嘱咐子女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学《示儿》,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相信国家一定能够统一的坚定信念。

(四)在讲解理趣中领悟古诗哲理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古诗蕴含哲理。如《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教学这些古诗,除了引导学生读懂基本意思以外,还要根据实际讲清诗中蕴含的哲理,让学生初步领悟诗的哲理美。古诗中的哲理,一般是以议论的形式出现的。这些议论的诗句,是诗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加的说教。因此,讲解这些哲理诗句,不能与诗的描写或者叙述脱节。如《锄禾》,诗先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劳动的情境,然后紧接着抒发作者的感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们吃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勤血汗凝聚而成。教学《锄禾》,只有在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农民劳动辛苦的情况下,才可能让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才可能使他们在领悟诗中哲理的同时,受到应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永德. 情境再造:小学古诗教学的审美策略[J]. 小学语文教学,2006(5).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教学;实施

小学语文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精美的记叙文、散文、新体诗、神话、寓言,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有中国作家的文学精品,也有外国作家的传世之作。从美的形态来看,有的表现了自然美,有的表现了社会美,而文章本身都具有一种艺术美。从美的范畴来看,有的侧重于表现优美,有的则侧理于表现壮美,有的侧重于表现悲剧美,有的则侧重于表现喜剧美。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切实把握,并在教学中通过讲授,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等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我种多样的,下面试举几种。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

(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

1、利用朗读实施美育。语言具有一种音乐美,或音韵铿锵、激越高亢:或柔和婉转,音调悠扬;或抑扬顿挫,优美和谐。通过朗读,就能充分表现这种音乐美。如古诗教学,通过朗读,就能把古诗的节奏美、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此外,在朗读过程中,感情表达的恰当、情态摹仿的真切,能使听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也能大大增强文章的美感。如教《狼和小羊》一课,可以通过朗读,再现狼和小羊各自不同的情态,这样,就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对文学形象的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2、在字词句教学中实施美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让学生透过这些词句,想象出具体的文学形象,从而感受到这种形象的美。如教《燕子》,就要抓住“乌黑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等词句,让学生根据这些词句进行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燕子的美丽形象和春天的美丽景象。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实施美育。美的形态及范畴与文章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因而,教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和把握到美的种种形态,如社会美(包括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自然美、艺术美;也可使学生感爱和把握美的范畴,如优美、壮美、悲剧美或喜剧美等。如教《将相和》一课,教师要通过课文内容的分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蔺相如那种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以及廉颇那种知错就改的优良品德,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美的感受和识别能力。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要通过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充分地感受到这种悲剧的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力量。教《观潮》一课,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形容、描摹,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爱钱塘江大潮那种千军万马、势不可当的磅礴气势和振奋人心的力量。

4.利用电教手段实施美育。电教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以播放哀婉的音乐,配合表情朗读。这样,学生就公被这种哀婉悲壮的气氛所感染,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和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

(二)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好的文章在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往往表现出美的特点。因而,作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审美创造过程。所以,教师要通过作文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从而使他们在作文的过程中,创造出文章的美。这样,不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结合作文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能力。如通过看图作文的方式,训练学生对绘画美的感受能力,通过听音乐作文的方式训练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通过写游记的方式训练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等等。

(三)在作业过程中实施美育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也可以体现美育的要求。如教《火烧云》、《可爱的草塘》、《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可设计这样的作业:xx美不美?为什么美?也可采取读文作图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作图。这样,学生在将文字“翻译”成图画的过程中,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就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通过课外活动实施美育

课外活动比起课堂教学来,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学生不但是审美鉴赏的主体,而且能充当审美创造的主体。因此,学生往往对此兴趣很浓。通过课外活动,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

(一)组织课外阅读

许多课外读物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文艺作品、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之类的读物,或是审美创造的产物,或是介绍审美鉴赏知识的。这类读物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并组织他们开展一些讨论会,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也可以辅导他们写一写读书笔记。

(二)结合作文组织专题课外活动

如游览名胜景点、夏令营活动、听模范人物的报告、听音乐会、参观美术展览等,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跨进社会的课堂,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跨进社会的课堂,走进艺术的殿堂,使他们更能体会到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美在生活中的作用,直接感受到各种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三)辅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举办文艺活动

如组织文学社、举办文艺作品朗诵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文学和文艺活动都是一种美的创造,作者和表演者必须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形象,从而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审美创造力,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就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组织与语文相关的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 教学方法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中的精华――诗歌。但是,由于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久远,语言的运用也和现代汉语有差别,怎样培养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增氧学生的诗词修养,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现阶段正在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于这个问题也总结了几点建议,组织成文。

一、利用点滴时间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通常在学生早读的前几分钟,安排学生背诵一首诗词,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环节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其次,早上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好没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记忆的效果比较明显。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段,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一首新的古诗,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又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确实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

而且对于诗词的选择也要尽量的选择一些有经典性的篇目,通常我会选择唐诗宋词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的诗词,还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诗词,而且在最初的阶段,对于诗词的选择往往是比较容易理解而语言韵律也相对比较优美的诗词,用来提升学生对于诗词朗读和背诵的兴趣。

二、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具体说来,这个目标性就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而且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的任务,但是缺少监督性,背过的篇目不检查,也不复查,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的诗词,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高,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但是,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一个评估。这个评估即使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也是加强重复记忆,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每周的周一要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还要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不仅要涉及到默写,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深化复习的内容,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就能很好的督促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诗词进行一个总结和不停复习,最终将诗歌记牢。

而且这种背诵的任务还要落实在笔头上,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一遍比单纯的朗读记忆加深效果更加的明显。而且将诗词写下来也是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的一个主要的方法。老师定期抽查学生的诗词背诵作业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对于学生诗词学习的监督作用。

三、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老调长谈的一句话就是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应用在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正确,如果老师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更加顺利的完成,课堂的氛围也会非常的积极和活跃。如果老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教师的教课过程也会痛苦万分。因此,精心的设置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对于古诗的教学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诗词的写作往往都有一个"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写作背景讲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知识积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学习《静夜思》的过程中,我就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作者的相关写作背景,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再者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四、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住学生的兴趣,才是对于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考验。

为了坚持不断的的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利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来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将诗歌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从题目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就是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主要的诗歌中心我还会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将这首诗和《慈母吟》一起进行背诵记忆。

总之,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充分的小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利用学生的记忆特点,合理的运用教学的手段,穿心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诗歌的记忆效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单永贵.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0(9).

[2]邵侠.视听觉媒体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魅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8).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激发兴趣

识字教学是一门看似简单,其实博大精深的学问,是语文教育的基石,因此,如何解决小学生识字教学难的问题成了当前语文改革中的一个焦点。

一、小学语文识字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识字依赖心理较重,缺乏自主识字的意识。很多学生遇到不懂的字,首先就是问老师、问同学,或者干脆不懂装懂,有边读边没边读上下,闹出不少笑话。

2.学生的自主识字的能力较弱。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识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开始大量接触书面用语,在日常练习写生字和听写中,总有那么几个同学的字会写错,甚至有时会出现全班单字出错率较高的情况。

3.回生字开始大批出现,在周记、习作等作业中,发现学生的错别字多,而且很多都是刚学过的,遗忘率高。

(二)教师方面

小学生的识字教学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阅读和习作,对学生的识字完全放任自流,造成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生字。有的老师则从字形到字义,分析得十分全面,而忽略了学生的识字教学目标。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要贯穿整个语文教学始终,不能将识字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这时考虑到小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相当丰富的识字量的背景下,教师应恰当地选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二、遵循汉字规律,联想记忆

不同年段识字教学的难点各不相同。对于小学生他们所学的是常用汉字,因此,识字教学的难点是非字音与字义,而是引导其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其自主识字的能力。

1.对于简单的象形文字,运用图、形结合的方法。小学生常碰到简单的象形文字的认识。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对于简单的象形文字,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象形字的图形,再过渡到字形,让学生在图形和字形之间产生联想,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对于形声字的教学,运用形、音、义结合的方法。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形声字。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规律,教师可以采用剖析形、音、义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油,属于左形右声的形声字,油是液体,与水有关,因此,部首是“氵”。“油”的右半部分是“由”,读音与“油”字相同,表示声旁。这样,把汉字进行“剖析”,就能把识字教学化难为简了。把字练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勤练是写好字的保证,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勤练,才能使学生逐步把字写端正、美观,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字信心与日俱增。

三、激发兴趣,促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写字教学来说,兴趣是练字的催化剂。教育心理学认为:每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固有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调动学生对写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1.讲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在学生写字前给他们讲述一些古今大书法家勤学苦练的动人故事来激趣,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王羲之“力透纸背”的故事,柳公权勤奋练字的故事,郑板桥“卖字助穷人”,米芾与“宝纸”,钟繇在被子上练字,怀素练穿盘板等故事。学生就会被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刻苦练字的精神所感染,为他们高尚的人格所打动,从而受到启发,在写字过程中个个表现得兴趣盎然。

2.做游戏。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在写字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做游戏,把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写字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开始学写“左中右结构的字”时,我就和学生们玩了一个“站格子”的游戏,把体育课上的“贴人游戏”与写“左中右结构的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从在同一格子里由贴两人到贴三人的这一动作过程中,既学到了写“左中右结构的字”要紧凑,有穿插的方法,又尝试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觉得写字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达到了一箭双雕,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联系生活,积沙成塔

新课标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识字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它不能脱离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以外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阅读报刊、杂志、看广告标语的过程中,扩充其识字量,让其知识积沙成塔,积少成多。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认字的同时,准备一本固定的“集字本”,把新学到的字集录在本子上,这样,可以使积累的词语得到长期的巩固。

总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争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做到扶放适度。同时寓识字教学于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去,寓识字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寓识字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自主识字、乐于识字,为阅读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