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庄论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现状问题;对策
0引言
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逐渐对我国产生深层次影响,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相应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造成了一定冲击。2009下半年,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同比有所增长,但增幅比去年同期却有所下降。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找不到工作,那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和农民能否奔小康的中重要问题。
1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尽管农业生产率远远低于工业,但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人为滞留,使得中国大批劳动力被长期禁固在农业而处于隐性剩余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两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7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1480万人,比上年的10973万人增加了507万人,增长4.62%。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1外出就业总量增幅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1994年之后,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1994~1997年,平均每年转移540万人左右。1997~1999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平均每年转移360万人左右。1999年以后,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1999~2006年年均转移400万人,年均增长约4%左右,2006~2008年增幅更是达到500万人左右。而到2008年的下半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到了2009年的下半年虽然有所增长,但增幅却只在3%。
1.2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2009年,外出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福建省47.0%、江西省42.5%、安徽省35.6%、重庆市32.2%、河南省31.8%、四川省31.2%、湖北省30.1%。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各省所占的比重按顺序是:河南13.3%,四川11.2%,安徽9.8%,江西8.6%,江苏6.9%,湖南6.7%,湖北6.6%,山东6.1%,重庆4.6%。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3.8%。
1.3省内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的大中型城市相对工资收入比较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调查显示,2007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有42.3%的人在自己的省内打工,而其中到省城打工的占20.7%。此外,分别有20.9%、11.6%和11.9%的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打工。与2006年相比,到环渤海地区打工的人员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到长三角地区、闽东南地区打工的人员比重分别下降了1.8和1.1个百分点。
1.4就业方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技术和知识的缺陷,主要工作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要求低,对学历要求低,但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2008年进城务工人员所在行业的比例是:建筑施工业17.3%、电子电器业12.5%、制衣制鞋业12.7%、住宿餐饮业9.8%,这四个行业就占了全部农民工所在行业的一半以上。除了这些行业,还有些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务服务业6.1%、机械制造业5.8%商、食品制造业4.9%、居民服务业4.5%、交通运输业4.3%等。
1.5外出农村劳动力多是当地素质相对较高的年轻人2006年,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占65.5%和14.6%,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16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2008年,在外出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67.7%和15.8%,分别比全部劳动力中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17.6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2006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0.5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36.8岁、28.6岁、26.1岁。2008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28.1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8.8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7.7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0.4岁。
2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在土地、资本、技术乃至相关制度安排为既定的条件下,农业产出可看成是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函数,这种供给结构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一般而言,在其他各方面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恰当的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所带来的产出肯定高于其他供给结构的产出。
2.2农村内部产业结构失衡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内部的产业结构状况虽有明显改善,但由于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总体上主要表现为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法律、科技等咨询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后劲等等。
2.3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
能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存在着矛盾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具有经济和保障的双重功能。虽然最近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还有一些农村农民对农业生产不抱有信心,产生了懈怠的心理,但是土地经济功能的削弱并没有让农民失去对土地的依赖。我国的土地保障影响着我国土地的经济性和规模经营,从而制约了土地的经济功能的发挥。这样造成了一种矛盾,既想去外出打工,又不想放弃农村户口。一方面,由于土地的经营模式造成的效率较低,这就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外出的打工者仍然对土地存在着依赖,因此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
2.4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几乎每一个外出打工人员都会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户籍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打工人员是不能够得到身份的转变的。因此出现了另一个矛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但是在户籍方面仍然难以得到身份上的转变。这种户籍制度导致大量的农村打工者在城市长期工作却难以得到城市户口,不能有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这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旧的户籍制度与新的经济体制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已经成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3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当前,我国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应该有这几种政策取向。
3.1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挖掘农业的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业的内部就业机会,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进程,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3.2依托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业化的进程推动着国家的服务业,交通业,建筑业等等其他各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能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种工业化的目的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使得城乡工业一体化,并达到城乡劳动力的一体化,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并注重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前景的预测。
3.3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在城镇化的进重中更多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产业结构上看,要大力发展农业的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地区布局上看,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要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的发展乡镇企业,并增强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另外,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改变其布局分散,外部不经济和规模效益低下的状况,通过关联企业的乘数效应使现有乡镇企业的小城镇就业容量扩大。
3.4调整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经济,增强土地的经济功能,并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与跨越。政府要积极地、渐进式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地、自由地迁入到城市和城镇中,这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应该逐渐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另外,应该规范政府行为,禁止和取消政府机关对外地劳工的一切收费,在子女入学、税收、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3.5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教育政策,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启动以传授应用技术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的职前、职后教育。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现代化要求,有效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强化培训。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徐健蓉.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现代经济,2008,(6).
[2]林郁.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消费导论,2008,(9).
关键词:《高老庄》 文化意象 文化反思
《高老庄》是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末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学”的又一部经典长篇小说。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作者在《高老庄》“含蓄”与“含混”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成功地构建出了一个个神秘的文化意象。整体细读《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形而下,它呈现出的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形而上,它蕴藉的却是作者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化的又一生命体验。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有机结合:神秘诡谲的“白云湫”、寓意深远的“花鼓词”及“奇画”、匪夷所思的西夏之梦,构建出了一个神秘并具有整体联动特征的意象世界。这个源于作者生命体验的意象世界在当下同样具有再思考、再认识的价值和意义。
一.神秘诡谲的“白云湫”
白云湫,《高老庄》最主要的话语语境。但有意思的是,在文本建构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对它进行正面的叙述,而是巧妙地通过“他者”间接地进行叙写。
在高老庄人的意识形态中,白云湫是一个神秘诡谲,被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控制的神秘区域,他充盈着“邪气”、“妖气”、“魔气”,是“邪毒”的源头,他的存在对高老庄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此,乡民们不得不在白云湫前的牛川沟上修建了白塔,让白塔消解不断从白云湫“垂直冲过来的‘邪气’”,以求消灾避祸;而在外来客的眼中,想象中,梦境中:白云湫或只是个“大湖”,或是一个“有瀑布”、“有湖”、“神鸟”、“天籁”奏响的人间仙境,或“是个湖,是个沟,是一沟的老树林子,人都说那里住着神仙也住着魔鬼,是天下最怪的地方”。[1]
乡民敬畏、西夏好奇的白云湫,已经成了“百慕大三角”,无人目睹过他的真实面容:胆大包天的蔡老黑的“爷爷的爷爷”、教授老黑熊拳进山采药的菊娃爹,入湫后就如人间蒸发神秘失踪;早年,蔡老黑也是因为到过“湫前沟口”的白云寺及白云崖,所以,后来就惹上了一身官司并蹲了两年大牢;迷糊叔当年只是到了白云寨,遇到白云湫的野人,与其搏斗受到刺激后就得了疯病;如今,满怀好奇心地前往白云湫探秘的西夏,半道上涉水过河差点溺水身亡,脱险上岸后又发现自己的“鞋子” 竟然变成了“两堆干牛粪”,受到惊吓,中途而返……笼罩在白云湫之上的神秘面纱仍旧无人能揭。
显然,文本中虚无缥缈、混沌模糊的白云湫在众说纷纭中已经被乡民们神化、妖魔化。在他们复杂的敬畏情感中,“白云湫”甚至已经变成了一种宗教,变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神话的自然具有了超自然的力量。因此,“白云湫是由人间至仙境或曰妖界、魔界的涉白地理线路的始发站与终点站,同时也是高老庄涉白精神线路的发源地与归属地。”[2]也就是说,白云湫在被乡民们神魔化的过程中已经变成了作者神秘文化介入的物质载体,并且这个物质载体成了高老庄本土乡民与外来客意识形态交会碰撞的最好场所。在具体的文本建构中,这个场所相对于坚守传统、固步自封的高老庄人来说,白云湫是那样的神秘诡谲,让人生畏;而对于外来客来说,白云湫则是一个如仙境般充满诱惑力的地方。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折射出来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相遇时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结合文本建构的语境来看,这“态度”不但生动地说明了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外来文化像白云湫一样被神秘化了,而且也形象地诠释了当时人们对此而产生的“神往而恐惧、羡慕而又鄙视、追求而又拒斥的复杂心态”。[2]
二、寓意深远的“花鼓词”及“奇画”
整体细读《高老庄》,我们就能发现,作者在次要人物的建构过程中,历史性地颠覆了次要人物、次要地位的形象建构,创造性地借助神秘意象解构的多维视角,为文本意蕴的深层解读提供了开放性的可能。
“黑山呦那个白云湫,河水呦那个往西流,家没三代哟富,清官的不到呦头。”[1]这是小说文本中疯子迷糊叔嘴中的花鼓词,这花鼓词在迷糊叔的说唱中无数次地重复出现,虽然表面看似荒诞,但深度解构迷糊叔这一次要人物形象,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迷糊叔虽然外在的形象形态是疯疯癫癫的,但透过其“非理性”的言行举止,他实际上却是有着超乎常人智慧的清醒者。比如,“顺善偷了我的粮食”,这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喻的“疯话”,但正是这常人难以理解的“疯话”,却是对顺善真实面孔的理性认知。其次,始终弥漫在迷胡叔身上的“神味”与“魔气” ,使他能够自由地连接阴阳两界……最终用贯穿于小说文本始终,蕴涵着深刻哲理的“风言风语”喊出了自我的声音:“家没三代哟富,清官的不到呦头”。 这近乎哲学呓语般呐喊的声音,不但是对高老庄历史最好的总结,而且更是对高老庄未来的一种预设。
文本中除了迷糊叔以及他说唱的“花鼓词”,石头和石头的“奇画”又构成了另一则文化寓言。石头是伴随着莫名其妙的天外飞石降生,先天瘫痪,但他又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奇人”。奇就奇在他不仅有着神秘莫测的预言感知能力,而且还能够无师自通地凭借直觉绘制出种种让人费解的“奇画”。在小说文本中至少有16个场次集中展示了石头的绘画才能。可以说,每场绘画都显示出了石头神奇的绘画天赋。这绘画天赋令熟悉绘画的西夏也困惑不解。后来,西夏把石头的绘画作了整理和编号,一共13幅,开始的是“宇宙神”,中间有“骷髅勇士”、“龙蛇战车”、“三架战车”……最后是“人生”。这样,一个“天人合一”的“易经”境界就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透过这“易经”建构的神秘意境,我们感受到的或许是作者对于宇宙人生变幻无穷的无奈;或许是“高老庄”只有放弃汉文化“短腿”的形态特征,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种进化。
三.匪夷所思的西夏之梦
“从文学创作来说,梦是最容易表达作家深层心理无意识活动的绝好手段,最容易使作家的深层心理无意识欲望外化于小说人物载体之中。”[3]作者在《高老庄》中,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建构出了各具神秘色彩的10大美梦。除去子路、冀林娘和南驴伯各做有一梦外,其余的都是西夏一人之梦。西夏之梦,无论是“绿得发幽发黑的玉米棵子”、“疾驰的白马”、“硬大的玉米棒子”,还是“钻进被窝的那条黄褐色的蛇”;无论是人狐共济,还是梦欲生娃;无论是路遇“红衣女”,还是遭逢“再生人”……其实,作者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建构,即围绕“人种”来建构。西夏随子路到了高老庄后,发现高氏家族为了所谓纯粹的汉族传统,坚持不与外族通婚,所以高老庄的人矮小丑陋,出现了人种的退化。特别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子路一回到高老庄就减退。长期生活在高老庄的老百姓有些已经完全丧失只能靠借种来延续高氏香火……“再过十年,二十年,高老庄的人最大的困境倒不是温饱,而是生育了”[1]。子路为高老庄人种的退化深感忧虑,这种忧虑集中表现在文本中的“换种”情节上:子路为了冲破高老庄封闭的人种繁育模式,与结发妻子菊娃离婚,选择与西夏结婚。这不仅仅是因为西夏年轻貌美,又是城里人,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西夏修身长腿如同大碗马一样,能实现他“换种”的目的。子路的“换种”,西夏的“奇梦”,最终让“高老庄”的寓意更为深远――固守封闭,必然导致民族生命力的衰竭。
四.结语
20世纪80年代以降,贾平凹开始对文学意象表现出了少有的热情。在他看来,意象的建构是“一种自感受活的事”。90年代,意象的建构更是成为了贾平凹一种自觉的追求。在其自觉的意象建构中,《高老庄》以实写虚,用“虚”张扬意象成了作者意象建构的经典,倍受评论界的关注,引发了不少争论。深度解读《高老庄》的意象建构,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始终是以本土的民间文化作为意象语境,借助神秘文化的多维视角,在荒诞意象的建构过程中,以随意的方式融入生活的细节。这种融入了生活细节的荒诞意象,不但开拓了作品形而上的意蕴境界,还在无形中张扬了作品的艺术生命个性。
参考文献:
[1]贾平凹.高老庄[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2]杨洁梅.高老庄的三色叙事及其人物命运[J].江汉论坛2012(5).
关键词: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情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101-02
对于中职生而言,数学始终是一门较难的学科。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其一,缺乏吸引力,形式化的数学符号、语言、推理,根本无法激发数学基础原本就很薄弱的中职生,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其二,中职生往往在初中阶段就不太受教师关注,导致他们从心理上不太接受教师,甚至有抵触情绪。据笔者观察,交流、沟通和改良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三,中职数学教学一定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实验标准》,切记拔高和降低,关注教学难度,还要注意教学方式。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次使用“情境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概念教学情境化
中职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中职生的动手能力、提问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数学学习来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喜欢数学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以《数列的概念》教学为例,主要涉及数列的概念、表示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数列与函数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本章是教学难点之一,而且数列本身是特殊函数,中职生不能准确把握数列的本质,因而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感性知识的渗透,少些形式化的数学。
1.引入。现代版《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顺应时代变迁,几年前做了老板开始经营高老庄集团。由2012年1月~4月高老庄集团产值图知道,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出现了资金周转不灵,于是他向孙悟空借钱。
八戒:我的集团资金周转不灵,猴哥,能不能帮我……
猴哥:No problem!第一天给你1万,每天给你投资比前一天多1万元,连续一个月(30天)。但有一个条件:第一天返还2分,第二天返还4分,第三天返还8分……后一天返还数为前一天的2倍。
八戒想:第一天出2分入1万;第二天出4分入2万;第三天出8分入3万元;……哇,发了……但又一想,不对啊,这猴子没少欺负我,这次会不会又在耍我?
问:到第30天时,八戒是不是也赚了呢?
2.思考。
(1)彗星每隔83年出现一次1740,1823,1906,
1989,2072,……
(2)某种细胞分裂,每个细胞每分钟分裂为2个,那么每过1分钟,1个细胞分裂的个数依次为:1,2,4,8,16,……
(3)一日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1,■,■,■,■……
(4)我国参加7次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总数:15,
5,16,16,28,32,51
(5)■精确到1,0.1,0.01,…的不足近似值:1,1.4,1.41,1.414……
你能猜猜这些特殊数组的规律吗?并介绍数列概念。
3.阅读。
(1)谢宾斯基三角形。在下图四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构成一个数列的前4项,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为1、3、9、27,则数列前4项都是3的指数幂,指数为序号减1。通项公式是:an=3n-1(n∈N+)。
(2)斐波那契数列。斐波纳契数列,又称黄金分割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1、1、2、3、5、8、13、21、……在数学上,斐波纳契数列以如下被以递归的方法定义:F0=0,F1=1,Fn=F(n-1)+F(n-2)(n≥2,n∈N*)在现代物理、准晶体结构、化学等领域,斐波纳契数列都有直接的应用。
4.释疑。回到最初的小故事,到第30天的时候,猪八戒出多少?入多少?赚了没?
显然:
1+2+3+…+30=465(万元);
2+4+8+…+230 = 2147483646(分)
= 2147.483646(万元)
2147.483646>465
猪八戒到最后还是被猴哥耍了,起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作用。
观察上述案例,笔者发现,中职生的注意力随时间的深入整堂课衔接很好,情境式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大大集中,效果相对较好。小故事虽是趣味引入,但可贯穿整章内容。猪八戒知道亏大了后就向银行借钱,于是又可以联系数列的实际应用的贷款问题等。总之,它是“先行组织者”,不仅架设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给后续学习提供了理想的“固着点”,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增强思维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思考环节,笔者列举的问题有天文的、科学的、古代的、现代的、数学的,在专业角度上有等差、等比数列、单调增、单调减、有限的、无限的、无规律数列,等等。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式教学,让他们用心去观察、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分析能力等,也能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接受新的知识,真正体会到数学之美。
二、教学心得
对于注意力不够集中的中职生来说,更要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思考教学方式、方法,多引入一些情境化的问题,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和表现。
1.教学始终要“以生为本”,以中职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思路。笔者坚持注重学生的情境,如生活化的经济问题介入、各种背景环节下数列问题的编制等,并从中体会到有效率的情境式教学带来的喜悦。
2.强调整体合作。中职生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可鼓励他们合作互助。笔者在数列的实际应用环节中,请学生写了《我对生活中数列的认知》的合作小论文,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在情境式教学模式下做出的论文,无论其科学性、积极性、合作度上都显著优于以往的教学。
3.学生学会反思。采用情境式教学,学生比以往更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反思。只有反思、学习、再反思,才能让学生的记忆更深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学 气韵 写意 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著作中,几乎没有关于雕塑的论著,所能见到的有幸被记载下来的仅有唐代杨惠之所著的《塑诀》一书,也早已名存实亡,失传了不知多少年。因为在历史上,雕塑是下等工人的手艺,被上流社会看不起,所以在文人士大夫的著作中也很少看到关于雕塑的记载和描述。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至少已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雕塑艺术,没有理论的支撑。
中国传统的美学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雕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
一、传统美学意蕴下的中国传统艺术
“美学”这个词,不是中国原有的,而是在大约一百年前从西方传来的。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就诞生了伟大的审美著作《庄子》。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施展丰富的、无穷的想象力,用高度的浪漫主义手法,用夸张的语言,用寓占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奇异、美妙、充满了幻想的感人世界。在这个精彩的世界中,有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至大而无所用的樗木,有丑陋不堪但心地善良的捕蝉人。老庄自成一家,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本土宗教――道教。道教又和儒教、佛教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朴素自然、夸张浪漫的传统美学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对世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是什么?“道”其实就是“一”,就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就是万物生发的基本规律和道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就是“元气”,就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元气”一词,始见于汉代的哲学著作。《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创世说中也得以印证。生于浑沌之中,“氤氲不分,是为浑沌”。后来,打破浑沌,升清气为天,降浊气为地,开天而辟地,滋生万物。“元气”不仅仅是中国哲学中万物生成的基本物质,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基础。“元气”是中国文艺作品的灵魂和生命所在。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中,受“元气”影响最大的是书法。同时,我也认为只有书法和雕塑最接近。书法创作时,要求凝神,讲究元气的起、承、转、合,讲究“势”,讲究意到笔不到的美学趣味。在创作雕塑时,也要心无杂念,讲究运斤成风,和书法一样要一气呵成,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同时追求材料的质朴美感。书法有“一笔书”,绘画有“一笔画”,雕塑也应该有“一笔塑”或“一笔雕”。不是真的一笔完成,而是千笔万笔一脉相承。书法和雕塑都有对空间的要求,都有建筑的感觉,都有构造的成分,都讲究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书法和雕塑在创作时都具有不确定性,一笔下去肥瘦长短难定,一刀下去也是难测高低深浅,不可重复,不容修改,否则即为败笔。当然,中国雕塑也存在“拟绘画性”的现象。在雕塑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绘画性技法和材料,也出现了一些绘画效果。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在古代的雕塑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中国的绘画却没有雕塑的感觉,就是散点透视的面面观的山水画,也营造不出雕塑的空间和感觉。雕塑的一气呵成,不同于绘画的一挥而就。绘画的反复皴染,不管水平高低都难脱程式化所固有的匠气。
中国绘画有品格论,而且各代都有不同的标准,但对“气”的讲求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要义。唐代的张怀在《画品断》中将画分为神、妙、能三品。其后的朱景玄说:“以张怀《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因为书画同源,书画同为文人墨戏,中国书法的品格与中国绘画的品格相类似或同出一辙。而中国古代的雕塑,却断无品评之说,甚至连被人说长道短的资格都没有。但是,雕塑的教化功能与愚民作用却被掌管上层建筑的统治者们高度重视。不过,他们所关注的是这些东西外在的价值,而没有关注到这些东西本身的价值。
事实上,不仅中国绘画讲求“气韵”,中国的书法、音乐、诗词歌赋也都讲究“气韵”,中国的建筑、家具甚至陶瓷之类的器物也无不讲“气”,就连对人物的品评也借用了“气”。因而,我认为中国雕塑的品论也应该引入“气”的学说。
二、传统美学对当下的意义
进入现当代阶段,一股回归东方、回归中国传统的思潮蔚然成风。数年前,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感言:要想解决未来人类的问题,必须要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去寻找答案。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日益临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愈来愈大。与天和谐、与地和谐、与人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共识。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无不体现了这一原则。
在当下,一些睿智的中国学者开始反思西方美术教育引进中国百年之后所产生的结果,衡量西式审美经验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是否适合。大家不仅对当前的美术教育产生了种种担忧,而且也提出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将何去何从的沉重命题。
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致力于本土、本民族文化的促进与推广。早在1995年,钱绍武先生就大声疾呼:“我们的‘写意’传统是从训练到创作的一整套体系,而且在国画领域内已经形成主流,而在雕塑领域内则亟待整理、恢复和提倡。”。他提倡要向中国优秀的传统学习,向以写意为主的大体系中概括现实、帮助记忆的传统有效方法学习,他认为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有效方法”或“程式”是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所在,值得反复体会和研究。知行合一的钱绍武,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如《杜甫像》《像》《阿炳像》《曹雪芹头像》可以说是回归传统的经典作品。
2005年6月6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和西安美术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美术金彩论坛》在西安召开。南京大学教授吴为山先生发表了《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征――兼论中国雕塑之价值评论体系》一文。吴为山认为:“中国雕塑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特价值。我们不能满足于中国雕塑只存在于博物馆、石窟、墓道,应当提炼出其‘造型精神’而影响后世……吴为山”将中国雕塑归纳为八种类型的风格特征:一、原始朴茂意象风;二、商代诡魅抽象风;三、秦俑装饰写实风;四、汉代雄浑写意风;五、佛教理想造型风;六、宋代俗情写真风;七、帝陵程式夸张风;八、民间朴素表现风。”吴为山,伴随着他一系列作品在大型展览的亮相,给中国当代雕塑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
在2007年9月20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上,《雕塑》杂志副主编陈培一先生发表了《写意辨考兼及中国写意雕塑的类型化》一文。文章辨析了长期以来对“写意”的误解,厘清了“写意”的发展历程,并对写意雕塑进行了类型的划分:豪壮型、奔放型、疏简型、婉约型、工致型、浪漫型、朴茂型、哀怨型。
思想的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结果。在理论的指导下,大批的艺术家积极地付诸实施。要么开始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营养,寻找创作的灵感;要么,对传统进行批评,用反思加以关照;要么,直接地回归传统,甚至于扎根民间。
王俊秀:
社会信息问题专家,民间思想家,公益教育参与者。“数字论坛”发起人,互联网实验室和博客网共同创始人,曾任多家媒体总编。
《启迪》:您是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先行者,同时您也关注青少年教育和社会发展,网络阅读在当前已经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现象,利弊参半,您怎么看?
王俊秀:中国这近20年来经历了一场社会变革――互联网浪潮。而每有社会变革,必有文学革命。从先秦诸子到唐宋诗篇,从明清小说到五四文学,对吧?
网络文学的起因不仅仅是为了文学,而更是为了自身体验的表达、个体情感的渲泄,所以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没有禁忌。那么,我们知道,传统出版的特点是先过滤后出版,互联网出版的特点是先出版后过滤。谁都可以来嚷嚷一嗓子,你想到什么马上就说了,这从起点上实现了“言论自由”。但是言论自由的平等并不意味着言论内容的分量就是平等的,言论的平等和自由不代表我们可以随意降低言论的质量。互联网是一种技术手段,我们不能以技术的名义来阉割人文,不能以技术的名义来破坏经典,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以技术的手段让民间的经典迅速地浮现出来。
《启迪》:那么,互联网的深层使命是什么呢?
王俊秀:互联网出现之前,学术归属于一个固定的圈子,也就是说这个圈子垄断了学术。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垄断,但是打破并不意味着可以马上重建。重建需要一个机会,等待好的东西浮现出来。中国这近20年的互联网历史正是前一阶段――打破。从文明角度看,互联网将中国的“大一统”解构掉,但是解构之后还需重建,现在解构得还不够。不可否认,后现代的解构主义不是网络文化的主流。即使是真正的黑客,其目的也不是摧毁,而是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是一种以重构作为诉求的积极性的技术嘲弄。
我们还停留在“搬运工”的时代,把人家的东西复制、粘贴。如果没有一个筛选、整理和再创造的过程,那不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动作上嘛,对吧?那不就是看谁手快嘛,所以我特别看不上某些知名网站的编辑原则――追求信息的快和多,声称他们的信息比新华社提前零点几秒,认为这样就是成功,这不就是单纯的抢眼球了嘛。我觉得这只停留在一个“量”的阶段,对“质”没有任何提升。要说它对人类文明有什么贡献,我实在看不出来。
《启迪》:您对目前的教育怎么看?
王俊秀:一个一流人才的素质要求是:第一是情怀,第二是见识,第三才是才华。
传统的中国教育注重师承,注重言传身教,对学问的传承是通过他的生活态度,他的人生修养体现出来的。可能他这个人书面的很少传下来,比如说王阳明,但是他生活的态度和德行是一种宝贵的遗产,通过面对面的形势体现和传承下来。这才是老师!另一个是因材施教,根据个人的禀赋特点,对世界的认识体系来进行对应的教育。教育就是要告诉学生:一个是世界。一个是你,你通过多条路径都可以到达这个世界的某一点,而且,每一条路径都不能“完整”地展现这个世界。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你告诉他这个世界上,人类的历史上还有某个人,走过类似的路,他在这个过程中,走过什么弯路,你应该注意。这才是老师!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好处,不了解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的意义。而且我们目前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风气,还正在提倡这种极度的个人化。
怎样将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和现代教育的高效结合起来,这是时代的声音,这是我们的任务。
《启迪》:您所说的多条路径,是说人生的多元价值对吧?就是说现在我们给受教育者对成功这个概念的灌输太单一了,可以这样理解吗?
王俊秀:差不多。
说白了,成功是时代的选择,是文明之手伸来的橄榄枝。比如说啊,我们互联网圈子里面的人大部分没什么文化(笑),但是为什么互联网领域还有那么多成功人士呢?其实他们的成功是由于美国和中国的这个落差造成的,而不是个人有多么大的能耐。就像中国30年的好日子来自于和美国巨大市场的接轨一样,是由于美国和中国的相互需要。互联网把中国的知识,中国的古老文明录入到网络空间里面,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这些事情同当年的工业革命,同晚清的一样。例如张之洞这些人,将西方的工厂、技术搬到中国来。其实这些是挺简单的事情,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做对了,他顺应了历史的形势。那么历史就奖励了他。他们在某个时刻做了历史要求他们做的事。
这只是一个“职业的成功”,教育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到达“人生的成功”。
教育应该有一个倒着看的视角,而现在的家长、老师和整个社会是在倒着看,但是他们是把局部倒着看,比如说从孩子出生到考上好大学,到找个好工作,到有个好的事业。这都是人生的局部,人生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很宽敞的一个人――王俊秀访谈后记
乃清
在王俊秀一大堆有点玄乎的头衔中,最让人感到亲切的可能是“‘博客’中文概念的创造者”。“博客”在最近几年里普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但是对其翻译和引进者我们知之甚少。基于某种“吃水不忘打井人”的情结,在见面之前,我就对这位低调的“幕后英雄”多了几分好感。
而当我与他面对面地坐着,看着这个名曰俊秀却充满着浓烈的西部味道的粗犷汉子坐在我对面侃侃而谈时,我立刻发觉他是我遇见的人中为数不多的不漂亮却惹人喜欢人之一。他略显随性的姿态和语言透露几分懒散,也说明这个人不拘于形式,但又不至于令人感到冷落。谈话之间,他随时会爆发一阵哈哈大笑,初次谋面的人,在这种笑声中或许会有片刻的诧异,然后哗啦一下,拽开矜持、庄重、虚伪等一切面具,陡然放松,如同雨后看到室外的青天明月。
在IT行业内,王俊秀的名声没有他的搭档方兴东那么响亮,但是方兴东却不止一次地公开表明王俊秀是他最佩服的人。而被别人叫做“IT思想家”的王俊秀也承认自己有一种“温吞的激情”。早在1998年8月,王俊秀就曾召集IT及相关行业人士,在京郊举办一次小型的会晤,旨在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从“新闻时代”领入“分析时代”,“为信息中国立心”。正是这次会晤,促成了后来颇具影响的“数字论坛”的诞生。
“我正在系统地读中国近代史”,他笑着说。大多数IT行业的企业家们把自己的生活都数字化了,可王俊秀是个异数,这个知识分子型的创业者把他的部分精力安排在了别处。除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他还关注着知识产权,关注着社会问题,关注着下一代的教育。互联网的发展能给中国带来什么?能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寻求盈利模式的同时,王俊秀无法割舍他的担当和情怀。我想,这是他的激情之所以“温吞”的主要原因。
他很宽敞。这不光是因为你能感觉到他的精神豪宅,还因为他让人完全放松。见过一些牛人,言谈举止之间,有一种形式在里面,虽然有时也会令人感叹其气场,但显然不及王俊秀这种渗透着老庄气息的随和。可能是因为他过于自信,从不屑于营造形式,也可能他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没得空儿来练习应酬。殊不知,正是这不营造和不练习,成为他最好的招待。
记得和王俊秀第一次见面的临别,因为正在整理谈话记录,所以没有起身相送,而心里没有一点愧疚。那感觉很不错。
据说在几十年前的困难时期,父母多给小孩起些和意愿相反的名字,比如希望孩子长命百岁,就叫“狗剩儿”。当我再次想起这个外貌粗犷但内在隽秀的人之后,我不禁疑问,当年王俊秀的父母把他叫做俊秀,是又一次验证了事与愿违,还是验证了未卜先知。
日剧和韩剧的区别
佚名铭子 图
日剧:医生多;韩剧:病人多。日剧:悬念多;韩剧:眼泪多。日剧:王子多;韩剧:灰姑娘多。日剧男:修眉多;韩剧男:眼袋多。日剧女:气质多(90%是自然美女);韩剧女:发嗲多(90%是整形美女)。
日剧: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多(未婚妈妈、师生恋、忘年恋、婚外恋),矛盾来自人的内心;韩剧:对遗传基因的研究多(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同胞兄弟姐妹),矛盾来自外界(身世或疾病)。
每次看日剧的时候,总是在主人公努力微笑着说加油的时候我哭了;每次看韩剧的时候,总是在主人公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跟着一起哭。
日剧多刻画草根阶层和小人物的生活,积极向上,教人抓住理想,奋勇前进,让你猜不到结尾;韩剧多描绘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白日做梦,哭哭啼啼,总是一开头就让你知道结尾。
日剧是挖一个坑给你跳,你在坑里觉得很幸福;韩剧是挖一个坑给你跳,你在坑里觉得被骗了。
日剧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韩剧是没有问题制造问题。
日剧有想再看一遍,再被感动一遍的冲动;韩剧是巴不得快点儿看完这一遍,看完就好。
日剧一年出五部经典;韩剧五年出一部经典。日剧看了一部就可以记得一生;韩剧看了一生就只记得一部。日剧1%是垃圾99%是精品;韩剧1%是精品99%是垃圾。可以什么都不想地看韩剧;却不能什么都不想地看日剧。想变白痴的时候看韩剧;想振作的时候看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