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设计过程中,通过BIM的可视化应用提高了业主对方案的参与度和把控能力,同时由于可施工化分析的引入,施工合理性、经济性问题也会在设计方案阶段更易进行考量,本来在施工阶段才需考虑的问题会被前置到设计方案阶段。各种设想的比选,各种矛盾的解决压力会更集中地展现。原来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的流程关系变成了围绕着BIM模型的递进和穿插关系。这种工作的穿插会增加设计人员工作的难度,如果没有费用的补偿就会影响设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要应对上述诸多的变化,设计管理就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建立配套的责权利对称的管理制度,打造适应于BIM技术的全新的工作流程。
2基于BIM技术的设计管理能实现哪些提升
2.1BIM技术使设计项目的进度管理更准确可控
设计项目的进度管理基本采用节点工期管理的模式,在约定的节点时间交付相应设计阶段的设计成果,即方案阶段交付方案设计图纸,初设阶段交付初步设计图纸,施工图设计阶段交付最终施工图纸。这种传统的节点管控的方式,很难实现过程管控,不到节点时间,无法看到设计人员工作进展程度。到了节点时间,若项目组成员中出现生病、请假的特殊情况,就会造成无法按照约定时间交付的违约现象。BIM技术的应用,构建了协同工作平台,项目组成员每天的工作成果都会同步到统一的模型服务器中。BIM经理具有模型管理的最高权限,他可以时时查看和调出项目组中任何专业、任何一个成员的最新工作成果,为过程管控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2.2BIM技术使设计项目的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设计企业都有相应的设计质量管理制度,但同样的制度下,不同的项目负责人带出的项目设计质量却相去甚远。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设计工作是脑力活动的集成,设计质量与项目负责人的工作经验、责任心和技术能力有极大的关联度,而与管理制度的关联度很有限。尤其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只靠制度建设缺乏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的建设,其结果就是口号式的务虚管理。BIM技术的可视化使设计成果可更直观地检查和核对,碰撞检查可以将各专业设计模型间打架或矛盾的地方显现,提醒设计人员进行修改。软件内设的逻辑关系,可以避免许多低级错误和图纸自相矛盾的情况,有效地保证设计质量。总之,应用BIM技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使设计质量摆脱完全依赖人脑的现状,变成在过程中可看、可查、可控。
2.3准确快速地形成设计概算
以往的CAD图纸由于信息不够全面,无法自动形成工程量,概算人员需要另行建模统计,因此难以保证设计概算的准确和及时。应用BIM技术,设计人员建立的BIM模型实际上是一个富有信息的项目构件和部件的数据库,从中可以准确地获得各种材料、设备的统计数据,因此编制概算可直接从模型中提取所需数据,编制时间可缩短70%以上。设计概算是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依据,也是甲方衡量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可实施性的依据,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的设计工作中,因为设计方案经常修改,设计概算无法及时准确的随方案变动,使得设计概算可信度和指导作用受到各方质疑,没有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信随着BIM技术的推广,项目各参与方对设计概算及其他设计文件的依赖程度会更高,设计的龙头作用会更加显著。
3结语
(一)视觉美
摄影技术通过照片进行信息记录,可以使信息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平面设计需要提高观赏者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摄影作品可以很好地利用视觉性冲击,有助于人们对设计者所表达的信息的理解程度。
(二)纪实性
摄影作品是将真实场景记录下来,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摄影作品中包含了摄影人的情感和艺术表达,因此,摄影作品反映了平面设计者和摄影人的情感共鸣,其中的心理暗示作用是十分强烈的。
(三)永恒性
摄影是一种将瞬间变为永恒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将变化的空间状态通过摄像头记录下来,将其精确的保留下来,这种技术手段使信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真实完整的再现。
(四)塑造性
平面设计是将摄影产品进行包装,使其满足设计者的要设计求,因此,摄影产品的塑造性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的软件也应运而生。Photoshop软件是最常见的图像处理软件,辅助设计人员完成相片的艺术处理。如:通过对照片进行光影调节可以增加照片的年代感和沧桑感,这种艺术处理可以更直接的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想法,有利于观者明确对相关产品的印象定位。
二、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巧妙取景
平面设计中的对摄影作品的取景有两种常见方式。一种是将摄影作品全视角取景,要求对摄影作品精准解读,把握好艺术设计角度,实现摄影作品与设计要求的有机结合。第二种是对摄影作品进行局部取景,选取摄影作品中的某一视角,从复杂的摄影作品中进行删繁取简,寻找到适合的设计元素,巧妙的表达设计主题。
(二)色彩处理
色彩是平面设计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不同的色彩赋予了图片不同的内涵。关于色彩处理的技术有很多,把握好色彩对人心理情感的不同影响,进行合理的色彩设置,有利于平面设计的表达效果。以Photoshop为例对图片进行色彩调整,首先通过滤镜对图片上的细小杂质进行清理,提高图片的质量。其次,对照片进行锐化处理,突出照片的视觉效果,紧接着处理照片的饱和度和图片整体透明度,将图片调整为低调图像。然后,根据所需要的颜色需要进行色彩调整,从根本上改变图片的风格,调整光照效果到合适位置,突出照片的中心内容。最后,将色阶进行调整,增加画面的层次感,使图片的内容感鲜明,赋予图片生动性。
(三)结构重建,营造情境
平面设计的结构布局是经过缜密的分析和艺术设计,选择符合大众审美的切割方式对画面进行切割,将图片的视觉元素进行重构,创造符合设计观念的情境。在这个结构重造的过程中,需要将照片进行选择、切割、转化、重组等多个步骤,对平面设计中的设计元素之间的情感艺术进行转换以及意境构建,实现审美观念、文化内涵的转化。运用抠像、重构、调光等技术对摄影作品调节艺术氛围,将摄影艺术的理性美和感性美科学融合,更好的为平面设计服务。
三、结论
本文关键词:不悔产品文化意蕴设计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对于制造行业来说,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关键词: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形象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
还原传统书籍形态的优点在于保存了传统书籍的所有样式,阅读者可以非常完整地感受到中国传统书籍设计阅读体验与设计特点,从书籍内容本身以及文化记忆的还原而言,具有很高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传统的阅读意味,还可以让读者完成对传统设计样式的真实体验,更具体地了解在这一传统书籍样式中包含的设计理念与具体展现。如中央档案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手书精选》(图5)完全采用线装书样式,宣纸印刷,书根录有书名、卷数,函套为布封纸卡,可谓是对传统书籍设计的完整还原,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感受到浓厚的书卷气息(但封面题字为电脑行书,略显僵板)。对传统书籍设计再现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出于设计者对样式本身的钟爱,如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藏书铭印记》(图6)采用传统蝴蝶装样式,尽管这种样式因承载内容少,装订会出现白页的问题,但读者能充分感受到页面天宽地阔的视觉审美。再如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逍遥游》(图7),木质书盒,内置经折装、线装两本设计样式,其内部版式设计也按照传统样式,设计者在正文上使用了电脑里的字体,虽然让书籍的历史气息略微减弱,但其整体设计样式的还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把玩的意味已经完全实现了。由于阅读习惯的转换,大多数现代读者会不适应传统的设计样式,但传统书籍设计中蕴含的设计审美、读者意识都有着很好的留存,我们在阅读还原设计传统样式的时候,是在了解书籍的历史,体验书籍设计的文化历程。
二、理解传统阅读体验,实现具有文化记忆的创新
时展与阅读方式、形式的变化,导致纯粹传统书籍并不具有广泛的读者,对传统书籍设计的更高要求的借鉴,应当是从读者综合体验与需要出发,创造出符合阅读时代性又具备文化记忆恢复的设计样式。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王国维手稿人间词话》(图8),书函采用了线装元素,这只是一种元素装饰性的挪用,即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的联想。打开函套,木质雕刻封面精美而有触觉感,可见其文化意味;翻开封面,其内容为影印经折装,具有很高的文本价值,同时,因为经折装可以全卷打开,其手稿也得以完全展现。这本书对传统书籍设计元素的挪用采用了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读者充分的阅读享受体验,完成了阅读与审美的双重需求,其设计是对传统元素进行的分解重构。再如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丛书(图9),书籍木函正面即是一幅木刻版画,读者从中获得了阅读之外的视觉与触觉体验;打开书函,其中有木刻印章一枚,这是木刻版画真实的工具之一,读者可以更直接地接触木版年画的实体。结合书中内容,读者能够从书本转换到对木版年画的直觉感受,书本和年画的距离被拉近,阅读和体验完美结合。我们在阅读传统内容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书籍设计者力求全面地复活书籍要传达的视觉审美、阅读体验与文化记忆。
三、对借鉴中国传统书籍设计的反思
就信息内容的记录而言,数字化形式逐渐成为主要的方式。但从另一面看,正如设计家原研哉所言:“正是数字媒体的发展,原来作为传达图文的最主要功能的纸张载体被解放出来,书,将成为书之本身,它将以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当我们在翻阅一本书的时候,它脱离了仅仅是获取信息内容的阅读目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直接的阅读体验。因此,当代的书籍设计就不能仅仅是满足二维的设计,即书籍的保护与视觉美化——装帧,而是需要从阅读的时间、空间、装帧等诸多方面进行考量。这也就意味着,书籍需要进行综合的设计来满足读者的视觉与心理要求。正如吕敬人先生提出的从“装帧”向“书籍设计”观念的转换:“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其不仅要创造一本书籍的形态,还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与书产生互动作用,从书中得到整体感受和启迪。”我们今天对中国传统书籍设计中的任何一种借鉴,都需要意识到所选择的是一种文化记忆的符号,这种符号曾经是如何在阅读中实现其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借鉴与驾驭传统设计元素。书籍阅读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它将通过书的形式进行传达。中国传统书籍设计,是中国传统文人另外的精神寄托样式,在阅读过程中,更多地类似于艺术把玩,以获得更多的阅读意趣。从文化的角度看,它包含人与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情境,让信息生活化、情义化,具有更多的“灵韵”意味与象征性。由于欣赏体验本身具有的内在情感价值,人们在阅读时,会形成对书籍本身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在社会群体中,也暗含了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设计者如不能充分引发读者视觉、触觉的兴奋感,读者也就失去了阅读书籍的情境体验。
因此,从儿童首先观察事物整体这一特点出发,可以得出结论:在进行儿童书籍字体中的设计时,我们不能将汉字作为单独的对象进行分别设计,而是要将想要传达给儿童的内容组合起来进行整体上的设计。可以是几个字的组合,甚至是一个段落的组合。设计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将普通的打印字体在形式以及色彩上进行变化,从而符合儿童的认知以及审美需求。
二、儿童书籍中字体设计的现状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从最早的结绳到如今成熟的文字系统,汉字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视觉的要求越来越高。汉字不仅仅作为传播信息的符号,更被赋予了一种文化思维在其中,因此,字体设计者也就肩负了更大的社会责任。由于儿童年龄段的差距,儿童书籍的内容也各有千秋。因此,设计者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内容的儿童书籍要相应地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字体,从而与书籍内容形成内容与形式上的共鸣,达到最有利于儿童认知的状态。
(一)字体设计意识观念欠缺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其不仅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也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们错误地把字体设计的概念与美术字等同起来,导致常用的中文字体长期为寥寥数种。并且国内至今尚没有出版社形成类似于JanTschichold在企鹅出版社创立的《企鹅设计构成法》的设计出版物字体视觉标准的系统,业内缺少这样的意识,导致了字体设计发展缓慢。并且,汉字设计这一过程所要投入的时间与经历过多,而回报却常常与之不能形成正比,因此,从事此工作的人才稀缺,导致了我国字体设计行业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而具体到儿童图书中,由于字体缺少相应的设计,其往往成了插图的配角。
(二)字体设计形式混乱
有的设计师认识到了儿童书籍中文字的重要性,开始对儿童读物进行字体设计。但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中文字体可选择种类较少以及对字体使用认识上的差异,很多图书仅仅是在原有的正文篇幅中局部加入了较为花哨、活泼的字体,但是这些字体多不适用于正文字体,往往会影响儿童的正常阅读,造成整个书籍文字系统的混乱。
(三)对儿童视力造成不良影响
字体设计的本质,也就是以读者的阅读为本。许多少儿书籍的设计师重视整体的视觉效果和插图设计而忽视了文字在书籍中设计地位。没有仔细考虑儿童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少字体设计明显存在不科学、不利于少儿阅读与视力保护的缺陷问题。例如,单行文字过长和字体较小都会增加阅读的难度。另一种在设计中常见的情况是字句与行距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纸张与字体之间黑白关系对比强烈,书籍中的字距、行距过大,会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跳跃感,从而产生错觉降低阅读的舒适度。
三、针对儿童书籍字体设计提出的改进建议
儿童书籍的字体设计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其更加容易地掌握图书中所要传达的内容,对儿童的成长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待儿童书籍的字体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个人的问题,而且应该由教育部门共同参与,具体到人就是需要设计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书法学等多个领域共同参与。
(一)将儿童书籍的字体图形化
字体设计是视觉符号的传达,在字体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融入图形元素。而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来说,一方面其对汉字的认知较少,对图形以及颜色较成人而言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图形化的文字通过儿童的视神经后又与其心理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一种经验上的认知,从而帮助儿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深层含义。因此,将图形引入字体设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而这种有趣、吸引读者视线的结果又使设计变得深入和持续。
(二)将多感设计应用于儿童书籍的字体设计
人类通过感觉开始认识世界。人类的“五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多感即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引起兴奋之后反映到大脑,并且和原有的记忆相互联系、组合,从而形成新的信息,也就构成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评价。在进行儿童书籍的字体设计时,设计者可以跳出平面范畴,通过设计方式的改进、扩大纸张选择的范围、印刷技术的运用等方法,将多感的概念引入儿童书籍的设计,让其形成多感的体验,从而增加儿童的阅读兴趣,加深阅读印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