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品流通企业

商品流通企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品流通企业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 营业税 营改增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首次提出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自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率先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等10个省市。

营业税改增值税(“营改增”)是继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之后,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这种改革将有助于消除目前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与营业税所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虽然营业税不是商品流通企业的一个主要税种,但由于商品流通企业众多,营业税征收不可避免。本文通过分析商品流通企业目前营业税的征收情况,探讨“营改增”对流通企业产生的影响。

“营改增”的原因和意义

增值税是对销售或者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货物以及提供应税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仅对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提供应税服务各个环节中新增的价值额征收,即实行价外征收(张佩璐,2012)。增值税的核心是税款的抵扣制。

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征税范围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的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白利燕,2011)。

(一)“营改增”的原因

营业税是一种流转税,只要有流转环节就要征税,且流转环节越多,重复征税现象就越严重。“营改增”就是对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允许抵扣,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负。“营改增”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现行税制存在缺陷。营业税的抵扣链断裂,征收范围有一定的局限,如从事营业税劳务的企业购进材料、固定资产不能抵扣,制造业购进的营业税劳务不能抵扣等。二是专业化发展受到限制。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商品流通企业自己建立物流公司从事运输业务,不利于服务业的专业化细分和服务外包的发展。三是税收征管问题越来越多。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店运营商越来越多,传统商品逐渐向服务化发展,商品和服务的区别愈益模糊,税收征管面临新问题。四是出口成本推高。出口商品成本若包含营业税,将直接推高出口成本,出口利润下降,不利于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营改增”的意义及作用

“营改增”是积极财政政策和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在于: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我国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短期内可以为企业减负、增加企业投资积极性,长期可以刺激投资、扩大内需,配合市场经济结构转型,对振兴经济和民众信心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试点方案目前只适用于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但其相关政策很可能代表着“营改增”未来的发展方向。

商品流通企业现行营业税征收原则及存在的问题

商品流通企业是指组织商品购销活动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通过低价格购进商品、高价格出售商品的方式实现商品进销差价,以此弥补企业的各项费用和支出获得利润的企业(白利燕,2011)。

(一)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

商品流通企业是组织商品流通,通过商品购进、销售、调拨、储存(包括运输)等经营业务将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以实现商品流转,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并获得盈利。其中购进和销售是完成商品流通的关键业务,调拨、储存、运输等活动都是围绕商品购销展开。

与工业企业等其他行业企业的经营活动相比,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商品购销;商品资产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点;企业营运资金活动的轨迹是“货币-商品-货币”。

(二)商品流通企业营业税的征收原则

商品流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增值税、城建税、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我国商品流通企业主要包括:商业、粮食、物资、供销、外贸、医药商业、石油商业、烟草商业、图书发行以及从事其他商品流通的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经营范围广,覆盖面大,是现行各主要税种的纳税人。

商品流通企业是征收营业税还是增值税?这要根据商品流通企业经营活动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地,商品流通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以缴纳增值税为主。但有时也会发生一些营业税的应税劳务,如运输、仓储、租赁服务等,区分这些劳务是属于混合销售行为还是兼营行为而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

所谓混合销售行为,是指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销售又涉及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而兼营行为是指既存在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的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的行为,又存在不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的非应税劳务的行为。

混合销售行为究竟是属于销售货物还是属于销售劳务,涉及到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划分问题。一项销售行为若以销售货物为主,同时附带销售劳务,视为销售货物,不征营业税;一项销售行为若以销售劳务为主,同时附带销售货物,视为销售劳务,征收营业税。如提供销售商品(无形资产、不动产除外)、加工修理修配,收增值税;如出售无形资产(商标)、房屋则收营业税,如收取进场费、广告促销费、上架费、展示费、管理费则收营业税,如出租房屋则收营业税;其他收营业税或免税。具体情况如下:兼营不同税率的应税项目均交增值税。依纳税人的核算情况选择税率:分别核算,按各自税率计税;未分别核算,从高适用税率;混合销售行为则依纳税人的营业主业判断,只交一种税:以经营货物为主,交增值税;以经营劳务为主,交营业税;兼营非应税劳务则依纳税人的核算情况,判定是分别交税还是合并交税:分别核算,分别交增值税、营业税;未分别核算,只交增值税,不交营业税。

(三)商品流通企业现行营业税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行营业税条例对课税对象采用列举法,将应税项目逐一列举出,在列举范围内的课税对象属于营业税的课税范围,不在列举范围内的经营行为也就不在营业税征管之列。商品流通企业的营业税比较复杂,当出现新的经济现象并符合营业税征收原则时,因没有法律依据,使得未列举的应纳税劳务和行为被排除在营业税的征管范围之外,造成营业税征管困难和收入流失。

二是从营业税的计税依据看,存在重复征税。如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委托代销和受托代销行为均应“视同销售”征收增值税;而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受托方“代销手续费”收入还应缴纳5%的营业税。而在商品流通企业的零售业中,代销通常有视同买断和收取手续费两种情况。在视同销售的情况下,受托方对于代销商品的增值部分既缴纳增值税,又缴纳营业税,实际上是对同一笔收入重复纳税。

三是一件商品从生产商到终端客户需经过众多的中间环节,在多环节课税情况下,营业税税率多层次与简单化并存,会引起重复课税,不利于促进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

四是营业税有关税目的扣缴义务人、税目的解释及规定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实际。商品流通企业既有增值税业务,又有营业税业务,企业必须将两种业务分开核算,若不能分开核算,税率从高不从低,按增值税税率缴纳税金,不利于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

“营改增”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影响

(一)有利于降低商品的综合成本

营业税是一个价内税,商品流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运输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等计入商品成本。增值税是个价外税,实行“销项减进项”的计算方法,若能将服务外包,通过增值税扣抵冲销相应的费用,将从总体上减负。如交通运输业由7%的营业税改为11%的增值税率,商品流通企业购买交通运输服务时,可供扣抵的税费增加。同样,商品流通企业购买劳务服务可以享受6%的增值税,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二)有利于主辅分离

在没有营业税妨碍的情况下,商品流通企业可选择把主营业务和辅业务分离,企业的发展模式会更加趋向专业化,选择外购服务会越来越多,不仅可以降低产品,用户也能得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专业化条件下的协作会带来宏观效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有利于改善资本的有机构成

商品流通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主要是商品资产和劳动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对劳动力投入的需求相对减少,企业生产资料(不变资本)在企业资本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加大。通过现代化手段提高商品资产的比例和运行效率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营改增”将使商品流通企业加大生产资料投入比重,企业可抵扣的项目增加,整体税负减轻。

商品流通企业“营改增”需解决的问题

(一)税率结构问题

增值税的实施办法是凭票抵扣,销项减进项。企业增值税是增加还是减少,与销项税率和抵扣范围有关。《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商品流通企业涉及面更广,这些税率不足以满足其“营改增”的需要,应根据行业及流通企业的特点进行较为细致的设计规划,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税费抵扣问题

现阶段,商品流通企业支付的运费或其他劳务费用作为企业的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营改增”后的运费或其他劳务费用就不能再作为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缴纳的营业税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营改增”后,企业缴纳增值税不能在税前扣除,应纳税所得额增加。“营改增”后,企业应税额就是当期的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进项税额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最终纳税额的多少。哪些税费转换为增值税并可以抵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会计核算问题

商品流通企业涉及到营业税的项目不是很多,如运输收入、固定资产清理、包装物出租收入、代购代销收入等,这些业务虽不是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营业务,一旦发生这些业务,营业税将随之产生。现行的会计制度按规定分别核算不同税目下的销售额,然后计算出营业税。“营改增”后,什么情况下准予抵扣进项税额,怎样抵扣进项税额等在会计核算上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虽然目前“营改增”只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交通运输及部分现代服务业试点,但商品流通企业覆盖面更广,是我国第三产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探索该领域的“营改增”问题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工商税制改革评析》课题组.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评析[J].经济参考研究,1997(22)

2.张佩璐.增值税代替营业税的构想[J].商业会计,2012(9)

3.白利燕.浅析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J].商场现代化,2011(17)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第2篇

(一)战略成本管理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企业产品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为了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必须推行战略成本管理,促使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一步,战略性降低成本,形成成本优势,在竞争中才能取胜。

(二)战略成本管理是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比如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利润,可能会减少一些设备的正常修理与保养,从而影响设备未来的正常使用,进而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支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从战略的角度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三)战略成本管理是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加强成本管理的需要

传统成本管理重心仅在生产阶段,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和财务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结果的分析上,而要将成本管理管理范围由企业内部延展到企业外部,从事后控制到事前控制,通过过程控制将企业成本管理涉及的各个环节和企业战略目标相联系,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组织企业成本管理活动。

(四)战略成本管理是适应环境的需要

企业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环境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并决定企业的行为。企业的成本竞争战略必须同它所处的环境相联系,企业经营的环境决定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范围,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获得竞争优势,而影响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相对地位。

二、商品流通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措施

为了满足获取成本优势、提高企业利润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商品流通企业必须采取以下有力措施来控制成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控制成本的影响因素

当企业完成了以价值链来归集营业成本和分摊资产,并分析其价值活动的影响因素后,企业就应考虑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建立成本优势。如控制地理因素,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营销策略;进行学习管理,结合企业长期竞争战略来制定学习战略目标,确定赶超竞争对手的基准点;调节和控制生产过程,保证生产的均衡性和稳定性,减少生产能力闲置所带来的机会损失。

(二)再造价值链

拥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其价值链往往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存在着显著差异。企业可以通过采用生产工艺、自动化方面的差异,以及采取新的营销策略、新的原材料、业务流程再造、供应商和分销商协同、竞合策略、厂房设施的地点迁移等措施再造价值链,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为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奠定基础。

(三)通过价值链整合等措施强化成本管理

一方面通过价值链横向整合与规模经济、分权管理等来改善成本动因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借助于价值链纵向整合、适时制的应用,以及质量成本管理等强化业务活动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实现加强成本管理的要求。

四、结语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监督

一、引言

商品流通企业是指所有独立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企业单位。是通过低价格购进商品、高价格出售商品的方式实现商品进销差价,以此弥补企业的各项费用和支出,获得利润的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商品流通企业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商品购销;二是商品资产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点;三是企业营运中资金活动的轨迹:“货币-商品-货币”。

商品流通企业由于涉及到的领域众多而使其经营形式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商品的周转较快,循环周期短;商品受到季节性的影响较大,季节性规律极易使企业资金周转忽快忽慢;商品处于流通领域,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除此之外,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还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前者,商品流通企业对于后者的情况更难以进行控制。上述提到的商品流通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因素,都为商品流通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增加了困难。

二、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建设及其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1.商品流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与传统的生产行业相比,商品流通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积极性较弱,主要体现在:很多企业的负责人忽视了内部控制在企业规范化运作和有效监督的作用,仅凭自己的观察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导致整个企业从上到下形成不讲监管、只讲授权的办事方式,进而使得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时常存在,违法违纪问题经常发生,这直接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另外,还有部分领导用人唯亲,真正的人才很难在企业得到充足的发展,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凝聚力量。

2.商品流通企业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没有严格按照授权行事。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职责划分和明确授权使得记录和处理交易事项的职责进行分离,由不同的人员负责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在很多方面存在职责划分不够明确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财务方面,有些企业由于没有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经常出现利用职权进行舞弊、挪用公款的违法违纪行为,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难以控制费用和成本的支出,增大了亏损发生的可能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3.商品流通企业对业务开展失去控制,处于被动地位。商品流通的过程需要很多业务员才能完成,业务资源完全掌握在业务员个人手中,对企业而言是一件很不利的事情。因为,一旦某些业务员因某种原因跳槽或离职,原有的客户和业务关系也被带走,造成企业对业务员过于依赖的被动局面。此外,有些业务员利用企业各项资源,暗地里却为自己或亲友开拓业务、谋取私利,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

4.商品流通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是企业对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对风险进行预防,从而使企业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的管理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管理,既是内部控制需要管理的内容之一,反过来也能促进内部控制更好的开展。但是,我国商业流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大量融资,过于追求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对于商品流通环节的风险控制反而较弱。盲目的追求规模扩大而忽视质量的保证,这难免会对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力度不够

1.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成本占其经营总成本的比重很高,如果采购价格较高或者采购数量不合理,将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过高,资金流通不及时。商业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主要有:

第一,采购部门设置比较混乱。有的商品流通企业采购的商品种类较多或者从不同的地区进行采购,为了简便工作,设置不同的采购部门进行采购,而每个采购部门将采购的商品放置于各自的仓库。由于没有单独的仓储部门进行储存商品,就会使得采购和仓储的职责不能够相互制约,增加了舞弊的可能性。同时,还会使得对于采购业务的控制难度加大,更容易滋生舞弊问题。

第二,采购商品品质和数量难以保证。商品流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必须通过销售质量较高、价格公道的产品来实现。而商品流通企业如果采购数量大于实际需求,将占用过多的货币资金;如果采购的数量小于实际需求,将难以实现预期利润;如果采购的质量较差而价格较高,不仅会影响商品的销售数量,降低销售额,还会增加产品成本,最终导致企业的经营效益下滑。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讲,采购数量和质量需要严格把握。

2.存货环节存在的问题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进货费用; 归集; 分摊; 成本; 损益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应用指南中指出,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少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到底怎样运用呢?

某商品流通企业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发生了如下经济业务:购进洗衣粉2 000箱,每箱40元,计货款80 000元,增值税13 600元,运费1 000元,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财会部门收到开户银行转来的托收凭证、专用发票、运费凭证,审核无误后,当即承付货款。仓储部门已将商品验收入库。账务处理如下:

一、增设“进货费用”账户,将进货费用按商品类别进行归集,期末在已销商品和结存商品之间进行分摊

借:库存商品――洗涤用品类80 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 670.00

进货费用――洗涤用品类 930.00

贷:银行存款94 600.00

会计期末,假定库存商品――洗涤用品类账户期初余额为526 000元,本月增加624 000元,期末余额为470 000元,进货费用――洗涤用品类账户期初余额为37 096元,本月增加42 584元,按商品存销比例分摊进货费用:

进货费用分摊率=(该类商品期初结存进货费用+该类商品本期增加进货费用)÷(该类商品期初余额+该类商品本期增加额) =(37 096+42 584)/(526 000+624 000)×100%=6.9%

该类结存商品应分摊的进货费用=该类商品期末余额×分摊率=470 000×6.9%=32 430(元)

该类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货费用=该类商品进货费用合计-该类结存商品应分摊进货费用=37 096+42 584-32 430

=47 250(元)

根据计算结果账务处理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47 250.00

库存商品――洗涤用品类――进货费用 32 430.00

贷:进货费用 79 680.00

下月初,将库存商品中包含的进货费用用红字冲回。

通过进货费用分摊后,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所反映的是包含采购费用的商品销售成本,库存商品账户反映的是包含采购费用的商品进价。这样,一方面大大简化了逐一计算商品采购成本的工作量(与直接计入采购成本的方法比较);另一方面计算的结果也更为准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也更为真实(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比较)。当然也增加了月末的工作量。

二、计入存货采购成本

承上例,账务处理如下:

借:库存商品――洗涤用品类80 930.00(单位成本为

80 930/2 000=40.465元/箱)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 670.00

贷:银行存款94 600.00

这样,商品购进的入账价格与其他行业存货核算指标口径一致,便于比较分析,同时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计算出来的经营成果也相对比较准确。

但是由于商品流通企业采购的商品品种较多,如果将进货费用在不同的商品品种之间进行分配,势必加大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增加会计核算成本。

三、计入当期损益

承上例,账务处理如下:

借:库存商品――洗涤用品类80 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 670.00

销售费用 930.00

贷:银行存款94 600.00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便于操作,不必逐一计算采购成本,减少了核算的工作量,但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由于进货费用计入了当期损益,无论商品流通企业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还是售价金额核算,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存货成本都是按买价列入存货项目内,存货成本不真实。

第二,当所购商品没能在当期销售尤其需跨年度销售时,该批商品的进货费用是从其他商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结转的已销商品销售成本也不是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仅仅是原进价,在编制利润表时,经营成果不准确。

第三,当进货费用较高或进货集中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年度中利润大起大落,不利于对各期经营成果进行正确评价。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比较,笔者认为,商品流通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当经营的商品品种不多时,可以将进货费用计入采购成本;当进货费用的金额很少时,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一般情况下,应将进货费用先在“进货费用”账户中进行归集,然后在期末对进货费用在已销商品和结存商品中进行分摊。

【参考文献】

[1]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题讲座.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管理;内部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市场越来越景气,呈现繁荣势态,加之一股股鲜活的社会资金的注入,更为商品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欣欣之态下,有的企业却进展滞缓,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出现了严重的漏洞环节,导致整个企业运作不畅。这些缓速前进的流通行业主要表现在连锁超市和大型的购物广场上,由于企业内部需要加强控制的对象纷繁复杂,而且控制环境各有千秋,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就要彻底的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生成,使之有效服务于商品流通企业。

一、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分析.

商品流通行业内部控制管理是个承载繁琐任务的重要系统,需要控制的对象不懂数量、不计种类,包括商品的数量,商品种类,库存情况、商品走向及走量、资金流通、投资方向、投资者的融资动态获取等,这一些列的程序都需要完成的内化、强化,由于控制项目纷繁复杂,所以弊端在所难免。

(一)商品流通信息的掌控失调.

商品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有第一手的商品流通信息,这个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先决条件。所以,有些企业为了获得有价值的商品流通信息,就制定了奖励机制,针对提供信息之人给予一定的报酬,以为一己之私难免会有人不经慎重考虑就用价值利益不大的信息以次充好,使企业误入投资渠道;也有可能因为控制失位和控制不当,误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使企业在失真的轨道滞缓、停留,甚至踽踽独行,进退两难。所以企业内部要成立独立的信息控制部门,为企业畅通发展获取有价值的商品流通信息。

(二)商品流通资金的控制缺乏协调性.

大多商品流通行业的经营规则是廉价收购高价转卖,由于采购的商品种类繁多,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出现了许多商品同时占用同一笔可移动资金情况,致使商品货物的采购意见出现分歧,收购进展速度慢、也直接制约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再加之商品流通的是有季节性和时令限制的,所以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效率也会严重受损,甚至企业形象蒙羞。可见,企业的流动资金走向和货币回笼都要在规划内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执行发展计划。

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对商品流通行业来说,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如同它的咽喉要塞,直接控制着企业发展的命脉。企业的增收效益、企业的损失调控都在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管辖范围之内,其建立、完善、强化是确保企业快速发展、商品快速流通、也是企业良性发展的最低保障,更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直接因素。

(一)完善控制管理结构 形成发展策略.

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人员良莠不齐,文化程度参差各异,这些人员分布在企业的各个领域里,担当着一定的控制任务,如果把这些人的任务量化、内化、层次化,而且逐级完善控制管理结构。在统一的结构系统里为企业唯一的控制目标服务,会增加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任务下达过程中,也会有的放矢,下层部门也会领域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发展策略规划引导下,在完善的控制管理系统轨道中快速发展。

(二)设置控制管理主线 形成资金发展链条.

流动资金是商品流通企业的鲜活血液,资金的活用证明着企业的生命力旺盛与否。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盈利是其唯一的目的,毋庸置疑,商品流通企业这一功利性的目的也必然如此。然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模式,无论这个模式怎样符合社会发展以及与市场竞争需要吻合,都离不开企业资金的控制管理。所以,调控企业流动资金如何购买商品,如何转换商品后的回收,都需要企业设置以资金为控制管理主线的发展链条,这样,可以有效的掌握企业发展形态,调控发展方向和速度,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商品流通行业内部控制管理方法.

不同的商品流通企业有着不同的运行机制,也有着不同的内部控制部门和控制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职责有待根据自身环境和发展的需要制定出适合本身良性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方法。这需要量力而行,适度而行。

(一)评估企业自身实力,以增收效益为基准.

世贸经济组织介入中国经济市场后,为商品流通企业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道路可能。然而,利弊永远是相对产生的,在外资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影响下,使中国市场上许多商品流通企业出现了资金注入风险,也出现了融资风险,更出现了资金回馈效应的难以前瞻性危机感。所以,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要评估企业自身实力,以增收效益为基准,合理投资,有效融资,可行回资。这才是科学的控制管理系统的体现。

(二)重用人才,壮大控制管理系统.

人才永远是企业发展的最有利保障因素。在我国商品流通企业中,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着先天性的笔端,因为,家族史企业权力垄断与合作市企业的权利分工不明确,必然会出现控制管理系统的环节疏漏。要想制定合理的控制系统,必须有高素质懂经济规则的人才,只有人才才可以控制企业、控制市场、引领市场、为企业发展发挥导向作用。所以,优化企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离不开人才的储备。

(三)拓宽企业服务领域 提高企业服务质量.

商品流通企业在商品流通中存在着许多服务项目,如果企业在运行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企业的服务项目,可以为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也会产生口碑效应。因为,没有万无一失的经济发展,如果企业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出现了难以避免的错误或是误差,其修复后再步入正轨是有个过程的,这一过程为企业或多或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如果,因为企业的口碑效应和形象效应,而提前解决问题,减少损失,那么服务行业是功不可没的部门。所以,培训公司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建立企业形象代言人,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为间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三、总结.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每一个商品流通企业都会意识到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会在水涨船高形式的利诱下,通过不同途径极力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完善了,人员分工到位了,信息收集引领市场动态了,资金调控有规划、有协调性了,那么,控制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也会随之全面提升,这预示着企业将走向成熟发展阶段,对内对外都可以自如掌控企业发展的脚步,引领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拼搏方向。言而总之,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时代商品流通行业不可或缺的发展要素。它储备良性营养将输送到企业的各个领域之中,明智的商品流通企业将会不用质疑下大力度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学的。

参考文献.

[1]王树峰.内控制度在流通企业实践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