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书情报论文

图书情报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图书情报论文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1篇

一、知识经济形势下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概述

所谓的图书情报事业,就是指对知识以及信息的综合管理,首先它要求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广泛的收集,进而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达到不断开阔人类思维、更好地指导人类活动的目的。图书情报需要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将精华保留、糟粕去除,有效避免人类在获取认识的道路上走弯路。还需要对选择出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将其与人类的需求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进行结合,将陈旧的知识进行更新,并能够很好地与其他知识和信息进行融会贯通,达到更新知识的结构体系;对知识进行分类时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将知识进行分类与保存,便于后续的查阅,也可以有效避免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迅速地找到需要的知识,其终极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传播知识,对知识进行开发与利用,促进国家文化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国家实力,提升国际形象。

二、当前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根据当前我国的国内坏境,整体上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程度上需要提升。对于大城市、市级城市而言,其在建立图书馆工程上发展还是较为成熟稳定的,为学生和市民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攫取知识的场所。然而,当前许多新型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也多是以往的老职工,对于新的员工培训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逐渐抛却以往的传统模式向着现代化的模式迈进,但是,在图书馆人才的需求上,因为受到行业发展的限制,所以就业问题是一个需要仔细考量的大问题。另外,我国当前对于乡镇图书馆的建设还不够重视,许多乡镇图书馆建设过于落后,乡镇图书馆在不论是管理上还是福利待遇上都有很大的欠缺。从而导致很多人才并不能学以致用,新工作人员的潜能和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诸多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图书情报事业一直没有很大的发展。再一个就是在硬件管理上,经济的制约和限制,图书馆过于传统守旧、图书馆工作人员结构稳定和年龄过大,这些都是需要利用新型科技和管理手段去加以改变的。2、图书情报行业综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对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来说,其良好的发展需要的是一种综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只是对于情报学科有着充分的认识,同时在别的方面也要有很好的发展。这些主要包括对其创新技能、自身素质、适应能力的要求等。我国当前虽然一些高校的图书馆专业设立相对来说时间还比较长,但是对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上还欠缺很多,整体上大学生们主要还是偏向于理论认识研究,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能力上综合性并不是很强。对于图书情报工作来说,它需要的知识面十分宽广,因此其对人才的需求更多是一种对高级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当前社会网络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事业的从业人员只有充分的了解科技发展前端的知识,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所以弥补图书情报事业人员缺口这一问题也是图书情报事业需要多加注意的一个方向。

三、知识经济形势下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未来发展定位

1、对信息资源准确定位。采取多种手段广泛收集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有序的组织,以最小的成本促成信息资源不断的更新换代。当前社会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慢慢的加快,对信息资源还要能进行合理的分类及数字化呈现,从而使人们在获取的时候更为方便快捷。2、对信息服务进行定位。“服务”这一问题随着社会不断人性化的发展,人们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图书情报事业发展中,除了要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还要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资源可以共享,并运用当前社会科技优势,为客户提供远程操作与“面对面”相结合的服务。3、对信息技术进行定位。图书情报部门应当建立自己的网站,不断对自身系统进行更新,不断完成自身建设的自动化,在未来人们的生活中,应采用网络服务与数字化相结合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服务,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时间及精力的损耗,达到良好发展。4、对组织管理的定位要明确。在图书情报事业中,对资金要合理的安排,对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的建立要稳定,保障图书情报事业作用的持续发挥。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报科学;载文分析;引文分析; 文献计量学

《情报科学》是教育部主管、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与吉林大学共同主办,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情报学研究领域较具影响的专业核心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吉林省科技类一级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著名数据库收录。他所刊载的论文基本反映了我国情报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动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选取《情报科学》2012年(1-12)期所刊载的387(书评除外)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载文及引文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并从中总结一些规律和特点,为促进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提供参考数据。

1 载文统计分析

1.1 载文量

载文量就是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所刊载论文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1]。一般来说,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主要指标是期刊的载文篇数、平均每期的载文量、平均每篇文章所占篇幅页数及篇密度等。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总页数1907页,载文量为387篇,期均发文量为32.25篇,篇均页数为4.93,篇密度为0.20。以上数据表明该刊文献数量较多,文章篇幅适中,读者获取信息量相对较高,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学术性期刊平台。

1.2 基金论文统计

基金论文的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学科科研实力的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2]。基金论文率,即某一刊物所载的基金论文在刊载论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基金论文率数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刊物吸纳基金论文的能力,同时也可从侧面间接反映刊物报道本专业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能力。期刊刊载的基金论文率高,说明期刊学术水平较高,这是评价期刊和论文质量与学术水平的重要而客观的指标之一[3]。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所载基金论文192篇,占论文总数的49.61%,在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国家基金论文77篇,占论文总数的19.90%,有效地保证了《情报科学》明显的创造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1.3 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章检索点的入口,同时也是论文论述的核心及重点,它为研究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检索此文献的最便捷的路径。统计结果表明该刊2012年全年标引关键词为1468个,篇均关键词3.79个。说明该刊比较注重提示论文的主题和标引深度,为用户检索利用和文献的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表3列出的是使用频次前十名的关键词,从表3可以看出关键词词频最高的是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这充分表明《情报科学》发表的学术论文,是以图书情报学为主的刊物。

2 引文统计分析

引文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又能显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对前人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发展与创新[4]。由此可见,引文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引文数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引文期刊和引文专著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1 引文量统计分析

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作者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文献情报的了解和吸收能力。一般情况下,引文量越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越强。从表4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篇均引文量13.46条,远高于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量8.86篇[5]。这说明《情报科学》作者掌握的相关资料全面,注重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发扬。

2.2 引文类型统计分析

引文类型把引文分为期刊、图书、网络、论文集、学位论文及其他(包括报纸、报告等),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情报科学》的引文主要来自期刊,占总数的68.46%,略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学者利用信息的40%一60%来源于期刊,期刊之所以成为引文中的主要情报来源,是与其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内容新颖、传递速度快、出版连续和检索方便等特点分不开的,今后期刊仍将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首选情报源。随着各种文献资源开放存取的不断扩大及人们对网络资源的认可,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占总数的12.00%,略高于图书。这也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利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步增强的具体体现。

2.3 引文语种统计分析

引文语种的分布是测试期刊发文作者利用国内外文献和情报吸收能力的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全年引文外文文献达35.73%,说明该刊作者注重和善于吸收国外的最新研究信息,载文具有较高的信息容量。但引文语种较单一,获取英文以外的外文专业信息不足。

2.4 引文年代统计分析

对引文年代分析可反映出文献的传播利用及老化规律,从表7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文高峰区在09-11年,这与国际公认的科技期刊的有效利用率的高峰期是三年的观点吻合。同时普莱斯指数在50%以上,比科技期刊各学科普赖斯指数的平均值50%高[6]。说明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善于吸收和消化新知识,保证了本刊知识更新的速度,同时也说明本刊是图书情报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刊物。

2.5 引文期刊统计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用21次以上的期刊有19种,引用次数合计达1255次,占总的期刊被引次数的35.19%(1255/3566),被引最多的期刊是《情报科学》,为174次,其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被引次数分别为165、119、105、102和94次,这六种期刊的被引次数远高于其他图书情报学刊物,说明这六种期刊是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利用的主要情报源。他们代表着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情报科学》,被引次数最多,这肯定了其核心期刊的核心地位,同时也说明了该刊办刊比较有连续性,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专业特点。

参考文献

[1]董小燕.2003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的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04,22,(5):551-553.

[2]高 凡,王慧翔.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基金论文产出力调查研究与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10):12-16

[3]夏 旭.《图书馆论坛》基金论文产出力的定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6,(4):40-44

[4]董文鸳,袁顺波.2002-2004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统计分析[J]. 情报科学,2005,(9):1348-1352

[5]赵阳.《图书情报工作》1989-1996年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与评价[J]. 图书情报工作,1998,(9):29-36

[6]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71.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图谱;研究现状;前沿分析;图情领域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9-0020-05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迅速发展以及iSchool(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tudies,iSchool)联盟的不断推进和壮大,推动了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范围从传统的图书情报领域拓展到信息科技领域、研究对象从实体的图书情报机构延伸到虚拟数字空间。这些变化使得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众多专家学者对图书情报学在社会变革和日常工作中发挥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图书情报学知识结构及其演化规律的探索也在不断向前推进[1-2]。本文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国际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运用知识图谱方法[3]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研究,分析和探索国际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现状和前沿,把握国际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脉络,明确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活力和契机,使其更好地适用于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建设。

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建立的全球著名的综合性社科类文献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该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内容覆盖社会学、法律经济、管理系、信息科学等55个领域,具备很高的学术影响力,所收录的文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国际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前沿。由于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呈现多方位、全面性、多学科渗透的交叉发展的趋势,在实际研究中很难将所有数据采集完全。因此,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结合《期刊引证报告》中2006-2011年间图书情报领域平均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期刊作为来数据采集的来源期刊,如表1所示。

确定来源期刊后,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选择ISI和SSCI数据库以2001-2011作为检索时间段进行检索,共获取包含Article、Review、Proceedings Paper等多种类型的文献8 975篇,选取占文献总量70.23%的Article和Review作为分析的样本,总计6 303条。

2 研究现状描述

2.1 文献信息量统计

发表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某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图1展示的是所选择的数据来源期刊10年间的发文数量。

图1 按所选择的数据来源期刊进行文献信息量统计

从图1可以,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和SCIENTOMETRICS期刊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是美国情报科学与技术学会的会刊,主要发表权威专家的精辟论述,是情报学界的标志性刊物;SCIENTOMETRICS是科学计量学和情报学领域的前沿期刊,主要运用定量方法进行图书情报领域的计量分析,反映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典型模式。

2.2 论文著者统计分析

著者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可以识别某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学术影响力[4]。本文选择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作者视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和高被引作者,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EGGHE L以发文量65篇排在发文量榜首,SALTON G以被引频次453次成为该领域中被引频次最高的著者。EGGHE L主要从事科学计量学领域的研究,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大多是关于g-指数、h-指数等相关文献学文献,SALTON G主要从事信息检索、现代搜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所提出的向量空间模型、逆文档频率、术语频率、术语偏离值等概念和检索过程中的相关反馈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检索领域的发展,被誉为现代搜索技术之父。更引人瞩目的是LEYDESDORFF L、GLANZEL W和SPINK A等3位作者在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列表中均进入了前十名。LEYDESDORFF L主要从事系统理论、社会网络分析和社会学创新等学科的研究,有着较高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GLANZEL W在被引频次数量上超过LEYDESDORFF L和SPINK A,足见其在图情领域中的影响力和核心地位;SPINK A曾就职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pace和Vivisimo,主要从事用户行为和搜索引擎技术的研究[5]。

2.3 高产机构分析

统计表明这些文献数据来自937个不同的研究机构,表4列出的是排名前十的高产机构。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4篇

遥想33年前,刚刚进入学校学习图书馆学时,缺教材、没有参考书,这是只要经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有的记忆。图书馆里的一本内刊《图书馆工作》,以及过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都是大家重要的争夺目标。以至于到1980年《图书馆工作》更名为《图书情报工作》公开发行时,我毫不犹豫地从当时每月9块8毛助学金中拿出1毛4分钱(双月刊,每期2毛8分,1981年改为3毛,这个价格稳定了好几年)个人订了一份。毕业后进了图书馆,杂志虽然由公家订,但阅读的传统还是保持着。同时在任何时候,我都会有意识地向影响所及的相关机构推荐订阅本刊,包括2009年改为半月刊后订费立马增加一倍而群议汹汹时依然如此。

30多年来,《图书情报工作》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视野开阔、信息量大、前沿性强。早在1977第2期,就有刘国均先生的《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图书目录的几个问题》文章,当时看到的感觉就是震撼。此外,每期都有的动态、简讯,受欢迎的程度也往往超过论文。

《图书情报工作》给我的另一个印象是主持的一些学术讨论引起了当时图书馆界极大的学术关注,有些甚至还引领了整个图书情报行业的走向。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图书情报一体化”、“计算机系统开发”、“目录学研究对象”、“情报需求调查”等讨论即是如此。当然,讨论引起注意,影响大了,如果有偏差,后果就更严重。比如从1984年开始、1986年达到的“图书馆有偿服务”讨论的最直接后果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有偿服务开展得最为彻底:按册收费,半天2毛。最极端的是过刊不装订,碰上半月刊,半天就是4块8毛,让我们这些在读研究生捶胸顿足,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心痛的感觉。

早期的《图书情报工作》还有一个特点是时常会有一些业外大家如吕淑湘等人的文章,虽然不是很长,但看得出他们是认真的。这个传统今天应该加以发扬,因为一个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其他学科对本学科的学术尊重,这种学术尊重的表现之一就是其他学科大家、泰斗的表态与声音。

在近几年与《图书情报工作》合作中还感觉到《图书情报工作》的一些规定的可敬。比如名家与普通作者在论文质量前的一视同仁,比如同一期杂志上作者只能有一个第一作者署名等等,尤其是后者,从制度上保证了我自己跨学科团队5年来的正常合作,使得所有参加者均能得到平等的学术待遇,年轻人(包括研究生)在署名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自然就会主动投入。

纵观《图书情报工作》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关键词一直贯穿其中,那就是“改版”,由季刊而双月刊、月刊,直到2009年的半月刊,画出了《图书情报工作》发展的完美曲线。尤其是半月刊的推出,相当时间内争议不断、评价多元,不过根据我的专业判断,这大约是《图书情报工作》几十年发展历程中,当然也包括未来发展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值得肯定的决策,其价值和意义将随着国内报刊业改革的进程而日益突显。虽然在《图书情报工作》领导口中,还谦虚地停留在学术方面,这可能是出于策略性的考虑,但如果将这个决策置入当今新闻出版业改革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的话,就会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来加以肯定。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学术资源;资源聚合;学科服务;图书情报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60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rend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behavior of researchers have been changed since a surge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big data era. The new characteristic and trend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stud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Citation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citation data from 2010 to 2014 of four top journals in this field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Chinese LIS scholars further improved the utilization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recent five years; (b) LIS researchers indicated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citing web sources which are non-scholar resources, deep resources or resources from specific countries.

Key words web academic resources;resource aggregation;subject service;library and information

1 引言

网络信息资源中存在着大量对科研工作极具参考价值的学术信息[1],而大数据时代更推动了网络学术资源迅速增长[2]。网络学术资源的价值逐渐被广泛认可,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以学术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成果中。Chen C等[3]研究指出,对网络引文进行分析有助于研究者认识他们的引文习惯和模式,并能更好地评估引文证据的可靠性。基于此,一些学者通过引文分析的方法试图探求科研工作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行为及其规律。国外学者对这一现象关注较早,其既有对单一学科的研究[4-5],又有对跨学科的比较分析[6-8]。Yang S等[9]研究对比了不同国家的研究样本后发现,中国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程度偏低。国内研究则大多集中在图情学科领域,如张洋、张洁[10]分析了2003-2007年间我国四种图情类期刊的刊载论文引文数据,从网络引文总数、篇平均网络引文量、域名分类和作者情况等特征量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探究;丁敬达、杨思洛[11]从网络引文的类型、分布与可追溯性角度对四种图情核心期刊2005-2010年的引文数据进行研究;牟佩等[12]对2007-2011年图情领域的网络引文数据予以研究;曹树金、李洁娜[13]在图情期刊论文的基础上补充了会议论文和博/硕士学位论文作为计量分析的对象。

综观以上研究发现,样本数据大多集中在2010年之前,尚未有针对近五年来图书情报领域网络学术资源利用现状与趋势的研究。但大数据浪潮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网络学术资源的体量、种类、更新速度以及价值,而其利用行为和规律的变化并没有被发现和把握。上述这些以频数统计为主、缺乏对数据深层挖掘的研究,使得一些潜在的关系难以被揭示。因而,笔者认为对近年来图书情报领域网络学术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以指导相关资源聚合、导航等服务工作的展开,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公布的《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拟收录目录》中收录的4种图情领域权威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以及《情报学报》作为样本,研究其近五年(2010-2014年)刊载的学术论文引文情况。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规范性,首先确定万方数据库为数据源,在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将“期刊-刊名”检索字段分别限定为上述四种期刊,时间限定为“2010年-2014年”,对目标文献进行检索。而后通过编写的爬虫程序抓取文章简介页面的参考文献和著录信息。数据采集时间为2015年11月18日至11月22日,剔除期刊中的新闻、通告、快报、简讯、卷首语等非研究性文章,并辅以人工检查后,共得到文献4763篇,其中《中国图书馆学报》350篇、《大学图书馆学报》646篇、《图书情报工作》3022篇、《情报学报》745篇①。之后利用Excel2010和SPSS18.0统计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总体描述

本文获取的含引文论文数(a)共4763篇,包含引文(C)89263条,篇均引文量(C/a)为18.74。其中,含网络引文的论文(Wa)2948篇,网络引文(W)15216条,篇均网络引文量(W/a)为3.19条,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W/C)为17.05%,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Wa/a)为61.89%(见表1)。尽管与Sadat-Moosavi 等[14]对Emerald收录的四个图书情报领域顶级期刊的研究结论在“篇均网络引文量”和“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②这两个指标上仍存在差距。但对比国内学者丁敬达、杨思洛[9]对同样四种期刊2005-2010年的刊载数据研究结果③,发现统计数据在“篇均网络引文量”和“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两个指标上有较大提高,说明网络学术资源在我国图情学者中的认可程度逐步提升。特别地,“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这一指标更是进一步贴近了Tajeddini等人[15]对国外六种图情领域顶级期刊的研究结论④,说明国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重视程度与利用能力正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

3.2 网络引文的期刊分析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发文量和单篇引文量外,各期刊在篇均网络引文量、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这三项指标上差别较大。为客观地反映出各期刊刊载论文对网络引文的利用程度,本文借鉴吴淑娟等[16]在研究北京地区高校硕博士络资源利用情况时使用的方差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为避免期刊间引文数量总体差异的影响,本文选取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W/C)作为分析对象。

首先,对四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同质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Levene统计量的值为152.972,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认为四个组的数据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故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对各期刊的W/C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2,卡方统计量为175.944,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表明不同期刊的W/C具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了解具体是哪些期刊与其它期刊在W/C上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见表3。由于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明期刊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四种期刊W/C数据的均值图(见图1),得到如下结论:

(1)《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显著高于除《中国图书馆学报》之外的其它两种期刊;

(2)《情报学报》的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显著低于其它三种期刊;

(3)《图书情报工作》和《中国图书馆学报》的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没有显著差异。

3.3 网络引文的年度分析

从2010-2014年样本期刊刊载论文的网络引文年度分布可以看出,网络引文数(W)、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W/C)以及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Wa/a)这三项数据大致呈现上升的

趋势,而篇均网络引文量(W/a)更是由2010年的2.3

篇逐年增加到2014年的4.46篇(见表4)。这反映出网络学术资源对本领域学术研究的影响作用正不断加深。为进一步了解网络学术资源利用情况的年度变化规律,考虑剔除掉年度发文量和单篇引文量的影响,本文选取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W/C)这一指标进行深入考察。

首先,对五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同质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Levene统计量的值为40.944,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认为五个组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故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对各年度的W/C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5),卡方统计量为79.756,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表明不同年度的W/C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而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见表6。由于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明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年度W/C数据的均值图(见图2)得到如下结论:

(1)2013年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显著高于前三年(2010-2012年);

(2)2010年和2011年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显著低于后三年(2012-2014年);

(3)2012年与2014年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没有显著差异。

(4)2014年与2013年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没有显著差异。

注:a. Kruskal Wallis 检验;b. 分组变量: 年度

3.4 来源网站类型分析

按照域名可以将常见学术相关网站分为7 类: .com(工商企业)、.org(非营利组织)、.net(网络机构)、.edu(教育)、.gov(政府)、.ac(学术)、.int(国际组织)[17]。将2010-2014年四种期刊各类型网站引文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单篇论文中不同类型网站引文占全部网络引文比重的均值图(见图3)。可以看出,平均被引用比重最高的四类网站类型由高到低分别为.com、.org、.edu和.gov,这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18]中的中国域名分类统计结果(.com>.net>.ac>.org)有较大差异,表明不同类型的网站提供资源的学术价值和被认可程度存在差异。从学术引文角度来看,本结论与两份分别针对2005-2010年(.org>.com>. edu>.gov)[11]和2007-2011年(.com>.edu>.org>.gov)[12]图情领域引文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区别,表现为工商企业类和非营利组织类网站引用比例的进一步提升,反映出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注重与市场贴合的趋势。

对七组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同质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Levene统计量的值为1265.620,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认为七个组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故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对各类型来源网站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7,卡方统计量为3050.376,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表明各类型来源网站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见表8。由于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明网站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单篇论文中不同类型网站引文占全部网络引文的均值图(见图3)得到如下结论:

(1)来源于工商企业网站的引文数显著高于其它网站;

(2)来源于国际组织网站的引文数显著低于其它网站;

(3)来源于网络机构和学术网站的引文数没有显著差异。

注:a. Kruskal Wallis 检验;b. 分组变量: 域名

3.5 资源来源地区分析

除国际域名(如.com、.net)和中国域名(.cn)之外,网络引文中还多次出现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域名,本文选取一项针对2010-2012年图情领域高被引域名分布研究[13] 的前十位国家或地区域名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来源国家或地区引文间的利用差异以及变动情况。对这十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到网络引文的频次图(见图4)。与2010-2012年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来源于日本的网络引文频次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次是澳大利亚。

进一步对十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同

质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数据不符合

正态分布,Levene统计量的值为138.154,p值小于

前提条件。故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检

0.01,拒绝原假设,认为十组数据不满足方差齐性的验对各来源国家或地区引文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9,卡方统计量为817.286,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表明各来源国家或地区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显示十个国家或地区按引用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英国、德国、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香港、美国、日本、法国。(见表10)。由于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明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十个国家或地区来源的网络引文频次(见图4)得到如下结论:

(1)来源于英国的引文数显著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

(2)来源于意大利的引文数显著低于除美国、法国之外的其它网站;

(3)来源于德国、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和日本的引文数没有显著差异。

3.6 资源利用深度分析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是对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的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法的一种简洁的表示。Yang等[19]指出,可以通过“/”在URL中出现的次数衡量URL的深度,即每增加一个“/”,URL的深度加1。被引URL的深度可以反映出科研工作者对以网站为载体的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深度[13]。故本文尝试对网络引文数据样本的URL深度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揭示我国图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深度规律。统计发现,URL深度为3的引文最多,其次是深度为2和4的,URL深度最大达到16,但从9开始,引文量明显减少(见图5)。

进一步按年度整理各URL深度引文在全部引文中的占比,观察其年度变化。由于URL深度大于8的数据量较少,本文将URL深度为9-16的数据合并统计。根据统计数据可知,2010年、2011年URL深度为2的引文占比最高,2012-2014年则是URL深度为3的引文。从区间上来看,URL深度小于3的引文比例有所减少,尤其是URL深度为1的引文大幅下降,相比之下,URL深度大于2的引文比例增多,URL深度大于8的引文更是逐年增加(见表11)。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图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探索和利用深度的逐步增加。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0-2014年图书情报领域四种权威期刊的引文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定量的引文分析方法揭示大数据时代我国图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利用的情况与新趋势。

整体来看,尽管五年前本领域研究者已发现网络引文的增长以及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利用意识的提高,这一趋势在大数据时代没有改变甚至更为明显。虽然作为研究样本的四个期刊由于载文量、篇幅限制、主题风格等因素导致了指标间的差异较大,但总体而言,网络学术资源较之以往更多的出现在图情领域的研究论文中,一方面表现为利用网络学术资源的论文占比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单篇论文中的网络引文量的增长,且这两项指标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五年前。可见,我国图情领域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可以推测,大数据环境下随着网络学术资源的激增和资源获取成本的降低,研究者对学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行为、习惯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一变化将伴随着资源数字化浪潮愈加深刻。但是,需要承认的是,大数据也会带来网络学术资源的认知超载,甚至导致科研工作过程中的信息迷航。为提高学术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建设与开展面向学科领域、服务科研活动的网络学术资源深度聚合与服务则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而为提高学术资源获取的精准性,学科服务主体应充分把握大数据环境下科研工作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偏好与特征。

本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图情学者的网络学术资源利用行为呈现出以下突出的特征:

(1)从网站类型来看,我国图情学者对不同类型的网站提供的网络学术资源在利用上呈现出一定的选择性。这侧面反映出各类型网站提供资源的学术性、利用价值和可获取性以及研究者偏好上的差异。相较以往,以工商企业类、非营利组织类和政府类为代表的“非学术类”网站资源在图情研究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这反映出我国图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产业资讯、行业数据与政策法规的价值,使图情研究更加贴合市场热点。因而,在对网络资源进行聚合时,不仅要考虑传统的“学术”类网站,更要考虑一些诸如政策类、财经类的“非学术”高被引网站,而此类资源常表现出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则是聚合时的难点与关键点。

(2)从资源来源地区来看,除了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网站的资源外,大量的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网站资源出现在我国图情学者的研究中,表明其外文资源利用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在本文研究的十个国家或地区中,英国网站资源被引频次显著高于其它国家或地区,而来自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网络学术资源在近几年我国图情研究的引文中也有较大增长。因而在聚合时应考虑根据以上特征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来源网站赋予不同权重。

(3)从资源利用深度来看,URL深度的持续增加反映出图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探索和利用深度的逐步提高。因而相关网站主机的子目录资源在聚合时更应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黄奇奇,邓仲华.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现状及评价体系研究――以推荐学术站点为例[J]. 图书馆学研究, 2013

(22):44-49.

[2] 苏新宁.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6):4-12.

[3] Chen C,Luo B,Chiu K,et al.The preferences of authors of Chines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articles in citing Internet source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4,36(3-4):163-170.

[4] Rumsey,Mary.Runaway train:Problems of permanence,accessibility,and stability in the use of web sources in law review citations[J].Law Library Journal,2002,94(1):27-39.

[5] Zhang,Yin.Scholarly use of Internet-based electronic resourc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3,52(8):628-654.

[6] Herring S D.Use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Scholarly Electronic Journals:A Citation Analysi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2,63(63):334-340.

[7] Kousha K,Thelwall M,Rezaie S.Using the Web for research evaluation:The Integrated Online Impact indicator[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0,4(1):124-135.

[8] Yang S,Qiu J,Xiong Z.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citations[J].Scientometrics,2010,84(1):1-19.

[9] Yang S,Han R,Ding J,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Web citation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12,48(4):779-790.

[10] 张洋,张洁.近年来图书情报期刊引用网络文献的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40-44.

[11] 丁敬达,杨思洛.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网络引文的类型、分布与可追溯性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4):60-64.

[12] 牟佩,刘文娟,梁双双.图书情报学领域网络引文现状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33(3):69-73.

[13] 曹树金,李洁娜.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分析[J].情报学报,2014(9):994-1008.

[14] Sadat-Moosavi A,Tajeddini O.Accessibility of online resources cited in scholarly LIS journals: A study of Emerald ISI-ranked journals[J].Aslib Proceedings,2012,64(2):178-192.

[15] Tajeddini O,Azimi A,Sadatmoosavi A,et al.Death of web citations:a serious alarm for authors[J].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2011(16):17-29.

[16] 吴淑娟,王宪洪,蒋玲.基于硕博士论文的网络免费学术资源引文分析与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2):85-91.

[17] 丁敬达.国内档案学期刊网络引文的类型和相关特征分析――以2002-2011年《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2(6):8-11.

[1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3-25].http://.cn/hlw

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