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华大学毕业典礼

清华大学毕业典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清华大学毕业典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华大学毕业典礼

清华大学毕业典礼范文第1篇

但我还是决定来,不怎么严肃的理由是,你们将来都是医生,很可能有一天我会落在你们手里,当我年老的时候,请帮我多翻几次身。比较严肃的理由是,医生不只是职业,它是一种志业,跟“人”的关系密切,很多的人将深深依靠你们。所以,我想我应该来。

今天是什么日子?我认为,是你们从幼儿园到大学长达二十多年“制度性”教育的毕业典礼。同时是“自主性”教育的开学典礼。我今天的题目是,“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

第一,它教你如何与别人相处,没有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

合群,曾经是我们从小到大“德育”的核心。个人在群体中如何进退贯穿整个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极其讲究的个人修身、慎独的部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却被忽视。我们是一个习惯群聚的社会。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欢热闹,享受呼朋唤友的欢乐;在思想判断上,我们用“集体公审”或者“拉帮结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群体“相濡以沫”。

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学程设计里。

把这个问题说得最透彻的,我认为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在1941年就指出当时的大学课程设计是有问题的,因为课程以“满”为目标,不给学生 “独思”的时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纵探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

在你们七年医学院的学习过程中,诸位想必学到了各种技术,但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重不重要?大学是否教了你?“综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在你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课程里,是否有一点点入门?在整整七年的培养中,请问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让你用在“观察、欣赏、沉思、体会”之中?

“慎独”,其实就是在孤独、沉淀的内在宇宙里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野, “慎独”是修炼,使人在群体的沉溺和喧闹中,保持清醒。这,大学教了你吗?“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砺”,在不在大学的课程里? “只知从众而不知从己”的人,不知“人我之间精神与实践上应有充分之距离”的人,请告诉我,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

纽约市长布伦伯格是纽约市立大学今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人。他送给毕业生的“金玉良言”是:“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要比别人打拼。如果你比办公室里所有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请过一天病假――你就一定会成功!”

他举自己的父亲作为典范:“我父亲就是这样。他从早干到晚,一周七天,一辈子从不休息,干到最后一刻,然后跑到医院挂号,就地死亡。”

我看了报纸对这段“金玉良言”的报道,不太敢置信,心想,会不会这位老兄意在反讽,却被居心不良的媒体拿来做文章?于是我找出他演讲的现场录像,从头看到尾,发现,老天,他真是这么说的,而且极其严肃。

第二,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认识“实”,但没教你如何认识“空”。

我不知道在你们医学的制式教育里,有多少文学的培养?你们全都在摇头,表示没有。我认为,文学应该是医学院的大一必修课程;文学,应该是所有以“人”为第一对象的学科的必修基础学之一,因为文学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认识“人”。

读过加缪的小说《瘟疫》的有多少人?2003年,我因为“非典”爆发而重读这本小说。小说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描写一个城市由于爆发瘟疫而封城的整个过程。瘟疫传出时,锁不锁城,有太多的重大决定要做。是什么样的训练,使一个卫生官员做出正确的决定?医学技术绝不是惟一的因素。是什么样的人格,使一个医生可以走却决定留下,不惜牺牲?是什么样的素养,使一个医生知道如何面对巨大的痛苦,认识人性的虚伪,却又能够维持自己对人的热诚和信仰,同时保持专业的冷静?

加缪透过文学所能够告诉你的,不可能写在公共卫生学的教科书里。医学的教科书可以教你如何辨别鼠疫和淋巴感染,可是加缪的文学教你辨别背叛和牺牲的意义、存在和救赎的本质。

多少人读过卡夫卡的《蜕变》?你的医学课本会告诉你如何对一个重度忧郁症患者开药,但是,卡夫卡给你看的,是这个忧郁病患者比海还要深、比夜还要黑的内心深沉之处――医学的任何仪器都测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学的x光照给你看,心灵的创伤纤毫毕露。

是的,文学,是心灵的x光。它照得到“空”。

将来的医生,请问你具备吗?

清华大学毕业典礼范文第2篇

本周观点,其含义起码有两点:第一,它是辽宁日报一周的重要声音,一定要结合新近的省委、省政府的主要工作,一定要结合社会上的大事新事。第二,它是每周承前启后的声音,要结合一周的沉淀和新一周的未雨绸缪。总而言之,党报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

要准确而生动及时地表达党报的观点,为改革鼓与呼,为民生评与说,这是辽宁日报坚持求索的问题。“本周观点”栏目的推出和成长,就是报社编辑部坚持求索的结果。“本周观点”这个颇具特色的栏目曾先后获得了辽宁省新闻奖名牌栏目和优秀栏目,也受到了省委主管领导的肯定。

每到周末,主管评论部的集团领导都要带领我们梳理一周以来的省情要事,逐个遴选话题与选材,并预判一段时期以来的民情关注,确定最终的选题与切入的角度。经过若干期的摸索,我们逐步有了清晰的脉络,在“发声”时重点做到了“五个紧扣”。

一是紧扣中心工作发声

党报传播党的主张,反映人民意愿,既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也是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紧扣中心工作,要求我们必须观照现实,追求有思想的精彩。

2012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选择的题目没有局限新闻界的走基层,而是就此生发开来,拓展了更广泛的领域,提出来自己的观点:《下基层的路其实是“上”》和《带着问题走基层》。

我省的“青山工程”是一项造福子孙的大工程,但这项工程在现实中也面临着不少的“近见”侵袭“远见”的事情发生。辽西某县有山,山上有草。一些乡镇领导,抓经济发展的热情挺高,面对有人偷偷赶羊上山吃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情况怎么办?这个道理一定要说清。“本周观点”《羊儿为啥还在山坡吃草》看清了“所谓见识远近就在这牧草之间”,明确指出“这样的封山几乎等于白封”,“要蝇头小利还是要生态效益,并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要看人的眼光”。生态效益是个“大天”,修复自然生态、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必须看清“羊儿在山坡吃草”这个大问题。

“本周观点”致力于对上悉通政策,对下贯通地气,在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群众对社会现象的观点、对某些问题的认识都在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做好引导。

二是紧扣大事发声

人们常说,“大事看党报”。一句朴素无华的话,直白地表明了读者对党报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高度认同。

我们都还记得,沈阳曾经“满城无豆芽”,这是一段“重建期”。之后,沈阳首批“放心豆芽”上市了,让我们必须思考食品安全的危机与重建的过程。一根清新的豆芽,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我们天大的“食品安全”。“重新生长”的“沈阳豆芽”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也实现了检测机构的长期跟踪。生产基地每天生产的豆芽将进入50多个主要超市,涵盖120个门店,几乎辐射各区的主要农贸市场。产品不仅能满足沈阳的需求,还将销到抚顺、本溪、铁岭、辽阳等周边城市。在中国食品安全危机重重的今天,沈阳豆芽问题的解决是个很好的标本。我们这样表达观点:《“放心豆芽”是个很好的标本》。

三是紧扣“季节”发声

这里的季节,并非指春夏秋冬的转换,而是指每年到了特定时段都要进行的民生大事。比如,“中高考”“就业”“供暖”等等。紧扣“季节”发声,就是围绕民生的重大关注,不失声,发清声。

每到7月,“就业季”来到,又一批大学生走向社会。“本周观点”注意到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送走了首批“90后”毕业生。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名校校长对学子的临别赠言竟然“撞词”,他们同时叮嘱即将走入社会的“90后”们要“脚踏实地”。脚踏实地,是过去年代的热词之一,如今的叮嘱背后连着就业的现实背景。我们发出观点提醒读者,《名校校长毕业典礼“撞词”非偶然》,欢迎“90后”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请你们脚踏实地选择,相信你们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四是紧扣新风发声

一段时间以来,大连现在流行写“城市家书”。从城市管理者到普通市民纷纷执笔,数千封情真意切、见解深刻的“城市家书”,融入和凝聚了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思考与共识。 “大连你好,见字如面。”一封封“城市家书”中,写满了市民对“家事”的见解,这里有赞美、有思索、有建议、有批评――就像每个人的真性情,“城市家书”所展示的就是每个市民的真性情。我们理直气壮地喊出了这样的声音:《写好凝心聚力的“城市家书”》。

2013年末,我省决定对“辽O”牌照车辆档案进行全面清理。叫停“O牌”无疑是对特权思想和思想清理整顿的具体措施,也是建设廉洁政府“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具体实施的一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党反“”的决心和政府向阳光政府、文明政府转变的态度。这一期的“本周观点”《由“辽O号牌取消”看新年新风》点明了“八项规定”一年来我们看见中央以一种钉钉子的精神一以贯之。

五是紧扣时代脉搏

新闻评论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形成和谐的律动。

《从信任出发翻越“信任墙”》这篇“本周观点”,就是紧扣时代的脉搏的案例。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监测显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已构成了当前社会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墙”。其实,我们的社会信任并非缺失,而是缺少信任激活力。当时有个新闻:辽阳市中心医院有个“垫钱哥”刘胜阳,从医14年来,他先后替患者垫付医药费近两万元。他并非有钱人,看到患者在钱上犯难,他就会垫付,且从来没让患者打过欠条。由于这种做法激活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按钮,那些被垫了钱的患者后来基本上都还了钱。

相关期刊更多

清华法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清华金融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清华法治论衡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清华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