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科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因为癌瘤是人体细胞的一种基因突变,所以不能单纯认为是以点向面扩散问题。在病人的血液里,淋巴及某些脏器内都 已经有变异的细胞存在。所以癌瘤的形成,只是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目前在中医和西医治疗癌症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都存在某些片面性、局限性和矛盾性。如西医的放疗、化疗, 中医的以毒攻毒,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大量杀死正常细胞,造成了“祛邪正变衰”的局面。而活血化淤、攻坚散结,如使 用不当则更促使癌细胞加速繁殖和转移。如给癌症患者输入各种营养,同时也给癌细胞提供了营养基础,更加速癌细胞繁殖。 因为癌细胞繁殖能力为正常细胞的80倍以上,于是就形成“扶正邪更盛”的局面。怎样才能解决“扶正邪更盛,祛邪正亦衰” 的矛盾?通过四年来对数千名各类型的癌症患者的治疗,我采用以下几点:
第一,采用恒定的遗传基因物质,防止和控制细胞基因的突变。动物或植物的形态和分子结构的改变,取决于遗传基因 大稳定情况。我认为在稳定的遗传基因物质中,必然存在着一种恒定的遗传因子,在控制或限制细胞的变异。如果人体中能 增加这种恒定的遗传因子,就能从根本上防止癌瘤的发生或控癌细胞的生长扩散。试验证明,一份正常细胞48小时自然死 亡率为10-15%,加入我院研制的含有恒定遗传因子的中药液后死亡率小于5%。
第二,使用药物切断或干扰增殖细胞和静止细胞的信息源。 癌细胞中的增殖细胞的破坏性极强,而静止细胞是癌症复发和转移的直接根源,因为它处于静止,分散和半休眠状态,对药 物敏感性极低。实验发现,当增殖细胞大量死亡时通过一种ynx物质将信息传递给静止细胞,使静止细胞大量转化为增殖细胞 并高速繁殖,这就是手术后容易“转移”和“复发”的原因。所以采用药物切断或干扰两者间的信息源,使静止细胞永远处 于休眠状态,就能从根本上控制癌症的复发和转移。
第三,用药物取代癌细胞所特需的某种物质,破坏增殖细胞的分子结构,使之无法再形成新的增殖细胞,而原有的增殖 细胞,则因得不到必要的营养而“饿死”,我们提炼出某种中药,其分子结构与癌细胞特需某种物质相似而又非常活跃。这,可以不采取“杀”而是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彻底铲除癌瘤形成的条件,其道理正如人体一氧化碳中毒一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采用科学的方法提炼出系列抗癌药-“傅山神”。在河北省医学科学院作的毒理实验中,用38只小鼠,均给服用常人剂量的28倍药物,结果38只小白鼠饮食、粪便、毛色、活动等均无异常发现,更无死亡发生。在体外培试验的彩色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正常细胞无任何变异,而癌细胞在24小时内有80%已经死亡。在临床治疗中,对肺癌、 肝癌、乳腺癌、直肠癌、食道癌等十二种癌症患者服用傅山神系列抗癌药物后,均无不良反应,有 95%的患者疼痛减轻,食 欲增加,很快退烧,精神状态明显变好,有些患者体重增加,有20-30%患者经拍片证实癌瘤缩小,有6-10%的患者癌瘤消失,药已日益显示出目前医学上治疗癌症中所追求的“靶向药物”
【关键词】阴式手术护理
【Keywords】thecloudysurgerynurses以往的妇科子宫肌瘤摘除术,都要行开腹手术,手术损伤大,术后腹部留有很大的一个疤痕,影响美观,且术后并发症多。而新创的妇科阴式手术,则是经阴道途径切除子宫肌瘤。只要是经济条件许可的病人,都可采用此手术途径。这种手术是近年来妇科手术的划时代创举。它因其术式独特、无创伤、出血少、无疼痛、安全系数高、术后恢复快而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开创了妇科手术的新途径。我院是2005年5月份开始开展阴式手术的,至2006年6月份止,已成功施行阴式手术289例,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现将其术前术后护理,讨论如下: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的出现,必定会给病人及家属带来种种的的疑虑,如担心这种手术的成功率如何,术后会不会复发、手术会不会影响性生活等。这时,可以带病人去听听同病区的其他阴式手术已成功的患者的现身说法。告诉她们这种手术,只是手术途径不同,同开腹手术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并且可给病人介绍阴式手术较之开腹手术的优点及好处。让病人取得认同。并告之,阴式手术术后不会影响正常的性生活,打消其顾虑。
1.2术前一般准备
1.2.1营养与饮食:术前病人的营养状况对术后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术前应指导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营养素含量丰富、全面的食物。如年老、体弱、不能很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营养,如输白蛋白、鲜血等[1],术前一日吃软、易消化的食物。术前晚10∶00以后禁食、禁饮。
1.2.2化验检查:术前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及交叉配血试验并备血。
1.2.3讨论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术前应告诉病人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及处理方法:如疼痛、排尿方式的改变、腹胀等,疼痛可给止痛剂,如双氯酚酸钠塞肛等,腹胀应多翻身,必要时可肌肉注射新斯的明等。让病人了解术后情况,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1.2.4签手术同意书:协助医生告诉病人家属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得到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1.2.5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前一般8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次,连续3日,而血压每日两次,如病人有发热、血压增高或月经来潮等应通知医生推迟手术。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原因,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
1.3皮肤准备:术前一天应完成沐浴、更衣、剪指甲等个人卫生。(剃去腹部汗毛,清洁脐窝,主要是为了防止因腹腔有粘连等特殊情况,子宫从下面拉不出来时,改做开腹手术时用),剃去。
1.4肠道准备:阴式手术的肠道准备与一般开腹手术相比,要求更为严格。因为是经阴道手术,手术区域离近,因此肠道准备要彻底。术前一天口服缓泻剂,一般采用番泻叶泡水冲饮或术前晚及手术当日晨各清洁灌肠一次,当日晨一次灌肠,如果达不到效果,可反复多灌几次,直至排出的大便呈水样为止。原则是排出的大便中无食物残渣。肠道准备的目的是防止手术时的物使括约肌松驰致大便污染手术台;也是使肠道排空,避免阴式手术时损伤肠管,以及减轻和防止术后肠胀气。
1.5休息与睡眠:术前病人休息的好,可减轻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一般术前晚睡前口服安定片2mg。同时给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
1.6其它:在了解病人无药物过敏史的基础上,做青霉素皮试,并要病历上做记录。让病人取下活动义齿、发夹、首饰等,交家属或护士长保管。术前半小时给基础,常用苯巴比妥钠和阿托品。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及抑制腺体的分泌。为避免术中损伤充盈的膀胱,术前30分钟导尿,排空膀胱并留置尿管。
1.7环境准备:铺好麻醉床,准备两根拴引流管的带子,一根拴阴道引流管,一根拴尿袋。床旁准备监护仪、输液装置及各种抢救物品。
2术后护理
2.1常规护理:详细了解术中情况:病人被送回病室后,护士要与手术室麻醉医生进行交接班。详细了解手术情况。主要包括:麻醉方式及效果,术中出血情况,是否输血、术中尿量、输液及用药、目前补液内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等。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观察其变化。一小时一次,共八次,以后视病情,改为一日4~6次。24小时后,每日两次。在观察的过程中,如有异常或提示有出血倾向,应增加监测次数。
2.2疼痛:病人术后如伤口部位疼痛,可给用双氯酚酸钠1~2粒塞肛。并观察疼痛缓解程度。
2.3留置管的观察:阴式手术的病人都留置有阴道引流管。应注意观察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颜色,并做好记录,利于术后的动态观察。阴道引流管一般保留24~48小时。保持留置导尿管的通畅。观察尿量及颜色,以判断有无膀胱的损伤。留置尿管一般保留12~48小时。应注意外的清洁与干燥,每天用10%的碘伏擦洗外阴两次。因女性尿道短,加上留置尿管,易造成逆行感染,应尽早拔出尿管。
2.4阴道纱卷的护理:阴式手术阴道填塞纱卷的目的,是为了压迫止血。填塞的纱卷一般在术后24小时取出。如为高血压病人或术中出血较多的,也可48小时后取出。取时要注意,不能太用力向外拨出,以免引起子宫脱垂。取出以后要常规摸一摸宫颈的情况,看宫颈口有没有新鲜血液,了解里面的伤口有没有没缝牢、出血的情况。
2.5肠道功能恢复的观察:术后由于的应用,使肠道暂时处于麻痹状态,一般2~3日恢复肠道功能。排气是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超级秘书网
2.6卧位:去枕平卧4小时。以往采用6小时,但6小时后,有些比较敏感的病人,臀部受压部位,已被压红。现在我们改为4小时,比较适宜。6小时后枕枕头,术后第二日改为半卧位,其目的是利于阴道引流液的排出。定时翻身,注意肢体的活动。
2.7心理护理:术后病人的疼痛与不适是术后3日不良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应协助病人减轻疼痛、解除不适。经常协助病人按摩四肢及腰背、臀部。
2.8营养与饮食:阴式手术术后6小时,即可进食流质饮食,再逐步过渡到普食,阴式手术比普通开腹手术进食早,这一点也是阴式手术普遍受到患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能进食的病人,应鼓励进高蛋白、高维生素等含营养素丰富、全面的食物,以满足术后机体康复的需要。
摘要:护理记录是住院病人医疗文件记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骨科专科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了护理记录的书写,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骨科 护理记录 问题 措施
护理记录是住院病人医疗文件记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病人治疗护理的全过程,反映了病人病情的演变,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我科成功创建星际护士站的过程中,对骨科护理记录的质控检查发现,在实施记录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对护理记录的书写进行了改进并应用于临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报道如下:
一、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1.护理记录不能体现护理的动态过程
护理记录是医疗住院病历的一部分,但护理记录是阶段性记录,总结性护理记录少,多数只记录某一天、某一时的病情记录,这种记录不能够完全体现护理的动态变化过程。
2.护理记录不能体现护理行为
护理记录内容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多数护士记录的内容为病人的病情以及医嘱的内容,造成与医疗的内容重复,而护士实施护理措施后出现的护理效果以及观察到的病情在护理记录中又未充分体现,护理记录不能充分体现护理行为。如:对一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 病人的记录中,有多处记录病人的病情、用药情况及注意预防压疮的发生,而没有记录采取了各种护理措施以达到预防发生的目的。
3.护理记录不全
部分护士记录时的意识不强,临时性记录不全,只是机械的按照相关规定记录,对于临时性的病情观察、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取得的护理效果记录少或漏记,夜班护士出现此现象多。如: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在病情稳定一周后的某一天夜里出现咳嗽、鼻塞等感冒症状,当班护士未做护理记录,只是口头交代下一班的护士,而在下一班护士也未做记录,用药后后的反应及转归情况都不详细。
4.护理记录的连续性差
护理记录不同于交班报告,要体现护理的连续性,下一班要准确地记录病人的反映过程和变化,而有的需要连续几个班次记录,而部分只是机械的按照规定护理记录频次记录,没有按照具体的情况进行记录。
5.护理记录没有体现施护
相同部位骨折的记录大致相同,只体现出因病施护,而未体现施护。由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欠缺,找不到护理的重点,在护理工作繁忙之时,过多的依赖陪护。在护理过程中,只遵循疾病的护理常规,缺乏创新,造成一种疾病的护理记录上基本一致,体现不出病种差异和个体差异。
6.护理记录没有体现专科特点,作为骨伤患者,临床辩证与舌脉密切相关,而护理记录往往忽略了对舌脉的记录,而护理记录也体现不出,所有的护理记录大多围绕“骨折”实施。
7.护理记录存在的其他问题
主要包括字迹不清楚,语句不通、语法搭配不当,标点不正确,有错别字等。
二、解决措施
针对一上问题,通过仔细分析,认为与以下原因有关,一是管理欠规范,二是护士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专业知识缺乏,基本文化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三是法律意识不强,因此,正确解决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以下级方面着手:
1.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迫切需要提高护士各方面的素质,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护士的 法律知识的学习,帮助护士分析护理差错、事故与护理记录的法律关系,使其充分认识到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举证的重要作用,树立起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意识。
2.规范管理,切实做好护理记录
相对固定主管护士,负责书写阶段性的日常护理记录,值班护士负责书写临时性护理记录。
3.合理安排班次保证临床工作的需要,保证主管护士对自己所管的病人连续性接触,以全面系统的收集病人的资料,总结性的记录护理记录。
4.根据专科特点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程序对每位病人的护理重点进行重点观察、重点护理、重点记录,充分体现因人施护、因需施护的护理记录。
5.交流护理记录经验
护士在进行业务学习、业务查房时,把护理记录内容列为其中,并相互交流书写护理记录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借鉴、比较、学习,同时让年资高、记录好的护士检查、指导低年资高、记录差的护士的书写。
6.加强对护理记录书写的质控
护士长随机抽查, 质控小组长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提出纠正,以保证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
7.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加强整体护理意识的培养,熟练运用整体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按照整体护理的PIO 形式记录。
8.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素质
护士素质决定护理质量的高低,要提高整体护理水平,首先应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9.加强专科知识培训,提高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整体护理工作强调的是临床护理中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一种有计系统的实施护理的程序,并且能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可以采取多形式的培训教育,以帮助护士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如:请专科教师讲课,提高业务水平;请业务能力强、理解较深刻、运用护理程序较好的同行现身说教,组织全科护士进行有关专科疾病知识的学习;组织质控人员深入病房,了解护理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协助解决;最最重要的 一条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与病人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参与医生查房,与医生多交流,取得医生的支持,了解治疗方案,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并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三、体会
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在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具体的分析,有正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水平,书写能力和法律意识,还全面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医院效应。
参考文献:
[1]徐莉.浅谈护理记录的书写[J].实用护理杂志 2006—5—24.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双证课程;开发定位;开发主体;开发结构内容;开发程序路径;开发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0-0034-05
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都居于中心地位[1],双证课程是高职实施双证书制度中所有问题的聚焦点,是高职学习者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2]。高职教育各级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高职教育四大职能的实现,都离不开高职双证课程的支撑,而高职双证课程的首要问题则是双证课程的开发。目前,我国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职双证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脱节问题,高职双证课程内容组织的学科化问题,高职双证课程评价的单一性问题等。这些繁杂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正确处理以下五个问题:一是课程开发的定位,主要解决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课程观问题;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要解决“谁来开发”的问题;三是课程开发的结构内容,主要解决“开发什么”的问题;四是课程开发的程序和路径,主要解决“如何开发”的问题;五是课程开发的评价,主要解决“开发效果”的问题。
一、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定位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定位主要解决对双证课程本质与价值的基本认识问题,这是高职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开展高职双证课程开发需探讨的首要问题[3]。
(一)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的现实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创办初期,普遍采用学科课程的开发模式,以学科体系来组织高职课程,强调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在课程中的完整体现,认为学习好系统的学科知识是掌握职业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其课程实施的结果是产生了高职学习者不能顺利就业、不能满足生产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等突出问题。
(二)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历程
为解决此问题,我国高职教育界和职业教育理论界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模式,如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北美的能力模块课程、英国的证书课程以及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课程等,拓展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现状和高职教育特色,探索了模块课程、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模式,逐步树立了活动本质的课程观和能力培养价值观,即“课程目标用职业活动描述;课程内容是职业活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组织开始关注职业活动逻辑顺序;课程实施采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4]。
(三)我国高职课程能力培养价值观的明确
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教育部于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提出高职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高职院校要“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系列文件表明,高职双证课程的能力培养价值观在我国进一步得以明确。
二、高职双证课程的开发主体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体决定着课程开发的质量,不同的主体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高职课程开发一定要做好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分析工作,明确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和重要性、期望和需求,找准各利益相关者的契合点,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开发出各利益相关者都能满意的双证课程。
(一)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是指“任何可以确认的,能够影响公司目标实现或被公司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5]。借鉴到高职双证课程开发方面,本文中的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双证课程目标实现或被双证课程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高职双证课程的密切程度,可以将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课程专家、教师、学习者(包括高职毕业生)、管理人员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课程专家掌握着最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技术,承担着双证课程开发的重要责任;高职教师和学习者是双证课程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高职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双证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负责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编制[6],并委派各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职业资格认定工作,他们编制的职业资格标准是高职双证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职双证课程是它的直接使用者,高职学习者能否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是检验高职双证课程质量的标准之一,因此他们都是高职双证课程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第二层次是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行业企业、学习者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政府和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是高职院校的举办者,高职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直接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其培养的毕业生能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工作需求,高职双证课程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符合政府和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倡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和他们的利益紧密相关;行业企业则是高职双证课程的“产品”——高职毕业生的雇主,高职毕业生能否零距离对接工作技术技能需求,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在哪些方面有短板或缺位,他们最有发言权;在现代社会,任何一所高校都具有为当地社会服务的职能,尤其是直接为地方服务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高职学习者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生活和学习者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者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和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出资者以及行业企业一样,都是高职双证课程的间接利益相关者。
(二)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体
目前,我国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要由一些出版社和相关单位、部门组织进行,或者直接由高职院校自行组织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主体主要由课程专家和高职院校中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随着高职双证课程的逐步改革,一些高职院校开发课程时开始邀请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参加,尽管如此,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直接利益相关者的高职学习者(包括高职毕业生)、高职管理人员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间接利益相关者的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学习者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群体都处于缺位状态,他们的缺位会造成部分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群体集体失声,直接影响双证课程的质量。
理想的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体的分工是,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和代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的职业标准制定专家主要负责为高职双证课程提供典型的工作任务,提出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标准、环境要求、操作程序及方法。课程专家和高职教师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观和价值观从工作领域之外选择符合国家、院校和高职学习者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二是共同负责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高职双证课程目标,然后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有机的高职双证课程目标整体。高职学习者(包括高职毕业生)、政府代表或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以及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群体代表要列席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全过程,在规定的课程开发环节发表本群体的课程利益诉求,补充、完善双证课程的不足,增强课程的科学性。
三、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结构内容
(一)高职双证课程纵向结构
高职双证课程的纵向结构主要是指双证课程的开发环节。根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Tyler, R.W.)的课程原理,课程开发的过程即是确定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7]。在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过程中,也需要有确定双证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双证课程内容、双证课程实施和双证课程评价四个环节。
(二)高职双证课程横向结构
高职双证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三个问题,其中,宏观层面包括两个问题,即高职双证课程结构分类问题和不同课程结构类型的课时分配问题;微观层面只需解决每门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本文主要解决宏观层面的两个问题。
在宏观的高职双证课程结构分类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课程结构分类,根据我国高职课程结构分类现状,本文建议高职双证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选一个方向)和任意选修课三部分,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综合实训课三部分,专业必修课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根据不同专业具体情况设置学分标准。每门课程组织结构建议参照德国的职业能力结构划分方法,设置我国高职每门双证课程的组织结构,分为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每一种能力又分设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从业能力是指受教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关键能力则是一种跨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又高于基本职业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受教育者在未来的职业变化中获取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是一种职业者的综合职业能力[8]。以上双证课程横向结构的划分,只是一个初步的结构设想,必修课主要是解决高职学习者基本人文素养、基本职业素养和基本职业能力的问题,限定选修课主要为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定向性和就业适应性的矛盾,拓展学习者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任意选修课则旨在协调学习者“专”与“博”的矛盾,重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视野,增强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个初步结构并不是一个固化的外在形式,在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过程中,解决这三个问题主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要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二是要满足高职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人本中心和社会中心历来是教育界的两大争论,在历史上出现的单向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所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是教育的永恒追求。”[9] 因此,无论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只要能够满足社会和高职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个课程结构就是成功的。
四、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程序和路径
(一)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程序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程序主要有六步:第一步,遴选课程开发主体,该步骤一定要注意协调双证课程开发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发言权的问题。第二步,从社会、行业企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双证课程开发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价值分析作出课程开发决策。第三步,从社会需求和人的需求两个方面融通开发双证课程目标。第四步,开发双证课程结构和内容,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开发的原则不应拘泥于一个外在的形式,课程内容的开发一定要依据课程目标进行。第五步,开发双证课程教学模式。高职双证课程教学模式一定要依据已经开发好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选择,在“做中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统一。第六步,制定双证课程教学和评价制度。教学制度直接决定双证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则要实现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二)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路径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路径如图1所示。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起点有两个:一是通过研究职业资格标准来分析社会需求,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即职业资格标准滞后性和高职教育滞后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参考现有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请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对企业现有岗位知识技能进行调查论证,得出现代技术条件下企业最新的职业资格标准;即使如此,三年甚至更长的高职教育期,用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也已经是滞后的,因此需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即对未来职业资格标准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二是要对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主要从人的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进行分析,每一种能力又分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从这两个起点和渠道筛选出来的课程目标,进行融通、挑选,最后形成高职双证课程目标,然后再根据课程目标开发高职双证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评价方式。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高职课程专家、教师、学习者(毕业生)、管理人员、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业标准制定专家、社区和社会公众群体以及学习者家长等,既是双证课程开发的主体,也对整个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并对开发和使用效果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进行新一轮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修订和完善。
图1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程序和路径
五、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评价
(一)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主体
在评价主体方面,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要注意利益相关者在评价阶段的话语权,尤其要关注社会的评价,重视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学习者本人、家长以及社区的评价。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研制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期望。但是,仅仅由教育行政部门一己之力搜集的评价数据,是否能够反映评价的科学性要求,是否能够杜绝行业企业数据由学习者或高职院校自行填报的情况发生,还有待考证。
(二)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对象
高职双证课程的评价对象包括双证课程评价体系、双证课程系统和双证课程系统的运行过程。在双证课程评价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对高职课程系统及其运行过程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对评价体系本身的评价;在对双证课程系统评价方面,又往往忽略对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即评价这一环节要贯穿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每一步骤。在双证课程开发的起点阶段,即对社会需求主要是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阶段要贯穿评价这一环节,评价对现有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是否有遗漏,对企业岗位知识技能标准的调查论证是否科学,对本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预测是否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等;评价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否打破了学科体系,是否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选择高职课程目标,等等。在双证课程目标开发阶段,要运用各种评价理论对选择出来的高职双证课程进行考评,以期选择出融通了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所需要的课程目标,即能够满足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在双证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发阶段,要检查所开发出来的结构和内容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是否符合高职双证课程的需求,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话语权是否都得到了尊重,等等。在双证课程教学模式开发阶段,要检查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否能够实现各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适应课程结构和内容的需要,等等。在双证课程教学制度和评价阶段,要查看教学制度是否能保障课程的正常实施,是否能够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要检查评价人员的选择是否科学,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等等。
(三)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原则、方法和步骤
在评价原则方面,要注意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依托原则、社会需求优先原则、目标系统的整体优化原则、同步评价原则、折中兼容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在评价方法方面,要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原则,避免总结性评价多,形成性评价少,内部评价多,外部评价少等情况,在评价程序方面,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四步:一是制定双证课程评价计划和方案,二是评价双证课程评价体系,三是实施双证课程评价计划和方案,四是进行总结评价[10]。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68.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3.
[3][4]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7.209.
[5]Freeman R. E., W. M. Eva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J].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1990(19): 337-359.
[6]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EB/OL].(2011-01-25)[2013-02-23].http:///tabid/326/InfoID/952/Default.aspx.
[7][美]Ralph W. 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8]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94-95.
[9]翟海魂.高职教育:规律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2012(8):.29-32.
[10]王玲.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30-31.
Analysis on Five Ques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Dual-certificat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Lian-zhong1, WANG Ling2
(1. He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hemical Medicin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6;
2. Shijiazhua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 China)
论文摘要:指出了我校新开设的综合实验课在对学员科研道德的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其危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综合实验课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课程设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科研基础知识的讲解,撰写综述,实验设计,实验答辩及实验实施;第二阶段为八个固定的医学基础综合实验。本课程的开设,为本科学员的临床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在对学员科研道德的培养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存在问题
1.1学员的自律意识淡化
综合实验课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受到了本科学员的普遍欢迎。自从第一节课开始,大部分学员对其都是情有独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喜好,但随着课程的深入,要求的提高,部分学员开始放松要求,表现在:①撰写综述简单了事,抄袭现象严重,对于文献出处并不表明,或是简单引用别人文章中引用的参考文献;②实验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模仿和照搬的现象。部分学员为省时省力,简单地把别人的实验改头换面,进行重新组合包装,再贯以自己大名,于是别人的劳动成果便成为自己创新的杰作,这种现象在99级本科学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规模;③实验实施敷衍了事。部分学员抱着成败无所谓的态度,把不承担责任作为自己的尚方宝剑,从而助长了这种风气。在实验中,部分学员对于一些细节问题不能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有学员利用实验的机会打游戏等干一些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形成了一股歪风邪气。
1.2部分教员责任意识淡化,对实验设计把关不严
教员作为学员的指导老师,不仅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应有着高尚的科研道德,其一言一行均会对学员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在99级的本科综合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员,尤其是进行课外科研的学员反映,部分教员为了自己的科研,而忽视了对学员的指导,名为指导老师,无非是挂个牌子而已,其余的事情包括实验中所需试剂,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等均由学员自己解决,学员跑前跑后,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而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可谓举手之劳。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员对实验的积极性,使学员对将来的科研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
学生的实验设计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几乎每个学科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但参加实验答辩的大部分教员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学员实验设计中所包括的问题不能面面俱到,而有部分学员为了通过实验答辩,抱着侥幸心理,所选题目很偏,有难倒教员之意。因此,出现了滥竽充数的现象,滋生了部分学员的不良的科研心态。
1.3经费不足或分配不合理致使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在本次综合实验课中,所通过的实验设计共有72组,在答辩的过程中对实验的经费一再压缩,所需常用试剂及一些其他用品不是帮学员去解决,而是让学员到各个教研室,科室及实验室去联系免费提供,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员的心理负担,表现在实验中就是粗制滥造,而不是精益求精。除此之外,在经费的分配上有的实验高达八千多元,而有的实验仅仅一百多元,巨大的反差给学员造成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加重了粗制滥造的砝码。
2危害
2.1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员健康的科研心态
在接触综合实验课以前,学员对科研道德的认识只是建立在一个感性的认识之上,仅仅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科研道德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员的心中,科研工作可以说是一种奢求,一种很神圣的美好的愿望。而综合实验课是学员进入科研工作的第一课,是培养学员正确的科研道德的前凑,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绘画,其所画效果会给学员形成很大的影响。学员自律意识的淡化助长了学员不良的学术心态,为以后可能发生的学术腐败埋下了隐患;部分教员责任意识淡化,对学员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之对科研工作产生一定的偏见,甚至可能出现“谈虎色变”的情形,而教员把关不严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学员舞弊、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经费不足及不合理的分配会给学员造成失衡的心态,加深了对科研、学术尊严的偏见。
2.2一定程度上给学员将来可能发生的学术腐败埋下伏笔
综合实验课是学员进入科研工作的启蒙课,直接影响着学员将来的科研工作,易在学员的脑中形成思维定势,所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也就不言而喻。学员作为未来科研工作的后备力量,正确的学术风气对其尤为重要。但是,学员自律意识的淡化,部分教员责任意识的淡化,对实验设计的把关不严以及经费不足及不合理的分配等均会给学员良好科研作风的养成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学生时期的负面影响难免会给将来的临床科研工作蒙上一层阴影,加重了可能发生的学术腐败的发生。
2.3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员的教学工作及科研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教员作为学员心中的楷模,有些学员会按照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教员的人生轨迹走下去。教员的一言一行不仅对学员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试想一个责任心不强的教员怎么能给学员带好头,怎么能以其人格魅力来感动和鼓舞学员呢?而且,这种心态反映在其科研工作中,也会给其科研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对策
3.1在综合实验课中应设置科研道德的专题讲座
综合实验课偏重于科研知识、科研设计等方面。虽然有些教员在课堂中附带地讲了一点,但对于学员科研道德的培养所起作用甚微。开设科研道德的专题讲座,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将科研道德提升到一个高度,引起学员的重视;②可使学员对科研道德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认识;⑧可为学员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也为学员实践科研道德的培养提供指导,即如何来培养自己的科研道德。
3.2应健全一个良好的本科学员学术体系
综合实验课的第一阶段包括撰写综述、实验设计、实验答辩及实验实施,在四个部分中,一环扣一环,教员应分工合作,给学员提供及时的指导,并严格指出学员存在的问题,应当真正做到互助互学,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应提倡专心致志,反对四顾谋求;提倡精品意识,反对浮泛攫取;提倡眼高手勤,反对盲目自大;提倡师生共进,反对庸俗往来;提倡与时俱进,反对虚玄浮华;提倡昂扬进取,反对疲塌惰怠;提倡团队精神,反对自我膨胀。
综合实验课的第二阶段为八个固定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这是学员提高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也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在这些实验课中,教师要做到时刻在位,悉心指导,给学员提出疑问。学员也应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和受制于教条,从而在思考质疑的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独立,保持着创造、创新的激情与活力。
3.3申请基金,合理分配
鉴于学员多基金少的特点,综合实验中心应当如实向学校反映情况,申请更多的基金,争取让每位学员都能参加课外实验,从中得到训练。在基金的分配上,尽量做到一致,不可使基金过于集中,也不可使基金过于分散,争取让每组实验都尽可能受益,鼓励学员联系实验赞助单位,尽可能有效利用基金,提高成本效益比(cost—benefit)。这样才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对实验实施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从而防止粗制滥造现象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