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化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组织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
〔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板书〕例如:
CuSO4+2NaOH===Na2SO4+Cu(OH)2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平,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讲解〕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质和量方面的涵义
〔板书〕4P+5O22P2O5
质的方面:略
量的方面:略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可以用于化学计算,这将在下一节讲。
〔总结〕略
化学方程式教案(B)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并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使学生能正确书写并配平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书写和配平。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教学过程
〔提问〕请学生用微观说法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我们已经学过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的过程,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那么什么叫做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例〕C+O2CO2
〔读法〕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提问〕怎样才算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l.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板书〕P+O2P2O5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配平的方法建立方程式,使两边原子个数相等。
〔注意〕最小公倍数法、奇偶法配平。
确定系数,符号连结。
〔板书〕4P+5O22P2O5
〔注意〕表示点燃或加热、高温。催化剂等条件须注在等号上方。若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态物质化学式右边注上“”;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而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CuSO4+2NaOH=Na2SO4+Cu(OH)2
〔练习〕
1.下列方程式是否正确
KMnO4===K2MnO4+MnO2+O2
错误①没配平②没标条件③O2后没有打
C2H2+O2CO2+H2O
错误没配平
2HgO2Hg+O2正确
Zn+CuSO4===Cu+ZnSO4
当时代进步,高科技的脚步随之走进每一个家庭,电脑和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而这些电器也在发挥着其最大的公用,其中有一项,就是播放动画片。孩子们学会开电视,转台,调音,甚至知道那一个频道是专门放动画片的;他们学会开电脑,电源开关,显示开关,音响等等,都已经熟门熟路,点击爸妈下载好的动画,更是轻而易举。那么,孩子们该不该看动画片?该看什么动画片?该怎样看动画片才对他们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呢?于是,我对当下班级孩子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做了一些调查和分析,提取其中的优势因子,分散到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领域中,为动画和课程找到比较恰当的和谐点。
二、科学采样
(一)采样方法概述
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开座谈会、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包括口头的或书面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掌握有关教育实践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或有关的成果和经验、问题和教训,并在大量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间接的观察。它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收集材料手段多样、过程状态自然、能对客观的教育现象(或现实)进行描述和解释等特点。
(二)实际采样
采用口头访谈以及书面记录的方式,对部分幼儿进行调查。班级共有幼儿40名,随机抽取男生、女生各10名,对其进行口头访谈。
三、分析样本
1. 男生:喜好偏向战斗、竞技一类的动画片,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不强,但对画面的感受比较强烈,特别是战斗的画面,加上故事情节,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在观看这类动画片时学习能力并不强,即使是学习也是学一些战斗的姿势及动作。
2. 女生:喜好偏向比较文静的动画片类型,对动画中的音乐感知比较多,能够与情节像关联,听到音乐就感受到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对动画画面的感知虽然比较强,但是感知维度比较少,通常只在画面颜色和人物形象上。她们在动画中学习的内容同样不多,往往只是学着动画中的人物语言,将动画语用于生活之中。
3. 共同点:男生与女生同样非常喜欢《喜洋洋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对动画片的音乐都耳熟能详,人物个性特点掌握得也恰到好处,对于主角聪明的喜洋洋的崇拜更是无以复加。
四、假设建议
(一)假设动画对孩子来说有如下几个优点:
1.不用受人物演技好坏的限制,表情动作幽默、夸张制作到位。2.可以制作出现是世界里不存在的理想物品和人物,有童话色彩,人物吸引眼球。3.画面艺术效果好,对于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建议
1.该不该看动画片:动画片有对孩子有利的因子,使孩子所喜欢的形式,所以我们不能剥夺孩子们这一喜好。但也不等于放任孩子沉溺在动画之中,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辅导孩子“学会看”动画。
2.怎样看动画:(1)看动画的时间:每天看动画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可以分段,也可以一次性看完。
(2)看动画的形式:看动画不应该让孩子单独进行,应有家长或老师在旁陪同,一来可以帮孩子把好选材关,二来可以沟通亲子、师生之间的关系,第三,教师和家长的参与能够更有效得使用好动画中的教育因素,在无形之中教育孩子。
(3)看动画的目的:看动画的目的不再是纯粹的欣赏,教师和家长应在幼儿看动画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选取其中需要孩子知道和掌握的内容着重强调一下。
(三)动画与课程领域的结合
1.音乐方面:动画中的配乐往往选择得很好,多以经典音乐作为主题曲。这些音乐会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对美妙的音符产生共鸣。
2.社会方面:动画选择的内容积极向上。正义终要战胜邪恶,而且要靠自己的努力等等的认识不断加强。让幼儿能够对是非对错有初步的概念,在一些勇敢、不怕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社会教学活动中也能够适当的运用。另外,动画对幼儿的情绪还具有调节作用,可以用动画中的人物性格来影响和改善幼儿性格。友情正义之类的动画,会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导,会让孩子受到些启发。还有让孩子放松,认识到世界其实是美好的,让他们对生活都充满信心。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面向群众、改善服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归口管理、规范经营;国有为主、民营参与;规模经营、适度竞争;市县一体、城乡统筹;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通过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整合现有公交资源,优化公交经营模式,调整公交路网布局,合理设置公交站点,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改善公交车辆档次,提升公交服务质量,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高效、畅通有序、富有活力的城乡公交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二、总体目标
根据目前城乡公交发展现状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争取用二年左右时间,建立完成城乡公交互相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网络新机制,着重要做好三个优化、二个完善、一个提升。
三个优化:一是优化经营主体。根据目前公交企业现状,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二是优化线路资源。按照方便百姓、效率优先的原则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整合,建立市、县公交资源共享、布局合理、畅通便捷、优质有序的城乡公交网络;三是优化运行环境。根据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要求,对城乡公交行业实施政策规定、服务标准的统一。
二个完善:一是完善站场建设。加快城乡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的建设,建成与公交发展相适应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站场基础设施;二是完善道路设施。树立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原则,确保公交车辆畅通行驶。优先改造影响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和道路交叉口,路通信号系统应使公交车优先通过。对现有公交站台分批进行港湾式改造,具备条件的道路应逐步开辟公交专用道,有关道路绿化及其他设施应有利于公交车的安全通行。
一个提升: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公交行业管理,加强市场监管,创新管理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全面提升城乡公交服务水平。
三、改革重点
(一)整合经营主体
按照尊重历史、适度竞争的原则,基本保持目前三家公交企业现状,即*市公交总公司、*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县公交公司。对*市公交总公司下属的袍江工发中巴公司,*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下属的*县汽运巴士有限公司及*县舜江客运有限公司,由所属公司整合。通过深化公交企业改革,有利于现有公交企业扩大优势,形成规模经营。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公交企业优胜劣汰和公交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制定发展规划
按照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原则,加快制定《*市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市城乡公交线网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努力完善城乡公交线路网络,严格控制*主城区内公交线路总量,适当减少*主城区主干道上运行的公交车辆,既减轻*主城区的交通压力,又能满足市民乘车需求;大力兴建公交站场,提高公交标台基础设施,满足公交车辆的运营需求;因客制宜,灵活机动,针对客流量大的乡镇、旅游区采用快速直达和普通线路相结合的形式运行,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城乡交流。
(三)调整公交线路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整合公交线路,合理归并站点,调整过密站点,实行利益补偿。因线路调整过程中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害的,相应在另外线路配置上给予利益补偿,最终达到“优化线路、普遍服务、提高效率、畅通道路”的目的。目前已进入城区主干道路营运的乡镇公交线路,在同方向基本保留一条主线可沿城区主干道通行外,其它线路一般沿内环线进入指定的公交站场;新规划的市区到柯桥、袍江组团以及到东湖、兰亭、禹陵、柯岩、吼山五大景区的线路和车辆可以进入*主城区,其它所有线路的公交车辆只能经过内环线到指定站点,不得进入内环线以内道路。
制定《*市城乡公交线路专营办法》、《*市城乡公交线路招标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公交线路经营权特许制度,确定经营年限,建立退出机制。对历史形成的与公交规划一致的现有公交线路,通过办理确认手续,准予特许经营。新增、到期的公交线路,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通过拍卖和服务质量招投标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经营者。
(四)建设公交站场
按照“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对公交站场进行有效利用。采取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对现有市区和*县的公交站场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国有控股的*市公交站场经营公司,负责市区和*县公交站场的经营管理。公交站场经营公司以*市公交总公司、*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县公交公司现有公交站场为基础,对三家公司的公交站场进行资产评估,按照资产评估价值共同参股经营。站场经营公司管理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站运分离的模式,公交企业使用公交站场采取租用方式,站场经营公司负责公交站场的建设、日常经营管理和维护。
以市区环城河周边地区为依托,加快建立一定数量的公交枢纽站,从县城及乡镇到市区的公交车一律进入公交枢纽站,乘客在枢纽站中转换乘。加快建设公交始发终点站和港湾式停靠站,在学校、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客流集散的乡镇(街道)和大型商业中心、大型文化娱乐场所及旅游景区、体育场馆、城市主次干道等,都必须规划建设公交场站设施,逐步使现有占道的公交始发终点站全部退路进场。
(五)完善配套设施
提高城乡公交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公交“一卡通”、“城乡通”,加快城乡公交智能化系统、电子站牌、电子调度平台等建设。对原公交IC卡公司进行重组改造,分别由*市公交总公司、*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县公交公司进行合股组建*市公交智能信息有限公司,开发、应用公交智能信息系统,如公交电子站牌、公交车辆GPS调度平台、公交自动语音报站、公交站场监控等系统,制定公交IC卡的发售、使用、结算等规则,负责公交IC卡的发售、结算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和*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意见》,切实加强对市区和*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有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人事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公安局、*县政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
(二)成立管理机构。设立*市公共交通管理处,负责全市公共交通的行业管理,与*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合署办公,实行二块牌子一套班子。
(三)规范行业管理。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和*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意见》,制定《*市城乡公交客运管理办法》,对城乡公交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采用统一法律法规体系。交通、财政、税务部门依法对全市公交车辆和经营单位,按统一的政策征收税费,达到城乡公交一体化车辆税费征收政策的基本统一。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部门对城乡公交运价进行一次调研,制定合理、惠民的城乡公交客运票价体系。城乡公交车实行统一的公交票价,取消车站站务费,真正让利于人民群众,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城乡公交一体化带来的便利。制定《*市城乡公交行业服务标准》和《*市城乡公交线路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由市民对三家公交公司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议,每月在媒体上公布考评结果。城乡公交线路服务质量实行年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制定政府对公交行业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公交车辆更新、站场设施建设等的投入力度。对市、县公交事业给予的政府补助或优惠政策应继续保持并逐步加大。逐步实行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作标准、服务标准、经营方式和优待政策等“八个统一”。
五、实施步骤
市区和*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年8月),制定方案,《*市区和*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年12月底之前),编制规划、企业整合、经营特许。
1.制定《*市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和《*市城乡公交线网专项规划》;
2.完成*市公交总公司、*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对下属公司的整合工作;
3.制定《*市城乡公交线路专营办法》,推行特许专营制度,确认全部公交车辆经营年限;
4.整合、调整不合理公交线路;
关键词:城市支路交通;安全静化设计;探讨;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近几年来,城市交通中的车辆不断增加,对交通效率制造了难题的同时,对于交通安全的隐患却更甚。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深入人心,交通安全问题相比于交通效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为了尽量减少城市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创造更加和谐的交通环境,建造更加舒适的城市化生活,越来越多的城市使用了“交通静化”技术,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1-4]。目前,我国对于交通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交通技术、交通设施、交通管理等方面,对于城市支路的交通问题研究则比较少。可是城市支路的交通依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城市的交通运输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对于“静化设计”技术的介绍,对南阳市的支路交通安全问题展开研究,提出相应的支路静化设计方案。
1 支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
根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对于不同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交通功能以及人行频率等标准进行的划分,我国城市道路可以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以及支路四个级别。其中,支路是城市道路系统中的最低一级交通,作为主次干道的一种补充,是主次干道与街坊道路的连接。支路不仅广泛的连接着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还连接着一些城市主次干道,因此支路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如人体的毛细血管一般,遍布全身,同时作用于全身。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道路的作用仅仅只是方便于交通运输,其实这仅仅只是一种狭义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说,道路还有另外一层次的意义,那就是服务的功能。
交通功能。这是属于道路的最基本的意义。而城市支路的作用则是分担城市主干道的一些疏散交通流量的作用,可以为繁忙的交通提供一定补充。支路中行驶的车辆混合复杂,因此为了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尽可能的限制行驶速度,一般情况下,不提供快速行驶的服务项目。
服务功能。城市中的支路还可以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一定的服务,如提供一定的车辆停驻空间、提供一定的楼栋间距等。
2 城市支路交通安全隐患与“交通静化”理念
在我国的城市道路中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混行情况严重,且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更是比比皆是,加上一些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最终导致了交通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有关研究表明[5-6],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与交通运输量以及发生事故的车速紧密相关,为了实际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于“交通静化”理念的宣传与实施显得非常有意义。
交通静化设计所依据的是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工程学以人机工程学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交通设计方法。主要体现的理念在于主动性的去保障交通安全代替被动性去防御交通事故的发生。
3 南阳市支路交通安全静化设计
3.1 南阳市支路交通现状分析
南阳市中心区区支路路网密度为1.14公里/平方公里。平均路网密度为4.5公里/平方公里,主、次、支结构比例为1.5:1:1.4。呈现不均衡的哑铃状与规范中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比例1:1.5:3的金字塔结构相去甚多。对于南阳市的城市支路交通现状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南阳市延续了古城原有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方格网状”的道路网络形态。现状主次干道网基本按照上版总体规划建成,形成了“七纵七横”的主干路系统和“七纵十一横”的次干路系统。
其次,现状支路网基本延续上版支路网加密规划,支路的状况差,建设滞后,落实不到位。支路建设滞后,尚未形成系统。
最后,近年来南阳市机动车逐年增加;汽车消费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发展新阶段。 由于缺乏有效地支路系统,大量交通涌向主次干道,加剧了道路的拥堵。
改善支路交通,通过合理的交通安全静化设计,实现南阳市的支路交通安全畅通。那么如何通过实现南阳市的支路交通安全的静化设计,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
3.2 支路交通安全静化设计
在对于南阳市支路网的加密过程中,对于支路的交通安全问题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支路的交通安全主要在于对于支路形式车辆速度的控制以及车辆优先权的安全分配,以下将对支路设计中车辆速度控制措施予以介绍。
3.2.1 纵断面的速度控制措施与技术
减速丘。减速丘设置于行车方向,其纵断面一般设计为圆曲线,在接近路缘处,设置相应的渐变段以利于道路的排水。减速丘可以有效的控制行车车速,但是对于噪声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因此适合于非居民段的支路设置。减速丘的优势在于造价低,且减速效果良好,但是对于支路的整体美观性影响较大。
减速台。减速台是用一种平顶的减速路障,其作用是控制沿行的车辆的车速,减速台可以获得得到比较舒缓的缓冲作用。这种减速台还可以有效的减弱车辆的噪音,降低速度的同时得到舒缓的缓冲,但是其减速效果不如减速丘。可以有效提高支路的整体美观性,但其造价比较高,一般适合于居民段的支路设置。
3.2.2 平面速度控制措施与技术
交通花坛。交通花坛设置于交叉口的中心部位,车辆需沿其圆形花坛环绕行驶。这样设置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实现道路交通的美观以及环境的保护,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通的行车有序。我们知道,行车在经过环形通道的时候,不得不进行降速以实现拐弯,从而达到降低车辆平面速度的目的。
曲折式行车道。通过交替延伸支路的路缘两侧,从而使得行车通过时呈S型弯道,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车速以及噪音。然而对于S道路段的通行中,要进行慎重的道路设计,首先要确保车辆不会偏离车道,同时还需考虑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视线问题,这对于支路的设计提供了难题,同时会相应提高支路的造价。
3.2.3 车辆优先权的安全分配
(1)特种机动车的道路优先通行权。如一些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等拥有优先通行的权利,其他车辆与行人都应让行;
(2)军队、部队的驾驶车辆通行时,相关车辆与人群应给其让行;
(3)道路养护车与工程作业车通过时,也应拥有优先权。
4 结束语
城市道路交通中,支路占据城市交通中非常重要功能与地位。传统的交通安全理念在于尽可能去避免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城市支路交通安全静化设计理念却与此不同,通过合理设计支路交通,实现交通安全的保障。通过对于行驶车辆速度以及车流量的控制,实现支路交通的安全,这是静化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理念。针对南阳市支路网密化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支路安全的施工措施,期望能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钱勇生, 广晓平, 周波.中小城市结合部交通特征与交通工程设计研究[J]. 交通与运输, 2005, (2):98-100.
[2]金键. 城市交通稳静化问题探讨[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03, 1(2):82-86.
[关键词]城镇化;移民安置;黄河下游滩区;河南滩区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9-0049-05
上世纪末以来,城镇化安置在灾后重建、扶贫搬迁、水库移民、滩区移民和生态移民中被广泛采用,成为1998年长江流域灾后重建、陕南移民搬迁、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移民及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黄河小浪底库区和淮干滩区移民中普遍采用的移民安置方式,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滩区是黄河下游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洪、滞洪、沉沙的重要场所,在保障黄河安澜和我国经济社会安全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受洪水胁迫和滩区治理影响较大的滩区群众实施移民搬迁,不但是帮助滩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下游河道有效治理确保黄河安澜的必由之路。河南省黄河滩区(不含封丘倒灌区)面积达2116km2、滩内居住人口达125.4万人,分别占黄河下游滩区(不含封丘倒灌区)面积的67.09%、滩内居住人口的66.17%,分布在黄河下游游荡型和豆腐腰河段,具有典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由于贫困发生集中、脱贫难度大,实施滩区移民搬迁成为河南省黄河下游沿黄市县乃至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为此,河南省经过长期酝酿、准备,于2014年正式做出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移民搬迁,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脱贫难、滩区发展难问题的总体规划,并于当年部署搬迁试点。经过两年多探索,围绕安置点建设和群众搬迁,滩区移民安置在民主决策、迁安组织和住房分配等安置工作方面实现了重要创新,为下一步全面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安置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揭示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制约因素,以为政府全面实施滩区移民安置工作提供有益决策参考,同时为其他城镇化方式移民安置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一、河南黄河滩区移民安置的现状
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并进行城镇化安置需要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支撑,目前在河南省黄河滩区实施相关移民安置项目已经具备多方面成熟条件。一是国家黄河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明确提出了在下游进行居民外迁和实施生态补偿的治理途径,《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要求河南省将“扶持沿黄低洼易涝等特殊贫困地区发展”、“加大异地扶贫搬迁力度”等列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和省市对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具有明确的决心;二是当前河南省城镇化率接近50%,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部门和城镇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为滩区移民搬迁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三是近年来河南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连年保持较快增长,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为滩区移民搬迁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四是现代农业有了长足发展,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农业生产服务蓬勃发展,使得农业生产作业半径扩大、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适度规模化经营模式日趋成熟,使得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有效保护和充分实现搬迁居民的经济利益成为可能;五是面对滩内的生活和发展困境,群众搬迁意愿十分强烈,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这些有利条件和良好发展基础上,2014年12月25日,为了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推进滩区移民搬迁工作,河南省选择范县、封丘、兰考3个县4个乡镇中受洪水威胁较大、能整村外迁安置的14个村庄作为第一批试点,开始全面推进黄河滩区移民安置试点,以为全面推进移民搬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中,范县两个乡镇分别涉及6个村、1295户、4707人和2个村、742户、2277人,封丘县涉及1个乡镇共计5个村、2053户、7636人,兰考县涉及1个村、586户、2100人(数据为规划数字,实际搬迁中有所调整)。试点计划安排资金12.04亿元,资金来源中中央财政性资金占27.16%,省财政占9.80%,各县合计占6.31%,群众自筹占13.62%,整合部门项目资金20.52%,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等其余资金占22.51%;用途上,用于住房占57.7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占29.82%,安置地占地补偿占5.90%,水保和环保等其他资金占0.58%。试点组织上,根据试点推进时间节点特征,划分成6个阶段19个环节,每个环节根据任务性质不同,分别由相应的县乡政府、项目法人、省直主管部门等作为主办单位,其他相关责任单位作为协助单位实施推进。目前,第一批试点大部分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已经到位,部分试点群众已经完成安置入住,正在进行土地复垦并完成节余指标交易。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随着各地第一批试点群众陆续搬入安置社区,移民安置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一是探索出了能够实现迁建工作民主决策、公众参与的科学载体。封丘县经过实践,探索出了以迁建理事会为载体的民主决策、公众参与机制,由迁建理事会表决通过的各项方案获得了群众普遍认可,对迁建招标和建设过程监督也使群众得到了安心,对移民迁建工作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二是强化各类扶贫资源的整合利用。各地积极整合交通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支农、扶贫和社会资金,支持安置区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土地年度计划指标用于安置地建设,解决安居和产业发展用地问题;通过公租房建设,解决老年和鳏寡孤独等特殊群体住房问题。三是立足特色优势在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濮阳市积极引进汇源集团、君乐宝集团等8个知名企业落户滩区,共谋滩区发展路;封丘县积极争取国家基金,在安置地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和农民创业园,并依托临近的环卫起重产业园,多措并举解决安置群众就业创业问题。四是大力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努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土地托管和农业服务,多途径解决搬迁群众土地权益实现问题。
二、河南黄河滩区移民安置的主要问题
(一)安置途径选择与安置地定位发展问题
以城镇方式实施移民安置,从安置对象去向来看,可以分为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其中集中安置可以根据安置地建设的城乡类别分为建镇和新村两大类型,而依据城镇区位、规模和定位还可以建镇分为新城和特色小镇两种类型。河南滩区安置目前以集中安置为主,建镇安置又占了其中绝大多数;分散安置虽然也被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所鼓励,并且允许在宅基地复垦后按照相同标准领取安置补助,但是在实际安置中较少。安置地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按照城镇标准设计建设,并兼顾群众农业生产的需要,规划了农机具存放场所;部分安置房建设还采取了乡村院落设计方式(如兰考安置社区)。采取集中安置,好处是可以减少由于多样化安置带来的不可控风险,但是也存在安置途径单一、成本过高、增加了部分安置对象机会成本(即已进城安置对象需要在购房安居上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等问题。采取建镇安置,目前主要是基于节约土地和建设成本考虑,并非是基于安置地发展定位作出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安置地规划建设往往基于安置规模考量,而不是基于安置地长远发展作出的系统安排,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因而在涉及到产业发展、群众农业生产需求时不得不作出诸多临时调整和安排。这样就出现了以城镇进行安置规划和实际上非城镇化发展模式之间的冲突,因此在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安置和发展产业时难以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形成的市场机制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导致财政和群众经济负担过重。
(二)安置地产业选择与培育问题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也是以城镇化实施无土安置的重要基础。尽管在试点探索过程中,各地对产业培育问题下了很大力气,产业规划也是安置地规划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产业培育和就业问题仍然是安置地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也成为关系到当地居民能否长期稳定安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影响安置地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因素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由于移民安置采取的是试点先行,但目前在省市和县级层面仍然没有明确全面实施移民搬迁的规模和时序,安置地区域定位和安置规模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客商投资面临一定的投资风险。其次,部分安置地规划建设是建立中长期发展预期基础之上的,在经济新常态下,外部发展形势较为严峻,一些规划中的重要交通等基础设施推进缓慢、不确定性较大,客商投资避险情绪比较严重。再次,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当地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中老年劳动力比例较大,普遍缺乏工业生产和服务业技术技能,整体劳动素质较低。最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延伸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当地政府、企业和居民普遍缺乏相应的资金、经营、管理和技术能力,滩内外土地资源整合也面临着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较低、用地成本相对过高、滩内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
(三)移民安置资金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功能的完善是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由于是在一片空白地上建设新城、新镇,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移民安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国家、省和市县政府在安置地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同时允许将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向安置地建设倾斜,集中使用,但是资金问题仍然是安置地建设和群众安居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相关基础设施配套问题也以各种形式出现。首先,尽管安置资金和各种资源已经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合理统筹使用,但是仍然在大的类目上有较强的限制,新形势下一些新的安置项目建设仍然缺乏合适的资金来源。例如,为了尽可能节省土地资源,部分安置社区规划了7层以上高层住房,但是电梯购置却不能使用安置资金,只能群众自筹。其次,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仍显吃力。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县级财政不仅要完成住房和基础设施部分资金配套,同时在群众动员、迁建组织和产业发展方面也形成了较大的管理投入,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投入不仅仅是人力的投入问题,物质投入也越来越高,成为县级财政越来越大的压力。第三,群众住房投入压力和居住成本凸显。当前,安置地住房建设按照略高于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核算住房标准,进而根据建设成本核算安置成本,各级政府出75%左右,居民仅需要出资25%多一点。但是在实际调查当中发现,由于安置地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和居家老人小孩比例与城市相比有很大不同,再加上需要为一些农业生产资料腾出空间,群众在选择时往往就高不就低,再加上装修费用,实际花费往往是项目规划中估计花费的两到三倍,即高达10万元左右。此外,由于搬迁到安置社区后水、燃料甚至蔬菜不能像以往就地解决,取暖、降温耗电开支也高于原有居住方式,基本生活支出也远高于原有居住方式,对相当一部分群众形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最后,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安置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例如,为了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安置社区往往规划有一定的产业空间和商业空间,产业发展和商业发展较纯粹居民安置对基础设施建设规格明显要高,如何衔接基本需求和较高层次需求之间基础设施配套成为新问题;安置地住房建设以多层和小高层及高层为主,当前一些社区通过社会资本建设供气站、车辆运输方式供应燃气,居民使用成本明显偏高,成为新的待解问题。
(四)集中安置居民资产处置与发展问题
与先转换职业身份到城镇谋生逐步实现城镇移民的自愿城镇转移不同的是,以城镇方式开展移民安置始终具有明显的非自愿性本质和职业身份过渡的阶段性任务,安置群众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大型农业生产机械)和处置农业生产资源(特别是土地)问题在移民安置中成为能否使群众长期安居的重要因素。当前,滩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的居民资产处置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突出矛盾,成为当前安置地通过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经营逐步妥善解决土地、农业生产工具和家庭经济发展等突出问题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和非农业融合发展及农业服务发展仍然不足,亟待政府加大引导、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推进,同时也亟须强化现代农业企业的引进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业服务市场的培育。二是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不足,在转型到非农部门或者从事现代农业时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要,亟待加强安置群众文化和技能教育。三是当地非农产业发展不足,亟待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增强安置地产业吸引力。四是由于安置地群体的特殊性,老年、妇女和儿童比例以及贫困和鳏寡孤独残等特殊群体比例要远高于一般农村和城镇,需要在文教体卫、特殊岗位和社会救助等方面作出特殊安排,以照顾这些群体发展的需求。
三、全面推进黄河滩区移民安置的对策
(一)优化移民安置总体思路
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试点探索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顺利实现移民安置工作的全面推进,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对其总体思路进行优化。第一,将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调整为与供给侧改革、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基本原则方面突出“分散安置”和“区域联动”内容,大力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群众在滩区移民政策和房地产去库存双重政策的经济支持下以家庭为单位向城镇转移,实现目的城镇去库存与安置地减压力共赢;建议构建合理机制,依据黄河下游防洪区省辖市城市规模、财力和房地产库存压力给予接收任务,在一定的竞争和补偿机制下实现区域联动。第二,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要求安置地的选址、规划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县域经济、交通条件和资源基础,将其与国家、省及市县城镇、产业和交通体系规划与发展进行全面对接,为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第三,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并赋予更多涵义,要求依据安置地建设规模、区位和农业生产等条件,将安置地分别按照县域副中心城镇、特色产业小城镇、服务型小城镇和新农村进行规划建设,城镇用地比例在上述类型中依次降低,基础设施和非农产业发展要求也依次降低,人均住房面积依次提高。第四,突出重点建设和循序渐进及尽力而为原则,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按照群众生活和产业发展优先次序,将住房建设和产业用地放在重要位置,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群众和产业需求;要着眼长远发展需求,在规划建设中为后续移民安置和周边群众向城镇型安置地转移留有发展余地。第五,要突出绿色化发展,承接产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承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努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乡村休闲和湿地生态旅游,加大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降低分散用能设施建设和用电成本。
(二)完善移民安置规划体系
针对当前移民安置试点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还必须在上位规划、安置地总体和专项规划等方面进一步进行完善,以全面推进滩区移民安置的需要。在上位规划方面,需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现代交通体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进行调整,特别是需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满足安置地建设用地需求和滩区绿色产业发展需要,对城镇和现代交通体系规划进行调整以增强安置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安置地总体规划方面,对安置地人口自然和机械变化进行科学预测,合理规划安置地建设和未来发展空间,根据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建设需要,并结合当地老年、妇女、儿童和鳏寡孤独残等特殊群体比例相对较高的特点,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在专项规划方面,在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上位规划有效对接、与安置地发展充分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安置地类别特征分别突出相应的特殊要求,对定位为县域经济社会副中心和特色小城镇的,突出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规划,使之成为安置地及其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吸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场所;对定位为服务型小城镇和新农村的,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农业规划,使之成为安置地及其周边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等公共服务的中心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点。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政府投入
要实现安置地的可持续发展,还依赖于体制机制创新和政府持续投入,以构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动力。首先是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将具有城镇发展定位的安置地按照城镇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用地性质按照城镇国有土地进行征收、出让,使安置地建设和发展能够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内城镇化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不能实施城镇用地政策的,划定一定比例的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率先进行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安置地建设和开发的创新机制。其次是要持续加强政府对安置地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进入安置地和滩区的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采取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扶持既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政策,又能够充分发挥安置地区位、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同时还能够做大做强并构建起相对完善产业链的工业企业和现代农业企业在当地发展,支持当地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依托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进行创新创业和发展壮大。最后是要持续加强安置地投入,尤其是要加强交通、电力和燃气等需要外部网络环境支持的基础设施投入,以降低生产经营和生活成本,增强投资吸引力;鼓励各级政府通过整合资源和增强本级财政资金投入,以产业引导基金、产业培育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和就业稳岗奖励补助基金等形式,加强产业发展和吸纳就业支持力度;加强对当地劳动力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当地劳动力结合自身条件并根据产业发展实施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以尽快适应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经营的要求。
(四)激发市场和社会资本活力
安置地的稳定快速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优势,也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支持,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发力。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招投标管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增加效率降低成本。二是划分安置地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和社会资本边界,基础设施、安置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属于政府投资项目的,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尽量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放大财政资金效应;产业发展、市场建设运营和商业设施尽量留给市场,通过竞价、竞效机制,让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强、发展机制灵活的优势,加快产业培育和商业发展。三是充分发挥金融作用,允许安置地管理机构和群众以资产权益为抵押,进行市场融资和住房贷款,缓解安置地投资和群众住房的即期压力。
(五)强化安置群众权益保障
稳得住,是移民安置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考量指标。要让群众稳得住,除了安置地稳定快速发展奠定的经济基础外,还需要加强对安置群众各项权益的保护,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以土地权益代表的资产权益保护,需要从多个方面发力。首先,是要以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技术服务发展为基础,加快拓展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等土地权益实现途径,创新群众以大型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服务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途径和机制。其次,要在满足黄河下游治理和防洪管理要求下,加大对滩区土地投入力度,提高滩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滩区土地资源质量,引导滩区土地资源有序可持续开发利用,使滩区土地资源能够实现保值增值。最后,加快滩区土地确权登记,尽快在滩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抵押试点,进一步拓展土地权益实现途径。此外,还应该做好农村老人、儿童和孤残等特殊群体照顾和救济工作,稳定滩区发展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学部.关于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2):153-155.
[2]丁同民,韩鹏,生秀东,王宏源.黄河下游滩区移民搬迁问题研究――以河南省黄河滩区为例[J].中州学刊,2014,(12):80-84.
[3]危丽,王春兰.三峡库区移民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5):137-140.
[4]张宝森,张厚玉,马卫东.黄河下游滩区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5):61-65.
[5]葛根高娃,乌云巴图.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24,(2):118-122.
[6]杜云素,李飞.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水库移民的安置策略[J].农村经济,2014,(6):109-112.
[7]李鸣骥,黄立军.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几种城镇化模式对比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5):42-47.
[8]康兰媛,朱红根.湖区农户湿地保护与移民建镇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鄱阳湖区农户调查问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