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阳佳节,金桂飘香,满园,赏花饮酒,谈笑风生,也是一道美景。许多人们会聚在一起,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庆祝着丰收的喜悦。2021重阳节的饮食风俗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重阳节的饮食风俗,请您阅读!
重阳节的饮食风俗重阳糕
吃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比较吉利。
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或者做成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都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习。这些栗糕,恰是“我辈合登高时携带的佳点。”
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并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磅蟹
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人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蟹:“樽前已夺螃蟹味,当日莼羹枉对人。”所以时至今日,阳澄湖的清蒸大闸蟹闻名中外,在港澳台各家大餐馆里,均被列为九月时令佳肴,极享盛誉。难怪著名学者章太炎和其夫人曾卜居吴中,啖蟹之余,夫人汤国梨女士曾吟诗曰:”不
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画蟹,为后人留下许多轶闻雅事,为人们啖蟹平添几分韵味。
今天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含义。**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乃大数,寓意健康长寿,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赋于重阳节敬老爱老的新内容。作为传统佳节,古往今来,人们也都在这一天,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望远的活动。
饮酒
酒
重阳要饮“酒”。九九与“久久”同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酒的这一说法。历史含义是:认为它是延寿,不老的美称。民间将九月也叫“菊月”或“菊节”。故赏菊是重阳不可少的活动。
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之,故谓酒。”诗人们对酒情有独钟,颇有赞誉。晋代陶渊明有诗曰:“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荆楚岁时记》亦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茸,饮酒,可使人长寿。”
赏菊之余,饮酒自然是首选。
重阳节节日分析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其节日寓意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天长地久
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吉祥的日子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后来有一个叫恒景的青年利用茱萸叶、酒降魔,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敬老爱老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因此,从以上来看,重阳节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吉利的日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日子,因此重阳节过生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吉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关于重阳节节日的古诗2: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关于重阳节节日的古诗3: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杜牧(803-853)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世称杜樊川。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关于重阳节节日的古诗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关于重阳节节日的古诗5:《重阳》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干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2021重阳晚会观后感1
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一想到这个节日,我就会想到我的爸爸妈妈,因为九月九日重阳节是长辈们的节日,所以今天我要给我的爸爸妈妈洗一次脚。
今天我去找妈妈去给她洗脚的时候,看见妈妈从卫生间里端出来了一盆洗脚水,然后妈妈就说:“今天不是过九月九日重阳节吗,所以说我要给你洗一次脚,给你洗完之后,我还要给你爸爸洗一次,要不他又该说我不给他洗脚了。”我听完之后就对妈妈说:“今天是9月9日重阳节,可是这个节日是你们大人的节日,不是我们小孩子的节日,六月一日儿童节才是我们的节日,所以今天应该是我给你和爸爸洗脚。”妈妈听完之后很感动,因为这只是我第一次给爸爸妈妈洗脚,我给妈妈洗完脚之后,就去爸爸的工作室里面找他了,我看爸爸还在工作,我就没打扰他等他工作完成了之后再给他洗脚,可是我等到了晚上,睡在了地上,我的旁边还有一盆洗脚水,爸爸看到我之后就把我叫了起来,说:“赶快去你的自己床上睡,不要在地上睡,要不会着凉的。”爸爸说完之后我就对爸爸说:“爸爸不是,我也不想睡到地板上,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你们大人的日子,所以我要给你洗洗脚,看你这么忙,我再帮你捶捶背吧。”我给爸爸洗完之后,爸爸就让我回床睡觉了。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过得很开心,我还为爸爸妈妈洗了一次脚,我的`爸爸妈妈也很开心,他们还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
2021重阳晚会观后感2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是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90%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是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
2021重阳晚会观后感3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记得上一次的重阳节,我们学校组织志愿者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走在路上,人们统统将目光投向我们,好像在看“新新人类”似的,他们纷纷议论,“这群孩子是去秋游?”“他们怎么不上学啊!”“这光吃水果怎么够啊,一个中午能吃饱不,这些孩子家长也真是的,秋游都不知道带点好的上。”我的心里感到愤愤不平,难道没人知道是重阳节吗?这架势一看就是去看望老人的啊!唉,重阳节!人们都忘了吗?
《三字经》里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性格都是善良的,但渐渐地,后天的养成使人们差距越来越远。我们现在的好习惯都是由父母公婆养成的,但如今的社会,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这都是大家渐忘中华传统文化而造成的。
又一个九九重阳节来到,我去滨江路转悠了一圈,希望能看到和重阳节有关的事情,哪怕只有一点点,可是没有。我大失所望,难道重阳节真的已被人们忘却了?正准备失望而归,没想到,惊喜出现了,一个大约五十岁的叔叔搀扶着一位老奶奶向我走来,“小朋友,帮我和我妈妈拍个照吧,谢谢!”我拿起手机,仔细认真的调整好角度,手机的方框里,一位叔叔和一位奶奶,扬起灿烂的笑容。我欣慰不已。
重阳节,是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铭记在心,不该淡忘!
2021重阳晚会观后感4
今天是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年节”。可是,你可知道它的来历?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做重阳,也叫重九。据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始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并沿袭至今。历来过重阳,都是以登高望远笑傲人生为主题,民间多开展一些登高、爬山、郊游、品酒、赏菊、书法、作赋等活动。自从1988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使农历“九月九”成为我国法定的老年节后,每逢重阳,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通过组织的形式组织老人过节,形式虽然不一,内容却基本相同,大体都是组织老年人座谈会,对老年人进行慰问活动,自此很少看到有开展传统的重阳文化活动的了。
重阳节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个节日都有很重的文化份量,都有她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定的文化渊源,每一个节日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元素。重阳节的文化背景和渊源深刻而悠长,登高望远,品酒赏菊,吃重阳糕,这些都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仅以一个敬老显然不是重阳节的本质和内涵!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节日的文化氛围却在逐渐淡化,除一些特殊的阶层或群体还能想到这些传统文化的名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节日的文化元素已开始渐渐被遗忘,以至出现有韩国人把端午节拿去申请为该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荒诞,而笑话的背后难道不是我们背弃了传统文化后的一个痛心疾首的教训么?
如果继端午节被端之后,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这些文化名片再被人家拿去申请为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那我们中华文化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要被人一锅端掉,真要那样,我们怎么去对我们的子孙进行五千年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拿什么让我们的子孙信服我们有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诚然,敬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相比整个中华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比敬老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重阳节不等于敬老节,敬老只是重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年来,外来文化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争夺较量不止,并且外来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取胜于我,在向我们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好处。我们传统文化这最后的堡垒如果也被攻破,那时,我们就失去了支撑民族意志的精髓和脊梁,就失去了民族的沧桑与尊严。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非要有她的一种精神,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内涵深刻、底蕴深厚的精神,是能够扛得起千年文化和亿万人民的精神。
因此,重阳节,我们不再应该仅仅把她当做敬老节,而要将她的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现代人丰富的文化生活中,过出她的现代意义,过出她的本质内涵,让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扛起千年文化和现代文明。
2021重阳晚会观后感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到这一年一度的重阳节,熟悉的诗歌又回荡在我的心田。
你知道这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重阳节是什么来历吗?嘿嘿,告诉你吧,传说古代的时候,河里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青年桓景看不下去了,就去找仙人拜师。待他学成后,驾着仙鹤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酒。妖魔受不了了,败下阵来,被少年一剑刺死了。后来,这天就被叫做重阳节,不少人家都有登山,赏菊等习俗。我今天也随了一把“潮流”——登山。
葱郁的树林间挂着一轮金光闪闪的太阳,下面是肥沃的土地,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这就是我。我在林间窜来窜去,恨不得把整座山都照下来,买下来,把它永远留在我的印象中。鸟儿还在枝头欢迎我的到来呢,他的歌声随着丝丝阳光从树与树的缝隙间传下来,那么清脆,那么响亮。让我也想与他高歌一曲,表示我此刻的欢愉。花儿与我一起跳舞,无论风雨多么残酷,无论阳光多么刺眼,我们都用笑脸迎接他们。
一、在古诗文中挖掘民俗文化元素
文化可以理解为被社会成员广泛复制执行的操作程序,最基本的体现为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忠、孝、节、悌、温、良、恭、俭、让等行为规范相关联的,抽去了社会教化,缺少了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传统文化就无以传承。不能进行历史传承, 就会造成文化的历史缺位,就更谈不上文化的弘扬。因此,想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可以在古诗文中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这样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唐代重阳节风俗诗,王维除了在诗中写出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思念山东家乡亲人的心情,还记录了当时重阳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在这些习俗中蕴涵的丰富内涵不可漠视。据资料记载,重阳糕最多有九层,取重九之意,一层比一层小,远看像座小宝塔。“糕”与“高”谐音,象征高寿千年、步步高升。插茱萸可祛病消灾、延年益寿,人们可将茱萸叶切碎或用茱萸子装在小袋中系在手臂上,也可以头戴,其意与插茱萸相同,祈望避凶增福,健康长寿。
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如此丰富,故而在教学中可以大讲特讲,还可以让学生们做相应的古诗词积累。例如:杜牧的《清明》,欧阳修的《元夕》,《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让学生对清明、元宵、七夕等传统节日进行积累整理。
二、在古诗文中培养审美情操
中国文化常常流淌于文学这条河流,传统文化元素汇聚成了文学作品的意象。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作品通过所描述的物或事来寄托作者的“情”、“理”、“美”等主观情感。借助古诗文的意象,可以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从而奠定学生的审美底色。
月、花、鸟、水、山、木……这些意象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群体,对这些意象的审美挖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例如“月文化”在苏轼的《水调歌头》,范仲淹的《苏幕遮》,曹操的《观沧海》……很多篇目都出现。
月,是存在于广阔渺远中的冰镜玉璧般的自然之物,亘古不变,清辉永存。面对皓月当空,自然勾起人们飞跃的神思,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妙。再者由于传统美妙动人而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的叠加,更加辉映出“月”意蕴丰富的内涵,比如中秋节,起于古人祭月节,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祟拜。碧空如洗,圆月如盘,赏月之余,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包含着一份深切的思念,是最具人情味,最有诗意的节日。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与中国人的某些文化特质。在中国文学中,它是有生命的,不但和人一样具有思想感情,而且也最善解人意,无论你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中国文人自然喜欢借月抒怀。
对这一意象的挖掘有助于奠定学生的审美底色。而学生有了基本的审美底色,他们就能结合生活实践中的物质文化,更好地理解意象的丰富内涵,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养。
三、挖掘体现科学思维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强调教化功能。以文教化,就是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其中蕴涵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挖掘弘扬。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八则》一文时,笔者注意到语录中关于学习的辩证思维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等。这里的“时习”、“温故”是指导学生在学习时要温习,也可以理解为要多实践,在生活实际中多体会;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体现了“先学后教”、“先思后得”的教学理念。这些至理名言,就是与“功到自然成”、“随性而为”相对举的。强调教化作用,遵循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人的思维方式也可在教化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优化。
此外,语文课程不仅强调实践性,还提倡综合性。在开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时, 我们需要注意到学科的跨越性、综合性。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唐诗;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95—02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提高,汉语成为又一门世界热门语言。很多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在丰富的中国文化中,诗词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产物。诗词不仅是精美语言的载体,更是了解文化的有效手段。说到诗词,不得不提唐诗,唐朝是诗歌的盛世,唐诗在这一盛世中的出现更是达到了诗歌中的顶峰。唐诗是中国人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和真实展现,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土沃壤之中。透过唐诗以形象思维形式所表现出的社会生活和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可以直接捕捉到中国文化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的社会群体心理意识和精神风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极其讲究技巧和策略,诗难译,古诗更为难译,因为诗所描写的是实在景象,但所引发的联想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境美。唐诗尤为如此。这就要求在翻译中,有所译有所不译。既要译出诗的本身,又要译出诗的感情。不能只求“译的对”,更要力争“译的好”。在教学翻译中,我们可以注重某些指示性代词的讲解,以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对唐诗的领悟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诗是讲不完的,只有在学习中交给学习者关键有效的方法,才能学得更多学得更快。还有,教学翻译中,要注重情感的翻译,很多诗词翻译后的标点符号也与原文不一致,这是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所以,在诗词学习中,不能单一的学习诗本身,更要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下面,我就从这两点具体谈谈对外教学中的唐诗翻译。
二、唐诗翻译策略
(一)我们谈谈诗词中不能直译的词,这些词如果直译就会给学习者带来困惑,而且这些词并不少见。它们通常都是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下面,我们先以一首诗为例:
徐凝的《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在此诗中,萧娘和柳叶都是古代女子的代称,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起初接触时,可能不容易理解。而在教学中需要把这层意思讲出来。先看一下,英语译文:
To one in Yangzhou
Your bashful face could hardly bear the weight of tears;
Your long,long brows would easily feel sorrow nears.
Of all the moonlit nights on earth when people part,
Two—thirds shed sad light on Yangzhou with broken heart.
This poet regrets his parting from his lover in Yangzhou so much that he feels the moon heart—broken to see them part,and thus the place is beautified by their parting.
通过中英文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古诗的翻译很多时候,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更为了方便理解,更倾向于意译。“脸薄”译为“bashful face”不仅表达了,诗的本意,也更易于理解。而“萧娘,柳叶”都通过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描写出一个女子的神态。
在教学中,如果讲出“萧娘”一词是古代女子的统称,那么在李昌邺的《三乡诗》中“红粉萧娘手自题”也就便于理解。类似这样的人物指代词还有很多,例如:萧郎,刘郎,谢娘等词。如果给予系统的说明和讲解,那再碰上此类问题,就不攻自破了。无论是崔郊《赠婢》中的“萧郎”,还是刘禹锡《玄都观桃花》中的“刘郎”就很容易被理解。
除了人物的指代,唐诗中也有很多关于节日的诗。
无论是高适的除夕,韩愈的中秋,苏味道的元宵,杜牧的清明,还是王维的重阳,杜甫的白露,孟云卿的寒食,刘禹锡的端午。这些在讲述诗本身的同时,也应该简明的讲述一下,节日的意义和渊源。我们来看一个例子:黄巢的《》。
待到秋月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处“九月八”断不可译为“8th of september”,因为农历九月九是重阳节。而在古代,重阳节有赏菊,喝酒的习俗。这里又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也是来对照一下译文来看:
The Chrysanthemum
When autumn comes,the Mountain—climbing Day is nign;
My flower blows when other blooms come to an end.
In battle array its fragrance rises sky—high,
The capital with its golden armor will blend.
The poet speaks as if he were the lord of chrysanthemums in golden armor.The Mountain—climbing Day is the ninth day of ninth mooon according to lunar calendar.
“九月八”译为“Mountain—climbing Day”,因为在中国,重阳节又名登高节。开后基本上百花凋零。满眼的透出冲天的香气,整个长安城像是充满着穿着黄金盔甲的士兵。
诗词学习中,要比单纯的汉语学习难得多。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其次,对于某些指代词要学会举一反三。同时我们在介绍时要少而精,等以后学的多了,再慢慢地补充丰富。不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没完,对于中国学生能激发起学习兴趣的做法对于外国学生却可能会造成一头雾水。
(二)唐诗的情感翻译。在诗词教学的翻译中,要注意诗词本身及翻译后的情感。诗歌本身就有歌怀咏志的作用,所以,在唐诗翻译中,很多陈述句会译为感叹句,从而更好地表达诗本身的意思,更容易让人理解诗的基调。在英汉互译中,其实标点符号很容易被忽略。对于标点符号的应用,应该严格遵守同时灵活使用。
下面,我们以杜甫的《江村》The Riverside Village为例:
清江一曲抱村流,See the clear river wind by the village and flow!
长夏江村事事幽。We pass the long summer by riverside with ease.
自去自来梁上燕,The swallows freely come in and freely out go.
相亲相近水中鸥。The gulls on water snuggle each other as they please.
老妻画纸为棋局,My wife draws lines on paper to make a chessboard;
稚子敲针作钓钩。My son bends a needle into a fishing book.
但有故人供禄米,Ill,I need only medicine I can afford.
微躯此外更何求?What else do I want for myself in my humble book?
This peom desicribes the thatched hall built in 760 and the leisurely life of the poet.
通过诗的第一句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文的逗号,在翻译成英文后,变成了感叹号。这主要是由词语包含的意思和句式类型决定的。很多时候,诗歌在表达对景色的赞美之情时,往往通过一些词表现出来,可是翻译后的,有些词就被淡化或者替换,注重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便于外国学习者更加清晰的明白唐诗的感彩。在“老妻画纸为棋局”这句中,翻译后,把原文的逗号换成了分号。分号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就相当于一个柔和的句号,它不仅表达此句的意思表达完整,同时也揭示与下面的句子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标点的使用,可以使外国学生在学习唐诗的时候更加方便掌握唐诗的节奏,使唐诗更易于诵读,在体现意义美的同时,也可感受音律的美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标点都会有所改动,翻译是讲究“信,达,雅”的,忠实于原文才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大部分的标点还是遵照原文。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这些小标点的改动。通过这些“小”的变化,可以发现“大”的学问。我们从小处着手,慢慢延伸,便可看见大地方面。以小见大,也是在对外汉语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这样的细小但却重要的问题,在唐诗翻译中屡见不鲜,在此仅举一例,但是学习,还要如上文所说的,要学会“举一反三”。配合正确的方法,事半功倍。汉语学习不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背后的文化意义。
三、总结
随着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与日俱增,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显得尤其的重要,其别要说到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的翻译。本文通过对唐诗翻译技巧和策略的探讨,阐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在传播文化为目的的翻译过程中,要把汉语言中的文化寓意准确翻译出来并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领略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美。
参考文献: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3
】页/【
1000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学校文化育人能力提升与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XX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二)
近期目标
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三)
中长期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活动内容和活动途径
(一)
经典诵读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开展经典专题教育。
2.
活动途径
①
利用晨读、班会或地方课程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②
通过“道德讲堂”、主题演讲、征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③
以办主题板报、建班级图书角等形式,
强化诵读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二)
古诗文诵读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诵读篇目主要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文推荐篇目。
2.
活动途径
①
结合实际,创新诵读形式,通过开展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
②
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三)
传统美德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传统美德进校园活动。要将敬业乐群、厚德载物、见贤思齐、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作为班级文化主体。
2.
活动途径
①
以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
②
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团(队)会,举行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书法展示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推动传统美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