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从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入手,通过分析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区别及对现行会计的影响,对电算化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帐、算帐和报帐,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数据处理自动化,帐务处理一体化。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将分散于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对输入数据自动进行过帐、转帐和编表处理;最后由计算机根据指令将所需信息以帐表形式打印输出。中间环节在机内自动操作,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则可通过查询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都来自原始数据)、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帐表)。整个帐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4.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磁性化。电算化会计要求建立规范化的会计基础工作,它对数据的处理也按程序规范化进行。在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会计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并以电信号和磁信号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的内外存储器中,磁性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

5.具有选择判断及作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计算机系统具有多功能的输入、输出设备,具有记忆功能。一般地说,任何复杂的工作只要可以简化为一系列的计算或逻辑运算,都可迅速而准确地用计算机来处理。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的各种数学、运筹学、决策论等方法的运用,增强了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功能。

二、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区别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决定了它与手工会计必然存在明显的区别。其区别除体现在上述各项特点外,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系统的设计方法不同。手工会计系统一般由会计师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行业特点,针对本企业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电算化会计因数据处理实现自动化,其系统设计除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外,还必须遵循特定的电算化制度,如帐册、报表设计等要符合输出、打印要求等。电算化会计系统一般由高级会计师、系统分析师和程序员在原手工系统基础上进行电算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编制程序并调试等一系列计算机处理过程进行开发。

2.帐户设置和帐簿登记方法不同。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代码化和自动化,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按会计要素类别设置帐户,并据以设置和登记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的做法。电算化会计把帐户设置定义为:为了将来取得某种信息,预先设置好塑造该种信息的模型(房间),通过规定不同的科目代码(房问号)来对帐户进行分类,并据以对总帐、明细帐(日记帐)进行区分,按不同代码自动进行登记。

3.帐簿记录错误更正方法不同。电算化会计系统内存在逻辑性校验程序,只要原始数据输入正确,不会发生记帐凭证和帐簿记录差错,因而也不存在手工会计下的划线更正法来更正差错。对于帐簿记录因合法性而出现的错误,也只是采用类似于红字冲正法以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

4.对帐、结帐及期末帐项调整的方式、方法不同。在手工会计下,为了保证帐证、帐帐、帐实相符,在结帐前往往需进行一系列对帐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则因存在逻辑性校验程序,不会出现帐证、帐帐不符情况。如果出现帐实不符,主要在于原始数据的审核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的问题上。

应计制要求在会计期末结帐时进行一系列的帐项调整,以便正确确定当期损益。手工会计的结帐和帐项调整是由人工通过编制各种转帐凭证来进行的;在结帐时还要结出各帐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期末余额转抄为下期期初余额;出现结(调)帐差错可以在发现时随时更改。电算化会计的帐项调整和结帐是由计算机根据结帐指令自动进行的,并在相应工作完成后生成各种有规律的机制转帐凭证打印输出;其结帐后余额转入余额库,供下期调用。

三、电算化会计对现行会计的影响

1.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电算化会计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和数据转抄中解放出来,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从而,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下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3.引起会计工作组织方式和会计人员分工与职能的变化。电算化会计采取对数据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是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主要依据来组织会计工作,改变了手工会计以会计事项性质为依据组织会计工作的做法。相应地,手工会计下会计工作按职能组进行分工的做法,也被电算化会计划分为数据(信息)收集、凭证编码、数据录入和处理、系统维护等专业组的做法所代替。

4.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质变革,这一变革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做法和限制。电算化下只要发出指令,计算机可随时根据机内数据完成上述工作,例如,如果在程序中作出标识,计算机完全可以将特定期间应计制下的会计数据和信息按收付制进行归集,从而改进现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总之,电算化不仅引起了会计系统内在的变化,改变了系统的职能,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电算化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电算化会计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可以预见,电算化会计将出现或可能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1.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得以建立。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电子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建立。

2.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化、智能化。由于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且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为小企业及个体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部门(类似于目前的记帐)将会逐渐出现。此外,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发展。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础教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结构划分为以下四个领域:

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涉及计算机硬件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工作平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应用技能;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涉及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等;

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涉及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的技术与方法,包括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接口与控制技术、辅助设计技术、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信息系统开发:涉及较大型信息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特别是网络应用软件的架构技术),以及软件开发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围绕知识结构的四个领域,将其所涉及的一些理论与技术系统的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求基本概念的“博学”“审问”,即需要牢固掌握大学生必备的计算机通识性基础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操作系统概述、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介绍、信息系统安全基础。

第二阶段要求技术与方法的“慎思”“明辨”,即需要深刻理解具有共性的知识领域中的一些技术与方法,主要有程序的控制结构、基本数据类型与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等。

第三阶段要求应用技能的“笃行”,即要求熟练使用一些可视化编程环境以及掌握程序的测试与调试等技能。

2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

由于不同专业所涉及和要求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采用“1+X”方案,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每门课程的总学时数可划分三部分:理论课学时、课内实验学时、课外实验学时。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四年课内外上机学时(不含毕业设计(论文)上机)不低于400学时,人文、管理、外语类专业学生不低于200学时。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采用以下不同方案:

(1) 电子/控制类专业

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偏向于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讯等,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计算机接口与控制技术等。具体方案如表1所示。

(2) 科学计算类专业

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和多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等。具体方案如表2所示。

(3) 信息管理类专业

对一般程序设计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理解,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方案如表3所示。

(4) 辅助设计类专业

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知识和技能;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方案如表4所示。

(5) 基本应用类专业

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信息检索与分析方法。具体方案如表5所示。

3题库建设

题库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教师在设计题库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合理制定课程考试标准,科学把握考试的合格标准,引导学生按照专业、课程要求,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众所周知,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常规手段,所以每到考试前出试卷时,教师总是为出一套好题费尽心思,既要几乎覆盖全部知识点,又要每个层次的题目都有,还要难易程度比例适中。为了使考题真正能检验教师的授课水准与学生的掌握程度,更为了严密考试程序及提高组卷的效率,学院及时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题库管理系统。此题库设计实现了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并具有开放性、安全性和动态发展等特性。在课程考核标准的把握、命题质量的控制、参数估计和试卷生成模型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入库的题目在内容考核点、重要性、认知层次、难度层次和题型等方面的分布要有合理的结构,以保证生成多套平行试卷。该系统采用了高性能的快速算法具有高效的组卷能力,并具备对所组成的试卷自动进行分析的功能,同时为教员提供了试卷批改后的试卷分析功能。

参考文献

[1] 黄国兴.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监管;计算机;信息技术改革

1引言

现如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现实中,生活中人民的消费方式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便捷,这就使得人们会愈发的依赖信息网络,人们的各项记录都会存于信息中。而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强大优势,它可以帮我们很好的储存各行各业的管理信息分析信息及员工信息,所以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1]。但是,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却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成为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2.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主要用途是科学计算;特点:体积大,耗电多,造价高,故障率也高。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用途是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及工业过程控制;特点:与第一代相比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故障率小。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年用途: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等众多领域;特点:与第二代相比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可靠性高。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用途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计算机的功能逐渐增多并且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深入,这也就要求计算机的处理,分析,应用能力更强。现在,计算机作为我们生活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我们应充分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用途变化,组成结构,这是对计算机从事着最起码的要求,只有当他们真正了解计算机的构造,发展历程,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此基础上,提高关于计算机的某项技术能力如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非常容易。

2.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广泛:科学技术,数据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人工智能。计算机,顾名思义,计算,也就是最原始的用途就是数值计算。在高科技领域,科学工程中,例如,航天运行数据需要通过计算机的合理运算,直接呈现给工作人员所能利用的数据来分析运行状况。数值计算,也是现代应用最为广泛和研究较为彻底的应用领域,它是指将科技,科研,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大量的各种类别的数据,比如,声音,文字,数值等数据进行采集,收集,存储,传输,解释等一系列处理过程[3]。自动控制,也称过程控制,是指在一些工艺制作过程中,运用计算机精确的控制能力,当该工艺需要控制温度,压强或是高度时,人工不能做到的,便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只需要设置好所需的水平,当达到这种水平时,计算机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和制造,它们是计算机的应用软件,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协助科研人员,教师职工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拥有高效准确的工作,为他们带来便利。人工智能,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赋予计算机以人类的智力活动,如人类的思维,行为举止。通过这些,使计算机具有听,说,想和逻辑思考的能力。阿尔法狗的实例正是人工智能的体现,谷歌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和人类围棋冠军之间的比赛,堪称人工智能发展一个重要里程碑,阿尔法狗的胜利使得人工智能再次引起该领域的狂热,因此足以看得到计算机对人类的影响[4]。未来的世界发展趋势一定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只有准确把握这个大趋势,才能抓住历史的机遇。

2.3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涵义及应用

(1)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涵义:它是为储存信息,处理和管理信息所采用的相关技术的总称,也称现代信息技术或信息赫尔通信技术。信息:泛指各种无论是对我们有用还是无用的未知事物或事情。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这些可供人类使用的工具及软件,都可以称之为技术。因此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要想有明确的定义,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便是领域,这样才能明确其涵义。(2)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其主要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也就是利用各种技术来获取,处理计算机所存信息或是利用通信设备来进行通信信息内容的获取和处理。可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是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应用,信息处理的最常用学科之一[5]。计算机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技术,较其他技术,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这决定了要想真正做到完全掌握,利用,必须要求我们的信息管理能力的足够强大;另一方面,计算机信息技术所运用的渠道也是多类型,复杂化的,这同时也是对我们信息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计算机信息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及应对措施

3.1计算机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们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意识淡薄。虽然当下计算机信息应用广泛,应用各领域,但真正做到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少之又少,人们在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时候,大部分还是仅满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眼前利益和便捷,却很少能够想到如何将这个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即人们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意识的淡薄。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人们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意识的淡薄直接导致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很多漏洞,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2)人们的信息管理能力基础薄弱。从计算机的开始出现到发展,再到今天的昌盛,因为我们的专注,我们专注计算机功能的开发,效率的高低,却从根本上忽略了信息管理能力的培养,而人们的信息管理能力就会没有基础,这就为将来人们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埋下了隐患。学习需要基础,习武需要基础,更不用说高水平的脑力活动,他更需要我们具有能力基础。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未来面临的各种挑战[6]。(3)企业及机构的相关管理法规制度存在缺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关于工作人员信息管理的规定设立不全面,甚至没有明确规定,工作人员一开始都会无意识的犯错误(因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从未被他人指出过),可是在工作过程中都没有相关规定或例举不全,那么工作人员就会意识不到自己的应具有的信息管理能力,所以制度的缺陷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之一。没有好的制度,就不可能有好的管理,没有好的管理,就不会出现良好的效率,制度建设和完善,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4)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不完善。这是一客观因素,作为设计该系统的工作人员存在很大疏漏,系统的不完善就会导致病毒的侵入,系统的篡改,更没有信息管理的存在。没有信息管理的计算机是非常不安全的,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逐步完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7]。当时社会计算机网络时时刻刻在遭受网络黑客的攻击,没有完善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网络就没有安全可言,随时可能会面临瘫痪,影响工作效率。

3.2提高信息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1)从工作人员自身来说;现如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了解应用计算机已不再是就业的优势,反而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的频仍泄露及企业信息庞大,使企业商家开始重视信息管理,急需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因此现如今企业对工作人员便有了信息能力的考察,提高信息计算机信息能力是一种优势。(2)从行业获取效益来看,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好处就是在于,他能够为行业提供有序,稳定的发展环境,进而可以以最少的时间和最便捷的方式,为行业获得最多,最有效的利益好处。每个企业在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都会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整理,这样做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它可以使该过程简化,易操作,而且能够使企业的信息管理更加规范化,完整化,最终为获取高收益提供捷径。(3)从网络用户角度来说,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使得计算机更是愈发的广泛。但我们也不难会发现人们的用户资料越来越不能得到保护,这背后就说明了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欠缺,所以,金融机构一般都会引进一些在信息管理方面具有高技术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来为本企业进行用户信息的管理,保护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客户信息一旦遭到泄露企业不仅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更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3.3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策略及解决方法

(1)提高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重要意识。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生产效益,而且很好的保护了用户的信息安全,所以这些优点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各行各业不太重视计算机信息的管理,因此,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态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首先企业领导的重视态度,领导者先培训起来,做好规范。意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到计算机信息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带领员工的时候,从意识上就开始向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起到带头作用;工作人员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信息管理,逐渐理解信息管理的便捷及作用[8]。另外,最重要的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喊口号,表面文章,最根本的是领导与工作人员一起行动,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意识有所增强,为进一步提高能力打下基础。(2)及时更新,探究信息管理的新举措。时代的脚步快速的向前迈进,世界日新月异,社会变化万千,信息也千变万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要求我们不应满足当前的信息管理举措水平,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顺势调整我们的技术。所以根据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探索独一无二的新技术,吸取高端人才,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王者之道。对于运行企业来说,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并且也就会招收具有信息管理能力的人才,能够使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瞬间提高,进而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最终也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对于国家来说,犹如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当运营企业高效快速的运转之后,国家背后的大企业也会也小企业的快速运转而逐渐强大,企业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就会带动国家的发展,而国家的发展所带来的财富会反馈到企业和百姓身上,因此国家企业社会百姓利益环环相扣。而国家的发展就会接触到国际水平,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会学到更多,这比直接带给我们的财富更加宝贵。所以及时更新,探究信息管理举措,对提高我们的信息管理能力至关重要。(3)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信息管理技术并不向文字录入一样,只要清楚键盘,只要有模板就可以了,就好像是有了你需要的信息和管理信息所需的软件就可以完成信息的管理,如果的真的可以这么简单,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呢!我们所说的信息管理并不只是可以对信息管理技术熟悉的操作和管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的管理举措上进行探究和创新,这也体现了近些年来对创新型人才战略的相应和号召,更体现了任何战略的实施都是顺应时代的。做到提高水平,就要求我们:一在基础学习的时间段,认真熟练,有意识的培养的信息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在企业学习过程中,认真接受培训,了解企业的发展特色,那么就会在创新上就会具有针对性,适宜企业发展的独特道路。(4)制定企业信息管理制度及信息管理工作者员工管理条例。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应该讲究一个度,而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就需要企业管理制度来制约。如果企业管理的顺序没有确切的规定,那么就会使企业的信息管理秩序混乱,相关部门就会无所适从。相反,如果企业制度有明确的规定,应该如何去管理信息,以什么样的顺序,有哪些人员处理,通过这样企业的信息管理就会高效有序。但同时应注意的是企业信息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根据本企业运营特色即适宜本企业应用实施的管理制度。如果说,企业信息管理是一台电脑,那么信息管理工作者员工就是中央处理器,信息管理工作者人员至关重要。但是如果制定了,却被工作者吐槽,不能真正使信息管理工作者信息管理工作者收益,同样也收不到好效果,所以信息管理工作制度不应只停留于表面,而是真正理解信息管理工作者从事该行业所需的管理和限制。使信息管理工作者能够受到激励和制约,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无论是人,还是制度,都应与时俱进,始终适合企业发展。

4结语

计算机水平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利用通过计算机来不仅实现工作内容的高效性,而且将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方便省时,也是为工作的高校完成做出了贡献。而在现实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新问题。因此在此笔者认为在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方面注意几方面:一提高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重要意识;二及时更新,探究信息管理的新举措;三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四制定企业信息管理制度及信息管理工作者员工管理条例。最后,希望本文通过阐述当下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现状和分析信息管理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即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策略研究,使企业更好地管理信息,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白凌云.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策略分析[J].电脑与信息,2016,04(16):25-26.

[2]樊铭.关于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12:45-46.

[3]吴月辉.人工智能击败世界围棋冠军阿尔法狗为什么厉害[J].人民日报,2016,03:58-59.

[4]马艳峰.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构建及提升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06:77-78.

[5]孙锋,孙振宇.关于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研究[J].电子制作,2013,11(1):88-89.

[6]黄润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2:85-86.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以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内容多、涉及面广的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等问题为主要目的,分析当前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和教学现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和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问题。

一、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必要性

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使高等学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在高职高专院校新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如何正确定位,怎样组织课程内容和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课题。‘针算机信息技术”内容多、涉及面广,而这些基础知识对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又“一个都不能少”,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直是很多学校和老师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培养使用计算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抽象思维、分析、合作、交流、预测等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从“以教为主”逐渐过渡到“教与自学相结合”,甚至“以学为主”的自主学习。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不错的教学理论依据。笔者尝试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并实践建构主义理论,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m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Et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mberg)、斯滕伯格(R.J.stem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一核心思想也与大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非常相似,对课程教法的改革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六个方面。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积极实践建构主义理论,既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发展,又能以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教学,两者互相指导,相互促进。

(一)建构主义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1.信息持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要向学生介绍有关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在对当今的社会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后,带来了整个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一场深刻革命,并导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反过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起着有力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成了一个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也有着非常实际和实用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是传递知识的权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很强的控制力。随着对学习与教学过程的深入研究以及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传统的教师地位受到质疑。教师虽然在教学活动中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教师的职能已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生知识和能力建构的积极帮助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引导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洞察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组织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使教学成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验能力的过程。教师根据这样的原理和思想去指导教学,引导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也更能实现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的角色更为重要,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更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能和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和帮助。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定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它最好的效果是与协商过程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既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也更是信息社会对学生胜任本职丁_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

笔者在大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大学信息技术教程(第4版第2次修订)》教材,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组织内容,并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以教材第二章内容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自己动手(DIY)装机须知”为教学案例,主要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介绍建构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钳’,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剖析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学生有很多对计算机硬件感性认识的基础。尽管高等学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感性认识的是缺乏的,如果教师通过课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也是不现实的。而现实世界中却有很多学生可以自主获取的有关计算机硬件的知识,如各大电脑网、图书馆和电脑市场,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这一课的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课例“自己动手(DIY)装机须知”,笔者就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要求,为自己装配一台计算机,同时要列出每一个配件的简要说明和选择理由。”教师通过这一个问题的设置既将整章知识有机地串连起来,又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媒体和资源,使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真实体验到计算机硬件知识,完成了这一课内容的学习。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通过这一‘锚”的抛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能将整章知识有机地组织了起来。

3.自主学习。在这一课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然在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中有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那么就不需要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和方法。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几家知名电脑网站,如太平洋电脑网(DIY硬件专栏)、中关村在线(模拟攒机频道),并鼓励学生能到图书馆多查阅资料,亲身到电脑市场去了解和体验。

4.协作学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例如同样的功能要求下如何比较选择最具性价比的配件。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而这些效果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装机配置单和说明上。为了更好地评价学习效果,在学生完成任务时,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小组讨论和点评,由师生共同评选出了“最佳配置单”以鼓励学生。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北京服装学院专业设置以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北京服装学院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积极开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动力,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改革实践,在团队建设、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研究、考试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以下经验和成绩,供大家借鉴。

1.面向北服特色专业的、艺工融合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

本教学团队立足于本校的专业特点,以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需求为出发点,逐渐形成了面向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服装材料、艺术设计等特色专业的、艺工融合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艺工融合的思想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

(1)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虽然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初衷是要提取出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共性部分,但不可否认每个专业对于计算机的需求仍然有其专业特点。如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广告、工业设计等艺术类专业对于计算机的视觉表现、图形图像处理领域有着较强的需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信息处理、数据库理论与应用有较强的需求;而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编程等有较高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必须反映出这些差别,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为其专业服务。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专业的结合。艺工融合不仅体现了具体知识的运用上,还应该反应在学生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对于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的文科与艺科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并帮助其理解基本原理,然后引导学生完成具体案例的实现,从而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拓宽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从本质上促进了艺工融合,提高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设置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合作机会,进一步促进艺工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还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综合实践项目,将工科、艺科、经管与文科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联接在一起,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更进一步体现和促进艺工融合。比如在《综合实验-多媒体虚拟展示系统构造》课程中,由艺科学生为主体完成场景的建模工作,由工科学生为主体负责系统分析与设计及编程工作,完成场景与人的交互。在《综合实验-电子商务系统》的中,由经管与工科学生为主体负责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编程工作,而以艺科学生为主体把握网站的图像、色彩、布局等。

2.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针对我校文科和艺科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基于案例的教学实践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应用软件的学习方面,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而是先将案例给学生练,之后老师对其中的要点进行讲解。由于讲解是有针对性的,而非系统的知识,因此学生有较强的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体系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方面都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再是单一的一两次考试,而是由学生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也是由案例构成)、综合作业和两次考试成绩构成。此外,在考试中也引入了操作题,更多考察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非理论知识的记忆水平,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3.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全方位地推进分层次教学等创新性教改实践

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各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不同,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中,实行分层次教学。

教学内容分层次: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有“计算机应用基础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二”;教材分层次:使用不同的教材,有自编并正式出版的教材,也有选用的面向21世纪的教改教材。

4.全部计算机课程都开通网络课程,完善电子教案,打造立体化的课堂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尤其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教学,计算机信息中心专门成立了教育技术应用室,统一管理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共有11个模块课程,都在网络教学平台开通了网络课程,并通过网络课程收交批改作业,课程答疑,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发现问题时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5.大胆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建设试题库、研制自动组卷系统完善考核的客观性

按照我校的特点,我们进行了考试考查方式的改革,采用以平时作业、阶段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定机制,在试点班中对部分内容采用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的考核方式。

我们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精选习题,并分类录入电脑组成试题库,将之用于自动组卷系统,大大提高了组卷的客观性,同时降低了组卷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