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糖艺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精品课程 建设 教学改革 开放式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全面推开后,在全国高校引起极大的响应。各校围绕着精品课程建设,按照精品课程提出的“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我院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绿色食品方向)”于200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又成为广东省的示范性专业。“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2004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在总结以往教学的基础上,对该课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建设。
1、课程的定位。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品课程是高水平、有特色的优秀课程,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课程。因此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应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体现职业性、应用性和示范性。
“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以南亚热带作物为主要原材料,以食品安全为核心,以绿色理念及绿色食品的标准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与绿色食品生产相关食品企业共同研究,根据广东食品生产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构建教学体系,组合教学内容,教学项目覆盖绿色罐头食品、绿色干制食品、冷冻冷藏食品、绿色果脯类食品、饮料、焙烤类食品等。作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绿色食品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面对食品生产及管理岗位群,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此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知识则突出能力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绿色食品标准的运用能力,具备应用各种加工技术生产出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罐头食品、冷冻冷藏食品、各种干制食品、各类饮料、果脯类食品和焙烤食品等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因而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立足能力培养,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2.1.1 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生产实际相联系,要跟随新技术的发展,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根据高职高专的办学理念,将原来偏重加工原理讲授的教学内容调整为以加工技术、加工方法为重,理论部分重点讲授与该技术关系密切的基本理论和对未来发展关系密切的相关理论,根据专业发展及能力要素的需要,既满足学生现实学习的需要,又能满足其未来发展的需要。
经过几年来的摸索和总结,结合广东省地方生产的特点,与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共同剖析目标产品的原料特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确定本课程的典型的技术和典型的工作过程,即以绿色罐头食品、绿色干制食品、绿色冷冻冷藏食品、饮料、焙烤食品、绿色果脯类食品等6项加工技术和过程,加上1项基础环节和1项综合实训共8个项目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工作对本专业职业能力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在此过程中注重工艺流程、工艺要点、工艺影响因素的讲授,着重实用技术的传授,同时注重培养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更新教学内容,大胆删除重复交叉、偏难偏深、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无菌灌装、超高温灭菌等新技术的讲授,实现理论与实际、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而“绿色”理念及标准始终贯穿在本课程的整个过程中。为本专业学生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食品销售、食品检测、食品质量管理等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1.2 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改革实践教学,强调“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绿色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实验、实训与实习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按照该课程不同模块的要求,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设计出相应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实操内容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给予保障,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经过努力,我们将原来的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型教学、接受型教学,逐渐改进,增加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活动、课堂讨论等方法,由老师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门话题,或将其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启发同学们思考,积极查阅资料,去完成相应的任务。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尽管有部分同学在讨论中还不够大胆,但已经在尝试努力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营造出精品课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还开展了“创业式”教学,在本课程的后期,我们开展了“创业大练兵”的综合实训,要求项目组成员自主设计、自主开发、自主核算、自主生产多利,产品,将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在全院范围内展销,并通过全院师生对其产品的评价、评分及购买来评定,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和表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对于在食品工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相关的视频材料演示教学,如饮料生产中的无菌灌装技术,通过视频资料演示,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见识,增加了学生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认识。
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一体化教学。本课程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及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和充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学院优良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了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绿色食品生产状况、生产工艺技术等,以及网络课程资源,如许多与我们合作的生产企业,主要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动态等网站的链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木课程的教学需要。
2.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教育部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特别提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要求。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就要特别突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教育部的试点专业,在省教育厅和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建立了能基本满足本课程建设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如进行罐头生产、饮料生产、果脯类食品和焙烤食品等生产的校内实训室;并与广东农垦收获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广州洲星食品有限公司、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流花宾馆、东方宾馆等相关企业,加上其他农垦系统所属相关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充分利用,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1 校内实践环节的强化。
①开设多元化实践教学,改传统的验证型实践教学为按实际需要配药型的应用式实践教学:增加技能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操实训,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②实践教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环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在反复操作、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选做一些创新性和综合性强的实操实训;
③将原来封闭的实验实训室改为开放实验、实训室,并确立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实践环节的规范和有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密切配合,同学们掌握了必备的实操能力,如糖水罐头的制作、蛋糕面包的制作、糖制品腌制品的制作、常规饮料的制作等。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做创新性和综合性强的训练,并熟练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如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设计并制作出精美的裱花蛋糕、特色面包、功能性饮料等。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适时地举行相关活动,如花样蛋糕设计制作大赛、饮料设计大赛、创业大练兵活动等,既活跃了第二课堂,又能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学以致用。
2.3.2 校外实习环节的强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通过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创建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在强化校内实操实训的同时,每届在校学生都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2-3次,其中与本课程相关的食品加工专业实习至少1次,即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同学们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乳制品加工技术;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29-03
Abstract:Teaching problems of “dairy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students,teachers and teaching.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dairy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Key words:Dairy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ology;Existing problems;Measures
乳制品加工技术是高职食品类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也是该专业领域内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研究方向的重点开发课程之一[1]。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乳及其制品加工工艺、生产设备、操作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与众多学科相互渗透,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创新和发展[2]。该课程属于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以培养学生乳与乳制品加工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能力为目标[3]。
近年来乳制品企业蓬勃发展,需要高校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适应新时期乳制品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技术型专业人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迫切的需要新口味、新功能的优质乳制品来丰富饮食。这些都对乳制品加工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者从学生、教师、教学3个方面入手,针对乳制品加工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初步探索,为提高乳制品加工技术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1 存在问题
1.1 学生存在的问题
1.1.1 注意力难集中 课堂前10min听课效果良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开始出现开小差、玩手机、交头接耳等注意力不集中现象。而学生不能集中精力的这个时间段往往是教师对特殊加工工序(如:奶粉的喷雾干燥、酸奶的发酵、冰淇淋的凝冻等)、加工设备(如:喷雾干燥设备、发酵罐、凝冻设备等)等重点内容讲述的阶段,导致重难点内容不能完全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今后的应用。
1.1.2 学习积极性低 乳制品加工技术分为理论课(40课时)和实验课(8课时)。理论课学生课前很少预习、课堂讨论参与度低、课堂发言不积极、笔记记录不细致、课后思考不主动。实验课学生表现相对积极,但只是机械的按照教师设定的步骤进行试验,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实验失败(如:原料乳的滴定酸度过高、冰淇淋中有较大冰结晶等)也很少能自己找到原因。
1.1.3 实践能力不强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都是验证性实验,即学生按实验指导书上的工艺和配方操作从而获得一种产品,整个过程中很少开动脑筋思考和研究。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但对学习积极性发挥非常不利,更谈不上培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1.1.4 创新能力缺乏 学生缺乏改良或创新加工工艺、加工设备的能力,缺乏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的设计产品的能力。从在校期间表现情况来看,学生在改进加工工艺(如:液态乳、酸乳、干酪、乳粉、冷冻乳制品等工艺)、改良加工设备(如:灭菌设备、发酵罐、喷雾干燥设备、凝冻设备等)、独立设计产品(如:适合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特殊人群的乳制品)时表现出力不从心,所以食品专业学生申请发明专利较少。从最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一部分食品专业学生毕业后转行,其余大部分毕业生从事食品检测和销售工作,极少有学生从事研发工作,更少有学生毕业后创业。这说明大学3a所学的知识并没有很好的进行转化、利用和创新。
1.2 教师存在的问题
1.2.1 业务内容不熟 教师业务内容不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课照本宣科、教学缺乏技巧,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新教师,承担课程多、备课时间紧,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质量往往不高;课堂把控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机械式的记忆和学习,教学效果不佳。
1.2.2 学历层次不够 高职学校中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较多,但碛胁┦垦位的教师较少,学历层次有待提高。如果教师自己对专业重难点问题理解的不透彻、对专业热点问题研究的不精深,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专门人才。
1.2.3 实践水平不高 教师都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操练的机会,导致教师实践水平不高,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缺乏经验、大型精密的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对学生的指导不能很好的与工厂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相结合等。
1.3 教学 (1)教材内容繁难偏旧,特别是关于一些乳制品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内容不仅过于繁琐不好理解,而且并没有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接轨,培养出来的学生去工厂后往往仍需要重新学习才能适应。(2)理论课程教学多采用讲授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方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往往以考试结果结合平时表现情况给出最终成绩,不能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内容主要以记忆型知识点为主且答案唯一,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和发散思维,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 对策
2.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1.1 提高实验课时的比重 通过调研和分析相关乳制品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同时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数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将原料乳的新鲜度检验、酸乳的制作、乳酸菌饮料的制作、乳冰淇淋的制作、成品的检验作为实验的重点内容,并将实验课时数增加至20课时,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开发研制新产品,比如开发一款适合糖尿名患者食用的乳冰淇淋,使学生从验证性实验中跳脱出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增强对新技术的实践 高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生产实践,为了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培养适应于企业现代化生产的学生、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应将一些在生产实践中有较多应用的乳制品加工新技术引入到实验课教学中来,并把这些新技术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自编实验教材。
2.1.3 加强校企合作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其基本能满足食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成为能够模拟和仿真乳制品生产工艺流程并且能够进行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的实训基地[5]。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来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促进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对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发挥专业优势,与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联合企业的兼职教师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建精品课程。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从而为企业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实践基地,从而满足了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也使学生的生产劳动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教师应当转变教育理念,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不仅要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更要把创新创业的教育纳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和创造,如:为学生介绍完液态乳的原辅料和加工工艺后,让学生创造性的独立设计适合乳糖不耐症患者饮用的乳制品;如果要办一个乳品厂,思考怎样才能使企业更具竞争力等。积极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巨大动力。做好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保驾护航,让大学生有能力在社会的熔炉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崭新天地。
2.2.2 吸纳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 高校教师都承担课题研究的任务,可以吸纳学生加入其科研团队共同对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如利用滁州市本地特产滁菊、芡实等开发功能性乳制品;乳酸菌菌种的筛选并应用于乳制品的研发;乳酸菌的基因改造及代谢调控等。而且在教师及其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学生的实践会更有指向性和目的性,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的获得帮助,好的想法也能够很快的转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题研究中,学生能够参与如收集整理资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具体操作、实验数据分析、撰写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各个环节,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撰写材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突发问题的应急能力,为以后独立科研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3 搭建各级各类创新平台 每年在学校举办创新大赛,并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大赛。创新包含多种类型,可以是改进、发明和创造工艺、设备等;也可以是设计、美化和改善产品的外观、包装等。学生既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进行独立创新,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创新。经过各级各类创新活动的千锤百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一定会获得显著提高。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3.1 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教师应通过国培、省培、校培、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汲取营养,多与优秀教师交流、讨论获得宝贵经验,同时经常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增加教学技巧、提升课堂把控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多参加学术会议,在增长见识的同时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最前沿的信息;教师应努力汲取更多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更具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
2.3.2 提高教师实践素养 教师应多走出教室和办公室,多走入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科研和实践,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而且有利于教师实践水平的提高,避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轨。教师也应当多走出校门,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锻炼。教师在进行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的同时,接受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再培训,提高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所掌握的理论和技能不与市场脱节,才能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2.4 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2.4.1 优化教学内容 乳制品加工技术涵盖范围广,但课时数有限而且部分内容繁难偏旧,因此要科学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内容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以保证学生把握主要知识要点、扩展知识面。通过分析乳制品企业及相关检测机构典型工作岗位技术能力的需求,将原料乳验收、液态乳加工、酸乳加工、干酪加工、乳粉加工、成品检验等作为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为学生介绍典型的加工工艺和设备。
2.4.2 改革教学方法 乳制品加工技术涉及较多复杂的加工工艺和设备,在黑板板书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形、动画、视频等功能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乳制品加工技术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将8名学生分1组,其中2人充当采购员、2人充当操作工、2人充当品控员、2人充当研发人员,试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如何制得优质的功能性乳酸菌饮料。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纠正和补充,并给予学生公正客观评价,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自觉地培养专业能力、表达能力及社会能力,使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2.4.3 调整考核方式 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平时表现(占10%)、实验作品情况(占10%)、期末考核(占60%)、课程论文(占2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表现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作品情况能够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期末考核中应增加主观型和应用型试题,让学生在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融会贯通,创造性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程论文的考核能够极大的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查阅整理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写作编辑的能力等。
3 Y语
乳品加工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中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6]。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乳制品加工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的职业技能技术人才。当然,伴随着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我们要迎难而上,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邵虎.高职食品类专业《乳制品加工技术》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26(12):164-166.
[2]罗红霞,王丽,句荣辉,等.基于项目教学的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设计[J].农产品加工,2015(4):78-80.
[3]李晓波.高职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索[J].学园,2015(25):65-66.
[4]李崇高,黄建初. 高职焙烤教学开设综合性实验的探索――以面包制作为切入点[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院报,2009(6):39-43.
[5]张开屏,田建军.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4(11):76-80.
关键词 教学实习;实际生产;模式内容;问题;建议;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48-01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视学生实习为企业负担,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实习的难度。此外,实习费用逐年上涨,学校的投入又十分有限,许多高职院校已无力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具备一定的实习条件和一定规模的实习实训基地,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未达到应有的水准[1]。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高职教育活动培养的学生能力离“零距离”就业尚有一定距离。搞好这方面工作责任重大,因为其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甚至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无论是已经毕业或就业的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很明确地认为目前高职教育的弊病主要集中体现在缺乏职业技能实践。因此,当前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实践教学,应始终围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就业来进行。教育活动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学生、教师、教辅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把实践活动搞好、搞活、搞出成效。其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发挥其指导作用,教辅人员提供适当的帮助来共同完成。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个团队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以面包生产为例,对高职院校学生模拟实际生产教学实习做了以下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1 实际生产教学实习模式内容
1.1 结合生产工艺,讲授理论知识
在正式生产之前,教师应给出详细的生产工艺。以面包生产为例,工艺流程为:原料配料和面压面整形醒发烘烤冷却包装成品,学生容易理解。然后结合生产工艺分步具体讲授,如配料中面粉、糖、油等的使用比例,即配方,和面的目的以及在和面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物理、化学变化,压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醒发时间的判断,烘烤中面火、底火的控制等。结合实际生产工艺来讲授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内容,增加了直观性,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枯燥的讲授使其产生学习厌倦情绪,效果比较好[2]。
1.2 自行采购原料,使学生深入接触社会
由于学生是全员、全过程参与,为了充分锻炼学生,要求他们实习所用的原材料全部由各个小组自行购买,教师跟随指导,包括原材料的选择、价格、品牌等。要求学生事先对所用原料的多少、好坏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在实际购买中才能有的放矢。既要符合生产要求,又要降低产品成本。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社会及生产行情,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1.3 严格要求学生,确保产品质量
由于学生参与的是实际生产,在具体操作前要将学生分组,以便对比。教师要讲清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操作要点以及安全问题,明确在生产过程中各小组组长应负起的责任,并且落实到每一个人,实行责任制,严把质量关,务必使每一个成员对产品质量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每一个步骤应达到的要求和产品最后的质量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1.4 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发挥想象
学生通过顶岗形式直接参加生产,在实际操作中要定岗定人,每一个岗位的学生都要明确其职责,保质保量地完成其任务。为此,必须给学生规定“硬”的指标,即必须按照要求完成负责的工序,保证下一道工序顺利进行。加强团队意识的训练,这也是以后实际生产所需。同时,要避免学生长时间工作而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把面包制作成自己设计的外形,以区别于他人,在最后品尝时才能享受到成果。
1.5 学生岗位轮换,最后评比打分
学生虽然固定岗位,但只能熟悉整个生产工艺中的某一部分。在面包生产中,学生应学会和面、压面、整形、烘烤等步骤。因此,必须让学生进行岗位轮换,熟悉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才能真正掌握操作的技巧。各小组生产结束后由评委进行评比,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劳动纪律、工作表现、技能掌握程度和出勤情况等指标。不仅考察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还考核其工作态度和劳动表现。最后,由评委综合给出最后分数,并指出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1.6 搞好维护保养及室内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当天的生产全部结束后,需要对所用工具、仪器等进行清洗、整理和机械保养等,同时要对场所进行清扫,保持清洁,这项工作由所有同学轮流进行。同时,应主动配合辅助教师做好损坏物品的登记、注册、仪器的清洗、摆放等工作,最后应拔掉电源,锁好门窗。
1.7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除了要有一定的技能之外,同时也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为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院校就是要定向培养,即培养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坚强的意志、乐观的信念等能力的人才。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环境迫使其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待人,学生会变得更加有自信、有计划、有朝气。
2 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实习中,个别学生不能坚持到底,存在怕苦、怕累、怕脏的思想;有的学生有迟到、早退的现象,在实习过程中精力不集中;学生制作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销售;部分学生的销售经验不足,生产经验也不足,导致最后的利润不是很理想等。
3 建议
一是加强学生管理,强化纪律要求,注重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二是到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单位去参观;三是聘请有经验的企业生产人员来学校讲课,传授经验;四是教师和教辅人员也要深入社会实践,加强培训[3-4]。
4 结语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习,锻炼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缩短了其与实际生产的距离,提高了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其实践技能。在此过程中,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市场行情,学会如何区别原料的好坏,也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对其以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从毕业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这种模式对提高学生在市场的竞争力有较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5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刘庆海.岗位认知实习:高职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学理论,2011(16):205-206.
[2] 南亲江,刘建明,王化旭.高技能人才内涵及其培养途径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68-70.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模块化教学;任务教学;教学改革
高等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同时加之高职生源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因素给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与困难,高等职业学院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要求,针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目标对模块化教学和任务教学进行了摸索和探索。现在我以《果蔬加工技术》为例具体说明模块化教学和任务教学法在食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往食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结构滞后,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生产脱节,从学校毕业以后进入企业还需要继续培训才能上岗。
2.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一般我们教学理论也实践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在教室,实践课进实验室或实训室,不能同时进行。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学生早已把以前理论课的内容忘
了,这样既不利于理论的掌握也不利于技能的提高。
3.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太少,知识更新慢,对一些先进的流程和工艺把握不准,这也是造成学生专业技能不高的原因。
二、改革遵循的宗旨与原则
1.基于社会需要的原则
高等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求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才市场,紧贴社会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满足市场需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改革同样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所用的教材以职业实用为准则,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应用,突出相关案例的应用。
2.是基于专业需要的原则。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要求突出专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专业课程之一的课程,其性质决定了必须突出专业课程特色,同时考虑到专业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必须体现针对性和时效性。
3.是基于发展需要的原则。专业课程要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但也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结合实际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到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也要满足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深入学习的需要。
三、模块化教学和任务教学法在《果蔬加工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首先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课程内容采用模块、任务的形式编写,以任务为基本单元,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点和技能点穿插其中。通过提出任务、了解任务、任务实施、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知识点的传承,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尊重学生知识掌握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掌握课程的知识和能力。另外在教师安排、讲授方式、效果评定,课程教学等方面全程进行模块化设置。
四、模块化教学和任务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课程教学大纲模块化、任务化
我们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在课程内容上实行模块化设置,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设置模块,把《果蔬加工技术》按不同的任务分成九大模块,即岗前培训、果蔬加工基础知识、果蔬罐头加工技术、果蔬汁加工技术、果蔬糖制品加工技术、果蔬速冻食品加工技术、果蔬腌制品加工技术、果蔬干制品加工技术、鲜切果蔬加工技术九个模块。每一模块确定学习目标、任务描述、知识链接、任务实施、自测训练、及相关小贴士等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能力培养。
2.教师授课安排模块化
打破每门课程由一名教师任教的传统,我们根据《果蔬加工技术》课程模块化设置情况,挑选了4位分别具有以上某个或几个模块相关知识特长的教师任教。由本校教师主讲,外聘具有食品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企业总经理,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建成“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过硬”的强有力地教学团队。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食品加工行业的人才需求,提升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专业规划能力。
3.学生学习层次化
采用了模块化教学后,理论与实践合为一体,在每个模块结束并经背对背考核合格后,再转入下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教师就有了相对集中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激起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模块化教学中,讲授新课一般占1/3课时,2/3课时用于学生实际操作,这时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优等生,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全面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并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完成一般性题目要求;对于差等生,指导他们先阅读教材,对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操作。这样,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总体上做到使差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
4.评价体系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