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管理论文

教师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管理论文

教师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趋重视,这是因为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师为本中之本,未来的世界实际是教育的竞争,人才要靠教师去培养。教师工作是崇高的,它所担负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但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着成就感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自尊心的冲突,特别是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很容易使教师内心发生波动或倾斜,势必影响百年大计。

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是以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的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复杂性主要反映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教师还身担众多的角色,使教师处于内容广泛的角色期待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以及个性品质上都达到较高水平。教师劳动还具艰巨性,教学工作的劳动时间和强度非常大,是“全方位”的,劳动空间有广延性,劳动报酬具反差性。二是教师劳动的长期和反复性,示范性是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三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情感性,教学中因材施教要有创造性,增强教育效果要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教师也是人,难免有某种程度

不适应症,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有害。

认识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还要了解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爱护学生,期望学生成才。

社会期待教师的角色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成就动机的满足,精神的充足,情绪的愉悦都系在学生成才身上,愿望与现实反差则焦虑不安,信心受挫。

二、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的角色职责决定了他的社会形象: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学生也往往视教师为知识的化身,行为典范。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既多且高:多到没有哪个职业的人需要象教师要履行这么多的社会职责;高到少有哪个行当的人需要象教师要时刻身体力行作学生的表率、作社会的“模范公民”教师的心理压力十分大。

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正常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孰能无惑呢?美国心理学家威乐逊指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各不安全感。”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心理特点,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内心冲突,主要有四方面:

一、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

社会期望角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专修养,并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而

教师总难跟上不断发展形势的要求,培养人才的工作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角色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在内心冲突,因为没有界限使角色扮演者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工作”。这种冲突就是自尊,自信引起的焦虑。

二、是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

虽然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已大大提高,教师和其它很行业横向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付出与收入失调,难免导致一些心理不平衡。

三、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的矛盾。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时有好成绩,好能力,好品德;早成才,成好材。可是教育劳动效果总难尽人意,现实成绩与理想要求反差大教师忧虑产生了心理冲突。

四、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协作的矛盾。

教师劳动方式以个体进行为主,又要共同协作才能出育人成果,而教育效果

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对教师个体的作用就难以作出精确的衡定和评量,往往会带走心理上的不平衡,不满足,并造成一定人际障碍,这可视为由于交往和成就需要方面失落而出现的心理冲突。

除了上述四方面的内心冲突的大量存在,还有一个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就

是健康。据国内外教师的心理研究,教师要比一般劳动者心理疾病的比例要要偏高,主要表现神经病,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等方面。教师常年辛劳,普遍缺乏健康的全魄,早生华发,英年早逝的现象常见报端,令人唏嘘。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善于调适,既不为冲突压倒产生心理疾病,又能保持朝气蓬勃地前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实提高,自勉。

肯于学习的人内心比较充实。教师工作要求不断吸取新知。探索新境,在

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对现代的信息的探求,吸取有益的知识和先进的观念来充实自己,自勉。忘怀得失,就会对烦忧人心的庸俗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

二、期望适度,不断成功。

当目标期望迫切而障碍严重时,当目标价值大而未能实现时,就会产生挫

折感,超过个体承受力的挫折,则会使人持续处于应激状态、高度紧张、不堪重压,生理心理阈限决口陷入危机之中。目标期望过大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把目标期望建立在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程度上。还要进行目标分解,设立有阶段,各方面的具体目标。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自信心增强,角色的适应能力就能相应提高。

三、情绪乐观,充满师爱。

学生始终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和直接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类复杂情感

中高尚情感的结晶。教师最大的满足是学生的成长,主要的奖赏的慰藉是学生的好评和进步,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宽以待人,乐交善处。

心理学家丁瓒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良好,社会交往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搞好和同事、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减少人际冲突,首先要严律己,宽待人,开朗达,容人之短。其次要乐于合群,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当人际挫折出现时,要冷静分析,释怀处之。有道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五、健身养生,怡悦身心。

体魄强健是保证精力充沛进行工作的前提,正当娱乐是高剂教师身心最有

效的途径,积极锻炼身体能使心境开朗,身心怡悦,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心理障碍也就能迎刃而解。教师要重视身体健康,善于调适心境,有病浅中医,减少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全面认识教师心理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有效调适心理冲突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自觉提高人格修养水平和挫折承受力,乐观进取,阔步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主编《中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教师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绩效准备

在准备实施绩效管理之前,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第一,使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使命和战略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绩效管理顺利实施的最根本的前提;第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教的事业,所定的岗位职位要有详尽的了解,既要了解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职业要求,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职责有清楚的认识,了解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征。这个可以参照胜任力模型,即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胜任力水平和胜任力结构。这也是我们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相对明确,教学、育人、科研、创作都是评价教师绩效的重要指标,这既包括教师自身综合水平的提高,同样也包括所教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以培养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

2)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体制的重要阶段,它既是组织目标细化为绩效目标的重要阶段,同样也是绩效执行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教师管理时,针对学校提出的“五年发展规划”和“党政工作要点”,在教师间进行大范围内的讨论,结合自身岗位职责要求,细化要求和目标,这能够使教师对于组织目标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就如何达成组织目标有更明确的思路,同时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创作实践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和实施奖惩的标准。绩效计划的执行既要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样,也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确保绩效计划可行。传统的机制正是缺乏对教师应有的计划控制,导致对教师的考核缺乏相应政策依据,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导致教师的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作的动力和热情不足,这对高校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有章可循,这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前提。

3)绩效执行

一旦绩效周期开始,我们就必须按照先前制定的绩效计划去实施和推动。但是绩效管理不是过去那种只认结果、不看过程的“到期对账式”管理,而是一种积极参与指导式管理,管理者既要求教师努力工作,达成组织的目标,同样也注重对个人成长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绩效管理的二维性是区别于以前管理模式的最本质的要素。一方面,作为教师,利用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针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加责任心,努力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以培养政治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为己任。其次,管理者也应该经常保持与教师的联系,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加强对教师的沟通,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反馈和对教师的引导,并做到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等有助于提高执行能力的机会,增强其执行力,引导其更好地执行绩效计划,并适时地根据学校的组织目标及绩效目标的变化修正当初制定的绩效目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教师更好地达成组织的目标,也实现其个人的价值。

4)绩效评价

教师绩效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职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的工作行为,这也是教师提职、晋升、奖惩或解聘的依据。而绩效评价注重的是双向评价,上级管理部门对教师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表格,教师自身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对上级管理部门也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评价意见。只有上下级都参与绩效评价过程,才能发现问题,找出相互间认知的差距和理解的误区,从而对绩效管理进行修正,最终帮教师找出能够提升和需要开发的领域。

5)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坐下来,针对教师的绩效进行审议。通过绩效反馈,教师可以明确知道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一致,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背离。只有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不偏离,才能够达到双赢。同时,教师可以对自己绩效中效能低的方面进行有效的强化和提升,为提升总体绩效找到新的目标和切入点;管理者也能了解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改进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反馈沟通为教师提供工作指导,寻求提升绩效的方法,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师个人进步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绩效反馈并不一定都存在于绩效管理的末尾,而是贯穿于绩效执行的始终,绩效反馈不是对教师行为的指责和追究责任,而是积极地引导教师沿着绩效目标前进。

6)绩效计划的修正

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伴随着对绩效计划的不断更新和修正。绩效计划的修正是绩效管理过程中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下一阶段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始,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绩效计划的更新和重新签订需要以在绩效反馈阶段收集的教师工作和完成的信息作为参考的依据,同时在必要时需要对不合理的计划作出调整和修正,使其更好地满足高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这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也是一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进程。

2强化激励形式,提升高校绩效

教师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幼儿教师缺乏主动管理意识

课堂作为幼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需要具备主动管理意识,但有些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书”,习惯于单向的灌输知识,认为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过多的课堂管理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责任心,所以缺乏相应的主动管理意识。究其原因,在于幼儿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不能准确地认识、识别和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缺乏管理技巧,从而影响了课堂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有的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忽略了个人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在面对幼儿在课堂上的各种失常行为时,没有采取正确的管理办法,或者管理方法运用不当,导致幼儿课堂的秩序比较混乱,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此外,有的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没有充分顾及到幼儿的个性化差异,或者过分看重个人在课堂上的权威,没有充分尊重到幼儿在课堂上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反而不利于幼儿个人情感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没能保证幼儿在课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要么太“紧”,要么太“松”,没有留给幼儿合理的自主管理空间,加上缺乏科学的引导策略,让幼儿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幼儿教师加强课堂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语言管理艺术

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语言,所以语言管理艺术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课堂管理技能。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语言艺术,可以有效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启迪幼儿的智力发育,加快幼儿对知识的吸收。首先,幼儿教师要尽量保证自身语言的诙谐幽默,这样可以有效吸引幼儿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出幼儿的求知欲,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幼儿课堂的管理效率。其次,幼儿教师在管理活动中要注重语气上的变化,使教学管理语言有“乐调”,如教师批评幼儿时,语调、语速和节奏上的变化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再次,幼儿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究欲进行充分的激发,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幼儿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能够正确认识个人在课堂上各种行为的对与错。

(二)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有效的课堂管理活动,需要幼儿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充分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式的管理。对此,幼儿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分别制定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付出更多的个人精力和情感,认真了解课堂上每个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兴趣偏好,在课外多加强同幼儿及其家长之间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更加科学的课堂管理策略。

(三)提高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管理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只有幼儿教师喜欢幼儿、热爱幼教工作,以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课堂管理活动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管理水平。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自身情绪调控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掌握一些合理宣泄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减少对幼儿的负而影响,同时要对自身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和失误多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方能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建立科学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幼儿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个人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整体上的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幼儿园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评价机制,帮助幼儿园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和课堂管理的目标,认清可以采用和不能采取的课堂管理行为,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课堂管理理念,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评价幼儿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时,可以从教师个体的行为倾向、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师生互动等多个角度出发,实现结果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统一。

三、结语

教师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作者:周家兴刘丽果工作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说教者”与“生活意义的合作探索者”矛盾多少年来“尊师重教”的实践使得我们片面的把尊重知识等同于尊重教师,片面把尊重教师等同于不向教师提出质疑,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人为的形成一种等级的关系。教师应该是上级,而学生应该是下级,学生必须遵守这种关系。而违反了这种关系,那么社会的规范就会去谴责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际上几乎是所有的教师)在面对学生时,最常说的是“你要……”、“你应该……”、“你必须……”。实际上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即使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局限,对事情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尤其是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过多、过频的要求很容易被视为“罗嗦”,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下降,甚至有时候会造成学生的逆反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简单的说教不论是对学生、教学还是教师自己都是一种不负责任,必须引起深刻反思。现实的情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着学生榜样的角色。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至关重要。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行通过与学生接触的一言一行得以体现,进而影响学生。这种在生活中的“随意性”影响更有效果。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与日常的言行结合起来,真正与学生一起探讨生活的意义。从“说教者”向“生活意义的合作探索者”的转变将对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提出新的挑战。2.“教材执行者”与“课程内容设计者”矛盾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殊性,如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注重政治导向性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更关心“怎么教”的问题,而“为什么而教”和“教什么”则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往往只要吃透大纲精神就可以了。新的课程标准给教师更大的发挥教学才能和想象力的空间。教师可以以课本为基准,宽领域收集一切有益于教学过程的素材,根据社会的新动态和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即使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的现实状况,不断琢磨研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植根与生活,在与生活“零距离”接轨中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学会处理教材,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教材执行者”。3.“知识传授者”与“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受应试教育的习惯影响,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似乎还未形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知识点的理解。以知识学习为最终目的、通过考试给学生的打分,实质上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化与割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往往陷入枯燥的说教,不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效果,更不能真正的引导学生品格的健康成长。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忽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真正需要达到的目标,而是把目光局限于书本,教学过程更多是是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了知识,却难以体验所学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因而必然导致“知”与“行”的脱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要注重“信与不信”、“为与不为”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无兴趣的情况下,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从“权威”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更新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从“他律”转变为“自律”。4.“纪律管理者”与“学生成长激励者”矛盾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部分,所有教师都知道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课堂管理更是难中之难。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现在的课堂更不好管,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实践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对优秀学生非常喜欢,对差生则很苦恼。老师这种教育思想是十分有害的,是教育的极大障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既是纪律的管理者,维护学生遵守教学秩序,又要避免因对学生评价的简单量化等而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关键是要看到学生相对的进步,并及时给予正强化的鼓励。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不同的生活历程造成个体各方面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大班上课的情况下)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既维持了课堂良好的教学秩序,又避免激化师生间的矛盾或多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当而造成个别学生的心灵伤害,课堂管理的难度和艺术性就体现在这里。在课堂管理上,如何让学生参与进来,多给他们创造时机,营造自由学习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特长,表现他们的个性。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活动中,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少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师生观教师观念系统的转变是教师精神变革中最内在而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教师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只有在教育观念的统领下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功效。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以观念的更新去统领新课程下的角色行为。在教育观念中,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新的师生观。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起教学双重主体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交往关系,实现师生关系由权力模式向合作模式的转变,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和协作伙伴。在新课程背景条件下,师生关系观要实现一种从“人—物关系观”到“人—人关系观”的转换。2.积极引导,开展教育培训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是促进教师发展,更好更快适应角色要求的有效途径。新课程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以及教学评价方面都相对以往教学要求有了较大转变。因此,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接受并把这些新要求应用与教育教学实践,集中的教育培训是很必要的。通过培训,要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让教师意识到新课程所给予教师的专业自,并教会教师积极去使用这些权利。让教师走出以往思维的束缚,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并实现职业生活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有关专家教授的讲解或现身说法,更应该让教师亲自参与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最能感受参与的重要,因而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指导学生。3.创新理念,倡导终身学习研究表明,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有比较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意识。但时代变化必然要求教师角色的变革。教师必须立足于终身学习,不断促进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角色在教育变革中的重塑,促进教师角色在新时代要求中的角色适时转换,才是教师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教师终身教育纳入教师选调、考核体系之中,积极推进教师终生学习意识的确立,行动的展开。要建立学习型学校的管理文化和思想,将学习置于学校管理的核心,体现在管理的过程、方法与运作机制等各个方面和环节中,通过确立目标、建立制度、创造环境,纳入考核等具体措施,支持教师的反思性学习,保证教师的合作学习,鼓励教师的行动性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应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积极更新自己的教育信念和专业技能。

教师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就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共同体验。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改革的过程,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这些都需要教师要具有合作意识才能完成。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也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在合作中完成从传统教育教学的孤军奋战到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集体作战的角色转变。新课程的实施,靠的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民族的复兴,因此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必须学会合作,就必须科学高效地合作。

一、教师合作的必要性

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来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体系,涉及到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者的深刻变革,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必须变革。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基石。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过于强调的是学生的合作,而忽略了教师的合作。教师被人描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因为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中,由于我们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的差异,与学生产生了隔离。我们还经常与学校中的其他老师、我们的同事隔离,在教师休息时,除了寒暄之外很少谈及班级的事情,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老师。互不合作,彼此孤立,这样只能导致冷漠的竞争,却不能从彼此身上汲取更多有益的东西。而新课程克服了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强调综合性。从课程综合的程度看,有交叉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课程等,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的工作方式必须与之适应,教师必须从孤立走向合作。

二、教师的合作对象

1、与学生合作

新课程强调师生相互合作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去那种"教师单一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深入理解课改精神,灵活运用自己的研究,巧妙地吸收他人之长,实施一套适应学生实际的教学理念,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师生协调一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思维创新。

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就显得极为重要,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也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此相适应,教师应该抛弃师道尊严,作为小组或团队中的一员,与学生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集体中个人的责任,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和所有学生都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同学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也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教师作为一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2、与教师的合作

在学科相互渗透、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师之间的合作显得极为重要。过去那种教师个体独立、单独行动的教育方式已显得落后,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时代要求教师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走进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广阔天地"。同科教师间相互开放,相互借鉴,共同研究,共享成果。不同学科教师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交错,广大教师应形成一个教育整体,用群体优势去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同时我们还要借助网络、通讯、书信等方式,实现不同地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家互通信息,共同探索,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改革的过程,学校及教师必然会面临许多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师参与研究,共同公关。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问题,教师个体或小集体无法解决,或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也需要集中学校的优势兵力,打整体战,进行系统的、有步骤的研究。这两方面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都需要教师间的合作。

合作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是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合作的互惠性,教师们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综合课程里面的交叉课程、融合课程等要求教师必须从个人封闭状态中走出来,与相同学科的教师合作,与相关课程的教师合作,与其他任何一科的教师都要积极合作,在合作中完成从传统教育教学的孤军奋战到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集体作战的角色转变。

3、与家长的合作

对家长,教师有责任解释教育的新观念,有责任解释教育工作的行动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糊涂和生疏。教师必须与学生的家长或代言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同商讨教育问题,向他们说明,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具有大多数家长所不具备的资格,但是,它又是一项学校与家庭的共同事业,家长在其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又是联系家长与学校的桥梁,担负着将学校教育管理理念向家长解答和将家长的想法向学校转达的责任,以便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4、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新旧观念的冲突,评价标准的不一,必然带来一个冲突又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讨论与合作中完成,需要教师具有耐心和抗干扰的能力。而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对新课程推行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要走在改革的前沿,教师要勇于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思想,和教育管理者积极协商,获得他们对新的评价标准的支持。

三、教师合作的益处

合作就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共同体验,从而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有些知识和技能是能够传承的,但有些知识是只能通过体验才能获取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都是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的,而在活动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参与是不行的,或者说是难以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的。

1、与学生合作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