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素质如何提高

心理素质如何提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素质如何提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素质如何提高

心理素质如何提高范文第1篇

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一项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教育已成为班主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对学校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每位班主任应在实践中探讨的重要课题。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学生是活生生的儿童,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生活环境都不一样,尤其是他们的个性心理和性格特征更是千资百态、差别较大。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心理素质培养落实到学生的心坎上。在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之前,虽然对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粗略的印象,但具体到每个人,却依旧是一个未知数。为此,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前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学生情况的介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家访、日记等形式,在班级管理中与学生保持大量的接触,并通过个案记录卡、班主任日志等形式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为以后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心理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是对学生去灌输思想、批评或训斥,而是以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着力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困惑与烦恼。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一种近乎朋友的亲密关系。在轻松、愉快、融洽的气氛中,教师只是耐心倾听、理解学生的叙述,不作判断,不下定论;只是根据情况,从认知、情感、行为等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供学生采纳的建议,使学生在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后,分析、认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了成为学生真正的知心朋友,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一)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

课下,班主任与学生一块儿打打球、做做游戏,空闲时便与学生谈心、说笑,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老师不再设防。不少学生会从观望、尝试到与班主任接触、甚至下课时主动到办公室请老师与他们一起玩。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以后,同学们与老师的心贴得更紧了,师生间不再有隔阂和距离,只有一种相互信赖、平等的朋友式关系。

(二)设立“悄悄话”与谈心制度

为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生每周进行自我评价的周记里开设“悄悄话”小栏目,作为班主任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的一个小窗口。学生所谈的“悄悄话”,老师将为其严守秘密,学生在“悄悄话”里所谈的内容老师不加评价,不下结论,只希望学生将心中事一吐为快。结果此举一出大受学生的欢迎,“悄悄话”中的内容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忧患和困惑。针对学生反映的种种情况,班主任要及时采取解决办法:一是对于简单明了比较集中的问题在班会课上逐一解答。二是对于那些小篇幅可以解决的问题采取书面形式在周记里做认真的回答。三是对于问题较多较复杂的学生采取谈心的方式,在短期内给予解决。“悄悄话”开设至今,它已成为每一位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的喜、怒、忧、惧均毫无保留地向班主任――他们永远的朋友倾诉,班主任也能从中寻找到一条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成功之路。

三、引导学生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体现,它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影响。小学生的情感较为丰富,但由于儿童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又决定着儿童容易产生愤怒、焦虑、恐惧、失望、急噪等不良情绪,对学习的实效产生一定的负作用。针对这种现象,班主任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或“冷处理”,或“热加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积极、奋发向上的良好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对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指导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影响学习实效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二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态度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同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增强自信心,对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新学期一开始,我便在班级开展以“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系列活动。在学生中,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挤出一定的时间就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方法等问题,从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学习环节入手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方法对每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五、增强耐挫能力,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

心理素质如何提高范文第2篇

一、职校生心理不健康的状况分析

职校生由于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心理表现令人担忧:上职业学校是出于无奈而不愿意学习;不喜欢所学专业;认为前途渺茫;缺乏热情和积极性;有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等等。

1.缺乏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对事业富有冒险精神,并能全力以赴,希望成功;他们希望得到外界的公正评价,并常把成败归于自己能控制的主观因素;他们倾向于对未来成就抱较大的希望。学业不佳的学生,或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产生自卑感;或归因于教师能力差,水平低,教法不当;或归因于课堂纪律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也有学生是因于偏科,重此轻彼,导致学科失衡而影响到整体学习的动机。

2.厌学。

部分职校生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差,对职校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对学习毫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部分职校生认为读职校无升学的压力,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理想,学习上得过且过。

3.适应能力弱。

不少家长对孩子袒护娇惯、过度保护,样样安排周到,导致孩子缺乏实践锻炼和意志力,一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甚至个别学生把小挫折看成大失败,整天忧心忡忡、泄气消沉。

4.人际交往能力差。

部分职校生自身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限,对即将面对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和就业的挑战感到茫然和恐惧,不知如何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5.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学习的冲击。

受到社会环境影响,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休闲和学习的关系,大部分精力放在游戏、娱乐上,丧志,虚度青春,而家长对孩子又不能进行有效的制约。

6.缺乏教师的公正对待。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有意无意地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对“差生”和“不听话”学生轻视,对中间生忽视。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德育管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确立目标,树立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把动机的培养、激发,强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中不仅要从学科的产生、前景、发展,当前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入手,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明白他所学知识的内容。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控力。

目前职校生自控能力差的主要表现是:情绪的不稳定性;兴奋抑制的不平衡性;意志行为的脆弱性;缺少良好行为的习惯性。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则应做到:(1)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控力的学习、生活环境;(2)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手段,使学生了解如何调节情绪状态;(3)鼓励学生充满自信,树立在困难面前不折不挠的信心和决心;(4)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观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其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各学科领域中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让学生愉悦接受已有知识的同时去探寻新知识、发现新规律。最后,通过各种有益活动让学生接触新事物,接受新信息,使他们的思维能合着时展的节拍发展,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4.培养学生具有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和实践能力。

人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目前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存在着“思想上的优越性,意志上的脆弱性,学习上的被动性,生活上的依赖性”等弱点,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心理准备不足,勇于参与竞争的实践能力不强。要重点培养职校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敢于直面现实困难与挑战,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和品质,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5.制定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干预机制,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专人负责,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要始终把调治学生因家庭不幸、学业失败、失恋、重大挫折等原因而产生的消极心态、逆反心理,缓解学生的挫折感,平衡心理危机,消除轻生意念作为长期的任务,对于突发事件要及时进行心理帮助,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机制,使学生学会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从逆境中奋起。同时引导他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事物,培养对生活的情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才。

6.加强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具有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和实践能力。

(1)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是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和品格。应发挥心理咨询及辅导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形成沉稳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与此相联系,要重视对职校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设各种让学生表现自己、发挥潜能的机会。

(2)面对职校生在身心发展水平、知识背景及发展能力上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因材施教。新课堂的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师生平等参与的“活动化、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课堂,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前提下,适度引导,促进其个性特长发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拥有同等参与的机会和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学生职业的指导和就业强化积极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市场竞争,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价值和就业形势。

心理素质如何提高范文第3篇

[摘 要]:音乐专业生是学校经过测试选拔的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在每年专业高考中,都有学生发挥失常的现象发生,影响学生的前途,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可见,心理素质对音乐生的专业考试影响很大,甚至具有决定意义。

[关键词]:音乐 高考生 心理素质

在每年专业考试的考场,我们都会看到有些考生由于过度紧张而影响考试成绩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音乐生稳定注意的能力不够;

2.音乐生支配情感、意志和性格的能力不够;

3.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对学生歌唱的指导;

4.考试中出现心理问题。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心理素质太差。解决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利用声响刺激提高音乐生稳定注意的能力

许多外来刺激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例如,对于习惯在熟悉安静的环境中学习的农村学生而言,进城考专业晚上总睡不好,所以教师应让学生逐步适应。

从高一开始,每天所有课余时间要求音乐生在不安静且有音高、节奏的环境中自由练习,训练音乐生的无意注意,经历高一不长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对此类刺激引起的注意就能达到自由化程度,进入有意后注意,对视唱等学习活动和外来刺激就能合理分配,于是再度恢复正常――熟悉视唱等音乐刺激状态下的学习正常。从高二开始,每天所有课余时间要求音乐生在音乐教室练声、唱歌,由于各自练习时节奏不稳定、内容多变极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导致分心,学生不能在此类刺激与学习活动之间进行注意的协调分配,要想最大程度地排除其干扰,需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对发声是否科学的分辨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一直延续到高三考专业时。这样学生稳定注意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为学生创设特殊情景,培养学生支配情感、意志和性格的能力

学生歌唱的心理状态不好,会影响其高考稳定与正常。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高一音乐生都是对音乐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是兴趣的升华,但兴趣还只是低层次的情感,高层次的情感是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这对于一个音乐高考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对学生情感、意志和情格的培养要从高一开始,教师要培养学生音乐的兴趣,有了兴趣,爱上了音乐,学生才会执着地去追求其中的真谛,通过情感的抒发来揭示事物的意义,启发学生的歌唱激情。当然,一切心理素质的训练,均需建立在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俗话说:“艺高胆大”,歌唱技巧的训练与心理素质的锻炼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由于声乐技巧的非直观性,也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声乐技巧教学的知识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语言来表达,故有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述和要求感到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偏重于感觉上、心理上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肯定、少否定的方法,是培养确定自信心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性格,使学生有沉着、自制和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去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的情操。

3.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持久而深远的。尤其是专业教师,要注意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改善和人格的提升,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的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要把自己看成是命运的主人。另外,教师要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教师还要乐于交往,融洽人际关系,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善于与同事、家长,特别是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做一个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成功教师。

另外,作为一名音乐专业教师,歌唱的良好心理素质当然更重要,对学生影响更大。人常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在给每位学生上声乐课时自己先将歌曲“声情并茂”的范唱,让教师的歌声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把歌曲的内容淋漓尽致展示给学生,使整堂课都沉浸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不仅很快唱会了歌曲,而且在教师范唱的感染下,学生也表现出积极的歌唱态度,在教师的鼓励下,踊跃上讲台演唱的学生越来越多,唱的也越来越好,也提高了学生单独演唱的心理素质。要改变学生害羞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上讲台进行表演,开始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演唱,同时加强对最先表演的学生的鼓励,来激发其他学生的演唱欲望,到最后再鼓励学生进行独唱、二重唱的表演。这样,不仅使大多数学生消除了害羞、害怕的心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对其心理素质的耐受力也是一种锻炼。

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做到为不同的观众演唱,这种演出实践,能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并喜爱音乐表演的环境,这是减少和避免临场紧张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增加演出实践的过程中,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在最初阶段,可选择一些熟悉的人(如爸妈等亲人)作为自己的观众,也可选择在一些非正式场合进行演唱,在比较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中会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也能逐渐使自己熟悉和适应演出的气氛,提高自己演唱的自信心。最后,在条件渐渐成熟时,再在正式的场合或欣赏层次比较高的观众前表演。另外,在表演中有时出现一些小的漏洞,对于演出者来说是很正常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把演出坚持下去,并把纰漏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在各种场合和各时间段演唱,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如何提高范文第4篇

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更新观念,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高素质的教师,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农村初中,地理课常常被占用,即使有人上课也通常不是专职教师。课程设置从时间上来看,均未排在上午第一、二节课,学校、学生、家长等都不重视,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地理教师的教学激情,从而忽视了提升自身的素质要求。因此,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素质。提升地理教师的素质,现已成为极其紧迫的任务和要求,怎样才能提升地理教师的素质?经实践总结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加强师德修养,加强思想素质提高,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第二、加强继继教育,提高业务素质。

第三、加强教育研究,提高教研素质。

第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实践的技能。

2.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传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的地理素质得以提高。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转变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由“讲师”变为“导师”其教学方法应是教会学生学习,将教师自己正确处理教材的方式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得到到学法指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为优化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优化教学过程是指整体优化,就是把各个阶段的教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赋予特定的教学

内容和任务,加强对各个阶段和环节的质量管理,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良性循环,如能发挥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或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高效、优质的教学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下,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转变人才意识,注重全体学生

当前的地理教师几乎没有升学压力,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差生,充分信任和尊重差生。给予差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使差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得到较大的发展。转变人才观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关键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新”、“学会做人”,才能让学生自主发展和提升。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各有独自的长处,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若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将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因此,地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还需关注全体学生,转变原来的人才观念,要坚信“行行出状元”的哲理。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将每一位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能力与创新精神,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心,感到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营造人人学习地理的学习氛围。

4.转变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总有特定的、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并且这些事物和现象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课程上编写的却是“死”的条文,如能转变教学形式,将“死”的课程变成“活”的课堂,便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如何让地理教学课堂“活”起来呢?通过实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行。

(1)、成立地理兴趣小组,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兴趣小组的成员可由学生自主参加。起初需要教师耐心的带领,布置有趣的活动主题,不宜过繁过多,这时的目的诣在激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培养他们的兴趣,其地点一般选择在野外进行。兴趣小组成立后要拟定兴趣活动计划、明确其内容、目的、地点及时间,也使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注重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将会促使学生自主的学习地理知识。这样,兴趣小组每一次出游活动时都将兴奋不已,倍感受学习地理的极大乐趣。

心理素质如何提高范文第5篇

一、影响高中学生数学解题的心理因素

1.思维定势。即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往往要求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但是,由于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在知识抽象性、密度性、独立性方面的差异巨大,很多学生仍然沿袭着初中的思维方式,从而对高中数学问题的解决产生很大影响。

2.学习动机。人的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地,学习活动也同样如此。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动机太强使人的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太难、太抽象,从而失去了学习动机,严重影响了数学的学习。

3.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衡量标准。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也常常因害怕困难,缺乏必要的意志努力所致。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怕数学,例如有些同学害怕立体几何,于是一看到立体几何的题目就头痛;有些同学害怕应用题,于是考试一遇到应用题就放弃,以至成绩波动很大。其结果往往是简单的题目也放弃,令人懊悔不已。

4.情绪。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学生考试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黑马”,但也常常会有成绩好的学生发挥失常,这往往就是考试时的情绪所影响的。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有时甚至一些平时做过的题目也会忘记。如果学生能以轻松的情绪迎接考试,将有利于思考,打开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二、培养高中学生数学解题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1.关注学习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的高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要真正地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自己把需要学习的东西找出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自己得出抽象的数学结论,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能帮助学生改变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培养积极的认识欲望和求知欲望。如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立较高的学习目标,对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适度降低要求,而在他们有了点滴的进步时就给予肯定,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具体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布置作业,甚至对考试的题目也可以进行分层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