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播音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声母
声母有21个,按照发音部位来讲分为七类。学习时关键要解决的是n、l;zh、ch、sh、r;z、c、s_j、q、x这四组声母。在普通话里,鼻音n与边音l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是两个不同的声母。如黄泥(ni)≠黄犁(li)。n与l虽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尖中音,但区别在于n是鼻音,气流从鼻腔呼出,l是边音,气流全部从口腔呼出。更重要的是要记住普通话里哪些字声母是n,哪些宇声母是l。具体采取“记无不记有、记少不记多、记声旁带一串”的方法,经过长时间反复练习,基本上可以纠正。
湘方言大多无翘舌音,如把知(zhī)识(shí)识读成zīsī,把朱(zhū)、除(chú)、书(shǔ),读成居(jū)渠(qú)虚(xū)。解决办法主要还是学会翘舌音的发音,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而不是舌尖卷起来,这样才能把翘舌音发准。同时为了美观,发音时嘴唇不要噘起来,要唇贴齿。普通话平翘舌声母常用字约900个,其中翘舌音占70%,除了采取鼻边音的学习方法外,只要记得30%的平舌音,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舌面音“j、q、x”受方言影响,有些带尖音,而在普通话语言中,没有“尖团”的区分,只有团音指“j、q、x”与齐齿呼,撮口呼拼成的音。因此“j、q、x”就不能发出“zi、ci、si”。通俗一点说,发音时舌尖不能与门齿接触,发j、q时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发x时舌面前部要接近硬腭。但是,有时候“i、a、x”还有一个毛病,它不是尖音,那是随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受港台的影响,舌面音有时又发成了舌叶音。因此,学习时尽快要了解自己舌面音问题主要是属于哪一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这就要让自己了解社会的语音面貌,了解它的现实表现,知道了来源,做了分析,自我纠正的时候就主动了,就会采取相应的办法去纠正那些语音错误。同时练习时还要选用一些好材料,比如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j、q、x舌面音声母比较集中的。
韵母
语音准确、规范不但放在首位,而且有美感,学习时考虑唇型问题,把四呼开、齐、合、撮的口型做到位。因为韵母中的韵头和前面的声母结合最紧密,它和声母组合在一起组成字头,往往是辅音声母还没有出来,我们的唇形已经做出来了。比方发“女”,不是先发一个n音再撮唇,而是先摆出一个ǔ的唇形。
又如,数字22读成“而十而”,为什么呢々因为er这个音,从发声的角度来讲,它从来都是两个音而不是一个音。“二”是从a开始卷舌发出来的,“而”是先从e开始发出来的,就是平时学生没有这种意识,就没发准er这个音。因此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分析和体会。
学习鼻韵母时,湘方言与普通话差异很大。前后鼻韵母混读,特别是后鼻韵母读成前鼻韵母。前鼻尾音n是“舌尖阻”鼻音,后鼻尾音ng是“舌根阻”鼻音,发音部位n在前,ng在后;n口形较闭,ng口形微开;n鼻中气息较轻,ng鼻中气息较重。发前鼻韵母,收音时,舌尖一定要抵住上齿龈,上下齿较闭合。发后鼻韵母,收音时,舌头一定要后缩,舌根抬起,抵住软腭口微开,上下齿不闭合。发音时,除掌握以上要领外,还可以在ng尾韵母音节后接“个”或g、k、h充当声母的音节,这对发准后鼻韵母有很大帮助,如“帮个忙”(bāng ge m āng)、等个人(děng ge rěn)或念“慷慨”(k āng kǎi)、称呼(chēng h ū)等双音节词。同时也可以用偏旁类推法记前后鼻韵母的字。
另外,总是把一些词的韵腹丢失,如“烟yān”中间的a丢失,“前面”说成“q ín mìn”,“天哪”说成“t īn n à”等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说标准,同时在汉语里可延长的部分,可夸张之部分就在这一个音节韵母的韵腹上。如说“你做得太好了!”我会在哪里延长呢?不会说“太ti――好了”强调!,延长!,它表达不出来内容的,而要在a上强调,就能把它夸张到一定程度上,表达语句的目的和情感。声调
读准调值最关键,平升曲降音要正。因此,学习普通话的声调,最关键要念准调值。普通话阴平调值是55,为高平调,如“参观c ān gu ān”。阳升调值是35,为高升调,如“同时tóng sh ī”。上声调值是214,为曲折调,如“美好měi hěo”。去声调值是51,为高降调,如“注意zh ù y ì“这四种声调简称为平、升、曲、降。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教学改革
播音主持可以说是一门语言学方面的艺术专业,主要负责培养我国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在过去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都比较老旧,学生缺少对社会对象的感知和沟通,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媒体融合项目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对当代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和改进。
一、新媒体平台
随着全球互联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一词对于人们已经不再陌生,从定义上来讲,新媒体是在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形式上发展起来的第四代媒体产业,我们平时生活中,在电子计算机,智能电视,智能平板电脑,甚至是人们手中的智能手机,通过这些智能电子设备,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小情,在传统播音媒体中,人们对于收听节目的自主选择性很差,因而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对于播音媒体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急需思考和创新新的节目组织方式,否则播音主持节目的受众群体将越来越少[1]。
二、当前播音主持教学发展现状
(一)受众群体两极分化严重
为了能够有效地针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我们首先需要对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在当今时代新媒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播音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也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变,几十年前人们还在广播和收音机里听播音主持的新闻传播,但是现在收听广播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只有一些不会使用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的中老年人依旧在听广播,其他年轻人都愿意选择新媒体平台来获得信息,所以说当代播音主持的受众人群两极分化已经非常严重,如何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人群,成为了当代播音主持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2]。
(二)播音主持专业的职业生涯时间短
在新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大部分的播音主持都缺少自己的形象特点,而且主持人的更新换代速度也比较快,他们能够在荧幕上进行播音主持工作的职业生涯时间短,广播电视平台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来培养播音主持人才,如果在短暂的工作时间没有取得特别优异的成绩,就会很快被市场所淘汰,被新人所淘汰,尤其是在新媒体网络直播平台的冲击下,对于播音主持的外貌更加关注,而忽视了播音主持人的专业素质考核,甚至有很多的播音主持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指导训练,徒有其表,缺乏内涵,自然也无法获得高素质观众人群的认可,无法吸引一批忠实的粉丝,不能建立高级文化播音主持品牌。
(三)播音主持工作缺少创新进取精神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同一类型的播音主持竞争也是很激烈的,总是在竞相模仿其他地方电视台所创办的播音主持节目,但是在播音主持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却缺乏创新进取精神,比如说江苏卫视台创办的“非诚勿扰”节目,吉林生活频道等地方媒体也推出了类似的“全城热恋”节目,但是节目的播音主持却没有良好的形象和素质,不能吸引到优质的观众,反而会让市民觉得节目庸俗不堪,使得地方电视台的播音主持品牌形象严重受损,从播音主持的外貌,风格以及主持特点都没能展现出地方优秀文化特色[3]。
三、新媒体背景下的播音主持教学改革
(一)构建新媒体播音主持教学环境
为了可以让高校培养出来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能够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时,要求学生能够进一步充实自己专业知识储备,提高对播音主持信息的敏感水平,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更应当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能够为观众提供更为及时的新闻讯息,同时也要向社会传递主流的价值观,在对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需要构建出更加时尚性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在对时政新闻进行社会传播时,要指导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能够对新闻资讯进行正确的加工,但是也要做到不传谣,不造谣,不恶意煽动社会民众情绪,能够对信息展开科学合理的加工,提升播音主持信息传递的价值,让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媒体人的优势,为社会构建一个健康的资讯娱乐环境。
(二)打造播音主持自己的品牌形象
对于过去地方电视台播音主持人缺少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品牌形象问题,在今后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时,要把教学改革的实践重点放在对播音主持品牌形象的建立上面,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播音主持专业素养以及人文素质,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现代化影视媒体环境下的自主适应能力,可以自动融合各种媒体的优势,在树立自己播音主持风格和品牌形象时,可以提升所主持节目的质量和内涵,进而提升播音主持节目的知名度,提高播音主持人的知名度[4]。
(三)创新开发新媒体合作平台
为了将来能够进一步拓宽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发展路径,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还需要重点强调对新媒体融合平台的学习和创新研发,这么做的目的是,能够让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才艺施展空间,找到学生在播音主持方面的优势所在,有的学生声音比较甜美,那他们就更适合于广播类的播音主持工作,有的学生形象比较好看,他们就更适合一些形象类的播音主持工作,当然在应用这些多媒体融合平台时,利用平台的资源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播音主持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同时也给予了播音主持人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创新播音主持形式,完成主持形象的个性化发展。
四、“WaveRadio网络平台”模式下的新媒体播音主持实践教学
而在真正的地方高校教学实践中,在“WaveRadio网络平台”教学模式下,重点强调要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让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大三时就可以到地方电视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当然这种网络主持平台的教学模式和真正电视台播音主持教学模式是齐头并进的,每学期学生需要达到至少100期的录音量,不仅如此,还要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节目进行剪辑和修改整理,具备独立完成节目后期剪辑的能力,对一些播出节目的反馈效果进行收集和整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播音主持业务能力水平,在高校学习期间内,就能够快速地完成对自身播音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转换,努力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过程中,融入一些人们所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新媒体平台元素,例如对主播的打赏功能和评价功能,听取观众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5]。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环境下,对于当代的播音媒体主持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应当构建一种新媒体播音主持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打造自身的专业品牌形象,创新开发更多新媒体合作平台,让学生可以在新媒体网络平台中获得更多的实践性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盛兰.全媒体视域下播音主持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视听,2016(10):184-185.
[2]付焱.全媒体视域下对播音主持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06):292.
[3]周子琳.新媒体环境下地方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艺术教育,2016(02):255.
[4]朱文博.浅谈新媒体发展形势下播音主持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WaveRadio”网络电台教学实践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2):150-151.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哲学
一、播音主持活动功中艺术与哲学的辩证关系
绝对精神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而艺术是感性的,哲学是理性的。艺术中包含哲学的道理,哲学又能推动艺术的发展。艺术以感性形象把握理念,哲学则以概念把握理念。在艺术哲学即美学中,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性是客观存在性也可以通过播音和节目主持这种传播活动体现的,第一是由于播音和节目主持本身都具备自身特殊的准则和其特定的规律;第二,无论是播音还是节目的主持在实际操作中都是具有创造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利用艺术的熏陶,通过后期的学习和进行再创作。节目的主持,就播音学的范畴来讲,其实就是无稿播音,也就是在没有文字稿件做依据的前提下进行播音。这样不难看出相对于有稿播音,无稿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播音者自身的内部语言是如何转化为外部语言的。
二、播音主持活动的艺术要素分析
相对于我们熟知的一般型创作,以下三点是播音主持活动必须具备的要素:
第一点目的性一定要明确。播音主持一直是以这一形象出现的,传递信息、服务受众、传播知识,贯彻党的宣传方针是我们进行播音主持的目的之所在。这是一种集合了宏观、微观、眼前和长远于一身的目的的综合体。包括向受众传达社会上的主流意识,向受众介绍社会情况,传播知识、文化信息等。
第二点就是劳动是必不可少的。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播音创作的一个主体必须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才能将各种知识及信息转换成语言传递给广大受众,这并非简单地粘贴复制,而要通过知识的吸收归纳提炼才能完成的,这才能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大家通常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别人撰写的稿件中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就写稿和播音来说这是不同阶段的不同创作过程,同样是播稿子,播自己撰写的稿子要比播他人撰写的稿件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对于别人写的稿子,我们必须要经历一次理解与感受的过程,完成一个与作者本思想融合的过程。在拿到稿件之初,我们要将稿件完全熟知,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稿件掌握写作背景,明确稿件目的,找出重点,确定基调。做到以上几点之后,结合自身的感悟和处理,才能够对稿件有一个正确的表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反应稿件所要传达的意图。而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读、念的过程,如果仅仅是读顺某篇文章,这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第三点就是一定要以一个结论或结果的形式呈现出来。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作品就是一件艺术作品。播音节目主持艺术是一种直接面向受众的有声语言艺术,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要尊重受众的耳朵,深入参与,培养整体把握稿件的意识,不断明确将来工作中自身对节目的主创位置。在学习中,我们认为,一件好的艺术成果需要一个好的创作者。因此,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重要的。也许有些主持人可以通过外貌得到受众一时的喜欢,但外表靓丽而不注重内在积累的主持人并不会长时间地被人们所记住。真正“长寿”的播音员主持人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身心健康,是我们不论在学习还是在实践中一直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情。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通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我们能够创造出有声语言的“艺术品”。
三、优化播音主持活动的途径
在播音创作过程中,要想真正做到深入体会稿件,明确针对性和受众群体,抓住新鲜感,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而成的本领。这里包括播音主持的外部技巧和内部技巧。
著名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曾指出的:“写的语言”是学问,“说的语言”也是学问,写与说都是信息的传达。要做到以上的几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总结,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反复的摸索。让理论和理性思维成为我们实践活动再创造的大框架,在这个大框架、大环境中反复的朗读、思考,夯实基本功,运用感性思维对所要处理的稿件进行再创造,达到传播的目的,让传播具有导向性,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传播活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结语:由此可见,播音是以一件具有艺术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每一次播音都是播音员、主持人的一次再创作,但这并不意味着照本宣科、敷衍了事、信口开河就是创作,只有那些发自内心、有感而发的才能被称之为创作。这其中,我们既要承认播音创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又必须承认创作道路的方向性,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力求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的统一,达到思想感情与语言技巧的统一,节目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达到声美、情美、意美。
参考文献:
[1]高国庆.播音主持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版
一、强化音标教学,提高学生辨音能力
1、认读音标。学生一般从四年级开始正式介入音标教学,那么到六年级完全有能力将整个单词的音标进行拼读。比如教授6A Unit 3 It was there 中的moment一词,我将音标/’m??m?nt/在课件上出示,让学生有意识地来认读音标。认读音标对于单词的背诵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根据单词读音的小节来拼读单词,如mo-- ment,只要能读准就能拼对。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认读音标,还能轻松掌握单词背诵的诀窍。
2、练写音标。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到了高年级,有个Listen and repeat板块,其实就是音标教学,在之前的几册课本都是以Fun house的形式出现,说明教材对于音标教学更加深入了。我们老师在教学时,也要相应地提更高的要求。比如让学生自己归纳四个单词中的相同音素,如bread breakfast head sweater,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归纳/e/这个音标,并在每个单词下方注上这个音标,然后例举其他含有ea组合并且发/e/音的单词,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整理词汇储存的时刻,既复习了单词,又对发音进行了归类,实为一举两得。
做《天天练》上的单词辨音题时,应该让学生在字母划线部分注好音标,不要担心学生能不能做到,你多练了,学生自然就熟了。
3、善于总结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学生的词汇量逐渐增加的同时,相同字母的发音也就出现了更多的不同,这时,教师就应善于引导学生对字母和字母组合进行归纳、整理。比如,还是以字母ea这个组合为例,书上的G部分分单元也会出现,教授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可以把一般情况下的发音/e/和/ i: /给他们,并且罗列发这两个音的单词。但是组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有特例,ea组合中,great中的ea发/ei/,really中的ea发/i?/,这些就是例外,我们不能忽视,做到类似题目时要经常强调这些例外,因为单词辨音有时就是考这些例外。
二、优化时态教学,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1、形象地呈现语言点,给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在教授6A Unit 3 It was there的第一课时中,我并没有直接从语法的角度介入was这个单词,而是通过Free talk与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年龄I’m 33 years old. 然后课件出示一张边上标注two years ago(两年前)的照片,问学生: How old was I two years ago?这样的开场白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新授的表达。这时老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出:I was 31 years old two years ago. 然后课件强调was一词的读音和用法,并让学生进行自我表述I was … years old two/ three years ago.这样,通过一张照片,让学生对语法规则有间接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积极自主建构语言打下基础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设计多层次的操练活动,让学生理解和内化语法规则。牛津小学英语整套教材所涉及到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四种时态。有的学生最头疼的地方就是时态问题,时态和时态间总是会搞混淆。对于这一点,我们老师可以在新授、集中教学和专项练习等不同的阶段,设计多层次的操练活动,达到逐步强化巩固。
另外,动词过去式的四种变换形式要了然于心,特别是特殊形式的一定要让学生背出来、默写出来,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口头操练,做到经常默写,达到复习巩固。
三、专项练习要讲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在卷面各种题型中,“句型转换”和“用适当的单词填空”是学生较为薄弱的地方。“句型转换”说穿了还是和时态相关,但也是死的,要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首先要找动词,因为句型转换就是在变化动词形式,目前为止,我们学了三类动词:be动词、情态动词和行为动词,每种动词有哪些,又是如何用的,这样的口诀要时常挂在嘴上,比如情态动词后面跟动词原形,这是千古不变的。句型转换无外乎是一般疑问句、否定句和特殊疑问句,每种句式的做法是如何的要像数学公式一样让学生记下来。比如有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所符合的条件是be动词提前、some改为any,第一人称改为第二人称,让学生随口说出来,能正确说出来总归正确率相对高些。教到某个时态时,可以多练习一些这方面的题目,有些题目就是做出来的。“用适当的单词填空”这类题型涉及的方面特别多,也最能体现学生的水平,当然也是学生感觉很难的地方,因为语法很多。它不光有时态,还有动词的不定式和动名词,比如would like和like这两个词汇,后面既可以加名词和名词复数,又分别可以跟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这类题型,学生从刚开始接触错到毕业结束也还是没能搞明白。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方法,该记的内容要经常提醒,做该类题目时,要多问几个why,让学生来说说这么做的原因在哪里,不要怕浪费时间,方法掌握了才能做好题目。
一、语符分布不均衡对翻译的制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陈力丹教授在《传播学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只要存在差异,同时存在某种实际的或情感的需求,就必然发生传播现象。”[1]这里强调的是差异、需求和由此而引发的传播。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或完全相同的两个社会(/团体/民族)是不存在的,在当今的世界和时代,不需要与他人交流的个人或完全封闭的社会也是极不正常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差异客观存在,传播无处不在。翻译是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活动,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和他们之间的信息位差使得翻译这一交流媒介成为必要,借助翻译,不同的民族可以互通有无,信息共享,推动世界文明与进步。差异是翻译这一传播活动的前提,正如许均教授所言:“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个性,则构成了翻译的必要性,但同时又构成了翻译的重要障碍。”[2]因此,差异既是翻译的促发动因,又是翻译的阻碍因素,这种翻译障碍首先源自于所涉语言符号分布的制约。语言符号或语言媒介是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1]每个民族语言都必然反映其所对应的文化个性或承载其特有的文化意义,世界上不同生态环境文化造成了语言词汇分布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给译者的翻译造成了困难。例如,爱斯基摩人成年累月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因而,其表达“雪”的词语颇多,诸如“干雪”、“湿雪”、“飞雪”、“积雪”、“蓬松的雪”、“密实的雪”以及“落得很快的雪”和“慢慢落下的雪”等,而在英语中则仅有“snow”和“slush”两个单词,汉语中却只有一个“雪”字。阿拉伯语言中有六百个以上涉及骆驼的单词,欧洲语言中只有六个,[1]汉语中仅有一个。这种生活参照系的差异造成的语符分布不均衡或不对应现象是译者翻译中绕不过的难题,他只好退而求其次,采用描写或解释的方式进行翻译,这种权宜之计的译法无论在简洁性还是在准确性方面都无法与原文媲美。又如,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生产发达,因此,相应的词语应运而生,反映农场企业大公司性质的拼缀词agribusiness(agriculture+business)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表达的是“从事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赢利性经济组织。”[3]将此照字面直译为“农业企业”,对中国读者而言,此译法在传输原语信息方面有所折扣,仅从译文中汉语读者无法知晓其真正的内涵,因为,中国的农业生产不同于美国的大农场型的生产,美国农业企业的特性、规模和经营方式等概念对中国读者而言是陌生的,汉语中也没有与此相对应的匹配词,直译不能充分表达agribusiness的实际所指和内涵。这就是语言媒介分布不均衡所带来的翻译障碍问题。因此,翻译中所涉及的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分布不均衡使翻译在文体、语气、信度、效度或信息传输的有效性方面呈现出一定的限度。
二、语符含义多变性对翻译的制约
字典中所列的词语的含义是其最基本的含义,但在实际运用中,词的含义会千变万化,正所谓义随境迁。例如:switch一词通常用作“开关”之义,在铁路上的意思是“道岔”,在桑拿浴中,birchswitch则是指的“桦木枝条”,用作抽打洗浴者的身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桦木香味也非常怡人。语言载体在传播中的具体含义之多,其弹性之大,常常会使译者始料不及,有些词义在使用中令人捉摸不定,结果译文往往在准确性方面不尽人意,有时甚至产生误译。下例可以说明语符含义的多变性所产生的翻译限度问题。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引进改编的教材《步入商界》的第七单元中,英国Bibury玩具公司的销售主管Kate去美国出差,在旅馆的餐厅里点菜,其中有一道叫做PresidentialChicken的菜,Kate不知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菜,于是就有了以下她与侍者的对话:Kate:What’sinyourPresidentialChicken?(你们的总统鸡是怎么做的?/你们的总统的鸡都是些什么配料?)Waiter:OurPresidentialChickenwasespeciallycreatedforEx-PresidentGeraldFord.Itisstripsoffarmfreshbabypulletlightlysteamedandservedonabedofleeksgarnishedwithsnowpeas.Whatgoesreallynicewithit,wethink,isafluffybakedIdahopotatowithjustatadofsourcreamoryoghurt.[4](我们的总统鸡原来是专为前总统福特而制作的一道菜。原料是农场饲养的小母鸡,切成条后稍微蒸一蒸,下面垫以韭葱,配以糖荚豌豆,就可以端上来供客人就餐了。另外,烘烤松软的爱达荷州的马铃薯,加上少量的酸奶或酸乳和总统鸡一块儿吃,那味道就更美了。)PresidentialChicken的含义如此丰富,其所指内容并非这两个语符所能传递,因此,引发了侍者如此详细的解释。在同一种语言内都造成如此之困惑,更何况译成汉语?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总统鸡”传递的信息对中国读者而言可谓极为有限,读者需要知道其配料、烧法和此道菜名的来历等,才能对此有真正的了解和得出切实的感受。在此具体语境下,presidential和其对应的汉语词“总统的”超出了其基本含义范畴,与“chicken”一词搭配,在美国的餐馆英语语域中表达的意思为“wasespeciallycreatedforEx-PresidentGeraldFord”(原来是专为前总统福特而制作的)。也只有在这一语境中,presidential才有此含义,如果没有侍者的解释,仅从菜名中,任凭顾客或译文读者有多么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联想,都无法得出其准确的所指含义。但是,作为一道菜名,应简洁明了,不可如此冗赘啰嗦。因此,就翻译而言,尽管“总统鸡”简洁,但它过于笼统,失之宽泛,信息传播不够准确,这主要是由于语言载体或语符含义在千变万化的语境中所呈现的多变特质所致。因此,从以上讨论可见,无论是英语原文还是汉语译文,由于语符含义的多变性,presidentialchicken和其对应汉译文“总统鸡”在信息传输方面显然都具有局限性,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表达或翻译。
三、语符传递功能的有限性对翻译的制约
陈力丹教授指出:语言符号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表达意思的需要,正所谓“意犹未尽”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1]表达事物的极端或极致状态,我们经常会用“难以言表”来形容。翻译中所涉及的原作者的意思或所要传递的信息可能会流露于原作的字里行间,仅从语言符号本身可能无法得以体现,这就关涉到意义表达或信息传递的模糊性问题,译者因此在接收或接触原作者的语言符号时,经常会难以定夺或完全准确地掌握原作者所欲表达的确切含义,因此就产生了所谓的翻译的“不忠实”问题,人们一般都将这种情况归咎于译者的翻译水平或功力,实际上,这种翻译限度有时是语言媒介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语际翻译这一传播活动必须通过语言符号这一媒介,原作者“言不尽意”的表述与译者“朦胧模糊”的接收怎能达到二者的“一拍即合”或“天衣无缝的吻合”这一理想境界呢?当译者将自己的理解付诸于译文文字时,其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信息传输与接收也会遇到同样的意义损失或扭曲的问题。例如,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被译为“FarewellMyConcubine”,颇为人所垢病,英文词concubine用在此不够恰当,首先意思不准确,再者,译文的雅和“译味”都不够,在此,在英文中找出一个比较合适的词语从而拿出一个能与原文在文体、语义内容和语用效果等方面旗鼓相当的译名的确不容易。语言形式和表达内容是不可分离的,汉语原文“霸王别姬”传递了丰富的汉文化内涵,英文无法以如此简洁的形式再现之,对于这种不足,懂双语的读者一看即明了,但英文读者对此缺失会全然不知,其体味和理解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因此,就此例而言,英语符号在传递汉语丰富的文化蕴涵方面所表现出的苍白与无力说明了语言符号传递功能的有限性对翻译的制约。
四、信息接收者的动态因素对翻译的制约
“传播学里谈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知识的流动过程”。[1]译本只有当读者阅读时才谈得上传播,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才有意义。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语言符号被读者接收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含义,其原因在于作为社会人,不同读者的教育背景、知识水平、个人阅历、颖悟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会使他们对译作的解读千差万别,每一位读者与译者对同一符号的理解与感受同样也各不相同,因此,就语际翻译而言,完全沟通的跨文化传播是不现实的。关于“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莱特”的说法,是接受美学讨论的话题,这方面的研究颇为丰富,在此不拟多加论述。但就翻译传播活动而论,同一原作会产生千千万万种解读或“版本”,不同的译者和读者使然也。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损失、变形或扭曲在所难免,因此,传输媒介(语言符号)的动态解读导致了翻译的限度,但是过于强调信息接收者的动态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往往会使人陷入极端的悲观主义的泥沼,从而放弃翻译所需的精益求精的努力。实际上,翻译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共性大于差异性。翻译之魅力和可能性是基于人们对语言媒介所承载的共有(或共相)意义的认知,社会之所以能够和谐发展,社会成员之间之所以能够有效沟通与交流是基于人们思维与认知的相似性和共有知识以及对具体语言符号共有含义的正确理解。因此,翻译传播活动就是在这种共同共相中得以实现,但又在信息传播接收者的差异中存有各种动态因素所导致的遗憾。所以,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翻译的读者接受因素,有助于客观地认识翻译,消除盲目的理想主义的翻译观,准确地把握读者的期待与需求,切实提高翻译传播的效能,减少翻译传播中的各种噪音干扰,使译作尽量贴近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