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调研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扎实做好全区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下简称“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的各项工作,根据局党委关于《*区教育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现就学习调研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总体目标要求
围绕“党员教师受教育,学校发展上水平,学生家长得实惠”的目标,紧扣“抢抓教育职业化建设新机遇,谋求教育科学发展新局面”学习实践活动主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学习培训,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精心组织,解放思想,使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得到新提升,观念转变实现新突破,思想解放达到新境界,为分析检查、整改落实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工作任务
这一阶段,重点围绕“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区委的部署要求,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贯穿始终,主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精心组织学习培训
主要结合实际,以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开展好学习培训工作。
1.制订学习培训计划。要根据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中所列的学习内容、所提的学习要求,结合党员干部实际,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计划,明确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党委理论中心组的集中学习和党员干部的集中培训,要明确时间,明确主题,明确参加人员范围。党委理论中心组的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
2.抓好学习辅导工作。3月中旬开始,各党委委员要结合分工,带头到联系指导单位进行辅导;党委主要领导要在单位作一次专题辅导报告。同时,局党委将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及区委学习实践活动宣讲团作2场大型宣讲报告,加深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认识。各支部班子成员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党员干部特点,开展学习辅导工作。
3.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各支部要组织广大党员通过会议发言、撰写刊登文章等方式,广泛开展学习讨论,强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要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党员人人上讲台”微型党课活动;也可以依托区教科网上的教师博客,组织党员干部跨时空、全天候进行学习交流。局党委将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开展“发展热点面对面”活动。认真参加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的“发展热点面对面”活动,与党员群众面对面开展交流,回答党员群众提问,认真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
(二)深入开展专题调研
主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重点围绕“科学发展,问计于民”,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查找阻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5.认真确定重点调研内容。各支部领导班子要结合职能定位和实际情况,围绕服务全局、服务全区中心工作,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精心确定调研课题或方向,切实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分解任务,明确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6.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党员领导要按照工作分工,带头深入基层进行专题调研,面对面听取群众呼声,了解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差距,问计于民,求智于民。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卡、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开通电子邮箱、网上征集、网上交流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全面查找影响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问题和学习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7.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各支部领导班子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通过正反典型案例剖析,认真梳理出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具体举措。
(三)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
重点围绕“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广泛深入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努力在事关教育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8.精心开展专题研讨。各支部要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紧贴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发展现状,紧贴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和认识现状,以“科学发展、走在前列”为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信心。
9.开展“教育科学发展大家谈”活动。采取专栏、征文、博客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群众畅谈“*教育科学发展之我见”,并开展“教育科学发展金点子”征集活动,广泛征集广大党员教职工在“实现教育强区”方面的好思路、好建议。各支部要组织发动党员干部踊跃参与,积极为我区教育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10.开展“*共识”大讨论活动。通过专题研讨、广泛征求意见等方式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的文化有基本的认同、对*的教育发展目标有基本的认知、对自身的历史使命有基本的认识,进一步提炼升华“*共识”。加强宣传,使“*共识”成为广大党员群众建设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具体要求
1.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各支部要加强对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领导,党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班子成员要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抓好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要坚持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做到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讨论、带头发言。
2.周密部署,确保实效。各支部要结合实际,精心制订学习调研阶段工作计划,周密组织实施,认真抓好学习调研阶段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坚持实践特色,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总载体,全面贯彻落实区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会战攻坚”、“创新服务”两大专项行动。要坚持把边学边查边改、解决突出问题贯穿于学习调研阶段全过程。对群众迫切希望解决、通过努力近期又能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全力以赴加以解决,努力使群众及早看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变化。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运用网络、简报、板报、宣传橱窗、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报道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情况,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加强舆论引导,吸收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各支部要及时将开展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进展、做法、成效和问题报送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调查样本体系及指标选择
我们按照课堂物质文化、课堂精神文化、课堂职业文化、课堂行为文化、课堂制度文化五个类别,设计了调查指标体系(如图1)。
问卷调查主要反映不同年级、性别的教师的评价意愿。按照样本分层抽样、交叉控制配额、等距和校区拦截等原则,考虑样本误差和成本,总共抽取了245位教师样本(图2为调查样本数据图),并对调查员也进行了相关的培训。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课堂文化的内涵理解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人群对课堂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大多数教师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是课堂文化的实质。其中,七年级教师、县实验中学的教师认为制度文化是课堂文化的主要部分,分别占到比例的33%、38%,原因为七年级是学生进入初中的起始阶段,教师认为要强调课堂纪律、上课习惯的养成,县实验中学教师在课堂制度文化方面还强调制度到位。其次是精神文化,认为稳定的规范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基础上构建的,特别是九年级教师占到比例的35%,原因是九年级学生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价值观念将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师本身的职业文化认识都比较低,大都在11%以内,这说明教师认为职业文化和课堂文化的一致性较低,因此教师自身的反思意识、同事之间合作意识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
(二)课堂文化的调研分析
1.课堂物质文化的调研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对课堂物质环境都比较了解,特别是对其相关的教材、 教学器材、电教设备的理解率比较高,占85%,但教师对与学生相关的课堂环境(教室)的光线、声音、教师距离学生的远近、座位的排放等了解并应用于实践的较少,原因是对此类相关因素任课教师认为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对空间布置的理解与实践应用率最低,除上述因素外,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仅仅与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有关。课堂物质文化情境的营造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2.课堂精神文化的调研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教师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是影响课堂精神文化的关键,理解并应用于实践的比例仅占15%;教师的课堂教学意志与自信理解应用于实践的比例较高,占43%,说明教师课堂教学的耐心与责任心都比较高;教师的情趣与态度应用较低,仅占16%,说明教师课堂文化情感体验和交流认识度还不高,教师对课堂文化中学生人格培养和情感价值的升华仍需改进。
3.课堂职业文化的调研分析
表4反映出教师对职业文化的了解程度较高,特别是其对听课文化的重要性认识较到位,理解和实践应用率也最高,达到了45%;但教师的个人反思、科研热情应用于实践还不到位,说明教师课程执行力需要大力提升;除了传统教师课堂绩效评价外,其对听课的认识还不到位,这说明学校管理部门把听课促进教师本身专业成长的认识还不到位。
4.课堂行为文化的调研分析
从表5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语言文化所占比例最高,理解实践达到了35%,但教师对体态等动作语言的认识还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传统课堂文化注重言语交流,忽略了教师语调高低、语速快慢等的影响,同时也反映教师课堂即时评价艺术、留白能力的欠缺;教师对仪容的理解实践也比较高,达到68%,说明教师衣着总体比较规范。
5.课堂制度文化的调研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课堂制度文化理解实践都低于20%,说明传统的师道尊严在课堂中仍占主要地位,这也反映了对话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其次是座位方式,目前大多仍是固定插秧式,这与教师对课堂纪律的严格要求有关。因此,新课改要求的合作学习文化往往会流于形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文化的内涵,它是指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方法,将文化要素贯穿课堂,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构建“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包括课堂物质文化、课堂行为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精神文化、教师职业文化五个层次。文化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其实践、交往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建构新型的课堂文化,促进课堂教学生动、主动地发展。
三、新型教师课堂文化的建构
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滕豪斯(Stenhouse)认为,课程发展说到底是关于教师发展的问题,如果没有教师课堂文化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变革。
(一)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课堂文化重建的立足点
1. 师生关系的理念是教师课堂文化的基础
教师课堂文化的基础是建立对话、互动的师生关系。对话就意味着平等,只有在平等的环境中,才能产生师生之间的对话。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不同领域、不同陈述方式的声音,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
2. 生本理念的确立是教师课堂文化重建的核心
生本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根本,教学活动不管多么复杂和多变,其终极目的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永恒不变的追求,教师要高举“生本”大旗。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课堂文化重建的聚焦点
1.教师是课堂情境的营造者
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承文化的硬件建设,营造生活型的教学情境,即在生活中感知、体验和理解。要让班级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种教学环境能熏陶感染学生。同时,要搭建学科文化平台,主要有课堂环境、光照、声音、课桌、讲台、教材、 教学器材、电教设备等。要重视课堂环境信息,如亮度、墙壁颜色、座位安排等。其中,教材内容的呈现、演示、提升、拓展、链接是重点。
2.教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代言人”
课堂精神文化在于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传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课堂文化的内涵是智慧、愉悦和生命,强调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文化在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中达成“文化自觉”。教师不仅是欣赏者,更是发现者,要让课堂真正成为令人愉快的乐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三)教学价值的转变——教师课堂文化重建的终极点
1. 课堂评价的变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落脚点不仅要看学生学了多少新知识,还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思考,更要看学生是否敢于批判和批判。
2. 合理的师生交往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反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引导课堂文化,表现为课堂对话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行为;同时,要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和冲击,建立学习伙伴的关系。随着课堂制度的逐步构建,教师和学生也都逐渐建立起相应的新的教与学的关系。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课堂文化的关注点
1.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的教育性”,更要重视“教育的教学性”。课堂行为文化是基于一定文化境域的、教学主体间所展开的行为互动。教师应尽可能实现有效教学,关心每一个学生,并以自身的行为品德影响学生。教师还要学会课堂行为的文化建设,如语言、礼俗、仪容、服饰等的行为模式,学会利用非语言符号,如手势、头部运动及眼神等。这些语境的作用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教师的真实情感、角色认同,使教师由课堂教学的“演奏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伴奏者”。
2. 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格理想
教师是自身教学经验、教学实践和教学文化的反思者,也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研究者。这样可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教学相结合, 更好地从事“为人”的教学。教师应通过开展教学反思,提高再学习意识,重视团队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积极塑造学者型、研究型教育专家的新形象,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独立自主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 课程体系; 岗位胜任力
高等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尽快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临床护理岗位所需要的合格人才[1]。由于受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影响,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2]。
为了探索提高高职护生的岗位胜任力的方法,本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课程体系,摒弃传统的先基础医学课程-后临床护理课程-最后临床实践三段式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成运动、神经、呼吸、循环、消化、血液、内分泌、感觉器官、生殖10大系统课程,在各系统中开展工学交替,将传统的最后一年的临床实践部分前移到前期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中来。在2010级改革班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提高了护生的岗位胜任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组为10级高职护理改革班学生110名,对照组为10级高职护理1班、2班普通班学生共97名。试验组基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进行三年培养,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基础-临床-实践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三年培养,即先前期完成人体解剖、组织、生理、病理、药理等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再进行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下临床实习,也未在前期两年理论学习过程中开展工学交替。
1.2 方法
1.2.1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 将人体解剖、组织、生理、病理、药理等传统的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与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传统的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有机重组,开发了12门一体化融合课程。包括2门框架课程-基础医学总论、基本病理变化与护理,10门基础医学与护理融合的系统课程-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生殖系统。12门一体化融合课程是培养改革班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的核心课程。
1.2.2 按系统开展工学交替 在系统课程中实施工学交替。即在每个系统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进入各大医院的科室进行临床实践1~2周。如《泌尿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一结束,改革班学生便被安排至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等6家三级医院的肾内科、泌尿外科,每家医院学生数约15~20名,每个科室学生数约8~10名。本系统见习共2周时间,1周后在同个医院内交换科室,即在肾内科1周、泌尿外科1周。工学交替阶段实行医生-护士-学校教师联合带教。学生早上跟医生查房,查完房后跟指定的护理带教老师,学校教师主要负责沟通协调工作。
1.2.3 建立工学交替阶段的教学反馈机制 工学交替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和工作态度、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日记、实习成长册等)和总结性评价(出科考核)组成。在学评教方面,一个系统的工学交替结束后,向学生发放《护理专业改革班学生系统见习评价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工学交替基地的教学人文环境。并召开组长会议及学生会议,访谈了解工学交替情况。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医院,督促临床不断提高带教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3 讨论
3.1 避免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 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的内容按照系统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在掌握某系统的基础医学内容后,马上利用这些新鲜的基础医学内容去辅助学习内外妇儿等专业知识,有助于避免基础知识的遗忘,并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3.2 项目化教学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项目化教学通过构建一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培养并强化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较好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工作环境、以学生和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3-5]。一体化融合课程的开发是参照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护理理念,将每个系统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数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选择典型的教学病案为载体,按照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具体程序如下:先给一个完整的教学病案,然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的健康指导),最后进行相应的护理评价。在病案的穿插引导下,完成与护理工作过程一致的护理程序五个步骤,达到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缩短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3.3 早期下临床,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护生从护校生活到医院实习,会面临环境陌生、工作负荷大、理想与现实落差大、患者投诉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护生角色适应有一定困难。此阶段能否顺利适应角色并完成实习任务,对今后工作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6]。调研显示,改革班学生能在实习阶段更快地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适应环境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P
总之,改革班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便开始工学交替,使得首次下临床进行专科实践的时间前移1年,学生带着新学的理论知识和专科操作技能进入临床相应科室,马上将所学知识用于真实患者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中去,在知识、技能、素质等各方面接受了良好的培训和熏陶,日积月累,岗位胜任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深受临床科室的欢迎,临床科室普遍反映改革班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实习岗位、较早地融入工作团队。沟通能力较强,不止是护患沟通,也包括了与护士长、护士、医生、家属等的沟通。由于改革班和普通班的学生都要在第一学年暑期下临床进行基础护理教学实践3周,调研显示在熟悉基础护理操作方面两者并无显著差异。目前,改革班工学交替阶段,没有将护理查房列入教学任务中,调研显示在整体护理查房的能力方面改革班与普通班的学生并无显著差异。但是研究表明护理查房不仅能促进服务观念的转变,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有效提高护理质量[9]。护理教学查房是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10]。虽然整体护理查房对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较高,但这必须列入今后的教学计划,是需要医护工作者努力提升的方向。
3.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不管是医学生还是护生,几乎都认为神经系统的学习难度较高,在搭建系统课程体系时,考虑到其他系统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支配,将神经系统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是继运动系统后的第二门系统课程,但是学生普遍反映接受困难,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考虑将神经系统后移至第二学年,希望在经过部分系统课程学习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再来学习神经系统,提高神经系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学欣.紧密联系临床 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9.
[2]吴瑛.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概念及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0):435-439.
[3]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92-93.
[4]郑惠虹.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17(23):132-134.
[5]李君,张俊玲,李春.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5):73.
[6]叶小琴.影响护生角色行为适应的因素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5):125-126.
[7]巧,杨翔.护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0):124-125.
[8]朱明瑶.培养护生软技能,提升岗位适应力[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0(12):158-159.
[9]朱小芳.落实护理查房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6):195.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63-04
一、引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专列一章全面部署“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任务。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显然,这些任务和目标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事实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是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课题,许多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该问题。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结构、标准以及培养策略等方面,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农村教师这方面的能力却鲜有关注。为此,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
二、概念界定、问卷设计与实施
1.概念界定
教学信息优化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虽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但对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研究过少,迄今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优化”是一种思想,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目的是使事物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意愿。教学信息优化,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使教学的目标顺利达成。研究指出,教学信息优化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种从教学信息表达和传递的层面出发,认为教学信息优化就是对教学信息内容和形式的优化,是对教学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选择、控制和调整,是对整个教学信息传递过程的优化;另一种从信息调控层面出发,认为只有利用多种反馈信息,准确灵活的调控教学,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将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列为三个维度,具体如图1所示。
2.问卷设计
笔者在文献研究、与部分教师进行座谈的基础上,以图1分析框架为基础,编制了“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性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个人的自然信息,涉及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任教学科以及以前是否参加过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培训等信息;第二部分为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量表,依据孙绍荣(2001)提出的“信息功能类型”和张倩(2012)在“中小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研究”中对有关教学信息能力优化途径建议,从“教学信息表达优化能力、教学信息传递优化能力和教学信息控制优化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共10题;第三个部分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效果量表,共包括8个题项。后两部分每题项均参照里克特(Likert)量表设计,采用4级语义差别,请被调查者在1-4的符合程度中进行选择。
3.问卷实施
2013年10月份,L省专门针对农村中学教师、围绕 “学科知识结构优化、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方式转变”这三大主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全省培训规模约5000人。笔者的导师有幸负责信息技术应用专题培训材料的开发和部分教师的授课工作。为深入的了解目前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信息的优化情况,我们利用这次机会,通过问卷的方式对L省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信息能力进行了调研。此次共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并全部收回。其中,男教师占41 %,女教师占59%;教龄在1-5年的占33%,5-10年占17%,11-15年占20%,15年以上的占30%;文科教师占29%,理科教师71%;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占88.7%,未参加培训的占11.3%。
三、调查结果
1.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信息能力的总体水平不高
为了解农村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水平,本研究依据前文分析,将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分为信息表达、信息传递和信息调控三个方面,其整体情况见表1。总体来看,教师的教学信息优化能力整体水平不理想,尤其是在信息调控方面教师的能力明显不足,均值只有1.84,相对来说信息表达能力稍好一些。为解释这一结果,在问卷中对教师“以前是否参加过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培训”一项做了调查,有88.7%的教师选择了参加过培训,一方面说明各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十分重视,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培训机会,并取得一定成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培训重点多集中在对教师操作技能的培训方面,忽视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调控教学的意识培养。这说明技术和知识的提升并不是培训的全部内容,在以后的培训中应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加强培养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和学校的管理之中的能力。
2.信息表达、信息传递和信息调控的能力
(1)教师信息表达的能力较为理想
信息表达的主要目的是 “化复杂为清晰”、 “使信息可理解”,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对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各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强,却无法灵活应用于学科教学实践中。表2中,教师在“图表呈现教学信息”、“绘制图表熟练”和“一直用多媒体材料教学”这三个题目的得分分别为2.68、2.76、2.82,均在平均分以上,可见教师经过培训,电脑技能水平普遍较高。但“难转易的能力”一项中,教师得分只有2.39,相比其他三项明显偏低,虽然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的能力不足。因此,教师的培训方向应从“如何用”向“如何教”转换,根据教师自身缺陷进行针对性培训。
(2)教师信息传递的能力略有欠缺
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传递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强的信息表达能力外,培养高效的教学信息传递能力也十分必要。但数据表明,教师教学信息传递能力并未达到人们预期。如表3所示,62%的教师 “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且大部分教师认为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这说明,多数教师乐于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促使知识掌握能力”和“促进思考体会能力”的平均得分却只有2.44和2.33,促进效果差强人意。在整个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者(教师)和信息的接受者(学生)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必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损失。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角度考虑,让信息本身变得更为清晰、易理解,可真正做到的教师为数不多。这可能是因为在培训过程中虽然向教师渗透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但并未促成教师观念的真正变革,教学仍旧摆脱不了传统范式。
(3)教师信息调控的能力明显不足
教学信息调控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传输教学内容信息,但却是保证教学内容信息顺利传递的首要条件。教师对教学信息的调控主要包括课堂和课外两方面调控。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教学信息调控能力水平并不乐观,教师在“利用网络获取学生信息”这一题目中均值为1.97,26%的教师选择了3(经常使用)或4(一直使用);“了解学生情况反馈家长” 一题的均值也只有1.71,15%的教师选择了3(经常使用)或4(一直使用)。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调控多在课堂范围内进行,课后调控欠缺,缺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反馈的意识。 “利用网络获取学生信息”和“了解学生情况反馈家长”这两个题目的标准差分别为1.000和0.868,说明教师在信息调控优化能力上发展并不均衡,这对改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设,不应仅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3.相关因素分析
(1)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与自然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农村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不同影响因素,在问卷的第一部分设计了性别、年龄等自然信息问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年龄与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具有较强负相关性(P值为0.025,小于0.05)。其中,年龄与信息表达优化能力、信息传递优化能力这两个维度分别在0.01和0.05水平上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为 - 0.257、- 0.214;年龄与信息调控优化能力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值为0.391,大于0.05)。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教师其教学信息优化能力越低,主要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年轻教师信息素养本身较高,另外年轻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心态较积极。因此,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最好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训策略,保证培训的高效性。
(2)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不同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中,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共分为信息表达、信息传递和信息调控三个维度,但各维度之间具体关系如何,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统计结果见表4。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各维度均与总体优化能力呈显著相关,且两两维度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在0.01显著水平上)。即一种优化能力得到提升,另一种优化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三种优化能力相辅相成,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提升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优化能力间的均衡发展。
(3)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信息表达、信息传递、信息调控均对教学效果有极强的影响作用,且P均在0.01显著水平上。研究指出,优化教师的教学信息表达和传递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加速知识理解,而优化教师教学信息调控能力,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接受教学信息的状态,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实现。因而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加强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四、问题与建议
鉴于问卷调查对象局限于L省农村中学教师,发放样本数量较少,得出的某些结论或许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很多问题上各农村学校的中学教师都在所难免。从此意义上来说,本文的研究成果还是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特别是在当前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所存在的问题方面。以下就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信息能力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做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1.在政策方面:统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各项保障机制
教育经费一直是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瓶颈问题,它间接影响了教师信息能力的养成。尤其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更为不足,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允许各地通过集资和合理的收费来补充资金,以解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办学条件问题。在政策体制上,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的监督管理,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教师的社会地位常与其文化和专业素养成正比,而社会地位取决于经济地位。因此,在政策法律上,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要相应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样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实现“自善其身”。
2.在学校方面:健全各项奖励机制,建设“信息化”校园体系
如前所述,随着中学教师年龄的增大,其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在逐渐降低。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仍有部分农村中学教师对日益普及的信息技术充耳不闻,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积极主动的学习而是采取逃避的态度,这就需要学校行政领导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接受信息教育的积极性,并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和教学管理之中。加强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校局域网,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学科网站,完成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之间的融合,为教师教学信息能力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氛围。
3.在培训方面:转变培训重点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无法灵活应用于课堂。然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如何教”的专业技能。因此,在今后的培训方向上,应从“如何用”向“如何教”过渡。教师渴望通过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但思想上仍被传统教学范式束缚,无法真正将信息技术融于学科教学。在后续的培训中,应把推进教师观点变革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考虑到培训内容当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认识。教学信息调控是教学内容信息的顺利传递的有力保证。教师的适当调控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转化与吸收,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技术和知识的提升并不是培训的全部内容,加强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和学校的管理之中的能力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4.在认知方面:纠正错误认知
目前农村中学教师对媒体教学有两种严重的错误认知,首先,教师认为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就是由“人灌”改为“机灌”,加大知识传递密度就能提高教学效率,根本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教师成了教学的“旁观者”。然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信息资源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另一种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并未被纳入高考课程,是副科,教师和学生都没给予充分重视,教师不愿花时间对这种新型教学方式进行钻研和推广,这种消极的态度妨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2]张倩.中小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3]李葆萍.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差异及原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4).
[4]孙绍荣.教育信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宋修岩.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培养[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关键词] 凉血化瘀方;肝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
凉血化瘀方是在叶天士温病“凉血散血”基本治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治疗经验和重型肝炎瘀热相搏的病理特点而确立的方药,具有清热养阴、凉血化瘀、泻火解毒的作用[1-2],方药通过正交设计优选最终由生地黄、制大黄、赤芍组成。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凉血化瘀方对重型肝炎和实验性肝衰竭确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肝细胞凋亡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初步探明了凉血化瘀法防治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抗肝细胞凋亡保护肝细胞、减轻肝损伤而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3-5]。过度的内质网应激(ERS)可启动细胞凋亡,这一条信号转导通路被认为是除死亡受体活化和线粒体损伤外又一条新的介导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的通路[6]。本实验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D-氨基半乳糖 (D-GalN)所诱导的肝细胞凋亡模型,观察凉血化瘀方对内质网腔钙离子含量的调控,以及对ERS凋亡相关信号分子磷酸化PERK,磷酸化elF2α,cleaved Caspase-12,GRP78,CHOP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揭示该方抗肝细胞凋亡的机制。
1 材料
1.1 细胞株 人正常肝细胞株L02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库。
1.2 药材 凉血化瘀方药物组成:赤芍、生地黄、制大黄。饮片在安徽省医药公司购买,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鉴定,按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各中药项下要求,进行相关质量分析包括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确保所用饮片质量符合药典的规定。称取赤芍300 g、生地黄200 g、制大黄200 g置不锈钢锅中加水3 000 mL浸润1 h,然后置电炉上加热煎煮3次,煎煮时间分别为1 h,40 min,40 min,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制成含生药量1 g·mL-1的母液,离心取上清,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然后用无血清的培养液稀释成高、中、低剂量分别为1,0.1,0.01 g·L-1备用(前期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当凉血化瘀方质量浓度高于1 g·L-1时,L02细胞活性显著下降,而在0.1~1 g·L-1时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
1.3 试剂 DMEM高糖培养基、胎牛血清、培养基瓶、细胞培养瓶、6孔板、96孔板、胰蛋白酶、DMSO等均购自Gibco公司;D-氨基半乳糖(D-GalN),Fura-2购自Sigma公司;人重组 TNF-α购于 Cytolab/PeprotechAsia公司;CCK-8 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购于上海碧云天公司;Annexin Ⅴ-FITC 凋亡检测试剂盒购自Invitrogen公司;cleaved Caspase-12,GRP78,CHOP,β-actin一抗和相应二抗均购自Santa Cruz公司;phospho-PERK,PERK,phospho-eIF2α,eIF2α一抗和相应二抗购自CST公司;ECL发光试剂购自Pierce公司。
1.4 仪器 电子天平(BP221S, Sartorius)、倒置显微镜(重庆光学仪器厂)、恒温孵育箱(3111 型,Thermo)、 超低温高速离心机(3K-15,Sigma)、荧光显微镜(TE 2000-S,Nikon)、酶标仪(MK3,Thermo)、高内涵细胞分析系统(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多功能核酸蛋白测定仪(BioSpecMiNi,Shimadzu)。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和分组 将人正常肝L02细胞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 DMEM 培养基中,在含有 5% CO2的37 ℃恒温孵育箱中培养,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每1~2 d传代1次。取处于生长对数期的 L02 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损伤组和药物保护组。对照组未加任何处理因素;损伤组即常规培养24 h后,用含有TNF-α 100 μg·L-1和D-GalN 44 mg·L-1(TNF-α/GalN)的培养基继续孵育24 h诱导肝细胞损伤;药物保护组即用低、中、高剂量的凉血化瘀方(0.01,0.1,1 g·L-1)预处理细胞24 h后,换含TNF-α/GalN的培养基继续孵育24 h。各组在相同时间点加入TNF-α/GalN,对照组加入等量PBS,每组均设3个平行孔。
2.2 CCK-8法检测肝细胞活力 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L02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调整密度为1×105个/mL加入96 孔培养板,每孔0.1 mL,接种于96孔板中,设对照组、损伤组和保护组,各组处理方法见2.1项。培养结束后,每孔加入10 μL CCK-8溶液培养1~4 h后,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于波长 450 nm处测定各孔的吸光度A,计算细胞存活率(A实验组/A对照组)。
2.3 Annexin V-FITC/PI双标记凋亡检测 取对数生长期的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个/mL,将细胞接种于96孔板,每孔0.1 mL,24 h后换液,分组处理一定时间(处理方法和时间同2.1项)后,消化收集细胞,PBS洗涤2次,重悬于binding buffer中,加入Annexin V-FITC和PI各3 μL,室温避光染色15 min,用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检测观察正常、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细胞。
2.4 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观察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 取对数生长期的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个/mL,将细胞接种于96孔板,每孔0.1 mL,24 h后换液,分组处理一定时间(处理方法和时间同2.1项)后,0.25%胰蛋白酶消化、收集细胞,经PBS清洗2次,与2 μmol·L-1Fura-2/AM在37 ℃避光孵育30 min,PBS清洗2次,用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检测其荧光强度,以处理组细胞的荧光强度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的比值为相对钙离子含量。
2.5 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ERK,PERK,磷酸化elF2α,elF2α,cleaved Caspase-12,GRP78,CHOP蛋白的表达 取对数生长期的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个/mL,将细胞接种于6孔板,每孔1 mL,24 h后换液,分组处理一定时间(处理方法和时间同2.1项)后,刮法收集细胞。冰上裂解细胞1 h后,12 000 r·min1离心10 min,取上清即为总蛋白。以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后,取30 μg蛋白加上样缓冲液,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电泳结束后湿法转膜(硝酸纤维素膜),然后用封闭液4 ℃封闭过夜,洗膜后加入适当稀释比例的phospho-PERK(p-PERK),PERK,phospho-eIF2α(p-eIF2α),elF2α,cleaved Caspase-12,GRP78,CHOP,β-actin一抗抗体,4 ℃孵育过夜,常规洗膜3次,继而与二抗抗体室温孵育2 h,常规洗膜,经显影、定影处理后观察结果。凝胶成像及分析系统扫描图像,进行灰度分析,以目的条带/内参条带灰度比值表示各样本表达强度。
2.6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用±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Excel 2000及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
3.1 凉血化瘀方作用前后对TNF-α/GalN致L02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TNF-α和GalN 作用于L02肝细胞后,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P
3.2 Hoechst/Annexin V/PI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 Hoechst/Annexin V/PI标记法结果显示(图2),对照组肝细胞几乎无坏死和凋亡。TNF-α/GalN损伤组早期(绿色荧光标记)和晚期凋亡、坏死细胞(红色荧光标记)数量明显增多;凉血化瘀方保护组随着加药浓度的增大,凋亡和坏死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正常细胞的比例则相应增加,表明凉血化瘀方对TNF-α/GalN造成的肝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3 凉血化瘀方作用前后对钙离子相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高内涵细胞分析结果显示(表1),经过TNF-α/GalN处理后,L02细胞内Fura-2相对荧光强度显著上升(P
3.4 TNF-α/GalN对ERS凋亡相关信号分子p-PERK,PERK,p-elF2α,elF2α,cleaved Caspase-12,GRP78,CHOP表达的影响及凉血化瘀方的作用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2,图3),经过TNF-α/GalN刺激后,PERK,elF2α蛋白无明显变化,ERS凋亡相关信号分子p-PERK,p-elF2α,cleaved Caspase-12,GRP78,CHOP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4 讨论
肝细胞凋亡是病毒性肝炎及肝衰竭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细胞凋亡是级联式基因表达的结果,细胞内部的基因直接调控凋亡的发生和发展,细胞外部因素通过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从而间接调控凋亡。死亡受体活化(外源性途径)和线粒体损伤途径(内源性途径)是细胞内2条经典的凋亡途径(作者前期研究主要针对这2条通路,已证实凉血化瘀方对其的调控作用[3,5])。内质网应激(ERS)启动的细胞凋亡是近年才发现的一种新的凋亡途径[6-8],ERS发生时,会导致细胞内质网生理功能发生紊乱,钙稳态失衡,导致内质网腔钙离子释放,细胞质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可诱发细胞凋亡[9]。本实验结果表明,TNF-α和GalN处理L02肝细胞后,细胞活力受到显著抑制,细胞出现早、晚期典型凋亡,细胞质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增加。有文献报道[10],TNF-α在肝细胞发生异常凋亡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GalN可有效抑制细胞的转录过程而促进TNF-α的凋亡效应,当TNF-α和GalN联用后可抑制细胞的增殖,增强细胞的损伤,其中尤以细胞凋亡呈增加趋势。本研究再次证明了TNF-α和GalN联用能引起肝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其凋亡的发生,从而损伤肝细胞。而凉血化瘀方可有效拮抗TNF-α和GalN诱导的肝细胞凋亡,不同浓度的凉血化瘀方作用L02细胞后,使细胞活力恢复、细胞凋亡数目显著减少,抑制了胞质内钙离子浓度的上升,其机制可能与ERS介导的凋亡通路密切相关。
经ERS途径引发的肝细胞凋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多凋亡因子都参与其中,GRP78是内质网腔中含量最丰富的分子伴侣,也是目前公认的 ERS标志物。应激发生时,内质网内未折叠蛋白增多,非折叠蛋白与 GRP78的竞争性结合,是激活 PERK 引起 elF2α磷酸化的前提,p-elF2α能激活一种转录因子,诱导 GRP78,CHOP等内质网分子伴侣蛋白表达增加,启动凋亡程序[11-13]。ERS介导细胞凋亡的另一个主要分子Caspase-12,是内质网应激致凋亡的特异性介质,与不涉及内质网的凋亡通路无关,并且Caspase-12的激活使内质网应激能够独立地诱导凋亡,而不依赖于其他通路[14] 。本实验结果显示,TNF-α/GalN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组中PERK,elF2α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上升,ERS应答基因GRP78,CHOP和相关凋亡因子cleaved Caspase-12均高表达,说明它们均参与了ERS细胞凋亡的发生。用不同浓度的凉血化瘀方预处理后后,PERK,elF2α的磷酸化水平以及GRP78,CHOP,cleaved Caspase-12的表达明显降低,提示凉血化瘀方可能是通过下调ERS凋亡相关基因来抑制TNF-α/GalN引起的细胞凋亡,从而对肝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TNF-α和GalN诱发了明显的ERS反应性肝细胞凋亡,而中药复方凉血化瘀方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维持细胞钙稳态平衡,抑制PERK,elF2α蛋白的磷酸化及下调凋亡相关因子GRP78,CHOP,cleaved Caspase-12的表达而实现的。通过以上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凉血化瘀方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肝损伤相关疾病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新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学明. 中药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 144.
[2] 吴清和. 中药药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87.
[3] 陈卫平,汪悦,丁斐,等. 凉血化瘀方抗肝细胞凋亡效应及对半胱天冬酶-3 mRNA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4): 300.
[4] 陈卫平,毕蕾,张旭,等. 凉血化瘀方对肝衰竭小鼠肝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6, 13(3): 143.
[5] 陈卫平,曾莉,丁斐,等. 内毒素肝损伤中FADD mRNA表达及凉血化瘀方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 2004, 13(1): 39.
[6] Boyce M, Yuan J. Cellular response to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 matter of life or death[J]. Cell Death Differ, 2006, 13(3): 363.
[7] 王茜婷,张卫光. 内质网应激介导肝细胞凋亡[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8): 3549.
[8] 关丽英,许彩民,潘华珍. 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7, 34(11): 1136.
[9] Xu C Y, Bailly-Maitre B, Reed J C.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cell life and death decisions[J]. J Clin Invest, 2005, 115(10): 2656.
[10] 臧国庆,周霞秋,俞红,等. 肿瘤坏死因子-α 诱导肝细胞凋亡在暴发性肝衰竭中的作用[J]. 中华消化杂志, 2000, 20(3): 163.
[11] Gomez E, Powell M L, Bevington A, et al. A decrease in cellular energy status stimulates perk-dependent eIF2α phaphosphorylation and regulates protein synthesis in pancreatic beta-cells[J]. Biochem J, 2008, 410(3): 485.
[12] Wu J, Kaufman R J. From acute ER stress to physiological roles of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J]. Cell Death Differ, 2006, 13(3): 374.
[13] Li T K, Hsu J L, Lin C J, et al. Genistein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via interaction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mitochondrial insult [J]. Biochem Pharmacol, 2007, 73(6): 782.
[14] 林丽, 唐朝枢, 袁文俊. 内质网应激[J]. 生理科学进展, 2003, 34(4): 333.
Study on antagonistic effect of Liangxue Huayu recipe 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induced L02 hepatocyte apoptosis and its mechanism
JIANG Ze-qun, YAO Zhi-hua, DENG Zheng-ting, JIANG Xin-chao, YAN Xiao-jing, CHEN Wei-p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 is a new pathway inducing cell apoptosis that has been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Liangxue Huayu recipe (LHR) o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and D-GalN-induced hepatocyte apoptosis. It found that TNF-α and D-GalN could obviously inhibit hepatocyte proliferation, induce cell apoptosis,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free calcium ions in cytoplasms, as well as protein expressions of ERS apoptosis-related signal molecules phosphorylated PERK, phosphorylated elF2α, cleaved Caspase-12, GRP78 and CHOP.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LHR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TNF-α/GalN injury group, LHR could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L02 hepatocyte proliferation, decreased cell apoptosis, inhibited growth of intracytoplasmic free calcium content, and gradually reduced the protein expressions of phosphorylated PERK, phosphorylated elF2α, cleaved Caspase-12, GRP78 and CHOP.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LHR has the inhibitory effect on TNF-α and D-GalN-induced hepatocyte apoptosis. Its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down-regulation of ERS apoptosis-related signal molecules phosphorylated PERK, phosphorylated elF2α, cleaved Caspase-12, GRP78 and CHOP that maintain calcium homeostasis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