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者言论

读者言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读者言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读者言论

读者言论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第二度创造是音乐表演者在进行成功的音乐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表演者,我们应如何着手培养?本文从心理学,文化修养,艺术想象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0引言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它必须通过表演这一中间环节才能把音乐作品传达给欣赏者,从而最终实现审美价值,

而实施这一环节的又必须由人来完成。因此,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很好的诠释和通过自己的技术传达给欣赏者,将是音乐表演者永恒思考的问题和永恒奋斗的目标。

1第二度创造是音乐表演的本质

第二度创造是音乐表演的本质,而第二度创造的本质意义就不仅限于对第一度创造的传达与再现,它还必须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音乐演奏机器人已经出现,而人们却依旧喜爱活生生的人来进行音乐表演,这是因为有个性的人在演奏时会溶入了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让欣赏者在思想上、感情上与之产生共鸣,这种过程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是任何机器无法替代的。那么这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就是演奏者的第二度创造。

1.1读谱。理解作品属“内化”过程中的再造性想象。因为作曲家把生动的乐思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但呈现在演奏者面前是已经抽掉了灵魂的作品,所剩的只是一些毫无生命力的乐谱符号而已。无论哪一位作曲家的乐谱有多么详尽,都没办法记录出音乐运动的内在韵律,并且乐谱与他们的生活乐思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而要得到弥补,使乐谱中潜在的生动乐思得以发掘,使得它们重获“新生”,必须依靠音乐表演者的再造性想象。要读懂音乐语言,需要专门训练,特别是需要作品分析能力的训练。因为演奏者并没有作者的直接体验,只能在自己的经验中寻找类似的体验。

1.2演奏技术的处理。这是思维与实践的结合,更需创造性。例如当代指挥大师卡拉扬执棒演绎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就是一个范例,我国声乐表演艺术家郭淑珍教授演唱的《黄河怨》同样堪称范例。她运用声音控制的技术,对作品内涵的诠释更是深刻独到。当代德国指挥家瓦尔特总结说:“演奏家的艺术处理和见解越高,他就能更大程度地传达该作品”,“只有伟大的个性才能明白揭示伟大的创造”。

1.3演出。更是将自己对作品的深刻感悟,通过技术技巧全面地传达给欣赏者,并与欣赏者一起共同分享音乐艺术带来的快乐。

总之,音乐表演的第二度创造,是赋予音乐作品的生命的创造行为,它不仅要忠实于原作,而且还要对原作予以补充、丰富、甚至超越作曲家的思想,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2第二创造性又该如何培养呢?

第二创造性又该如何培养呢?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或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鼓励学生采用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但不是只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而不给予指导,而是在自主动脑动手,自主发现创造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予示范,并且要将正误告诉学生,指出思路在哪些地方出了差错,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其实这里讲的就是一个“悟”字。这与禅宗的教育方式有类似之处,别人告诉你的并非你真知,只有自己去悟才能获得真知。例如《六祖坛经》中“炉中灵火”这一案例说的是,老师百丈让学生沩山拨一拨炉子,看看有没有火,沩山拨过后,没有发现任何火星,就说“炉内已无火”。百丈拨开盖在上层的灰,火星立刻呈现出来。沩山顿时开悟,在看似不存在问题的地方,其实是存在着问题的,也就是说,教师不须在教学过程中从头讲到尾,把所有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原型”。2.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因为在第二度创造过程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它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

2.3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并给予正确的评价。

2.4创新能力的自我开发,破除思维障碍,树立积极的核心信念和优秀的自我表象。那么,这时的自我应该努力做到什么呢?①努力克服思维定式,敢于大胆地对似乎成定式的生活现象或学术权威提出质疑,提倡立体思维,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学会暂时抛开本本,建立起自己的处事原则。②重视自我表象,并扩展自我表象,这样也就扩展了成功的范围。③通过“学、练、演、恒”等途径磨炼自身的意志。④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创新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与传统审美价值观相衔接,而且要注入新时代的特征。

3从心理学角度对第二度创造能力的探讨

读者言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网上读者;留言平台;特点功能;服务品质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事业也逐步实现了网络化。而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针对读者进馆率下降,图书馆主页的点击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和服务。由此,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设立网上读者留言平台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高校图书馆网上读者留言平台的特点

1.自主性

虚拟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允许读者不受任何限制地随时向图书馆提意见、建议乃至批评和投诉。读者在咨询时不必特意去寻找馆员,也不会影响到其他读者的咨询,整个过程都处于自主、独立的状态。

2.开放性

允许任何读者进行在线留言,可以涉及图书馆的管理、馆舍环境、馆藏资源、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希望在图书馆得到的帮助等各个方面。由于读者签写的留言和工作人员的回复留言是公开的,而签写留言的读者信息是不公开的,所以,任何读者都可以在线留言,把自己想说的、想要的资源、甚至向图书馆提意见、建议,乃至批评和投诉都可畅所欲言,切实改进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工作。

3.经济性

用户留言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建立读者网上留言平台,进行一段时间积累后,就可形成常见问题库,读者直接访问该库便可获取答案,减轻了工作量;在提问者和解答者之间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咨询的效率和质量。

4.督促性

接受并公开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建议和批评,对图书馆了解自身不足、馆员加强自我约束等具有重要的督促作用,有利于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网上读者留言平台的功能

“读者至上”是图书馆工作的准则,不断提高读者满意度是图书馆不懈的追求。读者网上留言就是为加强图书馆和读者双方的互动沟通而服务的,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图书馆全面了解读者的需要,提高图书馆人员的工作质量

高校图书馆网上读者留言是了解读者需要最好的窗口,在读者网上留言中,读者反映的信息最全面、最具体,什么问题都可以反映,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工作中大大小小的许多问题,有利于我们工作的改进和发展,督促我们的工作。

2.有利于馆员自我约束,提高服务质量

读者网上留言有许多内容是针对少数馆员的服务态度而提出的,由于读者留言是开放性的,读者的任何留言都反映在网页上。因而大家对自己的言行非常的谨慎,自觉地提高了服务质量。馆员以如此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哪有不提高工作质量的道理呢?

3.有利于加强图书馆的采购采访工作,促进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读者网上留言有许多内容关于文献采购方面的。此类留言中书籍种类、数量、质量是读者关注的焦点,说明采访工作是图书馆建设的关键环节。

4.有利于改进图书馆的随书光盘和磁带的利用和使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现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很多都在利用图书馆借阅的书籍和随书光盘、磁带作为辅助教学和自学的工具。所以,由于访问申请制作的随书光盘量大,难免读者申请制作的光盘出现无法下载或者下载错误、找不到所需要的随书光盘资源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当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时,读者只要在网上随时留言,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及时查看、更正错误并回复读者留言,从而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三、重视网上读者留言,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网上读者留言的特点和功能,说明高校图书馆设立网上读者留言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读者网上留言,派专人专职负责,认真及时地回复和解答读者的疑问。

以我院图书馆为例,我院图书馆非常重视读者网上留言平台,派专人专职每天查看读者留言并做到认真及时地回复读者的问题,读者留言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多数留言是反映读者所需要的光盘下载不了、错误或是不知道去哪里申请所需要的光盘资源等问题;部分留言是希望图书馆引进采购哪些方面的文献资源;有些留言是关于图书馆某些部门的服务建议的;有些留言是关于图书馆各种规定的咨询及文献检索与导读等方面的。

总之,当看到读者的一句留言:“谢谢老师,我的问题已解决。”“我申请的光盘,可以下载了,谢谢了。”“老师,谢谢你的回复,我的问题已经解决。”我们图书馆人会从心里感到由衷的喜悦,也是对我们图书馆人工作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高校图书馆只有高度重视读者网上留言,吸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读者言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语言研究 修养 决心 信念 合作意识

黔南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位于贵州高原与广西丘陵过渡地带的贵州省中南部。分布着汉、布依、苗、水、毛南、瑶、侗、回、满、藏、白、黎、土、彝、壮、羌、京、蒙、畲、傣、朝鲜、土家、哈尼、傈僳、高山、拉祜、纳西、景颇、仡佬、仫佬、锡伯、德昂、珞巴、独龙、维吾尔、鄂伦春、东乡等37个民族成分。目前使用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布依语、侗水语支的莫语、锦话、水语、毛南语,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苗语、布努语和瑶语支的瑶语。有的语言内部比较单一,没有方言的区别;有的语言不仅有方言的区别,而且在同一方言内部还有不同土语的差异。每一种语言(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语族、语支、土语之间还有一些共性和差异,使用不同语族、语支语言的群体可以和睦相处,每一种语言(方言)又有不同的使用现状及演变趋势,等等。如黔南州的苗语有属于黔东方言的两个土语和川黔滇方言的五个次方言九个土语。如何对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土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仅需要有相关部门的支持,更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民族语研究队伍。没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民族语研究队伍,要想出高质量的民族语研究成果谈何容易。结合黔南州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情况,谈谈培养高素质民族语研究队伍的几点认识:

一、掌握语言学理论,提高研究者自身素养

“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当今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不仅要培养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更要在学习中善于思考,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为语言学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学理论,了解语言学前沿问题,掌握语言学的最新知识,更要学习语言学研究的方法、技巧,借鉴前人研究的先进成果。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语言学研究能力(如用国际音标准确地记录民族语的词语、短语、句子及话语材料的能力),完善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如能够分辨主要特征和伴随特征,不能把主要特征当作伴随特征,也不能把伴随特征当作主要特征;区分显性特点和隐性特点,从显性特点考察隐性特点,从隐性特点归纳显性特点等等),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才能够运用我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黔南州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充分、深入的研究。“语言学家包括有作为的语言学家,当他们着手进行一个新课题时,不可能‘平地而起’,对别人的经验和成果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模仿。模仿常常不会是单纯的模仿,模仿的过程总会带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模仿“是认识语言的开始,处于语言研究的初级阶段”,创新“是再认识过程,是语言研究开始深入的高级阶段”。[1]只有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够不断地发挥、运用,才能够在实践中得心应手,才不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措手不及,更不会出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状况。

二、坚定民族语研究信念,挖掘民族语研究宝藏

就目前来看,对黔南州少数民族研究的成果较少,研究的空间很大。分布在黔南州的水语、莫语、锦话、毛南语以及布依语、苗语、布努语、勉语和其他散居少数民族和部分民族成分有争议的族群的语言,分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侗水语支和苗瑶语族的苗语支、瑶语支等。黔南州有苗瑶和壮侗语族的许多语言存在,这些语言之间到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彼此为什么能够和睦相处?黔南布依语、苗语、布努语和瑶语的特点到底怎样?有些语言,如佯僙语与广西的毛南语到底是一种语言,还是属于毛南语的一种方言?有些语言,如莫语和锦话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还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使用人数那么少,其语言活力如何,发展演变趋势怎样?不同言语社区的语言关系如何?不同的民族语、民族语和汉语在相互接触过程中的影响程度怎样?每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到底有哪些特点?不同的民族语使用者、汉语与民族语使用者在交际时的语码转换如何?不同的方言、土语受汉语影响的程度如何?每一种语言或方言、土语的使用人群有多大,其使用程度怎样?每一种语言或者方言、土语不同年龄段的使用情况如何?对这些情况,既要进行语言本体的描写,也要进行语言使用的分析;既要进行共时分布的对比,也要进行历时演变的考察。语言本体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某种语言的特点,展现某个语言的真实面貌,同时也为各语言之间的比较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语言使用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某种语言的活力,为国家和政府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提供充足的依据;语言共时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语言接触与融合的关系;语言历时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某种语言的源流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就会硕果累累,就能够充分认识这些语言的个性特点,不仅保护了民族语言资源,而且有利于维护当地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各项语言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也能为国家语言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关的材料。(余成林、王丽艳,2012)

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虽然有前人给我们开辟了道路,但是,对少数民族语言不管是本体还是使用方面的研究,首先必须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走田野调查之路,与少数民族语母语人多接触、多交流,了解不同语言特点、现象存在的理据,然后才能进行认真、细致地考察、分析。田野调查能够获得更真实、更准确、更广泛、更有价值的语言材料。“语言资料的调查和发掘是没有止境的,不论语言学理论方法达到什么水平,实地调查第一手语料永远是语言学研究第一性的任务,也是民族语言研究得以安身立命之所在。”[3]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者初到民族语地区,人生地不熟,经常会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问题,会影响调查研究的进程,甚至会遇到阻碍。加上少数民族一般都地处偏远地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其实,越是交通不便、条件落后的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保存越完好,其使用越稳定,越能发现其语言的真实面貌,语言调查才会越有价值。而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一般消失也较快。所以,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者要经得起考验,要能承受挫折。俗话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退缩,更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阻碍而放弃追求。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我们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要能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黔南州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挖掘到我们需要的宝藏,才能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研究乐趣。

三、强化民族语研究责任,增强民族语研究力度

黔南州少数民族语言较多,语言资源丰富,研究的领域较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交通条件的越来越便利,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人口在逐渐减少,其语言使用范围在逐渐缩小。例如,20世纪中期以来,在布依族散居、杂居甚至聚居的部分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布依语使用者的数量逐渐减少,使用范围不断缩小,出现布依语交际功能衰变的趋势。[2](P19-21)特别是青少年的语言使用能力在不断减弱,他们不会运用那些使用频率不高的词语,甚至不会使用一些基本词汇。加上部分方言、土语濒临消失,一些语言资源将很快退出语言社区。如何对这些语言资源进行保护?如何将这些濒临消失的语言资源完整地记录下来,将是我们语言研究者的重大责任,也是一项非常重大的课题。

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涉及语言本体和语言使用两个方面。本体方面主要是对这些不同方言(土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话语材料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记录,然后归纳出该方言(土语)的音系、词法和句法,总结该语言的共时规律和历时演变规律,为语言学研究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语言使用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某一种方言(土语)因不同性别、年龄、群体、场合所出现的差异,以及不同群体对使用本民族语言和兼用语的态度、心理评价等等方面的情况。此外还有对不同语言(方言、土语)的比较研究,找出不同语言(方言、土语)的类型学特征,考察其分化和演变的规律。这些研究的作用巨大、任务繁重。需要我们民族语研究者调整态度、提高认识,把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当作一种责任、一种毕生的事业。对语言学研究要有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四、建立民族语研究团队,加强民族语合作研究

少数民族语研究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政府和研究机构保护与发展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大课题。民族语研究需要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对于民族语研究者来说,没有一定的财力,只能是望洋兴叹。各级政府和研究机构不仅要鼓励民族语研究课题的申报,而且要加大民族语研究的投入。因为,不管是母语还是非母语研究者,必须长期深入民族语地区考察和实践,通过与民族语母语人的反复交流慢慢摸索,才能够弄清楚一种语言或方言土语的特点。没有地方政府、地方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民族语研究只能是一句空话。

由于黔南州少数民族语言种类多,资源丰富,必须建立一支专门从事民族语研究的队伍,形成民族语研究团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可以主攻一种语言(方言、土语),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对所研究的语言(方言、土语)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摸清特点,分析规律。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聚合众人的力量,发挥众人的智慧,群策群力,才能取得全方位的成绩,才能做出突出的贡献。

总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是一项艰苦的事业,也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要有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要有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决心和信心,要能够看到“无限风光在险峰”。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汉藏语系语言存在范畴研究”[项目编号12BYY002]和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黔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B306]的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戴庆厦.论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国情调查[J].云南师范大

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3).

[2]周国炎.布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戴庆厦.模仿与创新——以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为例[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编纂委员会.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民族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5]戴庆厦.田野调查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地位[J].广西民族学院学

报,2006,(2).

[6]余成林,王丽艳.黔南州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现状与反思[J].黔南

读者言论范文第4篇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活动越来越快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社区图书馆建设是构成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现代文明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延伸应是责无旁贷的。社区图书馆逐渐成为社区居民娱乐休闲、学习的重要场所,在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

一、当下社区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区别

社区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有待于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社区图书馆是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蓬勃兴起的新生事物。社区图书馆是为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具有教育性、公益性、休闲性等特征。图书馆的功能是培育社区文化开展社会教育、传递实用信息、开发修暇时间为主的。中国的图书馆大部分在省、市、县、乡等地域划分的基础上有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有政府投资建立、支持和资助的,来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它可以为某一特定读者如儿童、农民工人等服务,也可以是为一般群众服务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产物。

二、当下社区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的方式

社会需求是图书馆发展和生存的立足点。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的一种特殊类型,因此,社区图书馆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社区图书馆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重点,社区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延伸:建分馆

把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归属到公共图书馆统一管理,使其办成公共图书馆的分馆。

公共图书馆可以探索在社区建立图书馆分馆,这样可以将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直接延伸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的居民群众,从而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深入到社区,深入到群众的家门口。与社区协调沟通,帮助社区成立图书室,配备还书架、桌椅,把图书分类摆好,贴上相应标识方便读者查找。教给那里的服务人员借阅图书的方法,向附近居民做好宣传,吸引居民前去借阅图书。由社区提供阵地、服务人员以及相关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资料和专业指导,共同进行管理。公共图书馆根据社区图书馆的规模为每个分馆提供书刊,定期更换图书,使读者就近可以看到最新的图书。

2.共建:联办

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积极性,走合作之路。让社区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党委政府牵头,发动社区内的有关机关、团体、学校及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社区图书馆,让闲置在各单位的文献资料流通使用,即为社区居民服务,也保证了社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短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3.流动:定向

文化部为面向基层群众,专门制造设计了一种汽车图书馆。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定时定点为社区居民提倡服务,保证边远社区,且没有建立社区图书馆的居民同样可以享受到社区图书馆的同等服务。图书馆需要与当地社区搞好共建,建立社区流动图书站。如果更加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定期为偏僻地区家庭送书上门。事先制订好借书时间、地点,向社区内的居民发放图书馆的阅览须知;届时流动图书车为家庭办理借书手续。此外,还可征求读者意见,预约借书,下次提前为读者带去所需图书。这一一举措,逐渐形成规律后,流动图书车还可以带去馆内的一些活动宣传,流动图书车负责接送读者到馆参加活动,有愿意参加的读者需事先报名,这样一来,图书馆就真正深入到了社区的家家户户,发挥图书馆最大的作用。

4.交流:互动

引导社区居民以社区图书馆场地为平台,开展居民之间将自家的藏书与他人的藏书定期互相交换,这样既节省了家庭购买书籍的开支,又融合了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满足因为经费匮乏、藏书不足的问题。利用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手段开展馆际互借来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加快了公共图书馆文献的流通率,也使各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入藏达到科学合理,避免了个自入藏相同类型的文献,缓解各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不足的困难。

三、公共图书馆所发挥的效益

读者言论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 本文以接受美学、文学社会学,以及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为对象,梳理读者问题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本文认为,上述理论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成熟。启蒙主义作为思想资源,对于文化工业的解释力日渐式微。如果说启蒙价值的核心在于“对完美的追寻”,那么如何在它与民主价值观之间求得一种和谐的状态,已经变成了当代文学理论的难题。

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历来偏爱作者与作品,仅仅把读者当作消极被动的接收器。上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发生了一次巨大变革,几批不同取向的学派或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关注起读者在文学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作用。读者作为艺术鉴赏者的主体,在文学生产整体系统中的地位得到了高度的强调。这种研究兴趣的转移,是文化工业在战后西方世界的兴起带来的结果。文化工业特定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各种文化制品的批量生产。在这一状况下,研究者们突然意识到,必须构造出新的理论来解释文本、生产者、读者之间的关系,透视文学生产循环的整个过程。

首先将目光锁定在读者身上的研究者是姚斯和伊塞尔等接受美学的创始人。相比于其他研究者,他们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研究范式的更新。姚斯作为一名文学史教授,认为文学研究已经遭遇到了“方法论危机”:以往的研究主要以理论和俄国形式主义为代表,前者偏重于文学的外部研究,后者过于注重文学的内部研究,两者都“割裂了文学与历史,美学方法和历史方法之间的关联”。①因此,姚斯受伽达默尔的启发,试图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的角度,找到连接两种方法的突破口。“只有当作品的延续不再从生产主体方面思考,而从消费主体方面思考时,即从作者和公众相联系的方面思考时,才能写出一部文学和艺术的历史”。②

姚斯认为,文本阅读绝非单纯地“复制”或镜子似的“反映”。这是因为,任何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以前,脑子里并非“白板”一块,“而是在全方位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某种综合性的、包括鉴赏的实际需求与能力在内的审美境界,也就是对文本的前理解”。③姚斯将这种前理解称为“期待视域”。他又提出,文学经常会打破读者的“期待视域”,从而构成经验的挑战和审美的离间效果。本来熟悉的形象被颠覆、超越、改写,诸如此类的创作手法,会造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冲击。譬如说,《觉醒》、《嘉莉妹妹》等作品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美国悲剧》、《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对“美国梦”的重新阐释,都会挑战读者原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姚斯而言,文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将“期待视域”客观化,将阅读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式体验描述出来。我们由此可以推论,文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分析不同时期的读者接受同一文本的不同方式,或者同一时期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对待同样文本接受方式的异同,这样接受美学的阐释方式就打通了历史方法和美学方法。继姚斯之后,伊塞尔进一步提出了“隐含读者”的概念,认为每一个文本都具有潜在的意义结构,有结构性的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来填补。因此,当读者阅读并根据自身经验填补这些空白的时候,他就进入了作者预设的结构。这个过程被伊塞尔称为作品的“召唤结构”。于是,读者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被文本的“召唤结构”捕获的过程。

虽说伊塞尔和姚斯同样是接受美学的理论大家,但他们勾勒出的读者形象却大相径庭。姚斯以“期待视域”描述出的读者形象,虽然面临着文本带来的经验挑战,但他们仍被赋予一种启蒙理性的色彩,仍然拥有经验对抗和经验更新的自主性。然而这种自主性在“召唤结构”的解释里面,却丧失殆尽了。这并不是说读者变得不再重要,而是说,不断受到文本召唤的读者,因为参与了文本的消费而成为文本不断再生产的动力。这条思路很明显地带上了结构主义的烙印。具体来说,作者在资本主义的文学市场中,是以读者为衣食父母的,他们的写作过程也不得不考虑如何设置召唤结构,以便吸引读者。读者对作者的这种影响,得到了法国学者罗贝尔·埃斯卡皮的高度关注。

埃斯卡皮是文学社会学的创始人。他提出这种新的研究方法,明显地承接着伊塞尔的问题。埃斯卡皮说道:“所有作品,只要能使读者消遣解闷,产生联想,或者相反,能引起读者的深思,能使读者逐渐提高文化修养,都可以变成文学作品。”④这种文学观很明显地建立在作家和读者的关系上,但他又敏锐地发现,读者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对于文学而言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埃斯卡皮在此表现出一种颇为矛盾的复杂态度,一方面,他批评启蒙以后的精英主义创作观,认为作家被过分地塑造为一个图腾般的神话,这不符合民主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又批评当下的畅销书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越来越被商业化为时尚明星与追星族的关系。他发现,被读者追捧和效仿的“光晕”,日益成为作家创作的主要动力。假如作家在这种影响下写作,就陷入了一个“寄生性的怪圈”,即文

学创作者以丢弃与读者间的必要审美距离来附和读者的鉴赏眼光,而审美距离恰恰是伊塞尔的核心概念。

埃斯卡皮进一步区分了两种阅读:一种是“文人渠道中的阅读”,即以充实自己,提升自身文学、文化修养为动机的阅读;另一种是“大众渠道中的阅读”,其中蕴藏着一种通过文学作品“疗养”精神,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摆脱现状的动机。更多的时候,大众读者往往将书籍视为私有物品,仅仅为了炫耀、收藏、投资而购买文学书籍。譬如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就描写了这样一个细节:盖茨比的豪宅中有一间书房,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各国名著,但书籍的包装全部完好如初,可见这些书从未被主人阅读过,这些精美的书籍,不过是主人为了标识品位的私有物品而已。此外,大众读者还会掺杂着一些实用性的阅读动机,比如为了入睡、消遣、谈资等生活需求而进行阅读。总而言之,在这种阅读方式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知识性不得不退居第二位。针对这种情况,埃斯卡皮反过来倡导启蒙主义的文艺精神,认为文学性的阅读不该被视为一种功利性的手段,而应作为目的本身——阅读作品是读者试图进入他人精神世界的最好方式,阅读是一种同人类社会地位的荒谬抗衡的方式。所以,埃斯卡皮一方面批评启蒙主义的精英意识,另一方面在面对大众的文学消费时又不得不从启蒙主义当中捞取资源。但这种捞取很明显地属于一种美好愿望,大众读者的阅读方式当然不会因此而改变。埃斯卡皮的难题是否意味着启蒙主义文艺理念遭遇危机了呢?

有意思的是,费斯克提供了一种和埃斯卡皮完全不同的眼光。费斯克是一位在文化工业中生活得更长久,也更游刃有余的文化理论家。他完全放弃了启蒙主义的精英立场,文学的商品化和消费化已经不再让他感到苦恼。换句话说,他不再热切地推崇那种可以“引起读者的深思”、“使读者逐渐提高文化修养”的文学,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那些不得不接受消费化的文学的读者,试图论证这些读者不会因为被这种文学包围而落入“召唤结构”之中。从这个考虑出发,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虽然大批文学作品是作为文化商品生产出来的,但是文化商品本身代表不了大众文化,它们只不过是大众文化的材料。真正的大众文化,是大众在在反抗性地接受文化商品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意义。因此,大众文化是一个矛盾体,其中既包含社会体制一体化的宰制性,又包括大众的反抗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费斯克重新定义了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他借用巴特对作者(可写)式文本和读者(可读)式文本的区分,发明了“生产者式文本”的概念来描述大众文化文本。所谓作者式文本要求读者不断去重新书写文本,创造新的意义;读者式文本则并没有对读者提供这种参与性的要求,它吸收的是一个消极被动接受意义的、被规训了的读者;生产者式的文本与这两种文本都不同,它经常以双关语的方式“误用”语言。读者从双关语的运用中,产生了双重:一方面玩弄了有“教养”的语言,即资产阶级的“高雅”语言,另一方面生产了生产者式的阅读,即具有革命主体的反抗式阅读。正如巴赫金所说,大众文本以低级的口语切断了官方礼仪的言语,它虽充满了冒犯、偏离了法则,在文本中充斥着的过剩的意义、浅白的言辞及陈词滥调,在戏仿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同时,嘲讽性地影射了意识形态规范的荒谬性。费斯克进一步谈道:大众文化是在大众文本的初级文本,传媒宣传等的次级文本,以及大众接受方式的三级文本中,互文地存在的。它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组正在发生着的意义,是文化工业的生产和大众读者的参与互动的产物。⑤

费斯克式的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高雅文化的边缘化密切相关。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从接受美学理论家,到艾斯卡尔皮,再到费斯克,高雅文化被关注得越来越少了,理论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到大众文本的接受状况。所以说,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演变轨迹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学和审美大泛滥的时代,广告、服装、建筑等各种社会领域都充溢着文学性。它们可以带给我们舒适的审美体验,然而,那些承载着更加丰富的、深刻的人类经验的文学作品,却被文化市场排挤到社会的边缘,甚至难以为继。对此,我们究竟应当像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一样满足于躲在学院内部玩弄学术范式的更新,还是应当像费斯克那样乐观地接受告别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样一个事实?说到底,我们究竟应当如何面对埃斯卡皮的那个难题?值得思考。

注 释:

①刘象愚.外国文论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337页.

②姚斯.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m].辽宁出版社,1987年,第339页.

③朱立元.评论小辑(一)——关于接受美学的断想,文艺鉴赏的主体性[j].上海文学,1986年05期.

④[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23页.

⑤[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五章.

参考文献:

[1]刘象愚.外国文论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

[2]姚斯.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m].辽宁出版社,1987.

相关期刊更多

少年读者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夏人民出版社

少年文艺·少年读者文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北方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