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电类专业论文

机电类专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类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电类专业论文

机电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参照国际著名大学同类本科教学体系,实施“大类招生、自选专业”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包含厚实的通识教育平台、宽口径的大电类大类教育平台、以电气信息一级学科为核心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前沿与特色的专业教育平台,以及贯穿始终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

1.拓宽学科基础平台,突出专业特色

电子工程学院除执行淮海工学院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外,还构建了由14门学科基础课程及6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大电类(电气信息类)大类教育平台: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A(一)、高等数学A(二)、复变函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线性代数、大学物理B(二)、大学物理B(一)、工程制图A、工程训练B、电路、模拟电子技术A、数字电子技术B、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A、物理实验(一)、物理实验(二)、电路实验、模拟电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由4门实习、3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组成,包括认识实习、装机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通信系统的计算机仿真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信专业通过课程优化整合形成了7门专业主干课程及10门专业选修课程组成的专业教育平台,专业主干课程为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网基础、程控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移动通信;专业选修课程为电子线路CAD技术A、通信工程专业科学计算与仿真(MATLAB)、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信息论与编码B、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新技术专题、现代通信工程设计、微波通信、数字图像处理、数字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结合电气信息类一级学科专业培养特色,除了设置了一级学科方向公共课程外,还灵活设置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二级学科专业前沿和特色以及跨学科选修课模块等。

2.注重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构建与课程体系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新布局。以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生产实习为主线,结合开放式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平台、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的科技竞赛、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践创新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包含实践-技能层、基础-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和科技-研究层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多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3.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推进精品课程群、创新型教学团队和教材建设

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建立了“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移动通信”等为主的核心课程群。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调整了部分专业课程,增大选修课程,增设“现代通信工程设计”、“数字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等新课程。建设成了“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校级精品课程,开发了精品课程网站,出版了1本《移动通信》特色教材。逐步形成了内容全面、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电子化、网络化、多媒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形成了通信专业校级特色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获得了相应的教学成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理论教学方面,对于重点内容主要采取“工学结合”、“项目驱动”、“讨论交流与激励”和“实例分析”的教学理念,将以后通信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技能与知识体系融入理论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方面,强化课程设计环节,建立实训项目库,完善实训项目,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要求模拟实际工程项目建设步骤,使学生经历搜集资料、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工程实施、验收、答辩的过程,在项目实施中,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度,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调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课外环节开展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设立“创新能力培养训练”项目,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习、社会调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教育周、科技文化节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系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实践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通信专业理论基础,完整的通信专业系统性认识,为成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实践应用能力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机构,相关人员按工作分工具体实施各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使该计划的实施工作纳入通信专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全面规划和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加强“双师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1名曾在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过的人员任专业教师,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出国进修,提高年青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增强教学团队的协作能力,团队承担了省级、校级近20项教学改革课题。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上市公司杭州华星创业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连云港港口集团通信信息工程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外聘指导教师,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

四、依托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促进项目开发与成果转化

运用运营商网上商用通信设备构建了集移动通信、网规网优、光传输、光接入、程控交换、动手区为一体的实景式现代化通信综合实践实训平台,该平台作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训平台可开出实验实训项目近150多项,将完成工程测试、通信流程实训、校内外技能培训、实践创新、科学研发、开放实验等功能。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平台的同时,积极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了解和接触生产实际,学到了校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通信专业将发挥高水平教师团队技术开发创新优势,校企合作承接横向、纵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和谐互动,共享资源多赢。

1.选派科技特派员、入选连云港市科技专家库或连云港市“521”工程的教师担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技术顾问,承担或参与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企业生产、应用、研究等方面难题,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为通信信息工程公司和地方经济服务。重点以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更新较快且学院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通信产品研发、通信技术应用、增值业务开发为突破口进行技术攻关。

2.与连云港港口集团通信信息工程公司联合申报高层次的研发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五、结语

机电类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数学的应用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人才。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的课程教学应该强调适应性和实用性,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1],[2],发挥“教育和实用”两大功能。为此,结合我院机电专业的实际情况,对高等数学的课程和教学进行探讨,构建适应机电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体系。

1.研究背景

1.1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源主要分三类:一是通过高考考入,二是通过单独招生考入,三是通过对口升学考入。高职高专类的学生生源总体素质不高,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扩招,高职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偏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文科学生尤为突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索然。不少学生认为学数学没用,对数学的意义和数学价值认识不足。这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仅仅为了学分而被动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记笔记,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规范,存在抄袭现象。师生缺乏沟通和交流,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一般不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不活跃。上述问题给高职高专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带来了重重困难。

1.2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现状

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仅设置为一个学期,每周按6学时计算,共计90个学时。根据不同专业,我们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级数。

教学内容重连续、轻离散,重理论、轻应用,方法技巧较多,内容主要以经典微积分为主,由简单的常微分方程和级数组成。而且微分方程和级数内容讲解很浅显,仅仅属于了解的范围。离散数学、非线性理论、数值计算方法等重要的数学内容和方法,很少在教学中反映。教师枯燥地讲授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从概念讲解到定理证明,从计算方法到例题习题,基本上是一味灌输,不能很好地与专业相结合,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从教学手段来看,仍是以粉笔加黑板为主体,虽然部分教师能应用多媒体,但多媒体的内容主要是书本文字的罗列,缺少现代化教学理念。这种“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方面的问题。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往往对实用技术了解不多,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背景。教师常常抱怨现在学生越来越难教,责怪学生基础差,很少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自身条件和今后实际应用中对数学的需求,不太重视学生数学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

以上问题告诉我们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十分紧迫和必要。针对机电专业课程的特点,有必要对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建立适合该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2.机电专业数学课程体系

2.1机电类专业相关数学知识点

我院机电专业教学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情况[3]如表1所示:

表1 机电类专业教学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2.2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上述机电专业相应知识点与所需高等数学知识点的分析可以发现,高等数学学习不但要奠定基础,还要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因此,针对机电专业的特点,建立机电专业数学课程体系结构(表2)。

表2 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基础模块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高职高专层次的数学素质教育、数学的能力和思维培养的基本要求。基础模块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二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空间解析几何。

专业模块是适应机电专业的应用型模块,体现了专业性,所有内容主要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感受专业和数学的密切关系。专业模块包括无穷级数、傅立叶级数、复变函数和线性代数。这是理工结合、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入点,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技能模块是为增强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入技能模块。该模块适应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提高模块。技能模块包括离散数学、matlab软件应用和数学建模。通过对基础较好学生的培训,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竞赛,以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3.1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模块,针对数学理论深奥、实用性差、学生学习理解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尝试对我院机电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改革:

3.1.1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应用性教学的内容设计。

基础模块在内容设计上突出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以“极限—微分—积分”为主线设计教学,强化极限分析方法和微元分析方法,淡化运算技巧,多介绍基本知识的实际背景、来源、处理思想和结果含义,让学生能够尽量透彻理解基本概念的实质。适当删除难度较大的内容。比如曲线积分和曲面部分,由于是积分微元思想的应用,学生用到时可以学习。

专业模块在内容设计上以实用为主,结合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深入浅出,让学生体会到专业和数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复变函数部分可以仅讲授复数与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和复变函数的积分的简单内容。对于级数和傅立叶变换可以结合机电专业的特点,从基本概念到实例演绎,内容不求多,只求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在机电专业中的作用。

技能模块主要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教难的模型。授课内容以离散数学和数学软件为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2.1.2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基础模块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加入启发式教学形式,从实例引出问题[4],再介绍基本思想和方法,回到实际问题理解和反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对于专业模块,引入专业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专业知识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再由教师引出概念和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解决专业问题。

对于技能模块,组织成绩较好的学生上机教学,边学边练,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组建数学建模兴趣小组,让优秀的学生充分展现才能。

2.1.3加强教材建设,促进专业和高等数学结合。

目前高等数学教材非常多,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选择一套适合机电专业的高等数学教材势在必行。高职高专类的高等数学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压缩,更不应重理论轻操作。实例教学、案例分析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变得生动。现在我们正在尝试编写一套理论全面精简、内容生动丰富、图文并茂的高等数学教材。

3.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针对我院学生的特点,在对重要概念和理论的讲解中,应适当加入实例,避免过多的理论传授,多给学生自己思考和提问的机会。选择背景较为简单的案例和学生交流探讨,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学习高等数学时,遇到极限的定义,认为术语抽象,符号陌生,其中的辩证关系不易搞清,很令人费解。引入与极限相关的数学历史,不仅可以弄清楚定义的来龙去脉和必要性,而且可以认识到极限理论对整个高等数学的极端重要性[5]。

3.3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办法和存在的弊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1]。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似乎可以称为知识检查,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会不会做题。常常都是照着例题做习题,生硬模仿。改变作业和考核的方式,对高等数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3.3.1作业方式改革

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形式,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意思的作业,比如让学生自己查找生活中与极限相关的例子,在cad中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找找古代我国的科学家在极限方面的重要贡献,等等。可以写成小论文,也可以做成多媒体在课堂上探讨。

3.3.2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高等数学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闭卷作答,内容一般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测试。这种考核方式容易让学生机械套用定理和公式,甚至背例题,没有发挥高等数学教学的作用。应改革考核方式,把学生的成绩分为三个

部分: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提问、作业;闭卷考试(占60%),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考试成绩(占20%),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积累的小素材和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利用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平时也主动学习数学,不把学习高数当做负担。

4.结语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高职数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我院机电类专业有其特点,如果能够针对该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则不仅能够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对专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我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实际情况,高等数学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将一起共同努力,力争将高等数学改革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1]王咏芳.高职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曹彩霞,等.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的应用性教学改革的实践[j].大学数学,2010,26(1):118-121.

[3]钱小慧,等.机电类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设置的思考[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2008.

机电类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开放实验课;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21-03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其核心思想是将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与智能化。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工业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为适应工业发展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且素质高的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机电类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于二本、三本院校,教学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现代机电设备实际设计、操作,以顺应时展潮流,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机电类专业课涉及到“机”和“电”2个方面,机电一体化也体现在学生知识体系的融合上,“机”与“电”共同支撑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随着传感检测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半导体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电”对于该专业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升,促使机电一体化专业课在内涵与外延上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革。

浙江农林大学机械类专业在教学计划中逐步增加了《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机电传动控制》《机床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机电类课程。就现有课程体系而言,内容较多,涉及知识广泛,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这些课程内容正是学习、了解和设计机电产品的必修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实践提供基础。

1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课时安排不尽合理

典型的机电专业课包括《微机原理及其应用》《机电传动控制》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3门课程,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起点较高,难度较大,而且课程之间内在关联性强。当前,3门课程教学安排分别为48、40、40课时,教学方法为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其中课堂教学分别为40、32、40课时,实验课分别为8、8、0课时。可见当前的课程设置仍保留传统的重理论轻工程应用的培养模式,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法为主组织教学,尤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甚至没有安排实验环节。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集中授课,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听,不能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参与程度不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并且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知识轻能力培养的不足,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系统。

1.2 课程间衔接不畅

机电类专业课之间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还有“机”与“电”相关知识不能有机地结合,几门课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章节内容重复或不能合理衔接。例如作为主干课程,《机电传动控制》中关于电动机原理、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等内容与《电工电子技术》有重叠,然而表面相似的课本知识,侧重点并不相同,教学中往往给学生造成一定误导。而作为机电专业课集大成的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既有一定深度又有足够的广度,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型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功底有一定的要求。但该课程自身的理论体系不突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相对独立,缺少一个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线索,在逐章节授课时容易造成内容割裂,缺乏有机整体感,学生也会难以把握重点,感到茫然。

1.3 课程内容有待更新

课程内容方面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新颖性,《微机原理》课程内容仍然为51系列单片机,开发语言以汇编语言为主,对于更新的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介绍较少。许多工程上广泛应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装备,没有反映在课程中,例如机器人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这样的课程体系很难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课程内容的“脱节”问题。一方面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不同课程之间不能很好衔接,使学生知识体系脱节。另一方面,现有课程重理论、轻应用,而且实践环节以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为主,使学生缺乏系统性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例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理论课结束后,有1次专业课程设计,内容包括机械本体设计与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前奏,也是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锻炼,然而学生普遍反应,课程设计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很难将自己4年来所学知识串联成体系,所定任务难以轻松完成。

2 教学改革的实施

2.1 教改思路

上述问题使现有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新的形式,为了提高机电类课程教学的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众多高校都积极地开展教学研究,如整合教学内容,以课程集群化建设作为发展的方向,利用许多课程知识的关联性,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组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复的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得到精简[1]。应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密度,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渠道,师生通过网络互动,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拓展与深化增添了巨大的空间[2]。一些研究型大学,则引入研究型教学方法,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3]。与研究型教学方法类似,项目化教学方法以具体研究任务为牵引,学生以团队为基础,围绕对工程实践的解决来组织教学[4-5]。

上述教学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浙江农林大学机械专业的教学资源、学生的自学能力等方面与其他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有较大不足,同时作为普通本科,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目标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在借鉴其他类型高校的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机电类教学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新的教学形式。

考虑到不同机电类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教学改革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课程之间需要更好的衔接,另一方面,由于以工程应用为背景,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工程的实践能力。如果将课堂教学归结为“显式”,那么课堂之外的学习实训则为“隐式”,鉴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压缩课时问题,“隐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针对如何发挥“隐式”教学作用,目前在机电专业课方面,国内有许多有益的尝试,较为成功的教学实践方法除前节所述之外,还有行为引导型教学法[6]、任务驱动教学法[7]等。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配角,从信息的搜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与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新大纲即将实施,机电专业课理论教学课时将进一步压缩,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根据校机电类本科生的特点和课程体系设置,上述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开放实验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

2.2 开放实验课程的引入

为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的认知,从而能够将相关课程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增强思考问题与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同时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在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机械工程实验中心,以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为主要平台,引入了开放实验课。经过宣传成功达到开班条件,第一届学生以本部与天目学院机械、交通、农机等工科专业大二、大三学生为主。

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是一套大型综合化教学实验平台,以该系统为载体可以为多门机电一体化相关课程提供认知支持,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并可以为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相关科研提供验证与参考。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软硬件原理与演示4课时;基本控制环节硬件选择与接线培训4课时;电动机调速与控制4课时;PLC基本原理与操作4课时;直角坐标机械臂运动控制4课时;串联机械臂运动控制4课时;并联机械臂运动控制4课时;机械臂正运动学、逆运动学算法验证4课时。

2.3 实践效果

在机电类课程教学中引入开放实验课,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讲都是个新事物,作为机电专业课主讲教师,经过课堂宣传等工作,并且利用毕业生毕业设计,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设备进行了摸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重点利用设备进行了多体系统动力学算法验证试验。通过这些工作筛选了相关实验项目并编写了规程,保证了开放课最终圆满完成。

第一届开放实验课招收了1个班学生,大多已经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成绩在本专业普遍在中等以上,可以说都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开放课实施过程中,学生都学习到了实际工程应用技术,动手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最终共有18名拿到学分,另有若干名学生未及时选课也参与了实验,甚至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见识了自动化系统高效率工作之后,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查阅相关资料,补充基础知识。机械专业大二的《微机原理》,以及大四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2门课程与开放实验课同步进行,大二学生在完成课内实验后,通过实训,更深刻理解了计算机对控制系统的作用,并利用单片机套件完成了电动机PWM调速、并联机构运动控制等实验,显示出了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四学生面临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参加开放实验课学习的几名学生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均有较好表现。

3 教学反思

3.1 开放实验课的意义

开放性实验与平时的课程实验有很大区别。课程实验中,学生都是按照教师与指导书规划好的步骤去完成,缺乏实际的思考步骤,甚至动手不动脑,因此在实验中得不到实质的提高。开放实验课的内容则跨越多门课程,更加综合,实验过程中需要动手动脑相结合,整个过程中要遇到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正是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这正是体现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真谛,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

开放实验课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为多门机电类课程提供了直观有效的衔接平台,不但使该课程理论实践相衔接,也使整个课程群有机衔接,有利于初学者(范围包括且不限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对抽象且相对枯燥的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立起信心,并通过该平台建立起宽广扎实的机电一体化知识体系。通过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理论教学、讨论互动、动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设计”五位一体有机融合型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建立注重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课程考核机制,能够实现多方位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

3.2 存在的问题

开放实验课的实施虽然取得了预期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实验装置问题,一些实验设备,例如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存在老化问题,由于年久失修,系统曾经多次出现故障,最严重的一次是因为物料检测单元工控机故障,系统连续2周不能正常运行,直到厂家进行维修才解决问题,使得涉及到的几个实验未能达到理想状况。其次,实验选项也存在问题。制订计划时以验证演示实验为主,但其中一些实验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显然难度过大,学生难以理解。例如串联机械臂与并联机械臂正运动学、逆运动学算法验证、插补运动演示等,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空间变换、运动旋量等较深知识。最后,通过开放实验课,暴露出学生知识体系普遍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从未实际接触过类似先进自动控制系统,由于基本上是大二、大三学生,其知识体系并未完善,对于系统运行,只能了解表面现象,不能理解具体原理,使其中一些实训,如计算机控制系统编程、机械臂插补运动控制等实训科目无法科学设计实验。

3.3 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启发

研究机电类课程教学认知学习规律,探索与学生认知过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设置与实施。其基本思路是拟构建基础型知识、综合设计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3个层次知识体系。第一层次为基础知识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第二层次为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实现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数据的测试与采集,整理并分析数据,得出可靠数据的能力。第三层次则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初步掌握撰写研究论文的方法,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以现有科研项目为依托,面向部分学生,以科研助手形式参与科研课题[8]。

4 结语

机电类课程涵盖基础课(如《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如《微机原理及其应用》)与专业课(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学习的时间跨度较大,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方面,对学生都有较高要求。如何将知识结构系统性和教学体系完整性统一起来,将是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利用开放实验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构筑工程背景知识体系,将“机”与“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际动手动脑操作,也提升了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协作精神和创业思想。总之,开放实验课将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工程教育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道路。该课程体系处于实验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5 参考文献

[1] 王仲民,祁宇明,石秀敏,等.机电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6):76-78.

[2] 尹建阁,归正.独立学院机电类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364-365.

[3] 吴涛.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05-107,187.

[4] 陆荣.项目教学法在机电控制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2(10):9-10,19.

[5] 姚利敏.项目教学法在PLC课程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7):179,172.

[6] 王晓丽.案例法和项目驱动法在机电一体化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3(1):173,175.

机电类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体系

一、构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即是要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水平。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无疑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着积极意义,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可靠途径。

专业技能竞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实施和操作上也涉及多个层面,需要形成一个专业技能竞赛体系,为专业技能竞赛的成功组织和顺利开展提供保证。首先,该体系为专业技能竞赛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其次,设计可行、有效的专业技能竞赛实施手段,为专业技能竞赛创造一个实施平台。再次,为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措施,确保专业技能竞赛持续开展、不断优化。最后,建立一个绩效反馈机制,评估专业技能竞赛实施后的效果,总结成果,发现不足,不断完善。构建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可以为专业技能竞赛的成功开展提供保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现状

(一)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特色和成果

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涵盖了不同层次和各个专业,学生参赛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竞赛项目涉及多个层次和所有专业

机电类学生已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广东省大学生学术科技节相关赛事,在省级以上层次的大赛中与外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增进技能。但此种竞赛门槛较高,参赛人数有限,更多的是学校内部组织开展的小型竞赛活动,如模具、数控专业开展的工程制图竞赛、汽车专业开展的汽车发动机拆装竞赛、玩具专业开展的水火箭比赛和电子专业开展的电子电路焊接比赛等,参赛人数均超过相应专业人数的一半。

2、学生参赛积极性较高,尤其表现在挑战性和趣味性兼有的竞赛项目上

如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举办的水火箭比赛,形式新颖,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制作和表演水火箭模型,可谓寓学于乐,学生参与率高,达到专业人数的70%。通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增强了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专业技能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目标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

毋庸置疑,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由于教育、引导不够,部分学生还存在为了增加素质学分而参赛,甚至为了获奖、物质奖励而参赛的心理。这虽然可以理解,但不能提倡。

2、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手段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专业技能竞赛项目的实施情况参差不齐,有些竞赛项目无论从开展周期、操作程序还是组织保障上都已经比较规范,但有些项目的实施还比较随意,诸如开展时间不定、操作随意无序、经费不能保证等等。

3、教师的指导是专业技能竞赛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氛围还不够浓厚,一些赛事缺乏教师指导。除一些层次较高的竞赛外,校内组织的竞赛项目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些项目因参与人数较多,更加能够起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的目的,但是教师的重视和指导力度不够,竞赛的成效有待加强。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构建一个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确保专业技能竞赛的成功实施,增强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成效,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三、高职机电类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

经过不断实践,我们逐步探索出一套包括实施目标、构建原则、实施手段、保障和激励措施、拓展渠道和绩效反馈6个部分组成的专业技能竞赛体系。

(一)实施目标

配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树立学生的求知、求真、求实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技能,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原则

1、以赛促训,赛训结合

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和训练,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训中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竞赛既是对学习和实训效果的检验,又是对学习和实训的促进,将学生的学习和竞赛结合起来。

2、可操作性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在组织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竞赛活动。

3、注重反馈

开展技能竞赛后,要全面、细致地对竞赛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听取参赛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以便增强竞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手段

1、依托专业教育和目标引导,使学生明确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定位

我们认为,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表现。要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高专业技能,必须使其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明确未来的职业定位,这就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目标引导。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多,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各专业教研室要加强专业教育,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特色,明确培养目标和今后的就业方向。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

2、依托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塑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才能在专业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因此,应该牢牢抓住专业教学这条主线,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课外专业技能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更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3、组织专业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指导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我们依靠专业教研室,将有兴趣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学生组成一个个专业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及时为他们解疑释惑,加强训练。 转贴于

4、配合学校素质拓展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活动

素质拓展的核心应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而职业能力首先体现在坚实的专业技能上。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是整个体系的核心环节。在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过程中,注意因人而异、有所侧重、规范有序。具体来讲,一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开展不同的竞赛项目。一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较薄弱,可以多开展一些趣味性、实操性项目;二、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可鼓励参加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竞赛项目。二是有所侧重,即侧重开展适应面较大、参赛人数较多、可操作性较强的竞赛项目,以便提高多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三是在实施和操作上加强组织管理,细化实施步骤,做到规范、有序。

5、发挥专业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学生社团专业技能竞赛

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是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组织。专业社团是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平台,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共同的专业归属为纽带,可以开展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以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保障和激励

1、师资保障

教师的指导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保障,不仅有助于提升竞赛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实现竞赛的目标。一方面,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在学生技能竞赛过程中跟进指导,同时按照导师制的管理规定,将专业教师的课外指导工作折算成工作量,以增强专业教师指导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辅导员负责做好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使竞赛活动顺利开展。

2、经费保障

经费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物质保障。高职院校的实训实习经费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经费来源之一,这样有利于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学生活动经费也是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经费来源。

3、激励保障

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胜出,不仅可以获得竞赛主办方的奖励,而且可以在学校获得素质拓展积分,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证明。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之后,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获得一定补贴。

(五)拓展渠道

1、专业顶岗实习

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专业技能竞赛不能局限在学校和特定的场所,更应该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社会实践活动

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具有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的作用。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学生自发的实践活动,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实践岗位上,将自身学习和实操训练结合起来,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六)绩效反馈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后,要全面、细致地对竞赛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发现成绩和不足,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以便使竞赛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机电类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学院 机电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机电类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在具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知识后,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要结合实际课题和所学的书本理论,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毕业设计环节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也是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的一次培养。所以,毕业设计环节是以往其他教学环节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因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会检索资料、收集信息、树立工程与经济观念、图文处理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在毕业后就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化运作以来,各院校的招生人数大大增加,但是由于教师资源有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几年,由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不断提前,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毕业前要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一部分学生提前工作,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相当有限。而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个设计课题确有困难,因而毕业设计成了最薄弱的环节。如何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安排、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针对上述新的情况,我们在广泛收集往届机电类专业毕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探索。

一、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作为高职学院的机电类专业应加强调查研究,分析社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办学实际,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过长期的社会调查和反复论证,我们明确地把具有专业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创造性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现代加工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也能从事数控设备的使用、维护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调试等工作和从事现代化工厂自动化生产。

二、根据顶岗实习工作特点,确定毕业设计课题的选题原则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毕业设计应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情景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具体原则如下:

1.要加强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以及潜在的创造力。选题应由实习指导教师确定,因为学生还不具备确定选题的能力。选题要充分考虑训练对象刚完成五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这一因素,但不能完全受这一因素的限制,还应通过这一实践环节让一部分学生接触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因此选题范围包括两方面:(1)是充分考虑学生目前的基础,所选课题主要应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2)是为了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积极性,部分选题可以是本专业的前沿领域,甚至是多专业交叉的领域。

2.确定选题的原则是尽可能地选择实际项目中的内容,充分兼顾学生已有的理论基础,适当接触前沿课题。应符合教学要求,面向经济建设,尽量结合实际生产、科研任务,也可结合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改造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意愿与兴趣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按照工作岗位实际的课程设计,强调毕业设计课题来自企业工作岗位,采用某些公司的部分项目或产品作为设计的课题。因为这样的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在技术上紧跟当代工程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且做到有的放矢,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坚持毕业设计面向实际,面向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题目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保证。学生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可得到综合训练,工程实际能力会产生质的飞跃。

三、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导航作用,以Internet为媒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解本课题的相关国际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国际国内主要知名专家、知名的论著和文献以及著名的公司和企业,将相关网站全部告诉学生,并简单向学生介绍一些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介绍一些比较好的搜索网站和搜索工具。让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要起导航的作用,并采取一些好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因特网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便于实习指导教师能够及时辅导学生。

四、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采用新的毕业设计形式并提高质量

采取毕业设计与科研相结合、与用人单位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

1.提前就业的学生可以在就业单位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课题,指导教师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外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由教研室对毕业设计题目和外单位导师资格进行审查并进行辅导和论文评审。要求学生做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对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核,检查学生资料检索情况,要求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计划和进度安排,每周与指导教师联系一次,汇报进度、解答疑难问题,答辩在校内进行。

2.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成就感,用这样的毕业设计课题吸引学生留校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

3.采用多个已在实际工程应用的实例,完成应届机电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设计质量比往届有明显提高。不仅有选用教师的科研课题上的实例,还有学生在工作单位带来的项目、工厂实际的供配电系统、教师正在研究的产品设计,都是已成功的项目或正在研究的产品,与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

4.通过答辩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答辩的方式按组进行开题报告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以往的毕业答辩中,较普遍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较好,但答辩时不能突出重点、不能很好地表达所完成的工作,说明在校期间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因此我们认为在科技方法训练这一实践环节中,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进行答辩之前,教师都具体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开题报告的内容表述清楚的方法。

五、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管理,检查学生资料检索情况,要求学生作开题报告;同时,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设计题目将进行严格审核,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进度安排、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

六、开设毕业设计专题讲座以及新产品的巡回展

1.邀请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和教授给机电类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入门讲座,为学生讲授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以若干设计项目作为示范,说明设计过程如何进行,应该完成的设计图样及文字资料,等等。介绍近年来已在企业生产现场成功应用的项目中选出的多个范例,它们各具特色;既有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装置,又有采用PLC、变频器、工控机和组态软件等较为复杂的控制系统;有的项目相当简单,可用作设计入门,大部分项目能够用作毕业设计课题。这些项目适用的领域很宽,包括汽车制造、冶金、矿山、化工、环保、城镇建设等行业。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非常大的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为了配合教学,丰富电机系学生的专业知识,我们联系“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TIA) 卡车巡展”,在学院内进行,向学生展示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最新的应用实例和技术。并邀请名牌大学的教授座谈如何利用世界著名的自动化公司来促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建设,学生反映良好。

毕业设计是学生两年多来首次进行实际课题的方案调研和设计工作,尽管根据选题的不同要求,有的主要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方案设计,有的侧重新知识的学习,需查阅较多国内外文献资料,但要完成开题报告,都需要涉及很多原来在课程学习中没有遇到过的新知识、新方法。

七、实施效果

高职类学生在这一实践环节中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从完成情况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有了主动权,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对他们毕业后求职上岗都有帮助,学生反映非常好。

参考文献:

[1]郝继升.教育与职业[M].北京:中国职业教育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