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官面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村官从以下几点给大家做简单介绍:
1、要注重自我认知面试题的考查
由于受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后会感到不适应,一时难以度过角色转换的磨合期。这就要求考生对自己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尽快解决心理上、工作环境上和生活环境上的不适应,进入最佳工作状态。
村官提示:为了筛选出那些有较好自我认识能力,能较快适应村官工作的人才,对考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进行测评,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类面试题。
2、要注重考查干群关系统筹协调能力
在村官面试中,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类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面试题几乎是必出题,因为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是村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村官提示:对于村官来说,面对的工作错综复杂,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要合理安排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关系,才能把工作做好。
3、要注重考查应急应变危机处理能力
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果缺乏必要的应变处理能力,就会在突发事件面前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而这些突发事件往往都是重大事件,处理不好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村官提示:因此,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应变处理能力和反应力,村官才能对工作中的问题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4、要多采用基层“一元化”虚拟身份
公务员面试中有一类称之为虚拟身份的面试题。所谓虚拟身份面试题就是给考生假定一个身份,让考生从假定的身份出发,在题目所设定的情节下,去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村官提示:公务员面试中,身份虚拟是“多元化”的,可以是“餐馆老板”,可以是“上级领导”,可以是“公司主管”,也可以是“幼儿园阿姨”,但在村官面试中,考试的身份假设一般与村官工作密切相关,角色设定大多比较固定,这有利于考生的复习。
12月6日下午到南京参加中国农业银行针对村官招聘的面试,很羞愧的说,这是继2011年村官面试后的第一次面试,虽然之前参加过数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但都均未入围面试。下面我就说说面试的感受和收获吧。
面试形式:无领导小组讨论+半结构化面试。
面试题目:一位收藏家请他的品酒师朋友来家里做客,他想让品酒师赞美他的收藏的好酒,就拿出了最好的酒给品酒师品尝,但品酒师并没有赞美这瓶好酒,只是保持沉默。收藏家很郁闷,就又拿出一瓶很普通的酒让品酒师品尝,结果,品酒师却对这瓶普通酒大加赞赏。收藏家很不解的问品酒师,为什么他对好酒保持沉默却对普通酒大加赞赏,品酒师说:……
请问:品酒师会对收藏家说一句什么话?
作答要求:一、每位考生思考5分钟;二、每位考生陈述自己观点1分钟(无指定顺序);三、小组讨论20分钟,选出品酒师可能答复的三种回答(按可能性大小依次排列);四、讨论结束后,小组派出代表作总结汇报3分钟;五、考官自由提问。
首先,我在本次面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个人观点陈述时我是第二个站起来的,由于语言没有组织好,回答语无伦次,竟然还超时了,被考官打断。二是,自认为个人观点比较新颖,但在小组讨论中未被采纳,可能是自己表述不清。三是,小组讨论中发言次数不够多。
最终,我们小组讨论的三种可能是:一、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我个人认为普通酒的口感非常好。二、从酒的价值、品质上来说,普通酒确实胜于好酒,好酒由于品牌打造、品牌效应使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它,自然品不出真实的味道。三、你的好酒是假酒。
而我的回答是:将来的普通酒会是现在的好酒。我认为,看待一个东西、一件事,乃至一个人,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看到事务(包括人)的巨大潜能,眼光放长远些,万不可鼠目寸光。就比如酒越酿越醇,每瓶好酒都是从普通酒过渡而来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在的普通酒也能散发出好酒的香醇。(我大概思路是这样的,可面试时说的有些乱。)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政策;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C-0004-02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强师资培养刻不容缓,面对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现状,作为以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大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免费师范生作为输送到乡村的重要师资力量,对他们的培养与就业牵动着国家的命运,针对当前免费师范生政策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免费师范生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存在不公平因素
免费师范生政策(以下简称免师政策)作为为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培养教师的政策,制定和实行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免费师范生需要签订协议,协议对双方都有约束作用,但签订协议的时间是填报完志愿进入大学后,这不符合契约精神,对于免费师范生缺乏公平性;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政策规定毕业生的服务期限是十年,十年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有些长,用四年的免费换取十年服务有些不公平。
(二)选拔、录取机制不完善,培养过程缺乏灵活性
教育部门生源选拔方式单一,录取过程缺乏专业考核;已被录取的学生没有退出机制,各种优惠会让他们产生惰性,不能提高专业素质;学校没有激励和淘汰机制,专业设置比较死板,与就业市场有些脱轨,供大于求;学校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学生缺乏去偏远贫困地区实习的经验。
(三)免费师范生就业及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
有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教师人才的需求只限于当地户口,虽然2015年允许跨省就业,但是程序烦琐,地方相关部门更倾向于接受本地生源;免费师范生就业时遇到与综合性大学的硕士、博士的竞争,加重了压力;就业区域并不明确,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师资匮乏的状态没有改变,免费师范生不能考取脱产研究生,严重阻碍了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和素质,违约现象严重。
二、免费师范生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策制定时理论与实践脱离
2007年实行此政策,是基于中西部、发达与贫困地区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背景,为解决这一问题,从理论层面对免师政策进行了一些设想和预判,缺乏实地调研和考察,缺乏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从而导致不能保证教师的质量,同时,选拔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地对未来的教师进行选拔。
(二)政府没有放权,地方职责不明确
学校在培养的过程中缺乏优化未来教师队伍的体制,对于教师基本素质以及教师技能培养比较欠缺,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地方招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同时应如何安排非生源地的毕业生的职责不明确,没有把免费师范生放到特殊的位置去看待,不应该将他们吸收到城市中的学校或者让他们与综合性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竞争,这种职责的不明确,才导致执行力度不够。
(三)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
政策的制定不能适应学生的择业观念,在当代背景下,对免费师范生的约束力度小,才导致违约现象严重,由于社会大环境及就业现状的不断变化,政策有一定滞后性,因此政策应该促进学生个人的价值最大化,但当前的政策现状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期望,已经工作的免费师范生也对现状不满,因此,政策明显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政府关注度不够
一方面,政府对于免费师范生成为教师的社会表彰以及社会荣誉感缺乏正确的引导,教师存在于社会的价值感不够强烈,学生没有荣誉感,精神激励不够;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教师的物质激励与社会当前的价值观不符,偏远地区工资低,免费师范生去偏远地区工作的动力不足。
(五)权利和义务失衡
缺乏有力的规范师范生的机制,权力与义务之间失衡,才导致违约现象严重,对免费师范生的约束力度小,赋予师范生的权利不够,规定毕业生履行的义务欠缺法律的制约,激励和淘汰机制不完善,因此背离初衷的人数较多,不能考取脱产研究生有失公平。
三、解决免费师范生政策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适时完善录取、选拔机制
在签订就业协议时,应在录取前告知具体内容,让考生有更自主的选择,因此在协议签订的时间上应作出调整,在选拔的环节上应进行调整,可以在网上征集成绩符合报考免费师范专业要求的学生,在决定录取前可以增加一到两轮的面试,进行教学潜能及教育热情的评定和判断,而不是只通过高考成绩进行录取。
(二)政府放权,灵活运用政策
除选拔的过程应该清晰化外,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应该多路径,对刚录取的师范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如果有些学生不适合此专业的,可以将享受的补助退回,与学校进行协调转专业,同时,对于本校其他专业希望从教的学生,可通过考核进入免费师范专业学习并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将政策放活,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招收免费师范生的角度看,不同师范专业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作出调整,将供大于求问题的发生可能性降到最低。
(三)建立激励、淘汰机制
对就读于免费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大学四年期间对他们进行测评与考核,实行合理的淘汰机制,同时提供每年去西部边远地区以及贫困边岛地区支教实习的机会,提前对就业环境有一些了解和适应。在就业前应该有就业指导:就业前应当明确免费师范生就业平台和方向,端正就业态度,使其明白违反协议将承担什么后果,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四)明确地方职责,落实免费师范生政策
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缓解当前就业困境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突破口。就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而言,中央和地方应该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政策的初衷。改善贫困边远地区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高于在城市中工作教师的工资或者与公务员工资持平,提供贫困边远地区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避免使免费师范生同综合性大学的硕士、博士一起竞争工作岗位。
(五)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据调查,免费师范生一致认为,提高工资水平是有效的激励措施。一是提供奖金和补偿金。二是增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或者省级财政统筹教师工资,保证财力薄弱地区的教师工资和奖金。三是为赴贫困地区和贫困学校任教的教师提供特别的专业发展机会。四是打破过去单一的工资序列,根据教师短缺类型、市场需求调节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基本工资。对免费师范生设立农村从教奖励计划。
(六)使免费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更加合理
应该缩短服务年限,三到五年比较合理。允许免费师范生跨省就业,只能是国家认可的贫困地区或者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哪里缺老师就去哪里。建立合理的免费师范生考取研究生制度。提高违约成本,如果没有履行协议,就会取消学位证或将不诚信行为记入档案等,这样可避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最后,免费师范生要给自己定位,作为未来的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突出的教学能力应该在大学期间得到提升,同时自觉履行合约。
免费师范生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一起解决,我国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教师的培养与此息息相关,在为贫困边远地区培养师资力量的时候更需要照顾多方的利益,需要各方配合。
参考文献:
[1]孙绵涛,楚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的现状和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8,(6).
[2]刘桂明.对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状况的几点思考[J].成才就业,2011,(2).
一.冷静、客观的叙事方式
方方的艺术视野较为开阔,笔力较为强悍,她是一个对现实生活怀有浓厚兴趣,又善于大量地、迅速地汲取新的生活印象的作家。其许多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只问本真描写,不问价值判断。在作品中,用一种相对冷静、客观的叙述,作者不再是与作品中的主人公同位,或是与小说的叙事人同位,而是以声色不动的局外人姿态,提供着人物行为的动因,提供着不可忽视的生活细节,既真实描绘出当代市民的生活“风景”,又深掘这种生存风景背后的人性变异。将读者引入极普通、极日常化却又极复杂的现象层面,让读者更深地卷入她叙写的生存现实,去感受体味真实的生活本质。方方几乎是成功地避离了能够对读者阅读产生制约的主观理解和社会道德的评价,尽管她在充分写实的小说空间中仍留下理性思索的空白。但却将这些统统留给读者去凭自己的识解,凭自己的感悟和思索一点点地耐心充填。当从俗从众的都市传奇故事读也好,或在小说的艺术传通中去探寻都市底层的生存本相;或是返顾人类本体生命的缺陷悲哀出罢,面对层次不同的读者的阅读选择,方方更体现出写实的从容和随和,而且我们也清楚看到,她把小说中的“我”从作品中挤出去,恰恰给读者的“切入”留下余地,这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作者退出小说”的特点有着相似之处。
如《白驹》是方方写城市青年特别是他们当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类城市青年:一类是象麦子和夏春冬秋那样的青年知识分子,一类是象小男那样的青年工人。但在写小男时,也是从夏春冬秋和麦子的角度来写的,用夏春冬秋和麦子的眼光来审视小男的行为和心态,而且无论是麦子和夏春冬秋的洒脱、冷漠和随心所欲,还是小男的萎琐、自私和玩世不恭,都从一个侧面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城市青年的一种生存意识和生存形态。小说的作者很隐蔽,不作任何判断,她只是客观冷静地将这些青年的行为和心态和盘托出,把价值判断完全留给读者。
方方的作品,突出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人物”,通过细致真切地描写这些小人物卑微琐碎的人生及他们性格中的矛盾,揭示和反映现实的社会问题。这些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对人性中虚伪与丑陋的一面冷峻而又不无调侃的批判态度。方方小说的一贯长处是描写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及其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并从中表现出某种普遍意义的主题;在凡俗人生的背后有着浓厚的底蕴,但它都不由作家特别指出,而是被埋藏在大量具有原生形态的细节描写之中。这是作者对读者阅读和鉴赏心理的一种尊重。即使是主体情绪比较投入的小说,如《祖父在父亲心中》、《风景》,作者也还是让人物形象和生活画面自身说话,而不由作者现身说话。
二、荒诞、幽默的叙事手法
作品中的荒诞意识,在有些情况下,能使作品达到一种较高的艺术境界。方方的《风景》、《白梦》、《白驹》、《落日》等小说,以其辛辣的讽刺,适度的变形和夸张,诙谐的调侃,在新时期的讽刺幽默小说中占据了引人注目的位置。
方方小说中的荒诞是其作品的取材、人物、情节浑然一体的,作品中的人物和生活是具体而真实的。小说《风景》再现了汉口“河南棚子”中底层平民辛苦而麻木的生存状态。父亲是酒鬼、虐待狂,以打老婆、孩子宣泄莫名的苦闷;母亲是受虐狂,常常惹事生非;受父母的影响,几个孩子也以彼此折磨为乐事。当作者把人间悲剧放在家庭中展演时,她也就无情地消解了“家庭”一词的温馨意味,写出了人生“深渊最黑暗的所在”。那一家人在贫困与粗俗中“把这个世界的一切连同这个世界本身都看得一钱不值”。为了改变卑贱的命运,二哥和七哥尝试通过读书进入上层社会。但二哥的梦想被“”击毁了。七哥虽借助联姻挤入了上层社会,却也付出了情感的代价。全篇借早夭的小八子的亡灵展开叙事,进一步突出了荒诞与虚无的主题:“一个活人和一个死者这之间又有多大的差距呢?”不过,在谈及《风景》的主题时,方方又格外强调“环境决定命运”的意义,这使她在“新写实”作家群中更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文化素质的低劣同时代因素有关,但更与其生活环境有关”。七哥们的奋斗也许是不高尚的,但“比起那些不劳而获者,七哥们倒也显得高尚得多。毕竟,他们花费过心机且劳碌过一番”。因此,“该责难和痛恨的是生长七哥们的土壤”。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 必由之路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是2006年,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这里先以开局以来几年做以简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形势良好
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国有一半左右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
二是政策落实比较好。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还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连带影响,及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
三是划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不少地区和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试点。全国有22个省区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各地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
三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四是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工夫不足。
五是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三)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面对新农村建设开局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当确立以下基本判断。
一是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转贴于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现代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展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和就业较快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