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基本上的课程都涉及很强的应用性,这一特性决定了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教学如只有理论性的课堂讲授将会对其应用性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发展应用性学科需要应用性的环境、应用性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便是应用性环境和教学体系的一种典型表现。
2.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
实验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3.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回应社会的体现。
从机关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道到社区、从工厂到企业、从国营到民营、从生产到服务、从医疗到环保、从人事到物业,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公共管理的存在和需要,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因此社会各个行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尤其是在一定理论水准下的理论运用能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要求必然会凸显,凡是在这些方面不具备或较弱的均为社会所不偏好或者说是社会适应性较弱的人员。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现存问题
当前公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影响很深,实验教学在定位上、建设上、使用上、管理上、发展上均有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一)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
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往往忽视实验教学,即使后来慢慢发生了转变,开始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室,但是最多只是把实验教学当做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在课程中占很小的比重。如以广东警官学院电子政务课程为例,电子政务课程的实验是随课堂教学安排而安排,一门课程共32个学时,2011级的培养方案确定课堂教学占26学时,实验教学只占6学时,可见在实验教学的定位上电子政务实验是处于非常薄弱的位置。
(二)建设盲目,使用形式
建设的盲目上主要表现为实验室建设的无计划、短期性,导致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失调,功能、学科失调以及共享系统失调。
(三)规划不足,管理落后
缺乏长远的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实验室管理使用模式落后。主要表现为:其一,实验室建设规划缺失,实验室的建设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式的工程,另外已建成的行政管理实验体系也需要定期的更新维护和完善,因此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和完善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保证的,实验室建设短期规划、长期规划必不可少;其二,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无章可循,致使实验室经费无保障、设备无故障运行率低;其三,实验室治理结构不合理,实验室管理力量不足,激励机制不够,管理和服务工作质量难于保证。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
(一)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教学队伍的完善,包括专业教师、专职实验教师两支队伍的完善;另一个方面是教学模式的转变,主要是以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本。首先是教学队伍的完善。优秀而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验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最重要的保证。其次是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是理论性、课堂性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和学之间的沟通几乎完全是单向的,这一传统教师模式的弊端突出,应转向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
(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内容体系
第一阶段:公共基础类实验。主要针行政管理类专业一、二年级本科学生,主要目标是学生公共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开设的实验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类、网络安全类、信息检索和使用以及社会调查和统计软件等。第二阶段:专业基础类实验。主要针对二、三年级本科学生,主要目标是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本专业单学科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方法、管理案例分析与模拟等。第三阶段:专业类实验。主要针对行政管理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促进其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开设的实验为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公共政策分析等。第四阶段:综合类实验。主要针对行政管理类高年级学生,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行政管理学科知识能力,形成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可通过自设实验项目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兴趣小组、挑战杯活动等,也包括应用型的公务员考试系统等实验。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验管理体系
(一)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行政管理专业由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集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综合性与规范性于一体的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分析和解决公共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拥有较高理论水平与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教学指导思想上偏重应用性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上偏重学科内的拓展,忽视科际间的开发,误以为课程开设越多,专业门类划分越细,表明课程体系越完善。综合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程的门数与学时偏多,而应用类、技术类课程的门数与学时相对不足。目前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了管理学原理、西方行政学说史、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管理心理学、管理思想史和公共管理学等课程。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思想史与西方行政学说史、行政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这些课程之间,内容交叉较多。由于课程开设过多,一方面老师讲课无法深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行政管理老师每学期都得重新备新课,另一方面,学生上课时间过多,也失去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讲解国外行政管理理论的内容偏多
纵观一百多年来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与发展概况,行政学的许多重大理论发展、著名行政学家及其代表作大多产生于美国。美国的行政学在世界行政学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出现了一批重量级学者。1887年美国人威尔逊的《行政研究》,1900年美国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美国人怀特的《行政学导论》,1927年威劳贝的《行政学原理》、1936年美国人高斯的《公共行政的边界》等著作的出版,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由于美国对公共行政学的巨大贡献与影响力,以至于凡是论及行政学必称是美国行政学。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讲授内容选择还是时间分配上,出现了这么一个误区:讲授传统行政管理学理论尤其是美国行政管理理论偏多,讲授现代行政管理学理论尤其是中国学者对行政管理学理论的贡献偏少。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很少介绍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学科体系,不仅使得学生对以夏书章、郭济、欧阳雄飞等为代表的中国三大行政管理学派的理论与观点感到模糊与陌生,也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中国化的行政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全貌。讲解国外行政管理学历史贡献与最新研究成果是无可厚非的,但也不能忽视中国学者在行政管理学领域的贡献与作为。
(三)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局面,尚未形成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与反馈。教师的讲授多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重理论分析,轻实践教学,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型的科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行政管理课堂教育“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后的实习锻炼比较少。有些课即便分了专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制作PPT,课上由学生自己发言,然而收获效果甚微。同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没有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体现出普遍性和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与融合。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培育出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不平衡,也给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理论教学紧密关联、相辅相成,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从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来看,往往过多强调知识层面而忽视更重要的行政能力培养。其原因是政府工作不同于一般组织工作,程序复杂,且涉及的利益众多,使得政府工作要求公正、严谨,降低了大学生介入或参与政府实际工作的可能性,实际操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2]。同时,地方性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学术交流与访问的机会较少,与外界的沟通条件不足,更多地专注于课堂教学。很多老师及教学管理者认为只要把每节课上好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很少考虑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社会实践的环节。我们的行政管理课堂教育“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后的实习锻炼比较少。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没有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体现出普遍性和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与融合。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培育出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不平衡,不利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
(五)案例教学有待改进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运用案例教学是其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获取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弥补理论讲解的局限,这对于涉世不深、缺乏行政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讲,十分有益。但案例教学不同于随手拈来的简单举例,有着较高要求。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五邑大学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案例教学认识不深,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的学生却发言比较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要么是学生自信心不够强,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么是没有认真投入到课堂中,浑水摸鱼,懒得思考。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教学的开展的。另外,在案例选择上,相关书籍案例陈旧,对案例缺乏相应的分析。行政管理案例教材就编写质量来说,比较有特色的案例教材比较少,通常见到的是在分析案例时浅尝辄止,套用大段的教科书内容,许多案例教材分析雷同死板。
二、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建议
(一)推广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尤为迫切和重要,我们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的高度,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旧观念与旧做法[3]。根据行政管理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我们彻底改变教师站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在台下听记的局面。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教学模式,并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取代“填鸭式”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课堂由教师“要求学”变成学生“主动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行政管理专业特色的教学过程。在讲授过程中,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转向讲授知识获取方法、思维方法与文献查阅方法。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增加一些讨论式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把讲解的内容尽量以问题(理论或事实)的形式告诉学生,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改变他们接受现成结论的习惯。由老师设疑转向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学生顺着问题的路径解读、思考、发表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补充并阐述相关理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问已知、探索新知、探求未知的求学精神。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务管理技能[4]。行政管理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分离出来,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因此,行政管理学可以有多个发展取向,如管理学取向、经济学取向、法学取向等。要打破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学取向一统天下的局面,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需要确立不同的取向[5]。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隶属经济管理学院,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等省级与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因此经济管理取向应该成为首选目标。课程设置要有足够的灵活性,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多开设一些经管类选修课,保障学生享有充分的选课自由。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达到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能力的紧密衔接,同时,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讲授,删除与专业实践能力无关的教学内容。保证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符合行政管理学专业的要求,符合行政管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尽量反映公共行政学科和领域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政府治理方面的成果。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汲取国内有关公共行政学学科专家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不同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打破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密切结合,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行政管理学理论教学体系与实验教学体系并重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相互穿插、互相补充的方法。
(三)增加本土化的教学内容
在行政管理教学中,要将西方公共管理的精髓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的教学研究。在吸收西方国家传统文化精华及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要注意对行政管理学教学的研究和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在教学中,要在全面介绍行政管理学理论的同时,注意多向学生介绍中国学者的工作和他们对中国行政管理学理论所作的贡献。学生对发生在本国、身边的事件关注程度比较高,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国家行政管理中重要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比如在讲授行政改革时,不必拘泥于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历程,可以结合最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使用本土化案例。所谓案例的“本土化”即本地化,是指利用当地事例或学生周边发生的事情来领会概念内涵,理解原理内容。案例的本地化除了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体现材料时代性等特点外,还可以达到巩固书本知识,扩充学生知识容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取得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通过本土化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还可以培养师生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达到教学相长。同时,行政管理学的本土化还要求尽量采用中国国情下、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最新发生且具有一定影响的行政管理重大事件来充实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课件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的重要体现。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们行政管理教学最主要的形式,但面临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课时不断减少的形势,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更多学生传递更多信息。因此,很有必要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量的有用信息呢?怎样打破万马齐喑的枯燥局面并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精心制作各种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行政管理学课件引进与自行制作要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要。课件外在形式与教学的实际内容要协调统一,朴实无华的教学课件只要应用恰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画蛇添足。在教学中,辩证地处理好课件的形式和内容的相对统一显得尤其重要。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画面简洁明快,字体清楚美观,动画效果恰到好处的课件,则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
(五)把实践教学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都是“学院派”,只懂行政理论,但缺乏行政实践经验,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为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难题,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与政府部门去了解实际情况,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行政见习和观摩、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活动。“请进来”就是吸收一部分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优秀行政干部加盟教师队伍,聘请公共部门政府官员来五邑大学举办相关学术讲座。这样做不但能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使得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工作更贴近市场经济需求,对学生更准确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未来就业也有帮助。同时,要加大产学研基地的联系工作,多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密切双方之间的关系,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具有稳定的基地,为学生进行行政实践提供可靠的平台。最后,建议五邑大学制定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的激励政策,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为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对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应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与职称评定挂钩。
三、结语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越来越精细化,任务也更加繁重。行政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管理系统运作的核心,在新时代背景下表现出新的特征。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积极转变思维方式,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管理模式和指导思想,为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要注重创建自动化办公环境,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打造学习型行政管理环境,构建生态型办公室行政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创新意识;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一、新时代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特征
高校办公室承担着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工作,与高校各方面的事务相关,对于服务教育教学科研,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综合来看,新时代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协调性、政策导向性、科学性和服务性。
1.协调性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事务多,种类繁杂,从各层级领导到高校全体师生,均需要办公室的日常服务与管理。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矛盾,或者是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积极进行协调。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同时负责组织学生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引导教育教学与学术科研等工作,表现出工作的多层次性、综合性和全方位的协调性,必须做到统筹兼顾。
2.政策导向性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积极完成上级部门交代的各项工作任务,遵照政策规定、会议精神和规章制度,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凸显出政策导向性。这就要求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同时具备高效率的执行能力与高觉悟的政治素养。在此基础上,按照高校教育指导方针与相关政策办事,切实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效率。
3.科学性
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技术,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便捷化、高效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至此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进入了网络化时代。这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应积极学习网络技术,了解并熟练操作常用办公软件,与时俱进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操作技能。
4.服务性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服务意识,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履行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要在科学、规范的指导原则下,为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学校科研立项、领导制定决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等提供切实的保障。在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服务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面对问题能够积极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具体解决措施和建议。
二、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职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管理工作有时也较为松散随意,影响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1.管理职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高校各项工作的有效衔接,但是,部分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偏重学生的制度性管理,没有充分重视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其他职能。部分工作人员将其视为简单处理高校琐碎事情的管理部门,管理工作未能深入围绕高校管理事项全面开展,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现象。
2.管理工作较为松散随意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业务流程与内容的广泛性、工作执行的可操作性与原则性等特点。在现阶段,部分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虽然某种程度上认识到其在管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有时工作仍然存在随意性,没有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这容易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
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高校的支持,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科研项目与学术交流机会日渐增多,一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得到创新应用,这对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研究办公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求变,不断创新。要创新工作方法与管理理念,注重创建自动化办公环境,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打造学习型行政管理环境,构建生态型办公室行政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1.创建自动化办公环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自动化办公硬件设备设施,推动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方式的转变与升级,从而优化管理职能,提高工作质量。例如,引进计算机、投影仪或自动化会议室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设施。当前的办公环境虽然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创新空间,如可以采用基于网络的自动化办公系统,其涉及的自动化设备设施包括终端服务器、个人电脑、校园局域网等,这能为高效的信息传输、资料处理和其他事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往往涉及各种资料文档,工作人员应在建立纸质版管理档案的同时,逐步建立电子版管理档案,利用网络信息存储功能提高信息传输与管理的效率。另外,也可以建立远程电子通讯系统,采用网络可视化视频会议、网络传真等形式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避免传统单一化管理所带来的时空局限性。不同管理层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利用网络终端设备第一时间获得自己管理范畴的工作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运营成本。
2.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规章制度
要想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高校就要建立健全办公室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推进各项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各项规章制度要涵盖办公室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在具体工作中,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规则意识,熟悉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范围,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善于总结工作经验,熟悉办事流程、具体步骤及要求。高校要按照科学规范性、制度流程化的要求建立考核制度,对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要将具体的责任义务与岗位要求落实到每个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者身上,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奖惩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制度也不是永久不变的,需要在贯彻落实中找到新的改革契机,不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3.打造学习型行政管理环境
现阶段,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虽有很多的交流与学习机会,但缺少有针对性的学习途径,这导致有些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缺少增长见识与本领的机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高校要统一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导向,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积极打造学习型行政管理环境。要重视办公室行政管理团队的人文建设,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团队的核心凝聚力。要支持并鼓励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丰富理论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遵循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管理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的行政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4.构建生态型办公室行政管理体系
生态型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模式的提出,为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部分进行着多方面的信息交互与交流,而系统保持平衡与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由刚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尊重个性的多样性,构建符合生态系统和谐原理的生态型办公室行政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自豪感与归属感,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优化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成效。构建生态型办公室行政管理体系时,要注重行政管理理念的创新,培养生态型管理团队,服务好每一个工作对象;要建设生态型校园文化,传播正能量,激发人的内在自觉性和工作主动性;要完善生态型评价考核体系,以人性化为出发点,突出科学性、合理性、生态性。要重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尽量使每一个人自觉地参与到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生态型循环系统之中,构建一条和谐的生态链。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平等沟通,相互尊重,真诚相待,开放包容,营造良好的生态管理环境,这样才能避免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容易出现的缺乏人文关怀、职责不明晰、管理执行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要创建自动化办公环境,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打造学习型行政管理环境,构建生态型办公室行政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要分析传统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复杂化、官僚化、单一化的管理弊端。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要从根本上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为创建高水平的行政管理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参考文献:
[1]庞宝鑫.管理学视野下高校院系办公室提升行政工作效能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1).
[2]江天森.新时期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特征与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2).
[3]张学理,房亚明.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的机制创新[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03).
[4]张东明.关于构建高校生态型行政管理模式的思考[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1.互联网金融的起源。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完善,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金融发展就已见端倪。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银行-SFNB(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的正式起步,随后数年之内,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对互联网金融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互联网金融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尤其在2013年,互联网金融业务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故而被业界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在互联网金融业务飞速发展的今天,其所特有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使其收到了热情追捧,成为金融业的一支后起之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和冲击,既是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工具所实现的巨大创新和发展,也引发投资者对其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高度关注。
2.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对金融行业来说,不存在实体化的物流,只有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互联网较传统金融的最大优势在于将无数零散的信息和数据实现了低成本的对接,从根本上打破了结构问题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大数据将信息数据进行挖掘、搜集、加工和处理,使得信息对接的功效得到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大数据与金融有天然的弥合性。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有别于传统金融的新金融模式,其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平台等互联网工具,秉承“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采用安全、可移动的互联网技术,能够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井喷式发展对证券行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来自诸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客户和营销渠道优势积极参与线上证券业务,通过极其低廉的交易成本和广阔的销售渠道,以证券经纪业务为切入点和立足点,逐步渗透至整个券商零售业务;第二个方面是网络证券经纪牌照的放开,对传统证券经纪业务的巨大冲击,最终券商只能迫于压力而对传统业务进行改革。经纪业务是证券公司的老牌业务,也是证券公司的稳定利润来源,以往传统的经纪业务受众具有价格敏感、品牌认知程度低、可变性强等特点,这些也恰恰能够成为互联网企业向传统证券公司进攻的武器;互联网券商可以利用自己的营销渠道和成本优势,利用大数据支持下的信息为更多的投资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给投资者带来的非系统性风险,同时互联网券商很有可能将证券零售业务变成“价格战”的主战场之一。放眼全球,不乏优秀的电子商务企业成功经营网络证券业务的例子,比如日本的乐天证券,其通过集团的协作和资源整合效应,将其他金融子版块和自身的业务利用集团电商平台进行整合和优化,将集团整个金融产业链的协同效益发挥到了最大,从而使得自身在日本网络证券交易量中牢牢占据前三的位置。从以往海外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网络券商的集中程度较高。2013年日本个人股票委托交易量主要集中在五家网络证券公司,市场份额达到71.20%。因此,放开优秀互联网平台新设或控股证券公司展开网络证券业务,对于目前集中度较低的经纪业务则会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当前国内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收入占全部业务收入的比重自2007年至2013年分别为54%、71%、69%、56%、51%、39%和48%,经纪业务几乎占据了券商全部收入的半壁江山,被视为证券公司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前几年证券经纪业务保持较为平稳的收入态势和占比率,是因为佣金费率下降有明显放缓的趋势。2014年2月,由腾讯公司和国金证券联合推出的一款证券经纪业务金融产品———“佣金宝”的正式上线,被业界视为互联网金融向传统证券经纪业务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三、海外网络券商发展状况
佣金费率下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监管政策开放和新技术运用。海外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券商的佣金费率伴随着政策管制到政策开放而呈现下行趋势,未来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使得证券行业的收入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动:由过去的过度依赖证券经纪业务分散至承销业务、并购业务、做市商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从而实现收入结构由“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过渡。以美国的证券经纪业务为例,先后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经历了两次佣金价格战,分别催生了嘉信为代表的折扣经纪商和一批如E-Trade的纯网络经纪商,而后者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交易方式更加便捷。这两次价格战也使得美国证券经纪业务的佣金率快速下滑,从1976年的0.73%持续回落到1999年的0.08%。日本在2000年左右也经历了互联网券商的高速发展,网络券商的佣金战使得行业佣金率水平在2000年前后下降了50%以上。中国证券行业当下现状与21世纪初的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日本情况较为相似,券商业务佣金费率下调趋势已不可逆转。当经纪佣金收入增长日渐疲软后,证券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及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各家券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中国当前的互联网总体环境较之21世纪初的发达经济体有很大差异,但深入分析对比国内外证券经纪业务面临互联网金融冲击时的业务调整思路,有助于为中国证券业提供发展经验和未来变革途径。
四、经纪业务如何转型
1.转型中的核心竞争力。证券业经纪业务经过近百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业务模式,但无论如何演进发展,其创造利润的核心要素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个性化服务、便捷和服务价格。传统实体网点的主要优势集中于前两者,而互联网线上经纪业务则聚焦于为客户提供便捷和价格优势服务。由此可见,未来证券行业将沿着虚拟化、多元化的趋势进行变革,证券行业的服务内容将进一步细致化和个性化,针对拥有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首先,作为物理网点来说,其较之其他营销模式最大竞争优势来自于个性化定制服务,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大量价格低廉的标准化服务,由于其特性而很难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在这一领域中,物理网点牢牢占据着主动权。当前,证券营业部为投资人提供三种类型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一类是为投资者提供证券资产管理部门开发的高收益金融衍生产品,经纪人可以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为其选择投资组合,这点在互联网上难以实现;二是能够为客户提供面对面,实时的投资理财咨询和服务;三是证券公司的其他部门,可以主动把握或维护业务潜在客户,开拓新的客户群体。上述三类业务主要针对高回报需求、高净值客户,他们往往更为看重投资收益和服务,佣金价格对其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是证券营业部重点维护的主要客源,对物理网点有着天生的依赖性。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民财富不断积聚,投资者投资意识和理财水平不断提高,这部分客户的比例也将随之上升。其次,作为经纪业务的重要经济利益来源,高净值客户往往是各方需要优先争取和服务的对象,但考虑到高净值客户对于传统证券传统营业模式的惯性,所以普遍认为这一部分客户在考虑服务提供方时不会过多考虑互联网金融商。一般来说,网络经纪业务的重点主要放在对便捷性较为敏感的中小散户身上。目前可以带给客户便捷的主要在于缩短开户和相关业务的办理时间,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客户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距离自己日常活动范围较近的营业点,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衡量经纪业务佣金率;而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了足不出户办理业务的体验,让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办理开户等业务,在这方面互联网为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他们在与传统物理网点竞争中获得了极大的优势,但是照以往经验来看,这种变化注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监管方和客户都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这一创新,因此可以断定网络经纪业务在便捷性方面战胜传统证券营业部并非一朝一夕。过去,决定中小散户是否开户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营业网点的距离;二是手续费价格。网络经纪时代来临后,业务办理网点的距离这一概念会逐渐消弭,而客户的关注重点也自然而然就全部转移到了佣金价格上,因此,互联网给证券经纪业务带来的不仅仅是营销模式的创新,也将会是行业竞争机制的变革,关于佣金费率的价格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关键词]行政管理 专业设置 应用型人才
一、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开放与发展,这恰恰是因为经济社会领域的简单、粗放的管理,越来越被不断精细化管理分工所替代,这一过程不仅使很多领域需要专业的公共管理人才,譬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组织内部的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行政部等需要行管专业人才的加入;而且这一过程还派生出大量的公益、慈善、社团等非赢利性组织需要改进管理。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行管专业的建设甚至比其他很多其他热门学科的发展都快,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逐步向涉及到政府、公益组织、企事业组织等公共管理演变。
正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兼具理论和实用的特点,导致很多有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往往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出现。
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专业的培养内容上,普遍认为共性强于个性是一个主要特点,甚至可以说,对学科共性的关注抹杀了不同院校对专业建设的个性发展。有学者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强调的笼统概念,每个学校并没有根据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二、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对于民办院校而言,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存有不同。民办院校办学必须要抓住自身的特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培养方向的专注应该是其主要方向。就已经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
第一,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从就业市场的反馈来看,民办院校的学生在理论掌握方面不如“一本”和“二本”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理论,生源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民办学院人才培养到底是套用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在民办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模糊不清的背景上,民办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还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样难以界定。在对民办学院行政管理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标准,课程设置也很难准确定位,直接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
第二、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国内行政管理专业最早脱胎于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既要兼有政治学的学科内容,又要顾及专业培养目标与职场和社会需求相融合。目前,虽然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有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或博士点。普遍来看,很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而对管理规律知识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状况,或许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和需求。民办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也延续了这一特点。
第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显示,在某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44门主要专业课程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只有:演讲与口才、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公文写作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是演讲与口才和管理学原理,诸如西方行政学说史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仅有不到20%的学生感兴趣。究其根本原因是行政管理在学科设置上并没有考虑到它首先是管理学科,有关管理中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原则、方法,管理实践具备的调查、统计、信息处理、分析决策等等,这些基本管理知识常识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科设置中被置于非主要地位的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招聘单位面试的学生都能够侃侃而谈,碰到实际需要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析、寻找问题的关键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欠缺。
第四、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现今,民办院校仍然主要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安排,重视理论性课程,轻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应用性课程。目前的培养模式仍然是注重填鸭式的理论知识培养,而将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培养放到次要地位。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像设立课程体系一样,设立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体系。学生的实践环节虽然也算学分,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涉及到的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校外合作、日常管理、安全、责任等问题,有流于形式之嫌。
事实上,民办院校由于生源不同,以及办校理念、定位的不同,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场竞争力。民办院校常常将借鉴演变为直接照搬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体系,在学科设置上,民办院校要走出与办学理念相吻合的道路仍需研究和努力。 三、如何革新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
民办院校要想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上有所突破,使该专业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专业,至少要在以下方面做出研究和革新。
其一、较之普通本科院校,民办院校在遵循培养行政管理人才规律,迎合公共部门、企事业组织职业需求,注重专业的应用与实践方面更具灵活性。更能够根据自身院校的资源和特点,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行政管理人才。
其二、民办院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基础资源、专业体系、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确保行政管理专业在民办院校建设所具有优势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
其三、改进专业课程在课程实践方面的措施,注重实践的教学,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宋超.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误区及其误解[J].南通大学学报,2007(3).
[2]杨爱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以广州X大学为例的经验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7).
[3] 朱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的历史、问题与趋向[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