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教育汇报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四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矫正刑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个人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个人工作计划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司法局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201x年社区矫正工作计划:
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上级文件,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和监督。做好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日常报到、汇报、请销假等,进一步规范电话汇报制度,加强电话联系沟通,以便及时了解矫正对象的最新动态。坚持按相关规定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集中教育活动,坚持周汇报、月报到制度,积极组织其参加公益劳动。在坚持遵守制度规定的同时,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例如公益劳动和每月的交思想汇报表,如有个别矫正对象有特殊情况未及时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个别考虑,在给予机会的同时,也能从另一方面强化改造的思想。
二、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采取培训、讲座、参观、参加社会活动等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认罪悔罪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遵纪守法、学习劳动等方面表现情况的考核制度。尤其抓好矫正对象的入矫时教育,这样能为以后的矫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继续广泛搜集各方面信息资料,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为社区服刑人员遇到的其他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目前招聘信息很多,但是没有工作的矫正对象也很多,平时继续多多观察留心,有招聘信息的及时通知没有工作的矫正对象,即使他们没有找到工作,也会心存感激,也会为以后的矫正工作埋下好的伏笔。
四、继续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档案资料的管理。建立专门的矫正对象档案资料库,为每个矫正对象建立个人档案,做到一人一档。认真对矫正对象个人档案资料进行管理、维护。根据区矫正办要求,做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的日常录入、维护工作。有的矫正对象年限比较长,为了更好的管理,在平时保存好个人材料的同时,每一年结束时把当年的纸质档案材料做出来,一方面可以及时有纸质材料信息,另一方面也为矫正对象结束矫正时不用一下子做那么多的纸质材料,这样不仅及时掌握情况,也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便利。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上级政法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最大力度组织预防和管控,最大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牢固树立人本理念,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引导与管理相结合,坚持服务与帮扶相结合,不断完善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帮扶机制,着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能,为长安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二、总体目标
以“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巩固年”为契机,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社区矫正管理规范化程度,推行信息化防控手段,积极拓展多元化帮扶途径,不断探索评价社区矫正绩效的评估体系,促进社区矫治效果明显改善,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能力明显增强,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科学而有成效地开展。
三、主要措施
社区矫正“三化一评估”体系重点围绕管理规范化、防控信息化、扶助多元化,开展矫正效果评估等方面予以推进。
(一)社区矫正管理规范化
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重点围绕矫正衔接规范、矫正执行规范、矫正解除规范、执法文书规范四个方面,全面提升社区矫正管理规范化水平。
1、矫正衔接规范
(1)县司法局收到相关单位委托后,指派工作人员或指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居住地的镇(区)司法所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出具评估报告。
(2)司法所在收到县司法局指派办理后,在五个工作日内提交评估报告,提出能否适用管制、缓刑或者假释的建议,县司法局在十个工作日内提交委托机关。
(3)司法所不接受各级法院、监所的直接委托。
(4)严格履行社区服刑人员的交付程序。县局社区矫正科收到法律文书后,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电话通知或书面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到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报到。县局社区矫正科对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身份核实,及时办理登记手续,并对其进行入矫前教育,完成首次谈话笔录,发放《社区矫正“鑫生之旅”监督考察手册》,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镇(区)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2、矫正执行规范
(1)司法所在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后三个工作日内,为社区服刑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社区服刑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同时,签订矫正责任书。
(2)司法所在宣告执行后五个工作日内,为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根据矫正方案的实施情况,每半年评估矫正方案实施效果,适时予以调整。制定方案时做到因人定案、因人施矫,一人一案。
(3)对宣告执行后三个月内的社区服刑人员,一律实施严格管理。严管三个月期满后,司法所应当在十个工作日运用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评估,提出确定其管理等级的建议,报县司法局批准实施。
(4)司法所每月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不少于八小时的教育学习,其中每月18号为集中教育日,增强其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司法所需制作规范性、完整性、独创性的集中教育讲稿,县局社区矫正科每月组织开展评比考核活动。
(5)司法所每月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不少于八小时的社区服务,帮助其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调有关社会组织,加强镇(区)社区矫正劳动基地建设,根据公益性、人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制作社区矫正社区服务计划。
(6)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本县的,由社区服刑人员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外出时间在七日以下的,由司法所批准,报县局备案,超过七日的,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县局批准。
(7)司法所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每月18号进行书面思想汇报,文化程度低的对象可以口述,由他人,人需签字。思想汇报内容包括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工作情况、社会关系及思想状况。
(8)司法所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每周一进行电话汇报,对电话汇报情况进行详细记载。电话汇报内容包括: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有什么困难及思想状况。同时,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两周当面报告一次,普通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当面报告一次。
(9)司法所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家庭、工作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服刑人员思想动态和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对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半月走访一次,对普管、宽管社区服刑人员每月走访一次。
(10)司法所对未成年人监督管理,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监督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具体按照《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章的规定执行。
(11)司法所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严格执行《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的奖惩要求,进行奖惩。
3、矫正解除规范
(1)在社区矫正期满前三十日内,司法所督促社区服刑人员作个人总结,根据其在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2)司法所在社区服刑人员期满当天,应当为矫正期满对象进行公开解除宣告(期满当天为节假日的,解除宣告可以提前至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开展,但矫正期限应当如实告知),解除宣告应当庄重、严肃,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同时,向解除矫正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告知安置帮教有关规定。
4、执法文书规范
(1)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员报备通知及时通报公安机关。
(2)司法所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包括司法所和矫正小组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相关材料等,同时留存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副本。
(3)严格按照司法部、省厅相关文件和县局台账格式要求制定社区矫正台账,从运用审前评估、交付接收、矫正执行、解除终止矫正等环节,以及包括社区服刑人员花名册、社区矫正会议记录簿、社区矫正志愿者名册等进行整理制作台账。
(二)社区矫正防控信息化
围绕日常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强化科学管理,有效提高监督、教育效果,全面提升社区矫正信息化水平。
1、推行远程视频系统
(1)运用县、镇(区)调处中心远程视频系统,开展社区矫正集中教育、入矫教育等活动,做到县、镇(区)两级同步、规范有序,实现会议网上开,业务网上走,社区矫正集中教育网上督等功能。
(2)各镇(区)司法所组织开展社区矫正集中教育活动,全部在调处视频监控中心进行,每月及时向县司法局汇报活动开展时间。
(3)县司法局在每次活动开展前,对各镇(区)社区矫正对象出席率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计入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评分。
(4)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每季度在视频监控中心为全县社区服刑人员授课一次。
2、健全录音电话音频系统
(1)县司法局统一采购带录音功能的电话机,在全县使用社区矫正录音电话音频系统,实现社区矫正对象电话汇报留音、监督人情况反馈、审前调查假释评估留证等功能。
(2)各镇(区)司法所对录音电子档案分类归档,通过互联网,每月向县局传输加密电子档案,县局社区矫正科及时核查当月社区矫正对象电话汇报、情况反馈及各项取证,统一整理归档。
(3)各镇(区)司法所落实专人负责录音电话数据采集、核对、整理工作,做好音频数据安全工作,每月上报情况记入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评分。
3、建立指纹考勤系统
(1)县司法局统一采购指纹考勤机,用于各镇(区)社区矫正对象参加集中教育、社区服务及各项活动考勤签到。
(2)各镇(区)司法所及时完成指纹打卡系统调试准备工作,适时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建立指纹档案,每名对象分别建立两枚不同的指纹档案。
(3)各镇(区)司法所督促社区矫正对象,在每次活动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指纹考勤一次。
(4)指纹考勤信息每月定期向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报送,每次集中教育、社区服务时间及人员出席率列入月度和年度考核计分。
4、完善移动定位监控系统
(1)依托社区矫正目标位置定位监管系统,对重点对象和外出务工社区服刑人员实施24小时手机移动定位监管。
(2)强化系统运用,各镇(区)司法所需确保专人负责监控平台,发挥系统作用,实现“区域监管、信息交互、警示告知”等功能,并形成每日监控日志。
(3)加强对离线对象的追踪和情况通报,对刻意逃避监管的对象,及时给予惩处。情节严重的,提请法院撤销缓刑、假释。
(三)社区矫正多元化扶助体系
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齐抓共管,整体联动,落实社会适应性矫正扶助措施,切实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困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全面提升社区矫正扶助能力。
1、建立“五扶一促”扶助平台
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各镇(区)司法所围绕“扶心、扶困、扶技、扶业、扶学”五个方面,每年至少开展2次帮扶需求调查活动,记录在案并进行分类帮扶。以“五扶一促”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扶助活动,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切实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现实困难。
(1)对生活困难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临时救助、医疗救助、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落实责任田等方面帮困扶助。
(2)对失业下岗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培训职业技能、鼓励自主创业等方面的就业帮助。
(3)对存在心理隐疾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型扶助。
(4)对处在学龄期或者愿意继续在校学习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就学帮助,就学帮助的主要目标人员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
(5)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形成良好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进行技能培训,促使其尽快融入社会群体,真正回归社会。
2、创建结对帮教扶助平台
(1)以“5+1”矫正小组模式为基础构建帮扶机制。即每位矫正对象配有五名帮教人,矫正对象居住地村干部,志愿者、社区民警、家庭成员(监管人),社区矫正工作者,五名帮教人联合帮扶一名矫正对象。
(2)司法所加强与帮教人联系,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工作、学习、思想、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服刑态度。
(3)开展矫正对象“助人自助”活动,鼓励年龄相近、性格相仿的社区矫正对象自行结对,先进带后进,老对象带新人,相互提醒、互相鞭策,共同进步。
3、搭建临时救济扶助平台
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同时积极发动企业赞助和社会各界捐款,建立社区矫正临时救济资金,用于解决经济特别困难、生活难以为继的对象过渡性生活问题和重大节日、活动期间走访帮扶活动。确实困难对象,按规定程序审批给予救济,临时救济资金由县司法局统一管理,设救济专用账户,做到专款专用。
(四)构建社区矫正效果评估体系
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对社区矫正措施的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成效以及社区矫正工作带来的社会影响等。
1、对社区矫正工作质态进行评估
(1)对社区矫正制度实际运作状态和结果进行评价,包括重新犯罪率、矫正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
(2)将重新犯罪情况与各项制度落实情况、日常管理情况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分“优”、“良”、“差”三个等次(详见附表)。
(3)县司法局结合社区矫正年度考核,对各镇(区)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进行效果评估,评估结果全县通报;工作质量和成效评估结果与年终考核相挂钩,评估结果为“优”和“良”等次的年终考核列入加分,评估结果为“差”的司法所将及时通报并查找薄弱环节,认真研究落实整改方案。
2、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进行评估
(1)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制观念、心理健康状况、道德素质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2)各镇(区)司法所重点采集风险等级、刑罚执行情况、矫正期间表现、奖惩情况、矫正阶段反应、外界综合评价等方面的数据,评估得分低于55分,认定矫正质量效果“差”,评估得分在55-75分之间,认为矫正效果“一般”,评估得分高于75分,认为矫正效果“好”(详见附表)。
(3)各镇(区)司法所需客观、真实填写社区矫正质量效果评估表,对社区矫正对象每季度进行一次效果评估,效果评估表统一存入社区矫正工作档案,评估结果在每季度30日前报县局社区矫正科;对矫正效果评定为“差”、阶段效果得分为负数的对象,需进行重点情况分析并及时调整矫正思路和管理等级。
3、对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反响进行评估
(1)对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反响进行评估包括社会公众态度、社会关系修复等方面。
(2)各镇(区)司法所抽取两个村(居),各随机发放问卷(附件三)调查30份,评估结果分为“优”、“良”、“差”三个等次,A选项的平均选择率在80%以上评定“优”,选择率在50%以上评定“良”,选择率在50%以下的评定“差”。
(3)社会反响评估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结果为“差”的司法所,需及时分析,多方面查找原因,积极整改,不断提高公众认可度。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社区矫正“三化一评估”体系的实施,是全面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各所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立足实际,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一、加强领导
自被确定为市青少年维权岗争创单位后,街道团工委专门成立南门街道青少年维权领导小组,由徐皓主任任组长,综治办主任和团工委书记任副组长。同时,在九个社区和辖区四个学校,成立维权小组,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各类法制教育讲座,依靠社区各层面的力量推进青少年维权工作进程。
二、健全网络
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入,社区团员青年的结构分布和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加强团员青年的教育管理,将团工作的触角深入社区、深入私企,今年,街道分别组织社区团建和私企团建的工作。6月,成立了西大街社区团员青年工作部,来自社区的共建单位苏州教育学院、市高级技工学校、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市五院、盘门旅游开发公司等十三个单位的团工作负责人加入了这一组织。工作部章程明确规定了工作部的性质、职责、任务、人员构成及工作对象等等。社区团员青年工作部成立后,积极组织联谊活动,协助带领社区团员青年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设。10月,在民用建筑设计院和同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分别成立团支部。支部成立之后,企业利用团组织的触角深入社区,为社区的发展提供服务。同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还与养蚕里第二社区的贫困双胞胎姐妹结对,每年资助600元的学费及文化用品。
三、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联系协同制度、总结报告制度等等。联系协同制度,就是团工委联合街道综治办、司法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文化站、城管科、各社区及单位等,充分发挥各单位优势,广泛开展青少年维权活动。总结报告制度,就是通过例会分析,汇报交流等形式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向领导小组成员汇报,确保维权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四、组织活动
团是党的后备力量,团工作只有围绕街道党工委的中心工作发挥作用,才能体现其意义和价值。为此,我们团工作积极参与党工委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3月份,在“弘扬雷锋精神,真诚服务群众,建设诚信南门”为主题的广场服务活动中,我们组织了共建单位的青年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医疗咨询服务,深受群众欢迎;4月份,苏州教育学院的团员学生代表南门街道参加区“两个务必”演讲比赛,获得了二等奖;在全国上下一心抗击非典过程中,我们广大青年深入社区,走街串巷,分发材料,编发防“非”专题,与社区干部一起奋战在抗非一线;八一前夕,组织麦当劳团员青年赴共建部队,与官兵们联欢,共沐鱼水情。
关键词:资源 尊重 创新 体验
课程资源既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又是一个拓展创新的平台。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本着尊重加创新的原则,树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观,成为各种资源的整合者和创造者。在使用各种课程资源时,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社会生活,既尊重课程,又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情感体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以下是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发及运用课程资源的几点做法。
一、立足教材,充分挖掘课程提供的资源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同时也是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标准,还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教材注重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一些趣味性、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和情景创设,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去开展和参与活动。教材中所配图片也起到了设置情景、激发思维、引导探究的作用。
要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限的教学素材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给教师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与余地,为教师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研究舞台。因此,教师只有把握编写者意图,读懂教材,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对《品德与社会》文本教材的学习,获得情感体验的感悟,促进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学科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尊重学生体验,调整、拓展课程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计了“体验”“尝试”等栏目,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但教材只是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提示了学习活动的范例。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依据本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改编或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让他们自主参与并得出结论。
1.教师搜集补充有说服力、感染力,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主题内容和思想的资料和环节。这包括相关的背景文字介绍、图片、自制课件、学生身边的故事及教学环节等。如学习《为校园画张像》时,为了加强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搞清校内主要建筑方位,为接下来画校园平面图奠定较好的基础,我特意开展了动手做“校园实景模型”的动手实践活动。学生的兴致很高,或独立或合作完成了十多件模型作品,并在校会上展出。这一活动除了知识结构上为以后的画校园平面图做铺垫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起始阶段,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观察、动手和合作能力进行了培养。
2.适当调整、删减有关内容。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感谢社区服务者》中,教材安排了《辛勤服务的人们》《社区的安全卫士》《社区的文化使者》三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到社区中对这三种服务人员进行调查和访问的实践活动,然后进行全班性的交流汇报。如果按教材安排的顺序分别进行采访再汇报,时间至少需要3―4课时,而教材只安排了2―3课时,而且形式单调重复。因此,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调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先集中1课时共同了解教材中三部分内容,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条理。然后,我让学生选择好调查对象,并利用1课时和课外时间,以教师带领和学生自由结组的形式到社区采访调查。最后,我让学生以喜欢的方式进行1课时的交流汇报,共同感悟和体验收获与乐趣。又如,《幸福生活的地方》中所写的关于“社区的文化使者”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于是,我用生活中社区的资料代替了书中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如社区老年大学、社区健身房、社区艺术团等资料。这些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近,学生易理解和感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善用有争议内容。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48页左1和右2这两幅图,学生除了能观察到公共场所的不良表现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外,还能观察到自行车及人物画在草坪上,提出不该践踏草坪的意见(图印制的可能有问题)。于是,我利用这一时机,在表扬学生认真、细致观察的同时,还进行了环保与文明行为的双重教育。
三、依托课程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体验活动
课堂中,我根据主题及内容,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环节,并组织了课堂内外的采访调查、合作绘画等活动。同时,我还使实践活动具有了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如感受体验活动、行为操作活动、信息交流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自我展示活动、竞赛争先活动、游戏表演活动等。
这些由课程资源引申出来的实践体验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一、进课堂,教育添活力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搭建家园沟通的平台,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走进孩子们的课堂,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我们请来了部队、武警官兵,现场给孩子们上爱国主义教育课,通过观看录像、听故事等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引导孩子们从小热爱祖国;请来了公安局的警官家长,带领孩子们认识了以前从没有看见过的手铐、电棍、急救包等警用防爆装备,跟着警官叔叔们学打军体拳,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邀请了医生家长来园,现场教孩子们学习洗手,防止疾病;还有喜欢绘画的家长现场教孩子们开展刮画;建筑师家长带领孩子们发现和欣赏各种建筑的美。农村的家长利用乡村资源,带领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种菜,来到田间地头,认识蔬菜,开展种植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使孩子在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学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我们家园融合的全新教育观念,体现了家长的主体参与性,调动了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拓展了课堂教育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亲子共创园,社区齐参与
我园是“成都市绿色幼儿园”,绿色教育一直是我园的特色和亮点。在家园共育过程中,我们积极向家长宣传我们的特色教育理念,带领家长们走进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体验“自然”,追求“绿色”,开展了富有特色的亲子教育活动。
(1)环保手工,变废为宝:我园的“绿色”教育理念,核心为“节约、环保、可持续”,因此,我们向全体家长发出“环保制作”倡议,引导家长和孩子们关注自然,留心生活,节约资源,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环保材料,如纸盒、饮料瓶、易拉罐、旧衣服、环保袋等等,每周开展环保亲子手工制作,带领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动手动脑,用废旧材料进行艺术的再创作,用美丽的手工作品装扮生活。引导大家形成节约和环保的意识,增强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2)家庭环保创意秀: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生活”,我们积极倡导每个家庭积极加入到环保实践行动中来,开展富有创造的家庭环保活动。每个周末,各个班级召集家长开展不同形式的亲子互动活动,增强家庭的交流,创建和谐家园关系。比如“周末书吧”“绿色骑游”“亲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家长和孩子们走入大自然,参加各种富有趣味的体育游戏,享受运动快乐,体验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绿色环保的意识。
(3)我和小树一起成长:我们积极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开展亲子种植,引导孩子们从小热爱生命,关爱自然,学习照顾树木,体验成长的快乐!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开展“家园携手・共创田园”亲子种植活动。家长和孩子们带着小树苗、小铁锹、小水桶等工具,亲手在幼儿园开辟的种植园里种下一棵小树,种下一个春天的希望。孩子每天来园或离园时都要来观察、护理树苗,小树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绿色环保的理念就在孩子们心里生根、萌芽了。
(4)娃娃“跳蚤”市场:当前,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物质十分丰富,我们积极号召各个家庭将自己孩子小时候玩过的玩具、衣物、书籍等用品开展互换或者义卖以及书籍漂流,发挥物品最大的使用价值,变废为宝,体验节约带来的快乐。
(5)爱心捐助:我们积极引导家庭关注山区留守儿童和贫困孩子,每学期倡议家庭给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捐款、捐物,引导大家体验奉献于给予的快乐,将美好的心愿传递。目前已经多次给凉山的贫困孩子们送去了衣服和书籍400多件。
(6)环保明星家庭评选:每年六一儿童节,我们都要根据平时家庭开展绿色活动的情况,评选最美明星家庭,营造绿色环保教育的良好氛围,鼓励大家从小事做起,积极投身到绿色环保的行动中来,以孩子的小手拉到家长的大手,以家庭的 “小手”来拉到整个社区的“大手”,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向全社会每个角落宣传。
三、家教讲座,科学育儿
我园一直以家长学校为家园共育的主要阵地,开展各种积极的工作。每月面向社区家庭开设0~3岁学龄前家庭教育指导讲座,每期举办专家咨询活动,邀请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或本园骨干教师面对面与家长朋友们交流,解决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难题,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学龄前家长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每学期,自愿前来参加讲座的家长近千人次,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主题汇报,家园同步
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内容非常关注,孩子在幼儿园里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园每月底都要分班开展一次“主题教学汇报会”,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孩子们将本月学习内容向家长进行现场汇报,孩子的歌声、孩子们讲的故事、孩子的美工作品……都呈现在家长面前,家长切实感受到了孩子的发展和进步,进一步增进了对孩子学习的了解,加深了对幼儿园教育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还自办了园刊《绿音符》小报,每月一期,向社区家长免费赠阅。我们将幼儿园每月的教育教学情况、科学教育方法和对家长的倡议等内容都在小报上体现出来,让一张小报成为了沟通家园的纽带,颇受家长们欢迎。
五、网络平台,沟通快捷
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我园及时创建了社区家园网络交流平台,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增进家园交流的效率。如:每个班级都创建了家园QQ群、微信群,教师在群中及时上传孩子活动照片、视频,及时解答家长关心的问题,及时向家长宣传教育方法。园行政将这项工作纳入到了对班级和教师的工作考核中,从制度上保障了家园沟通的实效性。
此外,我园还通过定期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活动、班级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家教征文、家长调查问卷等各种形式和途径增强家园教育的融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构建起了多元化的社区家园共育网络,家园沟通很好,有效地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育儿,使幼儿园真正成为了社区家长和孩子们温馨的家园。
(作者单位:四川省崇州市绿色实验幼儿园)
链接>>
美国幼儿园
家庭社区合作共育
美国自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广泛开展“开端教育计划”以来,其家园、社区合作的方式和途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以家庭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教学分为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幼儿园为家长提供教学和服务;第二种水平是帮助家长解决日常的问题和争端。第三种水平是尝试把儿童的课堂教学和家庭的学习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