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告设计小论文

广告设计小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告设计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告设计小论文

广告设计小论文范文第1篇

重视设计与制作,广告本身的创意概念薄弱。学生在学习广告设计这一课程当中,常常把设计与制作看为重中之重,而不是把对广告的创意当作最灵魂的东西。比如学生总是会对广告设计当中作品的各种流于表面的外在的元素(如色彩等)进行十分细致的修饰,而忽视了广告的灵魂———“创意”。高校教师正是应该从教学的内容这一方面着手,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广告设计这一课程的内容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对广告创意这一方面的才能的培养,只有学生们学会了自己使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应用于广告的设计当中,才能够避免在实践当中陷落于总是在抄袭或是重复其他的广告设计,才能够从框架中跳出来。其次,在高学学生毕业之后,广告公司所招聘的人才也正是一些能够具有独特的创意思维的学生,他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创意思维的能力以及把这种创意转化为表现的能力。

二、在广告设计这一课程中理念转变的探讨与研究

高校中不少课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纸上谈兵”。顾名思义,也就是在教学当中,更加重视的是理论的教育教育,这种理念急需转变,当今社会所需高校毕业生应该是能于、敢于创新与实践的,商场如战场,可以说是需要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真刀真枪”上“战场”的,所以在堂课上如何才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战士”,如何才能让学生具有开阔的思路进而勇于创新与实践,这正是我们现如今最需要改变的教育理念。将广告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育、教学,正是教育理念所要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一些广告设计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往往是只要学生设计的精美一些,版式、字体等设计的美观即可,这就缺少了实践这一理念指导下应有的与市场需要相连接环节。应进行市场需要的调查与研究,适应当今企业发展的需要,“闭门造车”只会导致与现实与市场更加严重的脱离,再完美的设计如果离开了市场这一试金石,都只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所以,在高校的教学理念当中,教师一定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孜孜不倦地鼓励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教会学生面对市场、面向社会,综合地利用所学知识与市场实际需要向联结,学活广告设计这一课程。

三、在广告设计这一课程中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在教学当中,应当应用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一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广告设计这一课程中,有些教师常常“照本宣科”,依据教材一一讲解,由教师向学生们讲授广告设计的内容,要求学生逐个掌握。首先要承认这样的一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必要性,比如大量的关于广告设计的知识点可以在十分有限的教学课堂时间当中传授给学生,这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的效率,这也是一种学生获得知识的最简单与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教师会将整个广告设计的整体知识结构宏观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就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了系统的、大量的知识。除了最传统的教学讲授法外,还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如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教学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能够启发学生灵感与创意的特定问题,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与意见,教师从旁给予正确的引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积极踊跃地进行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活动,不仅仅可以调节好课堂的教学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除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法外,可以适当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法。讨论式教学法强调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精心的、预先的准备能够启发学生的特定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与思考。让学生对某一文学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对正确的理解与想法给予肯定,对错误的进行及时改正,然后再给学生阐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从而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在整个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积极地进行引导,学生积极踊跃讨论,教学过程中气氛会非常活跃,更加有益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及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其次,我们来对多媒体教学对广告设计这一课程的影响。不只是广告设计这一课程需要多媒体这一教学模式进行,高校中很多课程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课堂的辅助教学,高校教师更应该多多的积累这一方面教学的经验来不断地完善广告设计这一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力争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之下,使每一节课都丰富精彩。精心地制作课件已经设计教学的环节,很好地利用网络是十分必要的。在课件的制作当中,教师一定要将教材内容的总体性把握好,将其中宏观的知识点用十分清晰的思路表现出来并且贯穿于整个课件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定义为一种理性的认识的话,那么可以说,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当学,就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过程,这种感官性刺激很强的教学方法无疑会是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广告设计这一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因为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不言而喻:它既直观又清晰,既生动又富有趣味。既然如此,教师就更加应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正符合这个利用电脑来传播文化与文明越来越普及的社会。知识通过学生的所有感官,如听觉、视觉以及感觉等等都给予了强烈的刺激,使知识更深刻地大大脑记忆。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是高校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稳步不断的、积极的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够越来越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合理的教学理念,正是要遵循这样的教学的内在规律来建立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机制。也可以说,教学具有美学价值,所以教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美得价值一定有待于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领悟。通过上述的关于高校艺术专业广告设计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更加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这使高校学生们对广告设计这一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以及全方位的理解与体验。作为高校教育者,正是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不断努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的素质,加强学生进入社会后工作的实践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真正人才。

四、新时代新科技对广告设计的影响的探索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深深影响了各个行业,广告设计专业也深受影响。首先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的传导方式。网络时代使信息高度自由高度膨胀化,随之而来的广告媒体也发生的剧烈的变化,新媒体新渠道新的广告传播方式也逐渐产生。例如网页追踪广告、微博广告、微信销售平台、网络电商等等都是广告专业发生着剧烈的形态变化。随之而来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去了解使用这些新兴的网络媒体传播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够具备现当代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竞争力。其次大数据时代来临,作为调查和统计的大数据系统具有高度的自由行和准确性,数据充分广泛,在当下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当中应该充分发扬大数据时代的统计特点把广告市场调研及信息汇总充分御用大数据的技术特征,紧跟时代的步伐。再次鼓励广告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已小微企业为创业基础,突出创意、创新等创业新特点,以小搏大,运用现当代的科学技术给创业注入新的活力。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突出新的管理模式,已团队为创业基础,培养广告创业团队,在课堂当中,把学生的分组进行团队组合去完成相关课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创业的能力,把课堂当作工作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结语

广告设计小论文范文第2篇

在顾客是上帝的时代,谁把握住消费者谁就掌握住商机,因此,商场上广告、促销、推销等现象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层出不穷。在商家们的你争我夺中,消费者“眼花缭乱”,关注度、忠诚度明显受到分散,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有时候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心理想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时广告设计就要随着消费的心理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世界知名香烟品牌的万宝路香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关键就在于广告设计的改变迎合了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当年,万宝路香烟广告设计中,不论从文字还是图片、色彩上突出强调的是:这是一款女士香烟。因此在广告词中写道:男人总是忘不了女人的爱。希望通过走“情感”路线的设计,吸引女士大量购买,结果,万宝路香烟的销量一直不尽如人意。公司通过调查,发现女士吸烟量无法于男士相比,购买香烟的数量和频率更是难及男士的项背,而男士一看广告设计,这明明就是一款女士吸的香烟,我绝对不能买。广告设计将公司带进了窘境。于是公司及时调整广告设计内容,在画面上出现一位美国西部牛仔形象的男人:戴着一顶牛仔帽、身穿牛仔服,并将袖口高高挽起,露出一支多毛的手臂,在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燃点起的香烟。一副“酷毙了”的男人形象出现在广告中,下面一行大字:万宝路香烟!广告一经推出,风靡当时的美国,男人就吸男人的香烟,这就是当时美国人的心理感受。由于广告设计的及时改变,才有了今天的万宝路香烟的辉煌。

二、广告设计中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

(一)注意与吸引力

在广告设计中通常以某一特定的刺激物吸引消费者,该刺激物可以考虑到消费者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家庭、角色等),也可以考虑到消费者的个人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嗜好、受教育程度、个性、收入等),并将其刺激物突出在显著的位置上,增大刺激物的强度和之间的对比,突出刺激目标,利用刺激物的变化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从而起到吸引注意的效果。

(二)知觉与理解

消费者的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规律,在广告设计中把握、运用好这些规律,能让广告收到独特的效果。让消费者体会出广告要突出的特点,从而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如美的公司做过的广告:世界一定是美的。让人看完之后,感受到广告设计构思的巧妙,将“世界是美的”和美的公司完美地联系起来,利用“的”字的多音效果,达到了宣传的目的。但也要注意,要保证消费者对广告设计中的知觉理解能够和商家要表达的隐形喻意相一致,要不然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如当年立邦漆在中国做的一则广告,广告中刷上立邦漆的宫殿柱子上,龙都滑落下来。立邦漆公司广告中暗指:立邦漆特别光滑。而中国消费者看完后理解这是对中国“龙”文化的亵渎,向立邦漆公司提出严重抗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三)记忆

记忆是人们头脑中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印象,它是通过大脑而产生的心理过程。在广告设计中,消费者把印象深刻的广告分类记在自己的大脑中。消费者对广告内容有不同程度的遗忘是正常现象,但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兴奋点和消费心理规律,在广告设计上采取一定的策略,如:广告内容应简洁、易懂;适当重复广告信息;广告形式新颖独特;减少信息变异;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增加感染力以引起消费者的情绪记忆等,将遗忘程度降低到最小值,增强加深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如恒源祥公司曾经做的一款广告:恒源祥、羊羊羊;恒源祥、龙龙龙;恒源祥、鼠鼠鼠;……。广告一播出,引起渲染大波,褒贬不一,但消费者记住了这个品牌。

三、广告设计中消费者的诉求心理

(一)形象诉求

形象诉求是人们对事物外表追求的一种表现方式。形象诉求具有可选择性、诱导性和抽象性等特征,在广告设计中被广泛运用。请具有影响力的明星为企业产品做形象代言或宣传也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做法。利用明星在“粉丝”心中的英俊、帅气、漂亮的形象或极富个性的处事风格,使“粉丝”们追捧和崇拜,进而让“粉丝”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其所代言的产品。如今,有很多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都在广告中展露头脚,以各种方式为商家代言。一部来自韩国的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剧中的男主角金秀贤“都”教授,以其俊朗的外表、沉稳的个性迅速走红,尽管电视剧已经完结半年之久,但金秀贤的人气依然没有衰退的意思,各种广告邀请纷纷踏至而来,据韩国广告界人士透露:今年,金秀贤仅为韩国国内品牌就拍摄了15部广告,此外还为国外品牌拍了20部广告,创下了明星代言的记录。

(二)理性诉求

理性诉求是指广告设计中诉求的定位与消费者的理性思维,通过真实准确的信息反馈给商家的客观情况,是消费者经过分析、判断、总结等理智地作出决定的思维过程。在广告设计中可以做为正面表现,即在广告中告诉受众如果购买某种产品或接受某种服务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也可以做另一方面的表现,即在广告中告诉消费者不购买产品或不接受服务会对自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诉求通常会表现在消费者需要经过慎重考虑才能决定是否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如汽车、房屋等高档耐用品。

(三)情感诉求

情感诉求是指在广告设计中通过富有情绪化和人情味的诉求方式、方法感染消费者的情绪,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诱发其购买动机。广告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诱发其产生购买商品的行为,而欲望和行为的产生是和消费者的情感紧密相连的。消费心理学通过研究把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一般心理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引起注意、唤起兴趣、刺激欲望、加强记忆、促成购买行动。在这里,消费者的欲望和情感可转变为购买行为的动力,因此,注重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是我们进行广告设计中着重考虑的方面。

(四)意志诉求

广告设计小论文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 美国;肯尼迪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协调性研究

【作者简介】 陈霞,广东省深圳市深大附中教师。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读”是其中最占分量的一部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阅读技能,阅读需求应该往精深方向发展。如何选择语文阅读材料?如何科学安排阅读材料的先后顺序?如何指导学生把阅读纵深化?如何让语文阅读发挥“大用”?语文老师一直在思索这一系列问题。

借着参加深圳市教育局海外培训24期美国班的机会,笔者赴纽约培训两个月,走进美国纽约州的十三所中小学,近距离考察纽约的中小学课堂,感受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收获良多,尤其是长岛肯尼迪高中语文部的阅读课。

美国不实行全国材,甚至不实行全校材,每位老师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教学材料,这种自由度体现了教育部门对一线老师的信任,同时又可展示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虔诚度。长岛肯尼迪高中语文部制定了这份《肯尼迪高中9~12年级语文阅读指引》,该校语文教师就在这份指引下选择材料,不过,教师也可以不按指引选择,笔者在一个班听课时,发现该班老师所选用的霍桑的《红字》就不在此指引中。

当笔者把肯尼迪高中这份指引里罗列的作品一一翻译出中文名称时,心底不禁涌起敬畏:这是一份有智慧、有重量、负责任的阅读指引。这份指引,可以用几个协调来概括:

一、基础阅读与附加阅读的协调

纽约州的高中语文以阅读为重,语文课不讲字词句法之类的语法常识,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阅读全本著作,并撰写论文。肯尼迪高中也不例外,该校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阅读指引最清晰的特点就是把阅读分为基础阅读与附加阅读,二者比例约为1:2。基础阅读多为古典文学,尤其是大师作品,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古希腊戏剧和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离学生的生活稍远,有较多的背景知识障碍,所以老师把它们作为基础阅读。附加阅读多为当代通俗作品,年代较近,与现实社会联系密切,不会给中学生带来过多的阅读障碍。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基础阅读就是要阅读经典,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基础阅读文本偏于艰深,阅读障碍过大,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设置丰富且稍微浅易的附加阅读书目,这是对基本阅读的有效补充与延伸。

我国越来越注重全民阅读,但从每年阅读调查统计数字来看,畅销书多为一些成功学、保健养生类的,中小学生热衷阅读的书籍也多为比较浅显的流行读物,甚或只读韩日漫画。我们的中小学阅读课程设置可以借鉴肯尼迪高中的思路,注意基础阅读与拓展阅读协调,让阅读真正发挥功用,使之成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协调

与我国高中的阅读书目比较相似,肯尼迪高中的阅读指引侧重古典的经典文本,莎士比亚的作品有6部之多,占基本阅读的五分之一。除此以外,基本阅读还涵盖了古希腊经典戏剧和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厚重,在阅读和解读方面都颇有难度,在我国通常是大学中文系的阅读资料,而在肯尼迪高中是必读书目。附加阅读书目绝大多数是美国当代文学作品,主要体裁是小说,另外还有一些剧本和非虚构文学。笔者对美国电影特别感兴趣,看到附加阅读的作品目录时,忍不住会心一笑: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搬上银幕或获得金球奖、奥斯卡奖等,如《十二怒汉》《抉择》《街头日记》《弱点》《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搏击俱乐部》《冷山》《末日危途》《德库拉》……其中,震撼人心的《十二怒汉》更是在影坛举足轻重的作品。这样选择的原因估计有二:一是难度适中,易于被学生接受;二是可借助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拓宽了阅读的渠道。古典文本的厚重和现当代文本的鲜活协调,这就使得阅读资源获得了平衡。

三、本土文学与外来文学的协调

阅读指引一共列出83部作品,基本阅读部分莎士比亚占较重分量,除此以外,多为美国作家的经典作品。作为基本阅读,这样的安排比较稳重,促使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保障了经典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美国是个文化大熔炉,这个特点表现在美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学阅读也不例外。细看肯尼迪高中语文的附加阅读书目,会发现该校颇为关注少数族裔和女性作家的作品,犹太裔、非洲裔、亚裔和美国裔黑人作家作品占了一定比重。例如《抉择》是犹太裔作家哈伊姆・波图克1967年的作品,《大披巾》是犹太裔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描写犹太人二战创伤及战后生活的作品,《自然》是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作品,《同名人》是印度裔作家拉赫瑞的作品,《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是伊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是伊朗女学者阿扎尔・纳菲西的作品,《长路漫漫――一个童军的回忆》是塞拉利昂籍作家伊斯梅尔・比亚的作品,《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又译《我不是拉登》)是巴基斯坦裔作家莫欣・哈米德的作品,《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

除了谭恩美的《喜福会》和在我国曾经畅销过的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其他少数族裔作家在我国还属于不太被关注的,但他们在美国却走进了中学课堂。这些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多为纪实作品,少数族裔作家在异质文化中思考少数族裔的生活现状,用文学传达少数族裔的生活挣扎和心理感受,这些精神追求和文化诉求获得了美国读者和社会的认可。立足本土,关注全球,这恰是印证美国社会的共识:在平等理念下融合各族裔,保持文化多元,促进文化融合,加速文明交汇,这正是美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来源。

我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侧重选择汉族作家的作品,而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杰出的文学作品,如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作品《嘎达梅林》、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传》等,如果我们增加对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关注,对培养学生的兼容并包的素养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四、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协调

奥巴马政府2011年提出“州共同核心标准”(“CCSS”,即“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在阅读标准方面,要求美国从小学到12年级,要逐渐用“信息性文本(Informational Texts)”代替“虚构文学(Fiction)”,帮助学生提升接受复杂的非虚构性信息(包括研究、报告、原始文献)的能力,要求小学的非虚构文学(Nonfiction)阅读要占学生阅读总量的一半,到12年级(即高中毕业班)时,非虚构文学阅读必须占据阅读的70%。CCSS推荐了托克维尔的名著《美国的民主》、旧金山联储2009年的《联邦意见》 (Fed Views)、美国总务署(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的《13423号行政命令:强化联邦环境、能源、和交通管理》等这些政治经济类的信息性文本。

何为非虚构文学?在我国,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参考西方文学界的释义,以及综合中国作家莫言和评论家李敬泽的观点,非虚构文学的特点是基于事实(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创作,但仍属于文学的范畴,只是较虚构的文学作品而言,非虚构文学更强调真实性、独立性、亲历感和现场感。

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对学生阅读非虚构文学的比例要求高达70%,这个要求引发了来自一线语文教师的质疑。针对质疑,“州共同核心标准”研究团队作出阐释性的强调:70%的非虚构文学阅读并非指语文课的比重,而是包括所有课程,如社会研究、科学等学科的阅读。尽管有其他学科分担非虚构文学阅读的教学比重,语文课必须承担一定分量的任务,这也是毋庸置疑的。长岛肯尼迪高中显然已经响应了“州共同核心标准”的要求,阅读指引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非虚构文学,如:《天使的灰烬》《奇迹创造者》《布鲁克林有棵树》《冷血》 (美国著名作家楚曼・卡波提的被视为“非虚构文学”的最经典作品)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狼踪》《长路漫漫――一个童军的回忆》《美国大厨》《玻璃城堡》《永恒美丽的背后――孟买地下城的生命、死亡与希望》。

这些作品,或自传体风格的小说,或回忆录,或学者笔记,或日记,或基于真实人物故事的创作,它们的共同点是强调素材的真实性,文本传达出亲历感和现场感,容易让中学生在这些非虚构文学中真正关注他人的世界,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多元文化,指导青少年培养志士情怀,形成普世价值观。这些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非虚构”,但手法风格还是“虚构”文学的特点,文艺性比较明显,离“州共同核心标准”强调的纯粹的“信息性文本”有一定的差距。笔者推测,那些倾向于信息性文本的非虚构文学阅读应该是社会和历史学科的责任了,而语文的阅读,从肯尼迪高中的阅读指引推荐的作品来看,还是关注了文学性,注意到了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协调性。

五、语文的文学性与工具性的协调

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经常有人批评语文教学脱离现实生活,甚至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批评。所以,语文教学界应该明确“语文的用处”,勇于直面并解答公众的疑问。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比较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单元训练题里设置了大量社会实用类的训练题,但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多注重基本篇目,易忽略附录里的实用训练题。这不能怪中小学老师,因为目前语文教学质量考核手段单一,考试模式古板机械,不外乎在字、词、句、篇、主旨、手法分析的圈圈里打转,扼杀了语文的文学性。工具性容易被忽视,文学性被应试制度冲淡,怎样平衡语文的文学性与工具性?

肯尼迪高中语文阅读指引里有提供大量的各种体裁的文本,却不见生活应用文,更不见语法知识方面的材料。观摩该校语文教师的课堂,发现他们不注重语法讲解。肯尼迪高中的语文老师说他们的课外作业就是定时定量读书,写读后感或者论文,也有画图、写报告、做食谱、海报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作业。而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主持人,调动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听课时,我注意到老师几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任由学生表述各种千奇百怪的观点,强调他们要自圆其说,然后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教师张贴在教室的学生作业,没有用红笔修改,没有用“√”“×”符号作的批注,只有赞同或中肯的建议。难怪学生们敢于表达、勇于表达,因为无论他们怎么表达,都不用顾虑对与错,只需要让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论据之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