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筑的施工技术管理是将谁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生效平台,一般由挡水、泄水建筑物形成的水库和水电站引水系统、发电厂、机电设备等构成。
1施工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的利用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的清洁和可再生性符合时代的要求。水利水电施工的根本是施工技术,要想在面对重大繁杂的工程时游刃有余,就必须有过硬的技术作保障。因为施工技术并不简单的事一个工程,它直接和水利水电的经济效益关联,是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筑的施工中,技术含量高且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技术的运用,才能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筑真正发挥其作用。
2施工管理的作用和地位
只有资金和技术等硬件而没有管理软件的水利水电建筑是一盘散沙,缺乏纪律和指挥的工程师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不能更好的发展和造福人类。只有合理在水利水电建筑的施工中合理的对各种设施和整个建筑工程进行管理吗,项目才能更好的进行和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工程质量。
二施工技术分析
1混凝土外加剂的选择和运用
混凝土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设中最基本的、使用率最多的建筑材料,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合理的选择适合的、适用的混凝土外加剂,不同的混凝土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比如提高抗力学性能、改善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质、改变色泽、改变硬度、改变变形能力等,选择好后还要准确的投入使用,满足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的需要。
2预应力锚固
施工预应力锚固能给工程带来非常显著的效益,应用非常广泛。能很好的加固或者补强建筑物,同时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设中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这项技术,能够根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设计的方向、大小和锚固深度,来预先对基岩或者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达到改善或者加固受力条件的目的。预应力锚固最大的优点就是传递拉应力,这是其他施工技术所不能完成的。
3施工导流及围堰
导流是闸坝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项技术,它能针对周围建设环境中水流区域所展开全面性的控制和部署。导流技术的筛选对整个工程的影响较大,要想解决好导流问题,就必须先修筑好围堰。围堰是临时性、暂时性的坝工,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施工中,要进行合理的选择。
三管理和技术结合
1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设存在工程规模大、建设时间长、施工技术复杂、质量要求较高、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条件差、危险因素多的特点。对水电厂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能够使科技更好地转换成生产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前提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目标是效益。现在管理单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诶不生产经营管理粗糙,奖励机制不够多,二是包容的传统就业制度,致使企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技术素质缺乏,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
1.1加强运行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为了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记录设备运行状况,杜绝不规范的操作现象出现。另外还要建立运行分析制度,即对运行中通过仪表指示、运行记录、设备巡检和操作等反应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造成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来应对。
1.2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和技术监督
在以质量和安全为首要考虑条件的前提下,结合本厂实际进行挖潜,开展对技术进行更新和改造的工作。恢复设备性能是下下策,改进设备性能才是最好的方法,要实现这个转变,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热点和使用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设计检修网络图,对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进行改革,达到高质量、短工期、低耗材、少工力的效果。使用各种科学实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设备进行检验和检测,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在使用中的变化规律。技术监督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加强仪表、绝缘、金属和技术方面的监督。
2强化考核制度
应该强化水利水电手工中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的考核。经济考核目前还没有合理的标准,因为生产过程复杂,业主和管理方式都不相同。所以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出一个合理的考核标准,出发点是维护水电厂正常的生产秩序,而且运行指标还要充分体现出各项工作的成效,反映设备管理维护和利用的水平。对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指标应为岗位的工作成效,最后综合起来能更好的反映发电厂宏观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管理水平。
3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
安全是保障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筑施工中技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所以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采取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措施,用合理的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保障安全生产。制度制定好了,更要狠抓落实,使员工明白安全生产与他们的自身利益紧密相关,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要注意细节,对各类大小事故认真开展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书面材料。约束靠规章制度,教育靠事故,激励靠赏罚制度,这样才能做到安全警钟长鸣,提高效益。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混凝土,原料,影响因素,使用要点,工作效率
1 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管理现状
1.1 管理观念的差距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领域,我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对混凝土的管理方面却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施工人员往往会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小,混凝土管理的态度会有所不同,施工体量大的工程,混凝土管理就会重视,体量小的工程,在混凝土管理方面就会容易忽视,这样的管理理念肯定是错误。不能因为工程量小就忽视,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时间是很长的,一项工程通常会服务几代人。
1.2 缺乏管理知识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缺乏管理知识也是影响混凝土管理的主要原因。虽然我们的施工技术和欧美不存在差距,甚至在有些方面要领先于欧美,然而关于混凝土管理的知识却存在差距,欧美施工人员所受教育较高,在混凝土管理上,有很高的知识素养,我国施工人,尤其是最基层的人员,受教育的文化程度普遍不是很高,从而缺乏混凝土的管理。
1.3 机器的缺乏
混凝土的管理不仅是施工人员的责任,管理机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混凝土的稀释程度可以通过肉眼来观察,混凝土的酸碱程度必须要借助测量器械来完成,混凝土的酸碱程度决定了耐腐蚀程度,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水坝底部的水和混凝土的pH值差距过大,就会加快混凝土的腐蚀。在管理混凝土方面,机器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混凝土选料的要点
混凝土是指:水泥、沙、石等外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成为一种复合建筑材料。混凝土的种类,可以根据混合材料的不同出现很多种类。比如:无机凝胶混凝土,有机凝胶混凝土、石膏混凝土和金属混凝土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内容不同,我们可以选择有利于工程的混凝土进行使用。但是最基本的材料我们必须要选择好。
2.1 水泥的选择
在水泥的选择上,我们必须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一级水泥,比如硅酸盐水泥,这种水泥保水性非常好,在长距离的输送过程中,依然能保持很好的粘稠度,如果建造的水利水电工程在东北和西北等天气寒冷地区,必须选用抗冻性较好的水泥。在购买量方面也要注意,不要因为工程施工量较大就购买过多的水泥,正常水泥的使用期限为3个月,超过3个月的水泥在使用的时候,会失去使用效果。
2.2 沙子的选择
沙子的选择同样重要,要选择含泥量少的黄沙,当沙子含泥量较多的时候,混凝土一旦凝结,泥土的强度要低于混泥土,这样会形成中空的小孔,这样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减小坝体使用时间,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
2.3 石子的选择
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石子的使用对混凝土的强度同样重要,而且石子的使用在同一个工程中的标准不能一成不变,在建造水坝基底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较大的石子。这样可以增加水坝基底的重量,增加基底的强度。建造坝体表面的时候,要使用较小的石子,人力资源管理这样可以增加混凝土之间的切合度,减小混凝土之间的空子,选择含有较小石子的混凝土材料,在建造坝体的时候,能够使坝体表面更加平滑,减小水流有坝体的摩擦力,延迟水坝的使用寿命。
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3.1 表面干裂
在很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由于一些施工的失误,混凝土在凝结以后,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干裂的现象,干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混凝土在逐渐变干燥的过程中,混凝土由于失去水分就发生一些变形,当混凝土变形的程度大于骨料变形,骨料就会受到压力,导致骨料面产生干裂、裂缝等情况。第二,混凝土配比不适当也会造成干裂,水泥的用量较大或者水泥规格较差,混凝土在这类情况下也会出现干裂。第三,工人施工的不当,在施工过后,混凝土还未及时凝结,施工人员除去固定模具,这样混凝土也会出现干裂的情况。
3.2 蜂窝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出现蜂窝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蜂窝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后石子外露的情况。这样的表面非常疏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混凝土中混凝土的含量较小。在混凝土中,石子、沙子等骨料主要支撑混凝土的强度,而水泥和其他添加剂主要起到凝结作用,一旦混凝土中水泥比例较少的时候,沙子石子等骨料凝结力就会较小,从而导致混凝土在凝固后出校表面疏松的蜂窝情况。第二,石子直径较大。混凝土中石子个头过大,在对坝体浇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骨料分离的情况,这样也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的情况。
3.3 钢筋外露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钢筋外露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样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危害是非常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钢筋因为施工等原因出现位移,或者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对有钢筋位置混凝土使用量不够。当出现钢筋外露的情况时,施工步骤必须重来,这样才能减小更大的损失。
4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如何正确使用混凝土
混凝土的拌制标准必须要符合之前设计好的规格,在拌制的过程中,对水泥、沙子、石子等骨料的的配比必须要使用称量工具称重,这样可以确保混凝土的使用效果。对于用作拌制混凝土的水也十分重要,在拌制混凝土之前,首先要测量水的pH 值,看看水的酸碱程度和混凝土的成分,会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在拌制方法方面,混凝土的拌制,分为人工拌制和机器拌制,人工拌制效率较低很少采用,水利水电工程中都会采取机器拌制。
5 结语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在要求高技术的同时,也要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建造技术是整个工程的灵魂,而混凝土的使用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如果把一个工程比作一个人的话,技术是他受教育程度和具有的技能,混凝土就是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田崇庆,种秀.混凝土施工中对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J].民营科技,2011(3):265.
[2] 张中杰.高速公路混凝土施工管理[C]//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2010.
论文摘要:基于新时期我国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如何深化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适应行业发展的变化要求,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通过以水利职教集团为依托,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稳定校外实习资源,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建立仿真实训,能够取得较好实训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并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新时期我国将着力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建设事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服务新时期水利事业,培养面向水利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1]水利工程专业应进一步加强实训教学改革,使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高职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现存问题
高职水利工程专业是以培养掌握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能力、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能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是实现水利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由于水利工程的季节性、复杂性、建筑物材料多样性以及水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等,并且工程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质最要求高,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环境艰苦、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2]给实训教学带来很多问题。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社会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概念淡化,而目前我国没有法律或法规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向学校提供实习条件的义务。因此企业对接待在校大学生实习普遍持一种较为消极的态度,担心实习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管理以及出现人身、设备等方面安全事故及生产技术等秘密外泄。[3]其次,校内实训场所有限,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场景不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需求。另外,学校实训指导教师相对短缺,水利工程专业建设过程复杂,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与管理隐患,使校外实训往往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实训效果不能达到教学要求。但是,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社会和企业却未能够给学校和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和积累工作经验的条件,学生毕业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二、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因此深化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既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也符合新时期水利行业发展的要求。
1.校外实训改革
由于新时期水利建设将要着重解决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新农村供水安全等,涉及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市政等多个部门和行业,校外实训只是学校一头热的状况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在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下,通过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企合作,使校外实习有稳定资源和更多实训场地,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训能力。例如2005年宁夏水利电力工程学校、2008年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水利院校与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分别成立了水利水电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成员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的水利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企事业单位,参与层次为“共享”、“共建”、“双赢”的长效互动机制。从而使学生的校外实训得到更好的保障,为学生在企事业单位的对口岗位提供更多的锻炼实训平台,避免了以往实训工地少学生人数多效果差的状况,学生能够更好地深入企业进行各种水利工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和合作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毕业生就业率。
2.校内实训改革
由于加强河流治理以及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而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具有“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型式不重复”的特点,使学生到校外现场实习出现许多“盲点”,如看不到工程全部和一些施工过程、地下轮廓、多种水流现象及各种工程型式。而一些水工建筑物运行关键时间与学生到校外实习时间形成“时间差”,比如溢洪道泄洪和水闸蓄放水、泵站提水等是根据水利防洪除害兴利的要求运行的。水利工程的校内实训教学改革正是为了弥补工程现场实习的不足,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1)计算机虚拟仿真模拟实训教学。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是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代替真实工程场景进行教学实训,使学生不到现场就能了解复杂的水流运动形态、水工建筑物运行模式,是一种多通道综合作用的实训教学方法。特别是三维虚拟仿真实训可以仿真再现工作流程和程序,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理顺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程序。[4]如基于工程爆破施工的特殊性,采用开发模拟软件,根据爆破的基本原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参数设计,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模拟各种爆破。另外仿真能够再现工作重点、难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例如水库除险加固实训中溢洪道的加固,根据来水情况进行溢洪道泄洪过程仿真,通过比较模拟的不同来水方案,使学生掌握选用溢洪道堰顶高程、消能建筑物型式方案的方法,有效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同时虚拟仿真实训能够紧贴生产实际,比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高边坡支护模拟实训、河流演变模拟实训、溃坝模拟实训、喷灌、微灌等技术模拟实训等,使实训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已经具备了“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仿真模型实训教学。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建设周期长、学生现场实习看不到施工过程而且很难动手,同时水利工程的许多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因此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按照“真实、可动、可测、综合”的实训标准,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建成栩栩如生的仿真水工建筑物模型,如模拟水利枢纽、施工导截流、水闸或泵站的运行管理和农田水利工程中渠系建筑物涵洞、虹吸管、渡槽的布置实训以及渗流观测、泄流能力观测、水文测验、水力发电等实训项目。并且与专业实训内容相关的系列课程实施现场开放性教学,学生实训时可以逐项重复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
3.校外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的实习场地有限,学生数量过多时容易造成拥挤,实习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此,依托水利水电职教集团的平台,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将实习的学生以实习小组的形式分散到多个企业,根据企业的生产场地大小安排相应数量的学生去实习,并由企业兼职教师与实训教师共同指导,可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另外,水利工程大多是秋冬季开工,这时期生产单位急需大量的技术人员,为此,实训教学计划灵活性调整,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使教学服务于生产。[5]比如在第1、3、5学期的寒假前两周开始,至寒假后两周至三周结束,这期间正是冬修水利工程,可以安排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小型渠道施工、水库和堤防除险加固等实训教学环节,而第2、4学期的暑假可安排防洪除涝、水泵站运行管理、灌区管理等实训教学。通过这样的调整,既巩固和夯实学生对刚刚学习完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满足了生产单位的用人要求,产生社会效益,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双赢目的。
4.“双师型”教师培养改革
水利工程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水利水电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是理论扎实、教学出色、技能精湛的“双师型”。为此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水利水电职教集团的知名企业、生产部门进行专项培训或生产锻炼,教师参与相关水电企业的科技研发项目,跟踪最新技术发展,了解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实际情况,同时聘请合作企业的水利水电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讲授“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实践性强的课程,用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案例教学,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并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为直接、有效。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使专业教师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有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级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基本条件。新时期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综上所述,通过依托水利行业的支持,深化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营造仿真实训场所模拟水利工程职业环境,运用现代技术虚拟仿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能够较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建英.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33-35.
[2]张玉福,等.高职水利类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5):18-20.
[3]林海涛,唐忠锋,凌新龙[j].广西轻工业,2009,(9):187-188.
关键词:“双师型”;勘查技术与工程;青年教师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工程勘查和施工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工艺的特殊性等,使得单一的理论教学手段很难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实践性教学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性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善于将抽象、乏味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生动的工程实践相结合,把学生的眼光由课堂引向广阔的工程技术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可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然而,刚从学校毕业踏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具有学历高、年青富有朝气的优势,但是也存在教师意识不强,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培养“双师型”青年教师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直接关系到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点
勘查技术与工程是以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等为基础,系统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将其应用于国土资源勘查与评价、各种建设工程勘查、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学科,它既是地质勘查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方法。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确定了以岩土钻掘工程、勘查技术工程、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为专业特色, 将钻掘新技术新方法、新型资源(能源)的勘探与开发和基础工程施工新技术作为专业发展方向的。同时,拓宽本专业在石油钻井工程、非开挖施工技术、地质灾害防治、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在人才培养上,根据我校的特色和办学理念,提出“ 重基础、宽口径、加强实践、个性培养及实施‘双师型’教师” 的模式。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优良学风的培养,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实践,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宽广的应用领域。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有关专家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了“双师型”教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双证”型。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教师资格证和同专业工程师职业资格证。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相关的执业注册考试就有很多,如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注册建造师等。随着我们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深入开展,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的人数将会迅速增长。按照这类观点,只要有“双证”,就可以是“双师型”教师。
第二类是“双能”型。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既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有工程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的业绩,如教务部门的考核、学生的评价、教学论文以及专注等;而教师的工程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主要考查教师的企业委托项目、工程咨询以及各种专家系统等等。按照这个方法,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第三类是“证能”型,既要有“证”,又要有“能力”。这类看法是强调教师必须同时具有“双证”和“双能”,认为“双证”是“双师型”教师的外延,“双能”是“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总体来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双师型”青年教师应该满足以下特点:一是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有很强的专业科研能力;二是具备较好的工程实践经验,有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的工作经历,对本领域内的工程设计、施工流程以及机具等都有较好的了解。
三、“双师型”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新的机械设备不断出现,施工方法和工艺也越来越多样化。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提高其科研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中能将知识和技能有效结合和综合应用,提高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建设“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是提高应用实践型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
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宽、思想活跃,但是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在讲授专业课时,容易导致理论与工程实践脱节,难以指导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生产实践环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建立一支既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提高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
2 建设“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
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要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较好的工程意识的培养和工程技能的训练,就需要教师的认真引导,因此,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工程意识,才能在课内外、校内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现代工程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们能够独立思考各种工程问题,锻炼学生们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 建设“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是科技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技术装备已经广泛应用到勘查技术与工程领域。但受教育经费以及其他方面要素的制约,课堂上演示的教具以及实验室的设备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上,因此,需要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实践活动,掌握工程上最新的技术装备和工程理念。 “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途径
根据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双师型”青年教师的培养应该重点放在工程实践方面。结合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 进行了如下尝试。
1 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
近年来,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中新老教师交替步伐逐渐在加快,青年教师比例增大,且教学任务繁重。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宽、思想活跃;但是一般都存在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特点,在讲授专业课时,容易导致理论与工程实践脱节,难以胜任指导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生产实践环节的工作。学校通过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实践制度,有计划的安排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走出去,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生产、科研实践,参与工程设计、成果转化、市场销售等工程研究、生产、开发、转化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观念,取得一定的工程实际经验。
2 引进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
不仅要培养与引进学术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与引进技术人才。聘请一些大型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介绍一些大型工程的设计、施工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聘请技师、高级技师具体指导学生对各施工工种的实际操作。另外聘请工程单位的专家到学校任兼职专业课教师, 与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也是培养专业课程教师的有效途径。
3 校企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以“产学研”为导向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落实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质是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共同促进的紧密合作关系。以“科研”为结合点,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校教师通过参与科研参项目、科技开发和生产实践锻炼,改善了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同时教学水平也得到较大提高。产学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产学合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实习机会,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契机,可以获取生产一线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可以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教师通过实践可以把握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而可以促进学校有针对性的对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达到校企优势互补,这样的双赢是学校和企业都期盼的。
五、结论
培养“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青年教师本人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重要途径之一。“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必然会促进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素质过硬,敢于实践、善于实践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润秋, 许强, 陈礼仪, 等. 重视实践教学 培养地质工程创新人才[J]. 中国地质教育,2008, (4): 17-22.
[2] 王贵和, 夏柏如, 刘宝林, 等. 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及专业发展方向[ J]. 中国地质教育, 2005, (2): 38-41.
[3] 王贵和, 吕建国. 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 中国地质教育, 2006, (4): 62-64.
[4] 贾苍琴, 王贵和, 吕建国, 等. 加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师工程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 2008, (4): 141-144.
[5] 林开仕.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与评定标准[J]. 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10, (4): 40-43.
[6] 阮建凑, 陈颖. 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1(2): 30-32.